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学案1(鲁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熟读并弄懂课文内容,走进文本;把握课文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朗读并背诵课文;文言知识积累;品读分析文章内容,理清结构、线索;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现实意义;探究课文独特的构思及艺术匠心。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语“世外桃源”导入,用课件投影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作者名片】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印象”。
(要求:主要介绍他的名、字、号、作品及风格,为人等,100字以内。
生介绍后师投影)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有“田园诗人”之称。
为人耿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有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田园。
三、【一读课文】放录音,听配乐朗诵。
(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
可同时点八名学生上台写课件投影的预习基础题。
以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疏通字词。
(一个组一个代表)四、【文言积累】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同学们演板的答案。
(全对的加10分鼓励)(练一练)1、辨明字音;2、形似字辨析;3、多音多义字;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6、重点字词;7、总结通假字;8、总结本课带“然”的字词,翻译含义并找出它们的相似点;9、重点句子的翻译。
五、【二读课文】朗读训练指导1、给课文标朗读的节奏,师示X打出第一段的节奏,后边2—3段点学生打节奏,4---5段师投影答案。
整篇课文的节奏可投影出来。
2、生按照电子白板上的朗读节奏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节奏感,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普通话准确,不读破句,语音流利,感情充沛,读出抑扬顿挫。
3、师X读第一段,全班推举四名朗诵好的同学读第二或三段(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齐读第五段。
(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朗读擂台赛)六、【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2理解并分析《桃花源记》的寓意。
1.3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1.4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感受桃花源的神秘和美好。
2.3学会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3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的寓意理解。
2.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老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文学地位。
1.2学生分享对陶渊明的了解和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课堂讨论3.1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桃花源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桃花源”?2.桃花源中的生活是如何的?与外界有何不同?3.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4.课文解析4.1老师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渔人”、“洞口”、“仙境”等。
4.2老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5.拓展延伸5.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进行创作。
5.2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桃花源”?为什么?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课后作业7.1学生背诵课文。
7.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想象作文。
四、板书设计【】《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重点字词】渔人洞口仙境【寓意】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修辞手法】对比、夸张【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写关于“桃花源”的想象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1
《桃花源记》学案教师寄语: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习过程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豁.然()俨.然()阡陌..()便要.还家()间.隔()诣.太守()刘子骥.()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老人和小孩。
()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C、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
鲁教版七上《桃花源记》word表格教案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作者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一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2)讨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教后记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一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
二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1)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语文: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doc
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及作品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桃花源诗并记》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一、预习导学: 自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检测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画文章中难解的字词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预习检测:【演示文稿展示】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缘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才通人豁然开朗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寻向所志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二、自主先学(一)、疏通文意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难点: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阡陌交通(qiān mò)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⑨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的]: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
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
[教学过程]:㈠导入⑴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
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⑵提问。
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
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
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⑵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__的创作目的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二、陶渊明简介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概括__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五、分析__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4、通假字:“要”同“邀”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最新【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25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陶渊明“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没有剥削压迫、人人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初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初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言知识,已经能够熟练地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浅显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这样,学生对本文文本大意的理解不会有问题。
但对于文言文中的“而”、“之”等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重点与难点】由于初二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并用现代文改写课文。
《桃花源记》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教案
100%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 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引导 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80%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体会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和审美情趣。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讲解
重点词汇
包括“世外桃源”、“豁然开 朗”、“怡然自乐”等,解释 词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章 中的含义。
04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分享对桃花源的理解和感受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桃花源的理 解和感受,分享彼此的看法和体 验。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 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小组对桃 花源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桃花源的主题 和意义。
影视作品
《桃花源记》相关电影、电视剧等,让学生通过 影像资料感受桃花源的氛围和人物形象。
其他资源
引导学生参观相关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等,了 解历史文化背景。
利用网络资源
1 2
网络搜索
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图片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网络课程
推荐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网络课程,如名师讲 解、课堂实录等,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桃花源记》鲁教版七年级语 文上册第课教案
授课教师:
2023-12-26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资源开发与利用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熟悉,老师指导同学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抱负,最终熟读成诵,吸取文化养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这一抱负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追求公平、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抱负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熟悉评价课文所描绘的抱负境界。
教学中应注意通过诵读来加深同学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同学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喜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苦痛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妙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快乐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闻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布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盼望寄予在美妙的向往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抱负的追求和渴望。
二、了解及写作背景1、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闻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担心,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头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举,得为彭泽令。
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学案1(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学案1(鲁教版)七年级语上册《桃花记》学案1(鲁教版)桃花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2、技能目标: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身体验桃花的自然美、风俗美。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言的方法,重视对注释的识记。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个人备一、前检测:分钟二、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为创造性复述作准备8分钟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根据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三、分步品味1.想像桃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之“乐”。
提问:桃花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生活之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学案1(鲁教
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学案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技能目标:
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切身体验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重视对注释的识记。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课前检测:5分钟
二、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为创造性复述作准备8分钟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三、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
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老人“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
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发垂髻:怡然自乐渔人:杀鸡作食,皆出洒食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世外桃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