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的互补性看教育的效应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但不能被继承和转让。
2、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阿克洛夫模型。
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
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
3、筛选理论: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4、社会分层: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等级或序列的方法和过程。
5、社会流动: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转变。
6、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社会和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差异;不同人群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渠道的差别,导致不同人群在就业部门、职位以及收入模式上的明显差异,比较突出的如在种族、性别与移民之间的分层等。
7、社会化理论:所谓社会化,即着重培养和训练在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的个性特征。
8、过度教育: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可以完成的工作。
也称“教育过量”。
9、教育成本: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价值,它既可以表现为教育资源的购买价格,也可以表现为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
10、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利益的各个方面分担,即由政府、受教育者与其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分担,受教育者应当支付一定的学费。
11、教育公平:就是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12、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和个人对于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3、教育社会需求:指各级政府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对本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的外部性——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
教育的外部性——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指一个人接受教育而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由于对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假设和理解的不同而导致评价教育的外部性时差异很大。
而实际上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的作用及其外部性可能表现在两种理论极端中的某一个“黄金分割点”。
关键词:教育;外部性;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筛选理论;劳动生产率一、教育外部性及其分类曼昆(N.Gregory Mankiw)认为,外部性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
”[1]外部性又可以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教育也存在外部性,教育的外部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接受教育而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
教育的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之分,教育的负外部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受教而对旁观者的福利影响是不利的、消极的,教育的正外部性表现为有利的、积极的影响。
根据外部性作用范围及对象的不同,教育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家庭、地区(或社区)以及整个社会三个领域,从而确定教育在这三个领域中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的外部性(一)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教育的正外部性1、对受教育者家庭的正外部性舒尔茨认为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价值,他认为“学校教育除使学生获得利益而外,也使其它人受益,也使作为邻里及纳税人的家庭成员均沾其惠,还有些利益则广为社会所得。
”[4教育在家庭方面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受教育者的配偶及子女的积极影响,儿童一些方面的“素质”与父母的教育有着正向的关联。
教育与生育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生的孩子越少。
”教育与生育之间的整体上的反比关系有利于家庭经济负担的减轻,可以节约相当的用于将来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经济投入;而且可以将这部分投资用于它途,产出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家庭受益。
2、对整个社会的正外部性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系统影响是巨大的。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卷)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卷)[单选题]1.某化学老师在讲解化学元素周期表时,还与学生分享了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故事,鼓励学生探索真理,发现化学的(江南博哥)奥秘,该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C.启发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我国有八大教学原则。
其中,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时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其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题干中,老师一方面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内容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门捷列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因此答案选R。
[单选题]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勉励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从教育语言上讲,这一生动表述属于()。
A.教育定义B.教育概念C.教育隐喻D∙教育术语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教育语言分为三种:教育术语、教育口号和教育隐喻。
教育隐喻是•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种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题干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来比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开始,这一表述属于教育隐喻。
I单选题〕3.分别从“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和“教育--筛选一-工资”的角度讨论工资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的两种理论是O.A.人力资本理论和文凭理论B.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C.再生产理论和文凭理论D.再生产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些投资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等能力品质,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进一步提高其工资收入水平;文凭理论,乂称筛选假设理论,强调教育是识别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
教育筛选功能及其发挥
教育筛选功能及其发挥作者:纪春梅陈烨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第04期筛选理论由迈克尔·斯宾斯的《筛选假设——就业的市场信号》一文为形成标志,是针对人力资本理论而提出的。
广义筛选理论包括对人力资本提出疑义的所有理论,即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套理论包括过滤理论、筛选理论和严格意义上的信号理论。
“筛选”一词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历是才能的信号;另一方面,它是富裕阶层获取最佳工作机会的手段。
所谓筛选假设(信号理论),就是指把教育看成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装置的理论。
筛选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雇主对求职者缺乏了解,缺乏完全信息。
因为雇主不能直接了解雇员的生产能力,即使雇用后也不能立即了解其生产能力。
虽然雇主缺乏完全信息,不能直接了解雇员的生产能力,但可以从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入手来了解雇员的能力,即信号与标志。
教育被归为信号中的一种,也是信号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能使雇主预测求职者的能力。
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是固有且是不同的,教育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较强的人支付较低的教育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低者只能获得较低的教育水平。
一、筛选的作用1.筛选促进竞争。
筛选的本质是竞争。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远古的自然竞争是没有战略的,竞争者能以概率机会获得自己生存必须的资源组合。
这一模式同样也存在于劳动力市场中。
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多个工作岗位供一人选择,同时也有众多的求职者竞争一个工作岗位。
自1999年以来,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幅度扩招,加上各校盲目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及大部分高校只管招生不考虑就业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毕业生人数剧增。
毕业生逐年增长,而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不能满足对工作岗位的有效需求,且毕业生的质量也有所下降,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化)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资本理论发挥着很⼤的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对⼈⼒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的能⼒,只是⼀种标识个⼈能⼒的⼯具,它揭⽰了已内含于⼈的未来的⽣产特征,表明了⼀个⼈固有的⽣产⼒,从⽽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
个⼈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能⼒的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能⼒的装置。
(2)劳动⼒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物有⽪奥雷、多林格、⼽登等。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采⽤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量的影响⽽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公司、⼤企业的⼯作,次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企业、⼩公司的⼯作。
教育的作⽤不在于提⾼个⼈的知识技能,⽽在于它是决定个⼈是在主要劳动⼒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市场上⼯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元论”著称,故⼜被称为“⼆元劳动⼒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其创始⼈是鲍尔斯和⾦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教育提⾼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化,不同的⼯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从筛选假设理论看待我国学历教育及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筛选假设理论看待我国学历教育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摘要: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筛选假设理论,从中研究该理论是否真正催生并发展了我国的学历教育这一新兴现象,并且驻足于当下,纵观大学生就业难、社会过分要求高学历的现状,探讨学历教育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并给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筛选假设、学历教育、就业。
“在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诸理论中,从其对教育理论界和实际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而言,唯一能够和人力资本比肩而论的就是筛选理论了。
”——《高等教育经济学》徐国兴筛选理论又称“文凭理论”,该认为雇主总是希望从求职者中选出有合适能力的人来填补空缺岗位,但是素未蒙面以及短暂相处并不能让雇主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
一类是天生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出生日期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兴趣爱好、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
前一类被称作“标识”,后一类被称作“信号”,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雇主以高工资雇用较多的接受了教育的人,并不是取决于其通过教育而获得的能力,而是将学历看成有关天生能力的一个信号,因为学历仅是本人原有能力的反映。
基于此,筛选理论提出其对教育功能的最主要的观点: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所以,筛选理论从根本上反对人力资本论提出的教育能够提高个人能力或者说劳动生产力的观点,只把教育看作是具有某种筛选功能的信号供雇主挑选人才。
一、学历教育的成因因为我国过于重视学历高低而普遍存在“文凭主义”,即看中文凭高低以及文凭出处来断定求职者的去留,所以造成了攀比文凭现象成风,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能提高自身修养或是深入研究某学科,而是为了获得更高学历从而获得心仪的工作,并且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学历出处即毕业院校以及学历等级即文凭高低,所以出现了学历教育这一专有名词。
筛选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或称挑选或标 志的手段,作用在于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并 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安排其填补相应的工作岗位;强调教 育文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只是通过一纸文凭反映了个人 已有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能力;筛选作用是教育的主 要经济价值;教育与工资之间的正关系,是通过筛选作用 而成立的。他主要分析关于信号发生作用的市场。在他看 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比未受高等教育的工人更有生产 效率,不是因为他们上了大学;相反,高等教育的价值在 于它揭示或指明了关于工人生产率的信息。
6.缺点及改进
筛选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 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 到了广泛传播,但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 选作用,进而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 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为了解决筛选理论对教育生产性功用的忽视, 西方的经济学者们提出,将筛选理论细分为强筛 选和弱筛选。在强筛选中,教育仅仅具有信号的 价值,只起到筛选的作用;在弱筛选中,既承认 教育的筛选作用,同时也强调人力资本理论关于 教育生产性的成分,即教育不仅能反应人的内在 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体的劳动生产率。
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screening theory)诞生和发展于20 世纪70年代初期,其基本思想体现在斯彭斯 (M.Spence)1973年提出的信号发送模型中。 1.基本观点 广义筛选理论包括对人力资本提出疑义的所 有理论,即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套理论 包括过滤理论(Arrow 1973 ) ,筛选理论(Stiglitz. 1975)和严格意义上的信号理论(Spence1973) “筛选”一词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 方面,学历是才能的信号;另一方面,它是富裕 阶层获取最佳工作机会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 说,“筛选论”与“信号论”是一致的。这些 理论形成了正式的筛选模式。
教育的外部性
教育的外部性作者:董天鹅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12期【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指一个人接受教育而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由于对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假设和理解的不同而导致评价教育的外部性时差异很大。
而实际上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的作用及其外部性可能表现在两种理论极端中的某一个“黄金分割点”。
【关键词】教育;外部性;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筛选理论;劳动生产率一、教育外部性及其分类曼昆(N.Gregory Mankiw)认为,外部性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
”外部性又可以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教育也存在外部性,教育的外部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接受教育而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
教育的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之分,教育的负外部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受教而对旁观者的福利影响是不利的、消极的,教育的正外部性表现为有利的、积极的影响。
根据外部性作用范围及对象的不同,教育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家庭、地区(或社区)以及整个社会三个领域,从而确定教育在这三个领域中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的外部性1、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教育的正外部性(1)对受教育者家庭的正外部性。
舒尔茨认为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价值,他认为“学校教育除使学生获得利益而外,也使其它人受益,也使作为邻里及纳税人的家庭成员均沾其惠,还有些利益则广为社会所得。
”教育在家庭方面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受教育者的配偶及子女的积极影响,儿童一些方面的“素质”与父母的教育有着正向的关联。
教育与生育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生的孩子越少。
”教育与生育之间的整体上的反比关系有利于家庭经济负担的减轻,可以节约相当的用于将来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经济投入;而且可以将这部分投资用于它途,产出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家庭受益。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日渐提高,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流派。
一、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
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的。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增长是依赖于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增长的。
二战后,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
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含义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投资: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倡导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个人的教育水平与个人的收入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
因此,国家通过平均性的教育发展政策减少国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从而相应缩小国民收人分布的方差,最终促进社会的平等。
二、筛选理论(一)筛选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扩展——并且带了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阿罗等质疑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提高生产率的主张,并把教育的作用归之于其筛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筛选理论(Screening Theory)”。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是( B )。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D )。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4、( C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6、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B )。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7、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C )。
A、校训B、班风C、校风D、学风8、教育的经济功能受(B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D、文化传统9、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1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D )。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11、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D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B )。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13、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D )。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1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C )。
教育经济理论
尽管如此,反主流派教育经济理论实际上仍然承认,至少部分承认了教育的个人效用,但强调的 是教育对个人“市场价格”的提升。
价值观比较
教育对个人有无经济价值,似乎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高学历高文凭者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优势地 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这一角度审视,传统的和发展了的教育私人 功利论无可挑剔。
01 私人价值观
03 价值观比较 05 理论
目录
02 资本价值观 04 方法论
私人价值观
1.传统的教育功利论。
教育的对象是个体化的人,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不体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这就是教育的私人功 利价值。
据《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⒂孔子与冉有这段对话反映和阐述了 “富”与“教”的关系,即知识致富。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更加清晰地看 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教育经济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塑造教育经济性质的基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 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才能准确地判断和估量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因 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 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26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26(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分数:2.00)A.《教育论》B.《教育漫话》C.《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被看成是教育学史上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或称作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端。
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问世,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因此,赫尔巴特也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漫话》是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
《教育论》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代表作。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在教育研究方法上,反对把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的是(分数:2.00)A.梅伊曼B.狄尔泰√C.克伯屈D.拉伊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
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是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狄尔泰和斯普朗格是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实验教育学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但当其把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误区,文化教育学对此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观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背诵要点:第3章
② 它是人的资本形态;
③ 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4. 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19. 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
20. 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
15. 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 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
② 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
16. 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
① 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
② 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13.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② 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③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④ 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14. 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12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12(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分数:2.00)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
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因此,正确答案为A。
3.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是(分数:2.00)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
实验教育学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文化教育学主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批判教育学主张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教育即生活,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因此,正确答案为A。
4.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分数:2.00)A.《孟子》√B.《论语》C.《学记》D.《大学》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一)条“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教育经济学》作业
《教育经济学》作业一、名词解释1、教育个人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支付的全部成本,以及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
2、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核算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学校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3、教育成本控制教育成本控制是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教育管理过程施加影响和调节,使教育成本按规定的标准消耗,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降低教育成本消耗,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4、教育个人收益率教育个人收益率是指个人收入增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分与个人支出的教育成本的比较。
5、教育社会收益率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是指国民经济增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分与社会支出的教育成本的比较。
1、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7、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亦称公共物品,是指这些产品和劳务的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任何一个人而单独享有,如国防、社会治安等。
3、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
4、教育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也称教育级别结构,主要是指初等、中等、高等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在整个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1、(D )是指社会或个人将自己的拥有物投入教育领域所放弃的在其他领域中的最大价值。
A.教育直接成本B.教育隐成本C.教育物质成本D.教育显成本2、教育生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每位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所应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可以用(C )除以在校生数量来表示。
A.教育资本成本B.教育经常性成本C.教育总成本D.教育直接成本6、我国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C)。
A. 1988年B. 1992年C. 1993年D. 2000年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在教师劳动力市场上,( A )是基础性的配置方式。
教育信号的兴起及对社会分层影响浅析
教育信号的兴起及对社会分层影响浅析作者:马芹许莉芬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7期摘要: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与否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社会分层的依据主要是职业收入。
在地位获得模型研究中,教育占据了很大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教育信号开始入手,结合教育与社会分层理论,浅析了教育信号在中国兴起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号;社会分层;高等教育说到社会分层,一般根据韦伯确定的财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这三个关键维度来划分社会阶层。
目前的社会分层研究大都与职业相关,主要因为人们的收人与声望水平在现代社会中都受职业的影响。
一、从人力资本理论到信号筛选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前,公认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是劳动力、土地、资本,按照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规则,将会出现马太效应。
直到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生产性研究,使没有资本和土地的人们看到了脱离贫困的希望。
首先使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哈佛大学的沃尔什(Walsh,1935),然后由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1963)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来提高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是对人力资本最大的投资”。
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推动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参照人力资本投资的模式规划国家的教育事业,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带领下先后跨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
但令人遗憾的是,该理论的实践并未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提高社会生产率或是实现不同教育水平人群收入的均等和降低失业率。
相反,随着美国高膨胀、高失业、低增长的“滞胀”现象,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别日益扩大的问题的出现,风靡一时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遇到了严峻挑战,并招致了很多的批评。
由此,在理论需求的拉力下,教育与市场信号筛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一)功能论:社会地位生产机制功能主义的理论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越来越趋向开放和平等,教育作为超越父母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社会机制,通过绩效原则为每一个人提供实现社会流动的平等机会。
筛选理论ppt
在上述情况下,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会选择不同的教育水平, 以使自己的净收益最大。如下图所示:
横轴代表求职者选择的教育水平,M点代表雇主设定的教育水平 y*。纵轴代表求职者获得的工资。
只要雇主设立一个合适的筛选标准y*(1<y*<2),和两种工资水平,那么净 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将驱使低能力的求职者选择较低的教育水平,高能力者则反 之。
理论内容
• 1973年史宾斯详细阐述了筛选理论模型,这个模型有如下
假设条件(信号发送模型):
教育不能提高个人能力
,却能反应个人能力。教育
1、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
水平就是反应一个人能力大
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别
求职者能力,筛选求职者的
2、可观察的个人基本属性
装置。 该理论承认教育与个人
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但
假设条件二:
求职者易于被观察到的个体特征有两类: 一类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特征,称为标识, 如性别、种族、年龄;另一类是后天可以被 改变的特征,称为信号,如教育。
假设条件三:
求职者改变自己的信号需要支付成本, 而信号成本与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呈负相关。 譬如,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需要支付学费等 显性成本,还要投入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 而为了获得相同的教育水平,生产能力较高 的求职者支付的教育成本较低。
强调社会筛选的教育价值理论
强调社会筛选的教育价值理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教育价值理论:一、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是我国萌芽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以蔡XX为代表。
蔡XX发表《教育独立议》,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
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经费独立、行政独立、思想独立、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
爱尔维修认为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否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按照他的看法,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强调了社会筛选的教育价值理论。
可见,持教育万能论者普遍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社会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持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认为教育与工资正相关,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教育投资是可以带来丰富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四、筛选假设理论筛选假设理论简称筛选理论,又叫做文凭理论,此理论认为,第一,教育并不能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能力的手段;第二,教育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成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实现的,强调了社会筛选的教育价值理论。
羊皮效应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进展课程作业二00九年一月十日《羊皮效应与教育收益》文献述评一、筛选理论重述1、筛选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或培训通过向劳动者传授知识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但是自上世纪70、80 年代, 西方国家出现了诸如“文凭膨胀”、“过度教育”、极高的青年失业率, 以及劳动生产率下降等现象,人力资本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筛选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筛选理论”最早提出者当属Berg, I ( 1970) ,其主张教育只是被用来作为区别个人能力的一种手段, 教育未必提高生产率,可以视为最早的研究。
继伯格之后, Arrow, K (1973) 、Spence, D(1973)、Stiglitz, J.E (1975) 和Riley (1976) 等人都提出了有关教育功能的相关理论。
他们均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它的筛选性, 因而这些理论统称为“筛选假设(screening hypothesis) ”或者称“筛选理论(screening theory) ”。
筛选理论包括三大理论:过滤理论(Arrow,1973),筛选假设(Stiglitz,1975)和信号理论(Spence,1973;Riley,1976)。
“筛选”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信号功能,通过学历提供有用的信号以确定个体是否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准入功能,学历是个体进入某些高收入职业的门票。
其基本的思想内核是:教育不能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只不过是如筛选器或信号一样帮助雇主识别劳动者的内在能力和某些个性特点。
可见,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的冲突焦点集中在教育是否能增加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两者是取舍关系:若高等教育增加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则拒绝筛选假设理论,证明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合理性;而在高等教育在本身具备筛选的特征的基础上,否认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有显著性作用,那么筛选假设理论成立。
教育管理学 十一
教育管理学十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一,筛选假设理论第一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作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与人力资本理论的不同点,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他认为教育只是反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教育本质就是信息,不是通过教育过程提高能力并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劳动市场的信息获得经济效益,教育在劳动力市场只是一个筛选装置或者是教育信号,所以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对劳动力的筛选上。
二,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是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当中,教育的作用首选不在于提高劳动知识技能或谁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所谓社会化,即着重培养和训练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力的个性特征。
第二,教育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效益上说,教育,培养和训练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能顺利地做好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作,起到岗位职责对口,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再生产社会不平等。
三,劳动力市场其一,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成立的,但在将要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
其二,在种族方面劳动力主要市场是由白人占统治地位,这个市场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作比较保险,而次要市场的则不然。
总之,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在将要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正相关关系是持怀疑态度的,进而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把劳动力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说明教育有把人等级化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评析一人力资本理论说价值及贡献贡献:1它正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因素-土地,人口,物的资本的局限,肯定了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