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国家与社会
第四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课件
![第四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ecadd2aaea998fcd220e24.png)
• 中国传统的“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易经》)
• 英语“culture”。
• 爱德华·泰勒的定义:“一 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 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 切能力与习惯。”
• (2)文化的分类 • 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 • 观念文化 • 行为文化
• 建设文化人才队伍。
精选课件ppt
26
4.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机制
• 以文化人。 • 开展文化建设,无论采取多少举措,最终
都要落实到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提高上。 • 文化作为提升民族素质重要机制的作用,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塑造人、提 高人,从而显示文化在人的自我更新、自 我发展中的功能和能量。
精选课件ppt
14
2、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 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国 家文化的命脉。
• 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中华民 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越是在国家面临重大灾害、重大困难、重大挑战的时候, 越是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 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文化符号(3个)?
“文化符号”。
精选课件ppt
3
中国文化
• 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 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 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 帝国、丝绸、瓷器、京剧、 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 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 饪
精选课件ppt
4
美国文化
• 华尔街、百老汇、好 莱坞、麦当劳、NBA、 可口可乐、希尔顿、 万宝路、迪斯尼、硅 谷、哈佛大学、感恩 节、超人、自由女神 像、芭比娃娃、白宫、 橄榄球、爵士乐、星 巴克、沃尔玛
新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共50张PPT)
![新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共5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81c750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2.png)
四马分肥是对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 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分配形式。 即按照缴纳给国家的所得税,企业 的公积金、职工的福利奖金和资方 的利润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本家 只能以私股持股人的身份领取相当 于年息5%的股息(即定息),其剥削量
不仅进一步受到限制,而且私股也不再是生 息资本,而是向全民财产转化的形式。这样, 中国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 的性质与特点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
1.性质、特点和 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 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 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 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初级形式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等。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e23950f5335a8103d22006.png)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注:第十四、十五章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以上这三点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四讲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
![第四讲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7e5e029f7fd5360cbb1adbeb.png)
第四讲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一、什么是社会政策二、社会政策的模型三、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四、社会政策的分析评论框架五、影响社会政策改变中的实务工作者角色一、什么是社会政策(1)社会+政策。
(2)政策是解决或应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
(3)社会政策是对分配过程中的诸种弊端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为目的的国家政策。
(4)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
(5)社会政策是一种行动计划,是社会工程的技术运作。
(6)社会政策是指政府用以直接影响市民福利的政策。
新社会政策,其定义主要包括两种:(1)所谓社会政策,是经由国家以立法及行政的手段,提高国民生活,增进社会利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政策,必须经立法及行政机构和程序,才能成为政策,实施起来才能收效。
同时,社会政策应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是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陈国钧等人)(2)政策是一种政治抉择,反映社会不同阶层或不同团体间的权力互动。
(社会政策是关于矛盾的政治目和目标的选择问题——扩大政府还是扩大市场?是扩大部分人的自由而牺牲其他人的自由?还是扩大部分人的社会正义而限制其他人的自由等等。
持这个观点的是蒂特马斯,其定义注意到社会政策的价值内涵,因而更接近社会政策的本质。
)简单一句话定义: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政策、行为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2、社会政策的起源与研究(1)一般认为,社会政策起源于1837年德国的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学会”。
第一个给予社会政策以科学概念的是瓦格纳(Adolph Wagner)。
1891年他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社会政策是运用立法和行政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的分配不均问题。
但是只有到了20世纪的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加萌,源于社会福利理论的社会政策才逐渐成为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的独立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
4第四讲 社区与社会工作
![4第四讲 社区与社会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8a864f1355270722192ef78d.png)
4、心理支持——即感情功能。 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 可以满足成员在物质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5、社会控制功能——社区对其成员在行为和思想上的监管,可 保持社区的稳定。
社区的功能
中国政府在2000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23号文件中列出了社区建设的六项内 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 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其他社区建设 项目。
社区的涵义
王思斌——社区是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 的具有共同意识、利益和归属感的人类生活 的共同体。
徐永祥——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 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 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 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总结:
社区的变迁
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基本 差异的论述
1、1887年,腾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 种自然发生的基于血缘和亲缘关系的靠情感和习俗 来维持人际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而 把现代社会定义为人们有目的的基于理性和算计的 选择靠法理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契约型社会组织。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893年《社会分工论》 提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机械关系,现代 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机联系。
城市化——也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人
口不断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 程。
城市化动因 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 农业生产工业化趋势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城乡差别吸引着农村居民走向城市。 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
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郊区化: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 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 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620067816529647d27285213.png)
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等一 系列斗争,中国共产党努力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 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明确 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为实 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国内政 策,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 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 他领域的改革。 新时期,党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著名论断,开辟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 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在分权和制 衡权力方面有积极意义,对于防止公共权力的滥 用和权力腐败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但是,它也存在严重的弊病,主要是导致相当 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 、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和时间的浪费。
从实践上看,在封建社会末期,新生的资产阶 级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各种试图打破封 建束缚的政治要求。 他们主张设议会以限制王权,设法院以维护自 由(自由买卖)、公平(等价交换)、人权(财 产权)。 最初的“三权分立”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有削 弱王权、反对封建的意义。它最初就是资产阶级 要求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其典型的形态是英国 模式,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向封建阶 级争夺政权的产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国体即国家 的性质。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⑸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第四讲 世界史:从古代亚非文明到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1)
![第四讲 世界史:从古代亚非文明到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1)](https://img.taocdn.com/s3/m/78ed5d6df111f18583d05aab.png)
1/13第四讲世界史:从古代亚非文明到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学习目标】课程名称专题模块考查重点从古代亚非文明到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古代亚非文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和佛教创立古代欧洲文明雅典民主罗马帝国封建时代的欧洲基督教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拜占庭帝国封建时代的亚洲日本古代社会阿拉伯帝国【考点梳理】一、古代亚非文明:人类文明的开端来先来一波表格压压惊吖2/13(一)古代埃及文明1、古代埃及文明(1)发源地:埃及尼罗河流域,因此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2)诞生时间: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埃及尼罗河两岸相继出现若干小国。
(3)初步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4)发展:公元前15世纪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5)灭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
(6)文明成就:数学、医学和天文学。
(7)文字: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法老和金字塔(1)最高统治者: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二)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与底里斯河流域。
(2)诞生:约公元前3500年起,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自称“众神之王”,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4)文字:楔形文字。
3/132、《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和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内容①家庭奴隶制。
②等级森严,分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③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④规定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同态复仇)(3)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3b15e6b8f67c1cfad6b8db.png)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目的:通过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学生理解中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产生课型课时:讲授2学时一、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以及当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马克思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过原则性分析。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且论述了过渡时期也要经历很长时期,还提到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要经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若于阶段。
斯大林在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胜利的形势下,于1939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
斯大林忽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把当时苏联社会看成是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显然过高估计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
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倾向推向极端,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理论。
!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现在已进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纲提出“2O年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还许诺“这一代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
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企图超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使社会主义国家曾普遍出现急于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的冒进现象,并使国民经济遭到很大损失、苏联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走向停滞阶段。
在1964年苏共十月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他上台伊始,就批评赫鲁晓夫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演示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2e3b70453610661ed9f46e.png)
11
• 首先,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力。其次,软实力是通 过价值观和制度而得到呈现的。其三,军事力量 和经济力量是一种剥夺力量、压迫力量,是一种 强权征服与被动服从力量;而软实力却是一种主 动吸引力量、吸纳力量,一种效仿力量和一种崇 拜的榜样力量。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强求人“你 必须只能如此”,软实力则主动要求“我渴望能 够如此”。 奈认为软实力就是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 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
• 韩震认为,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应注意区分占主 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和外围的、从属性的价值观,尤其 不要把道德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混在一起。“比如说, 爱国当然要爱,但没必要把这当成核心价值观。把爱国 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就可以了。”韩震认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凝练。
10
二、关于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
•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迫切需要提炼出 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这主 要因为:一是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核心价值来统 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二是多元价值差 异共存,需要核心价值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三 是价值缺失和偏离,需要核心价值来培育、强化 和纠偏。
5
2.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 价值观
• 平等是指人与人是平等的,城里人、乡下人,健康人、 残疾人,男人、女人,成年人、儿童,官员和群众, 南方人、北方人,这个组织的人和那个组织的人,所 有人都应当是平等的。在人际关系上平等,在物质利 益的分配上也要追求平等,比如统一的分配尺度,具 有同样的就业机会、受教育的机会、接受社会必要援 助的权利等等。
6
3.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
第四讲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四讲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bd65f78168884868762d6d4.png)
其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共
产党执政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在于公有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 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在以公有制 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个人利益和
社会利益的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
二战以后,法国国有经济的比重曾高达98%。直
到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占全
国总资产的比重还有40%,法国也达到38%。 另外北欧诸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印 度等国的国有经济比重都很大。显然,我们不能 由此认定这些国家都是或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比重的高低,也不是保证
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通过国有
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企
业,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要
充分利用股份制等资本组织形式,来放大
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和提高国有经济的
控制力。
当然,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
相关体制的改革。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这个矛盾只
能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对社会生产的直接调 节来解决,因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生产社会 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社会 化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单一
的国有制形式。实际上,生产的社会化只是生产资
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 和消极作用;才能使各种非公有制获得健康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2018版毛概 第4讲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8版毛概 第4讲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6117799b6648d7c1c746cb.png)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 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 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14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我们现在能够而且应该把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不文明的资 本家,……无情地加以惩治;另一方面对文明的资本家,对那些肯接受并 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能精明干练地组织真正以产品供应千百万人的 大企业而对无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
——《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年),《列宁选集》第3卷,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1952年
国民经济得到较大恢 复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 本完成
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第二阶段:
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向社会主义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全部问题在于农民跟谁走: 跟无产阶级走呢,还是跟资本家 走。无产阶级力求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而资本家则说: ‘我们 回头吧,这样保险一些,别让他 们用什么社会主义来打扰我们了 ’。” —列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第四讲一体化的欧洲
![第四讲一体化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d36be9a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8.png)
(3)从政治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欧盟基本上属于政府间合作性质 的联盟。
(4)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看,欧盟是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产物,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同盟”。
欧盟的国际地位、作用
欧盟的国际地位: 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心,并发挥出独立的影响力;
(四)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 1混合经济: 2充分就业: 3国民收入再分配: 4社会保障:
(五)挑战与危机
1福利的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2福利国家的新政治(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文化兴起 3.就业结构的变化和新的就业形式的挑战 4.平等———福利国家永恒的争论话题
式建立外交关系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d.积极推进欧洲联合,实现法德合作,提出“欧洲人的欧洲”口 号。
戴高乐主义实质——民族主义,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 独立,恢复法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2)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前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旨 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
对70年代西方缓和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西德在国际上的地 位和作用。
新东方政策是西欧外交政策转变的一个标志:目的是企图以北约 组织为后盾,借助西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通过缓和,从政治 上软化苏,减轻苏的军事压力;在经济上干扰苏和东欧,促其 “和平演变”。
它与戴高乐主义、《洛美协定》一起,反映了战后西欧摆脱美国 的离心倾向。
一、西欧
西欧作为一个政治性的地域概念,指的是欧洲西部那些意识形态 和社会制度相同或相似的国家。
西欧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
熊易寒 政治学原理 第4讲 国家形成
![熊易寒 政治学原理 第4讲 国家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83f24d149649b6648d747be.png)
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兴起
一、现代国家形成的条件
资源的大量获取 安全的地缘政治 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 战争中获胜 被统辖人口文化上同质
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二、现代国家兴起的意义
1、在传统社会中属于土地贵族的政治权力, 都逐渐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中央与地方之分。 2、国家的政治权力延伸至基层社会。 3、民众开始向国家提出诉求(民主)。 4、国家形成之后,借助国家强制力量去进行 民族建构,使共同地域内的人口形成了统一的 民族认同。 5、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兴起了个人的政治 权利(公民权)。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 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 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 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 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 就是国家。”——恩格斯
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战争(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英 国玫瑰战争(1455-1485)、三十年战争)。四个阶 段:“骑士战争”、“雇佣军战争”、“常规 军战争”和“民族战争”——战争催生了 (民族)国家,国家又发动战争(蒂利)— —国家能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财政汲取) 中产阶级的兴起 基督教的分裂(教会衰微,王权上升) 罗马法
二、现代国家的特征
民族国家(单一民族为核心,国家认同) 主权意识 中央集权 (职业军人/常备军、官僚制、财 政改革、法律系统) 垄断强制手段(对暴力的合法垄断) 新的国际秩序(现代外交)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言稿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430943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b.png)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们一起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社会与国家。
社会是由一群人有目的地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组织,而国家则是由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民所组成的一个最高政治组织。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将围绕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展开探讨,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与国家。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社会是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舞台,是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一种复杂体系。
而国家则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一个最高政治组织,它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集合体。
社会和国家是相互作用的,在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国家,国家又回归到社会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社会和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有力的国家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应该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
国家的发展是为了国民的幸福,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尊严和幸福。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倾听民意,尊重人民的选择。
最后,要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要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建设和谐、稳定的国家。
在当下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从而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而一些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https://img.taocdn.com/s3/m/a431ebf8b4daa58da0114aec.png)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与俄国十月革命 三、列宁关于落后国家一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探索 四、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定型 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
2021/3/10授课:XXX Nhomakorabea1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第一,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 第二,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
2021/3/10
授课:XXX
6
军事共产主义的局限
第一,它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第二,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第三,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2021/3/10
授课:XXX
7
2.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新经济政策 →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 间接过渡
2021/3/10
授课:XXX
8
(1)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争结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实质 (列宁语)“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 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 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 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 一系列原则”。
授课:XXX
4
三、列宁关于落后国家一国如何实 现社会主义的探索
1.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应急政策 → 建设社会主义模式→ 直接过渡
2021/3/10
授课:XXX
5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实行集中管理 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经济关系迅速实物化、配给制 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2021/3/10
第四讲什么是社会主义
![第四讲什么是社会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60ed1eb7360b4c2e3f6493.png)
电影《摩登时代》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根本弊端: 电影《摩登时代》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根本弊端:资本主义的 生产与社会制度决定劳动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人仍然是奴隶, 生产与社会制度决定劳动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人仍然是奴隶, 是机器的奴隶,是资本的奴隶。 是机器的奴隶,是资本的奴隶。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人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 发展。 发展。 二 中共建政以来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什么是社会主 没有完全搞清楚” 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原因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会主义” 看书) 会主义”的思考 (看书) 2、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 、 般原理,忽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目标、价值目标及分 般原理,忽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目标、 析未来社会主义时的科学方法论,割裂目标与制度、 析未来社会主义时的科学方法论,割裂目标与制度、体制的 关系。 关系。 3、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
五 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江泽民2001年“七.一讲话”:“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一讲话” 江泽民 年 一讲话 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 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 胡锦涛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 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 要保证。 要保证。” 六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最新理论观点和个人观点和教科 书观点穿插进行) 书观点穿插进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温:公平正义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与发展生产力同等重要)。( )。(其它 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与发展生产力同等重要)。(其它 内容看书) 内容看书) 原因:唯物史观论生产力的作用,见补充原著资料, 原因:唯物史观论生产力的作用,见补充原著资料,恩格斯 的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 长期以来, 的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长期以来,我们对唯物史观的 误读。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公平正义和全面发展。 误读。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公平正义和全面发展。见 高超群“经济决定论批判”文章。 高超群“经济决定论批判”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02c4f58abceb19e8b8f6ba1a.png)
‚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在今天只有采取这种形式才
能取得合法地位,被国内各党派及各国政府所承认而
保存起来,并且换得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与国家的 民主化,换得国民党军队脱离国民党所有,个人私有 与派系所有。因此,这种退让是适合全国人民利益的, 它丝毫也不改变我们军队作为人民军队的本质,相反 要更进一步改造全国军队,使之逐步民主化,最后变 成人民的军队。‛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争取和平 民主成为可能
‚中国在这一次有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中国的可能性,为近百年来、五四以来、有党 以来所仅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强大 的解放区,全国人民的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 ‚这些条件,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第19页。
从表面上看来共产党人所发动的是一场强有力的运动它要在千百万中国人中培养那种他们曾经感到明显需要而基督教布道团和别的文化势力一直在努力培育却收效甚微的一些品质和能力诸如进行组织工作的能力严格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是自觉的组织纪律性把公共的事业放在个人和家庭之上大公无私地为百姓服务青年理想主义者的热忱和忠贞
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的
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民
主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中共七大重申联合政府的主张。‚现在我 国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成立资产阶级领导的而 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如果成立联合 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 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 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 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 ‘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 更加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 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第四讲、社会公共性(公民伦理)
![第四讲、社会公共性(公民伦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53d312c5da50e2524d7f17.png)
福泽谕吉(1834-1901)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 出的教育家。
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 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 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 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文明论概略》
传统东亚的道德大多是私德,缺乏公德。 明治后期的公德概念:
(《公德养成之实例—附英人之气风》)
梁启超:“公德”
(1873年~1929年), 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 主人、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和其师 康有为一起,倡导变 法维新,并称“康 梁”。
中国讨论公德
梁启超:“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 缺乏,智慧不开”。 (1902《新民丛报章程》)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 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 赖此德以成立也。人也者,善群之动物 也。” (1902《新民说》) “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 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一涉公字,其事立败”。(1916《国民浅训》)
公德的性质
第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和对集体利益应有 的行为; 第二、对社会生活中其他人——主要是陌 生人——应有的态度与举止。
信任缺失
中国社科院2013年1月初发布《中国社会心 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 “逾七成受访城市居民不敢相信陌生人”, 这一判断是蓝皮书中对北京、上海、郑州、 武汉、广州等7城1900多名居民所作调查的 一项结论。
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在儒道墨法杂等各 家思想中都有表现,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关 于“公”的理解。 “公”是规范性概念,体现那个时代对于 公共性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
公共舆论领域
• 市民社会
3.公民权与公民身份(citizenship)
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 公民权利:生命、财产、言论、宗教 政治权利:选举、参与、组织政党 社会权利: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福利
B.较为严格的含义,只有当整个社会能够通过那些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来
建构自身并协调其行为时,市民社会才存在;
C.最高级的含义,只有这些社团能够相当有效地决定或影响国家政策方向
时,才能称之为市民社会。
从两分法到三分法
政治领域:国家、政府
公共舆论领域:由非政府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基础上组
成的,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以及独立的传媒、 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 甚至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团体。公 共舆论领域以公共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进行调节,国家通过公共舆论领域而获得合法性,市民 社会则通过公共舆论领域去挑战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并 提出利益诉求。 市民社会:由商品流通领域和社会劳动领域所组成 家庭 :不具有生产功能,是个人爱好和道德自律的空 间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源自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 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 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 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 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 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 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 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
1.市民社会的含义
市民社会是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
家的独立性,它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 合而成。结社自由应被当作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它可以有三层不同的含 义:
A.最低限度的含义,只要存在不受制于国家权力支配的自由社团,市民社
会便存在了;
一、流匪与驻匪: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隐喻
1.一个稳定的匪帮,总是攫取普通人产出的一小部分作
为其稳定的税源,保持普通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动力。 2.匪帮的臣民——即使匪帮首领年复一年地从他们身上 榨取油水——也宁愿需要一个固定的匪帮而不是间或 窃取他们的流动匪帮来统治。 3.一个固定匪帮在他控制的土地上有自己共容利益,因 此愿意提供国内秩序与其他公共物品。所以,他不是 一匹捕食鹿的狼,而是一个要确保其所养的奶牛能够 得到保护的牧场主。 (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
二、国家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
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 不是纯粹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国家自主 性意味着国家不仅仅是各种社会力量斗争的场所, 而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反过来去支配、控制或影 响社会。 (斯科契波:《国家与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