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敢轻易提问。

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语言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会思念家乡?”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床前的明月光真的像霜一样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故事、游戏、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比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大象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象的庞大,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称大象的重量,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田忌的马不变,还有其他获胜的方法吗?”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身边事物、现象、事件的认识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探究以及尝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提高学生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交流机制的重要条件,更是将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

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构建一个具有规范、独立、深入思考的语文知识结构。

二、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有趣的课堂环境和情境,通过互动、竞争和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完成一篇课文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课文相似但不完整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自己继续补充,从而引出问题;或者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竞赛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中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鼓励提问除了要为学生创造一种鼓励探究与提问的环境外,教师还应该竭力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号时间”,让学生在其中提出自己感到疑惑或者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注意自己的问题,鼓励他们针对问题进行钻研,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问题,如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主角”,“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唐诗宋词”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究,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问题意识的目的。

(四)运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PBL教学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短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围绕这些问题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造必须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无论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前提是必须思考,即为有疑而问。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

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

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

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

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二、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供参考。

一、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教授课文时,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样的写法?”“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问题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共同研究一个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培养他们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语文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对比研究,引导他们发现不同学科中的问题,并通过比较和探讨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四、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独立的学习空间。

教师可以放慢自己的授课节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把问题分享给其他同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评价与反思评价和反思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解答、讨论、作业、小组合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勇于质疑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也要定期组织反思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

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课。

因此,我认为要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面是我多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

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

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

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

小学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还能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但是,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意识不强的情况,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参与和互动交流。

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一、培养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在阅读课上,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倡导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围绕文本本身展开,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意识、思维意识和问题意识。

在语文阅读课上,提问是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重要方式,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开放式、引导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好问题,例如:1. 情境式提问: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闯过这个难关(场景)?2. 细节式提问:李白心境怎么样写的?哪句话表现了李白的心绪?3. 事实式提问:文中提到哪些事实支持这个结论?有哪些证据?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系统、全面的阅读和思考,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过程需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系统思维和批判意识。

例如,在阅读名著《红楼梦》时,让学生自行发现其中的疑点和问题,如贾宝玉为什么非要在荣府里读书而不去另外一处读书,为什么林黛玉病了之后突然间好了等等,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书籍资料、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互动交流和表达能力在语文阅读课上,互动交流和表达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游戏、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激励学生的表达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交流中来。

例如,通过举办“好问题互动交流大赛”等活动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让学生发挥创造性,互动交流,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通过各种措施,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更加积极地思考、参与和交流,从而坚定阅读信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类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中必然存在的,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鼓励和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积极思考中去发现去认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智力开发、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主要内容。

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呢?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问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不敢大胆地提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怕提出的问题不恰当,被老师同学嘲笑;二是惰性心理。

有的学生不爱动脑筋,对提问不敢兴趣。

问题意识往往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上,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设问,很少关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因此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

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因此,要培养小学生有提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求知氛围。

(一)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在老师们不断启发中提出来的,我们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

我们要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合不合适,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也要加以鼓励表扬。

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二)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惰性心理较强。

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只听,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

对这种现象,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人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础。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

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

问题是语文的心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努力学习,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放在教学首位。

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这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小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语文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语文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

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积极营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必要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引言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现象提出质疑、思考、探究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存在较大的难题。

本文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1.引导学生提问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疑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提问的习惯。

2.开展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将学习语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更要求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4.对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引导学生深化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1. 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有趣的文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提问。

4.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参加各种阅读、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和敏感,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索欲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提问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解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背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改写故事情节、编写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通过广泛阅读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发现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提供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比如调查研究、实验观察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疑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性学习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先发制人,提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

教师不仅要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等,自己寻找答案。

例如,在讲解语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策略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比如“为什么语文中有那么多反义词?”,“为什么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成语中有不同的意义?”等。

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不盲从、不绝对化。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和推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 辨别信息。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或文章,要求学生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或不合理之处。

学生通过辨别信息中的偏见、错误和缺陷,提高思考的准确性和深度。

2. 对比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本,比较不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引导探究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案例,让学生在实际中进行探究和分析。

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后,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环保是谁的责任?为什么?”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营造积极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敢于提问。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愿意提问。

2.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提问机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多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授提问技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问并不是随意发问,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式。

教师应该通过讲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质疑,从而增强提问的意识。

4.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从而发现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

5.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相提问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经验和互相提问。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教师榜样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出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

7.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提问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不断升级和深化的趋势,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的感知和认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提倡生活化教学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很难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产生问题意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大力提倡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认知问题。

教师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学习材料,通过话题展开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将相应的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思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让他们逐渐形成对问题的理性认识,发挥问题意识的作用。

通过提供各种资源,如阅读资料、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参与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运用语文知识形成自己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进行适时地引导和点拨,深入挖掘和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强调多元化教学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强调多元化教学。

通过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如图画、实物、小说、诗歌等,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还可以运用游戏、讨论、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课文的开掘和理解在进行语文阅读与学习时,教师需要注重对课文进行开掘和理解。

通常情况下,课文中存在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易于引发疑问的句子或词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提问、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思辨、强调多元化教学、注重课文的开掘与理解,这些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自由氛围,使同学敢问小同学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激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同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励同学大胆质疑、提问。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同意',同学答错了同意重答;答不完整时同意补充;没想好时同意想好了再答;同意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

不管同学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激励;对提出错问题的同学,不能批评,要启发其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同学树立自信心。

总之,只要让同学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行。

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创设问题情境,使同学想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同学,在研究小同学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中,要知道既有内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知识水平尚缺还不会独立发现问题,仅凭教师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

但外在因素却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发挥作用。

传统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同学提问的可能性,造成了同学的依赖性,不愿独立思索,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给同学提供过多的现成答案,而应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于无形中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索,做到全身心投入。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必须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

例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开课伊始,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一边欣赏梅兰芳演出剧照,一边听录音《霸王别姬》中梅兰芳的唱段)教师提问:"刚刚我们已经熟悉了一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听了他的这段京戏,请再读课题,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承接教师创设的这样一个质疑的情境,同学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梅兰芳为什么要学唱戏?'"梅兰芳怎么学戏的?'"他学戏的结果怎样?'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问题意识,并激励同学质疑问难,保护同学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在学习《小猫钓鱼》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小猫要钓鱼呢?小猫的行为和我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产生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习课文《小学背诵文选》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诵。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并共同解决。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并分析蝌蚪找妈妈的方式。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蝌蚪要变成青蛙?它们怎么找到妈妈的?”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搜索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聪明的蜗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获取相关知识,并进一步产生问题意识。

通过网络搜索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广泛地获取和理解知识,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问题意识。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语文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求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而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问题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教师和家长共同重视和培养。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能够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现代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

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

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1、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

例如,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如“保护小动物”或“我家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保护”和“喜”。

论小学语文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习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培
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意识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
式和能力。

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语文学生的问
题意识,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提出一些问
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问题。

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含义,同时
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2. 让学生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
在生活实践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实地探访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多进行研究和探索
3. 让学生多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语言知识,并且在生活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出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任何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提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

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让学生以问倒老师、课本为一种光荣。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1、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会因亲其师信其道的热爱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

课前、课间教师要常抽些时间待在班上,师生间身体距离的缩小,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你没说什么,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

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聊聊家常。

不经意的小动作,带给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很喜欢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有问题、敢问奠定了基础。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笑容,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想问、爱问、敢问、会问、善问,对于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要使学生想问、爱问、敢问、会问、善问,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

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要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问题或有问题不敢提问,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拘束、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学生的意见,多与学生交流、对话。

当发现自己有错误时,要主动向学生承认、改正,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也会有错误,老师也会主动纠正错误,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轻装上阵”,毫无顾忌地去思考、去学习。

1、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愿问。

低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秩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

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此,我在教《翠鸟》时,安排了一个师生比赛背书的环节。

我提出先背,由于准备充分,我背得很流利、感情也充沛,但有几处故意丢了字词。

背完,我微笑着看着大家有什么反应。

孩子们面面相觑,终于有只小手举起来,我赶紧叫他。

他轻轻地说:“老师,你少了一个‘非常’。

”我诚恳地接受批评,并大声表扬他上课听得仔细。

这下教室里热闹了,我“丢的”几个词陆续从他们嘴里找了回来。

这节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获得了一种巨大的快乐。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如原型创设,就是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多媒体创设,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所学内容,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的火花也会由此而迸发。

(1)创设悬念式的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

笔者经常听到教师说,学生不爱提问题,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

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
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任何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

久而久之,儿童天生的好问本能,就这样被我们教师一点点扼杀了。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上《苹果落地》一课时,有意识地问学生:“如果你手中拿着一样东西,你一松手,它会怎样?”“当然会掉地上!”学生都不容质疑地说道。

我继而又让学生拿起一本书试试,并说:“让它往天上飞行吗?”学生先是面面相觑,而后拼命摇头。

“那就请你去读读课文《苹果落地》,相信你会有更多疑问的。

”果然不出所料,“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既然地球有吸引力,为什么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不会掉下来呢?”“雪花为什么在空中飘,而雨却直接往下落呢?”……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在讨论重力与浮力的关系了。

这既培养了学生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2)创设冲突式的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必须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我们在听一位高段的老师执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就是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

通过听这堂课,我们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低段语文教学中,果然也非常的有效,学生在课文的矛盾处能产生许多疑惑,能提出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

”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实践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

而问题产生了,答案也就不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