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学案例分析——买壳上市

合集下载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买壳借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兼并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并借用该公司的上市名额,从而实现自身公司的上市的过程。

这种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买壳上市,这意味着原公司的业务转向新的控制股权方向;另一种是借壳上市,原公司的业务方式不变,但是公司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

买壳借壳上市作为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逐渐得到了企业家的关注和追捧。

以下是买壳借壳上市的一个具体案例: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创业公司,由一群科研人员组成。

由于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压力,该公司决定通过买壳借壳的方式来实现上市。

首先,该公司选择了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医药公司作为目标公司进行收购。

目标公司公司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上市名额,符合该公司的需求。

在收购过程中,该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次谈判,并最终达成了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该公司将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收购完成后,该公司对目标公司进行了整合。

首先,他们将目标公司改名为该公司的名称,并进行了股权结构的调整。

其次,他们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了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

最后,他们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内部运营和财务管理的提升,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随着整合的完成,该公司开始着手准备上市的工作。

首先,他们进行了一轮的融资,以满足公司的资本需求。

其次,他们与证券公司进行了合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上市相关审计工作。

最后,在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后,该公司进行了上市的申请,并于几个月后成功上市。

上市后,该公司的市值大幅度增加。

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并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此外,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上市,该公司成功地获得了资本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规模,并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总结起来,买壳借壳上市是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可以帮助公司快速获取资本支持,并提升其市值和竞争力。

然而,企业在进行买壳借壳上市之前应该仔细评估风险和收益,确保选择合适的目标公司,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交易的成功。

买壳上市理论和案例

买壳上市理论和案例

买壳上市理论和案例买壳上市(Shell IPO)是指企业通过收购一家已上市的公司(壳公司)来实现其上市目标。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来说,能够省去上市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时间,更加快捷高效。

买壳上市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快速上市的一种常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分析买壳上市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1. 买壳上市的理论依据买壳上市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成本优势:相对于传统的IPO,买壳上市能够大幅缩短时间周期。

传统IPO需要经历上市辅导、审核、路演等一系列繁琐流程,而买壳上市只需要完成收购和重组手续即可。

这种快速上市能够让企业更早进入资本市场,享受到资本市场的优势。

(2)市场风险降低:通过买壳上市,企业能够直接进入二级市场,避免了新股发行期间的市场风险。

在股权收购完成后,企业股票将会直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避免了炒作风险和破发风险。

(3)融资便利性:买壳上市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

上市后,企业通过发行新股或增发股票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

2. 买壳上市的案例下面将从不同行业的买壳上市案例来说明其应用前景和效果:(1)互联网行业2010年,美团在中国市场买壳上市,随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买壳上市让美团能够快速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了大量的融资支持,并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品牌知名度,迅速占据了外卖和在线团购市场的主导地位。

(2)制造业2013年,宇通客车成功进行买壳上市。

作为中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之一,宇通客车通过收购壳公司并完成重组,成功进入资本市场。

上市后,宇通客车通过优势资本市场的资源和品牌溢价,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地位,成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3)新能源2017年,特斯拉收购太阳城,实现买壳上市。

通过买壳上市,特斯拉能够快速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资源。

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案例

首先要充分调查,准确判断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在 收购前一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壳公司; 其次要充分重视传统体制造成的国有公司特殊的债务 及表面事项,考虑在收购后企业进行重组的难度,充 分重视上市公司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评 估收购后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整合管理制度,以及管 理架构可能遇到的阻力和推行成本; 最后还要充分考虑买壳方与壳公司的企业文化冲突及 其影响程度,考虑选壳,买壳及买壳上市后存在的风 险,包括壳公司对债务的有意隐瞒,政府的干预,中 介机构选择失误,壳公司设置障碍,融资的高成本及 资产重组中的风险等.
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上市,是非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通 过协议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获得 壳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对壳公司的人员, 资产,债务实行重组,向壳公司注入自 己的优质资产与业务,实现自身资产与 业务的间接上市.
借壳上市则一般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 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 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母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对 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推动子公 司的业绩与股价上升,使子公司获取配股权或 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的资格,然后通过配股或发 行新股募集资金,扩大经营,最终实现母公司 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 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6年6月18日,其主营业务为纸包装制 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金融街 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拥有的 以资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全 民所有制企业.
1999年12月27日,原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集团与 北京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 持有的4869.15万股(占股权比例的61.88%)国有法 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2000年1月15日,财政部批 准了该股权转让行为;2000年4月6日,中国证监会批 准同意豁免金融街集团要约收购义务;2000年4月12 日,金融街控股,金融街集团及华西集团就股权转让 事宜分别在《中国证券报》上进行了公告;2000年5月 24日,金融街集团在深圳证交所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至此,公司第一大股东就由华西集团变更为金融街集 团,基本完成了股权转让过程.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买壳上市是什么?买壳上市,又称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公开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方式。

被收购的空壳公司往往已经注销其原有的业务,只保留了上市的资格。

为什么选择买壳上市?买壳上市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时间周期短:相比于IPO的繁琐程序和漫长时间周期,买壳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快速实现公司的上市。

2.成本较低:IPO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和费用,而买壳上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买壳上市还可以通过与壳公司的股东进行一定的交易和谈判,减少交易成本。

3.减少风险:IPO过程中需要披露大量的财务和业务信息,而买壳上市可以避免这种披露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买壳上市的案例以下是一些买壳上市的案例,用于说明这种方式的具体操作和效果:1.X公司是一家创业公司,拥有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但尚未实现盈利。

2.X公司发现Y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Y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X公司与Y公司股东进行谈判,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4.X公司通过股权交割,获得Y公司的控制权。

5.X公司完成收购后,随即更名为Y公司,并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

案例二:A公司并购B公司1.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的初创公司,正在寻求快速上市的机会。

2.A公司发现B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具有适合上市的资质。

3.A公司决定通过并购B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目标。

4.A公司与B公司股东进行谈判,商定交易条件。

5.A公司完成收购交易,并完成更名为B公司的手续。

6.B公司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A公司获得了快速上市的机会。

1.C公司是一家在制药行业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正在寻求更多的资本支持。

2.C公司发现D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D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C公司与D公司股东进行交易谈判,商定收购条件。

4.C公司成功收购D公司的股权,并完成更名为D公司的手续。

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一)

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一)

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一)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但这个过程往往并不容易,需要企业准备大量的资料,且走的审批程序也比较漫长。

为了减少上市时间和资金成本,买壳上市理论逐渐广泛被采用。

买壳上市指的是企业通过购买已经上市但处于停牌状态的公司的股权,以取得其他公司上市的身份。

这种方式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快企业上市进程,但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问题。

一、理论分析1. 优点(1)企业可以快速上市,避免复杂的资料准备和审批程序。

(2)上市所需的资金成本较低,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运营和扩大规模上。

(3)可以获取股权交易所的流通市场和股票价格等信息。

(4)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开拓市场空间。

2. 缺点(1)买壳的成本较高,需要支付高额的溢价。

(2)壳公司所处的行业和经营状况可能与企业本身不符,存在着风险。

(3)壳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清晰的股权结构分析。

(4)买壳上市可能会用到各种管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

二、经典案例1. 爱挖掘被江苏如通收购上述爱挖掘于2010年推出“互联网+工程智造”概念,致力于同步互联网和工程的深度融合,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成功实现线上和线下资源对接。

由于企业本身的业务优势,爱挖掘于2015年购买江苏如通股权,成功上市。

2. 化妆品公司宝源被借壳宝源化妆品是一家销售旗下品牌化妆品的公司,于2015年被借壳上市。

虽然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抗风险能力,但由于审批过程较长,宝源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以保证业务发展体量和品牌层次性的提升。

总之,买壳上市这种方式确实能够为企业快速上市提供便利,但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问题,需要企业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分析,谨慎的进行选择和决策。

买壳上市案例

买壳上市案例

买壳上市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买壳上市的案例,字数为700字: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水泥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多年来,公司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品牌声誉。

然而,由于资金链紧张和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决定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融资。

买壳上市是指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被收购后,原公司的业务实体不再运营,而购买公司则利用原公司已上市的身份,再次进行融资和发展。

对于买壳上市的公司来说,具有已上市的身份可以大大减少融资和上市的时间,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为了寻找适合买壳上市的公司,公司聘请了专业的投行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尽职调查和评估。

最终,公司选择了一家曾经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上市公司作为目标。

该公司虽然曾经在房地产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不佳和管理不善,业绩不断下滑,并且面临破产的风险。

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轮的谈判和洽谈,最终达成了协议。

按照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利用目标公司的已上市身份进行买壳上市。

收购价格为每股5元,总计10亿元。

公司决定通过借贷和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来筹措资金。

完成收购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将原房地产业务关闭,并将重心转向水泥生产和销售业务。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内部管理,优化了业务流程和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由于公司具有已上市的身份,融资变得更加容易。

公司利用新的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包括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提升企业形象等。

公司的业绩逐渐恢复并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通过买壳上市,公司成功地实现了融资和发展的目标。

公司的市值大幅提升,股价也逐渐上涨。

同时,公司的声誉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买壳上市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上市和扩大规模。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浪莎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浪莎

买壳上市—以浪莎集团上市为例小组成员:张玉梅尤宜芳喇学山吴俊瑶石菲菲蔺秀珍李文魁石前威王耀宗一、买壳上市基本理论(一)买壳上市的涵义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以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的资产。

买壳上市是间接上市的一种方式,是非上市公司低成本、高效率、快捷上市的一种方式。

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资格,是一种形象的称呼。

(二)买壳上市的一般模式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

但清壳这个步骤并不是必需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只包括买壳和注壳两个步骤的情况。

常见的买壳上市方式有股权的有偿转让1、股权的无偿转让、二级市场收购和资产置换2。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案例(一)背景介绍自2001年起,浪莎管理层就一直有意进入资本市场,以壮大发展自己。

而作为一家濒临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ST长控也致力于寻找重组合作者。

1998年4月上市的*ST长控,上市仅2年零10天,就被冠上ST的头衔,成为当时沪深两市1000多家公司中从上市到ST历时最短的一家。

而与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天科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次重组宣告失败后,ST长控又被加星号,使其寻觅重组者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ST 长控是一个很典型的壳公司3,具有被收购的潜力,这也是浪莎所看中的。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过程2006年9月1日,*ST长控发布公告称,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成为*ST长控控股方,从浪莎买壳上市的方式来看采用的主要是股权的有偿转让。

第二年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ST长控向浪莎控股定向增发10106300股,每股6.79元,用以购买浪莎控股持有的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100%股权,这样就意味着浪莎买壳*ST长控从而间接上市获得了成功。

如何买壳上市及典型案例分析

如何买壳上市及典型案例分析

如何买壳上市及典型案例分析如何买壳上市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购买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一般而言,买壳上市是民营企业的较佳选择。

由于受所有制因素困扰,无法直接上市。

买壳上市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

首先是买壳,即收购或受让股权。

收购股权有两种方式,一是收购未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或法人股,这种收购方式的成本较低,但是困难较大。

要同时得到股权的原持有人和主管部门的同意。

场外收购或称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是我国买壳上市行为的主要方式。

根据上海市场1999年上半年买壳上市行为统计,在场外收购方式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三种方式为国有股转让(40%)、法人股转让(40%)和收购控股股东(12%)。

其中国资局、政府部门控股的企业买壳上市动作最多。

另外,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涉足买壳上市的现象日益增多。

如重庆国股控股重庆路桥(600106)、北京首创控股宁波中百(600857)。

另一种方式是在二级市场上直接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

这种方式在西方流行,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只适合于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的公司或者“三无公司”。

二级市场的收购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套详细的炒作计划,能从二级市场上取得足够的投资收益,来抵消收购成本。

我国第一起二级市场并购案例就是“宝延”风波。

1993年9月深宝安(0002)通过其上海的子公司和两家关联企业大量收购延中实业(600601)的股票,从而拉开了我国二级市场收购的序幕。

目前,二级市场并购主要集中在“三无”板块,如北大方正收购延中实业,天津大港油田收购爱使股份(600652)。

受让股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买壳方式。

所谓受让就是国有股权的无偿划拨,但是只适合国有制企业。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偿划拨往往附带有较高的负债和社会包袱。

其次是换壳,即资产置换。

将壳公司原有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卖给关联公司,再将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提高壳公司的业绩,从而达到配股资格,实现融资目的。

买壳上市案例实证分析

买壳上市案例实证分析

摘要:买壳上市是企业实现间接上市,从而利用证券市场达到直接融资的一条捷径。

本文以2002年的典型买壳案例为样本对该年资本市场上的买壳上市交易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案例实证分析。

关键词:买壳上市;壳公司;买壳交易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活动发展迅速,截止2002年末共披露172起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事项,其中有89家获得财政部批准或已办理股权过户手续。

我们以2003年6月30日以前是否发生资产交易为标准共选择29个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壳规模越来越大。

2002年买壳案例中出现了大量的大宗交易。

在18个有效样本中(满足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且每股净资产大于1元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大于1亿元的达到10家,最高的浦东不锈的股权转让总额达到了创记录的11.45亿。

而从平均数来说达到了2.18亿元,大于2002年整个股权转让的平均金额2.02亿元。

其原因主要是:一批有实力的强势企业的内在需求要求它们去整合,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实力。

另外股本数额大的公司再融资有优势。

2.操作类型多而集中。

2002年收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无偿划拨形式。

原因如下: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不一致,即使股权转移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一般也需要进行支付;另一方面,并购市场上的无偿划拨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管理而采取的,而买壳主要为了实现间接上市。

因此,壳很少采取无偿划拨的形式。

此外,购买母公司的股权的收购方式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期发生4起购买母公司股权形式占总数的13.85%,是由于该形式有利于避开过多的市场关注,更有效地处理企业上市中的遗留问题,而我国不成熟的市场体制,更为这种交易留下了土壤。

3.壳公司特点。

(1)业绩并非一律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期被ST或PT的壳公司共有9家,占31%;其余的20个样本中,共有13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正数,且有5家该指标大于5%。

此外,壳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

在所有壳公司中,有12家低于35%,最低仅为1.4%,是典型的净壳公司,这说明买壳者在选择目标时更理性。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买壳上市是指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一家已经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从而获得上市的资格。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来说,时间短、成本低、程序简便,因此在中国的股市中比较常见。

买壳上市的案例分析中,最为经典的例子之一是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上市。

在2024年,阿里巴巴选择了位于美国的纽交所进行上市,而并没有选择传统的IPO方式。

阿里巴巴选择的买壳上市方式是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公司雅虎(Yahoo)的股票。

通过收购雅虎的股票,阿里巴巴就可以借用雅虎的上市资格,从而在纽交所上市。

这种买壳上市方式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买壳上市的速度比传统IPO方式快得多。

IPO的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数个月的时间,而通过买壳上市,阿里巴巴可以很快获得上市资格,从而更快地进行股权融资。

其次,买壳上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对于一家像阿里巴巴这样规模巨大的公司来说,通过IPO方式融资需要付出巨大的费用和工作量,而通过买壳上市可以节省这些成本。

最后,买壳上市可以使公司更容易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通过在纽交所上市,阿里巴巴可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提高公司的曝光度和市值。

然而,买壳上市也有一些风险和局限性。

首先,买壳上市依赖于合适的壳公司。

如果找不到符合条件的壳公司,或者壳公司的质量不够高,那么买壳上市的计划就可能受阻。

其次,买壳上市的程序相对较为复杂。

尽管相比IPO来说时间和成本都会减少,但是整个买壳上市过程依然需要进行尽职调查、协商合同等一系列的步骤。

最后,买壳上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需要考虑。

一旦选择了买壳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从壳公司继承的一些问题(如财务问题、声誉问题等)而面临着诸多困扰。

总的来说,买壳上市是一种相对快速和成本较低的上市方式,对于一些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高的公司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选择买壳上市还是传统IPO方式,需要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泰富,中信,案例]浅谈关于中信泰富买壳上市案例的启示

[泰富,中信,案例]浅谈关于中信泰富买壳上市案例的启示

浅谈关于中信泰富买壳上市案例的启示
自从1988年国务院下达命令对在港华资公司进行重组整顿,中信香港的董事长荣智健就开始积级寻找机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在香港无法取得造壳上市的资格,因此荣智健选择了买壳上市这条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捷径。

在有效证券市场上完整的买壳上市流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买壳-净壳-装壳(注资)。

所谓买壳,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一定方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控制上市公司;所谓净壳,是指将壳公司的原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和分拆,成为相对干净的壳准备新资产的注入;所谓装壳,是指利用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将原公司的其他资产通过配股、收购或置换等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

中信香港对于泰富发展的买壳上市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操作的。

其次是净壳步骤的操作。

评价壳资源的好坏就在于净壳过程的复杂程度,愈是优良的壳资源,其净壳步骤就越简单。

泰富发展本身是一个上市不久的公司(1986年上市),成立时间短(1985年成立),还不存在不良资产,是一个近乎干净的壳。

因此中信香港仅仅是按照原先和曹氏的约定将持有的永新股份8%的股权以1.5元/股的价格转让给了曹氏,泰富回收资金7337.85万港币。

最后是装壳步骤的操作,这也是买壳上市的目的所在,难点所在。

作为上市公司中信泰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筹资,本身也会进行多元化收购,比如参股江苏、郑州等电站项目,再比如后来筹集56亿巨资收购恒昌企业等,但是最为重要的股权收购还是针对中信香港名下的下属公司股权和其他资产。

装壳的重要操作。

买壳上市 理论 与 案例

买壳上市  理论 与 案例

LOHale Waihona Puke O买壳上市 理论 与 案例
宝延风波——方正科技 600601 史上的两次举牌:
1993年9月,一直低迷的沪市有隐隐走强的态势,上海证券 交易所新发布通知允许机构入市,于是仿佛一只无影无形 的“手”慢慢拉动大盘,其中的个股延中实业(股票代码: 600601,现更名为方正科技)表现得最为突出。 1993年9月6日,延中实业开盘9.20元,收盘9.45元,成交 量371 600股,价升量增,走出了长期低迷徘徊于8.8元的 盘局,而且明显有庄家进驻迹象,吸筹建仓明显。 9月17日,延中实业股价最高摸至9.89元,成交量异常放大, 达1 020 900股。此后,主力机构加快购买速度,在10元以 下大量吸进筹码。
内外部信息
资本市场
信息收集处理
制定发展战略 选择资产 重组对象 交易策划
中介机构
信息收集处理
买壳方人 主壳公司
壳公司
公司改组 “新”公司
公司全面发展 将壳做大做好

原买壳方优质资产 剥离不良资产
壳公司遗留问题
LOGO
买壳上市 理论 与 案例 金融街借“壳”上市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华亚现 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18日,其 主营业务为纸包装制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 金融街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拥有的以资 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LOGO
买壳上市 理论 与 案例
买壳上市 => 上市 买壳上市 = 买壳 + 上市

LOGO
买壳上市 理论 与 案例 何为上市? 代表资产或业务终极所有权的股份纳入一种公 开的交易系统。
e.g.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在香港上市 =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一部分资产在香港上市 注意,在香港上市的法人实体不是“中国移动 通信公司”,而是该公司控股的“中国移动(香港) 有限公司”

投资银行学案例分析——买壳上市

投资银行学案例分析——买壳上市

买壳上市——帝通国际案例分析2010年2月23日,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帝通国际”发布公告,称周星驰将出任该公司执行董事一职,任期5年,从而将在公司背后隐形数月的大股东周星驰推向前台。

2010年5月27日,“帝通国际”更名为“比高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为Bingo)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周星驰坐拥35.6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成为香港创业板最耀眼的明星股东。

一、背景一般来说,买壳上市是企业直接上市无望下的无奈选择,周星驰之所以选择买壳上市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香港艺人中周星驰一直是比较善于理财的一位,圈内称“电影无厘头,投资有厘头”。

从1990年周星驰买了第一栋豪宅获利之后,就积极寻找热门投资标的,几年下来已经净赚超过7亿台币(约合人民币1.4亿元),号称香港演艺圈的楼王之王。

但是周星驰显然志不止于此,他一直在寻求上市从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

周星驰控制的品记国际,曾经在2005年10悦申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当时甚至制定了到新加坡的推介活动,但是,品记的上市申请在港交所的上市委员会聆讯中未获得通过,致使相关上市步骤夭折。

上市受挫,而再次申请又周期漫长,无奈之下,周星驰只好打起了买壳上市的主义,并看中了当时的帝通国际。

而帝通国际则是2002年左右在创业板上市的一家公司,帝通国际主要从事制造电子消费品、提供电讯服务以及物业管理,其07及08两年接连亏损,09年也仅仅靠出卖子公司的才保持了盈利为正,从而避免了连续三年亏损以致停牌的不利局面,其股票一度沦落为“仙股”,徘徊在0.1港元以下,经营不利之下,濒于退市的帝通国际也试图通过寻找中组合作者以求谋得新的发展。

二、过程1、买壳周星驰真正进入帝通国际则是通过2009年夏天的一笔交易。

2009年6月,帝通国际宣布以3亿港元从Beglobal Inwestments Linmited在向光的附属公司购入Granville Identity商场,而BI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周星驰,他以新股及可换股票据进行收购,通过这起收购,周星驰将持有24.21%低通股份,这也意味着,周星驰能与菱电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起,共同持有超过48%的股份,成为帝通国际的控股股东。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案例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案例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案例
一、买壳上市与流程
买壳上市,又称反向收购(Reverse Merger), 是指一家非上市公司(买壳公司)通过收购一些 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壳公司) 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 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 的目的。
买壳,即收购 或受让股权 价款支付
换股完成后,wick公司总股本从1,669,180股增加到 12,846,680股,其中werke公司股东持有11,420, 000股,占总股本的88.89%,原wick公司股东1, 426,680股,占总股本的11.11%。随后,公司更名 为AXM制药有限公司,继续在0TCBB上市和交易。经 过反向并购后,AXM公司的组织结构为:AXM公司全 资控股美国werke公司,werke公司拥有沈阳天威威尔 克制药有限公司(STWP)100%股权。
买壳主体
买壳客体
收购对象:美国 “维克利夫国际公 司”(“WICK”) , 成立于1999年6月 30日, 在OTCBB 上市,主要业务为 通过互联网销售商 品。
美国werke公司, 成立于2000年12 月,注册在美国特 拉华州,公司主业 是中国制药企业的 权益投资。
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OTCBB)(简称OTCBB) OTCBB即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又称布告栏市 场,是由NASDAQ的管理者全美证券商协会 (NASD)所管理的一个交易中介系统。 OTCBB带有典型的第三层次市场的特征。 OTCBB与众多的创业板相比具有真正的创 业板特征:零散、小规模、简单的上市程序 以及较低的费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换壳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二级市场低迷增加了企业收购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买壳和借壳实现在二级市场上市的目的,这对于缺乏上市融资机会的国内企业,机会尤其宝贵。

买壳、借壳上市,既可以选择国内A股市场,也可以选择境外证券市场,原理虽然基本一样,但因为各市场的规则不同,操作的流程和规则区别很大。

为了便于大家对于买壳、借壳上市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这里编选了一些案例,供大家参考。

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扩大公司及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

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个“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就是目前充分地利用上市资源的两种资产重组形式。

一、相关概念买壳上市,是非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通过协议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获得壳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对壳公司的人员、资产、债务实行重组,向壳公司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与业务,实现自身资产与业务的间接上市。

国内的借壳上市则一般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

母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推动子公司的业绩与股价上升,使子公司获取配股权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的资格,然后通过配股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扩大经营,最终实现母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都是一种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买壳上市的企业首先需要获得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除此之外二者在实质上并没有区别。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国内IPO门槛太高或者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一些公司不具备直接上市的条件,或者说直接上市成本高于借壳,就会采取借壳方式融资。

买壳上市的案例

买壳上市的案例

买壳上市的案例【篇一:买壳上市的案例】买壳上市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证券市场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形态的资本运营模式,是企业超越常规跳跃式发展的一种更高形态的经营方式,它为企业转变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良好契机。

一、与买壳上市的的关系广义的讲,借壳上市包括买壳上市,是非上市企业以拓展融资渠道为主要目的,通过各种手段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企业并购行为。

狭义的讲,借壳与买壳是两种不同的并购行为。

借壳上市实质上是公司的控股母公司〔集团公司〕借助已拥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扩大其运营规模,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其融资能力,以满足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并逐步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目的。

买壳上市则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从而控制上市公司,再通过各种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自己的资产和业务,到达间接上市的目的。

一般而言,企业买壳上市的壳目标大都是一些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企业购买上市公司以后,为了恢复或提高其再融资功能,会将自己的一些优质资产或高盈利业务逐渐注入上市公司使其经营业绩不断提高,融资功能不断加强。

当然,企业也有可能收购具有再融资资格的业绩尚可甚至是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只不过成本较高而已。

二、的意义及好处企业买壳上市目的各有不同,但根本目的大多在于获得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又能防止本企业全部业务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当前中国企业上市限制较多,比方受严格的审核标准的限制,受行业甚至是所有制方面的限制等等。

相对于直接上市,买壳上市则显得省时、省力,还可以避开某些限制和障碍,到达上市目的。

企业买壳上市带来的好处很多,又常因方式不一和政策环境不同而异,中国目前采取买壳上市的好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

以前中国的企业融资几乎单一的依靠银行贷款,致使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自身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买壳上市——帝通国际案例分析2010年2月23日,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帝通国际”发布公告,称周星驰将出任该公司执行董事一职,任期5年,从而将在公司背后隐形数月的大股东周星驰推向前台。

2010年5月27日,“帝通国际”更名为“比高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为Bingo)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周星驰坐拥35.6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成为香港创业板最耀眼的明星股东。

一、背景一般来说,买壳上市是企业直接上市无望下的无奈选择,周星驰之所以选择买壳上市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香港艺人中周星驰一直是比较善于理财的一位,圈内称“电影无厘头,投资有厘头”。

从1990年周星驰买了第一栋豪宅获利之后,就积极寻找热门投资标的,几年下来已经净赚超过7亿台币(约合人民币1.4亿元),号称香港演艺圈的楼王之王。

但是周星驰显然志不止于此,他一直在寻求上市从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

周星驰控制的品记国际,曾经在2005年10悦申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当时甚至制定了到新加坡的推介活动,但是,品记的上市申请在港交所的上市委员会聆讯中未获得通过,致使相关上市步骤夭折。

上市受挫,而再次申请又周期漫长,无奈之下,周星驰只好打起了买壳上市的主义,并看中了当时的帝通国际。

而帝通国际则是2002年左右在创业板上市的一家公司,帝通国际主要从事制造电子消费品、提供电讯服务以及物业管理,其07及08两年接连亏损,09年也仅仅靠出卖子公司的才保持了盈利为正,从而避免了连续三年亏损以致停牌的不利局面,其股票一度沦落为“仙股”,徘徊在0.1港元以下,经营不利之下,濒于退市的帝通国际也试图通过寻找中组合作者以求谋得新的发展。

二、过程1、买壳周星驰真正进入帝通国际则是通过2009年夏天的一笔交易。

2009年6月,帝通国际宣布以3亿港元从Beglobal Inwestments Linmited在向光的附属公司购入Granville Identity商场,而BI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周星驰,他以新股及可换股票据进行收购,通过这起收购,周星驰将持有24.21%低通股份,这也意味着,周星驰能与菱电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起,共同持有超过48%的股份,成为帝通国际的控股股东。

消息传出,帝通国际股价飙升48%。

2010年5月27日,伴随着帝通国际更名为比高集团,同时出现在公告中的是周星驰将出任执行董事,任期5年而作为服务代价,公司将向周星驰按每股0.1港元的价格售出2.5亿股的购股权,换股债券可兑换为4.5亿股,转股权及认股权全部行使之后,周星驰的股权比例将达到35.64%,从而成为第一大股东。

周星驰控股比高集团的总体比例及步骤如下图所示:图32、清壳和注壳相应地,出席发布会的周星驰也为公司的将来业务定了基调:上市后的比高公司将多元化发展,除了制作电影、卡通片以及出售有关周边产品之外,还收购了以10美元的象征性价格收购了周星驰的Raxco Assets Corp 公司,同时进军娱乐业和网络游戏中。

此外,帝通国际与特许权绶出人Entrance Gate Limited订立特许权协议,Entrance Gate向帝通国际授出可在全球各地使用《长江七号》电影人物相关知识产权的独家特许权,为期3年,可续期至最长10年,专利权费按帝通国际因实用知识产权而将予收取的现金销售收入的10%计算,截至2012年3月31日止3个年度建议最高专利权费分别不逾100万港元、1000万港元及1000万港元。

根据周星驰进入比高公司的时间可以推测出,其进入比高后打响的第一炮就是在2010年7月9日登陆全国院线的动画版电影《长江7号》,而其游戏等衍生产品在2010年7月全面推出。

如果说上面的一部分是清壳的话,那么在这里周星驰开始注壳,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考虑到将比高集团定位在了制作电影、卡通及周边产品,周星驰表示会继续考虑以电影相关资产注入帝通,而自己旗下的地产物业因为与电影关系不大,不会优先注入集团。

因此可以认为周星驰旗下星辉和品记国际的相关业务也极有可能注入,至于彩鹰控股下的房地产业,则很有可能将来同比高集团要进入的影视院线业相联系而被注入,现在则相对可能性较小,其具体注资模式如下(仅限于本人所找到的几家公司):图5三、影响1、周星驰这次买壳上市中体现出的优点为自己开了一个好头⑴收购成本低买壳上市带给企业的利益与IPO相比,差距不大,但是,买壳上市的成本往往很高,毕竟上市壳资源是稀缺的。

因此,选择壳公司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壳公司股本的大小,而帝通国际的盘子极小,收购方只需要拿出很伤的现金就可以实现收购,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周星驰取得控股地位总计花费了多少资金,Grancille Identity商场是04年的时候以2.1亿港币的价格买下的,而转给帝通国际的时候收到了1.53亿港币和24.61%的股份比例,这部分股权的购买权,假设全部形势相关认股及转股权,则周星驰相当于以1.3亿港元的成本获得了帝通国际35.64%的股份,当然这里还有一些隐性投入,如周星驰5年执行董事的报酬为零,以及以10美元的价格转让下属的一个网络游戏技术公司,我们将这些算上,假设成本总计为1.5亿港元,而帝通国际原来的资产情况等相对还是良好的,只是赢利性欠佳,总的来说,麦克成本还是比较低的。

所以,综合考虑,周星驰选择了即将面临停牌的帝通国际,买壳上市。

⑵买壳之后思路清晰,经营方针良好周星驰入住比高国际之后,即表示上市后的比高公司将多元化发展,公司未来会集中于电影制作、知识产权衍生产品及电影院线发展。

就电影制作而言,周星驰首先表示,看好内地电影业的发展,认为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行业发展的黄金机会。

他本人会视不同的电影项目参与其中,可能在幕前或幕后,不过他个人仍有兴趣演戏。

而为了发展新公司,周星驰又重拾自己的王牌,希望借助自己在电影行业的经验,多拍一些赚钱的电影,并且据周自己透露,已经同中国电影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合作拍摄10部至20部电影,意向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不超过3000万人民币,而票房将会以每年增长4成的速度作为方向:拍摄题材将会多元化,包裹动画电影及真人电影。

与中影集团合作电影的投资比例方面,比高将占3成至7成,视不同电影而定。

以小成本电影起家的周星驰重回旧题,给人以无限期待。

至于院线发展,执行董事陈吕义表示,会探讨组织自己品牌的电影院线,希望可以在内地的一线城市组成院线,不过成本较高,要物色优质的地点也相对较难,所以二、三线城市也是集团发展的方向,目前还在洽商中,估计有关业务现金流稳定。

知识产权衍生产品,主要涉及授权产品及网络游戏。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星驰以10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将旗下的Raxco Assets Corp公司转给比高集团,主要关于互联网游戏行业,如已经开始运行的《长江7号online》;另外,帝通与特权授出人Entrance Gate Limited订立特许权协议,获得了在全球各地使用《长江七号》电影人物相关知识产权的独家特许权。

进入新公司,周星驰带来的第一单业务就是2010年7月9日在全国院线热映的动画版的《长江七号爱地球》,同时相关的影视周边产品也都随之推出。

业务方向定了之后,便是积极拉拢人才。

在发布会上周星驰宣布,原橙天嘉禾执行董事邹重珩虽没留下很多,但多年来的各方交流令她拥有丰富的人脉,这对于眼前的比高集团来说会非常有益。

在影业纷纷意图上市的今天,比高集团的迅猛势头,让人不得不认为周星驰有着更大的“野心”。

上市只是个开始,相信,建立产业链级别的影视帝国才是昔日“喜剧之王”周星驰的最终目标。

⑶投资者认可我们在文章的一开始也提到了,帝通国际原来是一只“仙股”,在08—09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股价在10分钱以下,徘徊于2分、3分。

当然对于一个连续两年未能盈利,第三年也仅靠出售资产粉饰报表的公司来说也属正常。

然而,09年6月份,就在周星驰同帝通国际就Grancille Identity商场达成交易,获得帝通24%股份的当天,帝通股价上涨48.15%,收报0.080港元,成交1207.76万港元,远远跑赢当天下跌1.03%的恒生指数。

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的股价逆势飙升,皆因沾了周星驰的光。

2010年1月份,帝通国际在港交所出现异常走势,1月17日以0.104港元开盘之后,价格节节攀升,全天竟暴涨29.81%,收于0.135港元。

应香港联交所要求,帝通国际就股价异常波动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并不知悉股价上升的具体原因。

帝通国际的公告同时透露了一个“劲爆”的消息——近期公司已经开始与一名主要股东就可能合作制作电影、卡通片以及授权制作相关附带产品进行商讨。

不过公告称,目前双方仍在围绕合作具体方式进行商讨,还未订立任何承诺或具有约束性的协议,因此该合作未必属实。

尽管帝通公司的公告中语焉不详,但市场人士已纷纷将猜测的目光投向大股东周星驰。

因为早在2005年,由周星驰控制的品记国际便有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当时拟集资近5000万港元,历史市盈率估值为33倍,不过品记的上市申请在审议时并未获得通过。

仅仅是一个传言,便已经有如此效果,那么到了周星驰真正成为比高集团董事的今天,股价又有何等反映呢?似乎是为了印证周星驰打造影视帝国的“大好前程”,发布会当日,周星驰控股35.64%的帝通国际(现已更名为“比高集团”)高涨26.11%,成为香港创业板的“新星”。

从入股时的5、6分到现在的2毛7,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周星驰的加入。

而周星驰初始的24%成本为5分,后面的7亿股成本为1毛,加入比高集团的股价能够保持在当前水平,那么单就股票溢价,周星驰就可以赚2亿元左右。

更何况,以周星驰打造影视帝国的雄心和魄力,相信比高集团的业绩会更上一层楼。

2、我们不能忽略这次买壳上市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⑴帝通国际毕竟是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而从各种资料来看,周星驰的清壳并不彻底,也才刚刚开始,那么仅仅是一个人的进入和部分优质资产的注入不会使公司业绩有太大的改观。

而原来的优质资产收益也要和其他公众股东共同分享,即面临着原优质资产收益被稀释的风险。

在投机盛行的市场中收购方会选择通过内幕交易或二级市场股价进行操作来补偿又是资产收益被稀释带来的损失但在监管环境日趋严格的市场中这种“补偿”会越来越难获得。

进而,因为没有完全清壳,那么原来的资产部门与新注入的资产部门间的整合就必不可少。

但经验显示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行业一两家不同的企业整合到一起,因为存在着技术水平、工艺、人员素质、地域、文化和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差异,企业磨合依旧会成为新股东买壳后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更何况周星驰想要完全转变比高集团的发展方向。

⑵在帝通国际涉及到周星驰的公告出来之后,其股价都出现了大幅度上涨,这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者对周星驰的认可,对公司未来前景的看好,但这其中未免也有些非理性的因素,不是公司业绩的真实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