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随着粉碎四人帮,实践标准的讨论,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方法不断更新, 问题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具有以 下特征:(1)反思精神,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斯大林 哲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2)科学精神, 即紧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哲学。(3)实践精神,即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4) 开放精神,即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 大问题,如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 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聚焦点和生长点。
• 1927年瞿秋白翻译出版了苏联学者哥列夫的 《唯物论--新哲学》一书,该书附录了瞿秋 白自己写的《唯物论的宇宙论概说》和《马克 思主义哲学之概念》两篇论文,进一步传播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中,其新颍之处是把宇 宙观与辩证法的矛盾运动观结合起来。他认为, “宇宙现象的根本便是物质的动,动的本身便 是矛盾。……宇宙是永久的动、变、改造、和 发展的过程”
虽然陈、李两人对马克思的传播起到很大 的作用,但是还停留在转述马克思思想的阶段, 这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重点是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则较少涉及。 在唯物史观中主要介绍的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 命理论。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 面传播阶段
谢 谢 观 赏
《大众哲学》全书四章二十四节,十余万字,从本体论、 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等方面阐述了辩证唯物论。《大众哲学》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日常谈话的体裁,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 哲学,把深刻的哲学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使之贴近生活,贴近 实际,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大众哲学》在大众中产生了 广泛影响,解放前就印行了三十二版。可以说,《大众哲学》是 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01
02
03
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 革命中的核心作用,确保 革命的正确方向。
群众路线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 动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 主体作用,推动革命发展 。
武装斗争
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敌人 的武装,保障革命的胜利 。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中的坚持与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革命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通过 不断调整策略和发展力量,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困难 ,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然而,正是由于中国共产 党始终坚持革命理想,不断调整策略和发展力量,才 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革命低潮中, 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加强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 坚实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01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揭示中国社会发
展的规律。
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02
以无产阶级为领导,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确保革命的社会主义
方向。
坚持人民立场
03
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利益和诉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
谋复兴。
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随后,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早期 马克思主义者都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翻译和传播中,进一步推动了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探索
01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较 为杰出的一位。他不仅翻译和传播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进行了初步 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
梁启超(改良派)——社会主义旳鼻祖
朱执信 (革命派)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
十月革命成功旳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初真正看 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旳,首先是李大钊。早在 “1923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简介十月革 命”。——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旳先驱李大钊》
D、马克思主义旳广泛传播,变化了新文化运 动旳方向和性质
本节课在考试中出现旳概率很小,在教学中 可充分让学生自学,但在教学中没有很好旳 做到。
中国旳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旳事实中认识到 了马克思主义旳强大威力。—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
学一学: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索: 192Biblioteka 年后中国是谁开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旳影响 (2)人物: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全方面简介到中国第一人
李大钊(1889-1927 )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23年 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 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23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 袁活动。第二年为反对“二十 一条”,刊登通电,号召国人 誓死对抗。1923年5月回国, 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 文化运动旳发展,是把马克思 主义全方面简介到中国旳第一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
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懂 得,我也不懂得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此前有人如梁 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但是此前 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旳共产主义。” 学一学: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索
时期 性质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综合知识真题汇总【2012年-2022年可复制word版】(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综合知识真题汇总【2012 年-2022 年可复制 word 版】 (二)1、单选题阶级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集团,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是_____。
A :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出现B : 社会分裂为敌对的派别C : 劳动分工不同引发矛盾冲突D : 出现暴力侵占他人财产的现象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A。
解析:阶级产生包括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二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形成,而私有制使得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故本题答案选 A。
第 1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2、单选题王某持有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同时在银行有若干储蓄,其中不属于目前我国《证券法》调整的“证券”的是_____A : 股票B : 银行存单C : 政府债券D : 公司债券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第 2 题所属考点-《商法》3、单选题质监局依照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对物业小区的电梯进行检验、检测,然后做出核准使用决定,这种行为属于_____。
A : 行政处罚B : 行政许可C : 行政奖励D : 行政合同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 B【解析】可用排除法。
题干是对电梯使用做出决定,没有处罚、奖励、合同等内容,只剩下B 项。
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故选 B。
第 3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4、单选题打折:促销:竞争_____A : 京剧:艺术:美感B : 娱乐:游戏:健康C : 日食:天体:宇宙D : 奖金:奖励:激励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通过打折来促销,这是一种竞争手段;用奖金来奖励,这是一种激励手段。
我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及策略
我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困境及策略作者:白宇来源:《卷宗》2017年第3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传播是我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一项工作,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作为一个关涉国家稳定、民族和谐的重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有不少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其实质是寻求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本人认为,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质性是阻碍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根本原因,即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民俗与科学之间的冲突。
据此,文章从平等对话的传播机制、教育引领的传播策略、攻心铸魂的传播规律三方面寻找传播途径,以加速民族文化现代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化”,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民族地区;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的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
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提,而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差异、求同存异,并最终达到两种文化的融合共生,则是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1 我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文化品质是其能够与不同文化相结合的第一前提。
②文化是指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学,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
③从这一定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文化形态,因为它既是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并且是众多文化人的精神追求与情感寄托,这是其在民族地区跨文化传播的前提。
从西方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又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而最终指导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并取得今日的成就,这都得益于它不断的自我革新,也得益于它不断寻求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内容主要引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岳麓书社)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约1918——1921)1、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新文化运动中后期(1919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于1919年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
3、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结束)。
二、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萌芽:国名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共产国际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蒋介石与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破坏革命的活动妥协退让,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前期(十年内战1927——1935遵义会议)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三道路)。
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移到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其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与传播19世纪末,随着列弗·托尔斯泰等著名外国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知识分子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其视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有力武器。
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动。
一大批留学生开始前往欧美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斩钉截铁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金钥匙,并带回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革命潮流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侵略、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
这些危机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借鉴欧美的革命经验,其中不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他们通过报刊、演讲和组织秘密团体等形式,向广大人民传达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不仅引导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影响了中国革命的目标和手段。
无论是领导人之间的思想碰撞,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和行动,马克思主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实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断调整并丰富其在中国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整合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马克思主 义在中 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它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理论,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发展方向。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充满危机和变革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不断寻求着各种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亦或是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就在中国人民陷入迷茫和彷徨之际,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一些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先进知识分子。
他们通过阅读国外的书籍和报刊,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其中,李大钊、陈独秀等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他在 1918 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他的著作和演讲,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也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20 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中,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新思想的渴望,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一些进步的刊物和社团也纷纷涌现,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的研究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需要从历史背景入手,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等。
这一阶段的历史背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支持: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领导的支持。
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通过各种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如设立相关机构、培育相关人才、资助研究与教学等。
3.思想融合: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需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融合。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信仰相结合,使其更适应当地实际情况,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教育与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与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
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制、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方面的传播与发展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5.社会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实践的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可能会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形式和特点。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历史背景、支持、思想融合、教育与文化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因素,并探索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传播与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互动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互动与对策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互动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相互影响1. 马克思主义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和创造力都应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共同富裕,是推动该地区健康发展的基石。
2. 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反哺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性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历经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他们的实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丰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特点,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对策1. 建立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模式不能单纯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路径。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
其中,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指导。
2. 加强教育和文化传承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教育和文化传承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其教育质量,保障每个少数民族群体都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同时,还需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地位使得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的民族问题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用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它也对民族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认识到民族解放问题同时存在于各国、各地区。
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问题应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得到解决,并强调各民族应该平等协调地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少数民族问题研究1. 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但也有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语言、宗教、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少数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针对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2.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行民族团结教育,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3. 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通过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对濒危语言和文化的保护,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4.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全。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强治安维稳工作,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全。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 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向 中国人民特别是先进的知 识分子介绍了列宁领导的 共产国际派代表维经斯基 来到中国,向中国人民特 别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介绍 了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的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中 国人直接地从苏俄一方接 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中国先进分子了解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大多数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 传家都有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都曾在日本受 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如李大钊、陈独秀、李 达、董必武、周恩来、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 杨匏安等.可以说,日本是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 思主义的最早渠道.五四前后,在中国系统传播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大多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他 们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材料,主要是从 日本翻译过来的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大多数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都有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都曾在日本受到都有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都曾在日本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董必武周恩来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董必武周恩来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制作者:软R5班邱德智 林全昌
图为维经斯基
二、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五四运动的推动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对 中国封建主义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新文化运 动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武器批 判中国的封建专制,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 教。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启 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 文化领域中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砸碎 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思想 上的解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 了思想基础。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经验
作者: 葛艳玲[1];贾伟[2]
作者机构: [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2]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出版物刊名: 青藏高原论坛
页码: 86-9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少数民族;传播
摘要: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历史上不同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都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同时结合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国情制定中国的民族政策,由此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综合起来看,从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两方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进行总结。
同时,针对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依据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对策建议。
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三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 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 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 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 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 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 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 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 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 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 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考: 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有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 主义? ⒉毛泽东说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 主义,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有所改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 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原因: 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⑵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⑶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⑷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 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 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 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 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 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 化运动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 的第一人。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先进分子,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 制夷”睁眼看世界,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康梁维新 派的君主立宪运动,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华民族的 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彻底的人民性以及对暴力革命的充分 肯定,恰好成为知识分子们寻求的新指导理论。
李大钊
《新纪元》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 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 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 历史地位。对于十月革命,其 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 较观》《庶民的胜利》和 《 Bolshevism 的胜利》《新 纪元》.
其他历史人物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2 、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人在组建中 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3、孙中山陈炯明和蒋介石也都曾对十月革命大加赞美。 4 、一些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亦作出重 要贡献。比如,李达在赴日学习期间,专攻马克思主义,阅 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许多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以及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书刊。
3 、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更显出 苏俄新的社会制度的耀眼光芒,吸引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4 、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美好蓝图的描绘,既满足了当时中国 先进分子救国救民的迫切需要,又与中国文化中“经世致用” 的传统思想契合。 于是,在当时社会民众的心理上得到了广泛认同。
国内原因——思想文化
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重要原因——俄国的榜样作用
1.相似的国情
当时俄国是沙皇统治,人民受封建压迫严重,俄国的经 济也是以农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经济面临崩溃,阶级矛 盾尖锐。当时俄国的国情和中国相似,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 子具有特殊的影响。他们感到,中国国情“皆与俄国相近”, 所以中国“须有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 2.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doc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屡屡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犯,国家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真理,却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这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而就在此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这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他们开始深入了解并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度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
但是,地主阶级自救、资产阶级革命,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国内的政治依旧黑暗。
知识分子们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作指导。
众所周知,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一度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直到义和团运动, 可以说是前仆后继的, 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
1911 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却又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削弱; 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种种思想、学说、主义都显得无能为力之时, 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研究它、宣传它, 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需要。
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广泛传播的一个根本条件。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仍然是封建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那时, 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 但还非常微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由于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从而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个短暂而繁荣的“黄金时期”。
22版:第46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步步高)
第46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开始传播(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代表: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广泛传播(1)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概况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结果: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思维点拨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
(2)民族危机的加深。
(3)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4)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1.毛泽东思想(1)形成阶段时间著作内容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形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①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②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发展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2)其他内容: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作者:刘国强来源:《中州学刊》2013年第01期摘要:重视民族问题,关注并支持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
为组织发动各族人民积极参加民族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兼顾少数民族利益、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创新传播方式等,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分析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少数民族传播中的主要特点,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新时期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少数民族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145—04“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个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
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发动各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加入到革命洪流中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着手在少数民族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思想意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过程显得尤为特殊而艰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得到较好的传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少数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发展权利的深切关照,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群众传播中的干部培养少数民族是否愿意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革命的成败。
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必须首先在少数民族中培养、选拔出一批优秀人士作为宣传骨干,然后通过这些骨干分子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并积极采取措施开展相关工作。
1923年,李大钊一方面指示蒙古族青年荣耀先动员乌兰夫、奎壁、多松年、高布泽博等人到北京蒙藏学校学习,一方面派邓中夏、朱务善等深入蒙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迅速提高少数民族学员的思想觉悟。
到1925年,蒙藏学校的120名学员中就有90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②。
他们学成后,不仅在本民族群众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而且积极动员本民族群众投身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同一时期,中共北方党组织还在回族中培养了郭隆真、马骏等优秀青年骨干,他们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组织发动回族人民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南方,中国共产党以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了一批蒙、回、壮、朝鲜等少数民族干部,壮族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1924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在海南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在该地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接着又相继成立了工会、农会等,组织开展工农群众运动。
1926年,中共湖南省委在省农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解放苗瑶决议案》,提出培养苗、瑶等少数民族骨干分子,发动苗、瑶等少数民族起来参加革命运动。
这对于在少数民族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长征开始后,面对严酷的革命环境,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
1935年8月,在毛尔盖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选拔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并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长征途中,先后有大批少数民族群众甚至一些土司头人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藏族的杨东生、天宝,彝族的阿尔木呷、陈占英等。
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人士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成长为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群众觉悟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③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建立一个“所有民族,从汉族到苗、瑶弱小民族”的统一战线,张闻天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争取少数民族,在平等的原则下同少数民族联合共同抗日”,并建议“党中央应组织少数民族委员会,专门在少数民族中工作,研究与总结工作经验,培养与团结少数民族干部”④。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先后开办中央党校少数民族班、陕北公学蒙古青年队(后改为民族部)等,1941年又创办了民族学院。
前前后后培养的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动员各少数民族团结抗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在革命洪流中先后涌现出关向应、粟裕、赵尚志、廖汉生、韦国清、马本斋、王国兴等一大批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
他们在各族群众的拥戴下,活跃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成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解放区面积不断扩大。
在此情况下,选拔、培养包括少数民族人士在内的大批党的干部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其中选拔培养的蒙古、回、藏、维吾尔、壮、满、朝鲜等少数民族干部就多达一万多人。
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面向各族群众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政策,并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⑤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准备了干部条件,并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影响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汉族人民一道并肩作战,才能实现本民族的彻底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群众传播中的利益导向人们的行动往往与特定的利益相关联。
理论唯有扣合人们的现实利益方能获得较为持久的生命力,而脱离人们现实利益的理论往往会成为空谈而被束之高阁。
同理,革命的理论也需特别关照人们的现实利益,方能走入大众的心里,成为大众信奉的圭臬。
领导和发动少数民族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必须注重解决少数民族的现实利益问题。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马列主义的上述原则,把民族的解放事业同民族的实际利益恰当地结合起来,在关照和满足少数民族切身利益的同时,动员和组织各族人民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团结奋斗。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注重发动各少数民族群众为自身利益而斗争。
1926年,晋系军阀在绥远设立“清丈局”,向蒙汉群众征收“清丈费”,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殴打、拘押、关禁等行为,中共绥远支部的蒙古族领导人吉雅泰组织各族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反动政府的暴行,最终迫使反动政府撤销了“清丈局”,归还了勒索的款项,释放了非法拘押的农民。
同年8月,黎族中共党员黄振士在海南陵水县发动各族群众展开声势浩大的反土豪劣绅、反租税、反对粮食外运的斗争,黎族、汉族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一道在陵水县城举行示威活动,并把守港口要道,截回了即将运出的粮食。
1926年,共产党人宣侠父来到甘南藏区,当他了解到封建军阀马麒在甘南的种种恶行后,立即建议成立“甘青藏民大同盟”,并亲自起草了《甘青藏民大同盟宣言》。
他在成立大会上号召:“你们要组织起来,靠自己的力量反抗斗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才能胜利。
”⑥随后,各族群众联合起来与军阀马麒展开斗争,最终迫使马麒在一系列问题上做出让步⑦。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少数民族的土地利益问题。
广西右江地区是民族杂居之地,其中瑶族比较弱小,历来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
中国共产党积极扶持并发动瑶族人民起来反抗封建地主、官僚军阀的压榨,明确提出了瑶民在经济、政治、教育、工资等方面与其他民族人民一律平等,严禁虐待瑶民,并没收山主的山场、土地、森林等分给瑶民。
由于在民族地区认真执行了土地革命路线和党的民族政策,以致各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高潮迭起。
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大庸6区71保,分配土地151900余亩,约占全县田亩总面积的66%,得田人数约95000余人;永顺4区27乡,分田71004挑,得田人数15212人,桑植4区6乡,分田22万多挑,得田人数32470人。
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⑨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利益是马克思主义走向少数民族并获得少数民族群众拥护的关键环节。
只有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利益,才能将各少数民族人民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群众传播中的信仰问题我国诸多少数民族几乎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而宗教所产生的内部认同感对外来信仰具有强大的排斥力。
所以少数民族的问题常常与宗教问题纠结在一起。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必须面对现实,具体对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灵活对待少数民族的信仰问题。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障工农劳苦民众有真正信教自由的实际为目的。
”⑩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苗、瑶、侗、壮、水、布依、仡佬、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东乡、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在此过程共产党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典籍、寺庙财产等。
1936年5月至12月,中共中央还发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旗帜鲜明地宣布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94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指出:“尊重回族人民信奉宗教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发扬回教的美德,提倡抗日回教,保护清真寺,反对和禁止任何污蔑与轻视回教的言论行动”。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中全面论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存在。
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
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
”中国共产党人的上述政策主张,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斗争实际相结合,发动少数民族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原则。
文化和信仰上的差异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其融合和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历史进程。
这种文化和信仰的差异性加上广大群众在视野上、觉悟上的不同,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的传播过程中,须着力解决文化认同、信仰包容等诸多课题。
这些课题解决的水准、程度将直接决定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中传播的质量和水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中华民族自近代以降面临的独立、富强、民主等问题。
为达此目的,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不同的信仰之间,求同存异,以确保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