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战国时期的教育总概括
战国时期的教育总概括战国时期的教育是对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与超越。
兴起于春秋时期的私学,到战国时达到兴盛的地步。
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的一些著名学派,培养了大批人才,极大地推进了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
战国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包容度,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史称“百家争鸣”。
第一节、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其时“百家争鸣”盛况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齐王兴办的大型养士机构。
学宫设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之下,故因此而得名。
稷下学宫初创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兴盛于齐宣王、?⊥趿酱?,至齐亡于秦学宫才最终关闭,前后延续大约150年之久。
稷下学宫也是战国时代唯一的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四方学者云集于此,议论时政,交流学术,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相互争鸣,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教学活动。
它建立之后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于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
稷下学宫脱胎于当时的养士制度,并始终保存着养士用士的痕迹,这就决定了其官办性质。
同时,由于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质变而成的高等学府,它保持了充分尊重来游学的私学学派,不干涉与限制其学术发展的风范。
稷下学宫虽由齐王直接掌管,但学宫的基本细胞是私学。
学宫由各家私学所构成,其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预。
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各派都在稷下得到过比较充分的发展,先后称雄一时。
学宫的学术领导人也多由荀况这样有独立身份的私家学者来担任。
因此,稷下学宫是一个官办之下有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的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学宫的官办决定了参与其间的各家各派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以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务;学宫的私家主持,又保证了思想自由、学术繁荣和人才竞出。
C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另一方面表现为相互争鸣、吸取,兼收并 蓄。战国时代,百家论辩在稷下成为风气。
兴盛于齐宣王时期。
齐宣王想与魏秦争霸,更广泛罗致各国人才,扩
建学宫,开府第以居学士,兼容各家,鼓励争鸣。 这一时期被赐予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人,稷下 学宫达到鼎盛。
中衰于齐湣王时期。 到其执政后期,无论学宫还是齐国都呈现颓势, 荀子等一批稷下先生纷纷离去。公元前284年齐 国被燕赵韩魏秦联军打败,临淄失陷,学宫遭到 破坏,停顿。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诸侯国之间,一国之内公室和私门的争斗愈演愈
烈,因而养士之风大盛。(孟尝君、春申君、平 原君、信陵君)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了人们择业的
对象,学习做士成为社会风气。
养士之风的盛行,为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创造了条
件。“士无定主”,士的思想束缚很少,能够在 思想学术、文化教育领域内纵横驰骋。
儒家后学综合孟、荀 两派的教育思想和教 育经验,写出了两篇 著名的教育论文《大 学》和《学记》。这 两篇论文是封建地主 阶级名副其实的教育 经典。
2.墨家私学
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一个学派,创始人
为墨翟 。 墨子从“利天下为之”的崇高原则出发,重视科 技研究和科技教育,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教学 方法更多是辛勤劳作。
2.待遇优厚
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性 善 论
教育就是扩充“善性”的过程。“人皆 可以为尧舜”。
一、“性善论”与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人具有先验的 “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 礼、智四种善端。但他又认为要做个完善 的人,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 不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 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这个意义 出发,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 就是“求放心”。
一、“性善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比政治本身还重要。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 财,善教得民心”。他接受了孔子“庶、 富、教”的思想,主张制民之产的同时, 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万
——《荀子·政事之纪也;《诗》 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 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 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 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荀子·劝学》
四、教学主张
羞 恶 之 心 , 义 也
羞 恶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我 固 有 之 也 , 弗 思 耳 矣
仁 义 礼 智 , 非 由 外 铄 我 也
恭 敬 之 心 , 礼 也
恻 隐 之 心 , 仁 也
是 非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恭 敬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恻 隐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开其端,孟子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以伦
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 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
的重要特点。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ltf1)
一、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
▪ 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提出了“兴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思想,主张通 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实现“兼爱”社会的 理想。
▪ 推行教育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手段。 “天下匹夫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者功亦 多”,如反对善于耕种者“独耕”。(理 想的社会应该人人受教育)
然科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 “各从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如关于圆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圆,一中同长 也。” 这和我们现代的科学定义是很相近的 了。又如力的概念为“力,形之所奋也。”
(三)文史教育 墨翟“通六艺之论”并读过“百国春秋”,
最后“背周道而用夏政”,并没有完全抛 弃儒家的“六艺”,只是不重视。 他批评儒家六艺教育具有腐朽、寄生的特点, 如他主张“非乐”,反对乐教,认为乐教 不仅糜费人力财力,还消磨人的意志,使 人懈怠职业。 评论:他的主张有批判儒家六艺教育脱离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际的针对性,却表现出某 种片面和狭隘性。
三、论教育内容
(一)政治和道德教育
“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 衣”、“劳者不得息”。
“三务”:“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刑政之治”。
措施(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兼爱、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 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二)科学和技术教育 这方面包括了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和自
(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这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
目的在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形成雄辩的本领, “上说下教”,推行“兼爱”的政治主张。 ▪ “三表法”:即衡量人的认识和言谈正确与否 的三条标准。“有本之者”,即“上本之古者 圣王之事”;“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 耳目之实”;“有用之者”,即“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三表法虽然具有 尊重实践和民众的意愿,表现出进步性,但仍 具有经验主义的特点。 ▪ 思维和辩论的法则(形式逻辑):掌握根据 “故”进行类推的方法,提出要“察类明故”。 事物的类,是由事物的故(内在根据)决定的。
中国教育史课后习题(选择题)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官学的的衰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A.西周B.春秋C.战国D.东周2.私学的教学场所一般是()。
A.固定的B.不固定的C.在都城D.在乡村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A.墨子B.孔子C.老子D.孟子4.“六经”中除了《诗经》、《尚书》、《礼》、《乐经》和《春秋》外,还有()。
A.《左传》B.《道德经》C.《中庸》D.《易经》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原则。
A.深造自得B.教亦多术C.专心致志D.启发诱导6.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做到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和()。
A.学行结合B.学教结合C.学辩结合D.学与反省结合7.孔子的道德教育要求,对于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要作到()。
A.仁B.忠恕C.孝悌D.爱8.《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是()。
A.荀子B.子贡C.颜渊D.子思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过而勿惮改”C.立志D.力行10.孔子讲的温故知新的“故”指的是()A.刚学过的书本知识B.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C.刚了解的社会知识D.过时的知识11.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A.庠序之学B.国学C.私学D.泮宫1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是()。
A.私学盛行B.教育平等C.刚刚萌芽D.学在官府13.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由国学和()构成。
A.畴人之学B.乡学C.家庭教育D.大学教育14.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A.武功之学B.生产劳动教育C.艺术教育D.礼乐教育15.私学发端于()。
A.西周B.春秋中叶C.春秋末期D.战国初期(二)多项选择题1.孔丘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E. 持志养气2.春秋战国时的“显学”是指()。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士人在感叹人生短暂,无常不幸的时 候,获得某些为界,当然,这思想本身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实践 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在教育中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的教学原则和治学 方法
创造 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 更多一些
量力 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子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实现“兼爱”,必 须借助于教育的手段,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社会的完善。 教育的个人作用:“素丝说”。墨子以术师和冉思为例,阐述了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 响,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 什么样的人
《乐记》 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他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 乐的产生 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 乐的作用 对人而言,使人认识深刻,情感丰富 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净化社会风气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士”这种人才,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勇于 承担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
作为“兼士”的标准 厚乎德行,即把德行的修养列为首位 辩乎言谈,即善于辞令,能说服人,能言善辩,奔走说教,改变社会风气, 实现其政治理想 博乎道术,即通晓治国的道理,不仅掌握墨家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要掌握实 用技术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夹谷会齐
孔子辞官带着他的
弟子周游列国,度 过了14年的流亡生 活。
周游列国
晚年孔子专心从事文献 整理和教育事业。编 《诗》、《书》,定 《礼》、《易》、 《乐》,修《春秋》。
杏坛礼乐
公元前479年73岁 的孔子去世,其弟 子皆守墓三年,唯 有子贡守墓六年, 然后离去。
治任别归
4.法家私学 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 魏),而与子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法家 人物中,如李俚、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 本人也奉子夏为师。商鞅则又是李俚的学生。魏 文候所尊师的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 子夏的教育活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 用。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倡耕战, 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商鞅用自己的学 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 皇所采用。他们扬弃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 家的阶级调和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 出严重的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第一节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官学衰落与私学勃兴
第三节 孔子教育思想
第四节 墨子教育思想
第五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荀子教育思想
第七节 《大学》与《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二、简答题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22、孔子的教师观?45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47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
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二、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552、三纲领八条目:91三、论述题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972、论述墨翟的科学教育思想。
62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其中能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称作,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称作。
2、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二、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太学:1093、鸿都门学:110三、简答题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1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2、刘劭是曹魏时期的名理学家,其代表作《人物志》以人物品鉴为主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才教育理论的专著。
二、简答题1、颜之推在儿童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152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3、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五种考试方法。
二、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75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79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
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
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
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
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
(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
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 墨子战国初年思想家——最早“和谐社会” 的提出者! 一、教育作用 • 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社会政治 理想,建设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 会(教育作为权利) • 2、人性——“染丝说”人性平等的立场认 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培养“兼士”、“贤士”
•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 “明人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所谓“人伦”就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 友五对关系。孟子要求做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曾被人们 普遍接受。在“五伦”中孟子尤其重视父子关系和兄弟关 系,即“孝悌”之道,把二者做为人伦社会关系的基础, 并以二者为核心,建立了伦理道德体系--“五常”,即仁、 义、礼、智、信。 孟子重视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国家统一,政治 稳定的基础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之上, 这显然具有很强的 道德至上主义。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 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得民心则得民,得民则得天 下,这是孟子的逻辑。孟子就是通过教育实现“明人伦”、 “王天下”的目的。孟子的这一思想影响中国教育二千多 年,使中国教育成为典型的伦理教育。
三、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 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1、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 名分、宗法、井田、仁义等,其创始人是孔子, 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称 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 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 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兼爱、舍己为人、 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 在劳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 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弟子必须 绝对服从首领(称为“钜ju子”),如有违 背,必依法处罚。该派在自然科学如数学、 光学、力学和逻辑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 成就。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战国时期教育的趋势
战国时期教育的趋势
战国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1. 学术追求: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盛,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学术派别。
教育上倡导注重学问和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2. 类别分化:战国时期,社会职业分化逐渐明显,教育方面也出现了文、武、农、工、商等不同的类别,形成了各种专业的教育。
3. 民间教育:除了官方学校之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私人创办的学校,更加注重实用的教育内容,这种民间教育的出现,为人民提高知识水平和应对社会变化提供了可能,也为后世民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原型。
4. 集体教育: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集体讲学的现象,如《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经常在家族、学社、城市中组织学习和讲授。
这种集体教育形式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传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在“百家争鸣”中教育始终是中心问题之一。不同 的学派往往就是不同的教育团体;各家各派又因对 教育在社会改造和人性改造等方面作用的不同认识 而相互辩论。因此,“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 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战 国时期,各家各派都重视教育活动,都不同程度的 开展教育活动。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影响 最大。四家之中,儒、墨更被称为“显学”,这不 仅因为这两家的学说影响大,也因为这两家教育活 动的规模大。道家和法家虽然在理论上不重视教育, 但为了扩大学说的影响,也都有授徒讲学活动。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 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 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 教,这叫“行说人”。孔子主张“述而不 作”,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 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 出新的东西,是好的东西越来越多。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 赵国人,儒家荀卿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荀 子教育思想最可靠的材料是现存的《荀子》, 共32篇,大部分为荀况本人所著。
(1传授, 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由于荀子的传 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的教科书,为文 化、思想定于一尊提供了物质基础。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认为人的最佳状态即非有知识,也非有道德, 而是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的质朴状态。 社会文明的发展使人异化,摧残人的天性,背弃自 然。 教育应是一个将种种人为影响逐个消减的过程,人 须注意教育的副作用,教育中要减少人为干预、遵 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 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 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1、人生哲学:中庸。 2、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循性而行和积极 学习。 3、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 ”
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
(1)循性而行:就是发掘人的内在 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 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 (2)积极学习。就是通过向外部世 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 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 学”。
(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
(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
1、教育主张-“不言之教”。 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学生的禀赋,而 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 然的思悟;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 2、教学方法-“用反”。 (1)“双观”。 (2)“正言若反” (3)“因其固然”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5、论教师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尊师重道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师严然后道 尊” 教师的条件:广博知识、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 生心理、能博喻、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相长 总结:中国古代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是先秦 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思考题
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 (稷下学宫: 2、明人伦: 、明人伦: 3、虚壹而静: 、虚壹而静: 4、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八条目: 5、豫时孙摩: 、豫时孙摩: 6、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简答题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论述题 1. 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返回来自三、《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ltf1)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一)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 发展 (二)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 性和创造精神 (三)稷下学宫创 墨子先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 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 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翟作为首任“钜子”,一生“上说下教”, 宣传“兼爱”主张,建立了有政纲、有领导、 有组织、有纪律的墨家学派。“徒属弥众,弟 子弥丰,充满天下”,其弟子180人,“皆可 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足”。 《墨子》为其弟子和后学所作,近代才得以研 究。
道家私学:老聃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主要分 为老庄派和黄老派。 庄周为代表的道家是道家的正宗,与儒墨相抗 衡。主张出世。有《庄子》一书。 黄老派是在稷下发明黄老之术而成名,尊传说 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假托黄帝和 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 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主张入世, 对世事采取积极干预的态度。
(二)教育的对人的作用 “素丝说”:墨翟批判儒家“教人学而执有 命”的矛盾的人性观。他以素丝和染丝为 比喻,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染 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 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 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 他从人性平等的立场论述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兼士”或“贤士”。 “兼士”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 乎德行。即知识技能、思维辩论、道德的 要求。 与“兼士”相反的是“别士”:别士自私 自利,而兼士无私地兼爱所有的人。儒家 主张爱有差等,对父母妻子之爱怎么可能 与爱一般人一样呢?而墨家认为,爱有差 别,实际上还是自私。
(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这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 目的在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形成雄辩的本领, “上说下教”,推行“兼爱”的政治主张。 “三表法”:即衡量人的认识和言谈正确与否 的三条标准。“有本之者”,即“上本之古者 圣王之事”;“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 耳目之实”;“有用之者”,即“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三表法虽然具有 尊重实践和民众的意愿,表现出进步性,但仍 具有经验主义的特点。 思维和辩论的法则(形式逻辑):掌握根据 “故”进行类推的方法,提出要“察类明故”。 事物的类,是由事物的故(内在根据)决定的。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盛行。
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养士之风的盛行更促进了私学的发达和百家争鸣的展开。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在诸多学派中,思想学术地位最为重要者确为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
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则为儒、墨、法、道诸家。
(1)儒家儒家在孔丘之后的著名学派中当首推子思、孟轲一派。
这一派继承孔丘“仁学”思想,提出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在当时并未受各国执政者重视。
儒家中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派别为荀况学派。
荀况提出“礼治”主张,确认封建等级制度的天经地义,并提出“性恶论”,作为其以“外铄”为特征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根据。
荀况的思想更为适宜走向统一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
(2)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学派。
墨家主张消除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在教育上信奉经验与实践,讲究思维训练,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等。
(3)道家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开创的。
老子对事物的辩证法有极深刻的研究,并主张“自然”、“无为”。
但却怀疑人类文明的价值,幻想退归“小国寡民”的社会,表现了避世的思想特点。
老子之后,道家也流派众多。
其中,庄周一派被认为是道家正宗,它将老子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极端,鄙弃和否定社会的一切,追求精神的逍遥和对大自然的仰慕,表现了遁世主义和相对主义。
庄周与老子并称“老庄”,作为出世思潮的代表,对魏晋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法家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最为激进的思想代表。
法家主张凭借实力和暴力求得统一,反对德化,主张法治,强化君权。
这就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指导思想。
法家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对人的价值表示轻视,其思想和实践留给后人很多教训。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后不久,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政局也更加错综复杂,出现魏、赵、韩、齐、秦、楚、燕“七雄”争霸的局面,直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才告结束。
战国时期是个社会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达到较高水平当时。
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原来奴隶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周天子为所有者的公田制)进一步瓦解,“私田”不断增加,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
同时,个体私营工商业也代替了原来“国营”的“工商食官”,使得商品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城市日见兴盛与繁荣。
上述这种“经济下移”的现象,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广的活动舞台。
经济下移瓦解了奴隶制经济,确立了封建经济的基础,又导致政治权利的下移——下移到新兴的地主阶级。
新势力必然会向旧势力夺权,所以战国时期又是一个政治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不但国与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剧,而且国内以国王为代表的“公门”和以实力人物为代表的“私门”之间斗争也很剧烈。
[见教材P56第1段田恒弑齐简公]。
激烈的政治斗争需要大量的人才,为此当权者们争相“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见教材P50-51页]。
士阶层既可以是原来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下层,又可以是平民阶级的上层。
在争相“招贤纳士”的社会氛围中,他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独立意识,使他们的思想束缚很少,能够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各领域自由创造。
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复杂,又向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许多问题,迫使人们去思考,各阶层的思想家应运而生。
他们出于不同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生了一批著名学者。
学者们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和传承自己的思想,大多很强调开门授徒;而士阶层要获得受人赏识的才能,就必须拜师求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统一的时代需要,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 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把 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 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 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 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 为培养目标。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诗》《书》《礼》《乐》《春秋》,“五 经”为教育内容,以《礼》为重点。“礼” 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荀子认为:礼 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认为人的最佳状态即非有知识,也非有道德, 而是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的质朴状态。 社会文明的发展使人异化,摧残人的天性,背弃自 然。 教育应是一个将种种人为影响逐个消减的过程,人 须注意教育的副作用,教育中要减少人为干预、遵 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 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 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 教,这叫“行说人”。孔子主张“述而不 作”,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 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 出新的东西,是好的东西越来越多。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 “兼爱”。兼爱要核心的道德要求,要求兼 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的标准。其宗旨 在于造福全社会。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墨家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以便更 有效地进行游说,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墨子 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 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墨子还提出了判断 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 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提炼 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 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墨家还注意对 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思孟学派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 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思孟学派研究孟子 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 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 政”。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 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使保存还是丧失这种 “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发源于先天就有的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后天接 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 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 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就会成为小人、恶人。因此,教育 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 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 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家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 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 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 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就如待染的素丝,有 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持志养气 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 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动心忍性 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存心养性 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 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 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反求诸已 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 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 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 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 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 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 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心能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但又不能让已有知识成为成见,妨碍接受 新知识。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 就不能被他物干扰思绪。心始终在活动着,但又不能让无关思考的活 动扰乱正常的思绪。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将教师视 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 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6)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 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 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 的服从。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腆,而使道家真正成为一 个学派的是庄周。道家鄙视和否定社会生活, 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萧遥, 阐述了富有辩证法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在“百家争鸣”中教育始终是中心问题之一。不同 的学派往往就是不同的教育团体;各家各派又因对 教育在社会改造和人性改造等方面作用的不同认识 而相互辩论。因此,“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 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战 国时期,各家各派都重视教育活动,都不同程度的 开展教育活动。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影响 最大。四家之中,儒、墨更被称为“显学”,这不 仅因为这两家的学说影响大,也因为这两家教育活 动的规模大。道家学活动。
第二节:齐国的稷下学宫
(1)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 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 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程 下学宫是官学。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 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 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 私学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 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大量奴隶的人身得到解 放,扩大了士阶层的来源。诸侯国之间争雄 加剧,士阶层成为各方争相利用的重要力量, 因之养士之风大盛。想成为士就要拜师求学, 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在发展。
百家争鸣 私学在教学时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社 会理想、伦理观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 发展成为不同的学派,各派都有自己的代表 人物,我们常称之为“诸子百家”。 各家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 的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形成“百家 争鸣”的局面。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 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 是小工业者,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 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 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研究 墨翟和墨家派的资料主要就是《墨子》。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 赵国人,儒家荀卿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荀 子教育思想最可靠的材料是现存的《荀子》, 共32篇,大部分为荀况本人所著。
(1)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荀子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由于荀子的传 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的教科书,为文 化、思想定于一尊提供了物质基础。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 素。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的 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 一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 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 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 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 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 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 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 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 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 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 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 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2)“逍遥”的人格理想 道家认为仁义献身是以牺牲人的自然发展为 代价,于是提出一种“无功”“无名”、物 我两忘的逍遥人格。
(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 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 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 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 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 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