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因素朗伯—比尔定律的假定

合集下载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

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 0-4mg·L-1的痕量组分。

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

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

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

如把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

图8-1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

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

例如,我们看到KMnO4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

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同理,CuSO4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

由此可见,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收光颜色的补色。

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

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实质上就是比较溶液对它所吸收光的吸收程度。

beer lambert定律

beer lambert定律

比尔-朗伯定律比尔-朗伯定律,通常被称为比尔定律,是指在透明溶剂中发色团的吸光度随着样品池光程以及发色团浓度的变化而呈线性变化。

比尔定律是对描述光与物质的相互关系的麦克斯韦远场方程的简化描述。

事实上,比尔定律对一系列发色团、溶剂和浓缩物品而言都是非常精确的定律,在定量光谱学中被广泛运用。

吸光度通过分光光度计度量,这需要通过一束波长是λ的平行光束,光束要穿过一个类似平面的厚平板,该材料与光束垂直。

对液体而言,样品保存在一个叫做样品池的光学平面透明的容器里。

吸光度(Aλ)的计算是入射光穿过样品(I)的光能与入射在样品(I)表面的光能的比率。

Aλ= -log (I/I0)比尔定律遵从:A λ= ελbcc =波长λ的发色团的分子吸收率或消光系数(1M溶液的1cm厚样品的光密度),ελ 是溶液和材料的特性。

b = 样品路径(厘米)c =样品中化合物浓度,摩尔浓度 (mol L-1)在吸收度实验中,光束不仅通过发色团衰减,也通过从空气和样品之间的界面反射、样品和小型管之间的界面反射、以及溶液的吸收而衰减。

各因素可以分别量化,但常常当光束通过样品“空白”或“基准”或参考样品时,这些因素被通过定义I0的方式被去除了。

(例如,充满溶液但发色团浓度为0的小型管被用做”空白”。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比尔定律的有效性。

它通常通过测量一系列标准的吸光度的方式用来检测发色团比尔定律的线性。

这种校准也可以去除实验、设备以及一批试剂中的误差。

(比如光程未知的样品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光的吸收定律一. Lambert-Beer 定律——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 定律” 是说明物质对单色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液层厚度(b)间的关系的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紫外-可见光度法定量的基础。

Lambert定律——吸收与液层厚度(b)间的关系Beer 定律——吸收与物质的浓度(c)间的关系“ Lambert-Beer 定律”可简述如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含有均匀的吸光物质的吸收池(或气体、固体)时,光的一部分被溶液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吸收池表面反射;设:入射光强度为 Io,吸收光强度为Ia,透过光强度为It,反射光强度为Ir,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应为:Io = Ia + It + Ir (4)若吸收池的质量和厚度都相同,则 Ir 基本不变,在具体测定操作时 Ir 的影响可互相抵消(与吸光物质的 c及 b 无关)上式可简化为: Io= Ia +It (5)实验证明:当一束强度为 I0 的单色光通过浓度为 c、液层厚度为 b 的溶液时,一部分光被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吸收后透过光的强度为 It ,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称为透光率,用 T % 表示。

朗伯-比耳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M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1.

标准曲线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
标准溶液,在确定的波长和光 程等条件下,分别测定系列溶 液的吸光度(A),然后以吸光
A
度为纵坐标,以浓度(c)为横
坐标作图,得到一条曲线,称 标准曲线,也称做工作曲线。
C
2. 标准曲线的应用

(1)曲线的斜率为 b,由 于b是定值,由此可得到 A
κ495=1.5×105 L · -1 · -1 mol cm
(3) 吸收系数(a)与摩尔吸收系数() 的关系
=aM
吸收系数(a)常用于化合物组成不明,
相对分子质量尚不清楚的情况。
摩尔吸收系数()的应用更广泛。
2. 桑德尔灵敏度(Sandell) S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除用摩尔吸收系
数表示外,还常用桑德尔灵敏度S表示。
定义: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
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
物质的最低质量
单位:g·cm-2
3.桑德尔灵敏度(S)与摩尔吸收
系数()的关系
由桑德尔灵敏度S的定义可得到:

A=0.001=bc
bc
0.001

∵b : cm c : mol· -1=mol/103cm3 L ∴bc = mol/103cm2 (1) 若再乘以M( g · -1 ), mol 则为103cm2的截面积光 程中所含物质的质量(g) (2)若再乘已106,则(g)把 变成了(g)
(二)化学因素
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吸光质点之间没有 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但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吸 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从而 改变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即改变物质的摩尔 吸收系数。浓度增加,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在 高浓度范围内摩尔吸收系数不恒定而使吸光度 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被破坏。

郎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郎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朗伯比尔定律解释1:伯(Lambert)定律阐述为: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比尔(Beer)定律阐述为: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log( Io/I)= εCl (1—4)公式中 Io和I分别为入射光及通过样品后的透射光强度;log(Io/I)称为吸光度(ab—sorbance)旧称光密度(optical density);C为样品浓度;l为光程;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

当浓度采用摩尔浓度时,ε为摩尔吸收系数。

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有关。

当产生紫外吸收的物质为未知物时,其吸收强度可用表示:(1—5)公式中 C为lOOml溶液中溶质的克数;b为光程,以厘米为单位;A为该溶液产生的紫外吸收;表示lcm光程且该物质浓度为lg/lOOmL时产生的吸收。

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1/T)=Kbc 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是透射光强度比上入射光强度 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b为吸收层厚度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与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朗伯-比耳定律成立的前提 (1) 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 (2)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3) 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 (4) 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解释2:Lambert-Beer定律是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定律,表示物质对某一单色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浓度和厚度间的关系。

1.Lambert-Beer定律的推导⑴Lambert-Beer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0:入射光强(平行单色光);I:透射光强S:吸光物质截面积;l:吸光物质厚度n:吸光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数dS = kdndS/S =(kdn)/S(负号表示光强因被吸收而减弱)∵ S = V(体积)/ l(厚度),n = V·C(浓度)∴n / S = l·CLambert-Beer定律的数学表达式:-lg(I/I0)= ECl[概念]透光率(transmitance,T):T = I/I0吸光度(absorbance,A):A = -lg T =-lg(I/I0)= ECl (A与C成正比关系)T = 10-A = 10-ElC(T与C成指数函数关系)⑵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及成立条件Lamber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样品时,样品对光的吸光度与样品的浓度及厚度成正比,A = ECl。

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

一、朗伯-比尔定律1、推导当一束单色光垂直射到均匀的溶液时,一部分被器皿表面反射,一部分被溶液中的吸光质点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

设入射的单色光强度为I0。

,反射光强度I r。

吸收光强度为I a,透过光强度为I t,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I0 = I r + I a + I t当入射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射入,I r很小,(约为入射光强度的4%),又由于进行光度分析时,都采用同质料、同厚度的吸收池盛试液和空白溶液,然后让强度同为I0的单色光分别通过这两个吸收池,再测量其透过光的强度。

此时Ir基本上是不变的,且其影响可以抵消。

故上式可简化为:I0 = I r + I t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光的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是溶液中的吸光质点吸收了一部分光能。

图8-3 单色光通过溶液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当一束强度为I0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长度为b的液层时,由于溶液中吸光质点的吸收,通过溶液后光的强度减为I,如将液层分为厚度为无限小的相等薄层db,设其截面积为S,则每一薄层的体积为dV,即Sdb,又设此薄层溶液中吸光质点数为dn,照射到薄层溶液上的光强度为I b,光通过薄层溶液后,强度减弱dl b,则dl b与dn成正比,也与I b成正比,即-dl b = K · l b · dn (1)负是表示光温度减弱,K 为比例常数。

设吸光物质浓度为C,则上述薄层溶液中的吸光质点数dn为:dn = K2 . C .dV = K2 . C . S . db (2)K2与所取浓度、面积及长度的单位有关,式中S为光束截面积,对一定仪器为定值。

将式(2)带入式(1)中,合并常数项,得到-dI b = K1 . I b. K2 . C . S . db-dI b = K3 . I b . C . dbK3 = K1 . K2 . S这个关系式称为光吸收定律或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lgI0/I称为吸光度,用符号A表示,其物理意义表示有色溶液吸收单色入射光的程度。

朗伯 -比尔定律

朗伯 -比尔定律

朗伯 -比尔定律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s cosine law)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描述了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该定律表明,光线在通过介质时,其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下面将详细介绍朗伯-比尔定律及其应用。

朗伯-比尔定律最早由德国数学家约翰·海因里希·朗伯于1760年提出,后来由英国科学家约翰·亨利·比尔在19世纪初进行了推广和证明。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光线在通过透明介质时,其能量与光线入射角的余弦值成正比。

换句话说,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其能量最大,而当光线与法线成最大入射角时,其能量几乎为零。

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I = I₀cosθ,其中I表示光线经过介质后的能量,I₀表示光线入射介质前的能量,θ表示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根据该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系列与光学相关的现象和规律。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当太阳光射向地球大气层时,由于大气层中的分子会散射光线,而蓝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程度较大,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

朗伯-比尔定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太阳光在日落时呈现出橙红色。

当太阳处于地平线上方时,太阳光经过较长的传播距离,光线中的蓝色部分被大气层中的颗粒物散射,而红色部分的波长较长,能更好地穿透大气层,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呈现出橙红色。

朗伯-比尔定律还在光学反射和折射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根据该定律,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是由于入射光线在介质界面上发生了方向变化,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一个固定的关系,即入射角的余弦值与折射角的余弦值之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朗伯-比尔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光学测量中。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该定律来测量反射面的光学特性。

通过测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能量,可以计算出反射率和反射面的光学效率。

这在材料科学研究和光学器件制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朗伯-比尔定律Word版

朗伯-比尔定律Word版

伯(Lambert)定律阐述为: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目录编辑本段定义朗伯比尔定律又称比尔定律、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

比尔-朗伯定律是吸光光度法、比色分析法和光电比色法的定量基础。

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公式及参数意义log( Io/I)= εCl (1—4)公式中 Io和I分别为入射光及通过样品后的透射光强度;log(Io/I)称为吸光度(ab—sorbance)旧称光密度(optical density);C为样品浓度;l为光程;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

当浓度采用摩尔浓度时,ε为摩尔吸收系数。

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有关。

当产生紫外吸收的物质为未知物时,其吸收强度可用表示:(1—5)公式中 C为lOOml溶液中溶质的克数;b为光程,以厘米为单位;A为该溶液产生的紫外吸收;表示lcm光程且该物质浓度为lg/lOOmL时产生的吸收。

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A=lg(1/T)=Kbc(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是透射光强度比上入射光强度 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b 为吸收层厚度)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与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朗伯-比耳定律成立的前提(1) 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2)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3) 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4) 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比尔-朗伯定律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比尔-朗伯定律)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又称比尔定律、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

朗伯-比耳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A=abc
(2) 摩尔吸收系数()
当c:mol.L-1 , b:cm时 K用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 其单位为L.mol-1.cm-1 , 这时朗伯-比耳定律变为:
A= bc
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
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1, 吸收层厚度为1cm时,吸光物质 对某波长光的吸光度。
2.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非平行入射光将导致光束的平均 光程b’大于吸收池的厚度b,实际测 得的吸光度将大于理论值,从而产 生正偏离。
3.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均匀、非散射基 础上的一般规律、如果介质不均匀,呈胶体、 乳浊、悬浮状态存在,则入射光除了被吸收 之外、还会有反射、散射作用。在这种情况 下,物质的吸光度比实际的吸光度大得多, 必然要导致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产生正 偏离。
解: A= - lgT= - lg0.645 = 0.190(三位有效数字)
c = 500 g ·L-1 =5.00×10-4 g ·90 2 5.00104
1.90102 L g1 cm1
② c 5.00 104 8.95 106 mol L1
根据郎伯-比尔定律,当吸收层厚度不变 时,标准曲线应当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即A与c成正比关系,称之为服从比尔定律。
但在实际测定中,标准曲线会出现向浓 度轴弯曲(负偏离)和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 这种现象称为对郎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一) 物理因素
1.单色光不纯所引起的偏离
严格地讲,朗伯-比耳定律只对一定波长 的单色光才成立。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用 各种方法得到的入射光并非纯的单色光,而 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单色光。那么,在这 种情况下,吸光度与浓度并不完全成直线关 系,因而导致了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试简述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化学因素

试简述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化学因素

试简述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化学因素
朗伯-比尔定律是描述气体溶解度与其分压之间关系的经验定律。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即溶解
度随气体分压的增加而增加。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化学因素可能会导致气体溶解度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因素:
1. 气体反应:当溶解气体与溶剂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朗伯-
比尔定律不再适用。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溶液,溶解度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2. 离子间作用:某些气体在溶解时会产生离子,这些离子可能会发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气体在水中溶解后会形成酸碱溶液,其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溶解度有影响。

3. 温度变化: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偏离。

例如,某些气体的溶解度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温度继续升高而降低。

4. 溶剂特性:不同的溶剂对气体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极性溶剂通常会增加气体的溶解度,而非极性溶剂则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化学因素如气体反应、离子间作用、温度变化和溶剂特性等可能导致气体溶解度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这些因素
需要在实际情况中进行考虑和分析。

朗伯 - 比尔定律

朗伯 - 比尔定律

朗伯- 比尔定律摘要:一、朗伯-比尔定律的概念及意义二、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三、朗伯-比尔定律的应用领域四、影响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五、朗伯-比尔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正文: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是一种描述物质在溶液中吸光度与浓度、厚度以及溶液对该光线的吸收波长之间关系的定律。

该定律在光学、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朗伯-比尔定律的概念及意义朗伯-比尔定律是由约翰·亨利·朗伯(John Herschel)在1852年提出的。

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对某一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与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与溶液的厚度成反比。

这意味着,通过测量物质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我们可以推断出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二、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A = eb*l*C其中,A 表示吸光度,eb 表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cm),l 表示溶液厚度(单位:cm),C 表示溶液浓度(单位:mol/L)。

三、朗伯-比尔定律的应用领域朗伯-比尔定律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检测等。

通过测量物质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物质的浓度,从而为各种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四、影响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虽然朗伯-比尔定律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溶液的温度、溶液的酸碱性、溶剂的种类、测量仪器的精度等。

因此,在应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校正。

五、朗伯-比尔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朗伯-比尔定律也有很多实际应用。

例如,在酒类生产中,通过测量酒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光度,可以了解酒中的糖分含量;在医学检测中,通过测量血液或尿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光度,可以快速检测出患者是否患有某些疾病。

朗伯-比尔定律 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 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原理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s Beer Law),也被称为比尔-朗伯定律,是一种描述光在透明介质中吸收的现象的定律。

这个定律是由德国科学家约翰·海因里希·朗伯和法国科学家皮埃尔·比尔于19世纪初提出的。

朗伯-比尔定律在化学、光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朗伯-比尔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A = εlc其中,A是物质溶液的吸光度(absorbance),ε是摩尔吸光度(molar absorptivity),l是光程(path length),c是溶液的浓度。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当光通过一个透明介质时,光的强度会随着介质中吸收物质的浓度增加而减弱。

这是因为介质中的吸收物质会吸收部分光的能量,使光的强度降低。

吸收物质的浓度越高,吸收的光的能量就越多,光的强度减弱的程度也就越大。

摩尔吸光度(ε)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表示单位浓度下该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

摩尔吸光度越大,说明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不同物质的摩尔吸光度是不同的,这也是朗伯-比尔定律可以用于定量测量物质浓度的基础。

光程(l)是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距离,一般以厘米作为单位。

光程越长,光通过介质时被吸收的能量就越多,光的强度减弱的程度也就越大。

溶液的浓度(c)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浓度越高,溶液中的吸收物质的数量就越多,光通过溶液时被吸收的能量也就越多。

朗伯-比尔定律可以用于分析化学中测量溶液中吸收物质浓度的定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分光光度法。

在分光光度法中,通过测量物质溶液的吸光度,再利用朗伯-比尔定律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朗伯-比尔定律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可以通过测量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利用朗伯-比尔定律的公式,计算出血红蛋白的浓度。

这对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朗伯-比尔定律是描述光在透明介质中吸收现象的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的公式及符号含义

朗伯比尔定律的公式及符号含义

朗伯比尔定律的公式及符号含义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又称为比尔定律(Beer's Law)或者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是化学和物理领域中常用的定律。

此定律描述了溶液中光线吸收的强度与光路长度及物质浓度间的关系。

公式:A = εcl符号意义:A:溶液中吸收的光线强度ε:摩尔消光系数c:溶液中物质的浓度l:光路长度该定律的前提是光线穿过溶液的路径和光线进入溶液前的强度相等。

这个定律在分析学、光谱学、环境科学、药物学以及生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朗伯比尔定律的由来:朗伯-比尔-虎克实验。

1802年,比尔通过实验发现,溶液吸收的光线强度与光路长度成正比例关系。

后来,朗伯(Lambert)在1820年左右又发现,在某些物质中,光线被吸收的程度与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

这两个实验在后来被整合成了朗伯比尔定律。

应用:1. 分析学:通过比较吸收光谱中溶液与纯溶剂的光谱,可以确定其中某个物质的浓度。

2. 光谱学:朗伯比尔定律解释了吸收光谱强度与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定律,不同波长的光线被物质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吸收光谱来确定分子的结构。

3. 环境科学:朗伯比尔定律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的水体、大气、土壤等领域。

通过分析水或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可以推断出该物质的源头或是环境的状况。

4. 生物医学:通过分析吸收光谱,可以确定人体或者其他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如葡萄糖、蛋白质、激素等。

5. 化学工业:朗伯比尔定律被用于监控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浓度变化,以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

此外,该定律还被用于测定某种化学物质的含量以及检测污染物浓度。

总之,朗伯比尔定律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比尔-朗伯定律(完整)

比尔-朗伯定律(完整)

比尔-朗伯定律〔完整〕1.比尔-朗伯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l成正比。

2.当介质中含有多种吸光组分时,只要各组分间不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在某一波长下介质的总吸光度是各组分在该波长下吸光度的加和,这一规律称为吸光度的加合性。

比尔-朗伯定律可用于说明可见光的传输现象。

这里:•Io = 入射的单色光强度•I t = 透过光强度•l = 光程长度 (cm)•Τ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 c = 吸光物质的浓度(mol/L或g/L)•k= 吸光物质的吸收系数或摩尔吸收系数。

当介质厚度l以 cm 为单位,吸光物质浓度c以 g/L 为单位时, k用α表示,称为吸收系数,其单位为L.g-1-1。

这时比尔-朗伯定律表示为A=αlc。

当介质厚度l以 cm 为单位,吸光物质浓度以 mol/L 为单位时,k用κ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其单位为L.mol-1-1。

这时比尔-朗伯定律表示为A=κlc 。

•Log I/Io 也称为吸光度A•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间的比值称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使用前提条件比尔-朗伯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1.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2.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3.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4.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当吸收介质厚度不变时,A与c之间应该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测定时,标准曲线常会出现偏离比尔-朗伯定律的现象,有时向浓度轴弯曲〔负偏离〕,有时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

造成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测定时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使比尔-朗伯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物理因素有:1.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2.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3.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化学因素有: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2.化学反响〔如水解、解离〕引起的偏离;。

比尔-朗伯定律(完整).doc

比尔-朗伯定律(完整).doc
度 c 以 g/L 为单位时, k 用α 表示,称为吸收系数,其单位为 L.g-1.cm-1 。这时比 尔-朗伯定律表示为 A=α lc。当介质厚度 l 以 cm 为单位,吸光物质浓度以 mol/L 为单位时,k 用κ 表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其单位为 L.mol-1.cm-1 。这时比尔-朗伯 定律表示为 A=κ lc 。 Log I/Io 也称为吸光度 A
比尔-朗伯定律可用于说明可见的传输现象。
这里:
Io = 入射的单色光强度 It = 透过光强度 l = 光程长度 (cm) Τ 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 c = 吸光物质的浓度(mol/L 或 g/L) k= 吸光物质的吸收系数或摩尔吸收系数 。当介质厚度 l 以 cm 为单位,吸光物质浓
比尔-朗伯定律(完整)
1.比尔-朗伯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 A 与 吸光物质的浓度 c 及吸收层厚度 l 成正比。 2.当介质中含有多种吸光组分时,只要各组分间不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在某 一波长下介质的总吸光度是各 组分在该波长下吸光度的加和,这一规律称为吸光度的加合性。
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间的比值 称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 ),
使用前提条件
比尔-朗伯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 1.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 2.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3.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 4.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当吸收介质厚度不变时,A 与 c 之间应该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测定 时,标准曲线常会出现偏离比尔-朗伯定律的现象,有时向浓度轴弯曲(负偏离),有时 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造成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测定时的实际情 况不完全符合使比尔-朗伯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物理因素有: 1.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2.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3.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化学因素有: 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2.化学反应(如水解、解离)引起的偏离;

郎伯比尔定律

郎伯比尔定律

郎伯比尔定律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是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是描述物质对某一波长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其液层厚度间的关系概念编辑播报又称比尔定律、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Beer-Lambert Law)、布格-朗伯-比尔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

比尔-朗伯定律是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

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公式意义编辑播报比尔—朗伯定律数学表达式 [2]A=lg(1/T)=Kbc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透光度),是出射光强度(I)比入射光强度(I0).K为摩尔吸光系数.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有关.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L,b为吸收层厚度,单位为.【b也常用L替换,含义一致】物理意义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而与透光度T成反相关。

适用条件编辑播报(1) 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2)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3) 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4)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5)适用范围:吸光度在0.2~0.8之间偏离原因编辑播报在分光光度分析中,比尔定律是一个有限的定律,其成立条件是待测物为均一的稀溶液、气体等,无溶质、溶剂及悬浊物引起的散射;入射光为单色平行光。

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方面主要是入射光的单色性不纯所造成的;化学方面主要是由于溶液本身化学变化造成的。

单色光不纯引起的偏离严格说来,朗伯-比尔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

但由于仪器分辨能力所限,入射光实际为一很窄波段的谱带。

由于分光光度计分光系统中的色散元件分光能力差,即在工作波长附近或多或少含有其他杂色光,杂散光(非吸收光)也会对比尔定律产生影响,这些杂色光将导致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总 =A1 + lg2 - lg(1+10- k bc ) (1) k= 0; 即: k1= k2 = k 则: A总 =lg(Io/It)= kbc (2) k≠0 若 k<0 ;即k 2< k1 ; - kbc>0, lg(1+10 k bc )值随c值增大而增大,则标准曲线偏离直线 向c 轴弯曲,即负偏离;反之,则向A轴弯曲,即正偏离。
(1)物理性因素,即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
(2)化学性因素。
三、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一)物理性因素
1.非单色光
朗—比耳定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入射光为单色光。 分光光度计只能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复合光可导致对 朗伯—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 非单色光、杂散光、非平行入射光都会引起对朗伯— 比耳定律的偏离,最主要的是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 偏离。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比较
化学分析:常量组分(>1%), Er 0.1%~0.2% 依据化学反应, 使用玻璃仪器 仪器分析:微量组分(<1%), Er 1%~5% 灵敏度高 依据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 需要特殊的仪器 例: 含Fe约0.05%的样品, 称0.2g, 则m(Fe)≈0.1mg
重量法 m(Fe2O3)≈0.14mg, 称不准 容量法 V(K2Cr2O7)≈0.02mL, 测不准 光度法 结果0.048%~0.052%, 满足要求
A= kbc A= bc 标准曲线(工作曲线) 通过原点的直线
C
有时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
可能是由于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吸收池厚度不等,吸收池位 置不妥,吸收池透光面不清洁 等原因所引起的。找出原因, 加以避免。 标准曲线常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高时),
这种现象称为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引起这种偏离的因素(两大类):
摩尔吸光系数κ的讨论
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 件一定时,κ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κ值不同。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 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κmax表示。κ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 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 最大灵敏度。 κ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 质的灵敏度越高。κ>105:超高灵敏;κ=(6~10)×104 :高 灵敏;κ<2×104 :不灵敏。 κ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定κ。
二、 朗伯-比尔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任何均匀、非散射的固体、
液体或气体介质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
一部分被器皿的表面反射。如图所示,设入射光强度
为I0,吸收光强度为Ia,透过光强度为It,反射光强度
为Ir。
透射比(透光度) 透过光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o之比。 T=It/I0 透射比愈大,表示它对光的吸收愈小; 透射比愈小,表示它对光的吸收愈大。 A=lg(I0/It) = Kbc A:吸光度; 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可用摩尔吸光系数κ表示
桑德尔灵敏度(灵敏度指数) 用S来表示。S是指当仪器的检测极限A=0.001时,单位
截面积(1cm2)光程内所能检测出来的吸光物质的最低
含量,其单位为μg·cm-2 S与κ及吸光物质摩尔质量M的关系为:S=M/κ
κ越大,S越小,其灵敏度越高。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1)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 2)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3)吸光质点间无相互作用 4)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 A 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
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形成等化学 平衡时,使吸光质点的浓度发生变化,影响吸光度。 例: 铬酸盐或重铬酸盐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rO42- +2H+ = Cr2O72- +H2O
溶液中CrO42-、 Cr2O72-的颜色不同,吸光性质也不相
同。故此时溶液pH 对测定有重要影响。
亚甲蓝阳离子 单体 max= 660 nm 二聚体 max= 610 nm
(二)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 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反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④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 聚焦至出射狭缝; 800 ⑤出射狭缝。
棱镜:依据不同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折射率不同
棱镜有玻璃和石英两种材料。
由于玻璃可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只能用于350 ~ 3200 nm的波长范围,即只能用于可见光域内。 石英棱镜可使用的波长范围较宽,可从185 ~ 4000nm,即可 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三 个光域。
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于
λ1
600 500 白光
λ2
入射狭缝 准直透镜 棱镜 聚焦透镜 出射狭缝
400
狭缝的大小直接影响单色光纯度,但过小的狭缝又会减弱光强。
单色器其核心部分是色散元件,起分光的作用。单色器的
性能直接影响入射光的单色性,从而也影响到测定的灵敏 度度、选择性及校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等。
能起分光作用的色散元件主要是棱镜和光栅。
(nm)
亚甲蓝阳离子水溶液的吸收光谱 a. 6.36×10-6 mol/L b. 1.27×10-4 mol/L c. 5.97×10-4 mol/L
二聚体的生成破坏 了A与c的线性关系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一、分光光度计的构成
(一)光源 在所需的光谱区域内能够发射连续辐射,有足够的辐射强度和 良好的稳定性,而且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变化应尽可能小。 配有稳压装置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
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3)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
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 定量分析的依据。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 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
准确度高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性质 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E=h
c

= h
h-普朗克常数 6.63×10-34 J·s E-光量子具有的能量
λ -波长 单位:J(焦耳),eV(电子伏特) c-速度 -频率
一定波长的光具有一定的能量, 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光量子的能量越低。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吸光度的测量及误差控制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
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吸光光
度法及红外光谱法等。
• 特点
– 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10-4%~10-5% – 准确度高:能够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 相对误差2~5% (1~2%) – 操作简便快速 – 应用广泛
2.
3.
(二) 化学因素
1. 浓度
朗伯—比尔定律的假定:所有的吸光质点之间不发生相互作 用;假定只有在稀溶液(c<10-2mol/L)时才基本符合。
当溶液浓度c >10 -2 mol/L 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 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2. 化学反应
假设由波长为λ1和λ2的两单色光
组成的入射光通过浓度为c的溶液,则: A 1=lg(Io1 /It1 )=κ1bc A 2=lg(Io2 /It2 )=κ2bc 故:
I t1 I O1 10
1bc
; I t 2 I O1 10
2bc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总,并不能分别测得A1和A2
(三)物质的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物质的颜色正是由于物质对于不同的波长的光具有 选择性吸收作用而产生的。 物质呈现的颜色是其所吸收光的互补色
CuSO4吸收黄色光,显蓝色 KMnO4吸收青绿色光,显紫红色 吸收白光中所有颜色的光,显黑色 反射所有颜色的光,显白色; 透过所有颜色的光,显无色 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即取决于吸光物质浓度的高低
A总 =lg(Io1+Io2)/(It1+It2) = lg(Io1+Io2)/(Io110-κ1bc +Io210-κ2bc ) 令: κ1-κ2 = κ ;设: Io1 =Io2 A总 = lg(2Io1)/It1(1+10 - κbc ) = A 1 + lg2 - lg(1+10 - κbc )
(四)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让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照射某一吸光物质, 并测量该物质在每一波长处对光的吸收程度的大小 (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 图可得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之为吸收光谱 曲线。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单色光:具有相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光。 混合光:具有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复合在 一起。
光学光谱区
远紫外
(真空紫外)
近紫外
可见
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10nm~200nm 200nm ~400nm
400nm 750 nm ~ 750nm ~ 2.5 m
2.5 m ~ 50 m
50 m ~300 m
不同光谱区间对应的分析方法
可见光区的光 特性:光的互补性 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