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论文: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现状探析
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王一茗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08期一、残疾人托养服务现状中国残联经过多番调研和研讨,于2007年7月在广州市召开了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2008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残疾人予以供养。
国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机构;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明确将托养服务作为一部分写入纲要,托养服务正式成为残联组织的一项业务。
二、托养机构存在的问题1.资金来源不足一方面,政府与社会的投入不足,2006年国家财政投向社会保障的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2%,主要用于补贴养老保险支出。
与国外能极大调动社会资源不同的是,我国在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蕴藏的社会资源日益雄厚,但至今仍然缺乏相关政策指引。
2.从业人员缺乏对从事特殊教育或残疾人服务机构的人员,在就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给予较明显的政策倾斜,高强度的工作和较低的成就感使得不少人选择了跳槽或消极工作。
我国开设残疾人服务专业的学校少,专业人才不多,而现实中,绝大一部分从事该行业的人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国内对残疾人服务人才的入职资格没有明确要求,条件筛选上比较宽松,导致不少岗位形同虚设,无法胜任指导残疾人活动的工作。
三、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1.残疾人培训少大部分残疾人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少并且外界信息来源少。
2.残疾人护理水平不高从事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的人员多半不是专业人员,没有通过学习或者培训,所以难以“感同身受”,造成服务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
护理人员护理水平不高,无法将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会造成残疾人治疗康复的巨大阻力。
3.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少《2012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大约有7成的残疾人由于种种限制无法参与体育锻练。
封闭式供养会使他们处于长期压抑的生活状态,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机体功能也会退化。
智障儿童教育与干预现状研究
智障儿童教育与干预现状研究引言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的儿童,通常在智力测验中的智商得分低于一般儿童的标准差两倍以上。
智障儿童通常面临着学习和发展上的困难,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干预,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本文将研究智障儿童教育与干预的现状,并探讨相关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1. 智障儿童教育现状1.1 教育机构智障儿童的教育通常由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班级来提供。
这些机构提供一对一或小班教学的机会,根据不同的智力水平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1.2 教育内容智障儿童的教育内容通常包括基本的学习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等,以及发展社交技能、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教育内容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教育方法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教育方法通常包括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口头表达和实践体验等方式。
教师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
2. 智障儿童干预现状2.1 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智障儿童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早发现和介入,可以促进智障儿童的发展。
早期干预通常涉及到家庭、社区和专业机构的合作,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2.2 家庭支持智障儿童的家庭通常需要额外的支持和指导,以应对教育和养育上的挑战。
相关的家庭支持服务包括家庭访问、亲子培训和咨询等。
2.3 社会融合智障儿童的干预也包括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和参与。
社会融合的相关工作包括向社会大众宣传智障儿童的权益,提供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以及为智障儿童创造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3. 挑战与改进方向3.1 资源不足智障儿童教育和干预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资源不足。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育材料,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和不足。
3.2 教育模式创新目前,智障儿童教育往往以传统的教室模式为基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需要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引入现代技术和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3 社会意识提升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干预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浅议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要求
浅议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要求作者:黄小玲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8期摘要: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决定了其托养服务既不同于老年人的托养,又不同于一般幼儿的托养,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安全”“耐心”“鼓励”“渐进”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这几个方面既是对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帮助他们走出小家、融入社会、走向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要求安全渐进智力残疾或智力落后又被称为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或弱智等等。
我国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且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因其心理、智力障碍,通常表现出独立生活自理困难、认知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伴有不同的疾病或各类问题、兴趣狭窄、习惯养成不易更改等特点。
智力残疾人(智障)作为残疾人中的特殊群体,托养是帮助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和后顾之忧,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的一个重要方式。
托养护理服务工作,既是残联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残疾人服务工作内涵的延伸,有利于提升智障人士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智力残疾人的特点决定了其托养服务既不同于老年人的托养,又不同于一般幼儿的托养,有其自身特殊的要求。
笔者认为,在其托养服务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安全在所有的托养服务工作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托养服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安全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托养服务设施的设置、物品摆放,到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到安全。
在起床时注意不要从床上跌落:洗漱、如厕时不要摔倒;吃饭时有无吃饱、是否合口味、注意把有粘性的食物剪成小块,防止噎到;饮水时不要烫到、呛到;时刻保持地面干燥无水渍,防止滑倒跌伤:弱智人士能自由进出的地方无危险物品存放。
有吸烟习惯的智障人士要专人管理,点蚊香时要注意防止火灾等等。
由于他们心智不健全,家人长时间没来,看不到,思念强烈,或者出现其他诱因,都可能离开托养点而导致走失,因此,外围设施高度是否可避免残疾人随时翻出去等细节都要考虑。
有关残疾人托养调研报告
有关残疾人托养调研报告残疾人托养调研报告一、引言残疾人托养是指针对具有身体或精神方面的残疾,无法完全独立生活的人群,通过提供托养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残疾人托养的现状和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提供情况,以及相关机构或个人对此的需求和困难。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选取了10家残疾人托养机构和100名残疾人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1. 残疾人托养机构调研结果显示,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数量较少,覆盖面相对狭窄。
其中,政府办的托养机构有3家,民办的有7家。
机构的托养人员规模不一,最多的机构托养了50名残疾人,最少的机构托养了10名残疾人。
此外,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条件良好,提供了丰富的康复和娱乐活动,但部分机构还存在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2. 托养服务需求和困难调研显示,残疾人和其家人对托养服务的需求较大,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如进食、洗漱、如厕等。
但由于托养机构数量有限,很多残疾人面临长时间等待或无法得到托养服务的问题。
此外,调研显示,托养机构的收费普遍较高,让部分经济负担较重的家庭难以承受。
同时,一些残疾人担心在陌生环境中接受服务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这也是他们不愿意选择托养的原因之一。
四、调研建议1. 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扶持力度,增加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托养机构的运营成本,以便提供更为经济适用的服务。
2. 发展社区托养可以鼓励和支持社区托养的发展,通过社区志愿者和社工的参与,提供更加贴近残疾人家庭的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家庭的经济压力,而且有助于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3. 完善托养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托养服务标准和评估机制,确保托养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在聘用托养人员时,应该注重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提高托养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残病人托养情况的调研方案
残病人托养情况的调研方案调研题目: 残病人托养情况的调研方案一、背景介绍残病人托养是指对于身体或智力上有障碍的人提供长期护理和支持。
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残病人需要依赖托养机构或专业人士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为了了解残病人托养情况,本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残病人托养机构的现状、托养服务的质量和改进方向等。
二、目的和目标1. 了解残病人托养机构的类型、数量和地理分布情况。
2. 探究残病人托养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内容。
3. 评估托养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4. 提出改善残病人托养服务的建议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告和统计数据,了解残病人托养机构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法规。
2. 实地调研:选择不同地区的残病人托养机构进行实地访谈和观察,了解其运营模式、管理规范和服务质量。
3. 问卷调查:设计面向残病人家属、托养机构员工和残病人本人的问卷,收集他们对托养服务的满意度、需求和意见。
4.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访谈了解残病人托养服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调研内容1. 残病人托养机构的类型、数量和地理分布情况。
2. 托养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等。
3. 托养机构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
4. 家属对托养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
5. 残病人对托养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
6. 政府、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在残病人托养服务中的角色和贡献。
五、数据分析和报告1. 对收集到的问卷和访谈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2. 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定量结论。
3. 结合实地观察和专家意见,提出改善残病人托养服务的建议和措施。
4. 撰写调研报告,包括背景介绍、调研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
六、时间计划1. 文献研究和资料收集:1个月2. 实地调研和访谈:2个月3. 问卷调查:1个月4. 数据整理、分析和报告撰写:1个月七、预期成果1. 调研报告:包括对残病人托养情况的全面描述,服务质量评估和改善建议。
上海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残疾人 ; 社会救 助; 上海 市 [ 中图分类号 ] 93 6 C 1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3 X(0 0 0 0 5 0 10 0 2 2 1 ) 1— 0 2— 5
Ab t ac : up o td b h aa fo t e S c n to a mpl u v y o s b lt n 2 0 s r t S p re y te d t r m h e o d Na in lSa e S r e n Dia iiy i 0 6,t u h ra a he a t o n —
康复、 活 、 业 、 生 就 住房 、 教育 救助 和法 律援 助等 。社 会救 助是 目前 解决 残疾 人 问题最 直 接 、 有效 的办 法 。 最 残疾 人社 会救 助制 度 的建立 和完 善 , 于维 护社 会 安定 团 结 , 障残 疾人 平 等 充 分参 与 社 会 , 对 保 共享 上海 市
中国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行业发展建议分析
中国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行业发展建议分析残疾人托养,是指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的服务。
我市开展残疾人托养是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采取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及居家安养等三种形式,建立健全专门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社会保障、就业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021-2027年中国残疾人托养服务产业发展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
残疾人作为人类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需求。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残疾人数量激增,2016年,中国残疾人口基础数据库入库持证残疾人数3219.4万人,2017-2020年逐年增长,至2020年底,中国残疾人口基础数据库入库持证残疾人数3780.7万人,较2016年增加561.3万人。
国家为加强残疾人托养机构服务规范化管理,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意见》以及《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有关要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了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规范。
《托养服务规范》是中国残疾人服务领域出台的首个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稳步推进,我国大力发展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数量整体上升,2020年因疫情的影响,中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8370个,较2016年增长1630个。
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日间照料机构、综合性托养服务机构是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的主要机构。
智障老人现状调查报告
智障老人现状调查报告根据我们对智障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以下是我们的发现和分析:1. 人口统计数据:我们首先进行了智障老人的人口统计调查,其中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信息。
调查显示,智障老人的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他们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农村地区。
男性和女性智障老人数量相对平衡,尽管在某些地区女性智障老人稍多一些。
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智障老人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
2. 健康状况:智障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较差。
他们普遍存在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等,而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往往没有得到适当的医疗服务。
另外,由于认知功能的下降,他们容易遭受认知障碍等问题,并且有较高的失能风险。
3. 社会融入与支持系统:智障老人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
很多智障老人因为缺乏适当的技能和知识,无法独立生活,往往需要家人或社区的支持。
然而,部分智障老人由于家庭破裂或亲属缺乏能力,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服务。
由于智障老人的特殊需求,社会接纳和支持系统的建设亟需改善。
4. 就业与经济状况:智障老人的就业机会有限。
由于他们在思维和学习上的困难,很少有智障老人能够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
因此,他们常常依赖于社会救济和家庭的经济支持。
此外,特殊职业培训的不足也是造成智障老人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5. 心理健康和社交情况:智障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关注。
他们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社交活动和支持。
由于智障老人的情绪和认知困难,他们面临较高的抑郁和焦虑风险。
综上所述,智障老人的现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建议社会采取以下措施:提供智障老人专门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机构、增加对智障老人的关爱和支持、推广特殊职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加强智障老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改善社会融入和支持系统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智障老人创造一个更友善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关于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XX区现有3.6万残疾人,占户籍人口的 6% ,涉及11万多家庭人口。
其中,智力残疾6545人,视力残疾4115人,精神残疾3488人,听力残疾2387人,言语残疾313人;多重残疾人2052人,重度残疾13405人。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对象,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是残疾人事业全面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广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的迫切愿望。
一、我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现状围绕“机构托养为骨干、社区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目标,XX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已经全面启动,日间照料机构得到较快发展,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辅助性就业等方面的服务。
1、日间照料机构得到较快发展。
XX区现有5个残疾人日间照料站,为108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残疾人日间照料站为中、轻度智力残疾人提供午餐和基本的照料服务,每天残疾人早来晚走,不仅有了一个让家人放心的日间寄身场所,还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生活技能培训以及必要的康复训练。
尤其是光明街道胜利东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建站两年多来,积极开发一些简单的对外加工型就业项目,让残疾人在工疗、学疗、娱疗的过程中,还能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起到交流窗口、引领示范和幅射带动作用。
2、居家安养服务全面启动。
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包括发放家庭护理补贴和提供居家照料服务两种形式。
2010年,XX区为492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实施居家安养,发放居家托养补贴98.16万元,以减轻其家庭供养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并对其家庭供养人加强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知识的培训,使亲属掌握一定的护理技能。
同时,组织助残志愿者为居家安养的残疾人定期提供家庭护理、卫生清洁、医疗保健、心理疏导等服务,重度贫困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专业的“居家”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残疾人托养服务现状中国残联经过多番调研和研讨,于2007年7月在广州市召开了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2008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残疾人予以供养。
国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机构;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明确将托养服务作为一部分写入纲要,托养服务正式成为残联组织的一项业务。
二、托养机构存在的问题1.资金来源不足一方面,政府与社会的投入不足,2006年国家财政投向社会保障的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2%,主要用于补贴养老保险支出。
与国外能极大调动社会资源不同的是,我国在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蕴藏的社会资源日益雄厚,但至今仍然缺乏相关政策指引。
2.从业人员缺乏对从事特殊教育或残疾人服务机构的人员,在就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给予较明显的政策倾斜,高强度的工作和较低的成就感使得不少人选择了跳槽或消极工作。
我国开设残疾人服务专业的学校少,专业人才不多,而现实中,绝大一部分从事该行业的人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国内对残疾人服务人才的入职资格没有明确要求,条件筛选上比较宽松,导致不少岗位形同虚设,无法胜任指导残疾人活动的工作。
三、残疾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1.残疾人培训少大部分残疾人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少并且外界信息来源少。
2.残疾人护理水平不高从事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的人员多半不是专业人员,没有通过学习或者培训,所以难以“感同身受”,造成服务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
护理人员护理水平不高,无法将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会造成残疾人治疗康复的巨大阻力。
3.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少《2012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大约有7成的残疾人由于种种限制无法参与体育锻练。
封闭式供养会使他们处于长期压抑的生活状态,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机体功能也会退化。
四、关于残疾人托养服务问题的对策1.政府、资金视角社会和政府要宣传捐赠的观念,让民众富藏的资源以自愿形式反馈给社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上海市失能老人养老照料的实证研究
上海市失能老人养老照料的实证研究文章以上海市为调查点,对调查点养老院、福利院及社区的失能老人照料现状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研究上海市失能老人的生存现状、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料需求、失能老人养老照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旨在为提升我国城市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料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一、问题提出失能老人是指因为年老而患有疾病,甚至导致伤残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吃穿住行等室内活动,日常生活无法自己完成,主要依靠别人的帮助,甚至完全不能自己独自生活的老人,这些老人需要家人给予心灵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顾。
我们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间前往上海市徐汇区的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上海市徐汇区宛贤敬老院,对从事失能老人养老照料的从业人员和老人家属进行调查访问。
我们通过在上海市徐汇区的调查,探查上海市失能老人养老照料的现状,阐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案,为提升我国城市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料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二、上海市失能老人养老照料的现状1.现状概述2016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
本市老年人口中,14.6%是失能人口,其中完全失能人口在所有失能人口中高达32.8%。
上海市有600余家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养老公寓,这些养老机构对普通老人和失能老人同时开放,失能老人没有得到更完善特殊的照料。
在这600余家养老机构中,仅有90余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针对失能老人养老照料的养老机构更是少之又少。
从2012年起,上海市政府把筹建社区日间托老机构作为实事项目。
2016年,上海曹家渡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正式成立,与传统的老年人日托所相比,该项目以中轻度失能失智老人为主要接收对象,为街道、医院、机构的三方合作公益項目,因此失能老人不仅能得到更好的照护,费用的负担也能得到缓解。
上海市对失能老人养老照护的优惠政策在渐渐倾斜,但现有的条件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
上海市老年期痴呆护理照料的现状及思考
上人 口的 1% 。随着人 口老年化 、 龄化 的发 展 , 7 高 老年期 痴 呆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 。各项研究表明 ,0岁以上的老年 人 6 患病率为 3 ~ % ,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可高达 2 %… 。 % 5 8 0 老年期痴呆病程长 , 护理 照料难 度大 , 直接 和间接 医疗费 用 也很高。他们 的社会 保 障护理 照料 、 全 防范 、 安 法律 保护等
心 , 用 先 进 的“ 应 以痴 呆 老 人 为 本 ” 的服 务 理 念 , 人性 化 服 务
化的城市 , 正面临着高龄化程度 日益加大的趋势。截 止 2 0 06
年底 , 海 市 6 上 0岁 以 上 人 口已 经 达 到 2 5 6 7 .2万 人 , 占上 海 市 总 人 口的 2 . % ,0岁 以上 人 口达 到 4 .8万 , 6 01 8 67 占 0岁 以
【 院管 理 】 医
上 海 市 老 年 期 痴 呆 护 理 照 料 的 现 状 及 思 考
何
[ 中图分类号 ] R 4 .6 79 1 [ 文献标识码 ] A
彬
20 3 ) 00 2
( 海 市 社会 福 利 中心 , 海 上 上
[ 文章编号 ]
0 6 (0 7 1 — 94— 2 39 2 0 ) 1 0 9 0
的管理机制 , 探索适合 中国特点 的痴 呆老人 照料康复 体系 。 在养老服务 中, 我们尊重老年人的个性 特点和 自我价值实现 的需求 , 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 , 建立 并完善社 会工作 者指导下 的义 工制度 , 开展使 老年 人身心 愉悦 的活动 , : 老年 大 如 上
学、 组织 各 种 兴 趣 小 组 、 地 重 游 等 , 他 们 充 分 感 受社 会 的 故 让
我国大龄智障人士康复服务现状及改进对策
我国大龄智障人士康复服务现状及改进对策关注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大龄智障人士作为残疾人群体中更为弱势的一个群体,更加需要社会的关爱与帮助,目前在我国在大龄智障人士服务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康复服务模式。
在了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等方法对A市的康复服务活动现状进行调研。
发现,我国成年智障人士康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处于刚刚起歩阶段,一方面专门针对成年智障人士服务的机构数量还较少,机构性质较为单一,机构所拥有的资源也相对紧缺;另一方面成年智障人士的康复工作相对滞后,康复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尚处于低水平。
笔者对以上问题的深入思考,最后提出应从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机构发展、社会大众支持等方面努力来促进智障人士的无障碍生活。
【關键词】大龄智障人士;康复服务;现状;改进对策【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572-02笔者在2014年3月至6月间在武汉市市ZG康复中心实习,担任短期社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笔者和一群智障人士共同成长,共同生活,期间亲身体验和参与了康复服务,并有机会接触到我国大龄智障人士康复服务现状的一些社会报告。
笔者运用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等方法对我国的康复服务活动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1 武汉市大龄智障人士康复服务现状“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我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目标。
智力障碍人士是残疾人群体中的一部分,开展社区康复,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利于使成年智障人士获得生存发展空间和生存的能力,也利于保障其享受康复服务的权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做好成年智障人士的社区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变他们本人和其家庭的命运,也会对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据了解,在武汉居住、生活的成年智障人士中,仅有很少一部分人曾在培智学校或在其他机构接受过培训,大部分都没有上过学,没有经过培训,他们基本上闲散在家或社区。
如果长期缺乏相关的训练,智障人士的能力易于退化,很难融合到社区生活中。
上海孤残儿童福利养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海孤残儿童福利养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赵世英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6期对孤残儿童的救助、保护是儿童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保障内容之一。
一、上海孤残儿童集中供养养护制度的发展及现状从上海集中供养孤残儿童养护制度发展历程看,已从单一的市级福利机构集中供养,逐渐拓展为政府供养、国内外收养、家庭寄养、机构寄养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福利体系,并正在向具有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安排发展。
养护对象。
18岁以下的人员主要由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儿福院)收住和管理,18岁以上的人员主要由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二福院)收住和管理。
养护模式。
总体上仍是“以机构集中养护为主,家庭寄养和社会收养为辅”。
0-18岁人员主要由市儿福院集中监护养育,直至他们成年;对无法回归社会的人员主要由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终身供养。
养护设施。
目前上海市级层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集中供养孤儿、弃儿(含疑似)以及成年失智失能的人员的福利机构体系,组成孤残人员养护的完整链条。
具体机构包括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和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二、上海孤残儿童集中养护体系的优势与不足目前上海市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区量及分工体系:市域内弃婴、弃儿养护责任由市级福利机构承担,具有户籍的社会散居孤儿养护责任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政府负责。
其优点具体表现在:市级层面机构集中供养孤残人员具有养护能力更加专业、养护条件和质量较为优越、养护体系较为完善、供养程序较为清晰。
各区县养护对象主要是社会散居孤儿,更加贴近社区、贴近家庭,更有利于深入关注这类儿童的切身利益。
但与此同时,这一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一是短期床位紧缺的矛盾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全市需集中养护的孤残儿童(孤残人员)总量超过2000人,但市级福利机构的总床位只有1320张。
若考虑不同年龄人员需分开养护等实际因素,床位缺口还会更大。
二是护理人员依然不足。
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智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海市作为华东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尤其是在市区内,失智老人日益增多。
然而,关于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关注的是失智老人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但缺乏综合性的社会研究和对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探讨。
失智老人不仅面临认知障碍和行为障碍等方面的挑战,还易于陷入孤独和社交隔离等困境。
因此,建立和完善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更可以让他们感到被社会关爱和尊重,提高生活质量和获得幸福感。
因此,开展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探讨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一、上海市失智老人的数量、分布和特点;二、上海市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和满意度;三、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缺陷和问题;四、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策略。
本研究采取资料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运用主要的研究技术包括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等,以深入了解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现状和需求。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满足失智老人的需求,建立优质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和社会的服务水平,促进失智老人融入社会。
预期结果包括:一、全面了解上海市失智老人的数量、分布和特点;二、深入了解上海市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和满意度;三、全面掌握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缺陷和问题;四、提出有效的上海市失智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和发展策略,以提高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智力障碍托养服务课程设计论文
智力障碍托养服务课程设计论文1研究的缘起残疾问题是人权问题和发展问题,对于残疾问题的处理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但从残疾人生存发展质量的角度,“工作权”仍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各类残疾类型中,智力障碍群体的就业最为困难,需要的支持也最多.中国现有智力障碍人数约984万,在我国成年智障人士康复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康复机构日益增多,服务项目逐步丰富,服务能力日益完善,但成年智障人士康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其涉及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等方面.国外智障人士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多以社区为重点,尤其关注个体的能力、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美国有专门法律法规保障智障人士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就业权,社区也积极致力于各类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促进残疾人全方位回归社会,在教育系统大力推广融合教育,在平行教育的前提下开发生存生活技能课程、适应体育课程等适合智障学生的回归主流模式校本课程,取得很大成功.从国内学者的研究归纳发现,影响智障人士康复与就业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特殊教育机构与职业培训衔接不足、缺乏合理而完善的职业技能指导课程体系以及师资培养严重匮乏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出台多份文件促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自强健身工程,如何利用这个良好的契机,为智障人士的托养服务和就业促进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家庭可以无后顾之忧,让更多智障人士可以生活得更有尊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既是党的民生工程的一件大事,也是本研究的切入点.2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智力障碍托养服务课程设计与就业促进.2.1文献调研法查阅专业书籍,通过互联网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过程中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查阅以下相关文献、资料.查阅文献的年限为2002年到2014年,关键词检索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特殊教育、托养服务、智力障碍、就业等.重点阅读相关政策法规和著作,结合本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2.2调查法参加2013年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和2014年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访谈部分托养服务领域专家学者;走访了国内托养服务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城市,参观托养机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就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反复征求专家意见;访谈了参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残疾人健身指导员培训的部分管理人员、师资和学员,与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管理者、教师、学员多次交流,随堂看课,多次利用省级托养机构教师培训的机会进行团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为本研究的选题写作提供现实依据和问题意识.2.3逻辑分析法主要采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从大量的事实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对课程设计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从而提出适合成年人智力障碍课程教学的策略和举措.2.4行动研究法采用智力障碍教育康复机构教师参与研究的方法,共同参与课程实施、观察,并在每个阶段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配合专业志愿者,深入课堂和托养服务机构进行跟踪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及时修正研究方案.观察法采用录像观察法,通过每节课的全程录像,以便更为准确地观察各项指标的变换,为日后指标的统计处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个案法是通过个案来分析其对就业年龄段、人际适应的影响来进行研究.由于本研究的观测对象是智障人士,鉴于其对个人安全及隐私的保护较为薄弱,故笔者在选取观测对象之前事先取得其所在机构和监护人的同意之下方才开展,并郑重承诺该研究不会使参与实验的智障人士受到任何伤害,关乎他们的任何隐私给予保护,不得丝毫泄露.3结果与分析3.1核心概念的界定3.1.1智力障碍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可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人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3.1.2残疾人托养服务中残联在2013年颁布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残疾人托养服务,是指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的社会服务.3.2我国智力障碍托养服务现状与就业状态述评我国成年智障人士托养服务一般包括专业机构提供的全托服务、社区和福利机构提供的日间照料、和多种形式的居家安养三种类型.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托养模式有广州“先发先试”模式,北京“温馨家园”模式,上海“阳光之家”模式,浙江“城乡统筹”模式,福建“福乐家园”模式等.全球的各种研究和经验证明,通过适当的培训以及在工作场所加以辅助,给予一定的机会,智障人士可以为职场作出贡献.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托养服务机构正在逐步完善,托养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残疾人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托养服务也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智障人士无法顺利过渡到就业机构从事体面劳动,还是无法解放家庭.有学者对就业状态的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分别是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其中就业能力训练应是托养机构课程重点关注的问题.关于智力障碍者的就业,可能涉及到的重要的辅助性支持领域,包括如下一些方面:计算能力和读写能力;对指令及信息的综合理解能力;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决定的能力;选择的能力;社会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和自我照料的能力;听从指令的能力;主动性;等等.托养机构可参考这些关键性指标,设计相关课程促进就业能力养成.3.3托养服务机构课程设计的依据与基本原则无论是日间照料型还是全托型托养机构,招收的基本是智障和精神类残障的成年学员,我国现行就业政策规定,劳动者最低就业年龄段是按照16岁为标准,以接受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为限.因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托养机构的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帮助能动”、“培养自律”、“提高适应”、“促进就业”.在这样的总目标下,根据学员具体情况,可分解出更细化的二级目标,设计不同的课程进行干预.以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的省级“福乐家园”为例,在对机构所有学员建立档案、综合能力评估之后,根据启能研究指导中心输送学员就业的几种管道,如残联相关机构清洁卫生、面包作坊服务员、汽车美容店洗车工以及启能研究指导中心内部庇护性工场等,按能力分组,设计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系列课程、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系列课程、模拟实操系列课程以及手工劳动课程等课程版块,设定不同教学目标,重点通过促进就业能力提高,帮助学员适应不同的就业环境,使有劳动能力的智障学员可以通过课程训练,具备从事庇护性工场就业的能力,部分学员可以过渡到支持性就业环境中工作.依据特殊教育理论中的个别化原则、适应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扬优补缺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成功性原则等,对每门课程的各个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再根据单元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方面,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应采用模糊评价.通过观察、记录、测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考量.评价内容应注重于学员“功能性”能力诊断,一般而言,以常模为参照的测量工具,并不适用于智障学员,因为他们没有必要与正常发展的同伴互相比较,况且智障学员通常发展性迟缓,动作能力受到限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效标为参照的测量工具应较为适宜.评量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成绩给分,而是在于诊断筛查,诊断是为了找出智障学员能力所及的程度和限制,而筛选的作用在于决定安置方式,以及为学员设计适合的课程的依据.3.4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智障人士的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支持手段,帮助学员从自立走向自律,从能够独立不依赖他人生存生活,到能够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这是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课程目标定位在行为管理、沟通交往和社会适应这三大方面.在机构内设岗模拟就业项目,如:校园小超市、手工艺作坊、保洁小公司、园艺组、陶艺吧、餐厅等,以智障学生成长需要为本,试行庇护性的就业服务模式,包括校内模拟岗位、实习模式的确立等,努力实现智障学生独立性、生产性、融合性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课程注重学科整合功能的发挥.例如,课程组在学科教学中选编了社交礼仪的知识,在烹饪课中渗透了数学学科中的人民币方面的知识……再如,在保洁组教学中,传授技术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在音乐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的智能.最终支持和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生活、适应职业和适应社会.“模拟岗位训练”可以说有两大特点:①在机构内因地制宜开展,用校园来模拟社会,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锻炼,又可以避免初级阶段外出实践的种种不利因素;②岗位体验贯穿于学员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员每天都体验职业生活,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心.从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课程教学实施一年多以来的跟踪情况看,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从教师的心得体会、志愿者的跟踪报告以及对智障学员的个案录像分析可以看出,课程实施提高了智障学员的沟通交往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能力,大部分学员自我约束力大大提高,懂得守时、讲礼貌,自我管理,有两位轻度智障学员进入支持性就业岗位,中度智障学员大部分顺利进入机构内庇护性工场就业.3.5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设计与实施就整体而言,智障者在运动能力发展上普遍有直立能力、移动能力、抓握投掷能力、规律性及协调适应能力等五个基本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应体育活动和团队游戏,能够培养智障学员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在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设计中,重点选择基础性运动技能、韵律活动、体适能训练、团队游戏等课程内容穿插进行.基础性运动技能包括基本的走步、维持身体平衡、身体扭转或弯曲,方向变换及上下阶梯等;韵律活动选择节奏清晰的奥尔夫音乐,配合简单的队形变化和互动,帮助学员促进肢体、情绪、社交与认知的成长;体适能训练包括健康体适能的五大要素:有氧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柔软度适能和身体成分.对于智障者而言,在身体平衡能力、核心肌群力量方面都相当薄弱,根据智障学员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集中,容易疲劳等特点,每次课安排15分钟左右的体适能训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团队游戏选择简单的集中注意力或合作性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让学员学习服从、守规则、尊重他人等人际关系.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要注意教学策略的运用,对于智障学员,更多的情境式学习有利于延伸他们的生活常识、生活技能,鼓励教师因地制宜自制教学用具,各种废品变废为宝.教学用具越多,教学效果越好.鉴于启能研究指导中心庇护性就业的工作种类多是做手工作品,对精细动作要求较高,课题组还专门设计手指操、趣味手眼协调练习等做为工间操来促进智障学员的手指灵活性.对实验班及个案在课程实施前后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画面特写观察记录等一系列的观察可以表明,适应体育活动课程实施有助于提升智障人士人际适应的发展,且实施效果稳定性较好.根据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本研究所设计的适应体育活动课程方案与设计对成年智障人士有一定的成效,对提高智障人士眼神交流、言语互动、听从指令、肢体互动、主动帮助、注意力持续时间、配合度、动作模仿能力有一定的正向作用.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并无固定的模式或教学内容,应根据托养机构的场地、器材、学员能力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估之后进行设计,条件好的机构可以开设水中健身、适应舞蹈等延伸类课程,条件简陋的机构也可以开设最基本的体适能课程、团队游戏类课程等,关键在于教师设计功能性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和对于特殊需要学生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4托养服务机构就业促进的对策建议智障人士的托养服务和就业不是课题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都要动员起来的综合性民生工程.而即使对已经进入托养机构的智障人士来说,托养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让他们有一个安身的场所,应该让他们在社会康复、职业康复、身体康复等方面都得到提升,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目前仍有巨大的差距,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的示范性课程只是迈出的一小步,在看到智障人士的进步同时,同样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对于全国大多数托养机构来说,也许因为地域或经济水平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但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引起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4.1应加强政策的执行力与监管力度障碍者就业,尤其智障人士就业,成本非常高,如果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的保障机制,不可能大规模上岗.即使有政策的尚方宝剑,还应该有配套的问责机制,使企业和相关单位把吸纳有工作能力的智障人士就业当成自己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政府负有修改和完善平等就业规则的责任,这种平等,应该提倡对残障人士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倾斜.同时也应该有制裁对残障人士就业歧视的责任.同时,我们倡导“残保金”更多用于购买比如“启能模式”的成果与服务,以便推广应用,最终要形成民间组织工作,政府承担大部分成本与管理评估的支持性格局.4.2家长支持平台的构建是当务之急国内大部分托养服务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导致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包括没有动员起家长这个最大的资源.托养服务课程可以干预智障学员的就业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家庭的配合,积极为孩子创设课堂以外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让学员参与到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去.但目前,在家庭支持这个平台方面大部分托养机构仍然是短板,很多家长对于托养机构的服务内容、对于自己孩子的就业前景以及如何促进孩子的就业能力处于消极的状态.应在托养机构、残联、家长、专家之间建立起有效沟通的平台,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和支持信息,并鼓励家长作为机构的辅导老师参与学员的课程实施,从多方面干预学员各种能力的提升.4.3进一步完善托养服务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托养服务机构开设的课程比较随意,缺乏实效性强、可操作可评估的教材,评价还不够完善.应该大力开发各种类型补偿性课程教材,包括游戏类课程、就业指导类课程教材的开发,并配套教案集锦、教学光盘等,帮助各级学校或托养机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对于评价指标、评价等级等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应该开发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评估体系,使学员能在补偿性干预的课程实施中获得最大化成效,促使更多学员能从托养部转向就业部,在各种支持环境中获得生存生活的技能.4.4教师专业化培训刻不容缓托养服务机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教师资质认定迫在眉睫.针对已入职的教师,职后培训该如何做,以什么方式培训,由谁来培训,这个难题至今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托养机构的教师,由于大多数没有编制,很多人只是将这个岗位当作是“备胎”,随时准备跳槽,缺乏工作热情和应有的专业技能,使得课程的实施和跟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也致使后备人才培养处于空虚状态.今后应加强在职教师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高校,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师职前能力的培养.。
残疾人托养服务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
残疾人托养服务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一、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指导原则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指针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残疾人提供融生活照料、护理、职业康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为一体的托养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指导原则是:1、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残疾人状况。
以不断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改善残疾人状况为宗旨,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需求,保障残疾人生存权和发展权,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
把托养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局,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以不同形式参与公益性托养服务工作。
3、坚持托养服务的公益性。
托养服务应以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
4、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地方优势。
公办与民办公助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建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托养服务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托养服务,建立完善的托养服务体系。
5、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把困难家庭、就业年龄段无业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作为主要托养服务对象,着力解决好社会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循序渐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吸纳其他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扩大覆盖面。
二、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保障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但仍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尤其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更面临一些现实的突出问题。
一是缺少特殊的政策保障,家庭负担沉重,生活非常困难。
由于精神、智力和身体因素,这类残疾人的就业水平非常低,仅有10%左右,绝大多数残疾人依靠家庭或亲属照料,同时还需要长期服药、护理,经济支出很大,致使家庭负担沉重,绝大部分家庭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而且对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消极的社会影响,出现了“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的现象。
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路径
失能失智老人社区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路径
高菊;史萌
【期刊名称】《社会工作与管理》
【年(卷),期】2024(24)3
【摘要】从国际经验和趋势看,由社区供给养老服务日益成为主流。
对于失能失智老人来说,社区托养模式具有家庭抚养和机构养老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我国社区照护和托养服务起步较晚,社会政策支持还不到位,整体服务水平仍然不高。
不论是制度保障水平、服务标准规范,还是养老资源的配置,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失能失智老人的庞大需求。
因此,可以从提高制度保障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强服务供给主体的运作协同性、区分服务内容的层次差异性、加强服务资源的高效整合、开拓创新社区托养模式、不断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注重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升社区托养服务水平。
【总页数】8页(P61-68)
【作者】高菊;史萌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家庭发展研究部;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医养结合养老院对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团体心理干预在社区失智失能老人照护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3.失智失能老人照护需要专业机构托底养老
护理将成为释放消费潜力新产业新动能4.民生视角下农村失智、失能老人公共照护服务研究——以沂蒙地区为例5.心理疏导疗法对社区失能失智老人智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总结(报中残联)
上海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总结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2009年7月一、总体概况上海现有3.25万余名18 岁以上的成年智障人士面临认知退化、缺乏照料、社会融合等困难;3.7万余名重残无业人员及其家庭也存在迫切的养护服务需求。
为减轻这部分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切实提供助残服务,上海市政府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将“组织1万名智障人士参与培训,康复,简易劳动,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阳光之家”建设、“为3500名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完善全市240所‘阳光之家’建设,包括建立5O所接纳轻度智障人士从事非正规就业的‘阳光工场’”三个项目列为当年的市府实事项目之一,并于2009年启动上海市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工作。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上海已建立了包括机构养护、日间照料、居家养护等服务的伤害残疾人养护服务体系。
截至2009年1月,全市共建立“阳光之家”241所(包括51所“阳光工场”),学员12153名,其中“阳光之家”学员10711名,“阳光工场”学员1442名,为学员提供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1125名。
全市约定养护机构192家,为6720名中、重度残疾人提供机构养护服务,其中智力残疾2699名(占总数40.13%),精神残疾1977名(占总数29.73%),肢体残疾1384名(占总数20.61%),视力残疾409名(占总数6.09%),听语残疾180名(占总数3.13%),多重残疾15名(占总数0.22%)。
全市建立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机构155家。
截至2009年6月,全市共为9274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居家养护服务。
二、具体做法(一)政府出资,重点补贴市残联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及享受托养服务的困难残疾人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对于在新建床位在100张以上、有示范作用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所建立的残疾人养护基地,按每张床位一次性投入建设补贴经费5000元。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干预效果分析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开设院内特殊教育学校,对象为7~18岁智残、肢残及各类综合残疾的不能进入社区普通学校就读的儿童,按照年龄结构分布和智力发展水平,采用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班级集中授课制进行特殊教育教学。
一、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在2022年9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内25名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7岁~12岁,其中11名学生为轻度智力落后,11名学生为中度智力落后、3名学生为重度智力落后学生。
(二)方法采用儿童智力筛查测验量表根据学生的年龄测定学生的智力水平。
2022年9月每个学生入学时测验一次,2022年7月学年结束进行第二次测验,对比两次测验结果,用以探究教学有效性。
(三)讨论根据智力筛查量表对学生各方面测试的分析以及结合学生的普遍特征,学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旨在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智力水平。
第一,教学原则。
一是分层教学原则。
教师针对班级中智力落后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分层,为其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由于智力落后儿童注意力难以持久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设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儿童的退缩、压抑等不良心理,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是充分练习原则。
也叫过度学习原则,是指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学习、充分练习所学知识和技能,使之加深印象,熟能生巧。
四是学以致用原则。
学以致用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要紧密结合智力落后儿童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实际,使其所学能适应参与正常人类生活的目标。
五是补偿缺陷原则。
指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外,还要有计划地克服和补偿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存在的缺陷,通过各种活动,发展他们的活动技能,使其能从事简单的劳动,使其身心机能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障碍论文: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现状探析
【中文摘要】2005年,上海市政府为克服智障人士就业难和社会融合难等问题,推出了“智障人士阳光行动”,先后在各街道、乡镇建立239所智障人士“阳光之家”(以下简称“阳光之家”),招收符合
条件的智障人士成为学员,为其提供教育培训、特奥运动、康复训练
和简单劳动等服务项目。
5年多来,随着“阳光之家”逐渐扎根社区,智障人士托养服务成为社区的重要公益服务项目,为智障人士及其家
庭带来了福音。
本文以“阳光之家”为,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
访谈法、观察法搜集研究资料,研讨了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组
织结构、运作模式以及服务项目,并对服务成效进行了定量的满意度
分析和定性的增能效应分析,同时剖析了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服务
队伍、服务供需等托养服务发展的瓶颈因素。
在此基础上,为建立和
完善智障人士托养服务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英文摘要】In 2005, in order to overcome mental disabilities’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e Shanghai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Mental Disabilities Sunshine Action”, then successively establish 239 mental disabilities “sunshine famil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sunshine family”) in the streets and towns, to recruits me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mental disabilities become students, provide the education training, special
Olympics moveme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simple labor services. After 5 years, “sunshine family”has taken root in community. Mental disabilities Day Care Serv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ublic welfare service project, and brings good news
for the mental disabled and their family.Take “sunshine
family”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use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method and observation to collect research material, introduces the Shanghai mental disabilities Day Care Service’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peration models and the ways of service, and analyzes Day Care Service’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nd enhancement effects, and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factors about the law and regulations,
the services team and the supplies and needs in the foster service development. Based Upon those findings abov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ay Care Service. At last the research is summarized and reflection.
【关键词】智力障碍托养服务阳光之家
【英文关键词】mental retardation Day Care Service Sunshine Family
【目录】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现状探析摘要
5-6Abstract6第1章导论9-21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1.2.1 研究目的10 1.2.2 研究意义10-11 1.3 文献综述11-18 1.3.1 概念界定
11-12 1.3.2 国内外关于残疾人的福利政策及其实践状况研究
12-14 1.3.3 国内外智障人士福利服务状况及其研究
14-18 1.4 研究方法18-21 1.4.1 研究类型18-19 1.4.2 研究对象及选取19 1.4.3 资料收集方法19-20 1.4.4 资料分析方法20-21第2章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基本要素
21-27 2.1 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组织架构21-22 2.1.1 纵向管理机构22 2.1.2 核心服务机构——”阳光之
家”22 2.1.3 横向外部组织22 2.2 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流程与模式22-25 2.2.1 服务流程23-24 2.2.2 服务模式24-25 2.3 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服务项目25-27 2.3.1 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核心项目25-26 2.3.2 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辅助项目26-27第3章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服务成效
27-36 3.1 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满意度测量27-28 3.1.1 智障人士对托养服务的满意度27 3.1.2 智障人士家长对托养服务的
满意度27-28 3.2 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增能效应28-36 3.2.1 增强智障人士的人力资本29-32 3.2.2 积累智障人士的家庭资本32-34 3.2.3 促进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34-36第4章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发展瓶颈36-44 4.1 法律政策与管理制度的问题36-37 4.1.1 专项法律政策的缺位36 4.1.2 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到位36-37 4.2 服务队伍建设的困境37-41 4.2.1 工作
人员专业资质薄弱37-40 4.2.2 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40 4.2.3 志愿者队伍建设比较滞后40 4.2.4 社区组织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到位40-41 4.3 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的断裂
41-44 4.3.1 就业需求强烈而服务能力不足41-42 4.3.2 婚恋需求日显而婚恋指导匮乏42-43 4.3.3 养老服务仍属服务盲点
43-44第5章完善上海市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建议44-51 5.1 完善法律政策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44-46 5.1.1 建立有关智障人士托养服务的专项法律法规44 5.1.2 完善托养服务机构的各项
管理制度44-46 5.2 加强托养服务队伍的建设46-47 5.2.1 加快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46-47 5.2.2 推进建设高效的志愿者队伍47 5.2.3 充分整合社区组织的人力资源47 5.3 创新服务规划与设计47-51 5.3.1 服务目标定位多元化、阶段化
47-49 5.3.2 完善核心服务项目49 5.3.3 拓展辅助服务项目49-51第6章结论51-53 6.1 研究结论51 6.2 研究局限
及趋势51-53参考文献53-57致谢57-58附录一:调查问卷58-67附录二:访谈提纲67-69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9-70卷内备考表70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本文由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