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要点

合集下载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是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知识对于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兴奋剂和抑制剂。

兴奋剂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激动剂和释放促进剂、受体激动剂、离子通道开放剂等;抑制剂包括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等。

2. 根据药物的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半合成药物和全合成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酸性药、碱性药、中性药和极性药。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理作用的基本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等。

2. 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它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和受体激动/拮抗剂是药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3. 药物与酶的结合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是两种基本类型的药物。

4. 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三、药物的用药途径1. 药物的用药途径可以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应用、皮下给药、皮内给药等。

2. 不同的用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1.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决定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和毒性的重要因素。

2.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这些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

3. 药物的排泄方式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

其中,尿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五、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 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肾病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退热、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2.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1.药理学的定义和意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的分类: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中药等不同类别。

根据药理学作用部位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肾上腺素能药、抗组胺药、抗生素等。

3.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或其他分子结合,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药物的作用可以是激活、拮抗、促进或抑制等不同类型的效应。

4.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效应与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剂量越大,药物的效应越显著。

但也存在着剂量过大导致毒性反应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剂量和效应之间取得平衡。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药物经口、皮肤、黏膜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后,必须通过吸收才能达到血液循环中产生药效。

药物的吸收受到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局部环境和生物体因素的影响。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有着差异。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等器官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速度受到遗传、环境、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途径进行。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直接影响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和药效的持续性。

药理学与临床应用:1.药物作用的评价方法:药物的作用可以通过药理学实验方法、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进行评价,了解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不良反应。

2.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地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3.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药物毒性增加等不良后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的影响。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复习要点

药理学复习要点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任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系统统称为化学治疗。
二、问答题:
(4)、噻嗪类利尿药:又称为中效能利尿药或Na+/Cl-同时转运子抑制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如氢氯噻嗪等。
(5)、保钾利尿药:又称为低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官远端和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减少K+排出,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9、临床抗高血压一线用药有哪些类型?代表药物是什么?
根据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作用部位可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下列几类:
(5)避免在空腹情况下作青霉素注射。
(6)注射后须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7)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8)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使病患平卧头低,同时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如血压下降则静注阿拉明,呼吸圈难者给氧或静注氨茶碱。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副作用(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
(2)、交感神经抑制药:

药理学必背知识点

药理学必背知识点

药理学必背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药理学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等。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必背知识点。

1.药物分类:药物可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大类。

化学药物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生物药物可分为蛋白质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受体、酶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调节等。

3.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受到吸收速率、分布容积、代谢速率和排泄速率的影响。

4.药物的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效应大小及其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通常呈现剂量-效应曲线关系,包括剂量-反应曲线和剂量-时间曲线。

5.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不同药物的副作用种类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6.胶囊的制备工艺:胶囊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剂型,其制备工艺包括胶囊壳的制备和填充药物。

胶囊壳主要由明胶和水构成,填充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物化性质和剂量。

7.酯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酯酶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在体内可抑制酯酶的活性,从而延缓或抑制底物的代谢过程。

酯酶抑制剂通常用于改善底物的生物利用度或增加药物的持续时间。

8.临床药物监测:临床药物监测是指对使用药物的患者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以确定药物是否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常见的临床药物监测指标包括血药浓度、心电图等。

9.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需要首先停止使用药物,然后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10.临床药物评价:临床药物评价是指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临床药物评价通常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学科。

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命运和药效产生的机制。

2.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揭示药物引起生物体变化的机制。

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

4. 药物的剂量和浓度效应: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浓度在生物体内的变化对药效的影响。

该研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

5. 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和毒性机制。

药物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安全性,预测潜在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关的毒理学信息。

6. 药物开发与评价:包括药物筛选、合成、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

药理学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确定候选药物的活性、选择优化方案和评价药物的疗效。

以上是药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药理学的研究还涉及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全面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最新最完整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最完整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最完整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机制及其可用于治疗疾病的科学。

以下是对最新最完整的药理学知识点的归纳:1.药物分类:药物可根据其化学结构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抗凝血药物等。

2.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以便于体内的排泄。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主要通过细胞内的酶系统进行。

3.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药物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和药效学相互作用(药物与另一药物或生物体内受体发生相互作用)。

4.药物靶点: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蛋白靶点结合,从而引发生物学效应。

常见的药物靶点包括受体、酶和离子通道。

5.药物治疗的机制: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治疗疾病。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来治疗感染疾病,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或杀死癌细胞来治疗肿瘤等。

6.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的使用必须考虑其安全性。

药物的毒性可以通过体外、体内和临床试验进行评估。

此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会对其安全性产生影响。

7.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有差异,这可以由基因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引起。

个体差异需要在药物治疗中得到充分考虑。

8.新药研发: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药理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化药物分子的设计,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9.靶向治疗:随着对药理学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设计成针对特定生物标志物或靶点进行治疗。

这种靶向治疗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10.药物再利用:药理学的研究也帮助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已经被批准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这种药物再利用的方法有助于节约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并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机制及其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学科。

(完整)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推荐文档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药理学重点完美总结

药理学重点完美总结

药理学重点完美总结药理学是探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基础。

药理学的知识点繁多,但是有些重点是必须掌握的。

下面就对药理学的重点进行完美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药物根据其功能、来源、化学结构、给药途径等方面可以分为很多类别,但是最主要的分类是按照其作用机理来划分,可分为以下5类:1.激动剂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受体,促进生理功能的增强。

如肾上腺素类药物、阿托品、多巴胺、肌肉松弛剂等。

2.抑制剂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某些生理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阿司匹林、吗啡、红霉素等。

3.替代剂药物:这类药物是替代机体缺乏的某种物质,如血液制品、维生素等。

4.抗生素:这类药物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作用。

5.肿瘤化疗药物:这类药物用于治疗癌症等恶性肿瘤,可分为化学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等。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这些过程通常决定了一个药物在体内的药效、体内的留留时间以及其毒副作用等。

下面针对这些过程进行一些细节介绍:1.吸收过程:药物的吸收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口服药物会受到胃肠道颠簸的影响,注射类药物会受到注射部位、注射速度、注射剂量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药物需要经过肠黏膜屏障,进入门静脉和肝脏,然后再进入全身循环。

2.分布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药物的生理特性、药物细胞膜渗透性、血流量、药物的蛋白结合率等各种因素。

有些药物可能会在某些组织上有富集现象,如甲状腺素和地高辛在肌肉和心脏组织中富集。

3.代谢过程:药物的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氧化还原和酯水解,都需要通过药物代谢酶完成。

由于肝脏的代谢酶存在异质性,所以部分人群对某些药物的代谢会出现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药效和副作用。

4.排泄过程:药物在体内排出的途径主要有肾脏、肝脏、肺部、乳腺和胆汁等。

药物的排泄速度受到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影响。

药理学知识点范文

药理学知识点范文

药理学知识点范文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1.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药、抑制药、交感药、副交感药等;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激素、抗生素、中枢镇痛药等。

2.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例如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受体、干扰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抑制酶的活性等。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设计和开发新的药物。

3.药物的吸收: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被生物体吸收,例如口服、皮肤吸收、静脉注射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到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分子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4.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5.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通常会经历代谢过程,其中包括阻滞、转化或转运。

药物的排泄可以通过肾脏、肝脏、肺等途径进行。

6.药物动力学:药物的动力学主要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科学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7.单剂量-反应关系:药物的效应通常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一些剂量上达到最大效应。

在这个剂量之后,增加剂量将无法再增加药物的效应。

8.药物相互作用: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效果增强或减弱,甚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9.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的生理或行为反应。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确保药物使用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方面。

10.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由遗传因素、性别、年龄、肝肾功能以及与药物代谢和排泄相关的其他因素引起。

以上是药理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动学。

以下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 分类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2.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

- 包括激动剂和拮抗剂,前者增强受体功能,后者抑制受体功能。

3. 药物的药效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应的科学。

- 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毒性和治疗指数。

4. 药物的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 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血药浓度曲线等。

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剂量是指药物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量。

-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6.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 药物与食物、其他药物或疾病状态之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7. 药物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 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8. 药物的临床应用:- 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指导、药物监测等。

- 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合理用药。

9.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药品审批流程和药品监管。

10. 药物的储存和保管:- 了解不同药物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1. 药物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包括药品专利、药品广告、药品价格和药品可及性等。

12. 新药研发:- 了解新药研发的流程,包括药物设计、合成、筛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13.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包括合理用药、最小有效剂量、药物经济学等。

14. 药物的监测和评价:- 如药物的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利用评价。

15. 药物的未来发展:- 包括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兴领域。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药物作用的类型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⑴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⑵ 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

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

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特点:⑴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

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等方面的学科,它是药物研发、临床用药和药物安全评价的基础。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作用靶点、治疗疾病等。

2.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

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溶解度、分子大小、pH值、血液灌流速度等。

3.药物的分布:药物在机体内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血浆、肝脏、肾脏、脑等。

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蛋白结合率等因素影响。

4.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代谢作用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来增强药物的活性或减少毒性。

5.药物排泄:药物和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泄出机体。

主要排泄方式是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6.药物相互作用:当不同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常见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竞争性结合蛋白、酶的相互作用等。

7.药物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药物动力学,它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最大血浆浓度、血药浓度曲线等。

8.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效应和剂量关系的学科。

药物的作用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小有效剂量、最大有效剂量、剂量反应曲线等。

9.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

它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敏反应、药物依赖性等方面的研究。

10.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它包括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的预防等内容。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细胞受体结合,产生特定影响的作用,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是药理学最重要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效学和药效作用机制过程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

根据受体特性,可分为天然受体介导的作用和人工合成受体介导的作用。

2、蛋白质结合能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可直接结合致毒成分,大大减轻其致毒效应;抗血小板药物在血小板表面结合,导致血小板溶解。

3、代谢酶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通过与活性酶相互作用,达到活化、降解或转换药物本身而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生素经酶修饰才能增强抗微生物环境,抗非缓慢性病毒甚至是致癌药物多经过作用后才能形成活性产物。

4、能量介导的药物作用指利用有机分子的特定吸收能量带来的物理作用,譬如紫外线吸收,可诱发一定的反应。

二、药理学研究的评价方法1、动物实验指利用动物体外室内模型体系,研究药物作用机理及剂量效应等,在初步探索新药和新剂型时,它是药效学研究中用来评价药物功效、安全性及耐受性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2、药代动力学研究指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运、代谢和清除这样一个综合概念,药代动力学是药物疗效及药物毒性与药物运动在体内关系的重要方面,可以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

3、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指临床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等指标的研究,主要研究药物被机体利用率,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结果可以作为药物剂型优化和药物调节研究的参考。

4、神经药理学实验指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兴奋性、抑制性作用、反射反应等来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功效。

三、药理学的应用领域1、药物调节指调节药物的浓度,可以改善多种疾病的症状或抑制疾病发作,使患者脱离病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风险最小化,以达到有效调节疾病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药物开发指从实验室通过各种动物模型和人体模拟实验,到临床前和临床后的研究阶段,以评价新药或创新剂型的药效学耐受性、剂量及给药方式等因素,最终完成药物研究开发的过程。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效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癌药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

4. 躯体依赖与戒断反应: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躯
体依赖,停药时会产生戒断反应。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使其中一个药物的药
效增强或减弱。

6.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有些人对特定药物具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症状,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效应。

7. 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合理用药,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8.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

9.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情况、药物的特
点等因素进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

10. 药物的存储和配伍: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日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学科。

药理学是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临床用药、药物研发和新药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口服、皮下、静脉等)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吸收的方式有被动扩散、主动转运、细胞内代谢等。

2.药物的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分布过程。

药物分布受到血液流动、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蛋白结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药物的浓度不足或过高,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3.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酶促作用的化学变化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也可发生在肠道、肺、肾脏等组织器官。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降解药物分子,使其易于排泄,并产生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可以增加、减少或改变药物的药效,也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

4.药物的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肠道、肝脏、肺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程度受到药物的性质、剂量、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排泄不足可能导致毒性反应,排泄过快可能降低药物的疗效。

5.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清除率、半衰期、体积分布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用药方案。

6.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作用时间和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效应、半数最大效应浓度、剂量反应关系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7.药性与指标药性是指药物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

药性的认识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不良反应。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重点强心苷中毒:考来烯胺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丙芘、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加快糖皮质激素的代谢自身诱导:苯巴比妥、格鲁米特、苯妥英钠、保泰松、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西米替丁、普罗地芬、药物相互作用:竞争血浆蛋白增效:华法林、保泰松、磺胺异恶唑、阿司匹林、磺胺药、苯二氮卓类、水杨酸类、苯巴比妥、糖皮质激素、磺酰脲类降糖药、香豆素和阿司匹林竞争肾排泄转运体酸性体制:丙磺舒、青霉素、齐多夫定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阿司匹林和速尿与尿酸竞争肾小管分泌途径:噻嗪类、水杨酸钠、保泰松与尿酸竞争有机酸分泌途径:头孢菌素类、袢利尿、吲哚美辛、丙磺舒、阿司匹林四环素+钙离子、铁离子络合影响吸收硫糖铝与布洛芬、吲哚美辛、氨茶碱。

四环素、地高辛合用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氟烷使β肾上腺受体增敏——心律失常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失活(酪胺和麻黄碱)阿托品和吗啡抑制胃排空咖啡因+催眠药药效下降β阻滞+AD——高血压危象三环类抑制CA再摄取——AD升压上升不良反应:庆大——神经性耳聋、肼屈嗪——红斑狼疮、二硝基酚——白内障、氨基糖苷类——耳聋、环丙沙星——光敏性皮炎、蝮蛇抗栓酶——出血、苯巴比妥——次日困倦、长期糖皮质——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可乐定——停药血压上升、磺胺——溶血(G6PD缺乏)、琥珀胆碱——先天胆碱酯酶缺乏、快速耐受——麻黄碱、伯氨喹、氨笨砜、阿霉素、磺胺类——溶血(蚕豆病)、氯霉素——再障、琥珀胆碱——恶性高热、耐受:巴比妥类、亚硝酸类、麻黄碱、肼屈嗪、琥珀胆碱、间羟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肉毒杆菌素抑制胆碱能神经突触的囊泡融合,去甲肾上腺(溴苄胺、胍乙啶)影响递质生物合成:密胆碱、α-甲基酪氨酸促进递质释放:麻黄碱和间羟胺(NA)、氨基酰胆碱(Ach)抑制NA释放:可乐定和碳酸锂利血平干扰NA再摄取、去甲丙咪嗪和可卡因抑制摄取1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胆碱受体激动:1、胆碱酯类:乙酰胆碱:药理作用:1、心血管(1)舒张血管M3(2)减弱心肌收缩力:心房,负性频率,缩短不应期(3)减慢心率:负性频率(4)减慢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传导:延长不应期,负性传导M22、胃肠道:M3平滑肌收缩、括约肌舒张、腺体3、泌尿道:M3平滑肌、逼尿肌、三角括约肌舒张4、腺体5、眼:睫状肌收缩看近物6、肺支气管7、神经节8、骨骼肌9、中枢:不易10、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醋甲胆碱:口腔黏膜干燥,禁用冠状动脉缺血卡巴胆碱:青光眼贝胆碱:腹气胀、胃张力缺乏及胃滞留2、生物碱类:毛果云香碱:药理作用:1、眼:缩瞳、降眼压、调节痉挛2、腺体:汗腺、唾液腺临床应用:青光眼(闭角)、虹膜睫状体炎、口腔干燥、阿托品中毒不良反应:M胆碱受体过度兴奋,可用阿托品;压迫内眦毒蕈碱二、N胆碱受体激动:烟碱(尼古丁)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胆碱酯酶:乙酰基二、抗胆碱酯酶药1、易逆性:二甲胺基甲酰基新斯的明:药理作用:1、眼2、胃肠道3、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直接激动Nm受体、促进运动神经末梢的Ach 释放(骨骼肌、胃肠、膀胱、心血管、眼、支气管平滑肌)MandN样临床应用: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解救肌松药中毒:非去极化(筒箭毒碱)AD(他克林但有肝毒性、多奈哌齐)不良反应:胆碱能危象(持续去极化,进行性肌无力)、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和尿路阻塞,哮喘毒扁豆碱:青光眼,比毛果云香碱快、强、久、但睫状肌收缩调节痉挛头痛2、难逆性:磷酰化——单烷氧基磷酰化有机磷(沙林、塔朋、梭曼等)中毒:M、N、中枢;慢性:神经衰弱症候群、腹胀多汗、偶见肌束颤动、瞳孔缩小治疗:温水或肥皂水清洗污染皮肤、用2%碳酸氢钠或1%盐水反复洗胃,用硫酸镁导泻、敌百虫不能用碱性洗胃,会变成敌敌畏、对硫磷不用高锰酸钾,会氧化成对氧磷阿托平+AChE复活药——阿托品化、尽早足量重复联合三、AChE复活药:氯解磷定碘解磷定(PAM,派姆):复活AchE、与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合胆碱受体阻断药:M:天然生物碱:阿托品:作用机制:竞争性拮抗胆碱受体药理作用:按顺序:抑制腺体分泌(抑制胃液,对胃酸影响小,消化性溃疡无效)、眼(扩瞳、眼内压上升、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胃肠、膀胱、输尿管、胆道、支气管、自贡)、心脏(心率先减慢:阻断突触前膜的M1受体,减弱其抑制Ach释放的作用,后心率加快M2,加快房室传导)、扩张血管(体温升高的代偿散热)、兴奋中枢神经(兴奋——抑制)临床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胃肠绞痛、膀胱刺激症状较好、胆肾绞痛较差,常与吗啡哌替啶合用、遗尿症)2、抑制腺体分泌(麻醉前给药——防止吸入性肺炎、严重盗汗、流涎症)3、眼科(虹膜睫状体炎(扩瞳是首要措施):毛果云香碱、检查眼底(扩瞳)、验光配镜:调节麻痹,儿童)4、缓慢型心律失常5、感染性休克:高热心率过快不用6、解救有机磷中毒不良反应:1、视力模糊,青光眼禁用2、口鼻干燥、吞咽困难3、皮肤干燥、潮红、炎热易中暑4、心悸5、排尿困难:前列腺肥大禁用6、中毒:洗胃,降体温,毛果云香碱、新斯的明、毒扁豆碱、地西泮镇静,不可用吩噻嗪(M胆碱受体阻断),吸氧等东莨菪碱(抑制中枢:镇静催眠欣快,麻醉前给药、晕动病、震颤麻痹)、山莨菪碱(感染性休克、内脏平滑肌绞痛)人工合成:合成扩瞳药(后马托品:散瞳、检查眼底、验光配镜)、合成解痉药(普鲁本辛即溴苯胺太林:饭前,抑制胃酸分泌,解痉强而久,胃十二指肠溃疡、遗尿、胃炎、幽门、胃肠、泌尿道痉挛胃复康即贝那替嗪:有焦虑的溃疡患者)、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M1哌仑西平:胃、十二指肠溃疡)N:神经节阻滞药(美加明、樟磺咪芬:麻醉时控制血压、主动脉瘤手术)肌松药:去极化非竞争性(琥珀胆碱)、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作用机制:与Nm受体结合药理作用:快而短暂颈部—肩胛—腹部—四肢,颈部四肢最明显临床应用:1、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食管镜2、浅麻醉辅助用药:可引起强烈窒息感,清醒禁用不良反应:1、窒息:遗传性胆碱酯酶活性低下2、肌束颤动:疼痛3、眼内压上升:青光眼禁用4、高血钾: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肾功能损害禁用5、心动过缓、心脏骤停6、恶性高热非去极化竞争性(筒箭毒碱)可用新斯的明解救、有神经节阻断作用释放组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吸入全麻药和氨基糖苷类能延长肌松药时间、眼部肌肉—颈部—四肢、躯干(阿曲库铵、多库溴铵)肾上腺受体激动药:β—苯乙胺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苯环上3、4位碳上有羟基),作用时间短,对中枢作用弱氨基氢原子被取代,甲基到叔丁基,对β作用加强侧链α碳原子氢被甲基取代(间羟胺、麻黄碱),不易被MAO代谢,作用时间延长,促进递质释放α受体:去甲肾上腺素:碱性溶液易分解,避光保存,皮注肌注易坏死药理作用:1、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收缩(皮肤粘膜、肾脏、脑肝肠、骨骼肌)、冠脉舒张(腺苷)2、心脏:整体下,心率由于血压升高而反射性减慢,剂量过大,升高自律性,致心律失常较Adr少3、血压:小剂量:收缩压上升,脉压差上升(心脏兴奋);大剂量:都上升(缩血管),脉压差下降4、使孕妇子宫平滑肌收缩频率增加,大剂量血糖升高临床应用:1、休克:早期神经源性休克、嗜铬细胞瘤切除后以及药物中毒的低血压2、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内血管收缩不良反应:1、局部组织坏死:可用酚妥拉明2、急性肾功能衰竭:甘露醇利尿脱水,肾血管收缩,少尿无尿,肾实质损伤禁用: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少尿无尿、微循环障碍、孕妇间羟胺(阿拉明)替代NE,休克各时期α1受体:去氧肾上腺素、甲氧胺:休克、低血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扩瞳,检查眼底,不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α2受体:外周:羟甲唑啉(鼻粘膜充血鼻炎)、阿可乐定(降眼压,青光眼)中枢:可乐定、甲基多巴(高血压)α、β受体:肾上腺素药理作用:1、心脏:β1(心率和传导加快、心机收缩力增大、心输出量加大)β2(冠脉舒张)2、血管:取决于血管平滑肌αβ2受体分布密度和剂量:皮肤黏膜肾收缩、骨骼肌肝冠脉舒张3、血压:与剂量密切相关(治疗量: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不变或下降,骨骼肌血管扩张;大剂量:都上升,皮肤黏膜收缩超过骨骼肌舒张)4、平滑肌:取决于组织受体类型(支气管β2舒张、胃肠道张力下降β1、膀胱逼尿肌β2、括约肌α—尿潴留排尿困难)5、代谢:升血糖、增加耗氧量6、不易BBB,大剂量中枢兴奋临床应用:1、心脏骤停:溺水、麻醉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电击(先除颤利多卡因),心室内注射2、过敏性疾病:首选(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3、与局麻药配伍,局部止血(鼻粘膜与齿龈出血),减慢吸收,减少吸收4、青光眼不良反应:心悸、烦躁、头痛、血压升高;严重时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禁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多巴胺药理作用:1、心血管:小剂量激动DA受体,扩张肾血管—β1—α2、肾:低剂量大剂量临床应用:1、感染性休克、心源性、出血性休克2、急性肾衰:与利尿药合用增加疗效不良反应: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肾血管收缩麻黄碱(兴奋中枢)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低血压、鼻塞、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不良反应:不安失眠β受体:异丙肾上腺素isp气雾吸入、舌下注射药理作用:1、心脏2、血管和血压3、支气管平滑肌4、血糖游离脂肪酸增加临床应用:1、支气管哮喘2、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心脏骤停:合用间羟胺心室内注射4、感染性休克:中心静脉压高,输出量低不良反应:心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药效学+药动学药理学串讲思路:【专题1】第1-2章药效学+药动学1.副作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难以避免。

引起副作用的原因------------药物作用广泛,选择性低。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有时也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有关。

另:药物三致作用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胎。

3.停药反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特异质反应------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与药物固有作用基本一致。

6.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免疫反应称 ------与药理作用、剂量无关,很小剂量就可引起;过敏体质易发生,且不易预知;症状相同。

7.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有效量(ED50)=治疗指数(TI)。

其数值越大越安全。

8.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为----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称为-----内在活性。

对受体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药物称为--------激动药(兴奋药)。

对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药物称为-------拮抗药(阻断药)。

9.何种给药途径不存在吸收--静脉注射。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0.可引起首关消除的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

11.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生物利用度=A/D×l00%。

12.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以恒定百分比进行消除 ---------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对比】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第3-5章胆碱受体激动/阻断/胆碱酯酶抑制/复活药1.毛果芸香碱属于-----------M受体激动药。

对眼作用----------缩瞳、降低眼压、调节痉挛。

闭角型青光眼应选择-----------毛果芸香碱。

【对比】开角型青光眼 -------噻吗洛尔,减少房水生成,降低眼压。

2.毛果芸香碱临床应用-----------青光眼、虹膜炎、解M受体阻断药中毒。

3.阿托品药理作用有------松弛内脏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对眼作用(扩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兴奋心脏、加快房室传导、大剂量扩张血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4.阿托品哪一个作用与阻断M受体无关---------血管扩张。

5.阿托品的临床应用包括----------内脏绞痛、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全身麻醉前给药、盗汗和流涎症、眼科应用(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儿童验光)、缓慢型心律失常、抗感染性休克。

6.阿托品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的目的是--------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

7.阿托品不良反应----口干,心率加快,视力模糊,皮肤干燥,小便困难,心悸,泌汗减少(夏日易中暑)、中枢兴奋。

8.阿托品不能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病人。

9.阿托品对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无效的是-----------骨骼肌震颤。

10.新斯的明属于----------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最强的药理作用是-------------兴奋骨骼肌——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抑制胆碱酯酶,增强乙酰胆碱作用;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11.新斯的明临床应用包括--------重症肌无力、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解救肌松药筒箭毒碱中毒。

12.新斯的明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塞和支气管哮喘。

13.有机磷酸酯类属于--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中毒症状-----M样、N样及中枢中毒症状。

14.有机磷酸酯类中毒M样中毒症状不会出现---------骨骼肌震颤。

15.碘解磷定、氯磷定属于--------胆碱酯酶复活药。

碘解磷定对何种有机磷中毒无效------乐果。

对何种有机磷中毒疗效好--------内吸磷、对硫磷。

16.碘解磷定为什么要和M受体阻断药合用-----因其不能直接对抗体内积聚的ACh所产生的作用,与阿托品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上抢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最合理的药物组合---------------阿托品+碘解磷定。

第6-7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阻断药1.去甲肾上腺素属于----α受体激动药,主要激动α受体,激动β1受体作用弱。

2.去甲肾上腺素药理作用----收缩血管、兴奋心脏、升高血压。

【冲刺补充】孕妇会增加子宫收缩频率——禁用!3.【冲刺补充】去甲肾——扩冠脉——机制:心脏兴奋致代谢产物增加+血压升高提高冠脉灌注压。

(与β2受体无关)4.升高血压后反射性减慢心率的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5.去甲肾上腺素的两大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尿或无尿休克病人禁用-------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静滴时间过长、浓度过高或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解救用——酚妥拉明。

6.去甲肾上腺素禁忌证——高血压、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少尿、无尿、严重微循环障碍的病人及孕妇。

7.异丙肾上腺素属于------β受体激动药。

8.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兴奋心脏、扩张血管、影响血压、松弛支气管、促进代谢。

9.异丙肾上腺素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抗中毒性休克;肾上腺素与异丙肾上腺素共同适应证是------治疗支气管哮喘。

10.肾上腺素属于------α、β受体激动药。

药理作用----兴奋心脏、舒缩血管、影响血压、扩张支气管、促进代谢。

11.肾上腺素扩张冠脉的机制——激动β2受体+类似去甲肾的机制。

12.升压作用可被α受体阻断药翻转的药物是-----肾上腺素;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

13.用来抢救心脏骤停的主要药物、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药物----肾上腺素。

14.局麻药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的目的------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延长局麻时间、减少毒副反应。

15.肾上腺素临床应用包括-----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心脏停搏、支气管哮喘、与局麻药配伍、局部止血、青光眼【冲刺注意】——肾上腺素用于治疗青光眼的机制——促进房水流出以及使β受体介导的眼内反应脱敏化,降低眼内压。

16.多巴胺可激动-------α、β1受体及外周(肾脏、肠系膜和冠状动脉)的DA受体。

17.多巴胺的药理作用有---------兴奋心脏、舒缩血管、升高血压、改善肾功。

18.多巴胺引起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是由于------激动多巴胺受体。

19.多巴胺临床应用包括--------抗休克、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

20.多巴胺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的作用是-------大剂量使外周血管收缩、肾血管扩张;伴有尿量减少的感染性休克选用------多巴胺;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是-----多巴胺。

21.酚妥拉明属于---------α受体阻断药。

22.酚妥拉明具有------舒张血管、兴奋心脏(阻断突触前膜α2受体,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所致)、拟胆碱作用及组胺样作用。

第8-14章神经精神系统用药【专题4】第8-14章神经精神系统用药(局麻、镇静催眠、抗癫痫惊厥、帕金森病、精神病、镇痛、解热镇痛抗炎)1.局麻药作用机制-----阻断电压依赖性Na+通道,减少Na+内流,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普鲁卡因可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及局部封闭。

3.普鲁卡因不适用于---------表面麻醉(粘膜穿透力差)——穿透力差。

4.用药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普鲁卡因。

5.利多卡因特点----------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及安全范围较大;具有全能麻醉药之称。

6.具有局麻作用又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利多卡因。

7.丁卡因——粘膜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局麻药中毒性最大-------不用于浸润麻醉。

8.苯二氮类药理作用-------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中枢性肌松作用。

临床应用---------焦虑症、失眠症、惊厥、癫痫持续状态、大脑损伤所致肌肉僵直。

作用机制------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促进GABA与GABA受体结合。

9.对快动眼睡眠/梦境影响较小的催眠药是--------苯二氮卓类。

目前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地西泮。

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地西泮。

10.具有抗癫痫、抗神经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是------------苯妥英钠。

抗癫痫作用机制-----------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Na+和Ca2+的内流,从而降低神经细胞膜的兴奋性。

11.癫痫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精神运动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小发作(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丙戊酸钠------广谱抗癫痫药。

12.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首选药--------苯妥英钠。

13.硫酸镁注射---肌松和降压作用,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和高血压危象。

14.左旋多巴体内过程的特点是---------口服给药进入中枢药量很少。

15.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抗帕金森病、治疗肝性脑病。

机制-------增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

16.左旋多巴对氯丙嗪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的原因是------抗精神病药阻断中枢DA受体;有效的是——苯海索。

17.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有------早期:胃肠反应、直立性低血压;长期:运动过多症(运动障碍)、开-关现象(症状波动)、精神症状。

18.卡比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机制--------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活性。

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的意义-------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增强左旋多巴疗效。

单独使用无效。

19.苯海索抗帕金森病机制------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20.氯丙嗪可阻断哪些受体--------DA、α、M受体;氯丙嗪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是由于该药阻断-----α受体;氯丙嗪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不宜用何药纠正-------肾上腺素。

21.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阻断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系统的D2受体——属于D2受体阻断剂。

22.氯丙嗪的主要不良反应——(1)中枢抑制症状、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无汗、便秘、眼压升高)和α受体阻断症状(鼻塞、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