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美国经济正全面改善但就业复苏缓慢

合集下载

全球经济没有了“同此凉热”——美国宽松政策短期难改变

全球经济没有了“同此凉热”——美国宽松政策短期难改变
美 联 储 表示 ,预 计 美 国失 业 率 仍将 其 他 更 高 风 险 的资 产 ,如 股 票 等 。
美 联储 将 继续 保 持 扩 张性 货 币政 维 持 在较 高 水 平 ,而 核 心 通胀 率 也 将 在 高 盛 集 团美 国经 济学 家 哈祖 斯 则 发 策 立场 段 时 间 内维 持低 位 。美 联储 表 示 ,为 布 研 究报 告 认 为 , 联 储 2 1 年 不 会采 美 0 1
数 据显 示 ,美 国 1 非 农就 业 人 数 期财 政 挑 战 ,改善 美 国财 政 的 可持 续 性 月
增 加 3 6 人 ,经 济 学 家此 前 预 期 为 增 .万
美 商 务 部 报 告 显 示 , 去 年 第 四 季 加 1 . 万 人 。同时 , 2 失 业人 数从 最 资产 生 挤 出效 应 ,也 会 增 加 美 国对 海外 46 l月
O3 21 度 ,个人 消 费 开 支 、出 口、非 居 民住 房 初 的 1 . 万 人 上 升 至 l . 万 人 。 固定 资 产 投 资 等 方 面 都 出 现 改 善 , 为 G DP增 长 作 出重 要 贡 献 。 同 时公 布 的 数据 还 显 示 ,美 国 1 月 失 业率 意 外 大 幅 降 至 9 0 .%,创 2 0 0 9年 伯 南克称 美 国无通 胀 压力
美 国宽松政策短期难 改 又
■ 易 晓 阳
伯 南 克 为 美 国 的货 币 政 策 做 辩 护 ,他 表 示 ,美 联 储 不 应 为部 分 新 兴 市 场 国 家 的通 胀 问 题 承 担 责 任
去 年 年 底 以 来 , 美 国 多 个 经 济 领 政 策 的 压 力 ,客 观 上 促 进 了经 济增 长 。 域 持续 显示 出复苏 势 头增强 迹象 。而 随 着 去 年 第 四季 度 GDP 数 据 的 披 露 ,

9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讲话全文

9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讲话全文

9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讲话全文: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作者:LMAX万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北京时间9月19日2:00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利率决定,发表政策声明及经济展望后,主持媒体发布会。

伯南克发言如下:伯南克称,目前美国经济增长下滑风险已经降低,但是增长的幅度变缓,经济增速也是适度的。

中期经济前景轮廓同6月时的看法接近,需要耐心等待不利因素逐渐缓和。

就业市场复苏不平衡,复苏状况低于期望,失业率高于可接受的水准。

失业率降至6.5%以下以前不会升息,在2016年后的几年利率可能逐步上升,最终达到4%。

失业率并不是衡量就业市场最关键的数据,目前没有特殊的数据能够完全描述就业市场,希望就业市场全面复苏。

委员会将密切关注通胀水平,多数官员预期通胀会上升,通胀会恢复至2。

如果通胀持续低于目标水准,将放缓加息的决定。

相较于QE,利率政策是更加强大的工具。

财政政策给经济带来消极影响,财政状况令今年经济增长放缓至少一个百分点。

如果因政府行动造成经济放缓,我们必须慎重考虑,最重要的是避免2011年的那种不利情况发生。

委员会认为经济数据还没有强劲到支持缩减QE,即将开展的债务上限争论将给市场带来风险。

在被问及今年放缓购债进度是否仍合适时,伯南克称总的框架还是一样的,即便缩减购债规模,联储仍能通过利率向市场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伯南克认为量化宽松政策是有效的,目前就业市场要比一年前好很多,尽管目前效果难以确切评估。

之后的几次会议上委员会将确认经济是否复苏,然后会迈出缩减购债第一步。

缩减购债没有固定时间表。

如果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增强,可能在今年稍晚行动。

向松祚博文

向松祚博文

悲观、绝望、疯狂:世界银行和IMF年会观察(之一)2010-10-10俯瞰全球,货币、金融、经济战场硝烟味道十足!“货币战”、“贸易战”、“金融战”声音此落彼起,响彻云霄,大有一触即发之势!10月9日,各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齐聚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

大会小会,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听来听去,却是越听越糊涂,越听越迷茫,越听越悲观,越听越失望,越听越绝望!东西南北之衮衮诸公,西装革履,道貌岸然,似乎个个胸怀锦囊妙计,仿佛人人有经天纬地之才。

到头来却只落得个“战争威胁”不绝于耳,指责抱怨声振屋瓦。

吵吵嚷嚷一番之后作鸟兽散去也!到底是怎么回事?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人类为何突然象发神经一样相互谩骂和指责?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当然是主要原因。

不过依我观察,世界各国领袖(政界和学界精英)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根本原因缺乏深刻共识、各国政治领袖(尤其是发达国家政治领袖)思想心理上极端的“短视、偏见和自私”,才是导致“货币战、贸易战、金融战、经济战”最重要之原因。

全球经济前景确实令人忧心忡忡,说“前景黯淡”还是大大低估了。

俯瞰小小寰球,坏消息总是多过好消息。

两个月前(8月10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深表悲观,多家机构将2010年美国经济增速下调至2%以下(年初预测是%);2010年9月的最新数据,美国失业率依然高达%(某些州的失业率甚至超过15%!),其中黑人失业率是%,西班牙裔失业率是%, 白人失业率是%, 亚裔失业率是%;私人投资、消费、信贷持续萎靡不振。

美国经济学者算过一笔简单的帐:要想5年内让美国失业率降低到5%水平,那么美国经济每个月必须创造32万个新工作岗位;要想10年内将失业率降低到5%, 则每个月需要创造23万个新工作岗位;要想确保新增劳动力有工作,则每个月必须创造10万个新工作岗位。

9月份的情况是:私人部门新增雇佣64,000人,然而政府部门却裁员159, 000人,两项相抵,共有95,000人丢掉饭碗。

伯南克的大萧条九条

伯南克的大萧条九条

伯南克的大萧条九条伯南克是研究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专家,他主持实施的货币政策给美国未来经济强大的复苏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而在新旧纪元交替之际,每一件事情都重大无比,这些决定世界未来方向的事更是绝对不会错的。

伯南克是现在世界经济大戏的总设计师,而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大萧条”,书中详细阐述了对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基础研究成果,这也成为了伯南克导演最后这样大戏的蓝本。

此书后被翻译到了中国,如果读懂这本书,就能对现在世界经济的形势有个清晰的宏观认识。

更甚者,读懂这本书的第一章--因为其有提纲携领的功效--就能对世界大萧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是个人认为第一章中重要的九条,以及个人对其的一些理解。

要注意的一个前提是:伯南克的研究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的,那时的经济状况和现在有两点不同。

第一,当时使用的是金本位制,而现在使用的是美元本位制,这个差异决定了美元不能长期贬值(因为美元是储备货币)。

第二,当时世界经济基本上是市场经济,而当今世界经济中还有很多国家控制、计划经济的成分,也就是说现在的经济中结构性问题较大,这是伯南克书中没有涉及的。

下面就是个人认为的伯南克大萧条九条;一、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货币主义学派非常重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认为很多经济问题都是货币问题,因此也十分重视央行和商业银行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当次贷危机一发生,伯南克领导的联储就开始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滋养实体经济。

同时货币政策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金融战略(在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家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对此都有充分专业的研究,而象伯南克这样的专家被选为美联储主席也就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二、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在危机中快速复苏为了阐明这个问题,伯南克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在经济危机中最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大量释放货币涵养经济。

这就如同一个人生病了,必须通过滋补保证其营养才有助于其康复。

《大而不倒》评析(95分)

《大而不倒》评析(95分)

《大而不倒》评析看完了电影《大而不倒》后,我对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危机下政府决策的艰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明白了现代经济中的“大而不倒”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电影《大而不倒》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雷曼兄弟公的CEO迪克•富尔德、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摩根大通银行CEO詹姆斯·迪蒙、纽约联储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前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巴菲特为中心,打造了一个包括美国政界精英及华尔街巨子在内的群英会,而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让整部影片星光熠熠,气场十足。

电影再现了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精英们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

这些精英们自认为拥有巨大的权利和无穷的手段,可以决定这场游戏的胜负,但是他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和接受这场游戏的真正结果:最糟糕的时刻正在到来。

影片的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前半部分讲述了雷曼公司破产的经过,情节十分紧张;后半部分讲述了美国政府通过给各大银行注资的方式购入有毒资产,向中小经营者放贷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通过电影《大而不倒》让我理解了金融危机下“大而不倒”的政策。

在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中,存在这样一个观念,即在一个大的金融机构或企业遇到麻烦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将会敢干预以阻止其倒这是因为政府从稳定金融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对金融机构的破产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持谨慎的态度,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大而不倒的状况。

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往往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方面,从大而不倒的内在逻辑看,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救助规模更大的机构也自然成为选择,于是政府在无形中鼓励了数量更多、层次更深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将给普通大众带来强烈的信号,这种隐性担保极可能刺激针对这些机构或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所面临的救助压力也将更大,否则预期的覆灭往往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

伯南克说美国经济扩张保持正常

伯南克说美国经济扩张保持正常
海外经济 评论 2 l
维普资讯
国 际 大 势
说:“ 政府 的规模 不是 由我来决 定 的,问题的关键 是 ,国会在 一定 的时候 应该决定 联 邦政府 的恰 当规模 。这 才真 正是 首要的基本的 问题 。这个 问题 以价值观 为基础 ,
因此真正必须做 出这一决定 的是 经选举产 生的议 员们 。 ”
能势必将他 的个人 意见和 中央银行 的立场相 混淆 的人士的批评。 美联储应该在政治 上保持 独立。 伯 南克 对于有关这 些类似话题 的提 问避 而不 谈。
曾担任布什 经济顾 问委 员会主席 的伯 南克说 “ 我将保 持独立 , 带政治色彩。 不 ” 他拒绝对 白宫争取 对 即将到期 的税 收减免延期 的努力作 出评论 。 在 5 月前,当 仅 个 他 代表 政府说话 时 ,伯 南克 曾要求国会将这 些政策延期 。 在 回答 有关联 邦预算 赤字是否反映政府过度支 出或税 收不足 的 问题 时, 南克 伯
共和党议 员玛克辛 ・ 沃特 斯对伯 南克说:“ 我们会想 念格林 斯潘先 生, 没有人像 他 那样说话。我们希望你也不 要像他定政 策的联 邦公 开市场委 员会说 话 时, 然采用 仍 了该委 员会 一贯使用 的小 心 的差别 细微 的措辞。 他说:“ 能需要进 一步加 强货 币政策 。 他 的这一说法是 对 1 3 日联 邦公 开 可 ” 月 1 市场委 员会会议 声明的确 认 。该 声明表 明,可 能进 一步提 高利 率。 在那次会议上 , 邦公 开 市场委 员会将其基 准联 邦基金利 率—— 同业 隔夜拆借 联

些议 员显然对伯 南克 的这种慎 重态度 感到失望。
共和党议 员戴维 ・ 斯科 特说:“ 你是 我们 的首席经济学家 , 我们所 有人指 望能 是

量化宽松政策(QE)

量化宽松政策(QE)

量化宽松政策(QE)量化宽松政策(QE)量化宽松政策(QE:Quantitative Easing)简单理解就是“印钱”。

其中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量化宽松简介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

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周期也较长。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从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

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微调,而是开了一剂猛药。

从美联储实施QE以来,美联储扭转经济颓势的思路的本质是通过短时间内向市场投入大量货币,构成“财富溢出效益”,进而期望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促进美国经济的最终复苏。

但是其实质还是走消费提振经济的老路,这与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的“再工业化”的夯实美国实体经济的改革思路是不符合的,说到底就是将美国经济从进一步恶化边缘拉回来的一种临时举措而已。

当然从美联储的角度来说,由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毕竟有限,美联储能够做到如今的程度已经非常不易。

但是如果实体经济的基础得不到修复和发展,即使未来失业率达到美联储的目标,也只能是下一轮经济危机的爆发所做的铺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举措,在缓解危机和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着眼于解决美国经济的长期问题,启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奥巴马政府采取了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出口扩大、推进“再工业化”、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进金融监管改革等一系列措施。

综合观察 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形势盘点

综合观察 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形势盘点

综合观察: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形势盘点(上)不知不觉,2010年已经走到了最后一个月,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欧债危机以及风云变幻的政治因素又使得各经济体对经济预期保持谨慎乐观。

从经济基本面上看,全球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表现平平,虽然没有出现二次探底但大多经济体增速逐步放缓。

全球制造业指标在近期持续向好。

货币政策方面,各经济体再次进入谨慎期。

据经合组织(OECD)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全球主要经济体表现将出现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将更为平稳。

OECD30个成员10月份综合领先指标从9月份的102.5小幅升至102.6。

该指数高于100表明经济活动扩张。

亚洲五大经济体10月份领先指标从9月份的101.5升至101.7。

七大工业国10月份领先指标从9月份的102.6升至102.7。

总体上看,虽然存在财政赤字、失业率高企、国际贸易失衡等不确定因素,但世界经济仍将持续复苏。

【1】全球制造业指数持续向好11月份全球制造业指数的持续向好给予了市场不少的信心。

从全球最新发布的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看,中国制造业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支撑力量。

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制造业复苏的步伐加快,也给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心剂。

JP摩根最新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报告显示,11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4个月以来的高点为53.9,进一步从9月份的14个月低点回升,至2010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至此,全球制造业PMI已经连续17个月处于50的兴衰分界线之上。

从各国的制造业情况上看,大部分国家的PMI均有所上升。

其中,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至八个月的高点,德国升至三个月的峰值,英国则为1994年9月以来最高点,法国PMI创下十年来的新高,印度则升至六个月以来的峰值。

日本和巴西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其他国家,仍然低于50的增长衰退分界线。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优秀《大而不倒》观后感优秀《大而不倒》观后感一、保尔森为什么出任财政部长?1988年他获委任成为高盛芝加哥分部的主管合伙人,1993年升任为公司在美国中西部投资银行地区主管合伙人,1996年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1999年5月,他正式出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保尔森的领导下,高盛集团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

成为商品期货的最大炒家之一,高盛去年的营业收入中,商品期货交易的收入已经超出了投资银行业务。

作为高盛的掌门人,保尔森发挥的影响力远远超越高盛公司本身。

除掌管高盛,保尔森还承担起公共职责,在华尔街发起公司治理运动。

2014年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华尔街权力排行榜”上,他曾高居榜首,而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

布什称赞保尔森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对金融市场有深入了解,且具有清晰解释经济问题的能力,于是盛情邀请保尔森布什于2014年5月30日正式提名保尔森出任财政部长,接替当天早些时候宣布辞职的约翰·斯。

二、高盛与雷曼兄弟的历史恩怨?雷曼兄弟公司创立于1850年,高盛成立于1869年。

1906年在菲利普·雷曼的掌管下,雷曼公司与高盛公司合作,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雨通用雪茄公司上市。

随后的二十年间,差不多有上百家新公司的上市都由雷曼兄弟协助,其中多次都和高盛公司合作。

在雷曼的帮助下,高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1885年,高盛采用现在的名称:马库斯退休后,他的儿子亨利掌管公司。

凭着高盛的声誉,亨利有能力赢得客户,而亨利的好友雷曼兄弟公司创始人之子菲利普?雷曼有的是钱,于是,亨利与菲利普很快联手,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所得利润对半分成。

在20世纪初的近30年中,高盛与雷曼兄弟的成功合作让它们占据了ipo市场的绝大部分。

然而,20世纪20年代末,两家公司关系恶化,因为高盛觉得自己带来了客户,理应得到更高的声誉与超过50%的利润。

1936年,两家公司公开决裂;此后,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但两家公司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2014年操纵雷曼兄弟破产。

人民币套利的方法

人民币套利的方法

目前,人民币套利有四种方法:一、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差套利。

从2012年第四季度起,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资产需求增加,增长前景更好,再加上推出了RQFII等新的投资工具,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比在岸人民币要高。

2013年1月,离岸人民币的汇价比在岸人民币高出0.6%,达到了价差巅峰。

所以,如果能将在岸人民币带到香港这样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就有套利机会。

以某制造商A的操作为例,A可能用以下操作套利:1、在中国大陆,A可能借款100万美元,然后按照美元兑人民币6.20的汇率将这笔借款兑换为人民币620万元。

2、A可以以最低的运输成本向香港进口某样商品,比如黄金,然后用借来的620万元付款。

通过这种方式,620万元在岸人民币就流入了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

3、A告诉在香港的合作伙伴或者在港的子公司,将620万元人民币就地兑换为美元。

根据当地美元兑人民币6.15的汇率,得到100.8130万美元。

4、最后,A又将之前进口的黄金出口,以美元结算,将这100.8130万美元送回大陆。

如果不计海关收费和运输等费用,整个套利过程获利8130美元。

二、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利差套利。

首先要了解,离岸与在岸人民币的利率是不同的。

如果得到低利率的离岸人民币借款,然后将这些离岸人民币转换成在岸人民币,以较高的利率将相关的在岸人民币存起来,就可以成功套利。

目前利差约为70基点。

具体操作实例如下:1、在中国大陆,某制造商A借款人民币100万元,利率是6%借款在两周内归还。

需要两周时间是因为要在香港得到离岸人民币贷款。

然后,A将100万元在岸人民币存在一家大陆的银行,存款利率是3%,并要求银行开具信用证。

2、有了信用证,A的香港合作伙伴就能在香港的银行得到一个月期限的贷款人民币100万元。

接着,A就以最低的运输成本向香港合作方出口某样产品,让100万元的人民币回到了中国大陆。

A会偿还之前100万元的借款。

3、A上述操作的获利来自在岸人民币存款的利率和离岸人民币融资成本之差。

杨运成简历

杨运成简历

杨运成简历杨运成,男,55岁,汉族,中共党员,工商管理博士,现任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城建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兼任深圳市中科远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中科招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英国伯明翰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亚洲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国家发革委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曾任北京城建(600266)董事、董秘、副总经理、北京首都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国家体育场运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董事、深圳市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市中科招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护肾、养脑、增智、明心为座右铭,杨运成在广泛涉列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佛学等学科基础上,提出了跨身心、跨时空、跨学科、跨系统认识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复合思维方法,出版专著《中国开发区综览》,并应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国家发革委培训中心、北大PE联盟、中国投资咨询公司等讲授《关于智慧问题的若干研究》、《复合思维与金融危机》、《复合思维在投融资中的应用》、《复合思维在PE中的应用》、《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可借壳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和方法研究》、《房地产借壳上市》;在实践方面,主要负责投资、投资管理和上市运作,较成功的案例包括:北京城建(600266)、东直门交通枢纽、中关村广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运村、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国信证券、中科招商(GP)、中科招商(LP)、中科远东(LP)(其中钢研高纳、数码视讯、杰赛科技等已在创业板上市)、股票管理等。

杨运成:复合思维体检中国楼市新浪地产2011/7/12 17:59:02官方微博提要: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全面思考可以推导出,中国地产处于后危机震荡或震荡中上升的格局,总体上属于囚徒困境,既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

伯南克讲话 伯南克美联储年会讲话全文 精品

伯南克讲话 伯南克美联储年会讲话全文 精品

伯南克讲话伯南克美联储年会讲话全文伯南克表示:美联储拥有一系列的工具,能利用这些工具提供额外的货币刺激性措施.他还表示,定于9月份召开的下次货币政策制定会议的会期将从一天增加至两天,目的是允许美联储理事对美国经济状况及美联储可能作出的回应进行更加完整的讨论.以下是伯南克此次讲话的全文内容:早上好.如往常一样,感谢堪萨斯城联储组织此次会议.今年的主题是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把这作为主题是相当中肯的,正如过去几年时间里那样.尤其是,金融危机及接踵而至的缓慢的经济复苏进程已经促使某些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美国仍将拥有旺盛的长期增长,但是否有可能.不会面临更长的萧条时期.人们想知道的是,过去几年时间里非常缓慢的经济复苏进程——不仅在美国如此,在其他许多发达经济体中也是如此——是否会转变成某种更加持久的局面?我当然能够理解这些担忧情绪,而且完全认识到我们在恢复有益于健康增长的经济和财务状况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将在今天讨论其中一些话题.但就长期前景而言,我自己的观点更加乐观一些.就像我将讨论的那样,虽然重要的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看起来并未因在过去四年中受到冲击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虽然可能需要花些时间,但我们有理由预期美国经济将重返与潜在基本面相一致的增长率和就业水平.但就过渡时期而言,美国经济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双倍的,也就是首先要帮助美国经济从危机和随后的衰退中进一步复苏;其次则是,在这样做的同时,还必须允许美国经济实现其长期增长潜力.经济政策应依据这两个目标来进行评估.今天早上,我将提供一些有关为何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令人失望的想法,此外还将讨论美联储的政策回应.然后我将回到美国经济长期前景,以及美国经济政策需要在短期和长期前景两方面都必须行之有效的话题上来.经济和政策的近期前景讨论近期经济和政策前景的问题会让我想起,我们是如何落到今天这步田地的.在2019年和2019年中,全球市场被金融危机笼罩,这是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在2019年秋天,世界各地的经济政策制定者都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正在上升,而且也明白这样的经济事件可能会带来十分黯淡的经济后果.正如我在这一论坛上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而且彼此间密切协调合作,试图避免即将来临的崩溃局面.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海外,政策制定者都采取了行动来稳定金融体系,其方式是推出了重大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性措施.但是,尽管各国联手采取了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但全球经济仍无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损害.信贷冻结、资产价格急剧下跌、金融市场失灵以及由此而来的信心受挫导致全球生产和贸易在2019年底和2019年初进入自由落体的状态.我们今天在此召开会议,恰恰是在金融危机最强烈阶段的三年以后,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研究局(NRER)判定经济开始复苏的两年多以后.那么,我们现在正站在什么位置上呢?过去几年时间里,经济状况发生了一些正面的发展,尤其鉴于我们在危机最深时所看到的经济前景这一方面来考虑就更是如此.从整体而言,全球经济已经实现了重大的增长,其中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最高.在美国,虽然按历史标准来看增长比较温和,但周期性的复苏进程已经进入第九个季度.在金融领域中,美国银行系统的整体健康性已大幅增强,银行持有的资本大幅增加.来自于银行的信贷可用性已有所改善,虽然在小企业贷款等类别中仍很紧缩.在这些贷款类别中,潜在借方的资产负债表仍旧受损.能进入公开债券市场融资的公司能够以有利的条款获得信贷.重要的是,金融部门中的结构性改革正在进行,国内外监管机构都已采取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其目的是增强银行资本和流动性,尤其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增强风险管理和提高透明度;增强市场基础设施;以及推出更加系统的或宏观谨慎的金融监管。

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美国经济走向点评

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美国经济走向点评

同 他 亚的金融危机蔓 延到拉美地区并行将破坏 了 美联 储 的公 信 力 : 时 , 所 秉 持 的 张 弛 瓦解和乌拉圭回合谈判共同为当代世界带 有度的货币政策对全球 化进程也做出了应 来 了 一 个 空 前 开 放 的 自 由 贸 易体 系 。 量 大 全球 经 济 系 统 时 , 林 斯 潘 果 断 地 在 1 N 格 O 一 格 内连续3 次降息 . 创造 了美国历史上最快 的 有 的贡 献 。 言 以蔽 之 . 林斯 潘 堪 称 美 国 廉价 的商 品涌入 美国市场 . 既满足 了美国 减 息纪 录 , 功 化 解 了迫 在 眉 睫 的 金 融 灾 有 史 以来 最 伟 大 的央 行 行 长 。 成

更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中化险为夷 . 规避了20  ̄ 最 长 的 经 济 增 长 期 . 在 克 林 顿 时期 创 造 的优势 、 00 灵活 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 场 高
零通胀 ” 的经济奇迹 。 格林斯潘使 美 素质 移 民 的 快 速 增长 、 全 的 银 行 体 系 以 健 高科技泡沫的幻灭 , 遏制了 9 1 和伊 拉克 出 了 ・1 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 %左右 , 平均失业率 及 全 球 化 信 息 化 的 大 气 候 等 等 。 林 斯 潘 格 战争 之 后 能 源价 格 上 涨 所 造 成 的 通货 膨 胀 .% 这些足 以让 他名垂青史 。 此 充分 利用 了这些 有利条件 . 的势头 。 国央行行长默 文金对此评价 : 英 格 徘 徊在5 5 , 支持全球 化的 作为格林斯潘 的支持者 , 华尔街的银行 政策 , 维持低 利率 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 刺激 林斯潘就像一个出色的守门员 , 高接低挡地 外 ,
瑕瑜互见 : 经济奇迹 背后的隐患 创 造 经 济 神话 的根 本 原 因 。

美国就业发展现状

美国就业发展现状

美国就业发展现状
美国就业发展现状描述:
美国就业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根据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美国的失业
率约为5.2%。

尽管这个数字比大流行前的水平高,但相较于2020年初触及的高点,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来支持就业市场。

例如,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援助以及推出创新的教育和培训项目,目的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一些州还实施了减税措施,以吸引企业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尽管就业市场恢复良好,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劳动力参与率仍然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有很多人选择退休、放弃寻找工作或因某种原因无法参与就业。

其次,一些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增长仍然不够强劲。

由于技术进步、全球竞争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减少就业机会。

此外,美国就业市场还面临着技能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技能领域(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可持续能源)的就业机会很多,但缺乏合适的人才供应。

另一方面,一些低技能行业(如零售和餐饮业)却面临人才过剩的问题。

综上所述,尽管美国就业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
仍面临一些挑战。

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改善技能匹配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推动就业发展。

伯南克 对货币的观点

伯南克 对货币的观点

伯南克对货币的观点伯南克,全名本杰明·伯南克,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家。

他曾任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席,对货币的观点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伯南克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非常独到,他主张灵活的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

他强调,货币政策应该以实际经济情况为基础,根据通胀目标和就业市场状况进行相应调整。

他提倡灵活性,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间,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高通胀期间,则需要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压力。

伯南克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公众对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沟通。

他倡导中央银行向公众广泛传达和解释政策决策的原因和目标,以增强社会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信任。

他还主张中央银行应该与其他政策制定机构进行合作,形成政策的协调一致。

在金融危机期间,他积极与美国政府和其他国际机构携手合作,采取必要措施应对金融市场的动荡。

伯南克对货币政策的观点还包括对货币供应的管理。

他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通过调整利率和市场操作来管理货币供应,以达到稳定通胀的目标。

他主张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控制通货膨胀,还要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的稳定。

在实践中,伯南克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货币政策措施,例如量化宽松政策,即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以增加流动性并刺激经济增长。

他还推动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如长期低息政策和前瞻性指引,以引导市场预期和稳定市场信心。

伯南克的货币观点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成功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挑战,稳定了经济和金融市场。

他的观点也为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帮助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挑战。

总之,伯南克对货币的观点展示了他对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强调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透明度和沟通,并主张稳健的管理货币供应,以实现通胀和经济稳定的目标。

他的观点不仅在美国,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后的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经济的低就业复苏

美国经济的低就业复苏
出的缺 口较大 。( 表一 )
原因之二 : 业制 度造成的工j 就
刚性不利于就 业形势较怏好转。
在 欧 美国 家 , 大部 分行 业都 存在 响 力巨大 的工 会组 织 , 这些 组织对 行 工资 水平 的确 定和 改善 产生 较强影 例如 , 美国汽车行 业的工会 组织 , 对于 国汽 车企 业工 资成 本上 升的作 用 巨
\ ^

_ 制作业产能利用率 、 /
来看 , 6月美 国 工 业 产 能 利 用 率 仅
7 . %, 比 20 41 相 4 0 9年 6月危机 最 低水
6 . %有 较大 幅度 提高 , 仍显著 低 84 3 但 2 0 年 6月前三 年 的平均水 平 8 .1 08 08≯ 这 同样表 明美 国当前实际产 出与潜在J
高位水平。
位水平 。20 年~ 20 年 , 08 09 美国劳动 力
市场两年总 计失 去岗位数 达 8 81 3 . 万个 。
就业复苏缓慢的原 因
原 因之一: 际一 一潜在 产出缺 实
根据 宏观 经济 学理 论 , 就业 状况 与
经济复苏良好但就业改善有限
2 0 以来 , 0 7年 随着美 国房 地产市 场开 始
业 率大约下降 _个 百分点 。尽管这种 比 - 一
今 年 上 半 年 , 国 经 济 强 劲复 苏 , 例 关系不 十分 严格 , 它 说明 了产 出增 美 但
价格折年数 ) 1 .万亿美元 , 达 32 接近 2 0 除 建 筑 业 继 续 维 持 颓 势 、 去 1 . 08 失 14万 加 1 %时 , 就业人数 上升却达不到 1 原 %, 年二季度 的 1. 34万亿美元 。其 中个人 消 个 岗位 外 , 其他 行业就 业压 力都 有所 缓 因可 能是 产量的增加是通 过延长工时来 而非 由于 增加就业人数 , 也可能 费 、 人投资 、 I和政府 支出增长率分 和 。上 半年 美国新 增就 业 岗位 为 127 达到 的, 私 出] 3.

伯南克:美国失业率仍可能维持较高水平

伯南克:美国失业率仍可能维持较高水平

核心提示: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S.Bernanke)周三称,虽然美国失业率在过去两个月中的降幅创下了自195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仍旧很有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

伯南克在今天的证词中表示:“虽然经济活动的增长率看起来很可能会在今年有所加快,但失业率很可能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S.Bernanke)周三称,虽然美国失业率在过去两个月中的降幅创下了自195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仍旧很有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

伯南克今天向美国国会众议院下属预算委员会(BudgetCommittee)作证时表示,虽然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失业率下降的趋势“确实为市场乐观情绪提供了一些根据”,但“在产出增长很可能将在一段时间里维持温和,业主仍旧不愿新聘更多员工,因此失业率还需几年时间才能重返更加正常的水平”。

伯南克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正在等待就业市场可持续增长的进一步证据。

目前,美联储正在推行其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美国国债的计划,目的是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1月26日公布的货币政策声明中称:“经济复苏进程仍在继续,但复苏的速度一直都不足以给就业市场带来重大改善。

”这是伯南克自美国劳工部2月4日公布非农就业报告以来首次发表有关就业市场的言论,这一言论与其上周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NationalPressClub)发表的言论以及上个月向国会参议院下属预算委员会提供的证词均有类似之处,不过有一个区别是,他在向参议院作证时称,就业市场可能需要“4到5年时间”才能重返正常水平,但在今天的证词中并未重申这一预期。

劳工部报告显示,1月份美国失业率出人意料地下降至9%;该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3.6万人,不及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增加14.6万人,主要由于冬季暴风雪天气导致公司推迟了新聘员工的活动。

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5月份上升至9%以上,创下自劳工部从1948年开始追踪这一数据以来维持时间最长的高失业率周期。

伯南克:美国经济复苏面临两大挑战

伯南克:美国经济复苏面临两大挑战

伯南克:美国经济复苏面临两大挑战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总会计师》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7月17日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就上半年货币政策作证时表示,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降,欧债危机的再度升级和美国国内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两大主要风险源。

尽管如此,伯南克仍表示对美国经济前景持谨慎观望态度。

【总页数】2页(P12-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7.12
【相关文献】
1.全球经济复苏下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萧婉南;
2.全球经济复苏中面临的挑战和政策趋向 [J], 王海峰
3.全球经济如何再平衡?——全面解析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J], 霍建国
4.博鳌亚洲论坛授权中国经济周刊发布《新兴经济体发展2017年度报告》 2017年E11经济复苏将稳中向好但仍面临多方面风险和挑战 [J],
5.中国经济正面临两大挑战和两大机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南克:美国经济正全面改善但就业复苏缓慢2月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参加新国会的经济状况听证会时指出,美国经济正在全面改善,但就业市场回归正常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

现摘译如下:(一)经济复苏全面加强最近出现的迹象显示,美国经济经过近两年的复苏终于呈现全面走强的局面。

伯南克说:“最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消费者开支和企业开支方面,一个自我加强的复苏或许正在稳定下来。

很明显,在去年第四季度,实际消费者开支,按年率计算,增幅超过4%。

虽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强劲的汽车销售,但新的消费者开支数据显示,增长基础看来相当广泛。

”伯南克还提到,企业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资在去年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除了建筑业还比较疲软之外,家庭、企业的信心得到了改善。

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有利的金融环境以及银行放贷意愿的加强,伯南克说,诸多因素显示,美国经济将在2011年以比2010年更快的步伐复苏。

(二)失业率要回落到5%需要10年伯南克在谈到就业市场的复苏前景时显得信心不足。

在过去的两个月,美国失业率从9.8%下降到9%非常令人鼓舞,但是在2008年和2009年的两年中,美国总共流失了近900万个工作,而去年新增工作数量只有100万多一点。

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速,失业率要下降到5%或者6%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

伯南克说:“要满足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对工作的需求,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达到2.5%。

如果经济增速达到4.5%,那么,也需要4、5年的时间才能够把失业率降低到5%左右。

”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增长了3.2%。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每年失业率可以下降0.3或者0.4个百分点,这样,要从9%下降到5%就需要有10年。

失业率下降速度的快慢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快慢。

伯南克预计,今年经济增速会在3.5%到4%之间。

超过4%的可能性很小。

(三)通胀水平过低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保罗〃瑞安(PaulRyan)一向对美联储持批评态度。

瑞安在会上对美联储采取的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快速上涨非常担心。

他怀疑美联储及时发现通胀走向以及及时收回刺激措施的能力。

伯南克的回应是,目前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

近期的油价、食品价格和许多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新兴市场需求强劲引起的。

美国虽然也受到波及,但总的来看,通胀水平还比较低,通胀预期也比较稳定。

去年的核心通胀,也就是排除了能源和食品价格之外的消费物价指数,只增加了0.7%,远低于2007年的2.5%。

(四)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关键是时机把握伯南克表示,美联储有能力在通胀回升的时候及时执行“退出”计划。

伯南克说:“我们当然不能让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永远持续下去。

到某个时候,这个政策是会引起通胀的担忧的。

我们需要撤出这些刺激措施。

怎么撤出,最困难的是选择最佳的撤出时机。

”美联储一旦确定了退出的时机,就会把短期利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提高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剩余资金的利率,引导银行收缩放贷规模。

此外,美联储还有其它一些减少流动性,回拢资金的工具。

美联储有信心按步就班地执行退出计划。

信息来源:Chairman Ben S. BernankeThe Economic Outlook and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Before the Committee on the Budget,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Washington, D.C. February 9, 2011Chairman Ryan, Ranking Member Van Hollen,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I am please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offer my views on the economic outlook, monetary policy, and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federal budget.The Economic OutlookThe economic recovery that began in the middle of 2009 appears to have strengthened in the past few months, although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mains high.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recovery, which occurr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09 and in early 2010, was in large part attributable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effects of expansionary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ies, and the strong boost to production from businesses rebuilding their depleted inventories. But economic growth slowed significantly last spring and concerns about the durability of the recovery intensified as the impetus from inventory building and fiscal stimulus diminished and as Europe's fiscal and banking problems roiled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More recently, however, we have seen increased evidence that a self-sustaining recovery in consumer and business spending may be taking hold. Notably, real consumer spending rose at an annual rate of more than 4 per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Although strong sales of motor vehicles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is pickup, the recent gains in consumer spending appear reasonably broad based. Business investment in new equipment and software increased robustly throughout much of last year, as firms replaced aging equipment and as the demand for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expanded. Construction remains weak, though, reflecting an overhang of vacant and foreclosed homes and continued poor fundamentals for most types of commercial realestate. Overall, improving household and business confidence, accommodative monetary policy, and more-supportive financial conditions, including an apparently increasing willingness of banks to lend, seem likely to result in a more rapid pace of economic recovery in 2011 than we saw last year.While indicators of spending and production have been encouraging on balance, the job market has improved only slowly. Following the loss of about 8-3/4 million jobs from 2008 through 2009, private-sector employment expanded by a little more than 1 million in 2010. However, this gain was barely sufficient to accommodate the inflow of recent graduates and other new entrants to the labor force and, therefore, not enough to significantly erode the wide margin of slack that remains in our labor market. Notable declines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December and January, together with improvement in indicators of job openings and firms' hiring plans, do provide some grounds for optimism on the employment front. Even so, with output growth likely to be moderate for a while and with employers reportedly still reluctant to add to their payrolls, it will be several years before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returned to a more normal level. Until we see a sustained period of stronger job creation, we cannot consider the recovery to be truly established.On the inflation front, we have recently seen increases in some highly visible prices, notably for gasoline. Indeed, prices of man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have risen lately, largely as a result of the very strong demand from fast-growing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coupled, in some cases, with constraints on supply. Nonetheless, overall inflation is still quite low andlonger-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have remained stable. Over the 12 months ending in December, prices for all the goods and services consumed by households (as measured by the price index for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increased by only 1.2 percent, down from 2.4 percent over the prior 12 months. To assess underlying trends in inflation, economists also follow several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inflation; one such measure is so-called core inflation, which excludes the more volatile food and energy components and therefore can be a better predictor of where overall inflation is headed. Core inflation was only 0.7 percent in 2010, compared with around 2-1/2 percent in 2007, the year before the recession began. Wage growth has slowed as well, with average hourly earnings increasing only 1.7 percent last year. These downward trends in wage and price inflation are not surprising, given the substantial slack in the economy.Monetary PolicyAlthough the growth rate of economic activity appears likely to pick up this year, the unemployment rate probably will remain elevated for some time. In addition, inflation is expected to persist below the levels that Federal Reserve policymakers have judged to be consistent over the longer term with our statutory mandate to foster maximum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 Federal Reserve would typically ease monetary policy by reducing its target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However, the target range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has been near zero since December 2008, leaving essentially no room for further reductions. As a consequence, since then we have been using alternative tools to provide additional monetary accommodation. In particular,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further eased monetary conditions by purchasing longer-term securities--specifically, Treasury, agency, and agency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on the open market. These purchases are settled through the banking system, with the result that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now hold a very high level of reserve balances with the Federal Reserve.Although large-scale purchases of longer-term securities are a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ool than the more familiar approach of targeting the federal funds rate, the two types of policies affect the economy in similar ways. 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easing works by lowering market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path of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which, in turn, reduces the current level of longer-term interest rates and contributes to an easing in broader financial conditions. These changes, by reducing borrowing costs and raising asset prices, bolster household and business spending and thus increase economic activity. By comparison, the Federal Reserve's purchases of longer-term securities do not affect very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which remain close to zero, but instead put downward pressure directly on longer-term interest rates. By easing conditions in credit and financial markets, these actions encourage spending by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through essentially the same channels as 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recovery. Indeed, a wide range of market indicators suggest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s securities purchases have been effective at easing financial conditions, lending credence to the view that these actions are providing significant support to job cre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1My colleagues and I have said that we will review the asset purchase program regularly in light of incoming information and will adjust it as needed to promote maximum employment and stable prices. In particular, we remain unwaveringly committed to price stability, and we are confident that we have the tools to be able to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exit from the current highly accommodative policy stance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Our ability to pay interest on reserve balances hel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s will allow us to put upward pressure on short-term market interest rates and thus to tighten monetary policy when needed, even if bank reserves remain high. Moreover, we have developed additional tools that will allow us to drain or immobilize bank reserves as needed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withdrawal of policy accommodation when conditions warrant. If necessary, we could also tighten policy by redeeming or selling securities.As I am appearing before the Budget Committee, it is worth emphasizing that the Fed's purchases of longer-term securities are not comparable to ordinary government spending. In executing these transactions, the Federal Reserve acquires financial assets, not goods and services; thus, these purchases do not add to the government's deficit or debt. Ultimately,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the Federal Reserve will normalize its balance sheet by selling these assets back into the market or by allowing them to run off. In the interim, the interest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 earns from its securities holdings adds to the Fed's remittances to the Treasury; in 2009 and 2010, those remittances totaled about $125 billion.Fiscal PolicyFiscal policymakers also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Our nation's fiscal position has deteriorated appreciably since the onse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recession.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this deterior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effects of the weak economy on revenues and outlays, along with the actions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ngress took to ease the recession and steady financial markets. However, even afte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onditions return to normal, the federal budget will remain on an unsustainable path, with the budget gap becoming increasingly large over time, unless the Congress enact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iscal programs.For example, under plausible assumptions about how fiscal policies might evolve in the absence of major legislative changes,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 projects the deficit to fall from its current level of about 9 per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to 5 percent of GDP by 2015, but then to rise to about 6-1/2 percent of GDP by the end of the decade.2 In subsequent years, the budget situation is projected to deteriorate even more rapidly, with federal debt held by the public reaching almost 90 percent of GDP by 2020 and 150 percent by 2030, up from about 60 percent at the end of fiscal year 2010.The long-term fiscal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 nation are especially daunting because they are mostly the product of powerful underlying trends, not short-term or temporary factors.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budget deficit are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rapidly rising health-care costs. Indeed, the CBO projects that federal spending for health-care programs will roughly double as a percentage of GDP over the next 25 years.3 The ability to control health-care spending, while still providing high-quality care to those who need it, will be critical for bringing the federal budget onto a sustainable path.The CBO's long-term budget projections, by design, do not account for the likely adverse economic effects of such high debt and deficits. But if government debt and deficits were actually to grow at the pace envisioned,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effects would be severe. Sustained high rates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would both drain funds away from private investment and increase our debt to foreigners, with adverse long-run effects on U.S. output, incom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Moreover, diminishing investor confidence that deficits will be brought under control would ultimately lead to sharply rising interest rates on government debt and, potentially, to broader financial turmoil. In a vicious circle, high and rising interest rates would cause debt-service payments on the federal debt to grow even faster, resulting in further increases in the debt-to-GDP ratio and making fiscal adjustment all the more difficult.In thinking about achieving fiscal sustainability, it is useful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the primary budget deficit, which is the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excluding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To stabilize the ratio of federal debt to the GDP--a useful benchmark for assessing fiscal sustainability--the primary budget deficit must be reduced to zero.4 Under the CBO projection that I noted earlier, the primary budget deficit is expected to be 2 percent of GDP in 2015 and then rise to almost 3 percent of GDP in 2020 and 6 percent of GDP in 2030. These projections provide a gauge of the adjustments that will be necessary to attain fiscal sustainability. To put the budget on a sustainable trajectory, policy actions--either reductions in spending, increases in revenues,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 two--will have to be taken to eventually close these primary budget gaps.By definition, the unsustainable trajectories of deficits and debt that the CBO outlines cannot actually happen, because creditors would never be willing to lend to a government with debt, relative to national income, that is rising without limit. One way or the other, fiscal adjustments sufficient to stabilize the federal budget must occur at some point.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se adjustments will take place through a careful and deliberative process that weighs priorities and gives people adequate time to adjust to changes in government programs or tax policies, or whether the needed fiscal adjustments will come as a rapid and painful response to a looming or actual fiscal crisis. Acting now to develop a credible program to reduce future deficits would not onlyenhance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in the long run, but could also yield substantial near-term benefits in terms of lower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and increased consumer and business confidence. Plans recently put forward by the President'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iscal Responsibility and Reform and other prominent groups provide useful starting points for amuch-needed national conversation. Although these proposals differ on many details, they demonstrate that realistic solutions to our fiscal problems do exist.Of course, economic growth is affected not only by the levels of taxes and spending, but also by their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I hope that, in addressing our long-term fiscal challenges, the Congres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will undertake reforms to the government's tax policies and spending priorities that serve not only to reduce the deficit, but also to enhance the long-term growth potential of our economy--for example, by reducing disincentives to work and to save, by encouraging investment in the skills of our workforce as well as new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by promo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by providing necessary public infrastructure. Our nation cannot reasonably expect to grow its way out of our fiscal imbalances, but a more productive economy will ease the tradeoffs that we f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