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300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54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54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对其出血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出血病因以消化性溃疡(PU),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胃癌出血等为主,本组54例经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为92.6%。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多见,胃溃疡及胃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在治疗上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疗效显著。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胃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另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段病变出血亦属于此范围内[1]。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的严重病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和便血,少数患者会表现隐性出血等症状。
笔者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54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了综合性回顾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有呕血和(或)黑便,明确为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除外。
病因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钡餐透视、手术探查及临床表现而确定。
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2.5岁。
1.2发病季节春季12例占22.2%,夏季25例占46.3%,秋季13例占24.1%,冬季4例占7.4%,本组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1.3出血诱因药物引起者28例(51.9%)占第一位,其次是饮酒12例(22.2%),劳累引起者8例(14.8%)占第三位,饮食不当3例(5.6%),感染1例(1.9%),无明显诱因者2例(3.7%)。
1.4治疗治疗:①一般治療:出血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双下肢略抬高,头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吸入气管。
消化道出血护理病例分析报告
消化道出血护理病例分析报告病例背景本次报告将对一名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护理报告。
患者姓名为李先生,男性,67岁,既往病史中无消化道相关疾病或手术史。
他因为突发呕血及黑便,于入院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查。
病情描述李先生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呕血及黑便,伴有乏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
在初步检查中,血液常规检查显示贫血,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降低。
胃镜检查发现大量胃内凝血块,而结肠镜检查则显示梗阻物。
诊断与治疗鉴于李先生的症状以及检查结果,经过综合判断,医生对其进行了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进一步检查发现出血部位在胃和结肠,且出血程度较为严重。
为减轻出血和维持李先生的体力状况,医生立即采取了综合治疗方案:1.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以备紧急输血时使用;2.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准备输血血液制品;3.高压氧治疗,改善组织血氧供应;4.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等。
确诊后,医生立即安排给予李先生胃黏膜保护药物,并开始用药止血。
同时,由于消化道出血涉及整个消化道,医生还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结果显示,出血部位为胃窦幽门部和乙状结肠部。
护理目标与措施护理目标1.控制消化道出血,减轻病情;2.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3.减轻并发症的风险。
护理措施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2.定期检测和记录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3.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胃肠道营养支持;4.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出血的程度和颜色的变化;5.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叶酸管,保持导尿通畅;6.保持患者心理稳定,进行心理护理和支持。
护理效果评估经过护理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管理,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治疗,患者的出血状况明显减轻,呕血和黑便的程度也在逐渐减少。
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数值均有所提高,恢复到正常范围。
护理总结与建议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且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定义: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主要表现:呕血、黑便;以幽门分,幽门以上出血表现为呕血,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
潜血+5ml,++10ml,+++20ml;黑便:60ml;呕血:250-300ml;大出血:数小时内出血超过1000ml或占循环血量的20%。
咖啡色胃液是因为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所致。
柏油样便是因为血液中血红蛋白与肠液中硫化物作用所致。
轻度出血小于500ml;中度出血在800-1000ml;重度出血在1500ml以上。
出血大于500ml时,就有症状出现,如头晕、出汗、心悸等;出血大于1000ml时,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脉搏在每分120次,收缩压小于80mmHg(10.7Kpa),血小板小于70mg,发热,胃管内抽出胃液颜色为咖啡色或鲜红色。
输血指征:Hb小于70g,RBC小于350万。
发热:内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作用于白细胞,使白细胞增高。
大脑皮层和丘脑协同调节体温。
常见发热原因:1、感染性:真菌、病毒等致热源。
各种细菌产生内毒素,本身就是致热源。
2、非感染性:A中枢性:一般在39度以上;B物理性:中暑(热射病)发热时寒颤是因为发热时骨骼肌收缩所致。
体温中枢在下丘脑。
产热中枢:视丘后部;散热中枢:视丘前部。
散热:皮肤、汗腺、血管、呼吸等;产热:肌肉痉挛、寒战等。
正常体温:口温36.3-37.3;腋温36-37;直肠36.5-37.5。
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出正常波动范围。
体温不升:体温小于等于35度。
低热:37.4-38;见于伤寒;中度热:38.1-39;一般性的感染;高热:39.1-40.9,大叶性肺炎;超高热:大于41度;中暑,重度感染;热型:稽留热:39度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度。
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又很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谢 谢!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目录
一
呕血与黑便
二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三
肠源性氮质血症
四
失血性贫血
五
发
热
一 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黑便
呕血和黑便为上消化道出血特征表现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常有呕血,但出血量少则无;出血部位幽门以下如
出血量大、速度快,亦可呕血 呕血速度漫,呈棕褐色或咖啡渣色;短期大量出血,则为鲜红或有血块 上消化道出血均有黑便 黑便呈柏油样便、粘稠发亮,如果出血量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则呈暗
贫血和血象变化 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 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可无变化 出血3~4h后出现失血性贫血血象改变,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出血24h内网织红细胞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 贫血程度取决于血量、出血前有无贫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态等因素
五 发热
发热 大量出血后,部分病人在24h内出现发热 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d 发热机制可能与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有关
氮质血症 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肠道大量血液的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中
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血尿素氮多在出血后数小时上升,24~48h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 升高一般不超过143mmol/L 如果增高超过3~4天,血容量补充且出血前肾功能正常,则提示继续出
血或再次出血
四 贫血和血象变化
红甚至鲜红色大便 呕血病人一定有黑便,但有黑便不一定有呕血
二 失血性循环衰竭
失血性循环衰竭 消化道大量出血→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相应
不足→心排血量降低→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循环衰竭程度轻重因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 头昏、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晕撅,严重者出现休克
26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临床分析
分为两组 , 中青年组( <6 0 岁) 共8 4 例( 4 5 . 9 %) , 老 年组( ≥6 0岁 ) 共9 9例 ( 5 4 . 1 %) 。 2 - 3 临床症状 以及失血程度 1 8 3 例行 胃镜检查 的病例 中, 以呕血症状就诊的有 3 5例( 1 9 . 1 %) , 其 中<6 0岁 1 3 例, ≥6 O 岁2 2 例; 以黑便症状就诊的 有 1 0 6例 ( 5 7 . 9 %) ,其 中<6 0岁 5 3例 , >6 I 0岁 5 3 例; 以呕血和黑便症状就诊的有 4 2例( 2 3 . 0 %) , 其 中<6 0岁 1 8 例, >6 I 0 岁2 4 例, 老年患者与 中青年 患 者 在 临床症 状 方面 无 明显 差异 。重度 贫 血 2 4例 ( 1 3 . 1 %) , 其 中<6 0 岁l O 例, 16 > 0 岁l 4 例; 中度贫 血6 6 例 ( 3 6 . 1 %) ,其 中<6 0岁 2 8例 , >6 I 0 岁3 8 例; 轻度贫血 9 3 例( 5 0 . 8 %) , 其 中<6 0 岁4 6 例, ≥ 6 0岁 4 7 例 ;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在失血程度方 面无 明显差 异 。 2 . 4 出血 原 因 1 8 3例 明 确 诊 断 的 上 消化 道 出 血 病例中,位于前 四位 的出血原 因:消化性溃疡 1 3 0 例 ( 7 1 . 0 %)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 8 6例,胃溃疡 3 1 例 ,复合性 溃 疡 1 3例 ;急性 胃黏膜 损伤 2 6例 ( 1 4 . 2 %) ; 食管 胃底静脉 曲张 1 0例( 5 . 5 %) ; 胃癌 l 2 例( 6 . 6 %) 。 2 结 果 2 . 5 患者年龄与病 因的关系 中青年组 以十二指 2 . 1 一般资料 2 0 1 0 年 1 O月 一 2 0 1 2 年3 月我科 肠溃疡为主要出血原因, 占5 1 . 2 %, 老年组 占 3 0 . 3 %, 共收住的上消化道 出血住 院病人 2 6 6例 ,其 中男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老年组 出血 1 9 4例 , 女7 2例 , 男 : 女为 2 . 6 9: 1 , 年龄 1 4— 9 O 以 胃溃疡 为主要 出血 原 因 , 老年 组 占 3 4 . 3 %, 中青 年 岁 。在 2 6 6例患 者 中有 1 8 3例患 者通过 胃镜 检查 明 组占 1 1 . 9 %,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确诊 断 , 8 3例 由于存 在 胃镜 检查 禁忌证 或 患者 意愿 见表 1 等原因,未行 胃镜检查。在明确诊断的患者中, 男 表 1 各 年龄组上 消化道 出血病 因分布情 况 例( %) 消化 性 溃 疡 1 3 9例 , 女4 4例 , 年龄 1 5—9 0岁 。 微 食道 年龄 组 I  ̄ -  ̄ 2 . 2 发 病 年 龄 分 布 情 况 小 于 1 9岁 1 2例 中青年组 4 3 ( 5 1 . 2 ) 1 0 ( 1 1 . 9 ) 5 ( 6 . 0 )1 5 ( 1 7 . 9 ) 3 ( 3 . 6 )6 ( 7 . 1 ) ( 6 . 5 5 %) , 2 0 — 2 9岁 9 例 ( 4 . 9 1 %) , 3 0 — 3 9 岁1 4例 老年组 3 0 ( 3 0 . 3 )3 4 ( 3 4 . 3 )8 ( 8 . 1 )1 1 ( 1 1 . 1 )7 ( 7 . 1 )6 ( 6 . 1 ) ( 7 . 6 5 %) , 4 0 ~ 4 9 岁2 8 例( 1 5 . 3 0 %) , 5 0 ~ 5 9 岁2 1 例 注: 与老年组相 比, ★ P < O . 0 5 , ★ ★ P ( 0 . O l ( 1 1 . 4 7 %) , 6 0~ 6 9 岁4 4例 ( 2 4 . 0 4 %) , 7 0~ 7 9 岁4 5 2 . 6 预后情况 2 例患者死于反复大出血。1 例为 例( 2 4 . 5 9 %) , 8 0 8 9 岁9 例( 4 . 9 1 %) , ≥9 0岁 1 例 7 0岁女性 , 有血吸虫肝硬化病史 , 反复大呕血入 院, ( 0 . 5 5 % o将所有行 胃镜检查的病例 1 8 3 例按年龄 入院 1 小时循环衰竭死亡 ;另 1 例为 8 4岁高龄男 作者单位 : 宿松县人 民医院内二科 安徽 2 4 6 5 0 0 性患者 , 有高血压 、 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 , 呕血入
上消化道出血32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 出血患者的临 床表现 与病变 的性质 、 位 、 部 出血速 度、 出血量 的多 少有关 , 小量 的慢性 隐性 失血 多 表现 为头 晕 、 心
一
14 一 5
黪 ;
上 消 化 道 出血 3 2例 临 床 分 析
王 娜 平
淇县人 民 医 院 ( 南 淇县 4 6 5 ) 河 5 7 0
【 关键词 】 上 消化道 出血 ; 病 因; 治疗; 分析
上消化道 出血是指屈 氏韧带 以上 的消化道 , 包括食管 、 十 胃、
悸、 乏力 ; 大量 的出血 可在 短时间内出现晕厥 , 甚至休克 。老年 人
上消化 道 出血在 病 因 、 因及 临 床表 现 上 与 中青 年 有 所不 同: 诱 () 1 消化性 溃疡无论 在老 年人还 是 中青 年人 均是导 致上 消化道 出血的主要 原因 , 但老年 人以 胃溃 疡多见 , 中青 年以十二 指肠球 部 溃疡 多见 。 ( ) 2 随着 年龄 的增 高 , 肿瘤 的发病 率也 逐 步升 高, 这与本 组资料相 一致 。( ) 年人 胃黏膜 成退 行性 改变 , 3老 胃
参 考 文 献
合治疗痊愈 出院 。
3 讨 论 据 研 究 资 料 表 明 , 消 化 道 出 血 最 常 见 的 原 因 是 消 化 性 溃 上
[ ] 高, 在 英.内科 学. 6版 ,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1任 陆 第 北 人
2 5: 8 00 4 0.
[] 2 王耀 吉, 刘文忠. 现代 消化 手册. 上海 : 上海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压病 5例 , 慢性支气管 炎 2例 , 糖尿 病 2例 , 脑血 管疾病 7例 , 肝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0例临床分析
S S 而 仅予 激 素 和 锡 类 散 , 依 然 取 得 了 显 著 的近 期 疗 AP 却 效, 且未 见 明显 不 良反 应 , 其 远 期疗 效 尚不 清楚 ; 中度 但 而
U C患者 以 S S A P行基 本 治疗 , 效 不佳 者 加 大 S S 疗 A P剂 量
空肠疾病也属此范畴。我 院于 20 20 0 5— 09年共收治上消 化道出血患者 30 , 0 例 现将临床诊治情况回顾分析如下。
13 上 消 化道 出血 量判 断标 准 轻 度 出血 : . 出血 量
< 0 l有头 晕 , 5 0m , 血压 、 血红 蛋 白基 本正 常 。 中度 出血 : 出
上消 化道 出血病 因及 年龄 分 布
n%) (
见 表 1 。
表 1 3 0例 不 同病 因上 消化道 出血 患者年 龄分布 0
[ ] 中华 医学 消化病学分 会炎症 性肠病 协作组 . 2 对我国炎症性肠 病 诊 断治疗规范 的共识 意见 [ ] 中华 消化杂 志,0 7 2 ( )5 5 J. 20 ,7 8 :4
—
5 9 4 .
或( ) 和 加用类 固醇激素 而获较 好疗 效 , 得参考 ; 症 患者 值 重 应尽早 、 足量 使用 糖 皮质 激 素 , 积极 控制 肠 道 继发 感 染 , 并
[ ] 中华 医学会消化病学 分会. 3 对炎症性 肠病诊 断治疗规范 的建议
[ ] 中华 内科杂志 , 0 , : 8 4 . J. 2 14 1 —11 0 0 3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防止发生中毒性 巨
结肠 、 肠穿孔 、 出 血 等并 发 症 发 生 。若 内科 治疗 无 效 , 大 应 及时联 系外科协 助处理 , 是抢救 病 人 生命 , 这 降低 病 死率 的
上消化道出血示例
第31页
三(四)腔二囊应用护理:
熟练操作和插管后亲密观察及细致护理 是到达预期止血效果关键。插管至65cm 时抽取胃液, 先向胃囊注气约150-200ml, 至囊内压约50mmHg(6.7kPa),如未能止血, 继向食管囊注气约100ml至囊内压约为 40mmHg(5.3 kPa)并封闭管口, 管外端 以绷带连接0.5kg沙袋。
上消化道出血示例
第32页
出血停顿后, 放松牵引, 放出囊内气体, 保留管道继续观察24h,
拔管前口服液状石蜡20-30ml。 气囊压迫普通以3-4天为限, 继续出血者可适度延长。
上消化道出血示例
第33页
有受伤危险: 创伤、窒息、误吸
(1) 防创伤: 气囊充气加压12-24h应放 松牵引,放气15-30min,以免食管胃底 粘膜受压时间过长而发生糜烂、坏死。
呕血 可 少 可 无 可 无
便血 + + + + + +
颜色 鲜红 暗或黑 鲜红 暗或黑 鲜红 暗或黑
上消化道出血示例
第9页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头昏、心悸、冷汗、
口渴、黑朦、晕厥、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急性失血后贫血: 面色苍白、心动过速、 四肢无力等。但出血二十四小时后,外周血和 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才下降。
第25页
护理办法
(1) 体位与保持呼吸道顺畅 (2) 治疗护理: 马上建立静脉通道。 (3)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
吐者应禁食。 (4)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示例
第26页
(1) 病情监测
监测指标: ①生命体征;②精神和意识状 态;③观察皮肤和甲床色泽,肢体温暖 或是湿冷,周围静脉尤其是颈静脉充盈 情况。④准确统计出入量;⑤观察呕吐 物和粪便性质、颜色及量。⑥定时复查 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大便隐血, 以了解贫血程度、出血是否停顿。⑦监 测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改变。
18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18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目的:综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病因、临床症状和疗效方面的特征,对其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对我院消化科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180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临床特征和生化、影像结果进行归纳对比,对其臨床症状和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文研究可知,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比率为3.04:1;上消化道出血多出现于40-79岁的年龄段。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但主要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溃疡患、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21名和复合性溃疡患者12名。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患者因失血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老年病的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为1.7%,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其次多见于癌症等消耗性疾病。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存在死亡风险,且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其临床分析是提升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病因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病,而且上消化道出血还属于存在潜在生命危险的临床急症。
随着医学科技进步,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其次内镜检查的进步和根治幽门螺杆菌这一治疗手段的普遍使用,使消化性溃疡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大量减少,但病死率依然较高。
所以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已经成为临床医生研究得重点,也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关键。
1 资料与安全1.1 一般资料选取资料为我院消化科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180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8名,女性患者42名,年龄最小的患者13岁,最大的为95岁。
患者入院后都进行了X线、胃镜、B超、血管造影术和CT等检查,180名患者均为确诊患者。
其中呕血和便血的患者有46名,便血患者有58名。
判断出血停止的标准为大便隐血试验阴转。
1.2 人口学分析18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138名,女性患者42名,男女比例为3.04:1,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症状,包括呕血、黑便、血便等症状,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
观察症状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服药史、手术史等,以帮助确定出血的原因。
询问病史
初步检查
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帮助判断出血的程度和部位。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帮助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xx年xx月xx日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概述上消化道出血的检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措施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contents
目录
01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概述
1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2
3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
急性胃黏膜损伤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另一个常见病因,通常由药物、酒精、应激等因素引起。
家庭护理
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05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患者男,45岁,因间断上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2年,加重2天入院。
患者基本信息
根据病史及查体,考虑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
诊断
给予抑酸、止血、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观察病情变化。
治疗过程
病例一:患者基本情况与治疗过程
病情变化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进行止血处理,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护理措施
病例三:患者病情变化与护理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验的开题报告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验的开题报告题目: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验的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疾病之一,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
其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生命危险。
近年来,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了临床医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以减少胃酸和消炎止血为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止血剂等。
内镜治疗是指通过胃镜或十二指肠镜等内窥镜器械,直接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或清创,对上消化道出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治疗作用。
但是,这些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和不足之处。
因此,本研究将探索利用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并结合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开展一项多中心临床治验,为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研究中将招募300名符合入组标准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中医药治疗,采用中成药复方——舒肝化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时间为14天。
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采用Rabeprazole钠肠溶片,每次2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时间为14天。
两组均会进行术前术后的胃镜检查,并通过术中和术后病情、血液检查等指标来评价疗效。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在中医药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之间的对比中,中医药治疗组的患者预计会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同时该治疗方法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中医药治疗,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同时,该项研究也有望推动中医药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在现代化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消化道出血305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305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2月该院收治的30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男女之比为2.4∶1,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占12%、32%、54%。
前3位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道胃底静脉张破裂出血和急性胃粘膜病变。
中等以上的出血占61.2%,胃镜的诊断率为90%,平均止血时间为3.5 d,止血方法以内科治疗为主。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以男性多见,老年组高发,消化性溃疡为主要病因,出血量与贫血程度不完全一致,止血还是以内科治疗为主,配合介入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更好标签: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止血方法;愈后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是消化内科常见急症。
为探讨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该文对贵阳医学院消化内科2010年3月—2011年2月1年内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住院的30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发病年龄的特点,病因及诱因,胃镜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率,出血量及贫血程度、输血量的情况,治疗方法、愈后及住院天数等的情况,以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入院患者共305例。
病例诊断标准[1]:①有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呕血、呕吐咖啡色物,血便、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②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头晕、直立性晕厥、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和尿少等;③排除口、鼻、咽喉部或呼吸道病变的出血;④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1.2 方法统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病因、诱因、发病年龄、性别构成、贫血程度、出血量及输血量、止血时间及止血方法、胃镜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查率、愈后。
1.3 统计方法采用统计描述进行分析,数据处理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病因、诱因等采用构成比进行分析。
消化道出血病例讨论
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我院急诊:血常规示:HGB67g/L;心电图无明显异常。随机末梢
血糖6.3mmol/L。
诊断思路
是上消化道出血吗?
出了多少血?
出血停止了吗? 什么原因引起的出血?
鉴别:
✓呼吸道出血 ✓口、鼻、咽出血
✓ “假出血”:食物、药物
上消化道or下消化道出血
呕血与咯血鉴别 (distinguish)
再次升高
➢出血后48小时以上未再继续出血,再出血可能性小; ➢既往有大出血史、本次出血量大、24小时内反复大量
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明显的高血压或动 脉硬化者,再出血可能性大
常见病因1: 溃疡性疾病(Ulcer disease)
• 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 10%~25%以出血为首发表现 • 疼痛-出血-疼痛缓解 • 出血量与侵蚀血管大小有关
血常规:WBC9.22G/L N%83.50% L%12.70% RBC2.02T/L HGB67.00g/L PLT135.00G/L 血生化:CL119.40mmol/l Ca1.75mmol/L AG6.3mmol/L
UREA9.1mmol/L CREA45.56umol/l TP36.46g/l ALB25.28g/l GLB 11.180g/l GGT37.37U/L ChE3994.87U/L PA128.64mg/L LDH72.00U/L 乙肝检查 HBsAg- HBsAb- HBcAb+ HBeAg- HBeAb+
查体合作,轻度贫血貌,睑结膜及甲床苍白,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
点,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巩膜无黄
染,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双
上消化道出血563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563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方法56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病因、诱因、发病年龄等相关因素。
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男女之比为4:1,前四位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贲门黏膜撕裂、急性胃黏膜病变。
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占13.5%、58.4%、28.1%。
常见诱因为饮食不当、饮酒、药物;秋季为多发季节。
结论应该重视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通过对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干预和指导,达到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是指出血点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1-3],是消化内科常见急症,发病较急病情凶猛而危及患者生命。
国外资料显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约占年均总住院人数的0.1%,其病死率接近10.0%[4,5]。
本文对本院消化内科2010年5月~2014年5月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563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其发病原因、诱因、发病年龄、好发季节、死亡率,以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6例,女107例,年龄17~87岁,其中青年组(60岁):158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或黑便,均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纳入标准:明确诊断,有完整临床资料。
1. 2 方法统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诱因、发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死亡率。
2 结果2. 1 上消化道出血与发病性别的关系男456例,女107例,男:女=4:1。
2. 2 上消化道出血与发病年龄的关系平均年龄52.7岁,青年组:76例(13.5%),中年组:329例(58.4%);老年组:158例(28%)。
中年组最多,其次是老年组,青年组最少。
2. 3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诱因见表1,表2。
上消化道出血300例病因及预后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300例病因及预后分析作者:孙继香宋绪亭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1期【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愈后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本院近8年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0例,现将其出血原因及预后有关因素简要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300例患者中男225例,女75例,男女比例为3.3:1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1]。
年龄为13~90岁。
1.2 病因分析情况本组300例中消化性溃疡140例,占46.6%,其中十二指溃疡112例,占消化性溃疡的8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其中包括柏-查氏综合征2例)59例,占18.6%;胃癌28例,占9.3%;胃炎24例,占8%;黏膜病变11例,占3.6%;其他疾病38例,占12.2%,包括M-W综合征6例,十二指肠炎6例及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憩室、肝癌以及食道黏膜损伤、吻合口溃疡、胃平滑肌瘤等疾病。
上述表明,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次为门静脉高压,胃癌占第3位。
1.3 呕血和黑便与预后关系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二者并存。
本组二者并存214例,占71.3%,单有黑便者86例,占28.7%。
从本组资料看,300例中死亡40例(13.3%),其中呕血和黑便共存者37例,占(91.5%),表明二者并存是预后较差。
我们知道,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均有黑便出现,但不一定都有呕血。
能否出现呕血,一方面与出血部位有关;另一方面与出血量有关。
幽门以下部位出血者,可以表现为黑便,幽门以上者可兼有呕血。
出血量大、速度快者常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并存。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如遇到呕血与黑便受到影响并存的上消化道出血者,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抢救,从而改善预后。
1.4 合并症与预后关系本组死亡40例,21例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其中6例并发肝昏迷,6例并发失血性休克及肝肾综合征,4例合并肝性胸水,3例合并感染,合并肝性脊髓病及糖尿病各1例。
3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3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皇甫云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特征及有关因素,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6月到2012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00例患有上消化道出血并经胃镜检查的患者资料。
结果引起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主要有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消化道急性应激性黏膜病变(非甾体类消炎药、酒精、过量服药等)、门脉高压性病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复合性溃疡、胃癌、贲门黏膜撕裂症、胆道出血、吻合口溃疡,并且,可以看出收治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
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中,尤以中年人为主,并且男性多于女性,其实际病死率也有一定升高。
因此,必须抓好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工作,积极推广应用急诊内镜诊治。
此外,使用内科保守治疗,但无效的需立即转送外科行手术。
【总页数】2页(P1109-1110)
【作者】皇甫云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阳煤集团总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2
【相关文献】
1.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J], 吴绪中
2.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J], 吴绪中
3.胃镜下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J], 殷红;丁文俐
4.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J], 黄汝锋
5.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泮托拉唑、血凝酶联合奥曲肽治疗的临床分析 [J], 葛大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3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消化道出血的300例患者中,50例患者属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0例患者属于急性胃黏膜病变,132例患者属于消化性溃疡,胃癌34例,其他4例,分别占44%、27%、17%、11%、1.3%,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患者抑制胃酸分泌、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内科综合治疗。
结果:接受内科综合治疗之后,出血停止的总共有262例,治疗无效的总共有8例,这些患者转为手术治疗。
另外,由于消化性溃疡病而再度出血的总共有22例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胃大部切除术,8例患者属于胃癌,均接受胃癌根治术。
手术没有死亡的现象。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主要以消化性溃疡比较多见,胃癌及急性胃黏膜损害占有相当比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有手术指征的也应在出血被控制以后再次进行手术,以此降低手术风险,如果内科治疗无效,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病因
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很多。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00例患者,女性患者总共有68例,最小年龄不低于41.2岁,最大年龄不超过80.0岁,平均年龄大约是(59.52±3.14)岁。
男性患者总共有232例,最小年龄不低于40.0岁,最大年龄不超过79.6岁,平均年龄大约是(60.24±3.05)岁。
其中13例的首发症状为黑便伴呕血,有80例的首发症状为呕血,198例的首发症状为黑便,9例患者属于大便隐血阳性。
上消化道出血的300例患者中,50例患者属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0例患者属于急性胃黏膜病变,132例患者属于消化性溃疡,胃癌34例,其他4例,分别占44%、27%、17%、11%、1.3%。
1.2 诊断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排除鼻、口、呼吸道疾病以及食物、药物引起的大便发黑现象,给予患者内镜检查,如果有必要那么行活检检查。
如果内镜检查不能找出病因,那么可以行剖腹探查、胶囊内镜探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直到找出病因[1]。
如肿瘤性病变行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认,除此之外列入不明原因。
1.3 治疗方法
抑制胃酸分泌、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内科综合治疗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胃管注入凝血酶、肾上腺素冰盐水,并静脉注射止血敏,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静脉给予甲氰咪胍、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并且服用硫糖铝从而保护胃黏膜,如果患者属于失血性休克,那么给予患者输血,输血量控制在400毫升以上2000毫升以下,给予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三腔两囊管压迫、垂体后叶素等治疗措施。
内科治疗不显效的,结合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的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法。
2 结果
接受内科综合治疗之后,出血停止的总共有262例,治疗无效的总共有8例,这些患者转为手术治疗。
另外,由于消化性溃疡病而再度出血的总共有22例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胃大部切除术,8例患者属于胃癌,均接受胃癌根治术。
手术没有死亡的现象。
3 讨论
根据出血部位可以将消化道出血分为下消化道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Treitz韧带以上胆胰、十二指肠、胃、食管病变引发的出血,而Treitz韧带以下的出血属于下消化道出血[2]。
本次研究中,上消化道出血的300例中,50例患者属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0例患者属于急性胃黏膜病变,132例患者属于消化性溃疡,胃癌34例,其他4例,分别占44%、27%、17%、11%、1.3%。
十二指肠溃疡在中青年人较为常见,可能与中青年人的身体易感性、社会环境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而胃溃疡常见于老年人,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的免疫能力和应激能力较低,因此对疼痛反应不灵敏,而且老年患者常常伴有骨关节病、冠心病等疾病,长期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如水杨酸制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不明显[3]。
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病因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急性胃黏膜病变,最近几年来,非甾体类抗炎药如皮质激素、阿司匹林的应用较广,再加上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再加上患者大量饮酒,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出血现象较多。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有手术指征的也应在出血被控制以后再进行手术,以此降低手术风险,如果内科治疗无效,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Joseph JY,Sung AB,Ernst J. Intravenous esomeprazole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peptic ulcer bleeding:a randomized trial[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9,(7):455-464.
[2]陆再英,钟南山,等.消化道出血[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2007.10.
[3]Lahoti S,Fukami N.Small biwel as a source of gastrointestinal bloodlss[J].Gurr Gastroenterol Rep,1999,(5):4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