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0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经典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领略古代文化与美学。
2.学习五首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语、句子、意境和修辞手法等。
3.通过朗读、默写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解读。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词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2.难点:五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的作者杜甫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登高》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登高》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曾征服的高峰,引出登高的主题和内涵,展示《登高》的诗歌全文。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登高》,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3.信息查找: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回答提问。
4.诗歌分析:对《登高》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诵读和模仿。
5.课堂练习:分组朗读和默写,教师点评和纠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对诗歌渲染进行解释和作文。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和《菊花》的特色和典故,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艺术魅力。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涉及诗词五首,包括《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观刈麦》和《月夜》。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古诗词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古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词的意境。
2. 诗词讲解:(1)关雎:介绍作者、背景,逐句讲解诗词,分析韵律、意境。
(2)蒹葭:引导学生发现与关雎的相似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3)十五从军征:分析战争背景,体会战士的忠诚与勇敢。
(4)观刈麦:讲解农村生活,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与快乐。
(5)月夜:引导学生欣赏月夜景物,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创作一首诗词。
六、板书设计1. 关雎:韵律美、意境美2. 蒹葭:相似之处、情感表达3. 十五从军征:忠诚、勇敢4. 观刈麦:劳动人民、辛勤、快乐5. 月夜:月夜景物、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五首诗词中选择一首,分析其韵律、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我选择了《关雎》。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韵律优美。
诗中描绘了古代婚嫁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感悟到,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现代人是一样的,诗词中传递的美好情感是跨越时空的。
2. 拓展延伸:请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五首诗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的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的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一、《梅花》梅花是一种冬季的花卉,虽然在寒冷的冬天里,生命力旺盛的它们却艳丽绝伦,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此诗通过描写梅花的形态、花香、生命力、坚韧品质等,表达了赞美梅花、崇尚梅花精神、感受生命力的主题。
教学目标:1.了解梅花的文化内涵与特点。
2.培养学生对生命力、坚韧、淡然的感悟与思考。
3.学生通过赏析与写作,感受诗歌对生活的启示与感染。
二、《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王之涣诗意深远,能体现出他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人性情感。
此诗描绘了人们攀登高山的艰苦、磨练与享受,表现了作为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
教学目标:1.学习和欣赏《登高》诗歌。
2.通过阅读体验和感受作者的意境与思想。
3.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审美水平,感染学生攀登高峰的热情。
三、《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长诗,讲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诗歌以传奇式的叙述方式,渲染出人类外在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极限体验。
教学目标:1.理解战争与和平、艰难险阻与勇敢挑战之间的关系。
2.体会长征精神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3.启迪学生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的勇气和信念。
四、《听雷》《听雷》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是一首超越自我、领悟自然与宇宙的诗歌。
通过李白对雷鸣、闪电等自然现象的敏锐感知和凝聚表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认识到自然与人的紧密连接。
2.通过阅读诗歌来体会李白所表现出的自然美与人性美。
3.启发学生有爱自然、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意识。
五、《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是中国最知名最被广泛传诵的佳作之一。
此诗去掉修辞华丽的修饰,简单而深刻,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孤独、无尽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静夜思》感受李白所表现出的孤独之美。
2.通过欣赏及写作,培养学生对孤独、思念、爱情等感性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1、作者介绍《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0课-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增强历史意识:了解诗词背景,认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诗词的格律、意象、情感表达等。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千年。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岳》这首诗。它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象,表达出自己的豪情壮志。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诗词五首》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大多数同学能够逐渐进入状态,跟随我的教学节奏。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词的格律知识,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扎实。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显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巩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以下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的优秀教案,供您参考: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诗歌:逐首讲解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4. 讨论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五首诗词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历史、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饮酒》: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春望》: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赤壁》:苏轼,北宋文学家,其诗词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渔家傲》: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以其婉约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闻名。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PPT课件,包含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五首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诗词”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五首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诗词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词:请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分别是:《望岳》、《春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路难》。
这些诗词均为唐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二单元《壮美河山》章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
2. 学会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壮美河山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1)介绍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2)逐句解析诗词,分析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吟诵方式,体验诗词的韵味。
(2)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心得。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
(2)讲解答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题目及作者。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重点词汇、句子及修辞手法。
3.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诗词中的关键词,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
(2)分析五首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写出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背诵部分:学生自行检查。
(2)鉴赏文章: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宋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认为诗人是如何通过有限的文字描绘出如此丰富的意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呢?”
4.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宣布本节课将学习五首古诗,并探讨古诗的鉴赏方法。
(二)讲授新知
1.诗人及背景介绍:详细讲解五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歌形式及特点:分析五首古诗的韵律、对仗等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艺术特色。
3.逐句解读:对五首古诗进行逐句解读,分析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旨。
4.鉴赏方法:教授古诗鉴赏的方法,如关注标题、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3.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古诗的鉴赏方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2.撰写鉴赏短文:从五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运用课堂所学鉴赏方法,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体现出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3.创作练习:以五首古诗中的任意一首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或一幅绘画作品。要求作品能体现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具有艺术表现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古诗与现代诗歌在表达方式、情感传递上有何异同?”每组整理出讨论成果,形成文字报告。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2.《泊船瓜洲》——宋代诗人王安石3.《望岳》——唐代诗人杜甫4.《登高》——唐代诗人杜甫5.《钱塘湖春行》——唐代诗人白居易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意义和哲理。
2. 分析五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以及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意义、背诵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基本意义和哲理。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对其他四首诗词进行自主分析,然后进行交流分享。
5. 背诵与欣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1.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2. 内容:a. 五首诗词的作者和作品名称b. 诗词的基本意义和哲理c.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五首诗词,并在下节课进行默写测试。
b.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静夜思》艺术特色:通过描绘月夜、思乡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在诗词教学中,应关注诗词的难易程度、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课文。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观刈麦(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X“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二)诵读活动1请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配乐X读。
学习策略:诗歌,经历几千年时空变换的淘洗,留存了下来,是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是形成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的养料和根基。
因而,要以诵读为切入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
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三)粗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
学生学习要求与策略:能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小组内交流、讨论。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作品欣赏在《观刈麦》中,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等诗句,怎能不撼动读者之心,引起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尤其是作者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条件下那种不同寻常的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时
第课时
课 型
新课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手段方法
诵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我们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老师想请问大家:你曾经帮助父母下田劳作过吗?你曾经收割过庄稼吗?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如今已不再需要亲自用手去收割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忘记了农家的辛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00多年以前的唐代,看看先人们是如何的辛勤劳作的。
归纳课外积累
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某某,庐陵(今某某省某某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某某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某某某某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X弘X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抗元的宋将X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敌帅X弘X称其为“好人!好诗!”(之后二十多天,只有八岁的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由大臣陆秀夫背负跳海殉国,誓死不降。)
教学课题: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课时
课 型
新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0课_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发讨论法【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二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齐背课文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一导入新课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八年级语文教案)30诗五首(八年级人教版)
30诗五首(八年级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并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