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梅岭三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梅岭三章》;理解并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梅岭三章》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2.熟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课文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三章》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对关键句子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借景等。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梅岭三章》中的自然景观”、“《梅岭三章》中的情感表达”等;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梅岭三章》,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拓展延伸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典诗词?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更多古典诗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2.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3.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发现古典诗词中的美;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为《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日梅岭”的美景以及梅岭上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是一篇充满古典意味的散文。
本课文既能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和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2.学生感受“梅岭”这一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培养情感气质;3.学生能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掌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4.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课前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梅岭”这一概念,让学生谈谈对梅岭的认识和想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1.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意义等。
3.1.3 课文理解•初步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感受梅岭的美丽和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热爱自然景色和保护环境;•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解读部分段落,帮助学生分析一些文学基本要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文章的用典和文化内涵。
3.1.4 语言应用以课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春花为例,让学生寻找相关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的写作任务,如在体验梅岭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梅岭”为主题的游记或感想。
3.2 教学方法•预习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解分析:老师结合具体段落,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配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听课笔记:请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需通过学生的阅读反应和写作表现,对教学成果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题。
1.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
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1.5 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与情感共鸣(1)教师朗读《梅岭三章》。
(2)领读本文,学生猜想文意。
(3)构建情感联接。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
2.阅读、审视与体味(1)分组朗读整篇文章,确立章节大意。
(2)教师解释生僻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和评析(1)教师导读,让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细节描述、铺垫等。
(2)分析每一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评析文章的情感、思想和风格。
4.创设情境,体验文学魅力(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中的生动描述、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
(2)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创设情境,演绎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3)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体验文学魅力。
1.6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400~500字。
2.课堂所学词汇造句,每个词汇至少造一个句子。
3.动手写一段文章,运用本文常用修辞手法进行修辞。
二、教学反思《梅岭三章》是一篇自然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文字清新流畅,写实手法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文学魅力,也有利于启示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主要内容: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开放。
精神: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投身革命即为家”显示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将革命事业当做自己的家,这是对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崇高博大的胸襟。
3.怎样理解“人间遍种自由化”的含义?
3.朗读诗前的小序,理解其作用。
明确:
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明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品读第一章,探讨以下问题
三.1.概括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概括内容: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四.课堂练习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
(2)血雨腥风应有涯
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2.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C
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
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不忘初心,永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作品背景和基本情节;2.掌握课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型;3.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思想,总结主题;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基本情节;2.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3.总结课文主题。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2.总结揭示课文主题。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阅读完课文后,学生需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介绍的是谁的故事?2.故事发生在哪里?3.日本侵略时期的梅岭村人民系指谁?4.此文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5.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导入新课本课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讲述作者背景,引入课文内容。
新课讲解1.课文讲解:老村长给了赵新兵一些钱,赵新兵拿了钱,却没有到银行去把钱存起来,结果钱被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探究生词:毫不犹豫、惊弓之鸟、断垣残壁等词汇。
通过学习生词,让学生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3.总结主题:对本课的主题:民族危亡时期的那些人,进行总结。
课堂活动1.学生自主合作小组,展开活动:以人物角色和关键词汇为线索,进行讨论。
最后对课文的主体进行总结。
2.观看老电影,了解更多历史背景。
课后练习1.思考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什么?2.阅读理解练习:课文中的重点人物形象;3.写作练习:描述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梅岭三章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占领期间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这段历史,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 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 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 语天成,壮而不悲。 (3)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试举例说明。 借代。“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 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7.学生齐声朗读第三章。 8.分小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借喻),“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血雨腥 风应有涯”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 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表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理想。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 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达了作 者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 精神。 9.综观三首诗,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侧重写 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 精神?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 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
(三)展示诗歌(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亦可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3.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词 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 丛莽: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随即。 第一章 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 管阴间的神。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第二章 南国:南方。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 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 1927 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正:恰好。 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 通过多种 形式的朗 读,读出气 势,读出感 情,读出意 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 梅岭三章教案与教学反思
2 梅岭三章镇海中学陈志海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旋旌悬2.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二、导入新课——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说明] 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
三、课文导读(一)整体感知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
“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情诵读,感知内容
1.阅读《梅岭三章》小序,回顾诗歌创作背景。
2.多种形式朗读《梅岭三章》。
二、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1.找出《梅岭三章》中所出现的意象,说说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
1
答案示例:
“余”不仅仅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无数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三、迁移阅读,吟咏体味
诵读图书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七绝二首(其一)》《狱中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做好批注并在组内交流。
2。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毛泽东在梅岭期间创作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情壮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梅岭三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的诗歌魅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作的魅力,领略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难点: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诗作的背景,标记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梅岭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作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梅岭”、“暴动”、“烽火”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本课通过梅岭的景色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写梅岭的人民斗争精神,教育学生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但本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梅岭的美丽景色和革命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梅岭的景色、历史背景等图片和文字。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3.课文: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梅岭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大意及细节,了解文学描写的技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之美,体验大自然之灵气,培养学生的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引入题目:“梅岭三章”,了解此山的历史及现状,建立学生自然之美的情感。
2、阅读(约15分钟)①整体认读文段,明确段落大意,划线详解生词。
②理解主旨大意。
③分析每章节的结构组成及意思。
3、分组小讨论(约10分钟)①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词或句子,如:枯松老柏、忽入云涧、翠竹满山。
②试着后面的话都删掉,把前面的话放在流行音乐或游戏或电影或小说或其他领域中,看看是否篇篇枯燥乏味,无法承载,反复琢磨,想出最好的一种解释。
4、表达(约10分钟)①小伙伴口头表述所理解的文字,贴近原文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②教师对语言表述进行点评并进行最佳表达提高。
5、练习(约15分钟)学生根据刚才分组小讨论的内容,自行撰写一段名为“梅岭三章”的诗歌或短文,突出描写景色,表达感受。
6、总结(约10分钟)课堂小结,收集学生的作品及点评。
三、板书设计梅岭三章●枯松老柏●忽入云涧●翠竹满山四、作业1、读课外书籍,寻找描写自然之美的好句。
2、写一篇题为“桃花源记”的小作文,描绘学生理想中的生活场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学生分组小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描写的技法,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理解自然之美,体验大自然之灵气,培养学生的敬畏自然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1、阅读导入法2、小组讨论法3、口头表述法4、作文练习法七、学情分析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无数的人工建筑物的包围,难以接触到自然景色。
因此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花卉,大自然以及文学描写等方面指引孩子们,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塑造美好的世界观。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在初三下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不同,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学内容也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本篇文章将以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材中《梅岭三章》的教学为例,介绍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梅岭三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本次教学希望帮助学生通过文学阅读感受文化,增长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情节2.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3.2 教学难点1.文学鉴赏的方法2.如何从文章中理解蕴含的思想3.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文学阅读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5分钟)通过引入梅岭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并配以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本篇文章的阅读欲望。
4.2 分析与理解(3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梅岭三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进一步引导他们就文化领域中相关问题的异同进行深入探讨。
3.分析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语言的形象化、多层次的语言表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
4.3 课堂合作(30分钟)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合作练习等活动,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分小组,相互之间朗读文章及创作续集,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4.4 总结与评估(15分钟)通过课后总结,让学生掌握学习成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评估,充分考察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给予学生针对性、科学性的教育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对《梅岭三章》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文章阅读的阶段,难以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含义。
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3篇初中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mdash;mdash;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 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 悬:xuaacute;n 当(纸钱):dagrave;ng 应(有)涯:yīng yaacute; (遍)种:zhograve;ng5.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mdash;mdash;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悬当纸钱应有涯即为家遍种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1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内容,掌握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了解梅岭的地理环境及植被分布、水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状况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珍爱自然生态环境、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内容,掌握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将自然地理知识与文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播放《梅岭三章》介绍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小说的情节背景。
2.进行观察和思考:展示梅岭地图和梅岭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梅岭地理环境,了解山地地貌的特征、植被分布、水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2.阅读原文1.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梅岭三章》。
2.针对不同的段落内容,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本细节。
3.理解文学方法和技巧1.通过分析《梅岭三章》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文学魅力。
2.进行句法分析、修辞分析、形象对比等细节分析,加深文学理解和认知。
4.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身处环境,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与评价1.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成果和收获,识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仍需努力的地方。
2.适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和成长。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文学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
同时,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梅岭三章
2梅岭三章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目标导学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
(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
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板书设计
时间内容精神
梅岭三章第一首: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现实、想
象、理想
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