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第2章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 比逐渐提高,传统服务贸易占比相对 下降。
自由化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服务业发展,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限 制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导 致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 务贸易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措施 •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与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 进行的,以提供或接受服务为标 的的国际交易活动。
谢谢
THANKS
鼓励企业加强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服务贸易 的国际竞争力。
ABCD
深化服务贸易开放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准入,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吸引更 多外资进入我国服务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和谈判,维护我国利益 和发展空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
理论概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同一产业内具有相似要素密集度或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该理论认为,产业内 贸易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引起的。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具有同时性,且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因此服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普 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关注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内 贸易的发展。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服务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三)服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第三节 服务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三、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服务产品的概念 1.一般概念 2.经济学概念 (二)服务商品的特征 1.服务产品是无形的 2.服务提供商和服务消费者的同时性 3.服务质量差别大 4.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 5.服务价格差别大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和贸易基础的解释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 影响。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 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管理贸易政策的内容是:国家对内指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 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的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 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二、自由的服务贸易政策
可逆转。
5.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且要素密集度不
6.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似。
7.自由贸易而且各国贸易平衡。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
(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 补充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一)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度 2生产要素密集度.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讨论 长期大量顺差与逆差的结果? 顺差----外汇量增多---本币升值----国际市场本国W价格上升----出口量减少 Eg: $1:¥8 $1:¥4 (2:8) 思考 本币对外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有何影响?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构成)
相关资料:
2000年中国内地十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特区、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与他们的贸易额达$4085亿,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6%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15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中,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东盟、加、澳、韩等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实现全面增长,累计达到9588.3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83%。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1、贸易额(值)(The Value of Trade) (1)定义:~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值。 (2)计算:各国出口额(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值)。各国(地区)统计其出口值时通常采用FOB价计算。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2、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 (1)定义:以不变价格表示的贸易值。 (2)公式: 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计算期 ) (计算期 ) (计算期指数/基期指数) 例题:1970年,世界出口额$2800亿,1978年,世界出口额为$11736亿。假定出口价格指数为1970年为100,1978年为265。试分别比较1978年世界出口额和世界出口量与1970年世界出口额的增长变化情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五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第六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关税措施 第八章: 非关税壁垒 第九章: 出口促进与出口管制 第十章: 国际服务贸易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救济措施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2章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与统计
• 4、分销服务(Distribution services) • 5、教育服务(Educational services) • 6、环境服务(Environmental services)
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人员流动与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区别:
前者是双向的,而后者是单向的
前者流动者雇佣身份未改变,而 后者流动者雇佣身份发生了改变 前者持续的时间大大地短于后者 涉及人员的流动时间
三、GATS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
(一)GATS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分类
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 圭回合”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 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简称GATS)中,规 定了从服务贸易提供方式的角度给 服务贸易进行较为明确的界定,并将 其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 存在、自然人流动四类。
优点
明确区分了概念上的差别 方法科学,符合一般国际经济学理论 有利于反映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结构 实现了国际和国内分类逻辑上的一致性
缺点
实际应用性较差 重要性不断下降 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国际经贸关系的综合性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
一、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发展
第一阶段
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产生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
2)服务贸易(Invisible Trade)
3)单方转让(Unilateral Transfers)
3.平衡或结算项目(Balancing or Settlement Account):
1)错误和遗漏(Errors and Omissions)
CH2.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2.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适用性的争论
概括起来,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P30 1.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
R·迪克(R.Dick)和H·迪克(H.Dicke)(1979)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来验 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现实格局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桑普森(G.Sampson)和斯内普(R.Snape)(1985)认为,一些服务要求生产 者和消费者直接接触,这就有可能出现生产者的跨国移动,而传统的赫克歇 尔—俄林模型(H-O)理论的基本前提假定之一为“没有要素的国际移动”, 若不放弃该假定,H-O理论就不足以解释服务贸易。
(3)制度可行性。这与各国对服务贸易的国内规制 及各国政治、法律、文化等体制因素有关。
国际服务贸易
2.1贸易品、非贸易品 与服务可贸易性
四个因素增强了服务的可贸易性:
•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有效地消 除了诸多服务的时空限制,使跨国界数据 流动日益便捷和快速,降低了交易成本, 强化了服务的可贸易性,而且其本身也成 为一种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 2.2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适用性的争论
2.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 以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Richard Kumpe,1988) 为代表的另一派坚持认为,作为一个简单的思想,比 较优势说是普遍有效的。
• 萨皮尔(Sapir)和卢兹(Lutz)(1981)及萨皮尔(1982) 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其主要结 论是:“物质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运输服务部门有比较 优势,而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在保险、专利等服务部 门拥有比较优势”;“传统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 贸易,也适用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 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2.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的局限性体现在哪 些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
(五)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举例说明:
假定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是14000亿美元,2001年为
30000亿美元,设1991年的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的价格
指数为160,试比较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与
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的变化情况。
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30000 = 2.14倍
***无形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服务贸易(Trade of Services)包括四种方式:
(1)过境交付,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第二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总结
若RCA>1,则意味着该国以出口该种产品为主。 RCA说明一国在某些服务方面实际的对外贸易地 位或竞争地位。
2009,7
15
第三节 “比较优势模型”在现代国际服务贸 易理论中的演化
二、迪尔道夫(A.Deardoff)模型 三、萨格瑞(Sagari)模型 四、伯格斯(Burgess)模型 五、服务价格国际差异模型 六、梅尔文(Melvin)生产者服务的贸易模型
2009,7
17
萨格瑞模型
H-O-S定理 ,将技术差异引入传统的要素禀 赋模型, 主要论证技术差异和熟练劳动 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克 服了原有的局限性,使之更为符合国际服 务贸易特征。
2009,7
18
伯格斯模型
揭示不同国家服务提供技术上的差别是如 何形成比较优势和商品贸易模式。 在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如果技术 相同的两国商品可自由贸易(服务不可贸 易),即使无一种要素能在国际上流动, 两国的要素价格和国内服务价格的差异出 也会缩小或完全消失(在运输成本忽略为 零的情况下),从而降低市场参务价值理论评述
(二)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及价值形成过程 服务产品价值量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一是重复型服务产品。因服务劳动过程中主客观 条件的差别,生产同种服务产品需要各不相同的 个别劳动时间,故其价值量由生产这种产品所耗 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二是创新型服务产品。它的非重复生产性和共享 性使其价值量由最先生产出这种产品所耗费的个 别劳动时间和风险系数决定
2009,7
19
即使由于技术先进服务相对低廉,也可能造成服 务密集部门相对于其它部门规模上的扩张,以及 那些大量使用服务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部门 也将扩大规模。可见,即使服务部门的产品不可 贸易,服务技术的国际扩散也会对收入分配和贸 易条件产生影响。 服务技术的国外转让对本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应视 服务技术优势在竞争优势中的地位以及服务技术 转让是加强了还是消弱了其它方面的比较优势 (如要素比较优势)。
国际服务贸易第2版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概述1.服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服务作为非实物的使用价值,和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⑴服务的无形性或不可感知性⑵服务过程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⑶服务的异质性⑷服务的不可储存性⑸服务的所有权不可转让性⑹服务价格名称多样与不易确定性2.服务业是怎样分类的?其发展趋势如何?答:㈠服务业的分类:为了明确不同服务业的经济性质、揭示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与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服务业进行了以下分类:⑴服务业的理论分类:a.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分类;b.以功能为基础的分类⑵服务业的统计分类:a.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b.世界贸易组织分类法;c.我国服务业的统计分类㈡服务业的发展趋势:⑴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⑵服务业对工农业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⑶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3.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答: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
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各国的服务出口额之和构成国际服务贸易额。
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服务输入和输出活动。
广义的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出输入和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的交易活动。
4.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⑴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⑵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时性;⑶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⑷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⑸贸易保护方式更具有刚性和隐蔽性;⑹营销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为什么能得到迅速发展?答:⑴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⑶跨国公司扩张带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⑷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大;⑸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⑹发展中国家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世界服务贸易。
6.简述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理论培训教程
国际贸易理论培训教程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1.1 国际贸易定义国际贸易是指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这种交易通常涉及货物、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流动,以及货币的兑换。
1.2 国际贸易的意义国际贸易为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和平与稳定提供了保障。
1.3 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和知识产权交易等。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2.1 经典贸易理论经典贸易理论主要由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构成。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其绝对优势产品,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优势产品。
2.2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主要由产品差异化理论和国际规模经济理论构成。
产品差异化理论认为产品差异化可以带来市场份额的增加,国际规模经济理论则认为正规模经济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2.3 政府干预理论政府干预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关税、非关税壁垒、出口补贴等手段干预国际贸易,以实现经济、政治和外交目标。
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3.1 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指无限制地开放市场,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3.2 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指通过设立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3.3 贸易自卫政策贸易自卫政策指为了应对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和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行为,采取限制性措施,如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第四章:国际贸易实践4.1 WTO与国际贸易规则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旨在推动自由贸易和规范国际贸易行为。
4.2 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建立的贸易自由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市场的一体化。
4.3 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支付和结算的机制,目前主要是以美元为主导货币。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单项选择题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层建筑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层建筑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和混合型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B.买卖双方的约定C.各国政府间的协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资本流动C.社会生产力D.社会制度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宗主国与殖民地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B.相同C.成正比D.不相关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D.黄金二、多项选择题1.国际分工是()A.国际贸易的基础B.国际市场的基础C.国际贸易的产物D.国际市场的产物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自然条件D.资本流动 E.上层建筑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学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1提纲
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培育
1、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换成竞争优势 2、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说的适用性分析
(一)不同观点P30-
不适
迪尔道夫认为有3个特征导致比较优势失灵: 1)对服务贸易的跨国需求是货物贸易的派生需求 2)许多服务贸易涉及要素流动 3)一些要素服务可以用国外直接提供,无须进口 因此1984年迪尔道夫首次运用传统的2.2.2模型,对服务贸易的比较 优势进行了分析。 评价 1.当一国决定发展服务贸易时,首先要研究本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2.不同服务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各国应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制定服务 贸易发展战略。 3.进一步证明了商品与服务贸易的不可分性。
(三)伯格斯模型
贡献: 1.通过对H-O理论的修正,揭示了不同国家服务提 供技术的差别是各国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模式的 主要决定因素。 2.服务贸易自由化可能会损害进口国利益。 3.当本国具有服务技术优势并向外国免费转让技 术时,外国仍可能会受到损害。
(四)萨格瑞模型
萨格瑞将技术差异引进H-O-S模型,并进行修正, 分析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 萨格瑞认为,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不仅存在,而 且技术转移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萨格瑞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77年世界44个国家 的相关数据,进一步证明了技术差异和熟练劳动 是各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这一命题。
如:生产区段和服务价值链理论
当生产过程逐渐分散到由不同国家的生产区段合作生产时,对国际服务 链的需求就会明显上升,从而诱发国际服务贸易。
小
结
传统的商品贸易理论重点强调的是供给方的生产 成本优势,而服务贸易不仅取决于服务要素的生 产成本,而且更强调需求因素所导致的成本增量 或消费者选择性,如运输成本,信息成本,消费 者收入及其偏好,系列服务质量,包括售后服务 和购买环境如信贷条件、保险要求等。正因为如 此,传统商品贸易理论不能确切地应用于服务贸 易领域。对于服务贸易问题,不仅要从资源要素 票赋角度,而且还要注意从服务贸易的流向、相 关的市场结构以及需求特征角度来进行探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2章 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
• 出口税(Export Duties)是指出口国 家的海关在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 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 过境税(Transit Duties)又称通过税, 它是一国对通过其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 收的关税。
• (二)按照征税的目的分类 • 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又称收入 关税,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 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 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是指以 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 征收的关税。
• 紧急关税(Emergency Tariff)是指当 某种外国商品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进口国 内市场,对进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生产造 成了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损害威胁时, 进口国家为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而对该 商品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 惩罚关税(Penalty Tariff)是指当出口国家 某种商品的出口违反了与进口国之间的协议, 或者未按进口国的规定办理进口手续时,由进 口国海关对该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具有惩罚 或罚款性质的进口附加税。 • 报复关税(retaliatory duty/Retaliatory tariff) 是一国为报复他国对本国商品、船舶、 企业、投资或知识产权的不公正待遇而对从该 国进口的商品所课征的进口附加税。
•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种侵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其特点是 • 保护的对象扩大了 • 保护的目的变了 • 保护由防御转入进攻 • 保护的阶级利益变了 • 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 • • • • • •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 政治上的需要 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 (一)保护贸易政策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5、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
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就一国 〔地区〕对外贸易而言,可表示该国一单 位进口商品与其所需出口用以交换的商品 数量的比率。
11
一定时期内,如一国〔地区〕一定数量商品 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 〔地区〕的贸易条件便得到改善,或变得 有利,贸易利益亦随之增大;相反,则贸 易条件恶化,或变得不利,贸易利益亦随 之减少。
6
就某一类商品而言,贸易差额指一国〔 地区〕某类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 额。
如果某类商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称 为净出口;如果某类商品出口小于进 口,则称为净进口。
净出口与净进口反映的是一国〔地区〕 某类商品的贸易地位。
7
3、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 〔地区〕进出口中各种商品的构成, 即某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 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
31
② 计算机及相关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计算机 硬件安装的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与执行服 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库服务及其他。
③研究与开发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及人类学中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在纪律结束下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是以 国境为界划分的,但凡在一国境内发生的服 务活动称为国内服务贸易,而对居住或生活、 工作在另一国家国境的人销售的服务被当作 是国际服务贸易。这对于统计专家在进行服 务出口和进口的计算及分类是比较方便的。
19
2、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定义 联合国贸易与开展会议利用过境现象阐
27
4、以要素密集度为标准 沿袭商品贸易中所密集使用某种生产要素的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制订)课程编号:010107英文名: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课程类别:类别选修课前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等后置课:学分:2学分课时:34课时主讲教师:卢映西等选定教材: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类别选修课,本大纲适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课程首先介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形成和发展趋势;其次介绍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介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价值理论及相关理论,介绍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包括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贸易政策、服务贸易的保护主义政策及其成因,同时介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经济发展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再次介绍国际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和发展,介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并介绍加入WTO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业、基础电信业、批发零售业和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现状和开放情况。
最后介绍国际服务贸易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一般基础知识和理论。
具体地说,作为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形式,学生应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和各种政策措施,了解经济发展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
同时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应熟悉国际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加入WTO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业、基础电信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现状、开放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本门课程的知识信息,讲授过程中注意讲授内容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并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同时结合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开阔思路,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岩)第2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四阶段:二战后 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二阶段:18—19世纪 第一阶段:15—17世纪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1.3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 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本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本国与别国经济、投资的合作情况; ★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 ★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第2章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陈际岩贸:易《理国论际与贸实易务理(论第与2实版务)》陈《岩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1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 国际贸易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 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单一国家或地 区的角度出发,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4.3 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转型的政策内涵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让位于贸易平衡发展。 从出口导向转变为进出口结合。 数量扩张转变为品牌战略。 从单纯的双边贸易转向参加区域性合作。 后危机时代的贸易强国策略。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2.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 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使新 兴的产业避免外国工业品的竞争, 使之能充分发展,便不断要求实施 保护贸易措施。1898年前后成为欧 洲高度保护贸易国家之一。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国际贸易的概念与特征1. 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居民和企业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跨越国界的方式进行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活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的间接交换。
2. 国际贸易的特征(1)跨国界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易双方跨越国界进行经济活动。
(2)交换性: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涉及到价值的转移。
(3)风险性: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国际贸易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
(4)规范性:国际贸易需要遵守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
(5)复杂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的货币、文化和法律体系,交易过程较为复杂。
二、国际贸易的历史与发展1. 古代国际贸易(1)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最早的贸易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2)奴隶社会的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封建社会的贸易:封建社会时期,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2. 近代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的探险活动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
(2)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货币体系。
3. 现代国际贸易(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贸易受到战争影响,出现萎缩。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关贸总协定(GATT):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4)WTO时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1. 按照商品流动方向分类(1)出口贸易:本国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2)进口贸易:外国生产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要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 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 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 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内需求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 增强。政府的直接干预越来越降低,而是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 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竞争等等。 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 进入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A.生产要素 分为基本要素及高等要素。 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初级劳工等。 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通讯网络、高精技术人才、研究中 心及领先学科等。 基本要素的重要性在下降。 还可以分为通用要素和专用要素。 最有利的情况是把竞争策略建立在高等要素和专用要素
第三章 国际务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性
国家服务业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培育
核心问题: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的?
因其涵盖领域太广,国际服务贸易真正受到重视的时间 比较短,所以尚没有系统的服务贸易理论。 讨论较多的问题是,国际贸易原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适 用性问题;国际服务贸易的原因、格局及得失;国际服 务贸易壁垒及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 从微观角度讨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的可能更有 意义
B 需求情况 对该产品的本国需求情况。最初销售都是在本国 的的。能否打入国际市场,则取决于这种产品各 国需求状况的时间差、各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 好的国际流传。
C. 相关产业
相关产业必须是领先的或是一流的。如果相关行 业比较发达,则有紧密合作的可能、互补产品的 需求拉动、企业优良的信息环境等。产业集群理 论。 下图是意大利的优势产业,与鞋业都有关系。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 动力和丰富的资源。
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 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需求和相对价 格。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 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按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 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
从《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波 特研究的逻辑线索是: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 ,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作者是站在产 业(中观)层次,从下而上,即从企业(微观)层面向上 扩展到国家(宏观)层面上。这是对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 一种拓展,因为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立足点大多侧重于贸 易活动,即从贸易研究入手,把产业研究仅作为一个附属 领域,而波特的研究视角则是从产业经济入手,再去探讨 它对企业乃至国家对外贸易的决定作用。
5.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 (Michel Porter, 1947~),美国著名 管理学家,哈佛大学 商学院教授。兼任世 界上许多大公司和政 府机构的咨询顾问, 是当今世界有关竞争 策略与国际竞争力方 面的权威之一。
1983年,波特在里根总统设立的产业竞争力委员会 任职,在美国挑起了有关竞争力问题的大辩论。他 在80年代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 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 (1990年),系统地提出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
H-O定理: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 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商品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 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 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H-O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国家或区域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 生产和输出本国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本国稀缺 要素密集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 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 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 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资本和土地(自然资源)
产品要素的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某种产品生产中各种要素的比例。不是指要素的绝对数量, 而是指要素的相对数量。 要素密集程度和技术以及要素的价格有较大的关系。
要素的丰裕程度 某个国家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及比重。不是绝对量, 而是和另外的国家相比的相对数量。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 略,即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 别化战略(differentiation);目标集聚战略(focus)。 在《竞争优势》中,波特创立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竞 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 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即我们通 常所说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回顾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论 比较成本论 HO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论 价值链理论
1.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1723-1790) 英国经济学家, 代表作〖国富论〗
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优越的自然禀赋和 生产条件可降低生产成本,各国都应该生产成本 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在各国之间交换。通过参 与国际分工使自然条件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生产 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 。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差别越大,社会需求结构差别就越 大,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差别也就越大,此时, 国家之间发生产业间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产业内贸易的 可能性越小。反之,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越相近,社会消 费需求结构也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越 相似,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产业间贸易的可 能性越小。
6.价值链理论
原来的分工标志是最终产品,现在则是生产环节 ,行业内贸易的情况非常多见。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相关联 的劳动过程,或者说“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 了企业的“价值链”。每一项活动都是这个链条 上的一个环节。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按照H-0理论,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 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 品。 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 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H-O理论 。采用从美国 的数据中计算进口替代品的要素密集度的方法来估计进口 品的要素密集程度。结果发现,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 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增加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 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 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 ,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 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 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意大利与制鞋有关的处于国际先进地位的行业
D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企业管理、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等。
一个国家最有希望称雄世界的行业是其国内最受 崇敬的行业,那些出英雄、出百万富翁的行业。 这种行业在意大利是时装;瑞士是银行;以色列 是国防和农业;美国是金融和娱乐业。
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
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 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力投资的动 机下降,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以达 到保护企业的目的。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如果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门的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和交换, 那么这些被相互交换的产品肯定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 广泛的产品差别,完全同质的产品没有必要去相互交换和贸 易。 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 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 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 的差别等等,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 易的基础。
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 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 。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 失去竞争优势。
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政府可以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 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的进入,建设有效规模的 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术,以鼓励出口等。
进入财富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 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 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 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德国等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入 这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