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间质瘤17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江医学2008年第23卷第2期
Ji uj iang M e di cal Jour nal2008,23(2)35消化道问质瘤17例临床分析
张(彭泽县人民医院
崇
江西彭泽332700)
关键词消化道;间质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838(2008)02-0040一(02)
消化道间质瘤(G I ST)是很少见的非皮性肿瘤,传统上大多将它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
研究表明,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
我院自199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了17例,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2岁一65岁,平均48.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9d~6y,平均8m。
1.2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及性质本组17例中,胃间质瘤12例(70.5%),空肠问质瘤2例(11.7%),回肠间质瘤1例(5.8%),十二指肠、结肠间质瘤各1例(各占5.8%);瘤体直径<5er a l l例,瘤体直径≥5era6例。
经病理证实为恶性问质瘤4例(23.5%),瘤体直径(7.8±1.5)cm;良性间质瘤13例(76.4%),瘤体直径(3.94-1.2)em,瘤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3临床表现G IST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发症状包括腹痛腹胀12例(70.5%),消化道出血(黑便)8例(47.1%),腹部肿块5例(29.4%),肠梗阻2例(11.7%),贫血1例(5.9%),肝转移l例(3.7%)。
1.4检查方法本组12例胃间质瘤中,术前均行胃检查,7例诊断为黏膜下肿瘤,阳性率为58.3%(8/13)。
行钡餐X线造影10例,6例明确诊断,阳性率60.0%,其中2例为胃壁外向生长型,胃镜钡餐造影为阴性,行B超检查,考虑为胃周围肿瘤。
l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经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巨大溃疡,2例小肠间质瘤,行消化道x 线造影的9例中1例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0%。
l 例结肠间质瘤结肠镜明确诊断。
1.5统计学方法所描述的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资料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
[收稿日期]2008—03—102治疗方法与结果
2.1手术治疗17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100%,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其中局部切除或脏器部分切除25例,1例小肠间质瘤并肝转移者行联合器官切除(小肠、肝部分切除)。
2.2辅助化疗4例恶性间质瘤,术后辅以顺铂(C D D P)为主的不规则化疗,其中1例小肠间质瘤并肝转移行门静脉化疗泵化疗(D D S),所有病例未做放疗。
13例良性肿瘤未做任何辅助治疗,只是随访观察。
2.3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有手术切除的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恶性间质瘤4例(23.5%),良性13例(76.4%),所检标本均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
2.4随访‘随访时间5m~5y。
良性问质瘤11例,失访3例,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分别在术后6月和1年复发再手术,平均随访26.4月。
恶性肿瘤6例,失访1例,1例肝肺转移,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2例死亡,平均随访19.5月。
3讨论
3.1G I ST发生的部位本组资料显示,G I ST最常见发生的部位是在胃,其次是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直肠结肠少见,食管最少见,与大多文献报道相似【1’2】。
但也有报道G I ST在小肠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胃p J。
3.2G IST的大小与良恶性关系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周雷等报道26例G I ST,比较了肿瘤大小与良恶性有显著关系,恶性者直径多,>5e m。
本组结果显示,恶性者瘤体大小为(7.8±1.5)em。
良心者瘤体大小为(3.9±1.2)e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G I ST临床表现G I ST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成年阶段,本组平均年龄48.6岁。
G IST 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常见有消化
36九江医学
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肿块、肠梗阻、肠套叠、慢性贫血等。
本组腹痛腹胀70.5%,消化道出血占47.1%。
有些病例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本组中有1例以肝肿块来就诊。
临床症状轻重与良恶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4G I ST的术前诊断G I ST的诊断比较困难,术前确诊率低,内窥镜和消化道造影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
但由于G I sT肿块位于黏膜下。
内镜检查只可显示黏膜下肿物或表面黏膜是否完整或有无溃疡等,所以内镜下不易取用到肿瘤组织。
本组12例胃间质瘤,内镜病理诊断率为O。
有文献报道采用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可明显提高确诊率【4.5J。
钡餐x线造影可显示充盈缺损或黏膜光滑或龛影,B超和C T检查可显示肿物,低位直肠间质瘤可直接切除组织活检。
若联合采用内镜、消化道造影、B超和(或) C 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术前确诊率。
3.5G I s T病理学检查近年来发现G I ST是起源于胃肠壁肌层中的卡哈尔问质细胞的肿瘤。
C K i t是G IST特异性和敏感性标志物。
有研究认为从总体上说G I ST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其病理诊断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
G I ST组织学类型虽为良性,但临床发现为复发转移∞’6J。
本组资料显示,随访的13例“良性”患者行切除术后,2例死亡,3例局部复发。
所以,早判断G I ST良恶性时,不能只依靠病理学诊断,而要结合临床表现。
一般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的可能性就越高。
3.6G IST的治疗目前,G IST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且以局部切除为主,切缘距肿瘤2cm一3cm即可,一般不需要区域淋巴结清扫。
本组17例标本检查均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
本组经病理检查为良性的13例均未做其他辅助治疗,大多数作者认为G I ST对化疗、放疗不敏感,但也有认为用C D D P为主要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本组4例行C D D P为主的不规则化疗,其中1例肝转移者,行联合器官切除后,门静脉置化疗泵化疗,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笔者认为肿瘤的大小是G I ST良恶性重要标志,G IST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对复发者采取积极态度再次手术,术后密切随访,G IST化疗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目前,伊马替尼靶向治疗药物,对消化道间质瘤有理想的疗效,化学治疗的比较是下一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D em at t eo R P,L ew i s J J,a nd Le u ng D.Tw o hundr ed
gas t r on i nt es t i anl st r om a l
t t m aors【J].A nn Sur g,2000,23l:51
[2]周雷,王岩,娆力.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
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1):4547 [3]廖国庆,王志明.胃肠道问质瘤[J].中国普通外科
杂志,1998,7(3):165
[4]A ndo N,G ot o H,N i w a Y,et a1.T he di agnos i s of G I
st r om a l t um or s w i t h E us~gui ded f ine nee dl e as p i r at ion w i t h i m m unohi st ochem i e al ana l ys i s[J].G a st r oni nt est
Endos e。
2002,(55):37
[5]王南下,尹朝礼,王天才.小肠良性肿瘤临床分析附
70例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2):73 [6]L udw i g D J,T r ave r e o L W.G ut st r om a l t um or a nd t h ei r
cli ni cal behavi or[J].A m J Sur g,1997,173(5):
390
(上接第34页)减少并发症的关键:①小病灶伴有肺气肿、肿大泡者选21G针,争取穿刺一次成功;②选择最短穿刺路径如仰卧位因体位关系可使病灶与胸壁拉远,经过肺组织多,如选择侧卧位固定好体位则可缩短穿刺路径;③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限制活动,高风险者卧床24h以减少对创面的牵拉。
参考文献
【1】范勇.经皮肺穿刺的临床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4,7(4):379
[2]王国范,左文述,张利民等.C T定位细针肺穿刺术
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01
[3]李君成,金诚记.C 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87例临
床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04,6(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