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与动态非语言交际

合集下载

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

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
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
无声的动姿
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 沟通思想和感情。如手势、眼神与注 视方向、面部表情、 触摸等。
无声的静姿
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 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能 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金银首饰的佩带 、沉默的运用等。
作者:余婷婷 1_ glgt_ 06_ sp_ ff_ 002_ 0
第1页/共2页
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
• 无声的动姿
• 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如 :手势、眼神与注视方向、面部表情、触摸等
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如手势、眼神与注 视方向、面部表情、 触摸等
• 无声的静姿
• 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 又称 式传递信息,能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一个 。 人的心理状态。金银首饰的佩戴、沉默的运用等。 • 无声声的静姿
作者:余婷婷 1_ glgt_ 06_ sp_ ff_ 002_ 0
Hale Waihona Puke 2018/9/16第2页/共2页

会话中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及其交际功能

会话中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及其交际功能

会话中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及其交际功能一、引言会话活动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会话的分析与研究已经从静态描述发展为动态研究。

现在一般从话语角色类型、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会话活动类型对会话活动进行动态分析。

但在进行会话活动的动态分析时,却往往忽视了会话活动中的非言语分析。

非言语交际是指会话活动之外的非话语交际,包括: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伴随有声语言的非语词声音,如音高、音色、哭声、笑声、停顿),时间、场景(包括建筑、器物、颜色、光线、气味等)。

对于非言语交际问题的论述并不多见,且往往局限于文化、跨文化或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进行语用学的讨论并考察其交际功能。

二、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在会话交际中,非言语因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它的参与能帮助克服语言的局限,帮助语言的表达,帮助会话双方推测出会话含义,对非言语因素的研究也有益于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扩展和补充。

(一)辅助话语意向含义的获得话语意向(discourse intention)是话语的语用含义或言外之意,即发话人的真实意向、目的之所在(Cook, 1989)。

格莱斯把人们交际中的话语意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另一种示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nn)。

话语的自然意义是指句子层面的意义(sentence-meaning), 即字面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说话者借助句子层面想要表达的潜在意义,即话语的言外之意(Levinson, 1983)。

人类从何时起在交际中开始运用话语的意向因素已无从考证,但至少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人们就已经懂得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言外之意来表达真正的交际意图了。

而话语意向含义的获得,也可以通过特殊的非言语手段来实现。

以娇滴滴的声气、表情献爱是常见的,以恶狠狠的声气、表情表示憎恨、厌恶也是常见的。

教师的非语言交流

教师的非语言交流

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大致可分三种,这三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1.动态无声交流。

动态无声交流主要是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又可区分为:面部表情——脸语;用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批评——手语;身体的方向、姿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必要的体语与学生相互沟通,有时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静态无声交流。

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

据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时的空间距离也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

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如走近或远离,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等,以达到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目的。

3.有声交流。

有声交流指辅助言语和类语言,又称“副语言”。

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如声调、重音、音量等,它属于言语表述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

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呻吟等。

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境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感情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类型。

以上仅就非言语行为大的方面进行分类,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并不存在机械的单调的使用方法,而是将三种类型综合起来,并配合语言讲授进行运用。

教师个人的课堂仪表个人仪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身上的标签。

学生据此可以推断老师是何种类型的人。

特别是对于不太熟悉老师的学生来讲,更容易受此标签的影响。

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仪表,则易获得学生的喜爱,相反,则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拒绝接受对方的心理,降低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在此,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对教师的了解认识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第一次上课时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神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对教师的赞许或者是不满的议论,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他应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汉英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 (Stative vs.Dynamic)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

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

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

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

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的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进行着不断的交流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运用有声交流的口头语言,而且运用体态交流的非言语方式传授知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

所谓非言语行为指的是躯体语言或举止形态语言、如人的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用身体的方向或姿态表示等,就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表现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动态无声交流,主要是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

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交流。

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

它又可区分为∶面部表情——脸语;用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或摇头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手语;身体的方向、姿态。

第二类是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

它可分为四种∶①亲密距离,18寸以下;②个人距离,18时~4尺;③社交距离,4尺~12尺;④公众距离,12尺以上。

课堂中师生的距离大约为12明到25明,如果超出25明,双流几乎不可能。

第三类是有声交流,主要指辅助言语和类语言,又称"副语言"。

如声调、重音、音量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应掌握以下技巧∶一、心神合一,情绪饱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经常产生诸如高兴、激动、愤怒、苦恼等不同情绪。

当产生这些情绪时,面部、肢体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学生透过老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声调的变化,可以领悟,觉察到教师情感的变化。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运用表情的变化启迪、引导、感染学生。

如提出问题后轻轻皱眉,以示思索;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缓缓摇头,以示有疑问;当回答令人满意时,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将手轻轻下压,以示意学生坐下,表示尊重和爱护。

恰当的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心神合一,情绪饱满的基础上。

二、姿势优雅、风度得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身体的造型、头部的运用、眼睛、手势的运用都文雅、得体、贴切,做到自然大方,带出感情,协调一致。

交际知识点总结大全

交际知识点总结大全

交际知识点总结大全一、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除了语言之外,通过动作、表情、眼神、姿态、身体接触等方式来表达信息,传递情感。

非语言交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非语言交际中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个人情感和心情的方式。

微笑是最常见、最普遍的面部表情之一,它可以传递友好、愉快、愿意和谐合作等积极的情感。

而皱眉、挑眉等表情则往往传递着不满、愤怒、疑惑等消极的情感。

2. 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通过眼神可以传递出威胁、友好、赞许、不满等不同的情感。

在不同文化中,眼神交流的习惯和规矩也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3.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肢体的动作、姿态、姿势,来表达信息和情感。

例如,握手可以表示友好、尊重,摇头可以表示拒绝或者否定,拥抱可以表示亲近等。

肢体语言可以增加人际交往的亲和力,但需要注意避免过于侵犯对方的个人空间。

4. 声音语调声音语调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部分,通过语速、音调的变化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信息。

比如,快速的语速可以表示兴奋、紧张,音调的上扬可以表示问询或者不确定,下降的语调可以表示断定或者结束。

5. 触摸触摸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适当的触摸可以传递出关心、支持、安慰等积极的情感。

但需要注意,触摸必须在对方的接受范围内,并且遵守社会文化的规范。

二、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它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形式。

语言交际的关键在于理解、表达清晰的信息,建立互信和共鸣。

以下是语言交际的一些关键要点:1. 倾听技巧倾听是良好的交际的前提,倾听者要尊重对方,给予关注和回应。

倾听不仅是听到对方说的话,更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表现出真诚的兴趣。

良好的倾听可以建立更紧密的互信关系,减少误解和冲突。

2. 语言表达的清晰性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对交际至关重要。

清晰明了的语言可以帮助对方更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意图和信息,减少歧义和误解。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课程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进行着动态的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興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

非言语信息是指不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信息。

言语信息的载体通常由声音、意义结合而成。

非言语信息的载体则包括人的表情、手势、仪态、穿着、打扮等。

这说明非言语信息不仅在人们的交往中伴随言语信息而出现对言语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交流的质效。

考察语文课堂教学的全程,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信息交流无处不在,且体现出自己恒常、多维、真确的信息特质。

一、信息交流的真确性言语信息带有线性输入的历时性,它会因为交流双方的记忆限制而扩大、缩小或误传,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这种口耳相传的结果。

另一方面,交流双方出于某种意图,往往会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显得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相较之下,无论是对事件的反应,还是人物内心的显露,非言语信息总是较为真实、确切。

在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认真学习,教师是否有效施教,都可以从其具体的非言语信息中真确地表现出来。

这也决定了评价课堂教学的得失,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

二、信息交流的恒常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讲析,学生的听答,这种言语信息的双向交流。

但是,作为言语信息载体的言语符号,其意义的表达总是和特定的音节相联系,言语信息的起始和终结总是以音节为标志。

话讲完了,信息传送的过程自然随之结束。

非言语信息在师生的课堂交往中则体现出特有的持久性、经常性。

从语文教师走进课堂的第一刻起,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就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分析判断。

同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当然不会进入教室后只顾宣讲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顾学生的反应。

可以说,只要师生同处课堂之中,这种非言语信息的交流就必不可少,且贯穿教学始终。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静态与动态(Stativevs.Dynamic)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

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

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

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

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而且我认为英语多用名词会使语言显得更加正式和地道;而汉语呈动态的原因是它是分析性的,所以词类界限并不明显,但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最近,又无需形态变化,故而最具优势。

非言语交际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精品文档

非言语交际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精品文档

非言语交际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一、非言语交际人们交际时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其形式很多,即使用言语以外的一切方式传递信息,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穿着打扮等,都是非言语交际方式。

非言语交际大体可归分成三类:(1)动态无声行为,如点头摇头,招手摇手,凝视或避开目光等等。

(2)静态无声行为,如沉默,虽不作任何表示,也反映一种态度。

(3)伴随语言出现的含有言外之意的“副语言”。

[刘明阁秦志勇,1999]同一句话,因语调、重音、节奏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异甚至相反。

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主流价值观差异上。

本文主要是根据莫瑞(Genelle Morian)对非言语交际的划分,将其归为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三类。

具体表现:环境语言表现为不同的文化模式,即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包括时空、颜色、声音等;客体语言体现为不同的财产所有权,是人们对不同客体、物品的所有权怀抱的不同心理;而身体语言表现出的是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的肢体语言展露出不同文化心理。

[张旭,2003]二、非言语交际与文化非言语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

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言语形成一般受所处文化环境影响。

因而理解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有利于解决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冲突,反映不同文化环境的核心价值。

例如“微笑”,做为十分常见的非言语行为,不同文化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解读。

在中国文化中人,对他人微笑被视为表达礼貌友好;然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的标志;而在阿拉伯地区,一个人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微笑,则会怀疑自己穿衣错误,颇为尴尬。

可见,非言语行为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内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读解。

[整理]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整理]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

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

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0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

毕继万(1999) 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 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

(2)副语言, 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 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

(3)客体语, 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

(4)环境语, 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

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非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doc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非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doc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非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非语言表达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指的是除语言以外的任何表达方式,如沉默、物体语言(如图画、卡片等)、肢体语言(有些学者称之为体态语或副语言,指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等等。

它是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大类:动态非语言表达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静态非语言表达包括附加物品、服饰等。

非语言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非语言表达的自然性,可创设和谐的交流情境,让人们的沟通更加自如;非语言表达的辅助性,可增强沟通效果,作为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通过动态的、直观的形象传递各种信息,使口语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以增强。

一、非语言表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缺位1.非语言表达目标达成度不高(1)非语言表达的欠缺反映学生内在修养有待提高。

口语交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对非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学生便会将精力集中于言说,而忽略了非语言表达在表达中的运用。

有的在面向观众表达时自信心不足,容易紧张、怯场,有的只顾语言讲述,不会倾听或与听众进行言语外的交流。

如介绍“我家的一张照片”,有的学生在进行语言描述时,能注意运用肢体语言与台下同学进行一定交流,如指点背景,与大家作眼神交流,表达自己的心情,有的学生却一直侧对观众,自己看着照片,自说自话。

因平时的非语言表达训练少之又少,因而有的学生与听众、观众的互动性不强,显得无动于衷甚至麻木不仁,给人感觉他们对眼下的活动漠不关心,或者傲气十足不屑于参与,这使得他们很难融入活动的始终,也就很难得到交流的快乐。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会自然而然地外化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恰当得体地运用非语言表达可体现出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

教师应高度重视非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注意面部表情恰当、姿态自然得体大方、眼神传情达意准确、外表修饰端庄,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2)语言表达的表面繁荣并非教学成果的标志。

《社会语言学》讲义

《社会语言学》讲义

第三章社会语言学1.1 语言与交际1.1.1“交际”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什么是“交际”?所谓交际,就是用某种已经建立的符号体系有意识地传递信息。

1.1.2交际手段①语言交际手段:在人们日常交往中语言就是一种符号体系,是某个社会群体中已经存在的一种符号体系。

人们用语言来交流思想,相互交往,到达彼此了解。

②非语言交际手段:身势、手势、面部表情等。

社会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交际手段,也常常研究这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这些语言的交际手段和非语言交际一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1.1.3“信息”传递模式:说话人是“发信者”,听话人是“收信者”。

“信道”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电话、电视、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

归根结底传递是还是声音、图像和文字符号。

图中重叠的部分表示两者交际手段的吻合部分,剩余部分就成为噪声。

注:这里的“噪声”不单指说话时外界的物理噪声,各种语言变异都会造成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手段不吻合,从而产生系统性“噪声”。

例如:(P3)1.1.4 反馈(feedback)1、什么是反馈?接受者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向发射这发出一些信息,表示他是否接受到发射者发出的信息。

2、反馈的类型①语言②面部表情1.1.5 信道和内容语言通过信道起作用。

语言符号承载的是信息内容。

因此信道和内容是交际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交际信道的分类:①独立的与非独立的:语言是独立的信道,但是姿势、表情、身势都是非独立的信道。

②静态的与非静态的:静态的信道指文字等,动态是说话、手势、嗓音等特征。

③听觉的和视觉的:听觉信道传递有声语言,视觉信道传递文字信息、图像等。

2、交际内容的分类:①认知信息:指语言实际传递的内容,即说话的意义。

②特征信息:传达出说话人的心理状况,使人了解到谈话者本人及对方的态度,在谈话中非常重要。

对于充分理解说话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③调节信息:用于交流的开始、继续和结束。

因为要顺利进行交流,双方必须掌握一定的空间位置,改变身姿,提供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得到反馈,一步一步传递信息,直至结束。

英汉语言比较之五:静态与动态

英汉语言比较之五:静态与动态

英汉语言比较之五:静态与动态英汉语言比较系列之五综合语(synthetic)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综合语。

分析语(analytic)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现代英语是从古代英语发展出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是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象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也相当频繁。

因此,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从语源(Etymology)观来说,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则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五: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 Dynamic)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 Dynamic)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

5.1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常见的现象,它是指用名词来表达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这种名词优势往往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造句比较灵活,行文比较自然,也便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

但是,名词化也会使语言抽象,过分使用会使文句冗长(wordy)、含糊(vague),缺乏活力(lifeless)。

1a)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1b) The doctor arrived extremely quickly and examined the patient uncommonly carefully; the result was that he recovered very speedily.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沟通——非语言交际

沟通——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非语言沟通一般可以区分为动态和静态两 种。 1、静态非语言沟通包括容貌、体态、声调、 衣着、服饰以及仪表。 2、动态非语言沟通可根据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分为四类:动觉系统 ; 超语言(额外语言) ; 时一空接近 ; 视觉沟通 。
沟通——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研究的发展过程 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 克里奇马尔的《体格和个性》 埃弗龙的《身势和环境》 50 年代 伯德惠斯特尔《体语学导论》 霍尔《无声的语言》 70 年代 法斯特《体态语》 80 年代 莱克.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的 非语言交际的对比》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 1、传递信息 2、沟通思想 3、交流感情 三点忠告:1、2、3、 三点忠告
三点忠告
1、怎样使用时间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个方 面。如果有人让你尽快做某件事,你会感 到紧张。如果有人让你马上去做某件事, 你可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去满足他的要求。 按时赴约、按时参加工作面试,对要求迅 速做出反应,这些都传达出你的责任感以 及对别人和自己时间的尊重。
三点忠告
2、过分的自信会伤害到你。如果别人认为 你骄傲自大,固执己见或者无所不知,他 们就会认为你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能 力有不切实际的看法。他们很可能对你做 出负面反应,而且很怀疑你“与他人合作 的能力”和“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点忠告
3、真诚是自身形象的一个关键部分。要做 到诚实可信,必须要让别人认为你是真诚 的。为了判断你的真诚,对方需要观察的 时间。如果你言行不一,别人就认为你虚 假。如果言行一致,你就被认为是可信而 真诚的。
非语言交际礼俗的文化差异
1.身体的接触(Touching 1.身体的接触(Touching behavior) 身体的接触 2.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Touching 2.目光接触(Touching eyes) 3.手势表达 手势表达(Hand 3.手势表达(Hand gesture)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第一篇: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语言并非是人类唯一的交流沟通方法,其实非言语沟通也是人们经常在应用的, 它往往比言语交流更为常见,也更具有表达力。

我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计”,讲的是:“武侯弹琴退仲迟”。

诸葛亮守着空城,在城楼上镇定自若,笑容可掬,焚香弹琴。

司马懿的15万大军不战自退。

这就是非言语艺术运用的成功案例。

尤其在当今这个发展迅猛的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早已远远超越语言和文字这种单一的沟通方式,而是更多的利用大量非言语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信息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传播。

本文从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出发,结合其特点和实际案例,着重解释解释了什么是非言语沟通以及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之间交流和沟通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特点作用论文提纲: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二、非言语沟通的特点1、普遍性2、民族性3、社会性4、审美性5、规范性6、情境性三、非言语沟通的分类及表现形式四、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所谓的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

换句话说是人们利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色彩、绘画、音乐、舞蹈、图像和装饰等非自然语言为载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美国口语学者雷蒙德.罗斯曾经分析,在人际沟通之中,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剩余的60%则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

其中仅面部表情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信心传递/接受的全部效果=词语(7%)+表情(5%)+声音(38%)。

二、非言语沟通的特点:非言语沟通具有六个特点,分别为:普遍性、民族性、社会性、审美性、规范性、情境性。

1、普遍性在人类沟通过程中,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非言语沟通的能力。

据考证,这种沟通能力的获得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态与动态非语言交际作者:姚艳梅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摘要本文就静态非语言交际与动态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别作以论述,并探讨由此反映出的文化差异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静态非语言交际空间行为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近;眼神的交流使师生都容易做到心灵的交流与和谐;动态的肢体行为表达了对学生的喜爱和关心;手势比语言有更好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行为;外语教学;文化差异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倍受关注的话题,但目前国内跨文化交际学的许多研究,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和文化对交际产生的影响等,都似乎过多局限在语言交际范围,即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唯一途径。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只重视语言交际,认为词语是领悟和传递信息的唯一途径,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

而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列入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更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理解文化现象中的非语言交际的行为和手段,从而解决英语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突破文化障碍,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二、非言语行为的内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除了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国外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仅是一小部分,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丰富得多。

最保守的估计是,在某个情境中,35%的信息是由言语传递的,其余65%的信息是由非言语传递的;还有人认为只有7%的情绪信息由言语传递,其余93%要靠非言语来传递(朱迪,1986)。

就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Hall,1973)。

Samovar等也认为,人体能够发出的体语信号达70万之多(Samovar,1981)。

而且,非言语行为在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它既可以独立表现意义,也可以对言语行为表达的意义进行补充。

在学校环境中,用于教学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从许多方面对教学起着特殊的辅助作用。

根据CooPer,这些方面包括:1、师生的行为表现;2、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要求;3、回应与强调;4、态度与感情;5、对学生对话的引导和控制;6、课堂控制 (毕继万,1999)。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形式在英语教学中既可以帮助教师传情达意,又可以帮助教师减少课堂赘言、简化讲解,交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非言语形式的直观性和表演性还可以激活学生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教学,使师生在课堂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传递、接收信息,相互沟通、双向活动。

此外,非言语行为与言语教学相辅相成,还可以起着强化语言教学的作用。

二、静态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教学中的应用1、空间行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说:“空间会说话”。

各种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空间语言”。

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空间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作用,良好的空间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教室的空间结构和利用可以说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产物。

教室内的空间距离对教学有着潜在的影响。

(万茸茸,2008) 在教室的设计与布置方面,中西有着较大的区别。

中国大多数的教室只有桌椅,黑板,规章制度,其他方面的内容却不尽充实。

在西方发达国家,其教室设置的内容却很丰富:包括一周将要学或已学的重要知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图片,各种学习园地等。

这些错落有致的学习园地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另外,中西方在课堂座位安排上也不仅相同。

课堂座位的安排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上的差异。

常见的课桌排列有传统式(the traditional arrangement),马蹄式(the horseshoe arrangement) 和模块式(the modular arrangement )。

中国采用较封闭的传统式座位排列。

座位通常是固定的,整个教室分为讲桌和课桌,将教师领地和学生领地分开。

这种座位排列过于单调和死板,师生间的权利差距会增大,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在质量和数量上也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西方国家往往采用马蹄形/半圆型的空间安排,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模块式则给予学生之间最大的交流自由。

教师处在U 字缺口的对面,与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使教学过程更民主,情感更真实、丰富。

2、沉默行为在非语言交际中,沉默被看作是副语言的内容之一。

在课堂交际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对待沉默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东方人的沉默是跨文化交际中西方学者最乐于评论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我们在交往中重视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着丰富的含义,既可以表达无言的赞许,也可以是无言的抗议;既可以是附和众议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

恰到好处的沉默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而西方人却认为沉默是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甚至被认为是患有“交际恐惧症”的表现。

所以他们最忌讳交际中的沉默不语,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作出有声的反应,即用话语的转换给对方以信息反馈。

在课堂上,中国学生往往比英语国家的学生更容易沉默不语。

例如在教师提问时以沉默相对,在报告做完后并不提问。

这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对讲话人不礼貌或不尊重的表现,甚至是一种侮辱。

3、目光行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学的高层次是心灵的交流与和谐。

通过眼开合的大小、眼球转动的角度、周围肌肉活动的配合,眼睛可以表示肯定、否定,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亲切中有严肃,容忍中有警告等无数的情绪和态度变化(胡春洞,1990)。

古往今来,人们都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现在更有了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和谐的微笑撤向每一位学生;把爱心带进课堂,用爱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从而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成功的体验和成功的把握的。

(刘建华,1999)。

这一切都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很有影响。

而这些微笑、激励、爱心表达是完全可能通过目光语行为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懂得使用目光语行为的教师,让学生透过他的眼神了解到的感情信息应该比其言语表达的多得多。

反过来,教师也应从学生注视的目光中了解他们的学习信息,以便掌握教学节奏。

这种无声的交流省去许多言语的麻烦罗嗦,师生都容易做到心领神会。

四、动态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教学中的应用1、身势行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

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饰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郝铭鉴,199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身势是站立。

胸部挺直,头部抬平,手不乱摸,腿不乱抖,站得稳,走得平,不龙钟,不轻佻(胡春洞,1990),稳重端庄,落落大方是对英语教师作为学生楷模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的站立位置应以能向全体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为标准。

站立有助于教师的表情、动作的发挥和阐述教学内容。

教师笔直地站在学生面前,就有了无声的指令和无形的威仪。

但是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适当地走动,兼顾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往;必要时还应让学生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型,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比光是稳立或稳坐在讲台前更能提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象征性的身姿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绪,具体地说就是用全身的短暂动作来表示自己的好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举动读出其中的要求、喜爱、关心、信任和评价。

2、手势行为手势行为在交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中国人非常忌讳被人指着鼻子骂娘,认为是莫大的侮辱。

在日本式教养的“潜”规则中,鞠躬时男性的双手一般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而女性的双手则一定要放在大腿前,以表示敬仰、尊重对方。

在英语教学中,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

在教学数字、表示层递关系、伴随教学内容指挥学生有节奏地进行操练、练习时,手势动作比语言省时、直观。

无论抑扬顿挫还是动静行止都可以通过一个手势来实现。

手势是无声的语言。

提问学生时,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对启发学生回答似懂非懂的问题特别有效。

给学生以暗中点拨,让学生不觉难堪、扫面子,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用手势对学生单个操练、对子练习、成组交际、课堂进程和节奏练习进行控制,具体指定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长短等等都会在教学中起着比言语形式更好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在课堂中,教师还应该借助手势行为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设疑提问,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教具行为实物是常用的直观教具。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那些易于准备和便于携带的实物,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教室内的一切实物和人工制品(如图片、幻灯、简笔画、物品等)直接表达言语信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物思词,睹物生情,增强记忆(曾葡初,1999)。

由于图片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片再现课文情景,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人入胜。

形象化的描述为教师的讲解节省了不少课堂宝贵的时间。

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

五、结语外语教学是一个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中非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非言语交际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教师要把非言语交际教学引入到外语教学当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系统地研究并使用这些非言语行为以增强表达能力,提高交际效果。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也是外语教学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师要掌握好目的,同时要理解非言语行为并擅长使用它们。

只有以这种方式,外语教师才能够为学习外语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奥运的成功举办、“神七”的成功发射,无疑会促进我国同其他国家日益频繁的科技文化交流。

因此,把非言语行为和外语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来说,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1]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杜,1986.[2]Hall,E.T.The Silent Language[M].Anchor books,1973.[3]Samovar,L.A.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1.[4]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999.[5]Cooper,Pamela 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GorsuchScarisbrick,publishers,1988.[6]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1990.[7]刘建华.交际教学法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8]曾葡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万茸茸,段君.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文化差异[M].万里学院学报(1),2008.作者简介姚艳梅(1964-),女,陕西户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