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教案4 中图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问: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
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根据故事提出海拔,相对高度的问题)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4页,找出两个概念:1.海拔;2.相对高度。
[板书]1.4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确定[教师讲述]在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不是到处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一样的呢?当然不是。
我国的标准海平面0米是以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为起算点的。
[板书]1.海拔 2.相对高度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教师讲述]从上面的示范再套入到真正的山,请看大屏幕(对海平面、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进一步解释)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不能用其他单位。
(引用错误示范提醒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了。
刚才我们是在正面去看这些山体,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山体的上空去观察和讨论山体的地形。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书本24页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板书]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述]请同学回答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概念。
回答得非常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图,上面的线全部都是将相同高度的各个点连接起来的等高线,注意,是相同高度的点。
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就是一圈套一圈的,再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一、等高线地形图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D处为缓坡,E处为陡坡。
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2、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重点与难点重点:1.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类型。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提出课题创设情境:课前2分钟大屏幕上播放我国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的景观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音乐结束,图片定格到两幅地形图上。
问题引领:1.同学们我们外出旅游、军事打仗、测绘、野营用的是不是这两种图?2.这两幅是什么图?3.你能读懂吗?如何读懂它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领略我国的名山大川,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问题导出今天要探究的小课题:地形图如何判读。
教学评价:通过一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地形图的判读,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比较感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环节二:友情帮助,储备知识一、介绍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
问题引领:1.同学们居住在泉城某某,一定知道某某的三大名胜之一有一座山是什么山?它有多高?2.被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有多高?这两座山的高度是相对哪里而言的?3.泰山比千某某高多少?4.在地图上,通常标注的是哪一种高度呢?为什么?二、归纳五种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问题引领: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看到了哪几种地形?能给他们归归类吗?2.这五种地形的形态一样吗?差异表现在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归纳让学生明确五种地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为下面图解地形奠定基础。
教学评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储备,学生易于接受。
三、运用示意图图解五种地形。
问题引领:1.高原的海拔多少?表面有什么特征?边缘怎样?2.山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怎样?3.丘陵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大不大?海拔在多少米?坡度怎样?4.平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大不大?在多少米以下?地表有什么特征?5.还有一种地形,它的海拔没有限制,地表形态很特殊,中间低,四周高,叫什么地形?它分布在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图解地形,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五种地形的差异,学会区分。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用具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 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1.海拔和相对高度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35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 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人教版.doc
等高线数值
地势
等高线疏密
坡度
大
海拔高
密集
陡
小
海拔低
稀疏
缓
并指出: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学情分析
新课标标准除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外,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尤为注重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在该本部分内容,课标注重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能力,注重动手制作能力,安排了利用泡沫、沙土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这些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8分钟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形、地势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我国各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还需加强记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难点:地势、地形的概念及其区别,各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各地形区的特点,加深对地形、地势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中国地形图、地势图等相关地图资料。
2.图片:收集各地形区的典型图片,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3.实例:准备一些与地形、地势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黄河泛滥、地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背后的地理特征吗?”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地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和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关注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地形区的特点,如海拔高度、地表形态等。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断教案新人教版3.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等高线(稀疏或密集),坡度缓,(易或难)攀登。
⑤⑤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情景创设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最近,近郊旅游升温,小随家人去郊外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动画演示:地面高度的测量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一):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第二关:绘制等高线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动画: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A C D设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1.42“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
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P28绘制地形剖面图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教案1 (新版)新人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名师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应用相对高度和海拔来表示物体的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4“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教案4 中图版
第三节地形图1教学目标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2学情分析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1.海拔与相对高度2.观看景观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
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坡度陡缓,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3重点难点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教学过程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4.1.2学时重点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进行识别。
4.1.3学时难点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1.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环节【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教师承转】:地图上显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但我们从山脚望向山顶其实没这么高,经登山者测算从珠峰大本营爬到峰顶垂直高度是3643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我们如何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呢?看图思考问题通过珠峰图片以及高度,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课题。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说课稿 中图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说课稿中图版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选自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我拟订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过程与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进行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部分内容看似理论性很强,不容易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以我在新课的导入和课堂的练习中注意了内容的选择,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
3、课标要求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这一标准,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鉴于本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这一重点是通过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和用手的形象演示来达到。
而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的难点应该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来实现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教案【设计意图】等高线地势图是地势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势图的判读,专门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靠学生最直观的自躯体验,使学生主动同意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用教法:即在制作等高线地势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势图的活动中,逐步把握等高线地势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势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势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势部位。
3、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势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定坡度陡缓。
4、学会在活动中观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看法、动手参与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状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状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方法:实验、观看、讲解、讨论【课前预备】①教师自制山体模型。
②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组一块橡皮泥,一张白纸。
③等高线地势图若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句成语叫“开门见山”,它的原意指地球上山地这种地势专门多。
我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同学们尽管不能“出门见山”,然而“见山”“爬山”却专门普遍。
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山呢?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将真正认识山,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状。
[学习新课]:一、了解山体的具体地势部位1、老师出示自制的山体模型,请学生说一说山体的具体地势部位,学生一样能说出山峰、陡坡、缓坡、悬崖。
2、教师纠正、点拨,如山峰应为山顶,悬崖应叫悬崖。
教师利用自制模型,着重让学生认识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状及特点。
二、制作山体模型1、布置第一项任务,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实现从遥远的抽象到周围具体地理事物的转换,给学生最直截了当的学习体验。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地形图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阅读和使用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形图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使用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阅读和使用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形图的阅读和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知识。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形图样本、地球仪、教学课件等。
2.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相关地形图的资料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引导学生对地形图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如山地、平原、高原等,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介绍地形图的分类、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张地形图,识别地形图中的山地、平原、高原等地形特征,并讨论地形图的使用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关于地形图的知识,检查学生对地形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其他类型的地形图,如城市地形图、道路地形图等,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教案4
中图版
1教学目标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2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观看景观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
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
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坡度陡缓,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3重点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教学过程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
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4.1.2学时重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进行识别。
4.1.3学时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环节
【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
【教师承转】:地图上显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但我们从山脚望向山顶其实没这么高,经登山者测算从珠峰大本营爬到峰顶垂直高度是3643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我们如何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呢?看图思考问题通过珠峰图片以及高度,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课题。
【阶段一】
海拔与相对高度
【讲解】: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地面上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度,他们的单位都是米。
【出示图片】:姚明与刘翔合影,突出相对高度的概念。
【引发思考】在地图上我们应该采取哪个高度来表示呢?为什么?观看演示文稿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将知识内容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学生独立完成
【阶段一】
学案内容
阶段小结
通过图片和练习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得出地图上应采用“海拔”来表示地表某点的高度
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学生活动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把一座山绘制到地图上呢?
【播放动画】: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演示】: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当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总结】:海拔高度相同是等高线的性质之一。
【出示图片】:富士山实物图及等高线地形图。
现在,我们一起来捏一个简易的富士山出来。
【指导学生活动】“手捏小山,纸画地形”
1. 用一种颜色的彩泥捏一个底座与底图形状相同的平顶山,高度为2厘米。
2.再用另一颜色彩泥将平顶山的高度增加2厘米,并保持山体形状。
3.用第三种颜色彩泥捏一个不超过2厘米高的山顶,并保持山体形状
4.最后用滚轮修饰,形成一座山体。
【学生活动】
分成小组,根据制作步骤使用橡皮泥手捏小山
【阶段二】
学案内容
【教师承转】
根据前面所学的等高线地图的绘制,想一想你能否把自己捏制的小山在底图上绘制出来,并体会等高线的性质,注意山顶的位置并用▲表示出来
【学生绘图】
在底图上把自己捏制的小山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出来
学生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以及等高线的性质
阶段小结
通过看动画和捏制小山的活动,体会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阶段三】
缓坡与陡坡
【教师承转】
现在,我们来对捏制出来的小山进行一次变形,使一端变得坡陡一些,一端变得坡缓一些。
【提示学生】
想一想:1.如何把陡坡和缓坡表现在等高线地图上?
2.你能否总结出陡坡、缓坡的等高线特征?
【思考】如果陡坡变成直立的悬崖,地图上又怎么来表现呢?尝试绘制出有陡崖的等高线示意图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将捏制的小山进行变形,尝试绘制带有陡坡、缓坡和陡崖的等高线示意图,并总结陡坡、缓坡和陡崖的特点
阶段三
学生活动
君朋合作
【创设活动情景】: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爬山秋游。
请你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好?为什么?
小组合作,分组展示答案
属于“学生自己能够学会有困难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君朋讲习”寻找最佳路线,突破教学难点。
阶段小结
通过将山体变形,体会陡坡、缓坡和陡崖的形态,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示意图,并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之。
【阶段四】
在地形图上识别5种地形部位
学生活动
君朋合作
【君朋合作探究】:
? 教师带着学生从图片认识山体的各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 学生尝试用彩泥捏出山脊、山谷、鞍部
? 学生根据想象绘制出等高线示意图。
? 总结各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征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内容,并分小组展示学案内容。
山峰、陡崖属于“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内容”,教师不讲,鞍部、山谷和山脊的识别属于“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内容” ,通过君朋讲习,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教师总结点拨提升】:
①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最高为顶”
②山脊:山坡上向上隆起的部位;等高线向数低处弯曲。
——“凸低为脊”
③山谷:山坡上向下凹的部位,等高线向数高处弯曲。
——“凹高为谷”
④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两个闭合等高线中间部分。
——“双闭藏鞍”
⑤陡崖: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重合为崖”。
【迁移】:我们前面跟大家强调了,海拔是有正负之分的,我们前面一直都说的是海拔的正值,我们下面来看一下海拔高度的负值在地图上的表示,那就是等深线,它的原理和等高线一样,在具体应用时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
阶段小结
通过认识山体各地形部位的形态,尝试自己捏制出这些地形部位,并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