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9-2-12苏联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
课件4: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 存在的严重弊端。
列
斯
宁
大 林
说一说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 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 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6.苏联成立的时间是( C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7.最早在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在 ( C )
A.戈尔巴乔夫时期 B.列宁时期
C.斯大林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 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928年—1937年,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重点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新宪法的制定。
苏联新宪法: 1936年,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936年新宪法的基础: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
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快速浏览找一找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 “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 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快速思考比一比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 判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 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 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
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
康帕内拉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太阳城以生产小组 为生产基层组织,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重视运用 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太 阳城没有奴隶和仆人;十分重视理想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
②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原则。但把平等理解为平 均。
③主张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 取消分工、消灭三大差别, 但推崇禁欲,认为清心寡欲是最高道德。
④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提出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思想。
9
(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代表人物及著作:
圣西门(1760-1825):《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 付立叶(1772-1837) :《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 欧文(1771-1858) :《致拉纳克郡报告》 《新道德世界书》
2
一、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 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 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3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
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 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 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 想的微光”
贡献: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 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 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时间:1917、3
目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结果: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指挥部 意义
1917年11月 列宁
彼德格勒 斯莫尔尼宫
请比较二月革命与 十月革命的不同。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 务
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 阶级临时 政府
启示
环节二:质疑解读 合作探究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启示是什么?
1、改革要符合国情,开拓创新,努力把经济搞上去。 (最大启示) 2、坚持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 外政策。
Hale Waihona Puke 3、以法制国。4、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苏联模式失败,并不是整个 社会主义失败。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的 改 革 与 演 变
《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的成立,十月革命的胜利。 4、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取得哪些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改革)
目的 领导人 时间
内容( 特点) 作用
1921年恢复战争严重破坏经济 列宁
1921年
苏联成立(1922—1991年) 成立时间 1922年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国家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环节:强化训练 巩固知识
某论文把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 放弃一党制、列宁像被推倒,八 一九事件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 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A苏联的解体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赫鲁晓夫下台D尔巴乔夫改革开 始
下列表述中,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匈牙 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历史特点的 是 C A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 B种族矛盾尖锐,地区冲突不断 C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D发展经济,走向区域联合
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历史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_9247
连云港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然后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内。
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 按照題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第19-28题,每题1分;第29-35题,每题2分。
共24分)1. 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
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A.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B.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2. “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
”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 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B. 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C. 《史记·殷本纪》的记载D.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3.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这些措施( )A 因征服越族而制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 巩固了国家统一D. 在灭六国过程中实施 4. 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
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南北政权对峙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书法艺术成熟 D. 北方民族交融 5. 如图所示的运河( )..A. 旨在开发珠江流域B. 以都城长安为中心C. 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D. 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6. 铁木真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A. 创制契丹文字B. 统一蒙古草原C. 建立女真政权D. 设立行省制度7. 如图为1920年在《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就没有发展了。
( )答案:错2.毛泽东的错误是第一位的,功绩是第二位的。
( )答案:对3.独立自主,就是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 )答案:对4.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 )答案:对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 )答案:对6.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 )答案:错7.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答案:对8.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 )答案:错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盛行()错误。
答案: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苏联经验神圣化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解决中国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创造些新东西1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答案:自然界;人类思维发展12.北伐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等著作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答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答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14.关于群众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国家开放大学《四史通讲》2024年形考任务专题1-7自测练习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四史通讲》形考任务专题1-7自测练习参考答案专题1自测练习1.以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为起点,社会主义走过五百多年的历程,为人类开创了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崭新道路和美好前景。
2.恩格斯有一本名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称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3.19世纪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了欧洲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先进的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重要地位。
4.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该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
6.空想社会主义经过300多年的发展,虽然空想色彩越来越淡化、科学内涵越来越丰富,但始终未实现质变。
(√)7.在《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由争取政治自由的斗士变成了追求人类解放的哲学家。
就此,他完成了从政治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8.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9.伦敦公社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10.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第一次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总结并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被称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三颗明珠”是()。
A.《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B.《乌托邦》《太阳城》和《自由法》C.《乌托邦》《太阳城》和《遗书》D.《乌托邦》《自由法》和《遗书》12.19世纪初,在法国和英国出现的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世界史推荐书目
世界史推荐书目推荐书目世界史:通史、地区史、国别史陈启能编一,通史类:1,《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上下卷),〖英〗赫·乔·韦尔斯著,第15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世界史便览--公元前9000年-公元1975年的世界》,《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翻译组,1983年。
3,《世界通史》,苏联科学院主编,三联书店。
a,第一卷(上下册),1961年。
b,第二卷(上下册),1960年。
c,第三卷(上下册),1961年。
d,第四卷(上下册),1962年。
e,第五卷(上下册),1963年。
f,第六卷(上下册),1965年。
g,第七卷(上下册),1975年。
h,第八卷(上下册),1978年。
i,第九卷(上下册),1975年。
j,第十卷(上下册),1978年。
k,第十一卷(上册)。
l,第十一卷(下册),1984年。
m,第十二卷(上下册),1987年。
n,第十三卷(上下册),1990年。
4,《世界通史讲义》(上中下册),〖苏〗弗·尼·尼基弗洛夫著,1956年。
5,《世界通史》(上古部分),齐思和主编,1962年。
6,《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杨生茂、张芝联、程秋原主编,1962年。
7,《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张芝联、杨生茂、程秋原主编,1962年。
8,《世界通史》(古代卷),崔连仲主编,1997年。
9,《世界通史》(中世纪卷),刘明翰主编,1997年。
10,《世界通史》(近代卷,上下册),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艾周昌主编,1997年。
11,《世界通史》(现代卷),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1997年。
12,《世界通史》(当代卷),徐天新、梁志明主编,1997年。
13,《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14,《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陕西师大附中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年级历史试题(共60分, 时长60分钟)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5道试题,每题1分,计25分。
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希腊古典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的文明。
这反映出亚历山大东征( )A. 加强了殖民统治B. 掠夺了东方财富C. 扩大了帝国版图D. 促进了文化交流2. 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
这次“模仿”使日本( )A. 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C. 进入了幕府将军的统治时代D.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的形成3.如图所示是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的变化。
在空格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B. 手工业作坊C. 手工工场D. 市民阶层4. 佛罗伦萨诗人彼特拉克在他撰写的抒情诗集《歌集》中,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
另一位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上述观点体现出的思潮是( )A. 人文主义B. 启蒙运动C. 殖民主义D. 霸权主义5. 某法律文件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非法。
”由此可知该文件( )A. 结束了英国国王的君主身份B. 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C. 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D. 保留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6. 下面时间轴呈现了17——18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部分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A.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B. 反抗外国殖民侵略C. 推翻本国封建统治D.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7. 制作大事年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时间事件1789年 5月召开三级会议1789年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1792年9月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A.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B. 法国大革命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 美国独立战争8. 下表中历史史事与历史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项目历史史事历史结论A哥伦布发现美洲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B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C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D彼得一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A. AB. BC. CD. D9. 18世纪中期,英国工厂主要分布在水流湍急的乡村。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早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影响、作用弊端20世纪30—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991年)二、核心概念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订解析
行。(会议有12名代表, 代表全国53名党员)
《党章》的历史演进
★ 一大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一个 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 命的面目也焕然一新。
《党章》的历史演进
★ 一大党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 了《中国共产党纲领》。 《中国共产党纲领》不 是完全意义上的党章,起着临时党章的作用,共 15条,现存14条 (缺第11条)。 《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 党”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提出了党的最 终奋斗目标。对党的组织章程、党的组织原则、组 织机构和发展党员作了明确的规定。
《党章》的历史演进
★ 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9月 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 会议的代表1026名,代表全 国1073万名党员。
《党章》的历史演进
★ 八大
党的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国 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 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 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 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 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 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章》的历史演进
★ 二大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 会通过了第一部正式党章——《中国 共产党章程》,标志着党的创立工作 的圆满完成,共6章29条。
章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 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第一次详尽地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 构、党的纪律和制度,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第一次把“纪律”单独列为一章
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篇题库及答案
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篇题库及答案一、判断题:1、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广东地区。
()3、《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4、《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分土地方案在太平军占领地区得到了贯彻和执行。
()5、《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使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7、太平天国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8、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9、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目的是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10、中国近代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11、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李鸿章。
()12、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3、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4、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15、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6、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二、单项选择题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领导人是()A、林则徐B、洪秀全C、李鸿章D、康有为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赖以发动的宗教组织是()A、白莲教B、基督教C、拜上帝教D、天地会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A、10年B、14年C、18年 D 、20年4、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文件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救亡决论》5、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以往农民运动从未遭遇的新情况是(A、领导阶层的迅速腐化B、流动作战没有固定根据地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33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救亡决论》7、洋务运动发端于()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80年代8、洋务派代表的社会阶层是( )A、地主阶级B、官僚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农民阶级9、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外敦和好,内要自强D、托古改制10、洋务派最先兴办的是()A、民用工业B、军事工业C、新式学堂D、新式军队11、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A、上海江南制造总局B、金陵机器局C、福州船政局D、湖北枪炮厂1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多数采用()A、官办B、商办C、官督商办D、官商合办1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地主阶级改良运动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地主阶级革命运动14、戊戌维新运动的核心领导人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15、1895年,康有为组织发动了()A、金田起义B、公车上书C、百日维新D、广州起义16、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是()A、金田起义B、公车上书C、百日维新D、广州起义17、百日维新发生于()时期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8、戊戌变法中,表示要为变法为流血牺牲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刘光第19、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实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身上。
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A. 察举制B. 编户制C. 刺史制D. 上计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出土的简牍《集薄》涵盖了行政建置、农业、民政、财政等方面的统计情况,而上计制是关于统计仓库存粮、垦田、赋税和户口数的制度,因此是汉代上计制的依据,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编户制是统计户口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监察地方的制度,与材料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3. 罗纳德·塞姆在其著作《罗马革命》中提到,“显贵们不仅警惕地把守着进入元老院的门槛,他们还试图垄断执政官这一职位……罗马共和国,所谓的罗马人民的公共财产,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空洞的名号。”由此可知罗马共和国( )
A. 元老院已经名存实亡B. 政治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 公民被剥夺了参政权D. 执政官掌握了最高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西方)。根据材料“显贵们仅警惕地把守着进入元老院的门槛,他们还试图垄断执政官这一职位”可知,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和执政官都被贵族垄断,这说明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具有贵族寡头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老院被贵族垄断,并不是名存实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参政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执政官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材料不涉及周天子权力集中问题,而且据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不符史实,材料中不能体现,符合题意,选择C项;据材料“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可知,周人重视神灵,当然也包括周天子,因此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能在材料中体现,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可知周朝非常重视血缘关系,B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可知,周人重视以血缘关系构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018年部编初中历史课本目录
2018年部编初中历史课本目录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上)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同一与沦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换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代的建立第11课元代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附录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拓荒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成功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奇迹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上)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地皮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产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其实立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艰苦探索与建设成绩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迁移转变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勉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第12课民族大连合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交际成绩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自力自立的宁静交际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学手艺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下)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非文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现代两河道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法兰克王国第8课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第9课西欧庄园第10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1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2课古代日本第13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4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5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6课探寻新航路第17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8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9课美国的独立,第20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产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1课第一次产业革命第22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3课举动课:唱响《国际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中英文译名对照表(上)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元第二次产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产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一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合同》和《九国合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度的入侵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六单元冷战竣事后的世界笫20课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式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模拟试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A.“第一次结合”B.“第二次结合”C.“第三次结合”D.“第四次结合”2.1956年4月,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这篇讲话是()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论十大关系》C.《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D.《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是毛泽东()的讲话。
A.《论十大关系》B.《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限期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和执行情况报告中央》4.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A.刘少奇B.毛泽东C.陈云D.周恩来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6.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7.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A.欧洲模式B.美国模式C.苏联模式D.日本模式8.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 ()A.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B.农、轻、重的发展关系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D.央和地方的关系9.“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是( )思考A.陈云B.刘少奇C.周恩来D.毛泽东10.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国家和新中国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11.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是()A.加强政治工作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古为今用D.洋为中用12.中国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应实行 ()A.既利用又限制B.轮流执政C.长期存在、互相监督D.团结——批评——团结1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健全民主和法制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14.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其主要任务是()A.进行思想上、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革命B.继续进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二)多项选择题1.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主要点包括“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它们是()A.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B.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D.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2.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A.生产的无计划性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和统一D.优先发展农业3.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成果()A.《论十大关系》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C.文化大革命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A.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了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C.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完成5.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办法有 ()A.团结——批评——团结B.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长期存在、互相监督6.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A.现代农业和现代国防B.现代科学技术C.现代教育D.现代工业7.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取得的成果有()A.大的集中,小的分散B.“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C.可以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D.全力以赴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在政治方面是处理好如下关系()A.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B.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C.中国与外国的关系D.党与非党的关系和是非关系9.毛泽东论述中国工业化道路涉及()A.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B.农、轻、重的比例关系问题C.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D.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10.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A.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B.中国工业化道路C.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社会矛盾学说D.阶级斗争的理论(三)简答题1.《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什么?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是什么?4.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什么?(四)论述题1.试述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2.试述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3.试述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想及现实意义?4.试述毛泽东是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斯诺老要来中国,1960年让他来了。
中国近代史判断题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T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
( F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3.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 T )4.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 T )5.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 T )6.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
( T )7.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 F )8.近代中国尽管已经丧失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地位,但仍然维持着独立的国家形式。
(T)第一章1.1894年11月,英军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
(×)日军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昂船洲。
(×)《北京条约》3.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
(√ )4.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法战争5.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6.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战争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7.1841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海国图志》。
( × )《四洲志》8.近代中国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不应该进行反侵略战争。
( ×)9.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 )10.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 × )11. “落后就要挨打”。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反侵略斗争只是加剧无谓的牺牲。
( ×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土地方案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得到了实施。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三、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之路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农业在 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则比较落后,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
理想中的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
1、方针的提出: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 立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具体过程: 1929年——
“全盘集体化”
1932年 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62%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 为什么会出现课文图2-15和资料2中的现象,你认为这会产 生什么后果?
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 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点评农业集体化
P33第二段 黑体字
积极——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苏联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消极——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挫伤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俄国于1917 年爆 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 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 实,这对于世界历史的 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动荡暴露出症结所在,危机孕育着转机。
“我们的十月革命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列宁
材料解读,分析背景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工人、士兵向冬宫进攻
攻打冬宫
冬宫,俄国沙皇的宫殿,在圣彼得堡,始建于18世纪中叶。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于此。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 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 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苏联的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爆发而被打断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爆发而被打断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 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消极影响: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了农民利益和人民 正常生活需要,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违背了经济规律,因而战后引起了经济危 机和政治危机; • 这说明它仅仅适用于战争的特殊背景下, 不适用于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不是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影响:积极
适应了战时需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 战后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 探索之路„„
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
• 背景: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经济要恢 复和发展,苏俄仍在执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 济危机(必要性)
• 内容: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的不同内容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粮食税代替余粮 收集制
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 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 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 的企业。(核心)
资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 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 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 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 (1929年11月)
1928年和1932年苏联的农产品产量 ○ 资料1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变化: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
理解历史 根据材料 ,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 年
100 100
1920年 67 64
1925年 112 107
1925年/1913年 112 107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畜牧业(%)
粮食(万吨)
100
7.650
72
4.519
比较:两种政权的不同
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 领导者不同 苏维埃政权
资产阶级 反动反人民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符合人民利益 广大工农群众
采取的措施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不 同
思考: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2课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 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 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 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 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 理想中的农业集体化 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 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请根据材料来分析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客观结果。
请注意区别:
• 沙俄(1547年—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在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 中,……斯大林说:“没有重工 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 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20年代初的苏俄局势怎样?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依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 苏维埃政权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中 2、作为新一届领导人面对这样的局势采取了什么对策?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
○背景: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依然是一个经 济落后的国家; 苏维埃政权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中
作用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 农民之间的矛盾
农业 政策 工业 政策
贸易 政策
余粮收 集制(核心) 全面推 行工业 国有化
取消自 由贸易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 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 积极性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分配 强制劳动 制度 与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斯大林模式
严重弊端:
a.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
b.片面强调产量、产值,忽视质量与品种 c.对农民剥夺太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特点: ①经济方面: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 的方法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启示: ①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也要 重视轻工业和农业,并充分运用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 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 理和束缚经济。 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 地剥夺人民的利益以求得国家的发展。 ③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 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 那就煮! • 没锅。 • 烤鱼! •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 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 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使苏维 埃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目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3、内容:余粮征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18--1920年,苏 维埃国家进行了粉碎国 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 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 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
积极影响:
1、适应了战时需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苏俄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 ②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 ③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不同点:
①本质:前者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后者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地位:前者使苏俄(苏联)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 正确途径;后者虽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 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 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1917年3月 1917年11月 1918——1920年 1921年 1922年底 1928年 1936年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列宁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新经济政策
背景目的 开始时间 主要政策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 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1921年3月 俄共(布) 新经济政策 a.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余粮归自己分配 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主要措施 b.工业:国家政府管理大企业,允许私人资
本和外国资本经营中小企业
c.商业 --- 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 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探究: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
名称
领导者
二月革命
自发斗争
“面包、停止战争”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
十月革命
布尔什维克党 建立社会主义
目标 指导纲领
性质
革命任务
没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四月提纲》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资临时政府
结果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府,并继续参战 国家,退出一战
材料三:
所面临的困难:
(1)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进攻 (2)¾ 国土被敌人所占 (3)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尤其是粮食问题 (4)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假如你是当时的苏俄领导人,面对严峻的 社会环境你采取什么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干涉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四、农业集体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在决定
1、目的: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2、手段: 行政手段 3、方式: 集体农庄 4、特点: 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
管理经济
5、结果: 到1937年,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积极影响 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存在问题: 强迫农民加入,违背农民意愿,挫伤农民积极 性,破坏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6、启示: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 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定政策应充分考虑国情
○ 方针的确立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举措及其实施过程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一五计划 1928年-1932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二五计划 1933年-1937年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二战爆发而被打断
○ 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 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 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重点:发展重工业 特点: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 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 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