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选课背景高二选修课程中,文言文绝对是一门必要的基础课程。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唐代诗词无疑是必修的一部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其优美的诗意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文言诗学习的重要部分。

因此,在高二选修课程中,我们特别推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学习目标本学习案旨在帮助学生:1. 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特色。

2. 通过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感受李白的深情与豁达。

3. 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学结构,以及读诗的技巧。

4.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语言习惯。

三、学习内容1. 诗歌导读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读一遍这首诗,了解它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和分析:1)感受李白的情感和情绪。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3)考虑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和目的。

2. 语言解读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掌握文言语言的基本知识。

例如:1)语法:文言语言的语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2)汉字: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汉字用法和写法,尤其是那些不常用的字。

3)词语:诗歌中有很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例如“鸣珂”、“窈窕之鲤”等。

3. 诗歌欣赏与感受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感受这首诗歌,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可以从诗歌的美学结构入手,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并掌握从艺术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学习案中推荐的教学方法有:1)课堂讲解+分组研讨:老师可以先讲解每个语言点,然后分组讨论,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2)小组合作: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外阅读和研究,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和文言诗歌。

3)讲解+演示:老师可以通过加强教学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诗歌的基本知识点和技巧。

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受玄宗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漂泊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永王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卒于当涂。

李白的诗歌是丰富多彩的。

他的诗,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所指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变化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2.背景解读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挫折。

离开长安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安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全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多变,华美流畅。

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

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

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伟大的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

高中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的1、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边说边读。

教学过程一.走进作者1.导入:背诵有关记梦的诗句,体会、谈论感情。

(选背)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B.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李清照.《晓梦》)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D.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E.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李煜.《子夜歌》)F.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李煜.《望江南》)G.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H.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学生简述情感,老师小结过渡。

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这首记梦诗,看不到泪眼,感受不到缠绵。

它满溢豪情浪漫,它飘扬粗犷雄壮。

它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2、李白给我们的印象是豪放,是浪漫。

难怪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盛唐,一个伟大的时代,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们应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和谐统一,但事实却如何呢?或许,我们读了这首诗,会有所发现。

3、创作背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7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课前部分设计李金萍审核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3、背诵全诗。

【重点】诗人“梦游”所见,表达技巧,诗人情感。

【难点】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梦境与情感的联系。

【高考试卷对古代诗词的考查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5、名句默写【自主学习】1、知识回顾我们曾经做过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雨》,下面让我结合这道题的答案,回顾一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赏析”这一题型的答题思路。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案:①第二联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

②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③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简析诗人情感”题型的答题思路是:2、诗题解读:“题为文之眼”,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说,题目都是尤为重要的,通常来讲,对文题的正确解读和由文题引发的思考,可以让我们对文章的主旨有更迅速、准确、深刻的理解。

比如我们刚刚学过的《夜归鹿门歌》,看到题目后,我们马上可以想到:歌,表明这是一首古体诗;夜,时间;鹿门,地点;夜归鹿门,事件,应该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诗人为什么要回鹿门?归途又都有什么见闻值得诗人一写呢?下面我也来解读一下“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吧:3、走近作者:李白?这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色我还是比较了解的:4、反复朗读原诗,我觉得应重点掌握的词,翻译不好的句子、不理解的地方有:词句子不理解处5、除了天姥山之外,诗人还提到哪些山?有什么作用?6、诗人“梦游天姥”都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景色又有什么特点?诗人是怎样记下他的“梦游”经历的?让我把这些想法整理到下表中。

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XX散文欣赏》

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XX散文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散文欣赏》1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2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问题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等.问题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A、烟涛微茫信难求()B、云霞明灭或可睹()C、天姥连天向天横()D、势拔五岳掩城()E、我欲因之梦吴越()()F、渌水荡漾清猿啼()G、迷花倚石忽已瞑()H、栗深林兮惊层巅()()I、水澹澹兮生烟()J、失向来之烟霞()K、须行即骑访**()问题三: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问题四: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诵读第二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问题五:“飞度镜湖月"“送我至剡溪”中的“飞”和“送"字历来为后人称道,请鉴赏这二字的妙处。

问题六: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问题一: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问题二答案:略问题三答案:“烟涛微茫”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问题四答案: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问题五答案:“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1【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知识链接】1.李白及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

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

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解题:①题目的意思是:②给题目的断句,用单斜线划: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根据题目明题材:本诗是诗④“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的一种体裁。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古体诗”和“吟”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越人语()天姥.()②海客谈瀛.()洲③天台.一万八千丈()④送我至剡.()溪⑤脚著.()谢公屐.()⑥渌.水荡漾清猿啼()⑦熊咆龙吟殷.岩泉()⑧栗.()深林兮惊层巅⑨水澹澹..兮生烟()⑩虎鼓瑟兮鸾.()回车⑾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⑿忽魂悸.以魄动()⒀恍.惊起而长嗟()⒁惟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⑴越人语.天姥()⑵烟涛微茫信.难求()⑶云霞明灭或.可睹()⑷天姥连天向天横...()⑸势拔.五岳掩赤城()⑹我欲因.之梦吴越()⑺脚著.谢公屐()⑻渌.水荡漾清.猿啼()()⑼迷花倚石忽已瞑.()⑽熊咆龙吟殷.岩泉()⑾栗.深林兮惊.层巅()()⑿水澹澹..兮生烟()⒀恍.惊起而长嗟()⒁失向来..之烟霞()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3、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①入梦的原因:“,;,。

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明确诗人不满现实、不事权贵、自由不羁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立足主要意象,发挥想象,缘景明情,理解主题。

【学习难点】着眼整个梦境,置身诗境,把握手法,感知风格。

【知识链接】一、体裁、题材1.关于古体诗“古体诗”又简称“古诗”或“古风”,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的。

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泛,篇幅长短不限。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七言古诗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句式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包括“歌”“行”“吟”等;另一种是每句全部七字,句式非常整齐。

2.关于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在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歌题目通常使用了“赠、送、别、留”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说到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二、表现手法1.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按照人们的愿望、理想或幻想的样子去反映现实生活,常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事物和环境。

2.关于想象诗凭借艺术形象来表情达意。

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古人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些话正好概括了诗歌想象的特征。

它说明诗人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思维十分活跃,想象范围无限辽阔,可以把已有的事物、将有的事物乃至没有的事物都调进他的艺术作品中,不受过去、现在、未来,天上、地下、人间的时空限制。

高中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泗县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

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

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

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

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

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

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2、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高二语文导学案NO.22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二语文导学案NO.22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诗句,感受李白诗歌的豪放之美。

【学习重难点】重点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蓄势待发】关于乐府体诗:所谓“乐府诗”,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人乐的诗歌,但这只是最初的情况,从后来文体分类上讲,所谓乐府诗,它的范围是不仅指此的。

在文学史上,“乐府”或“乐府体诗”,是包括后世作家的仿作在内的。

从句式上看,乐府诗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古乐府命题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来命名。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虚构,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另名《别东鲁诸公》,就是歌行体的乐府诗。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除了压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束缚的半自由诗体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便属于古体诗。

【萌生入境】层鉴赏:(合作探究)(一)分析并诵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咀华竞妍】分析并诵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完成下面问题。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

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黄昏山景、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手法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

61岁时,因病去世。

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评价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1.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

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的诗。

其形式多为五言句,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2.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3.谢公屐谢灵运穿的木屐。

谢灵运游山时,穿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杜云飞所作的一首高山流水的诗篇。

本诗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杜云飞通过描写自己渐入梦境的形容,向读者展现了充满吸引力的山水之美;其次,他借由对美好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于绝世风光所显露出的神秘情感的敬畏;最后,他再一次着力表达了自己与咫尺天高的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结,表现人与自然的独特交感。

在教授此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重点内容。

一、理解诗歌背景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史学文献,来帮助理解杜云飞所创作的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这些文献可以涵盖以下的范畴:1、唐代旅行游记让学生们阅读一些唐代旅游游记,比如陶渊明的游云阳,李白的将进酒,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当时人们的旅游风尚和旅游文化。

2、"七真"和道教文学“七真”是指“全真派”的祖师,是中国道教中的重要派别。

学生们在阅读这些七真派别的经典著作时,可以理解道教文学的奥妙,并体会诗人杜云飞对于自然所表达的道义。

3、《佛祖统纪》佛教经典之一,可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杜云飞对于“天姥山”的描写。

二、理解诗歌形式学生对于诗歌的形式、语言、韵律等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这首诗歌的形式和结构:1、诗歌格律学生应该能较为准确地识别出现代汉语中的韵脚、平仄、押韵等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在唐代诗歌中的运用。

2、诗歌语言学生应该能熟悉一些文学语言及诗歌用词,比如“黄昏独坐”,“云傍马头生”等等,对于学生相当有必要的是对于文言词汇的意思的逐一解析。

三、理解诗歌内容在学习诗歌的背景和形式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内容。

具体来讲,学生应该认识到以下的重点:1、描述和描写学生应该认真体会诗人的语言和句子结构,在理解之后,进行巧妙的语言安排,使其更好的表达想要的意义。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前导航唐诗之路: 何处天姥?梦游还是曾游?知道中国有“丝绸之路”的人很多,但是知道中国有一条“唐诗之路”的人或许就不多了。

自古城绍兴出发,由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

著名的景致有:钱塘江潮、兰亭、镜湖、大禹陵、鉴湖、古梁飞瀑、大佛寺、会稽山、四明山、天姥山、天台山、曹娥江、剡溪等,风光秀异,山水奇绝。

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景色所陶醉,一路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便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

据统计,唐朝诗人中有432人到过这里,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贺知章、骆宾王、元稹等。

天姥山究竟在何处,却是个千古之迷:一说在仙居县韦羌山。

二说天姥山是台州天台山,三说在绍兴新昌县。

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天姥山的所在,李白在诗句里所描写的也被世人认为是诗仙某一次开怀畅饮后的幻境。

直到不久前,一位旅人在不经意间回眸远视,才发现这自然的岩石竟也有着上天的造化,活生生就是“天姥”的化身,如此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的杰作,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恐怕雕不出第二尊。

天姥岩、天姥山由此而得名。

李白一生当中曾经三入郯中,两上天台,《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第二次游越中而写。

那么诗人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究竟上写梦幻还是写实景?内容精要(一)题意诠释1、“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标题中的“吟”如何断句?一般读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这样的读法,好象应该是将“吟”理解为动词“吟唱”。

但是,该诗的另一个标题却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没有使用“吟”字。

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实际上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没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可以不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范本模板】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范本模板】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年级:高二 编写:杨漩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年2月【学习目标】知识技能: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背诵全诗,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

3、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过程与方法:1、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李白丰富的想象和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

2、鉴赏想象和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导学案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导学案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1课时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五十五岁的杜甫旅居夔州,写过《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2.这首诗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3.。

准确朗诵诗歌并背诵。

阁夜杜甫Yǐng jì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意:押韵:押ao韵偶句押韵节拍:: 2---2--1---2 2---2--1---2对仗:例: 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平仄:例如前四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感情: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

首联表达促迫之感的“催”和蕴含作者心境的“寒”字要适当重读,延长时间。

颔联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起来要语调高亢,音域放宽,表现出气象雄浑之境,“悲壮”“动摇”二词要饱含深情,力求表达出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

【教学目标】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整体感知】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古体诗”和“吟”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三、积累点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木屐()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的确)越人语天姥(yù,谈论)云霞明灭或可睹(有时)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脚著谢公屐(zhuó,穿)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栗深林兮惊层巅(使颤栗;使震惊)3、默写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3.8.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3.8.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3.8.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文化传承与理解: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后迁居四川绵州彰明青莲乡。

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作品收入《李太白全集》。

二、背景展示该诗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意。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但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时李白在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所以才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文体知识诗歌文体——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有赞颂的意思。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李白的《梁甫吟》、韦庄的《秦妇吟》、孟郊的《游子吟》等。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运用夸张、想象和传说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2、体味唐诗诗味。

3、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的情意和艺术美,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一、相关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

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

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

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二、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一种字数不定,压韵自由可以换韵,对仗无严格要求的古体诗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注音、解词:天姥:();瀛洲:();云霓:()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在嵊县境内,溪水名;渌水:();脚著谢公屐:()。

暝:();殷岩泉:(),如:殷殷其雷;栗深林:()通“傈”水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訇然:();青冥:()。

鸾回车:()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魂悸:()因害怕而心跳;恍惊起而长嗟:()。

四、听朗读;学生一块朗读.五、整体感知:诗如何起笔?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天姥山的雄奇壮丽,点出入梦之由:心驰神往。

从瀛州入笔,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胜景染上一层神奇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导学案新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五十五岁的杜甫旅居夔州,写过《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

2.这首诗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
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3.。

准确朗诵诗歌并背诵。

阁夜杜甫
Yǐng jì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意:押韵:押ao韵偶句押韵
节拍:: 2---2--1---2 2---2--1---2
对仗:例: 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
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
平仄:例如前四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

首联表达促迫之感的“催”
和蕴含作者心境的“寒”字要适当重读,延长时间。

颔联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起来要语调高亢,音域放宽,表现出气象雄浑之境,“悲壮”“动摇”二词要饱含深情,力求表达出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

颈联诵读时要形成对比,前句语调悲抑、沉重,饱含痛楚,后句语调子直,注意节奏的顿挫,突出悠远之感。

尾联抒发人生感慨。

“卧龙跃马终黄土”在精神上统摄全篇,表达人生历史
的虚无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表达贯穿古今的无穷之思,音调要低沉,表现出无奈的心情。

“人事音书漫寂寥”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寂寥”是情绪核心,诵读时语速要慢,语调沉郁,音节顿挫。

二.合作探究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
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1)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到了寒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歇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

(2)“催”字是催促之意,催字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速,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析: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

答:听觉、视觉。

悲壮的鼓角声,既暗示着紧张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此时悲凉慷慨心境的外化;摇动的星河倒影,既象征着时局的动荡,百姓的劳顿,也是诗人纷乱心绪的显现。

寓情于景,意境悲壮雄浑,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答: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答: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

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5、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答:“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讯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万般感慨集于笔端。

忧己忧民,悲人生、宇宙、历史。

6、归纳艺术手法:
①善用典故:“星河影动”“卧龙跃马”
②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
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

③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

7.小结全诗再齐背:
结构:起点出“夜”,借景烘托凄苦悲凉的心境
承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
转由景转人,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
合就眼前的古迹生发感慨
意境:雄浑开阔风格:沉郁顿挫感情:悲怆悲凉诗人的人格:忠君爱国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三、课后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