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民族

合集下载

秦汉历史中的民族关系与政治制度

秦汉历史中的民族关系与政治制度

秦汉历史中的民族关系与政治制度秦汉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间,东周末年之后的几个王朝出现和灭亡,秦朝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开始。

汉朝是一个长达400多年的帝国,不仅传承了秦朝继承的中央集权制度,还在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着重探讨秦汉历史中的民族关系与政治制度。

一、秦汉历史中的民族关系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及时采取了很多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的政策,例如采取了兼并诸侯、三权分立等各种办法,将六个不同的政治实体整合成一个特大型国家,强化了中央的权力,消除了互相之间的匠翁之见,秦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汉历史中各种民族之间关系的确十分复杂,但秦王朝的统一,推进了中国民族的融合和统一,这是很有意义的。

随着汉朝的建立,汉朝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分设了西南、南部、北方、东南四个大区,对于不同的民族依照其历史、传统文化等特点进行统治和治理,从而使得各个民族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汉朝时期为了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如设立郡县以辖区内人民自行管理边疆民族,同时还实行“赡养无偏颇”等政策,让每一支民族都感受到了集体的凝聚力,也为后来“五胡乱华”时期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石。

二、秦汉历史中的政治制度秦汉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相当重要的历史。

秦汉历史的制度比较完备,尤其是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更是富有特色,为后来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并建立了中央官制。

秦朝还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制,并将中央权力下放到地方各级,以此推进中央集权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使得各地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统一管理。

汉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秦朝的官制,吸收物流、“阴阳家”等思想,加强了官员考核和制度建构,通过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民生服务水平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秦汉时,活动于西部的民族主要是氐与羌。

文献上氐、羌虽并称,两者关系却较为复杂:或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或认为氐、羌不同,习俗有异。

就文献记载而言,氐、羌二字使用并不严格,此处称氐,彼处呼羌,如白马氐、白马羌,如武都氐、武都羌,等等。

从相关记载及五胡十六国来看,氐、羌皆在“五胡”之列,且都曾建立过政权。

所以,氐、羌即便同源,却是异流发展,应属不同人群。

除“白马氐”外,关于氐人,两汉正史并无专门记载,仅在叙述“西南夷”或羌人历史时被约略提及。

白马氐所居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人勇戆抵冒,贪货死利”(《后汉书·南蛮传》)。

魏晋以后的一些文献,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简单提到氐人的习俗: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编发,嫁娶与羌有相似处,等等。

关于羌人,自商代以来就不断出现于典籍、甲骨、金文中,《后汉书·西羌传》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记录其历史的文献,学者因此建构出几乎与中国历史平行等长的羌族史。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学者王明珂以羌族史研究为契机,对我们所“熟知”的“羌族史”提出挑战,不仅有力冲击了既有的民族史书写“典范”,也使我们有机会反思秦汉的边疆民族问题。

本节以羌人历史的叙述为主,并提及王明珂的“边缘理论”。

通常,历史学界对“民族”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假设:民族是一群有共同血缘、语言与文化特征的人群。

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民族史研究:以构成此“民族”人群的内部客观特征,如体质、语言、文化等为研究对象,追溯有相同或相似客观特征的人群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经由这种溯源,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来源,及它与其他民族的宗裔分合关系,并在如此的时间深度上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

这个基本假设及相关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今天均受到强烈质疑。

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现况来看,共同的体质、语言、文化特征,并非构成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必要因素。

譬如,以语言来说,说羌语的不一定都是羌族,羌族不一定都会(或愿意)说羌语。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关键时刻,不仅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中国不同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也出现了许多族群间的交融和融合。

一、秦汉时期初期的民族融合在秦汉时期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战争和社会变革,这也使得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受到了限制。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和楚族的文化和制度广泛传播,但其他地区的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王朝,如秦朝和汉朝。

秦朝时期,全国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从而促进了全国人民的统一。

汉朝时期,允许各部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不再强制“同化”,这也为各地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中期的民族融合到了秦汉时期中期,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逐渐加强。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和制度逐渐开始向南方和西部地区扩散,这也导致了华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王朝,如西域的大月氏王朝、匈奴的赵氏王朝等等。

这些王朝与中央王朝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向外辐射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色彩。

这些少数民族王朝的兴盛,不仅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秦汉时期后期的民族融合到了秦汉时期后期,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一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模式。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和制度逐渐向东海之滨和南方地区转移,也推动了华夏文化与闽、粤、蛮等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班固、东方朔等等。

这些文化名人不仅为中原地区推广了汉族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在其他地区广泛传播着各自所在民族的文化,促进了各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关键时期。

秦汉时期的族群冲突和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族群冲突和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族群冲突和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在秦朝结束之后,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地方势力开始互相争斗,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族群冲突和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且试图找到一些答案。

秦朝灭亡后,中国分裂成了六个国家,这六个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汉朝。

汉朝最初是由汉高祖刘邦建立的。

刘邦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民,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机智,成功地经历了很多困难,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

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汉朝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刘邦的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刘盈和刘恒之间爆发了长达四年的内战。

最终,刘恒胜利,并且成为了中国的第二任皇帝。

但是,这场内战给汉朝带来了很多损失,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次,汉朝时期存在着很多的族群冲突。

秦朝时期,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很多的强制统一政策,包括使用同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这些政策使得各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分歧。

在汉朝时期,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比如,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和南方的越南人之间就经常爆发冲突。

另外,汉朝时期还有很多地方势力存在,这些地方势力之间也经常互相争斗。

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和动荡。

有些地方势力甚至纵容盗匪活动,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民族和社会矛盾。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博浪沙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军队击败了匈奴人,控制了今天的蒙古地区。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在北方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增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很多其他的政策,包括增加对少数民族的宽容和支持,加强地方自治,以及建立及时有效的文化交流机制等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缓解了民族和社会矛盾,也帮助了汉朝的长期稳定。

秦汉时期的民族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秦汉民族关系

秦汉民族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明帝时)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国,切断了西域和 东汉的交通。东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 力强盛,政治趋于稳定。公元73年,东汉政府兵分四路,开 始反击北匈奴。汉明帝命窦固率大军屯驻伊吾卢,并遣班超 出使西域。 班超是班彪的儿子,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率领 三十六名亲兵进入西域,先至鄯善(即楼兰),而北匈奴的 使者也刚好到来,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 率部众夜袭将他们全部杀死,使得鄯善王臣服于汉。接着降 服于阗等国。从此天山南路各国都服从于汉,而天山北路方 面还是为北匈奴所影响。直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 命令窦宪攻击北匈奴,得到极大的成功,使班超的经营西域 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公 元91年,重臵西域都护。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三十一年,西域与内地关系进一步加强。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
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 他历经种种困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 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 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 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 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 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 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带 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 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 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汉武帝时)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著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7、据学过的“秦皇汉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其中在中央设置的三 个官职分别是什么?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上是如何管理地方的? (3)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使用货币?汉武帝在统一铸造什 么货币?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纳谁的建 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5)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匈奴的相同措施是什么? (6)简要说明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中华民族及封建社会的 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 。
1、什么是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汉武帝时期派谁出使西域?两次出使西域的 目的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 夹击匈奴。了解到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为了加强和西域各族的联 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15、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这一统治思想吸 收 了哪一学派的政治观点?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6、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17、汉初采取减轻徭役、赋税和兵役措施的原因有哪些? 18、电视剧《汉武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 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19、史书记载:主父偃上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侯 之”,于是“上”从其计中的“上”指的是: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武帝
学习目标
1、巩固秦汉时期有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 化的重要知识点。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秦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是什么?其典型事例是什么? 反击战争 (1)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2)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2、 时期 西汉 初期 汉武帝 时期 对匈奴的政策 原因 国家贫穷 国力不足 国力强盛 漠北战役 昭君出塞 典型事例

中国秦汉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

中国秦汉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

中国秦汉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文化高峰,不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达到了巅峰,文化上也经历了一定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秦汉时期的民族文化交融,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多方面探讨中国秦汉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以期开阔读者视野,并有所收获。

一、背景介绍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我们国家最重要、最繁荣、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其中,秦朝的建立使得中国呈现出一个更加统一的国家形态,汉朝则延续并完善了许多秦朝的制度,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关于农业、学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机遇。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融与融合。

二、历史交融在秦汉时期,军事战士的征战捷径,并非跟进入中原内陆,而是向南进入,克服了原本的荒凉之地,拉大了南北之间的联系。

在征服南方的同时,也让南方文化通过对北方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北南方民族文化的交融。

同时,也通过中国百姓的自然生产贸易等地方经济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民族文化格局。

而在汉代,国学名士县令被赋予更多的虚位,也更多了孜孜不已的心态去完成自己的职责,那么到了汉代,国学名士县令便出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有凭有据的的职务手中。

同时,遵循优秀的政治制度继续制定并且更新。

除此之外,秦汉时期也发生了许多文化的交融现象,最典型的则是在汉朝时期,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愈加频繁。

木雕、石刻纹饰等工艺品虽是各个民族固有的,但在汉代时期,这些不同民族间民族文化毫无疑问的影响到了汉族文化的形成。

此外,汉朝还取别族的宗教、节日、习俗等等劳动文化,连同拉大的土地,共同促进了相互之间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三、文化融合在秦汉时期,各种交流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开创了新天地,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此外,字书、音韵、文化知识都是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文学、文化知识这些领域中,汉人积极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大力构建了中国的文化体系。

汉文化越来越浓,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成为少数民族得到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秦汉胡人文化特征

秦汉胡人文化特征

秦汉胡人文化特征秦汉胡人的文化特征丰富多样,兼容并蓄,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在统一多民族的帝国中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

秦汉时期的胡人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服饰风俗、艺术表现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秦汉胡人信奉的主要宗教包括神道教和佛教。

神道教是胡人的传统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界的神明和祖先,认为神明能够保佑他们生活安康。

佛教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也深受胡人的欢迎。

秦汉胡人对佛教持开放态度,积极融入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体系,形成了胡人特有的佛教文化。

二、语言文字秦汉胡人的语言以匈奴的突厥语为主,同时也有些部分胡人使用中原地区的汉语,这反映了胡人与汉族之间在语言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胡人多采用契丹、党项等文字,也有部分胡人使用汉字进行书写,使得汉字在胡人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三、服饰风俗秦汉胡人的服饰风格独特,形成了胡人特有的服饰文化。

胡人男子多穿长袍,女子则喜欢穿着宽松的袍裙,头戴花冠。

胡人的服饰多采用丝绸与毛皮相结合的材料,色彩鲜艳,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秦汉时期的胡人还擅长制作珠宝饰品,如耳环、项链等,体现了胡人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四、艺术表现秦汉时期的胡人文化在艺术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

胡人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胡人的音乐节奏独特,擅长运用各种乐器演奏,例如马头琴、弦乐等。

胡人的舞蹈形式多样,舞姿矫健优美,常常以猎人、马背等元素为主题。

胡人的绘画作品以动物、草原景象等为主题,形象生动,充满了草原风情。

五、社会风尚秦汉胡人注重家族制度与礼仪文化,尊重老人,重视家族的传承与延续。

胡人社会中的男子通常担任家族的重要职务,女性则以家庭为重。

胡人重视勇敢和豪爽的品质,崇尚草原上的剽悍和自由,这种草原精神深深影响了胡人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秦汉胡人的文化特征多样而独特。

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既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使得胡人文化在统一多民族的帝国中独树一帜。

秦汉民族交融作文观点

秦汉民族交融作文观点

秦汉民族交融作文观点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民族交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秦朝与汉朝的交替,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从政治角度来看,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和货币制度,这为后来的汉朝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汉朝则采取了开放的政策,积极吸纳各地的人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在政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种政治制度的转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经济方面,秦汉时期的统一带来了统一的市场和贸易体系,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同时,汉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与西域、中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

秦朝推行的统一文字和统一的法律制度,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而汉朝时期,中央政府推行了儒家思想,尊崇礼乐,这种思想影响下的文化传播,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同时,汉朝还大力发展了艺术、科学等领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才前来交流学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交融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得以加强,为中国古代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民族交融的历史经验,对于今
天的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秦汉政治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意义

秦汉政治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意义

秦汉政治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意义1. 秦汉政治统一啊,那可是为中华民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呢!就好比盖房子,统一就是那稳固的地基。

秦始皇统一六国,让华夏大地不再四分五裂,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创举吗?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个统一,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2. 秦汉的统一让文化有了更好的交流和融合呀!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汇聚在一起,绘出了更绚丽的画卷。

汉朝推行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不是对民族发展的巨大推动吗?你能想象没有这种文化融合的单调吗?3. 统一的政治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呢!好比打通了全身的经脉,让气血通畅起来。

秦汉时期的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辟,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这对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多重要啊,不是吗?4. 秦汉政治统一让民族凝聚力更强了呀!如同把散沙凝聚成了坚固的石头。

大家有了共同的国家意识,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努力,这种力量难道不可怕吗?要是没有统一,大家各自为政,那多糟糕啊!5. 统一后的法律和制度也很重要呢!就像给社会装上了规范的轨道。

让一切都有序进行,这对民族的稳定发展多关键啊,你说是不是?要是没有这些,那不是乱套了吗?6. 秦汉政治统一让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了呀!仿佛给国家披上了坚硬的铠甲。

能够抵御外敌,保卫我们的家园,这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延续多重要哇,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7. 统一还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呢!好比给创新之火添了把柴。

各种发明创造不断涌现,这不是推动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吗?没有统一的环境,能有这样的成果吗?8. 秦汉的统一让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啊!就像心中竖起了一面骄傲的旗帜。

大家为自己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这种情感多珍贵呀,你不这么觉得吗?9. 政治统一使得民族的传承有了保障呢!如同为珍贵的宝物打造了一个安全的盒子。

让我们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这意义简直无法估量,不是吗?10. 秦汉政治统一真的是太重要啦!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节点。

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实用版)目录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的民族政策2.汉朝的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少数民族的内迁2.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的民族政策2.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各朝的民族政策2.民族融合的深化五、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2.民族融合的推动力量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与亚非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2.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正文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秦朝通过设立典客、典属国等官职,加强了对民族事务的管理。

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汉朝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此外,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的大批内迁,形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各民族间的共同斗争及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一时期,北方的汉族与南方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使得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隋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共同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

各朝政府实行不同程度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不断深化,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

五、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包括: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有利于民族融合;统治政权的有关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好相处,推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 诏 曰 : 往 者 匈 奴 独 擅 西
'
……
'
班超……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 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 封班超定远侯诏
玉门关遗迹

班超东归以后,继任的都护任尚失和于西域 各国,受到各国的攻击,接着陇西羌人与东汉发 生战争,陇道断绝。东汉再通西域,主要人物就 是班超之子、“饶有父风”的班勇。 班勇以后,东汉不再置西域都护,而以西域 长史代行都护之职。桓帝时,长史常驻于阗。西 域长史和戊己校尉一直维持到灵帝末年。当时刺 史权力日益提高,这两职便成为凉州刺史的属官 了。

匈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 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 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 言语为约束。幼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 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 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苟 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 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 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 而无姓字。《史记·匈奴列传》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番 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发现蜀地出产的枸酱, 知道地经西南夷有路可通南越。于是武帝 拜唐蒙为中郎将,由蜀出使夜郎,汉朝在 此设立犍为郡(宜宾),发巴蜀卒修筑陆 路通牂牁江。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汉兵从蜀南下,攻下且 兰,设置牂牁 牂牁郡(治今贵州黄平西),夜郎入朝,被封为 牂牁 夜郎王。 汉又以邛都为越巂 越巂郡(治今四川西昌东),巂都为 越巂 沈黎郡(治今四川雅安南),冉駹( máng)为汶山 汶山郡 沈黎 汶山 (治今四川茂汶县北),白马为武都 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 武都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武帝发兵临滇,降滇王, 以其地为益州 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仍由滇王管理。武帝 益州 开通西南夷和设置各郡,加快了中原先进文化向边地的传 播,推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 • •

西南夷

• • • • • • 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 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编 发,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自巂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莋都最大。 自莋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冉駹最大。 自駹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 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西域诸国
• 1、张骞通西域 • 2、与乌孙和亲 • 3、班超定西域
西域各国
•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 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 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 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河有 两原:一出葱岭出,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 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 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 四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 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远嫁异国兮乌孙王。序为室今氈为墙,肉为食兮 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飞黄鹄兮归故 乡。”
• 李广利伐大宛(前104) • 乌孙与大宛是西域两个最强的国家。稳 住乌孙后,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便 派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李广利打败大宛 后,西域震动很大。从而使西域全部归顺 于汉王朝。
• 西域都护的设置 • 汉宣帝于公元前59年,任命郑吉为西域 都护,专门管理西域事务,都护南北两道。 郑吉在西域设立幕府,治乌垒城。从此, 西域都护成为汉在西域固定的行政机构。 西域从此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 分。
汉武帝政策
• 1、国策 、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 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 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拔也。”

“若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劲弩长戟,射 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 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挡也;材官驺(zōu)发,矢道同的,则匈 奴之革笥(sì)木薦(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 薄,则匈奴之号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 •
呼韩邪归汉 汉宣帝神爵二年(BC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 右贤王屠耆堂代立,大臣不服,又立虚闾权渠单于之子呼 韩邪单于。于是匈奴内部展开斗争,以至大乱。呼韩邪于 呼韩邪于 甘露三年( 甘露三年(BC51年)降汉,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汉 年 降汉,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 宠以殊礼” 赐以厚币。在政治上肯定了君臣的名分, 则“宠以殊礼”,赐以厚币。在政治上肯定了君臣的名分, 呼韩邪助汉守边。 位在诸侯王上” 呼韩邪助汉守边。但“位在诸侯王上”,自请留居光禄塞 下。汉派了大量人马粮草支持呼韩邪,与郅支单于相对抗。
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 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 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 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 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 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 士三十馀万。
北伐匈奴、移民置郡、筑万里长城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出击匈奴, 先夺回了河套以南的地区,又夺回了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 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并从内地移民3万户到 北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地区,对边疆开发和 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 • • • • • 1、匈奴 2、西域 3、西南夷 4、西羌 5、百越 6、东北民族
秦皇汉武
•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 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北筑长城,西通西域,屯田湟中,设立 乌桓校尉,降服匈奴,南征西南夷,设立 郡县,平定赵氏南越及东瓯、闽越,于是 扩建十三州,郡国一百零三,万里一同, 海内顿安。

• 失
( 《 汉 书 支 匈 奴 传 》 ) 妇 无 颜 色 ” 嫁 我 使 山 , · 焉 我
失 我 祁 连 山 , 使 我 六 畜 不 蕃 息 ;

• 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年)
• 为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招集十万骑兵,由 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两路远征漠 北。另以私负从马四万匹、步兵转(转运辎重) 者和踵军后数十万,咸绝幕击匈奴(《史记·匈 奴传》)。

• 2、战略 • • 寻找与国,联络西域三十多国共同对付匈奴。 分兵几路,同时出击,同时辅以外交手段(张骞 通西域,斩其右臂)。
• 河套之战(元朔二年、前127年) • 由车骑将军卫青率兵从中路出击,直接攻打 单于。采取避实击虚的办法,沿黄河岸西进,迂 回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大包围,匈奴 被迫北逃。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 的威胁。西汉在这一地区设立朔方郡(内蒙古杭 锦旗)和五原郡(内蒙古五原),募民屯边,建 立起了反击匈奴的基地。
白登之围
高祖刘邦时,匈奴经常侵扰西北边地,汉 六年(前201),刘邦率30万大军迎战匈奴, 军至山西大同附近的平城白登山,结果中了诱 敌之计,被冒顿匈奴大军围困七天七夜,史称 “白登之围”。最后,刘邦用陈平之计,派人 买通了冒顿的阏氏(妻子),才得以突围。
公元前199年(高帝八年)采纳大臣 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 1、决定以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单于; 2、每年送大量的缯、酒、食物; 3、与匈奴结为兄弟。

王昭君出塞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6年),汉派兵追斩郅 支于康居。呼韩邪且喜且惧,于前34年请求入汉 朝见。前33年第三次入朝,表示愿娶汉家女,身 为汉家婿。汉宫女王嫱(qiáng ),字昭君,主 动“请掖庭(后宫)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 列传》)。


南匈奴内附之后,边境安宁,北地、朔方、 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八郡,即今 之甘肃庆阳、内蒙古河套、沿长城以北及晋北、 冀北一带,人民陆续各还本土。南匈奴的人口, 连同北匈奴陆续归附的及从战争俘虏的人口合计, 到公元九○年前后,已有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 万七千多,胜兵五万多人,较之内附时的四、五 万人,竟增加四、五倍之多。 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攻打北匈奴,北匈奴 兵败远走,逃至欧洲匈牙利。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 南山北,沿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 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 廷随北山,沿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 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 第一次出使 •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 月氏。”张骞,汉中(陕西城固人),原为皇帝 侍从官。他带领100多人,从兰州出发到玉门关, 沿天山南麓西行,途中为匈奴所扣,住匈奴十余 年,被迫娶妻生子,但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节的持 符。后偷偷逃离至大月氏。此时的大月氏由伊犁 河边迁到了阿姆河畔,无意东还与匈奴为敌。

自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 年)班超衔命出 使西域,至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 年)平定焉耆, 经过二十一年的艰苦斗争,西域终于再度摆脱匈 奴奴隶主的役使,复归属汉皇朝。 102年返回洛 阳,班超以功封定远侯。

户 也 。 。 其 封 超 为 定 远 侯 , 邑 千
赏 不 逾 月 , 欲 人 速 睹 为 善 之 利 : 曰 》 法 马 《 司• Nhomakorabea•
报 将 士 之 仇 。
之 心 , 而 致 天 诛 , 蠲 宿 耻 , 以
烦 戎 士 , 得 远 夷 之 和 , 同 异 俗
王 , 而 绥 其 人 。 不 动 中 国 , 不
二 十 昼 闭 二 年 , 莫 不 宾 从 。 改 立 其 , 领 葱 逾 超 遂
门 , 寇 盗 河 西 , 永 平 之 末 出 入 , 城
• 第二次出使 • 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前 119)第二次派他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共击 匈奴。率三百人组成的使团到达乌孙。此 时乌孙已迁到伊犁河畔,亦不愿东返。张 骞派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 等国。元鼎二年(前115年)返回长安。乌 孙派使者十余人一同回到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