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当代中国教育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二版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教育学》第二版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四、全民教育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的实践
全民教育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任。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 高质量, 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 实现全民教 育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 中国的全民教育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全民教育进程, 率先承诺普及“ 全 民教育” 。为此, 中国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努力, 中国 的全民教育事业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在学校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和 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展, 清晰记述了中国特色的全民教育推进历程。。同时, 建成 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 距。虽然我国全民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学前教育普及率、义务教育巩固 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较低, 残疾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方面还很薄弱 , 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 距离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四、终身教育思潮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
(四) 中国的终身教育进展
在中国历史上, 很早就有了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20 世纪以来,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陶行知的工学团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农教育、业余教育、扫盲教育和干部教育等多 种形式的成人教育都可以看做终身教育的某种形态, 也是我国发展终身教育的坚实基础。 2010 年7 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以下简称纲要)将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纲要指出, 要在 2020 年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到2020 年, 实现学 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 效衔接。同时还要重视发展老年教育, 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为此, 要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 大力发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 加强城 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 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建设以卫星、 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 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 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枟纲要枠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 衔接、横向沟通, 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五、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理论型教育目的与实践型教育 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 目的 (三)公共性教育目的与个别化教育 目的
五、教育目的的类型
其他分类:应然的 — 实然的(理想的 — 现实的);普遍(普适)的 — 具体 的;长期的 — 短期的;正式的 — 非正 式的;官方的 — 民间的;外显的 — 内 隐的(缄默的);社会的—个体的。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概念: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 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 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 一种教育目的论。
代表人物:
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等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 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 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那托尔普:“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 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法国的涂尔干:“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 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便是教育 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不同表述,种种学说 ”质量规格说“:认为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 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期待结果说“:认为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在接受 教育后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总体要求说“:认为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 者地区)为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目标设计说“: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 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目标或设计,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概念: 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 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 半”。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问题思考
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2.简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怎样的转变? 5.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是什么? 6.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7.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中西方比较
小资料: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中西比较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中国
社会利益
西方
个体发展
培养精英
注重系统知识 强调稳定 计划,大纲
面向大众
关注生活经验 追求变化 跑道,共同建构
教育内容与教材
中国 学科中心 系统与规范 原理、经典的知识 繁,难,窄,旧 概念,法则,练习 注重结论,获得知识 西方 经验中心 解决问题 应用、现代化的内容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二)教育为人民服务
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 旨
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
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
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 别
传统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学生观 升学,应试 知识型的人 知识 “三死”:死扣书本,死记 硬背,死追分数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 面向少数尖子学生 素质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创新型的人 “五育” “三发展”:全面发展, 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第一章:Unit 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Unit 2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古代文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

3. 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Unit 3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成就。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

《教育学》单选题第一章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现象和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B )。

A.教育的社会属性 B. 教育的本质属性C. 教育的阶级属性D. 教育的政治属性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B.礼记C.论语D.中庸4.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D )。

A.《理想国》B.《政治学原理》C.《论雄辩家》D.《论演说家的教育》5.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D )。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7.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B )。

A.杜威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8.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C )教育。

A.古代 B. 近代 C.现代 D.都是9.“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C )A.洛克B.康德C.杜威D.培根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1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B )。

A.赫尔巴马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12.教育是( A )。

A.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13.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14.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B )。

A. 夸美纽斯B. 洛克C. 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15.“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B )。

(完整版)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完整版)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教育学》————刘亚兰
教育学单元习题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一、选择
1.狭义的教育是指(B )
A 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社会教育
2.广义的教育是指(A )
A 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社会教育
5
《教育学》————刘亚兰
概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3 . “主导-主体”说 :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就表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而非压制,二者应很 好地结合起来。
○4 .“主体间性说”: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 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 4、教师成长的含义:
1、教育的概念 ①.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
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人无及其著作 中国:孔子《论语》 战国末.乐正克《学记》 唐.韩愈《师说》
D 身体与心理和谐发

15.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
A 社会环境
B 学校教育
C 家庭生活
D 个体自觉实践
16.教育要素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A)
A 教育内容 B 教育方法 C 教育技术
D 教育情境
17.强调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师生关系观点是( D )
A 教师中心论 B 学生中心论 C“主导-主体”说 D“主体间性”说

教育学练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现代教育(jiàoyù)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近代(jìndài)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 。

A.教育的生物(shēngwù)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xīnlǐ)起源论C.教育(jiàoyù)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 。

A.古代教育具有鲜亮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亮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洁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原来具有( )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效劳C.为阶级斗争效劳和为进展经济效劳D.为进展经济效劳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进展效劳4.教育起源于(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模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争论5.在(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别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进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进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 ) 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育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谈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很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4)受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案例链接
南京试行教师轮岗制——江南时报
思考:轮岗制的出发点是什么? 轮岗制的现实推进困难在哪里?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2)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 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 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 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 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 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 、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 的表现作了纠正。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一)双轨型学制
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叶之前的 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 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 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 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 动的人才,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 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 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 要的工人。

第四章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导学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在前一阶段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会议和座谈会上,亲自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育“四有”新人。

在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前后,全国上下围绕教育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如:教育的社会性和功能的讨论;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讨论;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讨论;关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的讨论;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讨论;关于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讨论;邓小平正是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进而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指示。

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同时又是基于他对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的战略意义的分析,把教育同人才、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看待的。

这正是现代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做到: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和要点在学习“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一部分时,应了解“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一部分时,应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重要条件”一部分时,应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

同时,应掌握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教育,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本章,应联系实际,理解为什么说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同时,结合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领会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4)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4)

7
2、 学校向工农大众开门
• 在农村,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办学,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教育。 •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各种为成年工人和 农民开办的业余学校发展迅速。
3、接管旧学校
• 所有公立学校自然而然为新政府接管。 • 私立学校较为复杂,接办的时间较长:1952年底完成教会大学和私立 大学的接管;1956年初完成中小学私立学校的接管。 • 私立学校的消失,使中国教育步入单一由政府办学的时代,很快形成 了全国一盘棋的模式。这种单一的办学形式虽在短时间内顺利进行教 育改造,但从长远来看,却容易使学校教育陷入僵化和自我封闭,与 世界教育多元化发展不一致。
生产劳动、体育卫生、党的工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15
2、“小学五十条”
1963年3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简称“小学四十条”。 “小学四十条”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方针、任务、目标;2)教学;3)德育;4)学校管理; 此外,“小学四十条”还对教师、生产劳动、生活保健、党的工 作等作了具体规定。
去。”此即“七二一指示”。 •上海机床厂为贯彻这个指示,创办起“七二一大学”,全国各地相 继仿办,据新华社1976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七二一大 学”1.5万多所。
21
四、“工农兵管理学校”
•“文革”使学校陷入极度混乱,相互敌对的造反派组织在校园里大
搞“文攻武卫”。
•毛泽东于1967年3月决定由解放军组织军训团进驻学校; •1968年7月27日首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清华,并陆续进驻北 京的一些学校。8月,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 要求“各地应该仿效北京的办法,把大中城市的大、中、小学逐步管
院系调整的目的: 1)打破原有高校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和新建; 2)分散高校中的旧势力;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2。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3。

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4.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子)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6。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7。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8。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其作者是(夸美纽斯)9。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说)10。

下列教育家中,属于实用主义代表的是(杜威)11.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12.以“教育的全民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2。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3.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本次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4。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5.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7.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8。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9.下列不属于教育独立性的表现的是(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过程)10.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11.不能凸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12。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家有小才女简介:在山西省晋剧院,有个叫曹津歌的小女孩因为能出色地表演晋剧,很是引人注目。

曹津歌从小就生活在晋剧世家,从6岁起就开始登台表演,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小演员。

曹津歌现在已经是太原市大南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丰富的表演经历也给她们家带去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理解教育,如:什么样的行为或活动才算是教育行为?好的家庭教育有标准吗?标准是什么?家庭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超级奶爸和相声小子简介:郑羽翔今年只有六岁,由于妈妈上班时间紧,他一直都是爸爸带着的,还把爸爸称作“奶爸”。

在一次用收音机听相声的时候,爸爸发现小羽翔对相声有着特殊爱好,便开始带着他一起自学说相声,没想到还真学出了名堂,成了小有名气的父子搭档。

在家里,他和爸爸模仿名师说相声,一捧一逗、一唱一和,经常把妈妈说得开怀大笑,一家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行为?进而思考教育的本质、家庭教育价值和意义、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等,理解教育的本质及涵义。

玩也是一种教育(一)简介:如何逐步提升孩子们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激发优秀孩子必备的多元智能,我们集中拍摄了一系列关于“玩也是一种教育”的节目,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籍由拍摄记录参与“上濒夏令营课程”的孩子们不同的饶有趣味的培训活动,将一些特殊的教育理念提升和呈现给观众。

第一集将着重讲述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辨能力。

玩也是一种教育(二)简介:以跟踪记录活动的所有进展过程,细节设置矛盾冲突,穿插老师和专家的理念介绍,以及典型孩子们的采访,过去参与活动的影象回放,前后的对比,展示“玩也是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全方面素养的提升。

第三集我们将着重讲述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力以及配合能力。

教学提示:怎样看待这样的教育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以此理解教育的涵义。

第二章教育的构成乡村教师简介:杨老师作为乡村一所学校的唯一的教师(也是一名民办教师)怎样在十几年的岁月中坚守在教学岗位、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杨老师的行为认识和理解教师工作、教师职业。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第四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

第四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

第四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第1题下列不属于美国民主主义教育目标的是()。

A . .自我实现的目标B . .人际关系的目标C . .公民责任的目标D . .发展认识能力【您的答案】:空【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发展认识能力是前苏联的教育目的之一。

下一题第2题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 .教育目的B . .教育任务C . .教育规律D . .教育原则【您的答案】: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下一题第3题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 .控制作用B . .制约作用C . .促进作用D . .指导意义【您的答案】:空【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下一题第4题()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A . .江泽民B . .温家宝C . .胡锦涛D . .邓小平【参考解析】: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的。

下一题第5题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 . .科技发展B . .社会生产力C . .政治经济制度D .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您的答案】: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下一题第6题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 .教育的性质B . .教育的任务C . .教育的内容D . .教育的规律【您的答案】: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下一题第7题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 .高水平的智力B . .实践能力C . .健康体魄D . .创新精神【您的答案】:空【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免费下载】第四章教育目1

【免费下载】第四章教育目1

教育目的:1.概述(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分类(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3)我国的教育目的(4)国外教育目的的概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1)我国教育的基本特点(2)培养目标(3)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含义及分类(一)。

含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盼,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学生寄予各种期望,这些期望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称为(A)A.教育目的B.教学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按价值取向,分为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按教育性质,分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育目的。

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分纲要式和详列式的教育目的。

按约束力,分为强制性和建议性的教育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随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社会成员的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

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照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让你通过教育被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被培养成了统治者。

教育制度ppt课件

教育制度ppt课件
.
二、学制(学校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目前的学制改革试验 (二)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 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 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2、老解放区的学制
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 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 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
.
2、老解放区学制的具体特点:
1). 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
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与此相适应,根 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 育为重。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 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教育内 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
教育制度与 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 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管理体 制、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 衔接与联系等。
学制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 是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 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 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 性和完整性。
类型:双轨制、单轨制、中间型

第四章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时代:没有产生学校,没有教育制度 古代社会:古代教育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年 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 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现代社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完善性 当代社会: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5、职业教育
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 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6、高等教育阶段
变化表现: 多层次,过去主要有本科一个层次,而现在则有多个层次:
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多类型,现代高等学校的院校、科系、专业类型十分繁多。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提前到了6岁或5岁; 二是加强小学和幼儿教育的联系。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2、小学教育阶段
变化:第一,小学已无初高级之分; 第二,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或5岁; 第三,小学年限缩短到5年、4年、甚至3年; 第四,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升入 初中的入学考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初中教育阶段
4、扩大高等专科学校; 5、恢复和重建很多院校、科系和专业; 6、建立学位制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7、恢复和重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一)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二)我国学制和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
分支型学制。我们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 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 的道路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制。 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
(二)1958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方针——精选推荐

教育方针——精选推荐

第四章教育方针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一、教育方针的本质、特点及其构成(一)教育方针的本质教育方针是执行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它从原则上规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的人为谁服务等重大问题。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二)教育方针的特点1.教育方针的方向性教育方针总是表现执政党或一个国家的意志,反映一个社会和该社会教育的性质,而教育的性质又是由该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方针中规定教育的方向。

如“激励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墨西哥),“加强建立国家的地位”(塞浦路斯),“继承本国人民传统的基础上,为增强民族团结服务”(肯尼亚),“使受教育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塞拉利昂)等等。

2.教育方针的实践性教育方针的实践性,也称为指导性和操作性。

制定教育方针就是要指导行动的。

由于教育方针是社会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政策,同时教育方针的执行贯彻要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既能对各级各类的教育事业起宏观的调控作用,明确人才的总体规范,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以它为依据,受它制约;又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可依据教育方针具体操作,对受教育者施以有效的教育。

3.教育方针的时代性教育方针既集中反映一定社会、国家政治、经济的性质,又反映该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任务。

因此,教育方针在其本质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又随着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提出各个时期相应的教育方针。

土地革命时期,为适应当时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构成成份 : 一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即教 育对象应对社会发挥作用、承担什么职 责的规定; 二是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所 作出的规定。
2、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依据(1):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包括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 化发展的需要,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济制度,它们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方向。 依据(2):确定教育目的还必须依据受 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教育目的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 因而对教育工作没有强制性;教育方针 则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对教育实践具 有强制性。 3、教育目的是学术概念、理论术语,属 于教育理论研究对象;教育方针是政治 性概念,工作术语,属于教育政策学研 究范畴。
(二)教育目的的历史性




1、永恒主义教育学派:美国的赫钦斯、英国 的利文斯通、法国的阿兰等,主张教育的目的 在于发展永恒的人性; 2、新托马斯主义学派:法国的马里坦,把宗 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目的的核心 是培养人的理性。 3、历史相对主义学派:德国的狄尔泰,主张 可以从人生的目的引导出教育目的。 4、马克思主义学派: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 教育及其目的不具有永恒性,而应充分体现其 历史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


3、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提出以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 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 举”的教育宗旨。 4、1936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 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 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 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 国民。”


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体系影响较大,即单元目标、一课一练 等。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 大领域。 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 认,以及理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 知识 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等 方面的变化的描述。 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 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美国学者哈罗研究, 是指可观察到的学习者表现出来的,教 育工作者旨在使学生掌握的随意动作或 动作反应。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比较中国、日本、美国 的三国中学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三)、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学校中 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工作的 共同努力,其中教学是实现培养目 标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 涂尔干、德国的诺笃尔普等。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基本 观点: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 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了社会目 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其社 会效率来衡量,主要看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 实施中的问题
第三,三个面向、三个要义。 三个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 造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第四,四个统一。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书本知 识与社会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树立远 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 第五,五育协调。 第六,全面贯穿。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1) 应试教育指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 选拔考试的要求,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 育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的一种 教育训练活动。 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 教育。有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 质。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 实施中的问题
(2)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一个宗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 质为根本宗旨”。 第二,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表 述及基本精神


3、1993年,正式提出:“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1999年,提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 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 新人。”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表 述及基本精神
1、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3)、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杜威。观点介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 间,一方面反对社会强加给儿童教育目 的,提倡儿童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教 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另一方面又认为, 教育是社会过程,也是社会的功能、应 充分肯定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
1、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4)、教育目的辨证统一论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观,基本观点: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目的也是指对 个体在经过教育工作之后所能取得的最 佳结果的预设;教育要发挥其对社会 改造、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必须通 过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社会也是由 无数个体所组成的。
2、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 实施中的问题



3、理想性与现实性 教育目的是对未来社会人才的理想设计, 是我们教育努力的方向,它对今天的教 育实践发挥着明确的价值引导作用。 按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素质的新要求,将 教育目的的引导性与教育目标的现实性 辨证地统一起来。
课后作业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2、在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 成两个理论流派,一是(),二是()。 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也是教育工作 的归宿。 4、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席勒 )。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表 述及基本精神


1、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 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 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 年,又补充了“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 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 2、1985年,提出“四有、一热爱、两 精神”。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启示:1、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更合理; 2、具有操作性; 3、具有连续性、累计性、精确性。 缺点:分类过细,容易导致教学目标出 现支离破碎和原子化弊病;并非一切教 学目标均可量化的;缺乏达到教学目标 的方法;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


(一)、旧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1、1902年,维新派梁启超提出“教育宗 旨”一词; 2、1904年,清政府实施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提出教育宗旨,1906年归 纳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 方针。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的总的 规定或设计。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 要求,即反映教育想要达到的理想结果;教育 方针是国家(阶级或政党)确定的教育工作的 总方向,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一)、教育目的 是执政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 要求,是衡量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学校 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质量高低 的唯一标准。是统率教育实践和教育理 论的总纲。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二)、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指某一级某 一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 培养目标的多样与混乱 培养目标的选择与构成. 如素质和能力的侧重点、知识与技能的侧 重点。
1、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贝尔和美国的 帕克。 主张教育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使人 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基本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 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 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三方面: 第一,就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而言,教育 应该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或接班人。 明确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第二,对个体素质的发展而言,我国的 教育目的强调的是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 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育目的的特性

1、抽象性(一般性) 2、预期性(理想性) 3、终极性(不可及性)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 实施中的问题
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出发点。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共 同追求和对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各人不同的兴趣、爱 好、能力、特长等,为了挖掘人的最大 潜能而有针对性地教育。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 实施中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