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有关资料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 导语: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豪,他长像平平,却有⼀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他那深邃⽽丰富的内⼼世界。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欢迎各位阅读与借鉴。
茨威格《列夫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 他⽣就⼀副多⽑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难以看清他的内⼼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的黝⿊脸膛,⼀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指的眉⽑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绺绺灰⽩的鬈发像泡沫⼀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开朗琪罗画的摩西⼀样,托尔斯泰给⼈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浪的⼤胡⼦。
⼈们⽆不试图⽤⾃⼰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魔法变出⼀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世界的路标。
这样⼀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可否认的是,这个出⾝于名门望族的男⼦长相粗劣,⽣就⼀张⽥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寓居低矮的陋屋,⽽天才灵魂的⼯作间,⽐起吉尔吉斯⼈搭建的⽪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屋粗制滥造,出⾃⼀个农村⽊匠之⼿,⽽⼩是由古希腊的能⼯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窗上⽅的横梁──⼩眼睛上⽅的额头,倒像是⽤⼑胡乱劈成的树柴。
⽪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仿佛被拳头打塌了的样⼦。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
凹陷的脸颊中间⽣着两⽚厚厚的嘴唇。
留给⼈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点奋发向上的灵⽓,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理⽯穹顶⼀样缓缓隆起的⾮凡器宇。
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和写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还著有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背景资料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
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
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人物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
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
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常识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主题本文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 列夫 托尔斯泰
面部轮廓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
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 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 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比喻: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粗制滥造” 的“小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
助读资料
他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的 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 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 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 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 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 《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往往给人以更大的震撼或更深的印象,它会使原本 单调的东西变得丰富。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 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2.阅读第⑨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 “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 常理,其中有何深意?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 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 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 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 像用枝条扎成的村社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 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 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 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三作家》。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
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理解词义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②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③器宇:气概,风度。
④禁锢:束缚,限制。
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⑧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⑨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⑪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
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文中指目光锐利。
⑫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⑬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足,值得。
⑭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五、问题归纳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
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传记《罗曼罗兰》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集《感觉的混乱》使他颇享国际声誉。
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2、写作背景:列夫·托尔斯泰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上驰骋了近60年,因其作品真是而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的镜子”。
茨威格出于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而为他写下了这部传记。
3、相关资料: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写成《忏悔录》。
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对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
二、字音、字形髭()长髯()黝黑脸膛()倒竖()一绺绺()鬈发()滔滔白浪畏缩粗劣粗制滥造()藏污纳垢()乱蓬蓬()粗鄙滞()愚钝()禁锢()酒肆()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美髯公()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矮小敦实()尴尬()锃亮()粲然笑意()黯然失色广袤无垠()烁烁发光()赤裸裸直戳要害()犀利()三、解词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地时候,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人群中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四、简答题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a、。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发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列夫·托尔斯泰》背景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文艺评论家。
作品有《初次经历》、《象棋的故事》、《罗曼·罗兰传》、《巴尔扎克传》。
本文选自《三作家》。
2、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
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
他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小说。
结婚后渡过了一段宁静、和谐的生活,但在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他的文艺观也发生转变,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
后来,他于1910年11月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架。
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
列尼娜》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列夫·托尔斯泰》必备知识点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夸张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修辞种类
判断依据
作用
夸张
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等)地写出了xX (描 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课文示例
赏析“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晴,说明
他作为作家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从而突出了其 敏锐的观察力。
02.文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
传记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是一种文学体裁。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 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 的《鲁迅自传》;“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
传记的写作特点
1.记言记行并重。记述人物一生中决定性、关键性的行动,以及与此种行 动相辅相成的语言。 2.大节细节并重。记述人物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及日常生活的细节。 3.优点缺点并重。注重真实,而真实是从全面、整体中提炼出来的。因此 ,所表现的人物,很少是神化的完人。 4.客观主观并重。历史是客观存在。人物的言行是主观的,但必然受历史 的制约。
课文示例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 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 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 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 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 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冑,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明喻】【夸张】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 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中篇小说《魔鬼》(1911)。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艺术探索的总结。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有力的一部著作,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1840年入喀山大学,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结识赫尔岑。
70年代未,人物众多、《克莱采奏鸣曲》(1891),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生活,为考察欧洲教育。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63590.htm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于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出生在离莫斯科不太远一个叫做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父母亲都是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
虽然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亡故,但由于家资厚富,所以他的童年始终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在第一部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1852—1856)里所描写的那个富裕舒适的地主庄园以及聪明但不漂亮、天真善良而又喜欢自我分析、羞怯但好梦想的小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走上社会以前生活条件和个性特征的真实写照。
一八四四年托尔斯泰考进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一年后转法律系学习;在学期间,他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对沙皇专制制度产生不满。
一八四七年他退学回家,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设法改善农民的处境。
农民和地主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使得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归于破产。
从一八五一年起,他到高加索的沙皇军队中当下级军官,曾亲身参加过一八五四至一八五五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他在当时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就是这段经历的真实记录。
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进一步看到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而且为他以后在战争与和平》中能够如此生动、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
为了寻找俄国社会的出路,托尔斯泰在一八五七年和一八六0至一八六一年两度出国到欧洲旅行考察。
根据第一次出访的印象,他写了一篇日记体小说《琉森》(1857)。
小说通过资产阶级老爷太太们对一个流浪歌手冷酷无情的态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在“文明”的帷幕后面对金钱和地位的奴性崇拜。
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和愤怒,以致完全否定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意义。
一八六一年第二次从欧洲考察归国后,托尔斯泰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
八下《列夫·托尔斯泰》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 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 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 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 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 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 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 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 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 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 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 的人和事。
托尔斯泰生活的庄园
托尔斯泰的书房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 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 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 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 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天才艺术家、清醒现实主义者 有力直率真诚地抗议虚伪
发狂笃信基督
颓唐又歇斯底里
批判揭露资产阶级的罪恶
不用暴力抵抗邪恶
托尔斯泰的生平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 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 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 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 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 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 作。
托 尔 斯 泰 和 妻 子
1852年
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发表自传三部曲《幼年》《童年》《少年》(中篇小说) 1854—1855年 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1856年 发表《一个地主的早晨》(短篇小说) 1857年 发表《琉森》(短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文内容《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再有比喻、夸张的大量运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特征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评论家和哲学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多的成就。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目录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农奴们充满同情。
在圣彼得堡时,他看到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就掏钱给乞丐,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乞丐是骗钱的,他反而说::“我不是捐给他钱,我是捐给道义!”有个年轻人想要一举成名,所以去请教了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向他解释,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分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就是分子,理想中的自己是分母。
分母越小的话,那么分数就相对越大,反之如果分母越大,那分数就越小,当分母无限大时,分数就相当于零了。
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与妻子决裂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与妻子决裂并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他的思想完全转变后,与他的妻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发觉自己与妻子的思想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他的信徒与妻子之间的纠纷也让他十分苦恼。
其二,虽然他的思想完全站在农奴的立场,但他同时又身处地主庄园的生活,他的心里产生巨大的矛盾。
在他离家出走前,他的妻子曾跪下来恳求他再读一遍曾经为她所写的诗歌,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挽回他的心,但他最终还是秘密离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批判文学家,他的著作描写了俄国人民在革命期间顽强斗争,是俄国革命的真实写照,曾被多次收录到我国的教科书。
他的思想在后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他还与他的妻子彻底决裂。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继他的父母离开人世后他由亲戚养大,虽然是个贵族,列夫托尔斯泰却同情农奴,这也是他后来和妻子决裂的一个原因,因为他的思想完全站在农奴那,导致他内心和现实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除此之外他和妻子决裂的原因还有一个,是他的思想完全转变,所以和妻子产生分歧,他们的婚姻也这么逐渐走上了终点。
《列夫·托尔斯泰》必备知识点
修辞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表现手法之欲扬先抑
阅读 策略
阅读 方法
语文 知识
传记阅读
⊙修辞知识:夸张 ⊙文体知识:传记 ⊙文学知识:茨威格 写作背景
01.修辞知识:夸张
认识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 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它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 染,使人感到不真实,却胜似真实。
课文示例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 看清他的比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 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 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明喻】 【夸张】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 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明喻】【夸张】
夸张目的
(1)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旳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 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 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类型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 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 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03.文学知识
1 作者档案
作者
茨威格 生卒年
1881-1942
评价
奥地利作家。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概括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概括
摘要: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
二、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三、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四、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俄罗斯社会的广阔图景,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文学和哲学教育,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这些作品都以俄罗斯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各个阶层的生活和命运。
其中,《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关于19世纪初俄国拿破仑战争的小说,通过对战争和爱情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一部关于道德和家庭生活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婚外情故事的叙述,探讨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独特,他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俄罗斯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宗教和社会制度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风格朴实、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考性。
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20
世纪的小说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托尔斯泰中篇小说《魔鬼》。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艺术探索的总结。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有力的一部著作,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1840年入喀山大学,写成《忏悔录》,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结识赫尔岑。
70年代未,人物众多、《克莱采奏鸣曲》,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生活,为考察欧洲教育。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80年代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家庭幸福》,典型形象鲜活饱满,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教育的果实》。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之中,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自传体小说童年》:剧本《黑暗的势力》、《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之中,托尔斯泰再度出国。
1860~1861年。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
小说结构宏大;永恒的宗教真理",只好呼吁人们按照",“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少年》,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其成名作。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资料简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资料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家,那么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文学家,有人说伤感造就了文艺,或许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而言也是真的,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就屡屡遭受了不幸,可以说是在不幸中艰难行走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的重大成就无疑与其自身的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列夫·托尔斯泰在童年的时候,可以说是十分的不幸的,他出生不久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后来又在自己十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父亲,面对着失去两位至亲的创痛,列夫·托尔斯泰并没有就此沉沦于悲伤之中,而是顽强地生活着。
后来在参军的过程之中,开始进行了文学的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在早年的时候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然后,青年时期又屡屡参与了战争之中,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亲眼目睹了战争的血腥与残忍。
因而,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对于战争和任性的思索。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文学家,但是其年少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肆意挥霍的时光,可以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黑暗时光,这段故事后来被列夫·托尔斯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情生活也是不尽人意的,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妻子的热爱只存在于黑夜之中,白天都是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
托尔斯泰的故事托尔斯泰是一位十分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于托尔斯泰的故事,也是不计其数的,其中大多都是一些较为励志的故事。
主要有托尔斯泰感情故事、教育孩子的故事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故事,其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情故事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
托尔斯泰的感情故事,可以用不可褒贬来形容,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热爱,也表示十分的气愤的,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只存在于黑夜之中,在白天的时候,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一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样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之间有着十分大的鸿沟。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第二十页,共20页。
反衬
平庸丑陋
大众化 说明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精神的深邃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 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第十二页,共20页。
1.本部分是如何来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 的眼睛的?
2.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2.(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
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 的高贵。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 其深刻而准确的,当他来审视自己的时候,依然带着剖析那个病态社会 的犀利,看到的丑恶真相令其伤心!
第十四页,共20页。
第十五页,共20页。
第三页,共20页。
❖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 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 无声的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志铭。
❖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 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 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唯有人们的敬意。
第四页,共20页。
茨威格
第六页,共20页。
学 习 目标
❖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 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第七页,共20页。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 文 主 要 可 分 几 部 分?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第八页,共20页。
第一段:须发的特点
第一页,共2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有关资料【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陈燊)】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分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
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
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
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
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
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
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
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
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
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
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
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
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
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
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
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
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
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此后又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
1862年9月,他同御医、八品文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
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次。
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
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
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
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
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
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持多久。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
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
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乡村俄国一切‘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从70年代初起,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
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
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
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在《忏悔录》(1879~1880)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这是因为他不仅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也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
列宁剖析这种惊人的矛盾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
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
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
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
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特科夫等创办“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
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
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
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
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
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
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
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
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架。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