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以文化人

合集下载

披文人情,以文化人--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文言文课例研究

披文人情,以文化人--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文言文课例研究

却 处于 一个 比较 尴 尬 的境 地 。 因理解起来有难度 。 再 加 上应试压力较大 . 文言 文已成为老 师 、 学生 的“ 心 腹 大 患” , 而 文 言 文课 也 经 常 被 上 成 字 词 、 句式课。 但 黄 玉峰
老 师的《 送东阳马生序》 《 兰 亭侧 畔 说 < 兰亭> 》 两 节 课 却
文 章 他 说 自己 不 是在 夸 耀 . 其 实 他 正 是 在 夸 耀 自己 。 我 们 来 回答 ~ 开始 的问 题 , 他为 什 么 写 这篇 文 章— — 他 为 了 衣锦 还 多 这 是 中 国传 统文 化 中 重要 的一 部 分— — 就
著名 特级 教师 黄玉 峰文 言 文课例 研 究

定 是 教 学 生 怎 么 读 文 言 文 但“ 怎么教 ” 却 缺少确切 的答 案 。 黄玉峰 的入手点选在 了披文人 情上 。 刘勰 《 文
很 心疼 。 后 来 他 又 在 课 上补 充 回 答 : “ 《 兰亭 序》 是 颗 明 珠。 明 珠 是 怎 么 长 出 来 的— — 明 月 之 珠 , 蚌 之病 也 。 为
在《 兰亭集 序》 中 黄 玉 峰 同 样 在 解 读 之 初 抛 出 问 题: 华中师大有个老教 授 , ……他说 了这样一句话 , 他 说 这 篇 文 章七 拼 八 凑 . 语无伦次 , 不 知所云 。 我 发 给 你
们了吧 ! 我 把 这 材 料 发给 你 们 了 吧 ! 我 要 你 们 看 看 他 到 底 为 什 么说 他 语 无伦 次 。 你 们 想 过这 问题 吗 ? 在 课 程 过 半 的 时 候 黄 老 师 引导 学 生 从 作 者 感 情 的 角度 回答 了这 个问题 : “ 王羲 之 ‘ 岂不痛哉 ’ 就是这个 意思。 有 人 说 他 的 思想 很 矛 盾 . 矛 盾 是他 感情 的真 实 . 在 文 章 中表 现 了 出来 . 施 蛰存说是 ‘ 语无伦次 , 不知 所云 ’ , 我 认 为 施 蛰 存话说得太重 . 再读 读 看 , 文 章 的 矛 盾 反 应 出 内 心 的 矛 盾, 一 面 知道 生 命 是 无 常 、 短暂和 虚无 的, 一 方 面 又 不 想 承认 . 于是就借孔子 “ 死生亦大 矣” 。 看 到这句话 , 我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三文化生活 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三文化生活  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化生活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道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幽幽书香,百年沧桑。

隐匿于云南边陲古镇内的和顺图书馆就像一部古老的史书,触目尽是乡愁,咀嚼全是文化。

这座乡村图书馆建馆92年,藏书10万多册,其中古籍和珍本1万多册,内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久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和顺人坚守对文化的执着,谱写出一部边陲古镇的儒雅传奇,是因为()①优秀文化浸润心灵,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乡村发展积蓄强大物质力量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获得和享用文化④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利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培育文明乡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抒发爱国情怀,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某市举办中小学生经典朗诵比赛。

这体现了()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与享用文化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强制的、有形的④主旋律文化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由此可见,“媒体融合”()①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共享文化②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③能借助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其成功申遗填补了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在世界遗产名录当中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聚形悟神披文入情——谈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

聚形悟神披文入情——谈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

聚形悟神披文入情——谈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摘要: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了。

众所周知,语文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度最高一门学科。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散文鉴赏这一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如何提升高中生的散文鉴赏能力,让他们达到聚形悟神,披文入情的学习状态成为了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教育者们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以及散文鉴赏教学的探究,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散文鉴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强调了散文鉴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几个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问题;实施策略前言:提升高中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不仅仅是推动新课改的有效措施,对于在总体上提升核心素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内容丰富、立意深刻、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的散文作品。

加强对高中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不仅仅能够强化他们对所学散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入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因此,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不能灌输式地将散文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他们,而是要致力于激发学生们对散文鉴赏的热情和欲望,将更多科学合理的散文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散文鉴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由于散文的内容非常广泛,信息量极大,所以高中生进行散文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到困惑。

在初中阶段,语文知识大多都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很多能够接触到散文,再加上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散文的时候经常都是快速阅读,很少真正地做到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所以也就很难体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感受和抒发的情感。

在平时的学习、训练和考试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散文,就很容易产生不自信、困惑甚至是抵触的情绪。

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

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

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性、创造性内容提要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许多老师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

为此,我们开展了《构建“三化”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市级)的研究。

本文就“艺术化”方面的探索作了一些思考总结。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大纲》精神,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

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性、创造性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王冬虎教学现状。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高中语文教学大量采用了条分缕析的“科学化”方法。

做练习,讲练习,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完全丧失了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我们作了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一些学生在回顾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时说:“围绕练习讲授课文最没劲”;“高三时整天做练习,烦透了,现在想来几乎都是无用功”。

许多老师也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

语文教学已成了世纪性难题。

为此,我们语文组从97年起开展了《构建“三化”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市级)的研究,下面把我们近几年在“艺术化”方面作的一些思考探索总结如下。

“语文教学艺术”的界定。

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激励乐学说。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首先要从熟读文本,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披文入情”,“情动于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二、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

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话者,全是联想的结果。

”“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

鉴赏时要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

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披文入境,以情动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境化设计教学例谈

披文入境,以情动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境化设计教学例谈

语文课堂YUWEN KETANG教师•TEACHER2021年1月Jan.2021披文入境,以情动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境化设计教学例谈薛瑞俤(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三中心小学,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结构进行编排:一条是“人文主题”线,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教科书“范本”编排更显科学化。

单元情境化设计是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重要特征,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阐述在单元情境化设计下,如何以学生为 视角,紧扣文本,拓展延伸,结合课后习题的设计,更好地把握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情境化设计;“范本”;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7-25文章编号:1674-120X(2021 ) 01-0023-02单元情境化设计是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重要特征,旨在将学生引向真实的语文生活世界,它区别于从目标出发 加以控制的传递既有知识、技能的教学。

本文以统编版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在单元情境化设计下,如何 更好地把握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一、以学生为视角,打开情感突破口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

四篇课文所涉;^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i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对国家兴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本单元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比较久远。

比如《古诗三首》,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 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又如《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 已经消失,无法再现,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大多仅仅停留在 零散的文字、图片上;再如《少年中国说(节选)>,文中 生僻字较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四字韵文比 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等,都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炽 烈情感的理解。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摘要: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学语文教学中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出情入理体验感悟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情感出发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故乡》一课就可以这样设置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披文以入情”,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情境,拓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增强自我修养。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论语》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来感受其中的情感。

可以通过《红楼梦》中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和痛苦;通过《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师傅的师徒情谊,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坚定。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

“披文以入情”,可以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和情感体验,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物性格,从而拓展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儿女英雄传》中的孟母三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孟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母子之情;通过《草房子》中的冯世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农村女孩的坚强和乐观。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从而增强自己的情感修养。

“披文以入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中的豪情壮志;通过《红楼梦》中的宫廷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繁华与沧桑。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摘要】引言部分介绍了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正文部分探讨了披词文以入情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包括感受文字内涵、挖掘作品背后故事、通过表演形式让学生体验作品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论部分强调披文以入情的方法能够彰显语文课堂魅力,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热爱语文学习。

通过深入体验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并受到启发,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这种方法,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中一个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地方,让他们从中收获无尽的乐趣和知识。

【关键词】关键词:语文课堂、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内涵、故事、文学鉴赏能力、朗诵、表演、魅力、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结论、理解、热爱学习。

1. 引言1.1 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语文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它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更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语文课堂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还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语文课堂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更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睿智和成熟。

可以说语文课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教会我们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能够让我们领悟到生活的美好和真理。

通过披文以入情,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激发我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1.2 文学作品的魅力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庄》之妙,得于《诗》”:明清《庄子》散文评点的诗性审美

“《庄》之妙,得于《诗》”:明清《庄子》散文评点的诗性审美

“《庄》之妙,得于《诗》”:明清《庄子》散文评点的诗性审美李波【摘要】The comment of Zhuangzi prose in Qing Dynasty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literaral criticism, open the new aesthetic sphere of Zhuangzi prose, establish the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discourse system, especially, it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on narrativetheory, appreciation, theory of Wendao.%明清《庄子》散文评点大胆引入了诗歌理论阐释《庄子》,以诗解庄,使得庄子的诗人气质和庄文的诗性浪漫得以充分展现。

明清《庄子》散文评点的诗性审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庄子》与诗尤其《诗经》相联系,认为《庄子》之妙,得于《诗》;援“情”入庄,揭示了《庄子》的诗情画意、离情别绪以及“哀”、“怨”的情感风格;引入了诗歌“意境”理论,对《庄子》“道”的意境进行了体悟,认为道境即文境,并对文章繁富的意境进行了赏析。

以诗解《庄》极大地开拓了《庄子》的审美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树意义。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7页(P17-23)【关键词】庄子;评点;诗歌;意境;以诗解庄【作者】李波【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庄子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庄子哲学是诗化的哲学或哲学的诗化。

这种看法已成为今人的共识。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祭十二郎文》教案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祭十二郎文》教案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祭十二郎文》教案18.祭十二郎文韩愈教学重点1、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2、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教学方法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学法指导诵读体味,联系实际讨论,具体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细节描绘片断,文章的强烈抒情的句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从家常琐事娓娓道来中的铭心刻骨的骨肉至情,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自己宦海浮沉的凄楚感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二、介绍作者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文言文教学的四重视角——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

文言文教学的四重视角——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

责任编辑张雪韵E-mail:xueyun0618@|教学案例文言文教学的四重视角——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韦存和吕龙老师应邀在镇江市天王中学执教的《小石潭记》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得到了几个名师工作室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原因是多方面的:吕老师曾获全国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他音色纯正的普通话,不疾不徐的从容教态,启发学生回答时的机智与耐心,都是重要因素。

可依我看,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这节课所采取的基于文言、文章、文体、文化的文言文教学的四重视角。

一、文言视角:披文入情,在语言文字中体悟作者情感变化吕老师没有采取传统的串讲方式,而是借助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冽”“清”“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和难点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披文入情。

课上,教师通过词语教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读、学生读文章中的四字短语、学生再次齐读等方式,有序地进行朗读训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和难点句子,让学生轻松地走进文言文文本。

在理清基本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大致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仔细观察本节课,我们会发现,教师始终贴着文言文文本在教学,所有的环节都与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联。

然而,教师并没有作琐屑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与翻译,所以课堂既实在,又保持了很多的灵动,引人入胜。

其实,文言文真的不必篇篇、处处串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文字较为晓畅的一篇,而统编教材又有着注释详尽的特点,《小石潭记》的注释达27个之多。

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理解了重难点词句的意思,别的词句自当迎刃而解,何苦字字句句一路讲来,讲得无味,听得无趣呢?二、文章视角:起承转合,在行文曲折中品悟作品结构之美本节课注意到了篇章的结构之美。

教师用演绎法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

起承转合是古人常用的文章结构技巧,但要用得自然贴切,不着痕迹,还是需要很深的写作功力的。

浅谈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中职语文教学

浅谈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中职语文教学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职语文应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出发,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为培养高素质劳动技术人才服务。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以中职语文教材选文为例,谈文化传承与理解、中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谈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歌鉴赏;中职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9-0032-02浅谈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中职语文教学吉庆(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浙江杭州310000)长期实践才能落地生花。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中职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字词章句的同时,还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加强文化自觉的意识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态度,为成为高素质的劳动技术人才奠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一、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一)传承文化才能开创未来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指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要深入了解中国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其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仁、义、礼、智、信”的做人修养,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的古典文学,都是中华之瑰宝。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今天,教语文就是教文化,语文教学传承文化,就要带领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深邃,感知岁月的凝重,从中领略智慧与文明。

对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髓,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取舍,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便是我们对中职学生进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第一手资料。

(二)语文教学要打开古典文学之门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之于文化知识的传承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离骚》中泽字的注释另议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对于《离骚》中泽字的注释另议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对于《离骚》中泽字的注释另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对于《离骚》中泽字的注释另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离骚》教学设计周学霞第一步釉旆瘴一、结合窃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窃“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

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二、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向焉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

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三、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让焉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

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

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二步披文入情首先2捎梦侍夥⑾址ǎ鼓励学生自主认知鼓姥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

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

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仪笱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

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

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文以载道教者传道

文以载道教者传道

文以载道教者传道作者:朱彦明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4期摘要:语文教学永远不能动摇的根本是寓德育于文教而要真正落实读书立人、立德树人、教育之本。

那么,教师应做到:品文入情,润物无声;披文品人,相辅而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儒雅风流,大教不言。

关键词:语文;德育;根本回顾三十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坛,可谓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成绩喜人,然而积累的问题也不少,要之:或狂飙突进,追风逐影,唯模式是从,削足适履,华而不实;或固守传统一隅,仍搞填鸭式,一味满堂灌;或急功近利,“唯本”“唯考”“唯法”是尊,照本宣科;或高考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顿兵坚城之下”,旷日持久。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上罗列,形式殊异,有一点却是不约而同的:扭曲了智育,消解了德育,缺失了美育。

语文课堂圉于功利,崇尚虚浮,乐于追风,从而因失去源头活水,而归于沉寂甚至绝望;因缺乏仁爱与美德的滋润,而失去生命的绿意,沦为教育智慧最原始的不毛之地。

蓦然回首,我头脑中时常会浮现出西西弗斯的身影:推一块巨石上山,眼看石头到达山顶,却又滚了下来,只好重新再推。

如此往复,年复一年,命中注定,终身苦役。

语文教师苦哉劳矣,寒来暑往,日夜不息,论其成果,除了可怜的一点分数之外,而不幸归零。

这是语文的不幸,更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尤可哀痛!所幸我们没有受上帝的惩罚,我们有穷则思变的智慧与机遇。

我要疾呼:立德树人,教育之本。

它是永远也不能动摇的命脉所在,它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深根固本,方可期枝繁叶茂;舍本逐末,贻害无穷。

鲁迅先生曾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事,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洞达世界,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又“弗失固有之血脉”,其间蕴含的高超智慧,于当今的语文教坛,仍具有启迪指导意义。

文以载道,师者传道,读书明道,教化立人,是我国的固有传统,几千年来,深入人心,可称得上“固有之血脉”。

南怀瑾:话以载道,道以化人

南怀瑾:话以载道,道以化人

4谈话时要注意关系的建立,通过沟通交流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也很重要。

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见人总是保持微笑,有人问:“您为什么永远在微笑,而我们学不会?”南怀瑾说:“如果你学不会,只好先学咧嘴!”还有人问:“什么是学问?”南怀瑾说:“真正的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面广,储备丰富。

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有记者问:“您仅是一介文人学者,为何要出资出力修建金温铁路?”南怀瑾说:“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意为世间须有大道,这大道不只是可以行车,而是一条可以通往人心的大道,是一条用文化、用道德修筑的大道。

南怀瑾话以载道,道以化人,让人在话语间参悟明理。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次聊天,南怀瑾和几个弟子聊到犯错这个话题,南怀瑾叮嘱他们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有人德行浅薄却居于高位,往往他这个位子坐不稳。

有时在位的人甚至不需要有多厉害的才干,发挥精神领袖作用更重要。

若德行配不上你所在的高位,就会坐得很累。

很多人都有勃勃野心,有想要得到的东西。

但是你的智慧要配得上你的野心,智慧和谋划相辅相成,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身负重任时,要先估量自己的力量。

如果力量不够,就且平心静气,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

否则,责任就成了负担,最终把自己压垮。

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写过一句有名的诗:山泉绕屋知深浅。

山泉尚且知道自己的深浅如何,袁克文以此来劝谏父亲不要称帝,奈何袁世凯听不进去,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南怀瑾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人活一辈子,如白驹过隙,何苦好高骛远、事事强求,往往弄得身心俱疲。

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事要与自己的德行、智慧、力量相匹配,才能游刃有余。

南怀瑾披文入情、出情入理的阐析,援引事例的告诫,甚是醒人心神。

在人们越来越浮躁的今天,这三个不能犯的基本错误当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六观”说解析

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六观”说解析

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六观”说解析杜慧【摘要】在刘勰所编著的《文心雕龙》一篇中提出了“六观”说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着重阐述人们无法正确评价文章所发出的“知音其难哉”的感慨.针对“文情难鉴”的问题,刘勰明确提出了“披文以入情”,从此形成了“六观”说.“六观”主要指的是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观”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学进行批评和鉴赏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对中国古代的诗学进行阐释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立足于“披文以入情”来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六观”说.【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文心雕龙》;六观;“披文以入情”【作者】杜慧【作者单位】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广元62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刘勰编著的《文心雕龙》主要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文学批评和鉴赏的态度、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较为系统和独特的见解,以便能更好地对古典文学进行批评性评论。

一、“六观”说的提出所谓知音其难哉,音实则非常难知,而知实难逢。

“知音”这个词语在本质上就是指的是音乐鉴赏的问题,也是一种对音乐艺术形式的深切感知和理解。

在《列子·汤问》中提出了:“伯牙先生在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听他弹奏的曲子,听出他弹奏曲子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泰山。

”钟子期先生说:“你弹得好美妙啊,你琴声中表达的意象就好像是巍峨的泰山一样。

”钟子期先生能够明白伯牙先生弹琴表达的情意,从中听出了伯牙先生的心声。

[1]因此,在钟子期先生死后,伯牙先生则从此不再鼓琴,一说:“高山流水遇知音。

”刘勰在编著的《知音》一文中,让“知音”一词来表达对文章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也被称之为是对文学的评论和鉴赏。

其中,刘勰在第一部分主要就是写知音难得的主要原因。

在他的文笔中主要写了四点关于不能正确评价作品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

针对这个观点主要是以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司马相如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例谈散文教学应秉持的基本原则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例谈散文教学应秉持的基本原则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例谈散文教学应秉持的基本原则散文是人们用平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来表达对人生、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感悟、思考和意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和繁复的结构,却可以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赢得读者的共鸣。

在现代的文学教育中,散文教学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之一。

那么,要想做好散文教学,就必须从基本原则出发,让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来具体探讨这些原则。

一、散文教学的目标散文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希望学生成为一位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人,其次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创作散文,开拓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散文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二、基本原则1.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因此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不倡导一刀切的教育,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走近文学的自由。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支持学生在文学领域中自由发挥,创造出符合自己个性和思维特点的优美语言。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散文教学的另一个要求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批判思维和见解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探究大师们的散文阅读,感受他们思考的深度和想象的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艺术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散文教学应强调实践性,通过不断实践,让学生逐渐领悟散文之美与哲理,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创作经验和技巧,提高其文学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和欣赏散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作,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和分享写作体验,不断打磨文笔和思维。

同时,通过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和文学手法。

言文合一让文言文教学更高效

言文合一让文言文教学更高效

“言”“文”合一让文言文教学更高效康卫格一、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种重视“言”而冷落“文”。

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缺少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忽视对作品审美因素的发掘。

第二种侧重“文”而忽视“言”,学生文言知识积累薄弱。

教师片面强调文章结构分析和思想教育,架空文本语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则如雾里看花。

这两种倾向都忽视了文言特点。

“言”,是形成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字词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

“文”,是文学、文化,反映的是历代文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两者是不能分割的。

这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阐述得很清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也就是说,对初中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不是词法、句法等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是基于文章整体感知基础上的理解。

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愿学乐习的教学内容,“言”“文”合一是有效的方法。

“言文合一,文化渗透”也是这些年一直倡导的文言文教学理念。

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对语文老师的一个考验。

尤其要做到”言”“文”合一,更是难上加难。

二、什么是”言”“文”合一?什么是”言”“文”合一?所谓”言”“文”合一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还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欣赏文章内容,感受从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意蕴;二是在执教过程中不能将教学过程机械地割裂为字词教学和内容欣赏两部分,而是要将两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细腻的品读过程中落实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的审美,对古代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即“在解词析句中领悟文章(文学)意蕴、文化内涵;在探究文意时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语感”,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习文言文要以语言为抓手,从篇章阅读的角度推敲词语的语境义;分析文章时,既着眼于篇章的整体,又能与具体的词语理解相结合,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品析,在品析中体悟,努力在“言”“文”之间多走几个来回,言文贯通,进而积累言语经验,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能力。

四种课型,助力古诗文吟诵教学——古诗文吟诵课教学初探

四种课型,助力古诗文吟诵教学——古诗文吟诵课教学初探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2年第2期教育·前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的诗词文赋大都是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

“三分诗,七分读”,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古诗文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帮助学生更直观地链接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核,更深刻地理解古诗文的含义。

那么,如何将吟诵的美感带进课堂,有效开展古诗文吟诵教学呢?一、媒体助力,开启课趣味浓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吟诵调显得陌生。

万事开头难,上好吟诵教学的第一节开启课非常重要。

1.激趣为先拉近学生和吟诵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兴趣,是开启课的重要功能。

以一年级吟诵开启课为例。

课始,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中国首部吟诵传承人微电影《大音希声》片段。

吟诵调贯穿电影的始终———《三字经》婉转悠扬,《从军行》豪迈放奔放,尽显英雄气概。

电影资源的引进不仅展示了一段传承的佳话,更是将吟诵的独特魅力烙进了学生的脑海里。

2.了解吟诵什么是吟诵?吟诵有什么好处?吟诵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教师可以把这些入门知识精心制作成微课《吟诵》,用动画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常识。

也可以把“平长仄短韵延长”等基本的吟诵规律,通过微课,用活泼有趣的对话形式进行解释。

在第一节开启课上,让诗词带上吟诵符号亮相,相机告诉学生吟诵符号的意义———第一二声是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平长仄短,韵字拖长。

”这样,借助微课,将吟诵的基本常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绎,让它一出场就能入脑入心。

3.小试牛刀小学生喜欢模仿,喜欢唱歌,以吟诵方式展开古诗文学习活动,一定能让他们感到新奇和愉悦。

在吟诵开启课上,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童声吟诵版本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小试牛刀。

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白居易的《池上》笔者就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字画”导入,引起兴趣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甲骨文,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字?(师在黑板上边说边画甲骨文“舟”)师:谁来猜一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披文入情,以文化人作者:房怡金尹逊才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11期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宝贵遗产。

但其在实际教学中,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因理解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应试压力较大,文言文已成为老师、学生的“心腹大患”,而文言文课也经常被上成字词、句式课。

但黄玉峰老师的《送东阳马生序》《兰亭侧畔说》两节课却十分精彩,他带领学生披文入情,一步步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传授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渐染。

一、“披文入情”实为授之以渔“文言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文言教学一定是教学生怎么读文言文。

但“怎么教”却缺少确切的答案。

黄玉峰的入手点选在了披文入情上。

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由此,教学生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带领学生找到文言文创作的源头,这是实现审美需求和情感目标的必经之路。

黄玉峰的文言文课堂就是带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文言文创作源头的完整过程。

如果把这一过程喻为大海行舟,那么他的做法是:用一个或几个“总问题”做罗盘,统领课堂、指明方向;以落实字词教学为桨,咬文嚼字、步步前行;同时补充课外材料做帆,为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创造条件。

(一)以问题做罗盘指明方向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在课堂之初抛出问题:他书序的内容反映出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课堂结尾,黄老师给出答案:“他这句话有针对性的,有人说他夸际遇以乡人,他退休后回家乡一年,第二年又回到京城,乡人找他评文章,他不评。

他退休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孙子犯罪了,他被连累,遣道流放生病死在路上。

他写这篇文章有针对性,别人说自己衣锦还乡其实是不了解我,我是在遣道啊。

我们可以读出来这篇文章是讲学习,要好好努力,真正读到以后呢?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成功人士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酸。

宋濂写这篇文章他说自己不是在夸耀,其实他正是在夸耀自己。

我们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为了衣锦还乡。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衣锦还乡。

他还乡的时候确实是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他就是这样,别人让他写文章,他却写自己怎么样怎么样。

”在《兰亭集序》中黄玉峰同样在解读之初抛出问题:华中师大有个老教授,……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这篇文章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发给你们了吧!我把这材料发给你们了吧!我要你们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说他语无伦次。

你们想过这问题吗?在课程过半的时候黄老师引导学生从作者感情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王羲之…岂不痛哉‟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他的思想很矛盾,矛盾是他感情的真实,在文章中表现了出来,施蛰存说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认为施蛰存话说得太重,再读读看,文章的矛盾反应出内心的矛盾,一面知道生命是无常、短暂和虚无的,一方面又不想承认,于是就借孔子“死生亦大矣”。

看到这句话,我很心疼。

后来他又在课上补充回答:“《兰亭序》是颗明珠,明珠是怎么长出来的——明月之珠,蚌之病也。

为什么呢,王羲之生病了,思想上太纠结了,只有这样的纠结,才能写出这样纠结的文章,所以写出几百年几千年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用这样美好的文字写出来,怎么能说这篇文章不好呢?谁说这篇文章不好?”对学生来讲,文言文相对陌生。

怎样让缺乏文言阅读经验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走偏,是黄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由此,抛出总领全文的问题,既是明确教学重难点,又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确定了课堂的走势。

我们从问题的不同也能看出这点,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将问题落实在写作动机,因为作者借赠序夸耀自己,读懂了作者的动机就能读懂这篇文章;而《兰亭序》对于高中生来说困难较大,文章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因此将问题落实为体会作者矛盾的感情。

黄玉峰总领全文的问题保证了学生从一开始就朝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具体起到的作用包括:其一,明确教学重点,从一开始就用问题确定课堂方向,能确保课堂走势,保证课堂目标的实施;其二,促使学生从整体上体会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形成文本阅读的全局观;其三,这样做能保证课堂有始有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解读过程。

(二)字词为桨,在“说文”中“解字”,“解字”是为了“说文”1.在“说文”中“解字”文字的阻碍是文言文成为师生“心头大患”的重要原因。

笔者根据这两堂课上黄老师的字词教学,做了一个统计表:黄玉峰并没有像时下流行的那样,在讲课之前统一解决字词,而是将字词讲解贯穿于文本解读之中,非但没有影响整堂语文课的“气”,还照顾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字词讲解的效率。

同时,黄老师采取偏旁归纳和《说文解字》讲解字词的办法既起到提高讲解效率的作用,为解读文本节省了时间,还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碰到不懂的文言字词该如何着手解决。

2.“解字”是为了“说文”黄玉峰课堂上的字词并非孤立讲解、强制灌输。

相反,字词成了披文入情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包括:(1)利用动词进行场景还原如利用“曳”字的解读,重现宋濂举步维艰的求学过程。

《送东阳马生序》(2)利用一词多义辨析文意如抓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的“或”字,利用其“有人”和“有时”的不同解释来辨析文意。

《兰亭侧畔说》(3)通过对关键词的翻译理解文章主旨:如抓住“整个文章的宣言”“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讨论“固”是“本来”还是“确实”的意思,来探究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兰亭侧畔说》陈寅恪说“通经必先识字”。

①黄玉峰也说“读书要从正确认字开始”。

②字词是文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升学考试考查的重点。

因此不少老师舍本逐末将字词作为文言教学的中心,丢失了文言教学本身的意义。

黄老师的这两节文言文教学课,将字词放在服务于文本解读的位置上,很好的平衡了两者的关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三)补充材料扬起风帆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老师在落实重点——写作动机之前,给出了文章被删减的部分: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对原始文本的理解基础上,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

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课外材料的补充达到了惊人的56%!(课例约17906字,文本外的材料约10054字)。

这些材料涵盖了后人对《兰亭序》的评论、作品的社会背景、哲学背景、作者的遭遇,以及民国小学生的看法等等。

黄玉峰使用的课外材料,多而不乱,其原因在于,每一则材料都经过精挑细选,每一次应用都经过精心安排。

结果这些材料为黄老师的课堂插上了风帆,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解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

在难度较大的《兰亭序》教学中,课外材料的补充甚至引领了语文课堂进行的节奏。

总的来说,这些材料支撑起了黄玉峰的文言文教学课,让学生对文本的想法能在上面发芽、生长。

问题统领,确定方向也好;解决字词,扫清障碍也好;亦或是补充材料,全面把握,黄玉峰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

他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走自己的“老路”,告诉学生“我”在路上的感悟从何而来,从而让学生树立前进的信心,选择正确的方向,并最终产生自己的感悟。

二、以“文”化“人”的智慧(一)“独立”是语文教学的前提黄玉峰有一次在座谈会上讲《教好语文的“本”在哪里》,他提出三个独立:独立的使用教材、独立的课堂教学、独立的思想人格。

这两堂文言文课,明显就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独立教学精神之上的。

教《送东阳马生序》,黄老师在“刻苦求学”中看出宋濂是赠序为假,自夸为实,上《兰亭集序》,黄老师在体会“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之余,教导学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黄玉峰对两篇文本的解读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很难望其项背。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文言功底有限的学生,黄玉峰精心准备和“编排了”大量课外延伸材料,包括文学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明显是用做学问的态度来对待语文课堂。

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提到:独立的语文教学并非是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也不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促进作用,教师成为“咨询者”(counselor),“促进者”(facilitator)③。

而要成为咨询者和主导者,黄老师给我们展现出两点,其一,语文老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所谓教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二,要有亲身感悟的文本理解,和字字斟酌的文言教学态度,由此黄老师的课才会书香馥郁,个性十足。

(二)以文化人黄老师这两节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弥漫着馥郁的书墨香气。

短短的语文课堂之中,包括了对文学的审美,对哲学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④“化人”是文化的作用,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黄玉峰的“以文化人”,是在“将被诸多异化力量包围的语文教学,改造成他十分珍视的传统文化活动”⑤基础上的,通过文本和语言进行文化熏陶,感化、改造学生心灵的过程。

高考标准的不断完善,可能会使学生的文言水平不断提高,但惟有做到“以文化人”,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有人文素养,能承担起民族责任的人。

(三)语文教学该不该“放手”黄玉峰这两节文言文教学课,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教师引导,二是补充了大量的课外材料。

初观课例,笔者的第一反应是黄老师是不是讲的过多了?在《兰亭序中》学生发言甚至只占5.5%(在两小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讲了27句,大概981个字,而整篇课例大概17983个字)这与教改倡导的“合作、交流、探索”完全不符。

但经过仔细研读,笔者才发现黄老师用心良苦。

就在几年前,长沙十五中在教改中提出“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发明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提出“知识点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改革的结论是,学生的得分情况很理想,于是各地掀起了向十五中学习的热潮。

而黄老师所教的这两篇文言文,要是这么“合作、探究”的教,恐怕除了学会一些字词句式,学生会收获甚微,纵使能提高分数但是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精髓,岂非舍本逐末。

其实新课标对于“自主、合作、研究”的阐释包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⑥类似十五中的做法,违反了学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种一知半解和急功近利的改革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