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娟《七律 长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七律长征》,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历程,培养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长征故事的兴趣。
阅读理解:2. 学生阅读《七律长征》诗歌,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诗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包括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创作活动:5. 学生根据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可以是写一首自己的长征诗歌,或者是写一篇长征故事的小说,也可以是绘制一幅长征的画作等。
6.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7.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与长征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岩》、《红色家族》等,进一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8.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调研和访谈,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和现代中国的影响。
评估方式:9.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作品以及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创作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教学资源:- 《七律长征》的诗歌文本- 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音频等)- 其他与长征相关的文学作品- 调研和访谈的资料教学延伸:-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征纪念活动,如观看相关电影、举办纪念演讲比赛等。
-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长征干部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注意事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一课一研时间:2016年4月13日地点:五年级教室参加人员:张莉莉袁晓敏韩小丽王晓娟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一、张莉莉教师授课、其他教师听课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即将到达陕北,胜利在望时,回首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觉得一切困难都在掌控之中,都可以等闲视之,于是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格律诗,再现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张莉莉教师说课《七律·长征》说课稿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即将到达陕北,胜利在望时,回首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觉得一切困难都在掌控之中,都可以等闲视之,于是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格律诗,再现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说学情分析。
本课相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在上课前,通过阅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相关故事,老师在适当的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为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奠定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
3、说教学目标。
5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诗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诗歌二、设计思路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崔恋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在评价中指导朗读诗的韵律和节奏,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 4个字。
(语言运用)2.理解诗意,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化自信)3.理解点面结合写法的运用。
(思维能力)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课下朗读毛泽东诗词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导入: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旅程,挥笔写下了恢弘豪迈的《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2.字词巩固、重点字词“律、崖”书写指导。
3.请全体同学朗读《七律·长征》。
进行小组朗读比赛。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努力把学生带入春节的气氛中.生:《北京的春节》。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二、细读鉴赏,品悟情感。
(一)整体感悟,体会精神。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体会感悟。
2.读完这首诗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预设:难、长、险......3.不错,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红军走遍了“万水千山”,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
《七律长征》课程设计
《七律长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和背诵《七律长征》全诗,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背景。
2. 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境等,并能够分析《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
3.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基本历史背景,把握诗中所体现的重大历史事件。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七律长征》的诗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能够共同完成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词或对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培养热爱祖国、尊重英雄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理解并传承长征精神。
3. 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课,旨在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好奇心强,善于合作和探究。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情感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导入:通过讲述长征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七律长征》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词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七律长征》,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练背诵全诗。
- 知识点:诗词的韵律、节奏、声调等基本知识。
3. 诗词解析:- 分析诗句的意境、对仗、修辞手法等。
- 知识点:诗词的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历史背景解读:- 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解读诗中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 知识点:长征路线、重要战役、历史意义等。
5.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及其表达的长征精神。
- 技能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
七律长征基于课标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八组教学主题:《七律长征》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蔡培育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诗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诗歌。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和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红军长征的历史毕竟已经远去,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和体会长征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五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巧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以多种途径去搜集长征的资料,课堂上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体会,用搜集到的信息帮助理解,最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习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说出“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长征》。
知道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能说出诗歌大意,说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深刻含义,并且体会能说出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两个大概念。
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
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为设计“学校红色文化展厅”活动。
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问题驱动,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 “读”才能达到 “入情入境”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 “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
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 “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 “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诗是毛主席在 1935年 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用词精当,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气。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三篇
《七律·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激情壮志。
下边是职场整理的《七律· 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1【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样门路收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有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要点词语领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拥有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经过查找有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朗读品悟,领会诗境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认识的长征。
2、自由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步浸透与本诗歌有关的知识1、指导朗诵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背诵。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五、议论在此刻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磨练意志,培育乐观向上的感情态度。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2教课目的: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豪气派和革命乐观精神。
2、理解【要点词】: ^p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拥有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课要点:1、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要点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课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研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来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切表现。
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会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归纳,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如何的气概呢?让我们今日一同来学习它。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传承长征精神。
(2)感受诗人对长征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诗歌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把握。
3. 诗文背诵和朗读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诗歌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 诗文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长征背景等资料。
2. 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征题材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苦历程。
(2)简介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七律长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长征的场景,感受诗人的喜悦和热爱。
(2)引导学生抒发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6. 诗文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举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七律长征》。
(2)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感悟体会。
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学习目的1、学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澎湃、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肉体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和难点了解二、三诗句的意思并感受红军的肉体。
教学进程一、歌曲导入1.大家喜欢听歌吗?明天教员带来一首歌,大家细心听一听。
思索这样一个效果:这首歌演唱的是有关于什么内容的?〔播放课件歌曲«十送红军»〕先生回答以下效果红军长征2.关于长征你了解一点什么呢?〔出示红军长征图适当解说〕3.导入明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于长征的诗。
〔板书标题〕二、初读感知1.找生读诗2.读通古诗,质疑争辩3.团体交流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三、品读古诗1.首联〔1〕齐读感知从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长征中有许多困难〕长征中有哪些详细困难?交流〔2〕直观感受〔播放红军过草地的片断〕〔3〕谈感受二万五千里长征难不难?〔板书远征难〕读这样困难,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平往经常的大事!你觉得红军战士怎样样?〔英勇豪迈〕再读齐读2.颔联〔1〕直观感受五岭乌蒙图片〔2〕简介五岭乌蒙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澎湃。
拖着病残之躯的红军战士,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难不难?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波浪。
气势澎湃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像滚动的小泥丸。
多么剧烈的对比啊,谁能读出山的宏伟,细浪泥丸的轻巧?〔3〕练读小组读齐读3.颈联〔1〕金沙江a借助图片,简介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下游。
它穿行于深山狭谷间,江面开阔,水急浪大。
假设红军过不去,就有被朋友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毁灭的风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豁然开朗,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正确朗读并背诵《七律·长征》;(3)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4)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事件;(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4)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七律·长征》;(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播放长征主题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七律·长征》,了解诗歌大意;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事件;3. 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是什么?(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诗歌分析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学生举例说明。
(五)朗读与背诵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3. 学生集体背诵《七律·长征》。
(六)写作练习1.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点评。
(七)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2.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3. 朗读与背诵能力:通过集体背诵和写作练习,了解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4. 审美情趣: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其审美情趣。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方案
以媒体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的真实历史背景,从中感受红军大无畏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本对话,
深入长征
先进行是诗歌范读,然后播放《长征》歌曲,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教学感染力。
朗读,演唱结合,理解诗歌内涵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从唱中背诵诗歌,了解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感知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3、默写这首诗,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
1、激发学生查阅信息,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七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多媒体教学
自主探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环境
红军长征有关资料、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精彩回放,
走进长征
创设情境,导课激趣;简介长征背景,教师借助长征路线图,配以生动的语言解说,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
通过和学生交流来评价自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教学进度安排等各方面情况是否合适,从而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八、帮助和总结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七律长征语文教案
七律长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受,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味优秀的诗歌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诗歌的创作体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学习背诵《七律长征》,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长征精神。
3.进行诗歌欣赏和赏析,探索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4.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长征的历史背景,促使他们对长征有初步的了解。
2.提问:你们对长征有什么印象?你们知道长征精神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二.学习与理解1.学习背诵《七律长征》。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分析,探索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三.欣赏与赏析1.分组讨论,学生展示并解读自己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温故知新。
四.创作与表演1.分组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结合长征主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和思考。
2.学生进行诗的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
2.拓展学习,结合诗歌,学习一些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和故事。
【教学资源】1.《七律长征》诗歌文本。
2.长征历史资料和图片。
【教学评估】1.诗歌背诵和创作的表现评价。
2.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
3.诗歌朗诵和表演的表现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长征精神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诗歌的学习也能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诗歌的艺术体验,学生能够在情感、思维和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七律诗长征教学课程设计
七律诗长征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七律诗《长征》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生平,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掌握七律诗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长征》所传达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通过学习诗的全文,了解诗的背景、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具体包括:诗的产生背景,如历史事件、作者生平;诗的结构特点,如韵律、对仗;诗的意象表达,如山、水、风、雪;诗的情感表达,如豪情、悲壮;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教材:《长征》及相关注释、解读资料;参考书:有关毛泽东生平和长征历史的书籍;多媒体资料:有关《长征》的音频、视频资料;实验设备:无。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旨在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分享,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占总评的30%。
作业包括课后阅读、作文和练习题,占总评的30%。
考试为闭卷考试,内容包括诗的解析、意象理解和情感表达等,占总评的40%。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共分为五个课时,分别为诗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诗的结构和意象分析、诗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解读、创作练习和分享、总结和评估。
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周一节课,每节课时45分钟。
教学地点安排在教室,需要有投影仪和白板等设备,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料和进行课堂讨论。
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需要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和英勇,体验红军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以及培养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在价值观方面,学生需要认识到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人。
5.作业小结的实践应用: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解进行整理和表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这些亮点也体现了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诗歌的解读和分析。例如,我会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在教学结束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我会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成长。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七律长征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长征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
(描红:难)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
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并理解《长征》这首七律诗的背景和内容; 2. 学习并掌握七律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3.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教授《长征》这首七律诗的内容和背景;2.分析七律的特点及其与其他诗体的对比。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境和韵律;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长征》这首七律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的热情。
2. 课文学习(20分钟)1.学生朗读《长征》这首诗歌;2.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3.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感情表达。
3. 七律特点分析(15分钟)1.导入七律与其他诗体的对比,介绍七律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分析《长征》中的七律特点,如字数、韵律、押韵等;3.通过其他七律诗的示例,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七律的写作方法。
4. 诗歌鉴赏(2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七律诗进行鉴赏和讨论,请学生从字句、意境、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
5. 诗歌创作(30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七律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创作自己的七律诗;2.学生分享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
6. 总结评价(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个人感悟和建议。
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诗歌写作的兴趣和潜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2.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学生的诗歌创作表现和思维拓展能力。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2.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3.组织观摩其他诗歌教学班级的展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资源1.《长征》七律诗文复印件;2.七律诗歌选集。
以上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大致内容和流程。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诗教结合:《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与实践
在诗教结合方面,如何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享受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能充实知识储备、激发思维创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诗歌时,灵活运用教育理念,将诗歌作为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和思想培养。
本文将结合《七律·长征》诗歌教案的设计与实践,阐述诗教结合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长征诗歌教案的设计教案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保障,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照顾和要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七律·长征》诗歌教案的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七律·长征》诗歌,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优美与文化内涵,了解革命历史,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2. 分类目标①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了解在长征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② 理解《七律·长征》的艺术内涵,深入体味詹天佑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③ 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七律·长征》这首诗歌,包括诗歌的背景、创作过程、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① 长征历史背景介绍通过课堂讲授、PPT、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目的及目标、参加长征的主要军队部队和领导人等相关信息。
② 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过程介绍诗人詹天佑,了解他对于长征历史和中国革命的思考和感受,以及他如何通过诗歌表现他的思想和情感。
③ 学习《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语言分析和鉴赏,学生可以深入体味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例如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其内涵、给读者什么启示和感受,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警示和鼓舞等。
④ 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通过学生自主创作、诗歌配乐、朗诵表演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领会,并且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七律长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主题:《七律长征》
设计者:石道乡中心小学王彦娟
课时:第一课时
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明确全诗所写的内容。
背诵课文。
3、学习本课3个生字,组2个词语。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评价方案:
评价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环节一中完成。
评价任务二:指导读音,学习生字,在教学环节二中完成。
评价任务三: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在教学环节二中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教学活动
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
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
(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
每次齐读前引言:这是地球的红
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评价要点:
了解长征。
环节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教学活动
1、听朗诵音频,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交流感受:“万水千山”体现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谈读后感受。
(联想画面试谈感受。
)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出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1)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
同桌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4)指导书写。
(“崖”字下部里面是两个“土”;“岷”字的“山”要适当地往上靠一点。
)
(5)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逶迤、磅礴、等闲、乌蒙、细浪等)
(6)全班大声齐读一遍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评价角度:字音、语调、韵律。
)
6、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
评价要点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读准字音并感受。
环节三:熟读全诗,了解文体。
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
试着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诗中四大句也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评价要点:熟读全诗。
了解诗意,了解文体。
环节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歌。
教学活动
1、指导朗读: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教师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评价要点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