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分析抒情手法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78a9d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2.png)
2020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
即学即测: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词人
心理描写
表现闲适心情的诗句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动作描写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抒情方式
直 接 抒 情
判断方法
不假借景、物、 典故等外在条件, 直率地抒发思想、 情感、态度。
例题1:
高考真题 2023年全国乙卷
2023年全国乙卷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明确考查的知识点: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应具备的必备知识: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的关键能力:正确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 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高考诗歌分析 抒情手法
![高考诗歌分析 抒情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dc1bd9a58f5f61fb736668d.png)
借古讽今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借古的目的是讽今, 即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 的鉴戒。如杜牧《过华清宫》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 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当朝封建统治者吸 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借古抒怀是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愤懑, 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如李商隐《贾生》讽刺那些“不问 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寓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 感慨。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 分析。
答案拟为:(1)用典(指),化用祖逖的闻鸡起舞的典故 (析),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 奈(点)。(2)寓情于景(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 寂(析),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 浓郁的爱国情感。(点)
准确运用两类答题术语
答案:BD解答抒情手法试题要用到抒情手法和思想情感术语。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 手法有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用典等。按生活内容思想情感术语分为以下几类。
生活
思想情感
四时 惜春伤春 年光易逝 物是人非 年华虚度 热爱自然
田园 轻松愉悦 悠闲自在 揭露剥削 同情疾苦 热爱生活
国家 忧国忧民 报国无门 矢志报国 淫逸误国 昏庸无能
战争 保家卫国 建功立业 缅怀英雄 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为官 怀才不遇 功业无成 惆怅失意 清高孤傲 为官不快
高考语文古诗词情感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古诗词情感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922930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8.png)
高考语文古诗词情感答题模板01送别抒怀诗【鉴赏要点】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02羁旅思乡诗【鉴赏要点】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唐方干《思江南》)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常见特征】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
03思妇闺情诗【鉴赏要点】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04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间接抒情)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间接抒情)](https://img.taocdn.com/s3/m/80512b65c281e53a5802ff7c.png)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间接抒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不能。
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
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却流下了思乡的眼泪,以乐景写哀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境。
因此,不能改。
2.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试题分析】一、了解“间接抒情”的概念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明确“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的类型1、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作为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抒情为中心。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80bda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0.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过吴江有感吴伟业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
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
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3、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叶梦得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
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
玉树风清,漫披遥卷。
与空无际。
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
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
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
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e0f53b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b.png)
3
下面将间接抒情的常见方式加以说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c46e6b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f.png)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时也称为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象征等手法。
春晓曲温庭筠家临长信①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注】①长信:本指长信宫,汉长乐宫殿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庭筠诗词中有很多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女子的生活。
B.诗中用“油壁车”“金犊”“流苏帐”等词,正面描写诗中人的生活豪奢。
C.“暖犹睡”“闲不扫”写出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
D.诗中并没有出现人物,但在密集的意象中,女子的形象鲜明,语言秾丽绮艳。
15.这首闺怨诗是如何表现女子的春愁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
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
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
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
②燕市,燕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
B.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
C.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
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洒脱心静的流露。
D.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https://img.taocdn.com/s3/m/3d27ffd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3.png)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渡晚眺韦庄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
为当时一大胜景。
①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
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
2.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
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久雨王安石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①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①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4.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d786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a.png)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梦李白二首①(其一)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②青,魂返关塞③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注】①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被赦,仍为其忧思。
②枫林:指李白所在地。
③关塞: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死别”与“生别”对比,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B.诗人使用“对写法”,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C.本诗写出了诗人半梦半醒的状态,说“梦”是诗人看到了李白,说“醒”是诗人意识到李白不可能来此地。
D.本诗通过梦境写对李白的思念,语言温柔敦厚,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逼真,感人肺腑,引发读者共鸣。
A [A项,“对比”错误,应是以死别衬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 ①前四句写梦前。
写诗人与李白生离的伤悲之情和李白流放远地、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②中间八句写梦中。
写诗人在梦中看到李白从流放之所来诗人所居之地与诗人相会,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又想到李白本在江南身陷罗网,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③最后四句写梦后。
诗人梦醒之后,看到月满屋梁,想到梦境,迷离中见到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可见,表现了对李白的思念;最后写诗人对李白的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隐忧。
[解析] 前四句写梦前。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开篇以死别衬生别,表现诗人内心的苦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c24e3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4.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1 之一:整体理解诗歌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
“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察“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效劳的。
之二: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
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展文字表达时到达“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
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
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分析^p ,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活力,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4e1ce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9.png)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浙江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③徂徕:山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D.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2.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1.B2.①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不写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反而从对面落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②乙诗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前一句近景,写出眼前泗水秋波摇荡,后一句远景,“明”,“照亮”的意思,赋予静态的山水动态感,显得富有生机,作者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错误,应该是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感受和体验。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写景抒情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写景抒情类](https://img.taocdn.com/s3/m/9b68953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4.png)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①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一说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
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化用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花朵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甄士隐的女儿)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
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
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
(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概述了香菱的人生经历。
B.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
C.“玉镜”“冰盘”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均指月亮。
D.两首诗都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ffd388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0.png)
诗歌专题练习(一)抒情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
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
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
请简要分析。
(二)描写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花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沉着只是愁风起,春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
[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老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
B“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生长之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
C.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
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
(三)修辞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调①辛弃疾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
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
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
览玄圃⑤,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
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
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解析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aa5c1c04a1b0717ed5dd2d.png)
第23天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杨巨源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
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
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
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2.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
②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
③以点带面。
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错误,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代人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
没有体现“悲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颔联“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承首句“万方清”荡开,“立马”“望云”“射雕”等,对征人的细节刻画,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
秋塞静、晚天晴、秋水美,以具象兴抽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
对句射雕临水,因对仗和平仄而倒装,实际意思是临水射雕。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专练(附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专练(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8c262bf111f18583d05a54.png)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专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候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以及理想破灭之慨。
B.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C.上片举雁门西、青海际这两个地方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
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
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
E.作者将梦中与梦醒的所闻所见加以对比,由悲凉转入豪迈,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西江月①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https://img.taocdn.com/s3/m/5a772b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d.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2014·浙江卷·T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
(2分)【答案】猿声【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我们先从两首诗中找到其共同采用的形象,不难发现李诗中有“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的诗句,徐诗中有“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诗句,可以看出两首都写到了猿猴的啼鸣。
而且要注意题干隐性要求,即用一个名词性的词语或短语来回答。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题干中明确要求分析抒情手法的差异。
首先要了解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主要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等。
其次结合注释通读全诗,注意比较。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5eb9d5102de2bd960588a0.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
甚:为什么。
云山:田园。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
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讲解+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讲解+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5d4a91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a.png)
排比抒情。“诗成”三句用典,同时也是排比,赞美张可久的曲作的艺术 效果。④运用对仗直接抒情。最后两句直接赞扬张可久的名望之高,影响 之大。⑤借事抒情。全篇对张可久一生事迹作了高度概括,表达了对他的 仰慕之意。
[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 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 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
【双调】燕引雏 奉寄小山先辈
大食惟寅
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诗成神鬼愁,
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声传南国,名播中州。
[ 注] 张可久字小山。大食惟寅,阿拉伯人,生平不详。
14.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套曲题为《奉寄小山先辈》,作者以后学的身份寄赠曲坛的宿老张可久。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喻人(象征)
用典抒情 借古抒怀(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有没有对比、侧面描写、反问等其它手法
第二步:例 题 引 导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
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
都做许多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分析抒情手法题
一、知识梳理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以“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2.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其特点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手法可细分为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的诗最多。
3.托物言志又叫“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的表现手法。
诗人的“志”(思想情感)与客观的事物要有某种相似点,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使物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
如元代王冕的梅》以神清骨秀的梅花表现了作者鄙视流俗、坚贞自守的情操,南宋郑思肖《寒菊》中凌寒傲霜的菊花象征自己坚毅不屈的爱国情怀。
4.借古讽今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
借古的目的是讽今,即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
如杜牧《过华清宫》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当朝封建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5.借古抒怀是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
如李商隐《贾生》讽刺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寓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6.以景结情也叫以景作结,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其特点是融情入景,意味深长。
如王勃的绝句《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上写久客异乡,思归未归的苦况。
后两句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烘托思归不得之“念”。
“山山黄叶飞”以景结情,用风木摇落秋景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耐人寻味。
7.用典也叫用事,是作者在诗文中引用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前人语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表现方法。
按引用的内容分为事典和语典。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使用典故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又能使诗句庄重典雅。
如《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引用“周公吐哺”这一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礼遇人才的诚心。
8.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结构手
法,也叫篇末点题。
卒章显志是几乎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的一种手法。
诗人往往在诗歌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二、题型分析
1.(2017 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
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
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
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
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2007 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古诗抒情手法试题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大题型。
第1题是考查用典手法的多项选择题,第2 题是考查托物言志手法的简答题。
古诗抒情手法主要以简答题形式考查。
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托物言
志和用典这四种抒情手法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解题技法
1.准确运用两类答题术语
解答抒情手法试题要用到抒情手法和思想情感术语。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手法有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托物言志、以景结情、用典等。
按生活内容思想情感术语分为以下几类。
分析抒情手法题按照“指→析→点”三步法做答。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抒情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此步要用规范的语言格式表述,如分析借景抒情的表述格式是“借描写⋯⋯景抒发⋯⋯情” 。
第三步指出抒情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此步要准确使用思想情感术语。
四、解题示例
3.(2015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注
]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此题是赏析抒情手法试题,这两句分别运用了用典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手法,“起舞闻鸡”即祖逖的“闻鸡起舞”故事,“潮落秋江冷”是借景抒情。
所以答案应包含两个要点。
按照“指→析→点”
三步法做答,答案拟为:(1)用典(指),化用祖逖的闻鸡起舞的典故(析),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
(点)。
(2)寓情于景(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析),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点)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在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吴诗借景抒情,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李诗借古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第一问: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第二问: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