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第一课时)

制作时间:2011-12-6 制作人:孙顶顶

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2、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助读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

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背景资料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教学过程

字音辨识

邯郸弊在赂秦厥先祖父草芥与嬴而不助五国

殆尽洎牧以谗诛暴霜露燕赵之君日削月割为国者

胜负之数从散约败反间计下咽

课文解读与赏析

第一段

六国破灭

..(灭亡),非兵不利.(武器)。战不善,弊.(弊端)在赂秦;赂.((割

地)贿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相继灭亡),率.(全部,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

特殊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弊在赂秦也。

课文分析: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第二段

秦以.(凭借)攻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则.(就)获邑.(小城镇),大.()则得城.(大城池)。较秦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得,与战胜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得者,其实

..(它实际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

..(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担心的),固.(本来)不在战矣。翻译:

思.(回想)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

..(祖辈和父辈)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对待)之不

甚惜,举.(拿)以.(用来)予人,如弃草芥

..(小草)。今日割.(割让)五城,明

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休息,睡觉);起视四境,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秦兵又至矣。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代秦国)弥.(更加)繁,侵之.(代贿赂秦国的国家)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定)矣。

翻译:

至于

..(以至)颠覆

..(灭亡),理.(按照道理)固.(本来)宜.(应该)然.(这样)。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得当、适宜)之。

翻译:

特殊句式:暴霜露,

课文分析:

1、第二段的内容照应了第一段的哪个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请找出对比的语句。

(1)秦“攻取”所得与受贿所得对比:“秦以攻取之外……其实百倍”

(2)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对比:“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

(3)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

(4)“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亲兵又至矣”对比

(5)“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

(6)“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对比

此段除了对比论证,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六国论(第二课时)

制作时间:2011-12-7 制作人:孙顶顶

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2、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课文解读与赏析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随着,跟随)五国迁灭

..(灭亡),何哉?与.(亲附、附着)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幸免)矣。

翻译: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

..(因

此)燕虽小国而后

..(却最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二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

翻译:

洎.(及,等到)牧以.(因为)谗诛.(被杀),邯郸为.(成为)郡,惜其用武而.

(却)不终也。且.(况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实在)不得已。

翻译:

向使

..(以前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

..(轻易较量)。

翻译:

课文分析:

1、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第四段中那一句能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与赢而不助五国

3、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4、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第四段

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以礼相待)天下之奇才,并力

..(合力)西向,则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

悲夫!有如此之势.()形势,而.(却)为秦人积威

..(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挟持),日.(名词作状语)削月.(名词作状语)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课文分析:

此段从结构上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段落。此段中作者为六国设的图存之道是什么?

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了假设论证方法。

“为国者”可谓一语双关,指的是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

第五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却)犹有可以

..(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下.(指在六国之后)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先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