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教学方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四、教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 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 十六国北朝时期, 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 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二)探究新课一、淝水之战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主要内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同时通过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板书。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课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材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风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认识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

2.难点: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统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任务】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最后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由北朝民歌《敕勒歌》:引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教师:出示故事图片,设疑导入本课。

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学生依据学案的自主探究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完成《历史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第19课的预习。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淝水之战【问题1】阅读课文,思考:前秦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说出强大后前秦的疆域四至?【问题2】1.观察图片,思考:前秦号称拥兵百万,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打败?淝水之战的特点是什么?2、历史故事会:你知道“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吗?讲讲看。

3、这场战争对前秦和东晋各有何影响?整合小结: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1】1.观察图片《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回答: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的政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基本史实。

同时指出,秦朝的疆域与前秦的疆域比较。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明确战役以少胜多的特点,分析前秦失败原因: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南北朝期间我国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趋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举措。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使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进度 ,为隋朝一致确立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经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资料,商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剖析概括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举措,培养学生史论联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经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议论,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论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的民族观点,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北方地域的民族交融。

教课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三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 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觉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共同繁华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以前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假如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同穿越时空地道,到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看看那时北方民族交融的状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成立的同时,北方地域从头堕入了杂乱的场面,出现了十六个不一样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类杂乱的场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一致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部署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址、作战两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土崩崩溃”三个成语叙述淝水之战的大概过程。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为何苻坚拥兵80 多万,却不可以一致江南?(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像?叙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崩溃,北方地域从头堕入盘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获得临时稳固,为经济发展供给了条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本课课题 教师活动 回顾北单元前面所学内容,引 入新课。 本节课内容学习开始。 学生活动 根据本单元前面所学内 容,回答相关问题。 将教科书翻到本课。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能够了解淝水之战的具 让学生学会观察 体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地图,找到关键 信息,强化地理 位置意识。 备注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的具体情况,该战争之后北方的形势发展,北 魏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情况。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 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淝水之战以后,南北 继续分别发展。 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 实现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 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 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内容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 已经渐成趋势。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 的意义。 知道淝水之战。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 展的意义。 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识到民族交融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淝水之战背景 介绍淝水之战的背景。 淝水之战过程 讲述淝水之战的具体过程。
淝水之战以后 介绍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发 北方的形势发 展,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展 北魏孝文帝改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 革——迁都 施——迁都。 根据地图,分析相关史 料,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史料, 培养学生“论从史 出”的观念,提高 历史学科素养。 通过阅读材教 材,提高学生归 纳概括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得汉族与鲜卑族等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分析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这些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并解释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學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敎學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敎學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學法【课时安排】1课时【敎學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讲授: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

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敎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敎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3、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

5、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

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新课导入:情境营造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战争史是比较喜欢的,本课在战争史的基础又讲述了北魏的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提升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核心素养: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

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

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

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学习目标】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孝文帝改革。

难点: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自学检测】1.淝水之战:【新课讲授】一、淝水之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淝水之战形势图》,思考问题:请课前做好准备的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以史为鉴,共看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授课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知道北朝和南北朝的更替。

3.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的特征·论从史出·史证中看交融”、“历史的教训·淝水之战·兵戈声中看交融”、“历史的趋势·孝文汉化·改革潮中看交融”、“历史的延伸·社会风貌·胡风汉韵看交融”、“历史的趋势·孝文汉化·改革潮中看交融”五个板块尝试板块式学习法和主题式学习法,做到史料结合、史地结合、点线结合、情境探究发现与反思相结合、内外迁移相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外历史的结合,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2.通过读图、读人、读史料,提升提取历史信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反思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为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统一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证明了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势必难行。

2.孝文帝改革的成功证明了积极推行的民族交融,符合人民意愿,顺应历史潮流,提升了鲜卑民族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南北方各民族的全方位交流。

3.这一时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充分交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生产方式更加进步,中华文明才得以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蓬勃刚健的形象与海纳百川的气魄传承延续下来。

○重点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难点如何从“兵戈声中看交融”、“胡风汉韵看交融”和“以史为鉴看交融”。

【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的第四单元的目录,历史的车轮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哪些呢?板块一:〖历史的特征·论从史出·史证中看交融〗【问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什么?生1: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生2:战争不断生3:江南得到开发师:过渡性评价和引导补充,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一个时期的历史特征还有我们最后一课的:科技文化承上启下(点击展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战争不断○江南地区的开发○科技文化承上启下【问题2】:同学们,这一个时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政权呢?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呢?发生了哪些战争呢?以史例说明这些战争的作用有哪些呢?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呢?生1:这一时期我们学习的政权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十六国、前秦生2:民族交融的表现: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逃往南方,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江南开发生3:官渡之战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生4: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生5:江南开发的原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生补充:江南地区战争少;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师:过渡性评价和引导,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从刚才的回答中,我们看以看到:(点击大屏幕展示)民族大交融和分裂中孕育统一在这个政权分立、战争不断的历史时代,已经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发展趋势。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括自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多,讲课时以史实为准,不宜多展开。

七年级学生对民族交融的概念不太明白,除了要解释民族交融的概念外,还要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识图分析法、材料研读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的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精兵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3、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4、教学目标的设定(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5、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

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新课导入:情境营造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

(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图》。

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有些却不存在呢?【设计意图】欣赏歌曲感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通过图片对比,古今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惑,以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设巧计,迁都洛阳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98年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合作探究1】北魏一直定都平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图片)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图片)、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问题: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

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材料二①《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②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③“芮芮(柔然)主发30万骑南侵,去平城700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

”——《南齐书》问题:材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不利因素是什么?材料三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问题: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方面讨论迁都洛阳的原因?【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2】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孝文帝怎样达到迁都的目的?阅读历史小故事:孝文帝以南征为名,率领朝廷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

到洛阳后,因为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群臣不愿继续前进。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有些贵族说:“平城为都是祖上定下来的,怎能随便迁往别处呢?我们久居平城,百姓安居乐业,迁都会引起大家的不安啊。

”“陛下,迁都可是个不小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从国家大计考虑,万万不可迁都啊!”大臣拓跋澄说:我认为迁都是明智之举。

目前,我们的统治重点在中原,我们的经济来源也在中原,迁都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我们要将眼光放远些,虽然目前要耗费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但一旦迁都成功,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力和物力。

不可只顾眼前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发展,安于现状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问题:①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②通过这则故事,从中了解到孝文帝的什么个性品质?【设计意图】模拟历史情景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人物,感知孝文帝机智和果断的性格,为以后的改革做铺垫。

理解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第二篇移风俗,融合高潮【合作探究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1.问题: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2.你认为孝文帝以汉语作为北魏唯一的语言有何目的呢?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及目的。

合作交流: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

……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

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问题: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

学生出示史料,归纳改革措施,意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合作探究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

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

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历史史实更能较深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篇品人物感悟历史【合作交流】我心目中的孝文帝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

通过本课对孝文帝的有关学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关链接】对改革鲜卑族的旧俗,孝文帝不仅要求严格,也能以身作则。

有一次,他在洛阳街上见到有的妇女还穿着鲜卑服,接责备尚书元澄没有尽到职责。

元澄说:“现在穿鲜卑服的人已经不多了。

”孝文帝不满的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还穿鲜卑服啊?”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

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他起到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远见的改革家,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进程,也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鲜卑族就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他的改革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