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唐婧静)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课件(唐婧静)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课件(唐婧静)

历史背景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北京
“两个凡是”
危害:
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延续个人崇拜,违 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毛泽东思想。 -------思想上陷入盲区 2、不能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行动上陷入雷区
• • • • • •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颁布的会议:第一届? (3)名称:《?》 (4)地点:? (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坚 持?,一切权力属于?。 •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 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利益的宪法。
• 第5课 三大改造(?年) •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完成:?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 业生产合作社。 •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时间:1953——1956年 • 2、形式:?生产合作社 •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起止时间:1954——1956年 • 2、形式:?政策:?。 • 3、 意义:实现了?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 造的创举。
• 5、两个反革命集团:?反革命集 团和?反革命集团 • 6、过程:对?、?进行了错误的 斗争,煽动“?”。 1967年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 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 诬为“?”,受到压制和打击。 • 7、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 、?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的政 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 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 中央出现了?主义,党和国家面临 ?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主义 复辟,它决定发动“?”。 • 2、起止时间:?—?年 • 3、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 央接连发出开展“?”的决定。 • 4、指挥机构: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究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改革前的农村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教材第39页<相关史事>||,总结其原因||。

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问题2】如果你是当时上述情况的农民||,整天混日子、饿肚子||,你想一直这样下去吗?你有何想法呢?安徽凤阳的农民又是如何做的呢?效果如何?请阅读教材第38页《相关史事》||。

【问题3】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请阅读教材第39页||。

师:出示材料和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

生: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背景||。

师:点拨指出:材料一||,农民劳动不积极;材料二||,靠救济生存;原因:农村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民越过越穷||。

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生:思考问题||,结合教材||,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作用||。

师总结: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份文书成为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的宣言书||,也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小岗村的成功尝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逐步在全国推开||,并正式定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人教版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人教版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人教版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

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重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008年我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改革开放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2008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30周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周年。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转折。

今天就让我们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发展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新课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阅读P38页思考下列问题思考:我国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群众要求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

因此产生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教师: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动乱至此结束,但“文革”后,党和国家面临许多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问题,清除这些遗留问题,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就成为共和国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人心所向。

拨乱反正首先从教育和科学战线开始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教师:1978年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但它的脚步却仍然显得沉重,“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向前涌动的历史潮流遇到了严重的阻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和主要内容,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

⑵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⑶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经济腾飞的情况,能由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⑵演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⑶应用采访记录,联系自身生活,以体验的方式总结对外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转折地位。

⑵理解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教学难点: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必然性,及由此初步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准则。

教学过程:一、时空连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面貌(衣、食、住、行、城市、农村面貌等)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变化,并思考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师点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

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积极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三十三年前的历史性转折吧。

二、感悟历史:改革开放的春雷1.出示邓小平像,让学生说说他是谁?对他的了解。

并指出: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没有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变化。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这一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材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可能比较强烈,但对于改革的过程和原因可能缺乏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思想和理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为依托,分析改革的措施和效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备好课时教案,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政策等。

然后,详细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企业的兴起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本课将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也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效益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和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2.难点: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二、课程标准
了解农村改革,认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学生具体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②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身边的历史说起,利用冠世榴园的变迁展示我国农村改革的过程和内容;从昔日的“海尔大锤”到今天的“海尔大厦”展示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形式新颖活泼,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本节课史料丰富,有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诗歌等运用多媒体教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将统一经营改成包产到户,将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改成按劳分配,自负盈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小岗村的农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片:
作诗一首,请大家欣赏:
展示:投影:贺敬之《田园诗》
教师:目前石榴是我们枣庄最亮丽的经济名片,然而这张名片却来之不易,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到30年以前,看看30年以前,我们的冠世榴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展示:投影:石榴生产队的榴园(找一同学读)
教师 :当时在农村生产队集中经营,统一劳动。人民的工作状态非常懒散,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统一经营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再加上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生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现在我们就回到那个改革的时代,去探讨改革的奥秘!
展示:投影:红手印
教师:当初生死契约18户的红手印,后来为了纪念这18户农民的创举,给他们立了雕塑。请大家继续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对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理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率先包产到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开始了,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凤阳小岗时发出感慨:“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40年来,这一声惊雷化作浩荡东风,敲响安徽人民的奋进鼓点,汇聚起勇往直前的改革动能,孕育了弥足珍贵的“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了解相对较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政策法规感到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有直观的感受,但对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农村和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究改革的原因,深化对改革措施的理解;通过对改革试点成功后将其模式推广到全国的学习,启发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导入新课】教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是什么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学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那么,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呢?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改革的原因展示: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材料二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民形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材料一、材料二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制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 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提问:最先改变这种生产状态的是哪个省?学生:安徽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展示下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别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导入二:复习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大包干,次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推进新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短剧表演:《三个农民》农民甲:“头遍哨子我不买账,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1)背景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弊端。

(2)实施教师: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播放《小岗村改革》的视频。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深层次影响,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改革的核心内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教案5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教案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唯物史观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 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
材料三: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
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农村改革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开始: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老师拓展讲解: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1)深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经验,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2)明确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成为中共十四大的指导思想。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8.伟大的历史转折上课班级八(2)
主备教师唐婧静副备教师上课时间3月26日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后,党是如何解决遗留下的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

过程与
方法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明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与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运用讲授法探究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归纳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组织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
1、工业化的起步
2、三大改造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积极回忆并识记
巩固基础知
识,培养学生
历史的整体
感受
初学新课(初步探究)1、背景了解
历史背景1、历史背景2
2、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呢”?
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
4、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那“两个凡
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呢?
阅读课本,讨论得出答案
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
理解能力




(合作学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是通过哪些具体行动来实现?
平凡冤假错案(刘少奇);
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
法》《环境保护法》
4.获得了怎样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
有法可依的局面。


积极思考,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思
考能力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拓展
学习(深入探究)1、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思考并概括
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重点
内容
当堂
检测(学习诊断)典型例题解析自主解决并积极回答
培养学生的
思考和判断
能力
课堂小结(梳理归纳)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平凡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
法、成就
学生回顾并记忆
培养学生概
括能力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1.完成新概念第8课
2.课本40页的练一练
背景
时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地点
内容
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行动
2、成就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