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视域下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解读

合集下载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行政法是一门研究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的法律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公众利益和个人权利,并维护社会秩序。

在行政法中,比例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它对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例原则是一种思想方法,它旨在确保行政法规制定和执行时各项利益之间的相互平衡。

根据比例原则,当行政机关寻求维护公共利益时,它应当考虑到对个人权利、自由和利益的影响。

因此,当考虑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时,必须确保所有干预公民和企业的行政措施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并且不超过对公共利益的必要保护范围。

比例原则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

首先,对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进行平衡和协调,可以确保行政机关的合法性和行政行为的正当性。

其次,它可以确保行政机关采取的行动不会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从而保护个人利益和财产权益。

最后,比例原则也有助于维护法治和民主原则,这是所有成熟的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

但是,实际上,在行政实践中应用比例原则并不总是容易的。

比例原则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如何在实践中被解释和应用。

在具体情况下,固定的比例很难有效应用,因为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利益关系。

这使得比例原则在行政实践中难以坚持。

此外,目前许多国家的行政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比例原则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也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法官对于比例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带来了困难。

针对比例原则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应该加强对比例原则的宣传和推广。

当人们更加了解比例原则的含义和应用时,它将更容易得到应用。

其次,应该探索比例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行政法官可以通过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更为严格地执行比例原则。

此外,在行政法规制定和修改中,也应该充分考虑比例原则。

总的来说,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还有助于推动法治和民主原则的发展。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比例原则的应用和研究,以确保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得到平衡并且公正地维护。

试论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试论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论文行政自由裁量权论文:试论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摘要:比例原则被称为"公法领域的软化剂",在许多国家都得以确立为行政法位阶甚至宪法位阶,在现代行政法中,其重要地位也得以彰显。

但是在我国,并没有在行政立法中明确这一原则。

本文以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为视角,分析了比例原则的概念、起源,通过论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弊端,凸显引入比例原则的必要性,并且简要介绍了我国行政法有关立法现状以及比例原则的适用问题。

关键词:比例原则行政自由裁量权控权一、比例原则之概念界定(一)比例原则的含义以及适用领域比例原则是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虑手段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权益侵害最小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目的的目标。

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

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分高于因实现此目标所适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

①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比例原则,但是比例原则在公法领域中广为适用,有的学者称之为"公法领域的软化剂",如刑法中的"罪行相适应"原则,诉讼法中程序的启动以及证据的采用等也体现了比例原则。

另外,比例原则在私法领域中也有所体现,如民法上对物权的限制。

同时,法理学中也蕴含着比例原则,如在法律原则的适用上,必须采取比例原则,方能排斥法律规则而适用法律原则。

(二)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起源与含义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德国的首创,这源于19世纪德国的警察法学,由德国行政法学者托·迈尔首先提出,他主张"警察权力不可违反比例原则"。

德国另外一位行政法学家弗莱那在《德国行政法体系》中曾指出"不可用大炮打小鸟"的名言来比喻警察行使权力的限度。

后来,德国借由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将此原则概念化与体系化,并且从行政法位阶跃至宪法位阶。

现在,比例原则已成为德国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控制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行政比例原则简评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行政比例原则简评

法学研究zhigong falv tiandi-10-2017 年第 1 期职工法律天地法社会学视角下的行政比例原则简评——对汇丰公司诉哈尔滨市规划局案的法律分析张 骏 徐梦灵 万宝月(20162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摘 要:汇丰公司诉哈尔滨市规划局案两级法院在判断哈尔滨市规划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判断一个行政处罚行为是否显失公正,其参照的标准值得探讨。

法律问题不单纯是法律问题,而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法律表现。

关键词:比例原则;法社会学;案例一、案情背景1996年8月12日,哈尔滨市规划局认为汇丰公司改造而成的楼房违反哈尔滨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汇丰公司改建后的5至9层建筑严重影响了中央大街景观,于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拆除地面建筑5至9层,处以罚款182400元。

汇丰公司在决定作出之后申请减少拆除面积,被规划局拒绝,汇丰公司便向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省高院审理认为:汇丰公司5层至9层确系违法建筑物,然而中央大街上诸多与汇丰公司改造之后的楼房类似的违法建筑,市规划局对这些违法建筑并未进行过处理,这是典型的同案不同罚。

最后,法院将规划局认定的中央大街保护建筑“外文书店”作为参照建筑,判决将汇丰公司违法建筑物遮挡“外文书店”的部分予以拆除,判决直接变更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规划局不报一审判决,上诉至最高院,被驳回。

二、行政法视角下的裁判剖析本案诉讼判决中法官的论证思路值得关注,无论是黑龙江高院,抑或是最高院,均认为规划局处罚显失公正,从而主张改变原处罚决定。

那么,判断一个行政处罚行为是否显失公正,其参照的标准是什么?在本案中,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认定“规划局应以汇丰公司建筑物遮挡该书店多少,就拆除多少……经勘验规划局所作的处罚拆除面积超过遮挡面积,故对汇丰公司的违建行为的处罚显失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在对上诉案作出的判决书中,这样表述道:“规划局既要保证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要兼顾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应以达到行政执法目的和目标为限,尽可能使相对人的权益遭受最小的侵害。

浅析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浅析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浅析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比例原则由大陆法系的德国首先创立。

比例原则以正义为基点,以限度为界限,为后世立法者所借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比例原则越来越受到行政法学家关注,该原则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适用区域也在不断加大。

一、比例原则的内涵比例原则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进行自由裁量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以相对最小的代价做出最优选择。

基于以上理解,比例原则又有包含有以下几个子原则:第一,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为时,应当采取合理方式以使目的可以得到恰当实现。

第二,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达到行政目的,在拥有不同方式方法的情况下选择对公众损害最小的方法。

第三,狭义比例原则。

狭义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在其中所采取措施造成损害不能与行政目的的利益失衡。

二、比例原则的法律定位关于比例原则的法律定位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比例原则应当是宪法原则,由于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所以所有法律都应当适用该原则。

一种观点认为比例原则是行政法原则,所以比例原则应当在行政法所有领域实行,包括行政侵害领域和行政授予行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特殊原则,只适用于警察领域。

在早期,比例原则主要适用于警察法,比例原则的核心是通过限制行政机关公权力行为达到保护公民私权利的目的。

因此,比联盟例原则主要被用来限制侵害性行政行为,而对于授意性行政行为没有任何规定。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管理观念日益先进,行政给付行为已经大量出现,这客观上要求比例原则也进行相应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

在这样背景下,比例原则不再是行政法中的特殊原则,而是行政法所有领域都应当适用的原则。

有些学者认为,比例原则应当是宪法性原则,由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所以宪法性原则具有根本性和抽象性。

但是要想使比例原则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使比例原则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比例原则是宪法性原则,这使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无限扩大,已经改变比例原则限制权力目的这一初衷。

我国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我国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我国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一、引言我国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其中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保持平衡,合理权衡各方利益,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二、比例原则的含义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关系,避免过度干预个人权利,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三、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比例原则适用于各类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

在行政许可方面,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行政许可的程序合法性和目的合理性。

在行政处罚方面,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决定处罚时,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对违法者进行适当的处罚,避免过度惩罚。

在行政裁决方面,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裁决时,应当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确保裁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合理权衡各方利益,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具体而言,比例原则包括以下要求:1.合理关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平衡。

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充分考虑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避免过度干预个人权利。

2.依法进行权衡。

行政机关在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能凭主观意愿或武断决策。

行政机关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科学判断,合理决策,确保权衡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考虑情况具体性。

行政机关在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时,应当充分考虑具体情况。

不同的行政行为和不同的案件,可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权衡标准,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确保权衡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4.确保程序正当性。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依法决策,确保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当性。

比例原则的内容

比例原则的内容

浅谈比例原则旳内容和必要性一、概述(一)定义行政法中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权力旳行使除了有法律根据这一前提外, 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人民侵害最小旳方式进行。

也就是说, 行政主体实行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旳旳实现和保护相对人旳权益, 如果行政目旳旳实现也许对相对人旳权益导致不利影响, 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量小旳范畴和限度之内, 两者有合适旳比例。

比例原则着眼于法益旳均衡, 以维护和发展公民权为最后归宿, 是行政法上控制自由裁量权行使旳一项重要原则。

(二)理性原则旳内涵和外延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旳范畴内实行行政行为, 并且规定行政行为要客观、适度, 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行政合理性原则旳内涵和外延可以概括为:1.符合法律旳目旳任何法律在授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时均有其内在旳目旳。

从主线上说, 我国法律授予行政自由裁量权旳目旳, 就是为了更好旳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更好旳保护相对人旳合法权益。

2、出于合法旳动机。

所谓合法动机, 是指行政机关作出某一行政行为, 在其最初旳出发点和动机诱因上, 不得违背社会公平观念和法律精神。

3.考虑有关因素, 排除不有关因素。

所谓有关因素是指与所解决事件有内在联系并可以作为作出决定根据旳因素;所谓不有关因素, 是指与事件自身没有内在旳联系而不能作为作出决定根据旳因素。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考虑有关因素, 特别要考虑法律、法规所明示旳或默示旳规定考虑因素, 不应当考虑与作出决定无关旳因素。

4.不得任意迟延或不作为。

任意迟延或不作为是悲观旳滥用自由裁量权旳体现。

在某种特定状况下, 行政相对人旳某种事项必须紧急解决, 否则将给行政相对人旳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导致巨大损失。

在这种状况下, 如果行政机关故意迟延, 一定要等届时限届满之日或等到某种损失已经发生或不可避免之时再办理, 即是对自由裁量权旳滥用。

5.符合公正法则。

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旳目旳, 就在于使行政机关根据具体状况、具体对象作出公正合理旳选择和判断, 精确旳贯彻理发精神, 而不是让行政机关在法律留给旳空间内随心所欲, 任意所为。

简述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简述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简述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任务和目的,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控制强度,以达到达到行政目的
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平衡。

该原则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行政机关的
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保障了公民的正当权益。

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的惩罚
措施,但行政机关在处罚时必须考虑到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
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处罚方式和强度,以保证惩罚和利益保障的平衡。

2. 行政裁量中的比例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时,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即要根据事实、情况和法律规定综合考虑,进行
适度的裁量,以避免滥用职权或对公民权益造成不必要的侵害。

3. 行政管理中的比例原则:行政管理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
管理的一项职责。

行政机关在管理中,应当根据管理任务的性质、范
围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控制强度,以合理保障公共利益和公民
权益。

4. 行政决策中的比例原则: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
政策,采取的调整社会资源和公共事务的决定。

行政机关在做出决策
时应当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平衡各方利益的要求,以符合比例原则。

综上所述,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比例原则,避免滥用职权或
对公民权益造成不必要的侵害。

浅析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浅析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浅析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摘要: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中的“皇冠原则”体现着法治国意义下正义、平等、人权保护的高贵理念,在控制行政裁量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其它原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比例原则起源于德国行政法,包含了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比例原则。

引入比例原则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关键词:行政法;比例原则;自由裁量一、比例原则的涵义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所谓比例原则,要求实施政府的行政权手段与目的之间,要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换言之,就是要求政府行政机关在采取手段时,不要太过严厉、苛刻,逾越必要范围。

即使为了实现某种正当的行政目的不得不对行政相对方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时,也应体现最小干预和最不激烈手段。

二、比例原则的渊源(一)比例原则的思想渊源比例原则的思想最早来自雅典的立法者梭伦对于“正义”的解说。

他认为,法律的可信,在于它的正义,为了保证法律的正义,法律应当成为中立的规则。

但这种均衡的分配,这种良好的法律,必须要限制那些贪婪无度的人的野心,在他们面前划分一条他们无法逾越的界限。

比例原则思想在英国《自由大宪章》中初露端倪,其中“犯罪与处罚应具有衡平性”的规定体现出适度、合比例的思想。

在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宪政国家理念成为主流。

国家机制运作与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也明确的被设定在尊重与维护自由领域的前提下追求与实现公共福祉。

二战后,法治原则、宪政理念以及人性尊严、基本权利保护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核心思想。

实质法治国要求对人民权利的实质保障,由合比例思想发展而来的比例原则的思想基础也变得更加充实。

(二)比例原则的理论渊源比例原则由“合比例思想”发展到成熟的理论并最终在法律中确立,是与德国行政法学家缜密思考和勤勉探索密不可分的。

试析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试析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试析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摘要:比例原则包括妥当性、最小损害原则和均衡原则三个子原则,本文在认为比例原则的三个子原则之间在适用上尚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妥当性——最小损害——均衡原则,以此顺序对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一则可以思维脉络上的相对清晰,步步为营,最终对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准确地考量。

二则能尽量减少法官在审查行政行为合理性时的主观恣意,限制自由裁量权。

关键词:比例原则妥当性最小损害自由裁量一、比例原则的内涵分析比例原则最早由奥托迈耶提出。

奥托迈耶在其名著《德国行政法》一书中提出比例原则并作出如下定义:“行政权力对人民的侵权必须符合目的性,采行最小侵害以及追求公益应有凌越私益的优越性”。

这被认为是比例原则的经典描述,以后学者对比例原则的研究与探讨虽然日益深化,但终究不能脱离于该定义之外。

德国学者哈姆雷特·毛雷尔认为比例原则指:“目的与手段之间必须具有客观的对称性。

禁止任何国家机关采取过渡的措施;在实现法定目的的前提下,国际活动对公民的限制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除表述文字上不同之外,二者的定义再无其他分别,而且学界提炼出来的比例原则的三个子原则在二人的描述中也都有体现。

所谓比例原则的三个子原则分别是: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最小损害原则)与均衡原则(狭义比例原则)。

(一)妥当性原则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实际上能够达到法定目的。

如果行政权力的行使被证明与目标相悖或是无助于目的的实现,那么该行为就违背了妥当性原则。

有学者曾举一例来说明此原则:“警察要求凶猛的狗的主人在带狗外出时,要在狗身上挂上警铃,就是不确当的措施。

而要防止狗伤人,妥当的措施是带上给狗带上口罩。

”该原则主要从目的导向上来判断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比例原则,只要行政主体能够证明自己做出的行政行为能够达致其所宣称的目的,该行为即通过了妥当性原则的检验。

妥当性原则只关注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合理关联而不考虑其他。

(二)必要性原则(最小损害原则)行政权力行使以达到目的为限。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及其应用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及其应用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及其应用在行政法的领域中,比例原则犹如一座灯塔,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指引着方向,确保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道路上,既能达到既定目标,又不过度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应用。

比例原则包含三个子原则: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

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时,不能盲目行动,而应事先对各种可能的措施进行评估和预测,确保所选择的措施具有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例如,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如果行政机关决定对某一企业采取关停措施,那么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种关停能够有效地减少污染,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如果没有这样的关联,那么行政机关的行为就不符合适当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强调行政机关在实现行政目的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对公民权益损害最小的措施。

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多种可行的措施中进行权衡和比较。

继续以环境污染治理为例,假如行政机关既可以通过要求企业安装特定的净化设备来减少污染,也可以直接关停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安装净化设备能够达到相同的治理效果,并且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较小,那么行政机关就应当选择安装净化设备,而不是简单地关停企业。

因为直接关停企业可能导致大量员工失业、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对公民的权益造成过度损害。

均衡性原则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实现行政目的所获得的利益与对公民权益造成的损害之间进行权衡,确保前者大于后者。

这是一种利益的平衡考量。

比如,为了修建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行政机关需要征收一部分居民的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需要评估修建高速公路所带来的公共利益,如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等,与居民失去土地所遭受的损失进行比较。

如果公共利益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损失,那么征收土地的行政行为在均衡性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如果居民的损失过大,而公共利益相对较小,那么这样的行政行为就不符合均衡性原则。

浅谈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浅谈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浅谈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一、比例原则的概念
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是一种重要的原则。

它是指政府机关在解决行政
关系时,法律、行政权力的行使或其它行为行动,均应与事实情况成比例,必要时,可以根据案件的个别情况来决定采取的措施。

比例原则是社会正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看,它是以
行政行为为基础的一种法律原则,主要用于调整行政法律的结果,有效地
解决行政关系。

它是一种主观性的、客观性的原则,以及根据事实情况、
就个案而言的依据。

它本质上是关于行政行为的功能的,强调其有效地实施,以确保行政行得公信。

二、比例原则的内涵
1、法律上的比例:第一,从法律上来说,比例原则是关于行政法的
一种原则,它要求法律在规定和执行行政行为时,尽可能符合法律本身的
规定,尽可能符合事实的实际情况,以尽可能实现法律本身的规定。

2、行政上的比例:其次,从行政上来说,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一种
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在解决行政关系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避免采
取不合理或不符合比例的行政行为,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公平性,平衡个人
利益和公共利益。

三、比例原则的意义
1、保护公正:第一,比例原则是为了保证行政法律的公正性。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广义的比例原则包括以下三项次级原则:
一是,必要性原则。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时,只有认定该行为对于达到相应行政目的或目标是必要和必须的,才能实施。

二是,适当性原则。

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之前,必须要先对所涉利益进行衡量,只有在确认实施该行为对于实现相应行政目标是适当的,并且可能取得的利益大于受到损害的,收益大于成本,才能实施。

三是,最小损害原则。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案实施。

狭义的比例原则即最小损害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其目的和手段必须对称和相适应。

主要观点回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裁判要旨(第一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第68页,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6)最高法行申1355号。

论述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论述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论述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一、比例原则的起源及其涵义(一)比例原则的起源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由德国首创,其源于19世纪德国的警察法学,由德国行政法学者托·迈尔首先提出,她主张“警察权力不可违反比例原则”。

德国另外一位行政法学家弗莱那在《德国行政法体系》中曾指出“不可用大炮打小鸟”的名言来比喻警察行使权力的限度。

后来,德国借由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将此原则概念化与体系化,并且从行政法位阶跃至宪法位阶。

现在,比例原则已成为德国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控制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随着这一原则在研究与实践中的发展,其影响渐渐超越了警察法领域,也超越了德国的地理疆域。

现在很多国家如法国、英国、美国、日本、荷兰、西班牙、我国台湾等也将其作为行政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比例原则的涵义行政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就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方式来进行。

行政法学中的比例原则具有实体与程序两方面的涵义。

就实体而言,比例原则就是指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否则就不合比例。

实体合比例主要就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理关系。

就程序而言,比例原则就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与要达到的行政目的之间必须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

由于任何实体性的结果都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而达到,所以,程序合比例就是实体合比例的保障,实体合比例就是程序合比例的最终体现。

二、比例原则的内容关于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在学术界,主要有“三阶理论”与“二阶理论”,但“三阶段理论”更为通说,即这一理论认为,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即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比例性原则。

(一)适当性原则及其事例适当性原则,又称为妥当性原则、妥适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就是指所采行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达成并且就是正确的手段。

也就就是说,在目的——手段的关系上,必须就是适当的。

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分析

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分析

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行为时,应该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权衡利益和权益的方式,采用最优方案。

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比例原则的理论基础比例原则作为一项行政法原则,其最初是由欧洲法系中的法学家提出来的,它根据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即以合法、公正、透明和适切为准则,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限制。

具体而言,比例原则主张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以合理、必要与适度的方式进行,对公民及其权益进行保护,以避免行政行为超越其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能,进而侵害个人和社会利益。

比例原则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合理性原则。

指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确保行政行为目的的合理、明确和具体。

2. 必要性原则。

指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必要的手段,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保护公民的权益。

3. 适度原则。

指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行为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保护个人和社会利益方面采取适度的措施。

比例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原则,对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实践1. 比例原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越来越注重比例原则的应用。

比如,在某些工业园区或公共建筑物建设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及附近群众的健康,行政部门经常比较各种投资方案,选择投资规模合理、不污染环境、同时能够增加经济效益的项目。

此举既能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利,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2. 比例原则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我国对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等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规制度。

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部门在规划制定时也要注重权衡利益与权益之间的关系。

在某些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中,为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行政部门常常会修改建设方案,采取更加环保、经济、人性化的措施。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一、引言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行政行为的适度与合理性。

比例原则旨在保证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能够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不偏废,不过度,不滥用权力,确保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比例原则的内容1.1 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适度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保行政行为的适度性。

这就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不得过度地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能过度限制自由。

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该权衡各种因素,确保其行为既能够有效地实现行政目的,又不会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1.2 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合理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合理性的核心是合法性,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

另外,行政机关的行为还应该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则,例如平等原则、保护合法权益的原则等。

1.3 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合法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合法性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具备法律依据,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行为应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如果行政机关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或者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非法的。

三、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比例原则适用于行政机关的各种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裁决等。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过度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得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比例原则的实践意义比例原则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得过度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其合法权益的不受侵犯。

4.2 促进行政机关的公正行政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偏废,不滥用权力,确保行政机关的行为能够公正合理地对待各方当事人。

比例原则适用的规范基础及其路径行政法视角的观察

比例原则适用的规范基础及其路径行政法视角的观察

比例原则适用的规范基础及其路径行政法视角的观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行政法的视角探讨比例原则适用的规范基础及其路径。

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求在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与其所追求的目的之间必须符合比例或相称的关系。

其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本文将首先概述比例原则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及其在行政法中的地位,接着分析比例原则适用的规范基础,包括宪法、行政法律法规以及司法实践等方面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适用路径,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救济等各个环节的应用。

本文还将对比例原则在行政法实践中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行政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例原则的理论基础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法的公正性、平等性和必要性等核心价值之中。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不仅要考虑行为的目的,还要考虑实现该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是否适当、必要,以及是否对公民权利造成不必要的侵害。

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例原则体现了法的公正性。

在行政活动中,公正性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或采取措施时,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措施时,必须权衡各种利益,确保所采取的措施与所追求的目标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避免对公民权利造成过度的侵害。

这种权衡过程本身就是公正性的体现。

比例原则体现了法的平等性。

平等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行政相对人,不得因个人身份、地位或其他因素的差异而给予不同的对待。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措施时,应当考虑行政相对人的具体情况,确保所采取的措施与行政相对人的具体情况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这种考虑个体情况的做法正是平等性原则的体现。

比例原则体现了法的必要性。

必要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当采取对公民权利侵害最小的方式来实现行政目标。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摘要】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为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提供指导思想和准则。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原则,其强调行政目的与行政手段在有利于行政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是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一个标尺,意在形成一种均衡的比例关系,平衡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时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文章拟围绕比例的内涵和比例原则在我国适用两个方面,对比例原则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比例原则;内涵;适用;平衡比例原则这一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德国警察法中,随后在德国行政法中得到发展,因比例原则侧重效率与均衡,其在德国行政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随着比例原则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这一行政法上的原则,并将比例原则适用于行政法中。

可见,比例原则对适用这一原则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台湾地区的陈新民教授就认为,比例原则实质上就是限权,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力。

因此,比例原则的适用被认为是保障行政权合理且有效地实施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我国,比例原则还未被明确提出,但对其研究逐步增多,本文藉由行政法的内涵,提出关于在我国行政法中适用比例原则的一些观点。

一、比例原则的内涵比例原则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比例原则是广义的比例原则的下位概念。

文章以广义的比例原则作为研究对象来阐述比例原则的内涵。

广义的比例原则包括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狭义的比例原则。

第一,妥当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行为时,以法律为依据。

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限于法律所预设的、所允许的目的。

即法律所保护的公共利益。

可见,妥当性原则就是需要行政机关根据立法背景、法律的整体精神、条文间的关系、规定含义等因素作出综合判断达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

第二,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少侵害原则。

是指当行政权行使的时候,应尽量把对相对人的损害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也就是说,当有多种行政手段可供行政机关行使时,应当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少的一种手段。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
比例原则是指在行政行为中,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即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与所要达到的行政目的之间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

比例原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比例原则三个子原则。

适当性原则指的是行政行为应当是实现行政目的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行为。

即行政行为不能超越实现行政目的所必需的范围,不能采取过度的、不必要的或者过分的手段。

必要性原则指的是行政行为应当是实现行政目的所必需的手段,即行政行为不能采取不必要的或者过分的手段,不能采取与实现行政目的无关或者效果不佳的手段。

狭义比例原则指的是行政行为应当与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相适应,即行政行为不能超出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所能承受的范围。

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在行政目的和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

总之,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与所要达到的行政目的之间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促进行政目的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11132 法哲学视域下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解读李 军摘 要:现代法律的趋势是在保持规则控制的前提下,力求建构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控权模式,以适应现代行政权发展的需要。

大陆法系国家借助于比例原则对行政权进行有效的调控。

比例原则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对其内在价值进行理性的解读,于人权保障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例原则;行政权;控权;理性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11-132-03作 者:博士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04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 -seeking )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 -following )的动物。

人之所以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知道他为什么应当遵守那些他实际上所遵守的规则,甚至更不是因为他有能力把所有这些规则形诸于文字,而是因为他的思维和行动受着这些规则的调整。

[1]人所具有的理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人的本质属性。

一种理性论证或判断,从其广义来看,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的:(1)详尽考虑所有同解决某个规范性问题有关的事实方面;(2)根据历史经验、心理学上的发现和社会学上的洞识去捍卫规范性解决方案所固有的价值判断。

[2]这一广义的理性观念要比那种把理性视为是对必然真理进行识别的狭义观点更为可取。

把对“理性”这一术语含义的思考作为一个进路,将我们的研究对象比例原则(行政法上为主线)纳入视野,形成多维度研究,这是符合社会科学研究规律要求的。

一 比例原则源起正义凯尔森认为,涉及到基本价值之判断的正义问题是无法用理性方法来解决的。

然而,在相互抵触的价值之间作出最终选择之前,人们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和对可能后果的预测,往往还是能够奠立起较坚实的理性基础。

[3]比例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兼顾行政目的的实现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在保护和平衡的意义上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进行斟酌,以求得合理性结果,尤其是要综合考察、判断国家和公民在利益冲突状态下的失衡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在理性基础上的正当的价值选择和双方行为的博弈过程。

这种对结果的平衡、判断、度量和评价,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行政活动当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行政效率,从而最终作用于行政目标。

早在《荷马史诗,而且正义和法的关系也已经确立,既规定着人类的秩序,也规定着神的秩序。

在赫西俄德的长诗和《工作与时日》中,也可以看到用神话形式所表达的正义和法的思想,他所创立的神谱系里表现出宙斯对人类的统治就是依赖正义和良好法制来实现的。

[4]尽管荷马和赫西俄德是通过寄托神灵的形式朦胧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希望,但却勾勒出人类早在荷马时代就崇尚法律和正义。

在进入城邦后,古希腊人不再用神话的形式隐晦表达依赖正义和法律来建立社会秩序的愿望,而是直接蕴涵于他们的立法及政治主张和守法观念之中。

在雅典,法律的权威和正义、平等的法律观念,以及公民对法律遵从的信念,因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的改革而奠定。

据记载:“当梭伦一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人民,他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们卸下他们的重担。

”[5]在梭伦看来,法律的可信,在于它的正义。

正义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完全的自然秩序。

为了保证法律的正义,法律应当成为中立的规则。

但这种均衡的分配,这种良好的法律,必须要限制那些贪婪无度的人的野心,在他们面前划分一条他们无法逾越的界限。

[6]这条中道“界限”,只能由法律划定,它的标准就是公正。

梭伦在其政治诗句中亦向众人表达“适可”的思想,要求人们遵循公平的规范和均衡的约束。

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亦阐述过自己的正义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一是指合法的,二是指合理的、公正的。

他把正义分为“普遍”和“特殊”的正义,认为这二者构成正义的“两翼”。

特殊的正义又可以分为“分配的正义”和“救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义”。

特殊正义的意义主要在于能为社会确立一种“比例”关系。

“分配的正义”的意义在于给定了分配的利益,按一定的比率在二人之间分配,这个比率要相当于二人之间的价值比率。

因此,正义就是双方所分享的利益之间的适度。

[7]然而,要使事物合乎正义,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则恰恰是这一中道的权衡,法律应遵循一个客观度量,以免陷入“过”或“不及”。

西方人对法治的思考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法治主义之源于古希腊,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希腊人一开始就把法律和正义赋予神圣的特征,并最早确立了“人应该服从法律和正义”这一观念。

随着自然哲学科学的发展,希腊人的认识方式从神话进入到理性的发展阶段,他们直接从自然中寻求法律和正义,他们赋予了法律以理性,把法律看成自己安全、自由、权利、利益的保障。

服从和捍卫法律,就是服从和捍卫正义和利益。

法律应该是理性和正义的,赋予公平、正义的法律以绝对的权威便成为希腊法治学说的极为重要的依据。

[8]可见,比例原则的思想渊源早在梭伦的立法、执法和守法三方面均得到了印证,梭伦对“限度”、“过度”、“适可”的思想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亚里士多德从内容及结构上也阐述了类似的思想,他认为公平(正义)是违背比例相称的可能性的中部。

而正义思想所呈现出来的平衡、合法及斟酌的理性,在功能与内涵上无不显示出比例原则的蕴涵,即通过调节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防止超限度地破坏利益与价值均衡。

正义是每个人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因此,正义是比例原则的第一理性。

二 比例原则的效率和程序理性效率与公正相对应,但公正的确切含义是很难确立的,对“什么是公正”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哲学史上一直争论了两千多年,是法哲学中的一个千古难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公正有着不同的诠释和理解。

正义不仅指公正,还包括效率。

只讲公正,不讲效率,公正是实现不了的,因为公正是在效率基础上的公正,迟到的公正等于不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正义也一样地应该被实施,而且还应该清楚、毋庸置疑地履行,“正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程序性的”。

[9]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也具有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的涵义。

就实体而言,它是指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行使,不可给予行政相对人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否则不合比例,这主要是从“价值取向”上规范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理关系。

就程序而言,它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与要达到的行政目的之间必须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

效率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有效的程序机制。

鉴于此,有必要对效率和程序予以平面考察。

公正和效率关系问题上所研究的效率主要是经济效率,即指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就行政领域而言,行政效率则是效率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化,它具体是指一定行政行为在单位时间和空间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此行为过程中所付出耗费的比率。

行政效率是行政行为的速度、耗费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则是行政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效率在行政权行使的每时每刻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应贯穿在行政法治体系的各个方面,行政权归属主体对于利益的追求是永恒的,其永远也只愿意付出极小的成本,而获得最大的价值。

效率的这一品性在行政法规范的制定和行政法规范的执行中体现出来,而且行政机构体系中的组成人员及其行为也要充分体现效率。

“人们对一位政府官员的信心,唯一的正确标准,是看他的效率。

在君主政体下如此,在共和政体下仍然如此。

”[10]效率作为行政法价值定位中的目的因素促使行政法必须保证行政权行使的效率。

随着对法律和经济学专业的交叉研究,法律程序亦被理解成一种获得某一结果的设置,而其根本的目的则是要减少花费。

这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效率和程序构成了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如果说程序是机器的话,则效率应该是程序机器的产品,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作为第一位被考虑的东西应当是产品,产品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只有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企业才能立足于市场,而产品又是由机器生产出来的,机器的好坏与否往往决定产品的质量。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只有产品才具实质的意义,从企业角度而言,则不但应关注产品,还应关注生产产品的机器,因为无论如何破烂的机器是很难生产出优质产品的。

从行政权归属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关注行政权行使的效率,因为只有效率对他们才最具有实际意义。

但一个公正、合理的程序可以使一个有利于一方的决定让不利的一方所理解并被接受。

这就是说法律程序有利于减少更久、更激烈的法律争议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减少作用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一种收益或者缩减了一种花费。

因此,采取法律程序来规范人们行为,最终可望达到法律规范所宣示的价值目标,从而体现其效率。

程序是法律的中心。

在解决公民之间的纠纷和评估有利或不利于国家的要求时,法律体系所提供的最显著、最别具一格的就是程序公平。

[11]程序应当被视为载体,它是一种运载手段,通过它运载法律主体及其应有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制度中应有正当地位,程序载体恰可以赋予这种正当性,如同一辆长途客车应该给每位乘客分配一个位子一样,这是运载过程的逻辑起点;法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于程序之中,并通过程序予以确定;法律主体行为的完成,行为的运行都载于程序之上。

可以说没有程序,所有的法律关系都是抽象的和空泛的。

如果仅从这一点上说,程序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工具,而不是法律的最终追求。

但在行政法治中,程序由手段变为目的的现象极为突出,程序简化、追求效率成为现代行政法学业界和实务界一个强烈倾向。

“程序公平正义”就是典型代表,“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办理行政事务时,程序应当公平,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行政行为对其直接不利时,行政机关首先要给予公民提供表达反对的意见和进行申辩的机会,政府及其官员对这些意见则必须充分地予以考虑。

公正主义的目的在于通过程序保障弄清是非”。

[12]从而达到程序的实质意义和最终的目的追求。

行政机关的权力越大,它在行使权力时就越应该公平。

一项巨大的权力如被专横地行使,那将成为一种不能忍受的暴力。

程序的规则之所以重要,正是由于实体法上不能不给予行政机关巨大权力的缘故。

在程序法上规定一些限制,当然是对行政机关设置了一些障碍,看起来是妨碍行政效率,实际上可防止行政机关的专横行为,可以维持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和良好的关系,减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磨擦,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率。

[13]但是,行政法上正义的实现,或者说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益均衡的形成,通过双方的正当博弈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对弈的关系,其最后结果则是双方需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比例限度之内,并被要求整合各种复杂的对应关系。

归纳起来一般包括:第一,有助于行政主体效率目标实现的便捷行政程序,有可能损失行政公平;第二,有助于实现行政主体目标公平的周密行政程序,有可能损失行政效率;第三,有助于实现相对方效率时的简单的行政程序,可能有悖于平等对待;第四,有助于实现相对方公平时的繁琐的行政程序,可能损失相对方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