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设计

合集下载

全国优质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反思

全国优质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第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具学具: 课件、量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课题1、提问: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生汇报:(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2、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总结:在我们生活中每一种计量单位意义都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计量单位。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3、教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学生:石子占了水的空问,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4、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找两名学生合作。

实验一、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个土豆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里。

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杯子里装不下这些水?学生:(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学生分组实验,按分工实践操作。

小组长分配:记录、放物体、观察、汇报、完成学习任务单。

总结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土豆和石子的大小不同,它们占的空间也不同!5、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土豆和石子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是土豆占的空间比较大,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

小学“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小学“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小学“体积单位”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对小学生来说,体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概念的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此在建立体积这一概念时,我在“说”上给时间、在“比”上下功夫。

通过制造喝橙汁比赛中的不公平、观察气球的充气过程中的大与小,向学生渗透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看不见的气体都会占有空间,使体积概念的构建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体积单位”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没有基础的,它是立足于已有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是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引出要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比较,然后在教学1立方厘米这个环节做足文章,通过亲手量一量、摸一摸和课件由线到面、面到体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使学生感受到三个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又通过让学生捏一捏、比一比、找一找等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捏橡皮泥的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其目标的完成淡无痕迹,水到渠成。

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一概念立足于1立方厘米概念进行迁移,借助于用手比划、实物感受,以及估一估、猜一猜等方式,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此外,练习中我不仅设计了一些常规的基础练习,还特别安排了“争论对错”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感悟到:虽然不同的体积单位适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体积,但是还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选用恰当的计量单位。

同时,我还精心搜集了体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例子,播放“马桶省水”和“压缩袋”的视频,可能孩子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这样的例子,但是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数学的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激发学生也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一、背景和主题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然,并非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

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

于是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怎么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更“有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

它强调的是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

为此,我们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二、情境与描述【第一次执教片段节选】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顾,[播放课件]师:为什么放入石头水面会上升?生:水的地方被石头占了。

师:再看这两个量杯完全相同,其中一个装满沙子,一个里面放个球,猜一猜装球的这个量杯还能不能装下所有的沙子?生:不能,沙子会溢出来。

师演示:果然如此。

这是什么原因?生:球占了一部分地方。

师:球占的地方我们称为“占空间”。

它占多大的空间,请比划一下。

这盒粉笔占空间吗?比划一下它占多大空间。

这粒大米呢?数学书呢?老师的身体呢?来比划一下。

小结:像石头、球、一盒粉笔、人体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看,这个长宽高都是1 厘米,也就是棱长1 厘米的小正方体就是1 立方厘米。

老师把它写下来【板书:棱长1 厘米1 立方厘米,记作cm3】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 中找到它。

(摸)请你把它放在手中,用手指捏一捏,感觉一下他的大小——(看)放在手心仔细观察,记住它的大小——(想象)闭上眼,想象一下1 立方厘米有多大——(比划)在空中比划一下它的大小——(找)你还发现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 立方厘米?……执教后的达标检测及分析:授课结束后,我们对上课d的52 名学生做了课堂检测调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课程资源:同样大小的玻璃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几块、大小不等的木块、沙子、粉笔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各1个,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三棱架1个。

教学过程:(一)建立体积概念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首先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

(指定学生来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动手实验引出概念(1)教师演示实验师: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2)学生分组实验师:那么在杯子里放入一个大物体和一个小物体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下面大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组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读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结果。

(3)引出体积概念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活动活动,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教师指出:像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让学生进行辩论。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五年级数学下第3单元(体积和体积的单位)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第3单元(体积和体积的单位)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第3单元(体积和体积的单位)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材分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飞跃。

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发展。

因此我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研究发现的过程上。

学情分析
我班都是农村学生,许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好动,课堂上时常走神。

课程设计和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是基于考虑班里学生的特点。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的教学,遵循了小学生的认
知规律,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而活动恰是这个过程的再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使学生能初步掌握计量体积物体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比较与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体积是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是三维物体的一个重要量度。

计算体积是物理、数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内容。

本文将简单介绍如何设计一小时的《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包括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和课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指三维几何图形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例如,一个立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其长、宽和高的积得出。

2.2 体积的计算方法(1)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a³,其中a表示立方体的边长。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l × w × h,其中l表示长方体的长度,w表示长方体的宽度,h表示长方体的高度。

(3)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其中r表示圆柱体的底部半径,h表示圆柱体的高度。

2.3 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³)、立方厘米(cm³)、立方毫米(mm³)、升(L)和毫升(mL)等。

其中,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三、教学过程3.1 教师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和图形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计算方法。

3.2 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体积计算实践操作。

例如,给出一个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学生需要计算其体积,并将结果转换成不同的体积单位。

3.3 课外实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和测量不同形状的物品,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例如,学生可以测量自己的书包、双手的体积等等,从而加深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估4.1 个人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后反思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授了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体积,以及如何计算体积;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体积单位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概念在教学开始之初,我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体积的概念,即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我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水杯、盒子等)来引导学生对体积的理解。

第二步:计算体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体积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绘制了一个长方体的示意图,并解释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体积 = 长 × 宽 × 高。

我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步:体积单位在学生掌握了计算体积的方法后,我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体积单位,例如立方厘米(cm³)、立方米(m³)和升(L)。

我对每个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练习题,以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步:应用实例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提供了一些实例,例如计算一个饮水机的水箱容量、计算一个房间的体积等。

学生通过这些实例,更好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上,我注意到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1.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我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和练习题。

下次我希望能够探索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或者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学生的难点理解:有些学生在计算体积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

下次我会在讲解体积计算公式时,提供更多的例子和练习题,以便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

3. 实例的数量和质量:尽管我在课堂上提供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但数量还不够,并且有些例子可能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第一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手机影碟机电视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概念)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

(单凭观察,难以比较)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

(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 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 个)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板书)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棱长是I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棱长是ldm 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棱长是l m 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一台洗衣机)。

基于教材对比的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基于教材对比的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基于教材对比的体积单位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教材来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个好的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教授体积单位的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就不同教材对比的体积单位教学进行反思,从中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对比不同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在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教材应该以生活实际为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教材,我发现有些教材内容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对学生来说较为晦涩难懂。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内容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对比不同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

在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不同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差异较大,有些侧重于图表和示意图,有些则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解释。

通过分析不同教材,我认为图表和实例结合的方式最为有效。

图表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积单位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而实例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此外,对比不同教材的练习和评价方式。

在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教材的练习和评价方式应该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有些教材的练习题较为机械,缺乏实际应用的情境设置。

通过对比不同教材,我发现那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并进行评价的练习方式更具有教育意义。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一个容器的体积单位转换程序,或者解决一个与体积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最后,对于体积单位的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实验、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及板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及板书)

五、说教学法
教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 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 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 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 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 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二、说学情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 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022年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8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篇1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生疏、抽象的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至关紧要。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感知“空间”,再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感知空间的大小之分,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实践之中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而体积单位则可以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迁移类推,并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通过本节课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使学生感知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为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计算及其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通过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来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能灵活运用合适的计量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同时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念,自主探索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把整个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这样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课堂上如何结合教材展开实践,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说明: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五年级展示课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展示课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五年级展示课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3.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体积的概念。

2. 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1. 实物道具:如不同大小的箱子、球体等。

2. 体积单位模型: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道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大小有什么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大小不仅与长度和宽度有关,还与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体积。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体积的概念,解释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 教师展示不同大小的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的大小。

3. 教师引入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体积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困惑。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强调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教师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体积知识和换算关系。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运用体积知识。

教学反思:教案:五年级展示课体积与体积单位(续)六、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用体积单位模型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七、成果分享(10分钟)1. 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发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测量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在听课时隋老师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

如在认识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隋老师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体积单位
在本次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和练习等形式,以帮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本次教学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课前预习情况,导致上课时难以预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点。

我应该在课前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小测验,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能更好地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在讲解体积单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我没有充分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

我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立方体和圆柱体等,通过观察和测量它们的体积,引导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另外,课堂上我过多地依赖教材和课件,没有灵活运用其他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或者视频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体积单位的概念。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我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我应该设置更多的个人和小组练习,并安排时间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体讨论和讲解,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和理解偏差。

总的来说,本次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点,增加实物和实例的运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体积单位的知识和技能。

体积教学反思_1

体积教学反思_1

体积教学反思体积教学反思1一、建议:《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这时学生从前几节课中对“科学”刚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但一转入学习测量,许多学生就感到没有趣味,对学习物理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随便摆弄刻度尺,以为没有什么好学的。

能否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确的方向,对以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一)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开始学习《科学》,初中学生往往想到那些有趣的现代科学技术,而对长度体积的测量等简单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

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轻视测量的心理障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测量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充分运用实验来培养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

比如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有“目测”、“尺测”、“估测”三部分,先让学生目测,结果使他们出乎意料,这对于好奇、好问、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的积极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获得一定的实际技能。

(三)适当组织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形式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默默地实验,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学生好动、好思考,也爱辩论。

因此,适当组织讨论,正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并正确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展,得到许多收获,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时激起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持久。

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必须注意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当然,脱离学生的原有基础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

(四)注意实验,观察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测量的重要性,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单位及其换算,量具的正确选用等知识,都不要生硬地灌注,但也不能只让学生实验而不了解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组织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逐步地领会到这些知识。

初中数学体积图像教案反思

初中数学体积图像教案反思

初中数学体积图像教案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体积的概念、体积单位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积的基本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以及学会计算简单几何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计算简单几何体的体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积的概念、体积单位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体积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体积的概念。

2. 讲解体积的概念:讲解体积的定义,强调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3. 介绍体积单位:讲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体积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如正方体、长方体等。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体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积的概念、体积单位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体积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体积单位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环节,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5.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体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改进措施1. 在讲解体积单位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2. 在讲解体积的计算方法时,可以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计算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38-40页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
一、课前提问,理解体积概念。

当我板书课题后,问学生: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哪些知识?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体积?
第二个问题: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
第三个问题:体积单位有哪些?
师:“在你们的抽屉里再放一个书包或一些书,能让你的抽屉变得满满的,也就是说书包能占抽屉的空间。

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们抽屉的那点儿空地或者说空间能放哪些物品?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生:“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

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结合课前提问,反思整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后反思《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会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

从实验入手,让学生体会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并且物体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然后揭示体积概念。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课前提问质疑;课堂汇报交流、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共同感知的教学方法。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

达到自主高效的教学目的。

当我板书课题后,问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体积?学生汇报出概念后,结合概念提问:怎样说明物体占有空间,还有大有小?学生可提出自己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证明。

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

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个问题: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分三个层次进行对比。

能直接观察出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比较;分割成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的两个长方体比较大小;两个观察不出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

引出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读课本后汇报。

第四个问题:结合自己准备的学具,认识1立方厘米,多大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交流汇报并总结从那两个方面认识1立方厘米的?接着从这两个方面认识1立方分米。

多大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哪些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交流汇报后。

认识1立方米。

因为生活中较大物体的体积用立方米作单位,所以孩子们感受1立方米更难。

这节课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自己主动的动手操作、从课本中找答案,在交流中建立体积概念,在汇报中提升自己的感受。

达到高效自主的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