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件第一节·月经先期中医妇科学教学ppt课件
月经先期过多期长---中医妇科学
血瘀证 (1)血瘀证候的比较
月经过多
月经期长
妇科 情况
全身 情况 舌脉
经行量多 经色紫黑 多血块
胸闷烦躁,腰骶刺痛 小腹满痛,肌肤不泽
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 脉沉涩或沉弦
开始量少2-7日,续 后量中,经行涩滞 不畅,时间延长, 经色紫黯有块
小腹疼痛不适
身重无力
舌紫黯,有瘀斑 脉沉弦涩
(2)血瘀证治的比较
神疲乏力,倦 怠气短懒言, 食少纳呆,便 溏。
舌淡红苔薄白 脉缓弱。
月经过多
月经期长
经量多,色淡,月经期长,量
质稀。
多色淡,质稀
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气短 懒言,小腹绵 绵作痛。
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弱。
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气短 懒言,头晕眼 花,心悸失眠, 食少纳呆
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
(2)气虚证治的比较
虚证
1、气虚: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2、血虚:月经量少。 3、肾虚: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少,月经后期。 4、阴虚内热:月经先期,经期延长。
西医疾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高催乳素血症 生殖器官肿瘤 盆腔炎性疾病、结核病 宫内节育器 血液病
月经异常
三、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
寒、热、虚、实
月经情况
疾病
治法
月经过多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月经期长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代表方剂 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
(3)治疗血瘀方剂的比较
月经过多 失笑散 :炒蒲黄、五灵脂 月经期长 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赤芍、熟地黄
(4)治疗血瘀证药的比较
月经过多
方剂 失笑散 处方 炒蒲黄、五灵脂
月经期长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中医妇科学》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 • 中医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女性 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医妇科学 应运而生。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发热等症状,多与感 染、血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 养血益气为主,同时注 意预防感染和适当的休 息。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 状,多与肝气郁结、心 神失养等因素有关。中 医治疗以疏肝解郁、养 心安神为主,同时注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 改善。
THANKS
05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月经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 典型病例分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其病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痛经
患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 的下腹部疼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不 和、胞宫受寒等因素有 关,治疗以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为主。
胎动不安
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胎动频繁或减少等症状,多 与气血虚弱、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 安胎、益气养血为主,同时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 习惯的改善。
产后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总结词
产后腹痛
产后发热
产后抑郁
产后病是指产褥期及产 后出现的疾病,典型病 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特 点和防治方法。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多与气血不和、胞宫受 寒等因素有关。中医治 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为主,同时注意饮食 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
中医妇科月经病PPT课件
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月经生理
• 月经初潮——妇女一生第一次来月经,称为初潮。初潮年 龄一般为13—15岁, 可以早至11—12岁, 或迟至16岁平
均14岁。
• 绝经——妇女一生最后一次行经,停经1年以上,称为绝 经。一般为45—55岁,平均49.5岁。绝经表明行将步入老 年期。
• 配穴:寒湿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
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痛经虚证的经络治疗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 主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
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月经的周期节律
• 行经期——行经第1—4天,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
不藏,经血下泄,呈现“重阳转阴”特征。 • 经后期——约为月经周期的第5—13天,即月经干净后至经间期,此期
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重阴状态。
• 经间期——月经周期的第14—15天,此期正值两次月经中间,故称经 间期。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是 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是种子的时候。 • 经前期——月经周期的第16—28天,此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此时阴 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 月经周期中的四个不同时期的连续与再现,形成月经周期的月节律。
• 气虚 • 虚热
• 血瘀
经间期出血
• 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 道出血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
• 肾阴虚 • 湿热
• 血瘀
崩漏
• 崩——经血非时暴下不止
• 漏——经血非时淋漓不尽
血 瘀
《中医药妇科疾病学课件》
2
中医综合诊断
根据症状、脉象等进行中医综合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中医治疗方法
探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在缓解和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中的应用。
乳腺增生及中医药学疗法
了解乳腺增生
解释乳腺增生的原因、症状和 可能的风险。
中医药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如何通过调养脾肾、 活血化瘀等来缓解和治疗乳腺 增生。
中医饮食建议
月经不情绪失 调、荷尔蒙失衡等。
2 中医治疗原则
介绍如何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的 中医治疗方案。
3 中药和针灸治疗
详细探讨中药和针灸在月经不调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药学诊断和治疗
1
症状的评估
了解更年期综合症的常见症状,如潮热、失眠等,并进行评估。
中医药妇科疾病学课件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本课程将介绍中医药如何应 用于不同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女性生理周期与中医药学
了解月经周期
掌握女性生理周期对中医药诊断 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调理
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女性 生理周期,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 康。
调节心理状态
中医诊断方法
介绍中医如何根据体质特点和 病情进行经前综合症的诊断。
中医治疗方法
详细探讨中医药如何通过调理 气血、经络等来缓解和治疗经 前综合症。
不孕症的中医药学诊疗指南
中医病因诊断 肾虚不足 瘀血不通 湿热内蕴
治疗方法 调理肾脏功能,促进生殖系统健康。 活血化瘀,改善子宫环境,增加受孕机会。 清热利湿,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
卵巢囊肿的诊断
介绍通过超声和其他检查方法对 卵巢囊肿进行诊断。
《月经篇》ppt课件
冲任,胞宫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 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 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 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 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 揉者为实。
经 过 多
• 宫内节育器
素体虚弱 饮食失节 过劳久思
中气不足
气虚 冲任不固
月
大病久病 素体阳盛
血失统摄
经
肝郁化火 过食辛燥
血热 热扰冲任
过
感受热邪
迫血妄行
情志抑郁 气滞血瘀 经产感邪
瘀阻冲任
血瘀 血不归经
多
瘀血内停
判断要点
1.症状 月经量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1,
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 可伴有月经提前或推后,但尚有一定的周期; 经期的异常,可引起继发性贫血。 2.检查 (1)盆腔检查:无明显异常或子宫体稍增大 (2)其他检查:B超、宫腔镜、诊断性刮宫
• 根据月经不调范围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
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诸证。
月经产生的机理
肾气盛
肝
气血
和调
心
督脉
脾
天癸至
气血
和调
肺
任脉通太冲脉盛
带脉
胞宫
血溢子宫,月经来潮
气虚-统摄无权 冲任不固
月
血热-阳盛
热伏冲任
经
阴虚
伤及子宫
先
肝郁血热 血海不宁
期
肾虚
血虚
虚
冲 任
不
虚寒
充
月经先期的护理PPT课件
适当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03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焦虑和紧张
04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05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学会放松和减压,如进行适当的运动、冥想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x
月经先期的护理PPT课件
01.
02.
03.
04.
目录
月经先期的定义和症状
月经先期的护理方法
月经先期的预防措施
月经先期的治疗方案
1
月经先期的定义和症状
什么是月经先期
定义: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周期小于21天,且连续出现2个或以上周期。
症状: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量正常或增多,月经周期不规律,可能伴有痛经、头痛、失眠等症状。
西医治疗
01
药物治疗:使用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雌激素等,调节月经周期
0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02
手术治疗:针对病因,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进行手术治疗
04
心理治疗: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抑郁
综合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雌激素等,调节月经周期
原因:月经先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环境因素等有关。
治疗:月经先期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调理等。
月经先期的症状
经期提前:月经周期缩短,通常提前7天以上
01
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延长,可能超过7天
03
情绪波动:月经期间情绪不稳定,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9
.
22
5、肝郁血热
妇科主症:先期,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 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
全身兼症:肝郁血热证候——实热证合肝经郁 热证(胸胁、乳房胀痛、烦躁等)。
舌 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 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 药:丹栀逍遥散。
丹皮 栀子 当归 白芍 柴胡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煨姜 薄荷
主月经先期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诊断及 鉴别诊断。
.
2
一、定义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 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 超前” 、“经行先期” 、“经早”。
相当于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之 黄体功能不健和盆腔炎等出现的月经提前。
.
3
二、病因病机
.
11
三、诊断
(一)中医诊断
病史——血热病史,情志内伤史,盆腔炎及 慢性疾病病史.
临床表现——周期不足21天;连续两个周期
以上。可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基本 正常.
.
12
(二)西医诊断
妇科检查
无阳性体征的——功血 有阳性体征的——盆腔炎
辅助检查
BBT测定 诊刮
.
13
黄体功能不健
呈双相 上升缓慢 BBT 高温相升高低于0.3度 高温相持续时间少于12天 诊断性刮宫:月经来潮前12h内 诊刮子宫内膜呈分泌不良
.
14
盆腔炎诊断
妇检:有盆腔炎体征——宫体压痛, 附件增粗、压痛等。
.
15
BBT双相、黄体期缩短
.
16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 结合全身症状、舌脉,辨其实、虚、热。
(二)治则: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 正常
——或补或清
.
17
脾气虚证 气虚证
肾气虚证
阳盛血热证 血热证 阴虚血热证
.
26
病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现病史:患者近5个月来月经每次均提前八、九天来
潮,末次月经11月29号,至今未净,现色淡、质 稀、无血块,伴头晕、肢倦、神疲、纳差,面色萎 黄。曾于11月中行盆腔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舌淡 苔薄白,脉细数。 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内有少量淡红色 血液,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大小正常,无压痛, 双附件未触及包块,无压痛。
(清经丹皮地骨皮,青蒿白芍大熟地
黄柏茯苓均可用,清热凉血此方宜) 黄柏 青蒿 丹皮 地骨皮 熟地 白芍 茯苓
.
21
4、血热——阴虚血热
妇科主症: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 全身兼症:阴虚血热证候——五心烦热、潮
热盗汗。 舌 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 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 药:两地汤。
(两地汤中用两地,玄参麦冬芍胶宜) 地骨皮 生地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
7
血热
阳盛血热 阴虚血热 肝郁血热
.
8
(1)阳盛血热
素体阳盛 或过食辛 燥助阳之 品、或感 受热邪
热扰冲任 迫血下行
.
9
(2)阴虚血热
素体阴虚,失血伤阴,久病 阴亏,多产房劳耗伤精血
阴液亏损,虚热内生
热伏冲任,迫血下行
.
10
(3)肝郁血热
素体抑郁,或情志内伤, 肝气郁结,郁久化热
热扰冲任,迫血下行
.
23
转归预后 预防及调摄 结语 概念—周期缩短,经行频发。 证型—虚证(脾气虚、肾气虚)、热证
(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
24
经早气虚补脾肾 血热虚证用两地 实证阳盛清经散 肝郁逍遥加丹栀
.
25
病 案
刘某某,女,4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期提前、量多伴经期长9个月。
.
27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28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2、气虚——肾气虚证
妇科主症:先期,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稀。 全身兼症:肾气虚证候——倦怠无力、腰膝酸
软、头晕耳鸣。 舌 脉: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 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 药:固阴煎或归肾丸。
菟丝子 熟地 山茱萸 人参 山药 炙甘草 五味子 远志
.
20
3、血热——阳盛血热证
妇科主症: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 全身兼症:阳盛实热证候。 舌 脉: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 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 药:清经散。
肝郁血热证
.
18
1、气虚——脾气虚
妇科主症:先期,量多,色淡,质稀。 全身兼症:脾气虚证候—气虚证:倦怠乏力,
懒言气短;脾虚证:纳差、腹胀、 便溏等。 舌 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 法: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 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升麻 柴胡 当归 陈皮
.
19
气虚 统摄无权,冲任不固 总病机
血热 热扰冲任,迫血妄行。
.
4
1、气虚
脾气虚
肾气虚
气虚: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
5
(1)脾气虚
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 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
脾伤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
.
6
(2)肾气虚
年少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 衰或多产房劳,或久病伤肾
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
现病史:患者近9个月来月经每次均提前八九天来 潮,经量明显增多,每次需用卫生巾25片左右, 持续10余天方净。末次月经11月25号,至今已8天 未净,月经量多,现色淡质稀无血块,伴头晕、 肢倦、神疲、纳差,面色萎黄。曾于上月行盆腔B 超检查未发现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内有少量淡红 色血液,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增大如孕6周,不 平感,质硬,无压痛,双附件未触及包块,无压 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