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语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说课者:叶喜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号说课选手叶喜玲,我说课的内容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必修5 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第17课的文章。
本单元是古代实用性文章,重在展现古人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启发我们用现代的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本文是北宋时期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又有所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善于议论。
本文的前半部分是记叙游山过程,后半部分是阐发游山的心得。
集记游、说理、实用于一体,借景生论,即事明理,其讲学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二、说学生我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理科重点班,经过高一一年和本单元前三篇文言文的的学习积累,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具备初步的文言文思维,学生基本能读懂文章大意。
但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这些难点仍有待突破。
同时理科学生对语文科目兴趣一般,中上层学生为数较多,尖子生较少,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一般。
三、说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2、诵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游洞经过。
3、掌握1、2段的常用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辨别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教法:主要:诵读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
辅助: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
学法: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课上重视诵读感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互助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什么是“记”。
(2)借助参考资料和工具独立完成对文段大意的理解,标记出不懂的字词句。
划分“记游”和“议论”的结构层次。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3)第17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粤教版必修5-粤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诗海拾贝郊行王安石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统治者不理民生。
诗的大意是:嫩桑叶采光了,树阴也稀了,芦箔上的蚕茧结得又密又肥。
(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
诗写桑尽茧肥,正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语林撷英王安石名言1.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2.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3.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
4.不以不善而废其善。
5.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山的古诗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作者卡片姓名王安石朝代北宋(1021~1086)字号称谓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籍贯临川(今江西临川)主要成就变法图强,收复五州,拓地二千余里;“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背景呈现这篇文章是作者至和元年(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知识链接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真正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游褒禅山记》说课案(教师中心稿)
精心整理《游褒禅山记》说课案(教师中心稿)B ):理解②分析综③鉴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二、说教学目的(一)教学目的:①诵读课文;②③④②1“得他滋味”23、猜读法。
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为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对《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想。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领会“意志”、“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四)教学难点的突破1、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教法(一)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归纳法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三、学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
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
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和相关教育资源,从视觉听觉等不同途径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听朗读,看文字或图片资料,促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学习,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的应用。
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法”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
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尽志无悔”的哲学。
淡化“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
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
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6 doc
【目的要求】1.理解作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思想。
2.了解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及叙事段与议论段一一呼应的结构。
3.掌握文言虚词其、之、以的用法以及实词观、名、文、求的用法。
【课文解析】注音释义:1.庐冢:(lúzhǒng)庐应该是指慧褒生前居住的小屋;冢是指慧褒的坟墓。
2.卒葬之:(卒:zú)卒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之意,与前面的“始舍于其址”的始相对。
3.有碑仆道:(仆:pū)4.华山之阳:阳,山阳水阴为南面。
水阳山阴为北面。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本意为穴洞底部,引申为穷尽,终极,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到达洞的尽头。
6.独其为文犹可识:(识:shí)文,本句中意为文字。
7.其文漫灭:(漫:màn)漫,漫漶,指文字图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
8.瑰怪:(瑰:guī)9.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应为说正确之意,与“谬”相对同为动词。
10.始舍于其址:址,指山脚。
【内容主旨】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因为在半途中作者听信了旁人说“不出,火且近”的借口,返身退出洞外。
之后,却发现自己的体力还足可以再往洞的深处走,而火把也还足够照明的。
作者为自己轻易放弃游历更美的景观的机会而懊悔不已。
据此得到两条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
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
三个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议论部分。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第3课时) doc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第3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
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从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指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补于世”;并使记游与说理有机结合,严密照应,因而使文章别开生面,于平淡中见神奇,成为别具一格的游记,传诵千古。
从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后记】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1、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2、学习写作方法: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弄清楚叙事与议论的关系。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第1课时) doc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7课《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已学过了《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尽管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是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3篇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3篇《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创作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1导语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翻译优秀教案汇总等相关教学资源,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1游褒禅山记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粤教版必修五《游褒禅山记》word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第三段。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过程和方法:诵读、翻译、理解、感悟、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类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引导法。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通过游览褒禅山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3)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把握文章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交流心得体会。
4.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褒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景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说课稿1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高中语文必修五《17 游褒禅山记》陈庆芝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掌握重要文言词、词类活用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
2.利用课文注释并通过诵读、分析来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领悟其阐发的治学、处事须有坚定的志向和坚毅的精神。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词类活用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
难点:理解“尽吾志”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游记,文体。
三、初步感知听录音朗读,思考: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特点是什么?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
四、作者简介“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五、读通文本注意:1.朗读的字音2.朗读的节奏六、读懂文本教学过程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研习第二部分,积累文言词句(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①省略句②判断句③状语后置句(4)悟读:在这部分两段中各找出表明作者游褒禅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
思考:在志、力、物几方面,哪者最重要?本文的主旨:(补充背景)对“尽志无悔”的观点,你有怎样的体会?这观点对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发?(讨论)七、小结:八、作业:1.背诵课文第三段。
2.研读1、2段,从中找出启发游山感悟的相关语句。
附: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一、课程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现为唐代文言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描述的是王之涣从羽山宿直到褒禅山的旅途,途经山中林木、溪流和庙观,自然景色独具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同时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在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程为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一节课,属于延伸阅读教学范畴,适合高二和高三的学生。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感受文学之美,感受人生之道。
同时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情感表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2.通过文言文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字特点,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让学生领略王之涣的人生哲思,感受其对人生、自然、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课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2.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和人生阅历;3.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情感投入;2.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提高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人生体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分析和解读;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介绍和实践;3.人生哲思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方法1.教师用PPT或白板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小组或个人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结构特点,进行语法补充和词汇积累;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他的代表作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2.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褒禅山的风景、庙宇等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所写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
游褒禅山记_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游褒禅山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
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
”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引下,王安石写就了《游褒禅山记》。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有“深思慎取”的态度。
这来自生活的体悟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再思考。
本单元在语法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词类活用。
其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要重点掌握。
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大多数高二学生缺的不是文言知识的积累,不是查找资料的技能,而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
过去教学这篇课文,多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逐段研读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现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熟读精思,教师讲解每节课在15-20分钟之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二、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分析根据如上的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参照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所确立本课的教学策略是“言”、“文”并重,以“言”为突破口,以学生诵读讨论为主,完成对文本的审美和智慧的汲取。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介绍、教学方法、教具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
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积极参加欧阳修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是一篇特别的游记,名为游记,实则借题发挥,借记游的酒杯浇作者心中的块垒。
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游山的体验,说明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语文必修二的文言文单元主要抒情类的作品,语文必修四的文言文单元主要是议论类的作品,本单元文言文主要是实用类的作品。
包括传、表、记、书、状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
以管窥豹,通过学习可以大略了解我国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概貌。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
要求在前两个文言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古文今读,引导学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学会运用现代意识去
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并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现代意识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古今的心灵对话。
有所提高,有所拓展,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意义和方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
本文词类活用多,且要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过程与方法:读顺读懂读悟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积累本文常见的文言词语
高考的文言文虽然考的是课外的文章,但遵循课内知识课外考的原则,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必然也就要好好落实文中重点的文言知识,这也就成为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三、说学情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平衡班,虽然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但文言基础差,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
作为高二的学生,刚适应高中生活不久,面对学习任务量加大,学习难度提升的现状,如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引导他们学习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做好以下工作:1、朗读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四、教法和学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3、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五、教具安排:黑板与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读顺、读懂: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游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读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现针对第一课时进行如下说课
教学过程分六步走。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了解“记”这种文体。
2、了解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4、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
三、自学、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3、正音
4、落实文段中重要文言知识
(1)落实文段中重点实词(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2)落实文段中的重点虚词。
(3)落实文段中的重要文言句式。
(4)翻译句子。
入之俞深……奇
四、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
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 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
(2)第2 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
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
(对比有:前洞后洞
平旷幽深
甚众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
五、文段探究
①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六、反思练习
见幻灯片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