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学案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2(4)(2)(3)浪,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

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

北音清越。

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

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

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

(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

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

(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

用玉或石制成。

(33)(32)(34),不知其如钟鼓不绝。

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

而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导语】《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富于哲理的结论。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教学要点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作品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

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2石钟山记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2石钟山记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已有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语言之美。

2.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发扬独立思辨、质疑、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3.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段落内容,在把握段落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是如何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

4.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及行文富于曲折变化的写作特色。

学习情境每一个中国人,差不多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在不同的时间里,与苏东坡相遇。

他柔情又豪放,苦涩也坦荡。

顺境与逆境,儒家与道家,出世与入世,他都经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都体验。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

于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轼相遇。

擦净你的“窗户”一对年轻的夫妇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年轻的妻子看到了新搬来的邻居正在外面洗衣服。

妻子对丈夫说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净,也许那个邻居不知道如何清洗。

也许她需要好一点的洗衣粉。

丈夫看了看妻子,沉默不语。

就这样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这样评论对方一番。

大概一个月后,年轻的妻子惊奇地发现,邻居的晾衣绳上居然悬挂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她大叫着对丈夫说:快看!她学会洗衣服了。

我想知道是谁教会她这个的呢?她的丈夫却回答道: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净了。

【赏析】在我们作出判断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户是否干净。

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取决于眼前窗户的纯净度。

在我们作出任何评判之前,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客观,是否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找出问题审判对方。

所以请务必擦净你的“窗户”。

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知人论世一、写作背景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三、题目解说“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学案一、文学常识:1.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谥文忠。

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起弟苏辙人称苏少公。

他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卓有政绩。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在文学几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北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在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

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二、基础要点1.重点实词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③空中而多窍(窟窿)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④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2.重点虚词(1)而: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业,而况石乎?(递进关系,更)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志(承接关系,不译)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夜,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转折关系,可是)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并列关系,不译)⑤徐而察之(修饰关系,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果关系,因而)⑦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并列关系,并且)⑧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假设关系,如果)(2)焉: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词也可)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③微波入焉(代词,相当于“之”,这,指代穴罅)④如乐作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译3.古今异义①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义:实际上,副词)②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中)③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古义:一种乐器;今义:计时器)④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古义:支流的入口处;今义:可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④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今义:水军)4.通假字①扣而聆之(“扣”通“叩”,敲击)②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③至莫夜月明(“莫”通“暮”)④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5.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着船)②目见耳闻(目,用眼睛;耳,用耳朵)③以小舟夜泊(夜,在夜里)(2)名词活用做动词①微风鼓浪(鼓,鼓动,吹动)②而此独以钟名(名,取名、命名)(3)动词的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6.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2024年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2024年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学习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作者背景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文章背景介绍:《石钟山记》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以游石钟山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3.文章主题:通过对石钟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

4.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主题。

2.问答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4.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美景,增强学生的感受。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分析修辞手法:挑选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美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钟山的游记,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游记作业,评价其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3.期末考试:设置关于《石钟山记》的考试题目,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本学案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教学改进建议
针对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 可以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
,如使用图解、视频等辅助材料。
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 是传授知识。可以通过设计更具挑战性 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文章开头,苏轼简要介绍了 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
景。
02
分析结构与内容
01
03
பைடு நூலகம்
中间部分,苏轼通过实地考 察,详细描述了石钟山的特
点和景观。
结尾部分,苏轼对石钟山的 景观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
自己的人生感悟。
04
05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学生可 以更好地理解石钟山记的内
容和主题。
重点词汇与句式
掌握重点词汇与句式
教学手段
01
02
03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 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 能力。
互动式教学
通过课堂互动、在线讨论 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果。
情境模拟教学
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 生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 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实 际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阅读 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 习。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 学习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课堂互动 性和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 化观和价值观。

石钟山学案设计: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石钟山学案设计: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石钟山学案设计: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积极解决的问题之一。

石钟山学案设计方案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石钟山学案设计?石钟山学案设计是一种将阅读教学融入到学生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采用导读、阅读、概括、交流四个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用心思考、归纳整理所读内容,培养其阅读理解和思考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石钟山学案设计的方法论有两个着眼点:一是“题目”教学法,即将学生课本上的题目,例如课表、题目、图片等,作为阅读教学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目的和重点。

二是“导读”和“概括”教学法,即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简要介绍内容,并引导学生概括文本中的内容,确保他们在阅读文章时心中有数。

二、为什么用石钟山学案设计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石钟山学案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其优势在于: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采用题目教学法,将学生感兴趣的课本素材作为阅读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通过导读、概括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章,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紊乱的情况,提高阅读效率。

3.培养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

采用石钟山学案设计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三、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石钟山学案设计?石钟山学案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引导学生先读一遍全文。

在开始阅读前,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文本整体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讲解中强调文本的难点和重点,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3.带领学生概括整篇文本。

教师在讲解中引导学生概括文本的内容,帮助他们从全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篇一: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时数及教学时间:2课时2021年1月19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悠悠的三月风又绿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不过,限于条件(时间及经济承受力),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领略。

二、文体知识:(10分钟)1、考察性的游记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45分钟)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⒋质疑解难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明确:议论(1)�D�D记叙(2)�D�D议论(3)↓ ↓ ↓质疑�D�D�D�D解疑�D�D�D�D感想(一)、分析第一段(质疑)⒈齐读,思考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明确:⒉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二)、析第二段(解疑)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明确:实地考察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明确:白天:寺僧演示�D�D“笑”(嘲讽)暮夜:夜泊绝壁�D�D“笑”(自得)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明确:① 栖鹘�D�D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鹳鹤�D�D比喻拟声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石钟山记导学案

石钟山记导学案

石钟山记导学案一、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石钟山的探索欲望。

导入内容:给学生展示石钟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内容。

二、探究目标:让学生了解石钟山的历史、地理特点和文化价值。

1. 历史:介绍石钟山的历史,包括它的建立和发展。

2. 地理特点:探讨石钟山的地理位置、高度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3. 文化价值:讲解石钟山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与石钟山相关的传说故事。

三、合作探究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研究石钟山相关的问题。

任务: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石钟山相关的问题进行调研。

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信息,并筛选出有用的资料。

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形成小组报告。

4.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研结果,并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四、归纳总结目标: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石钟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 学生将小组调研的结果进行整合,形成全班的石钟山调研报告。

2. 全班一起讨论并总结石钟山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五、拓展延伸目标:拓宽学生对于石钟山的知识和兴趣。

1. 学生个人选择一个与石钟山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调研。

2.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到石钟山附近进行观察和体验。

3.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石钟山的文章、制作一个PPT或者设计一张海报,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六、反思与评价目标:让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反思,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1. 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本次学习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是如何克服的?在合作学习中,我与小组成员的沟通和协作情况如何?学习过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我对于石钟山的了解有哪些提升?3.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并给自己打分。

七、拓展活动目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写一篇作文、制作一个展板或者设计一个户外活动,来向其他学生或社区居民介绍石钟山的价值和魅力。

《石钟山记》(同步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同步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2课 《石钟山记》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写作表达技巧。

3.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1. 在特定的设弧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 、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2.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3.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疏通文意,掌握文章写作表达技巧。

2.学习反对臆断,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01学习目标 02 预习导学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

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生字注音】函胡()磬()桴()铿()硿()鹘()磔()噌()吰()罅()窾()镗()鞳()射()【思维拓展】苏轼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你是否认真了解过苏轼的生平呢?请你阅读《苏东坡传》等相关资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眼中的苏轼。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教案实用一篇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教案实用一篇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教案实用一篇高二语文石钟山记教案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一个历史疑案2、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

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__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

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__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

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学生找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苏东坡的疑问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

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一次偶然的机会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

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苏东坡的观点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石钟山。

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

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

“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

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3、完成《导学》预习自测并把相关知识点落实到课文。

4、《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5、实词析疑:鼓:①乐器。

例。

噌吰如钟鼓绝。

②击鼓;例:一鼓作气。

③弹秦。

例:令赵王鼓瑟。

④鼓动、掀动。

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

例:问今是何世。

②正确。

例:辨清是非。

③这、这样。

例:是说也。

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

例:得双石潭上。

②能够。

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收获。

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

访其遗踪。

②遗失、遗弃。

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

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

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

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坚决。

例:相如固止之。

③本来。

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

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

②没有谁。

例:莫不响震失色。

③通暮(mù)。

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

例:当窗理云鬓。

②阻挡。

例:豺狼当道。

③抵敌。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④在。

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

例:闻操已向荆州。

②从前、刚才。

例:寻向所志。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

②斧头。

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课文第一段知识点预习(“:”为解释及其用法,括号为注音)《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二、分析朗读1、放课文朗读录音2、朗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3、结合注解疏通第一段4.第一段写什么内容?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三、拓展练习1.临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 莅临指导2.是A 是说也,人常疑之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C 觉今是日昨非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3.得A 得双石于潭上B 此余之所得也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2.今以钟磬置水中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扣而聆之5.自以为得之矣第二节一、预习(“:”为解释及其用法,括号为注音)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句式:,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古:今: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二、分析课文1.第二段写什么内容?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2.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三、拓展练习(一)补充注释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4.森然欲搏人森然:5.微波入焉焉: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7.因笑谓迈曰因:(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因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B 因笑谓迈曰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事出有因2.焉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 语焉不详E 且焉置土石3.固A 余固笑而不信也B 固已怪之矣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相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C 则将焉用彼相矣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下 2.余方心动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而大声发于水上2.空中而多窍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第三节一、预习预习(“:”为解释及其用法,括号为注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二、分析第三段1、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2.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三、拓展练习(一)补充注释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5.自以为得其实6.盖叹郦元之简盖:(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1.实A 自以为得其实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绝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2.噌吰如钟鼓不绝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事不目见耳闻2.而言之不详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自以为得其实(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4.汝识之乎?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7.长乐王回深父8.暴秦之欲无厌(五)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六)《石钟山记》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