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教育学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份通过本章的学习,懂得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精神两个方面,而精神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知、情、意三大维度,与此相对应,作为对人的素质的哺育的教育活动就可以大体分析为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掌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概念与功能与其在中小学的具体任务。
第一节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具体而言,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的方面:(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德育的政治功能不仅指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而且也有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XX 化、完善和改革服务的一面。
学校德育所要造就的德育对象既应具有对现存政治体制的理解、协同的能力,也应具备理性思量与批评的能力,以期具有未来对政治体制进行改进的智慧。
学校德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学校德育通过提供一定品德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校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类人材,这些人材的首要素质正是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所谓德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在一定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学校德育既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传播价值、伦理和政治方面等方面的民族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年轻一代的文化化(社会化),同时具有伦理与政治又化的创生能力。
在理解德育社会性功能时,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等功能等决不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要起彻底、直接参预的作用。
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人格。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6、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P212-214 (1)艺术美育: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 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 (2)自然美育: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
会美育、教育美育。
三、名词解释
1、德育P182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 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 教育活动。
2、智育P192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 为目标的教育。
3、体育P200 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 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 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 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 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4、美育p206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 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 目标的教育活动。
(2)个体性功能:学校德育对德育对象 的个体发展能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 ①生存:个体只有接受了基本的社会道 德价值观念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并获取社 会所能给予的力量。 ②发展:促进个体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 塑造个体的社会人格。 ③享用: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需要或愿 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精 神上的享受。
3、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p204-206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 ①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体格 ②要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体能 ③要提高学生身体的适应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2)提高运动素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①教会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②要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掌握支配动作的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 明确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 展的具体目标。 2. 在教育结构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 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 摆到突出的位置。 3. 改革办学体制。 4.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6.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 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 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设立受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规律。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 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 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 益经验。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PPT课件
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基础
1.认识误解的表现形式,引起思想上的警惕, 尽量避免误解。 教师对学生的误解的表现: 认知方面; 情感方面; 行为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误解的表现:误解教师的良苦 用心;误解教师的资源分配。
2.加强理解,不断提升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牢固树立理解观念,大力营造理解氛围; 不断完善理解机制,尝试构建理解模型 相互言说,初步理解; 实践解题,深入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等特点进行。 师生反思,多重理解; 彼此点拨,移情理解; “档案”跟踪,长期理解。 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教育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具有明显的不同。 教师主体性是以外化的实践目的与自身的发 展相统一,是实践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 一的以教育实践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认识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 一的、人类个体性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以认识 发展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不 仅有个体主体性的特征,而且更多地体现出 一个教育活动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动 主体性,而这种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 动主体性则表现在两种主体性的协同、融合、 统一上,与人类历史上的集群主体性的协调 统一是不同的。
应如何理解主体与主导呢?
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 领导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教育主体观的评价
三种观点都注意了教育活动的认识特征,都 具有各自的价值; 教育主体的讨论不仅要关注认识的主体,也 要关注实践的主体; 教育主体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排除了不同条 件下教育主体不同的可能性;主体有赖与人 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把教育主体绝对化,不仅不能说明教育实际, 而且造成恶果。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任务名称: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序号引导思考问题(小组内分配给小组成员完成)思考及理解任务(40%)现实例子或佐证材料(30%)理解中应注意的问题(20%)版面设计、完成时间(10%)小组自评40%小组互评50%老师评价10%1 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所指的内容?德育的内涵是指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的外延是指德育还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从小就开展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立场方面的教育,但到了大学还在花大力气进行一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这成了近年来人们经常批评的对象。
“守一”是内涵,“望多”是外延。
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德育过程实际是指什么?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日本人等电梯时总是站在右侧,这么做是在给出电梯的人让位置,让焦急搭电梯的人先上。
这种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是全国人民积极践行的。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3 现代德育应注意什么?现代教育必须具备民主精神,避免出现对德育对象考虑不足、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
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
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
现代德育应注意环境与生长的统一,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4 如何定义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
教育活动不能只喊口号不行动,这样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雷锋月活动不应只是形式化,而应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熏陶,使其身体力行。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再生性:小学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 人需要”而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 简洁性:一定量的知识经验就可以全面地涵括一般 性的人类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一、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一)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界定
教育内容,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 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 体”。 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所有内 容,狭义上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在被选择和通过学 习,小学生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精华,同时将凝结 在其中的人类已有的一定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 种类及其品质或水平内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进而 得到发展。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隐性知识的三个特征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 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生活世界”的两个层次: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与 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教育内容的两个组成部分:为着日常层面的生活世 界的“实用”知识和为着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的 “虚用”知识。 “实用”与“虚用”教育内容共同服务于完整的人 的生活世界。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小学教育学》课件pptx文档全文预览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 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 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 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加强师德修养
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问题,给予关心和支持 。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情感冲 突。
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社会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逐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 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价
值观。
提供社交机会
组Hale Waihona Puke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 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
小学智育的内容与方法
智育内容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等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
智育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 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精神。
小学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体育内容
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基础知 识。
体育方法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或校本研修 等活动培养科研兴趣;学习教 育科研方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技 能;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 究或案例研究等。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拓 宽视野;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 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提 升个人气质修养等。
THANKS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1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 发展特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
(2)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第一,它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学习动机; ❖ 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
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 ❖ 缺陷: ❖ 容易导致对文化遗产、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的
忽视 。
(二)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可将 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
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 忠实(fidelity) 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 ) 缔造(enactment)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意味着
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课程的特点
❖ 结构性 ❖ 系统性 ❖ 简约性
最早的学科课程形式
❖ 中国: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西方: ❖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 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2、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 如果强调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 “儿童中心课程”;
(四)“课程”概念辨析
❖ 1、“课程”与“课” ❖ 2、“课程”与“教材” ❖ 3、“课程”与“教育内容”
(五)现代课程的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 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 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二
特点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能 够为两个或多个主体所共同理解、共同建立 的一种性质。有人认为主体间性是客观化的 主体性,是主观化的客观性。
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 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主要 包括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
狭义的主体间性是现实教育主体之间相互作 用所表现的属性;广义的主体间性是潜在教 育主体之间都可能具有或部分具有的属性。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等特点进行。 师生反思,多重理解; 彼此点拨,移情理解; “档案”跟踪,长期理解。 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组织校内“留学”; 引导适当发泄; 让学生当“专家”; 允许“追认性考试”; 注意罚后激励
3.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保障
珍视权利,履行义务,在合理范围内发挥主 体性,这是教育主体合理发挥的保障。
第二次作业
题目: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1、如何理解教育?你认为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2、试论述教育的功能问题。 3、如何有效发挥教育主体性? 要求: 1、2000字以上;2、可以打印,也可以用手写
体;3、11月24日以前提交。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 既对立又统一的。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多 地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引导,而学生的主体 性发挥、发展又可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 发展。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中,学生不 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 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协 同的活动统一体中。
选择性是教育主体在自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行为 目的和达成目的的手段与途径等,按照自己的价值 观进行比较和择优的属性。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 不断的选择性、价值观的主导性。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pt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智 育
一、智育概述 1、智育: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智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人对知识的掌握,对事务的敏捷而正确的理解、辨析、判断以及具体 的发明创造等。 形式:心智和实际能力 3、智力要素论 1)斯皮尔曼: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2)吉福德:运思、内容、产物 3)斯腾伯格:智力三元理论 4、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 5、智育的意义: A、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 B、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德 育
二、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1、德育的任务: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 (品德素养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品质) 德育的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德、文明行 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 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包括集团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最高目标 3、中小学德育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年龄和发展的实际决定着德育工作者探索相适应的教育方式 2)采用适当的方式开展这一教育不等于完全否定这方面的教育
二、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1、传授知识 知识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A、 陈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狭义,指个人具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 B、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 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 2 2、发展技能 技能: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 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 协调能力、智慧能力、反省认知能力(元认知技能)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 依据自己的判断将信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 吉尔福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开放式思维)和辐合思维(求同思 维、封闭思维)
2024版《小学教育学》完整ppt课件
01
02
数学
主要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 计与概率等基础知识,注重数学思维 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03
英语
主要学习单词、短语、句子等基础知 识,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的培养。
05
04
科学
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知识,注重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 培养。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0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
语文
主要学习汉字、词语、句子、篇章等 基础知识,注重阅读、写作和口语表 达能力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
主要学习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的基础 知识,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 养。
教育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未来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教育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 教育服务。
未来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展望
构建更加完善的小学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坚 实基础。
发展趋势
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教育公平与优质教 育、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
02 小学教育的目标 与内容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01
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2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高等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三、现代学校的职能
• 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 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开展科学研究 • 提供社会服务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古代学校的发展
• 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先秦时期:私学兴起(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孔子的贡献
• 汉朝:设有官学和私学。中央 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以 郡国学为主。私学分为书馆和 经馆两类。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共同发展的状
• 初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工业革命后, 况,也呈现出中等教育学校综合化
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初等教育法,建
的状况。
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在这样的背 景下,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必然要 求大力发展。在西方社会,德国是 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 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普通大学或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专科学校、职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古代学校的发展
• 外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古希腊教育:通常以斯巴达和雅典 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学校与军事 机构融为一体。雅典把教育视为培 养城邦合格公民的有效工具,开设 的学校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也 称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修辞学 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学向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 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主 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 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 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意 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 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 化、美化和改进。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 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 础性工作。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 纲要》上。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 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 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以德育内容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 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 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5)坚持启发式教学。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 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 陶冶。
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 意义的教育情境。情感陶冶法的基本要 求有:
①教师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教育情境 的设计上,这一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 ,具有感染力。
②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 件是对学生的挚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 格的魅力。同时教师应当成为道德人格上 的榜样──陶冶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 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 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 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我国现在的小学生许多人是独生子女, 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他们健康和幸 福成长的重要途径。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 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 励和惩罚等。
1.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 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讲解:是指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 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 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 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 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 界。
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 :
(1)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 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阻 抑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
(2)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 习,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发挥个 体发展功能的重要内容。
3.德育的教育功能
德育的教育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 性”: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 作用。
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 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
(1)动机作用;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有关德育外
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
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 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要实现这一目标,又有两个重要的问题 必须注意:
一是应当努力提高教师的人师性质, 要为人师,必须有可以为人格师表的起 码的道德和精神品位;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塑造,应当始终追 求实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目标和 品德修养目标的统一。
二、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 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德育 内容则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 与规范。
谈话:这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 种方式。
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高年级。 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集体自己教 育自己的方式。
2.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 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 发展的相互作用。陶冶法有“陶情”和 “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陶冶法具 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
(2)方向作用;
(3)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 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 、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 实际作用。
要具体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必须 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 自觉意识的确立。
其次是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 “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 关系复归于统一。
(一)小学德育的任务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 务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 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 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 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 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