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与途径研究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与途径研究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与途径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然而,这些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探讨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并探讨一些解决途径。

在教育方面,一些流动人口的子女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当地公立学校的资源,只能被迫进入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学校。

这导致他们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与城市本地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更多符合质量标准的民办学校,并加大对这些学校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障碍,使他们能够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在就业方面,流动人口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技能认证制度,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上往往遭遇到歧视和限制。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劳动工作,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业技能认证制度,并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互认,使流动人口所获得的技能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在医疗方面,流动人口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由于流动性大和社保制度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服务。

而一些小诊所和私人医院也限制流动人口的就诊,导致他们在疾病发生时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社区医院的质量和数量,满足流动人口的医疗需求。

同时,还应加强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覆盖,确保他们在疾病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和负担得起的治疗。

总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存在着很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予以解决。

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流动人口的良好融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挑战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挑战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无论是国际间的移民潮,还是国内的城市化进程,这些人口的流动都对社会融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1.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有助于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但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对立。

例如,移民群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摩擦和分化,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人力资源的流失与输送人口流动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力的流失和输送。

移民潮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外流,削弱了本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而在接受移民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引进可能会导致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 社会福利的分配与公平人口流动对社会福利的分配和公平提出了挑战。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农村转城市人口流动导致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差距加剧。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移民潮可能造成社会福利的分配不均,引发社会的不满与不平等感。

二、应对人口流动的社会融合挑战1. 建立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国家或地区应制定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为移民提供合理的流动通道。

这不仅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也有助于避免非法移民的出现。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社会融合政策,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包括提供语言培训、文化适应指导等。

2. 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教育是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同时,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偏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凝聚力。

3. 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社会融合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治理,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此外,鼓励社会组织、媒体等公共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不同群体之间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外来工作、生活的人群,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活力,但问题也不可忽视。

如何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单身居多,孤独感强烈。

缺乏家庭支持,面对疾病、意外等情况时缺乏帮助网。

其次,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地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困难。

再者,流动人口通常住在出租房屋、集体宿舍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也不理想。

此外,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经常经历就业,住房等问题,缺乏社会保障,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主要影响因素1.制度机制因素在城市融入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共租赁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各地政策安排差距较大,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2.观念因素城市居民面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也影响到其融入情况。

在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的偏见、歧视等意见,不仅挫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融合度的提高。

3.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也让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时依旧存在本地居民优先的现象,让流动人口有些无所适从。

三、对策建议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保障,提高其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2. 营造包容社会氛围鼓励新移民通过文化交流、群体活动等方式,逐步与本地社会融合。

同时,加强对于那些反对新移民的言论的抵制,推动让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包容的地方。

3.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加强流动人口融入提供支持的同时,本地政府应拓展与他们的联系,为城市化提供广泛而有利的平台和机会。

例如,在各种文化、运动活动、公益团队中提供适当角色,加强谈话、闲聊等沟通的机会。

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城市,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构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指的是在本地无户籍户口并在外地有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的人群,他们的流动性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地域性和数量性。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却给城市发展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本文就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探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城市有效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实现更好的城市发展。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是国家转型期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今形成较明显的流动人口特征。

以中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如就业机会、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流动人口总量已达到3.03亿人,其中,涉及非农行业和城市居民68.6%。

城乡流动人口主要是在城市中寻求就业机会和生活改善。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相应政策的出台,流动人口往城市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然而,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压力增大。

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受到冲击。

许多原本的本地居民找不到工作,因此压力越来越大。

2. 住房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庞大,住房供求紧张。

大部分流动人口都只能居住在狭小的住房中,住房条件极为拥挤和简陋。

很多人甚至选择被房东涨价逐出,无家可归。

3. 教育入学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没有户籍,子女入学也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只能就读于私立学校,学费较高,并且质量参差不齐。

4. 社会保障缺失。

流动人口因为没有户口问题,往往无法享受社会平等的待遇,如缺少医疗、养老保障,这些都成为他们在城市融入中的障碍。

5. 文化冲击。

随着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的文化气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以往城市的文化风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部分居民感到文化冲击较大,导致一些文化矛盾。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_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_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_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随着人们对自由流动的需求增加,流动人口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的角度,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首先,我们来探讨隔离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

由于流动人口常常来自农村,他们与城市居民在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流动人口感到被隔离。

隔离既存在于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一种歧视和偏见中,也存在于流动人口自身的感受和认知中。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往往居住在较为简陋的条件下,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交网络,这进一步加大了他们与城市居民的隔离感。

因此,减少流动人口的隔离感是社会融入的首要任务。

其次,对于流动人口而言,选择融入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由于城市社会的多元化,流动人口可以选择与同乡、同族或者同行业的人结成关系,以减少对城市居民的依赖,增强归属感。

同时,流动人口也可以选择参与社区组织和公益活动,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来提高他们在城市社会中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流动人口需要积极适应城市社会的规范和文化,以便更好地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

选择融入是一种双向努力,不仅需要流动人口主动去适应城市社会,同时也需要城市居民主动接纳和理解流动人口。

然而,选择融入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合。

在城市社会中,流动人口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往往较为艰苦,可能导致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损害。

其次,流动人口在就业方面常常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薪、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

这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经济体系。

此外,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融入的一大难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公立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在教育上面临诸多不平等。

为了实现流动人口的融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研究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研究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研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而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也逐渐增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融入问题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分析其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首先,城市化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活体系,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于刚刚迁入的人口来说,融入城市社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然而,城市中的工作、住房等资源有限,使得一些流动人口难以得到合理的配置。

这不仅制约了他们的融入,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其次,流动人口的背景特征对社会融合度有着重要影响。

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农民工、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的特点与需求各不相同。

以农民工为例,他们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而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机会。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应根据不同人口群体的背景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其社会融合度。

此外,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对流动人口的融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覆盖率是评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强,他们在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往往面临更多的难题。

例如,流动人口是否可以获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是否能够获得住房保障,都是检验城市化进程对流动人口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的关键。

此外,流动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也对社会融合度有着重要影响。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促进交往等方式,增进流动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了解,减少彼此之间的代沟和敌意。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流动人口的真实生活和需求,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其精神文化生活亟待改善。 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 城市居 民与流动人 口都存在如何改
变 、 整 和 完善 自己 的 问题 。 以农 民 工 为 主体 的 流 动 人 口与 调 市 民 的继 续 社 会化 和 再社 会 化 是造 就 “ 市 和 谐 市 民 ”建 立 城 ,
点在于强调其身份的转型和心理的适应变迁 。 在我国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 从农耕社会向工 业社 会转 型中, 以农 民工为 主体 的流动人 口是我们当代社会的“ 际人”他 们处在两个 边 , 时代的交界处 , 不但要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社 会文化变迁 , 完成现代化 , 同时还处在两种体制的接壤处 , 跨 越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 , 完成城市化 。他们在 这个“ 断裂 ” 的世界 中承受着历时态与共时态 的双 重转 型压 力, 面临艰巨的再社会化 的任务。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 对现 状更加不满 , 但又更 习惯外 出的生活 , 对未来归属上还 没有 明确 的行动选择 ,彷徨于返 回乡村与定居城市社会之问”口 “ ,
出九大趋势 , 即流动人 口的普遍化, 流动原因的经济化 , 流动
时间 的长期化 , 流人地分布 的沿海集 中化 , 年龄结构 的成年
化 , 别 构成 的均衡 化 , 性人 口流 动 的 自主 化 , 动 方 式 的 性 女 流 家庭化, 学业 构成 的“ 识 化 ” 【 些 趋 势证 明城 市政 府 过 去 知 。哒 ,
湖北 社 会科 学 2 1 0 0年 第 2期
流动人 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钱 正 荣
(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0 2
摘要: 现代 化视 角、 会排 斥视 角、 会 资本视 角以及 公共政 策和 制度分析视 角, 当前研 究流动人 口社 社 社 是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感谢观看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上海外来人口的研究逐渐丰富。研究主要集中在 生存状态、社会融合、身份认同等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人口在为城市经 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的生存状态较为艰辛,居 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低,且常常遭受歧视。
在关于社会融合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发现外来人口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 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社会,与 当地居民建立了广泛的社交关系。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外来人口在社会融合过程 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等。
结论
总的来说,上海外来人口的生存状态和社会融合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他 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政府 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和支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居住条件、提供文化 适应培训等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同时,学术界也需要进一步深 入研究外来人口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城市外来人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 不均等、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等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城市社会保障和医疗 保障等方面的保障,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往往处于更加不利的 地位。
2、文化层面
城市外来人口来自不同的地域和群体,他们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方面可 能与接纳他们的社区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理解的困难和冲突, 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合。
3、心理层面
城市外来人口在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时,往往会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 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对社会融入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据官方统计,中国2019年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亿。

这些流动人口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这些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等。

就业压力:由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许多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收入水平低下,生活不稳定。

住房问题: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许多人在城市中居住条件恶劣,甚至无房可住。

子女教育: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难、升学难等问题。

社会认同:许多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难以获得身份认同,常常被视为“外来人”,缺乏归属感。

完善就业政策: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住房保障:政府应推出更多的住房保障政策,为流动人口提供价格合理、质量良好的住房条件。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放宽户籍限制,使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

提高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平政策,使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在城市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加强社区建设:通过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等方式,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只有当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就业、安全的住房、公平的教育以及身份认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

这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以实现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早期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 后来逐渐关注于移民社会融入和空间融合 问题。
VS
国内研究
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研 究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社会融入及其影 响因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数据来源
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年鉴、相关学术论文等。
06
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学特征因素
性别
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对城市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女性流动 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合程度往往较低,需要关注其权益保障和生活 质量。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合需求和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年轻人往往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而老年人则面临更多挑战。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获得更好的职业 机会和社会认同。
要影响。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扩大社交圈子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的社
会融入程度。
制度政策因素
01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 重要因素之一。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 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 益,阻碍了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02
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 险、失业保险等,是保障流动人口基 本生活需求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重要 手段。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现有研究缺乏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空 间分异的深入探讨,且较少考虑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的影响。
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城城流动人口在不 同城市、不同区域间的社会融合差异及其 影响因素,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深入研究。 同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探讨促进流动 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措施。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融合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中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融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流动人口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措施与效果以及社会融合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城市作为集中资源的地方,其规划、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济支持,而流动人口正是这个需求的供给者。

然而,以往的流动人口管理不够规范,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无处安置、低保障待遇、子女教育等。

因此,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加强,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其次,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措施与效果是关键。

在管理措施上,我们应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机会、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他们的信息在城市管理部门可掌握,也便于优化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

这样的管理措施将有效地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也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健康服务。

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投入,比如免费义务教育和流动人口定点医疗服务。

这些举措不仅使得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

此外,社会融合是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最终目标。

城市不是单纯的聚居地,更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文化和背景的人们需要相互交流与融合。

因此,城市流动人口也需要与城市居民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互信关系。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促进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

此外,城市流动人口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他们可以参加城市社区的义务服务,参与各种社区活动,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

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

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生活。

他们通常被称为“城市流动人口”。

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各种挑战和机遇。

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然而,要实现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良好融合并非易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首先,城市流动人口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是因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不同于本地居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交障碍。

许多城市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城市生活所需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并且面临着就业和住房的困难。

此外,由于其移动性和不稳定性,城市流动人口往往很难建立稳定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

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个更包容和友好的城市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部门应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就业、住房和教育机会。

特别是在就业方面,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供适合城市流动人口的工作岗位,同时提供相关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和基本服务设施,以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

除了政府的作用外,社会也需要参与城市流动人口的融合。

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本地居民应增加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理解和接纳,避免歧视和排斥。

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区环境,可以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而城市流动人口本身也需要主动融入社会。

首先,他们应当尊重和遵守城市的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

其次,城市流动人口应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加与本地居民的交流和互动。

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社交网络,并且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此外,城市流动人口还可以通过学习城市文化和语言,增加与本地居民的交流和了解。

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流动人口的融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需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支持,社会需要提供友好和包容的环境,城市流动人口需要主动融入社会。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_文献述评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_文献述评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_文献述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文献述评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流动人口指的是来自农村和其他城市的外来人口,他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选择迁居到城市中。

然而,这一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旨在探讨城市流动人口在社会中的融合情况,并提出解决途径。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流动人口往往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他们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其次,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成为了融入的一大阻碍。

由于流动人口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而来,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接纳和认同程度较低。

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不熟悉城市的规则和制度,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解决途径与办法面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途径与办法。

首先,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增加对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护力度,推动企业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

其次,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使他们能够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待遇。

此外,增加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文化教育也是促进融合的有效途径。

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理解和认同,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最后,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与制度保护也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可以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力度,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结论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政府应该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帮助;社会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理解和接纳,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个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自身的社会融入能力。

流动人口对中国城市社会体系的挑战与机会

流动人口对中国城市社会体系的挑战与机会

流动人口对中国城市社会体系的挑战与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之间或城乡之间流动的常住人口,他们往往因为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而来到城市,但是并没有在城市落户。

由于这部分人口的不断流动,他们对城市社会体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机会。

一、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体系的挑战1.户籍制度限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的权益,比如无法享受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无法参与城市民主政治。

这些限制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

2.社会保障问题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一些社会保障问题也随之出现。

比如流动人口在工作中可能会受到更多的职业伤害,但是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权益,也加重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

3.城市管理难度加大流动人口的不断流入,增加了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

由于流动人口的人数可能比较庞大,他们往往在城市中形成了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

这些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对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体系的机会1.人力资源与市场机会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流入,城市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流动人口往往具有良好的技能和劳动能力,他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市场机会。

同时他们也给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劳动力资源。

2.促进城市多元化由于流动人口的不断流入,城市社会也得以促进多元化。

他们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这些文化交流和融合都给城市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加强了城市社会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流动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由于他们在城市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源,一些贫困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

这使得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结语总体而言,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体系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外来人口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外来人口指的是从农村地区迁徙至城市并在城市中长期或短期居住的人群。

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中,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庞大,其社会融合问题成为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是指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程度。

社会融合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面临诸多障碍。

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习俗习惯等原因,城市外来人口往往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着隔阂和观念不同。

此外,在城市生活中,外来人口还面临着较高的就业压力、住房困难、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造成影响。

其次,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多方合作。

要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就业援助、住房保障等支持措施,改善外来人口的生活条件。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培训等服务,帮助外来人口适应城市生活。

企业可以提供岗位机会,给予外来人口平等的舞台。

而个人也要增强外来人口的认同感,鼓励和支持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再次,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关注教育、文化和就业等方面。

在教育方面,应加强对外来子女的教育管理,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并设立相关的教育支持政策。

在文化方面,要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加强文化教育和传承,让外来人口了解并适应当地文化。

在就业方面,要鼓励企业开展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外来人口的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就业稳定。

最后,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应关注公平和包容。

尽管城市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和消费能力,但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能忽视。

因此,应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原则,保障外来人口享有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和机会,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包容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

外来人口城市化融合的问题与策略

外来人口城市化融合的问题与策略

外来人口城市化融合的问题与策略一、问题概述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大量外来人口涌进城市,这些外来人口与原有居民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大,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

由于取得居住证较难,外来人口难以在城市正规企业就业,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这也加剧了城市贫困问题。

外来人口的入住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他们不仅面临着高额租金和购房难的问题,还要面对这个陌生城市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因此,外来人口倾向于集中居住在城市的些区域内,这也导致了城市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城市治安的风险增加。

此外,外来人口的子女面临的教育和医疗问题也值得重视。

我们发现,外来人口的子女往往只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相对低水平的教育,这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还会增加城市教育的负担。

同时,外来人口的医疗保障也是摆在政府和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三、策略分析为了解决外来人口的城市化融合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以下是为城市化融合做出的几项具体建议:1. 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服务。

例如,加大对公立医院、学校、公共交通的投入,为外来人口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也能够缓解道路拥堵问题。

2. 加强财政扶持为了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可以适当放宽外来人口的购房限制。

同时,政府还可以增加对首付金贷款、租房补贴、住房券等财政扶持策略的投入,促进外来人口的安顿和城市多元化。

3. 加强法律监管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不同,他们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也不同。

因此,加强针对外来人口的法律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可以保障外来人口的权利和利益,还能够促进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4. 建立多元化社区多元化社区是指由人们在不同背景下生活、工作和交往的社区。

在建设这样的社区中,政府应该注重多元化和平等发展。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探究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探究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探究一、现行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提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最新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

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合及市民化是流动人口自身的诉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然而,最新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社会融合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概念,最初出现于对美国族裔移民及欧洲社会整合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借鉴国外社会融合理论并结合国内实践,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普遍认为,社会融合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

其中,经济融合是起点和基础;社会适应是融合的广度;文化交融和心理认同是融合的深化。

与欧洲国家城市化路径不同,中国流动人口没能迅速转为城市市民,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最主要的中间障碍因素。

我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建国之初,出发点是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日益增多,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支付水平差异的增大,城乡二元隔离的局面愈加牢固。

国内外学术界形象地将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户籍制度阻碍称为户籍墙,将其原生的城乡对立的制度抑制称为显性户籍墙,将其派生的各种制度的抑制作用称为隐形户籍墙。

双重户籍墙使得中国流动人口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充分获得城市必要的权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四大资本的缺乏导致城市融合难以实现。

二、现行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分析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派生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相互交织,互为推进,在城市内部构筑了一道结构性壁垒,把流动人口排斥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之外,使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

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

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析引言自2001年以来,浙江省流动人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位。

截至2007年6月,全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1670余万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3。

杭州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达275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常住人口的42%,其流动人口数居浙江省第三位。

2008年,流入杭州市居住1个月以上至1年内的流动人口达到221 6万人,占该市流动人口全年总人数的88.88%。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较抵的主要表现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大规模流动人口都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无法成为流入地的永久居民,成为候鸟式的“迁徙人”。

1 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流动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是长期工作生活在流入地,并成为流入地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劳动力组成部分,他们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很多流动人口看来,流入地社会依然是“外在的”和“他们的”,而并不认为是“我们的”。

据调查,有些在杭州工作生活了5年以上、部分甚至在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当问及他们对流入地社会的看法时,相当多的人承认自己与当地人交往甚少、很少参与当地社区的组织和活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当地社会的真正成员,只不过是暂时寄居而已。

可以说,在流动人口中这种漂泊的感受和心态是十分普遍,而这种漂泊感和心态正是缺乏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

2 二元社区现象普遍所谓二元社区,即指在同一社区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分配、就业、地位、居住上形成不同的体系,以至心理上形成互不认同,构成所谓“二元”。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形成相对隔离的两个社区,这种二元分割不仅是空间和地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在杭州很多社区,大量集聚的流动人口虽然与本地户籍人口同居一地,有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还租住本地户籍人口的房子住,但他们相互之间在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社会互动也甚少,工作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十分明显。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一、现代化(城市化、再社会化)视角现代化、城市化、城镇化、再社会化概念虽各有侧重,但在关涉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上,它们切入的角度的相同点在于强调其身份的转型和心理的适应变迁。

在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是我们当代社会的“边际人”,他们处在两个时代的交界处,不但要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变迁,完成现代化,同时还处在两种体制的接壤处,跨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完成城市化他们在这个“断裂”的世界中承受着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双重转型压力,面临艰巨的再社会化的任务。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现状更加不满,但又更习惯外出的生活,对未来归属上还没有明确的行动选择,“彷徨于返回乡村与定居城市社会之间”,[2]再社会化过程的坎坷可见一斑:身份裂变、角色冲突、心灵漂泊、行为无序、价值真空、精神疲惫。

[3]如社会学家勒纳所言,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一种心灵的状态,进步的期望、成长的倾向以及使自我适应变迁的准备,都市中的农民工身处发达的媒介市场之外,处于现代社会被遗忘的角落,如此这般难以完成其现代化。

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进程息息相关,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但是,城市化的内涵不仅具有数量过程,还具有质量过程,进入城市的人口没有被城市的文明所同化和接受了城市文明仍被当作农村人口看待都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因此只有将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作为城市化率衡量指标的有效补充,才能更为准确地衡量中国城市化进程,[4]因此,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融入适应对我国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应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适应层次,当前,农民工的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其精神文化生活亟待改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都存在如何改变、调整和完善自己的问题。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与市民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造就“城市和谐市民”,建立“和谐城市”乃至“和谐社会”,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人口管理制度、就业机会、住房保障及社会安定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并就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呈现出人口规模大、以劳务流动人口为主、流动滞留时间长、主要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等特点。

新生代流动人口年龄进一步下降,且更青睐于大城市。

他们急切希望从外来者转变为本地市民,融入城市的正常生活,这给人满为患的一线城市带来了一系列关于工作就业、居住条件、教育机会以及福利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事关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安定的一个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所以,如何在城市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2003年,欧盟对社会融合做了如下解释:社会融合是要在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1]。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城市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还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
我国在人口管理体制上一直实行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分立并行[2],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重点是本市的常住户籍人口。

而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则主要采取强制性的治安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单一,没有真正将流动人口纳入整个城市的综合管理运行体系中。

同时,由于户籍制度与各种福利政策直接挂钩,其导致的城乡福利差异高达几十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特殊群体福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明显,医疗、养老、工伤保险水平偏低,这些都是现行户籍制度管理给城市流动人口造成的待遇不公。

(二)城市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问题
就业与收入问题是导致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成为现今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融入中的突出矛盾。

一方面,由于不少城市对流动人口仍存在许多不平等的就业政策,如本地市民优先,城镇户口优先等,这些都阻碍了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利,同时在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流动人口的就业也常常难以纳入政府的决策和计划中;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总体劳动力素质较低,在就业上多表现为就业面窄,工作属性单一,技术水平偏低等特点,所以在工作性质上以体力劳动为主,其中以制造业和建筑业最为常见。

就业权利上的不公以及就业属性上的局限都阻碍了流动人口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样的就业和收入现状给城市流动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困难。

(三)城市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住房来源是租住和用人单位提供的方式,其中租房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第一选择。

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2013》来看,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30平米以上,且预计2020年达到35平方米[3]。

但报告也指出目前中国有高达70%的城市流动人口住房困难,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且多数外来流动人口都聚居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设施和卫生环境较差。

(四)城市流动人口引起的社会安定问题
随着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快速涌入,导致城市社会犯罪行为大量增加,社会问题极为突出。

流动人口自身特有的流动性、短期性,给公安机关造成了较大的管理障碍,这也促使了这类犯罪行为数量的上升,其对社会治安稳定影响巨大。

从全国各地的犯罪情况统计来看,流动人口犯罪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等管理较松散地区,各地流动人口犯罪比例已达70%以上,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达到90%之多[4]。

二、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原因
(一)相关制度、政策改革难以适应流动人口发展趋势
目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依然以“谁主管,谁管理;谁聘用,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原则为主[5]。

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阻碍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合进程。

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力度不够,各种福利制度与户籍挂钩的现象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在住房保障方面,现有的各种保障房措施均以户籍为准入界线,其旨在解决本地市民的住房保障问题,对于外来流动人口的考虑明显不足。

(二)受教育水平低、技术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流动人口的年龄日趋年轻化,但仍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截止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中仍有近60%的人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6]。

他们竞争力弱,工作范
围较为局限,难以获取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机会,这也是限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社会失衡心理加剧及非正常流动人口的涌入
流动人口引发的社会犯罪问题主要来源于就业不公、贫富差距问题导致流动人口心理失衡以及非正常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大量涌入。

在流动人口中,一部分人在城市的生存能力较弱,难以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低下,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此加剧了对整个社会的不满情绪,加之本地市民的排外心理,促使了这些不满情绪的进一步激化。

三、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推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制度创新,将流动人口纳入到政府管理的框架之中。

尽管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城乡户籍差异带来的矛盾,但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迁徙更多涉及到的是城市之间的户籍改革问题,由其引发各种问题也更为突出。

所以要推行流动人口的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制度逐步与相关社会福利制度脱钩,保障外来流动人口逐步向城市市民身份转化,消除由于户籍不同造成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二)提供教育培训资源、累积人力资本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而言,必须从就业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资源。

对于经济收入水平有限的流动人口,政府部门还应联合社会组织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共同出资,搭建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有效平台,切实帮助流动人口实现非农就业。

而流动人口也需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职业进行培训,提升自身能力,累积人力资本,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三)改善流动人口住房条件
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是由流动人口自身支付能力和政府保障制度两方面决定的,所以要改善其住房条件,也应从这两方面出发:首先要提高流动人员的住房支付能力,在其自身技能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着力解决流动人口的工资拖欠等问题,明确农民工工资发放制度和政策,确保其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将城市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纳入城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发展规划,建立更为人性化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四)加强人口排查与人口融合政策宣传
对于易引起的社会犯罪行为的非正常流动人口,国家公安部门必须进一步严格监管,加强人口排查工作,控制城市中非正常流动人口的进入,严厉打击这部分人的犯罪行为,在管理上要做到区别对待。

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增进本地市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了解和认识,倡导城
市市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与关爱,消除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排外心理,增强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归属感,促进与保障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共同推进他们在城市的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夏美玲.社会融合视角下的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导刊,2015(08):70-73.
[2]郭云涛.当前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浅析人大建设[J].2012(12):40-41.
[3]社科院预测2020我国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35平米[EB/OL].http:
//,2013-12-26.
[4]甄贞委员:预防和打击流动人口犯罪需加强社会管理[EB/OL].http://,2012-03-06.
[5]卢霞.浅谈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
[6]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