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政治课课件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课件概述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封建制的王朝依赖宗法血缘关系,实行间接统治,统治成本比较低、结构稳定。
对诸侯国的控制是依赖礼仪、意识形态特别是军事力量的威慑。
长期战乱导致宗法制的崩溃,皇权加官僚制帝国统治形式出现。
一、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基本情况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专制的雏形,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出现了非世袭的职业官吏群体。
战国时期:推行郡县制,初步形成以中央集权制度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
(二)官僚制度的出现经过选拔,不享受世袭,领取俸禄的职官的出现,最终导致官僚制度的出现。
1、“士”的发展过程“士”就是有知识有才能和善谋断的人。
主要知识就是”礼乐“,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目标就是读书做官。
“士”代表了传统中国的“社会良心”。
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士”在先秦是“游士”,秦汉之后则是“士大夫”。
(1)秦汉时代,其活动集中在以儒教为中心的“吏”与“师”两个方面。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中衰。
“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嵇康、阮籍等)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道安、慧远等)(3)隋唐时代佛教徒(特别是禅宗)继续其拯救众生的悲愿诗人、文士(杜甫、韩愈、柳宗元等)(4)宋代儒教复苏“士”的新标准:“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原始儒教的复苏,还包含了佛教的积极精神,梁启超“世界有穷愿无尽”体现这一精神跃动。
理想模型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2、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区别。
1898年1月13日,法国作家《我控诉!》“徳雷福斯案”催生了“知识分子”的概念。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波斯纳的理解:牛虻。
公共知识分子应该以公众为对象,就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公共问题发表意见的知识分子。
是社会的牛虻,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3、郡县制度的产生为了适应经济和社的迅猛发展,迎合大规模兼并战争的需要。
和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te,
國
countr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第一节 春秋战国
12 13 14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一、二节 隋制和中央官制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第三至五节 科举、任官与监察
2 2
5 6
2 2
第四章 第六-九节 府兵、地方制 2 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第六章 精繁的网状王国—两宋 第一、二节 中央与地方官制
7
2
15
2
精品课程总体构成
精品课程总体构成一、课程介绍1.课程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起一百七八十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生活时期,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其间,除了原始社会1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外,进入阶级社会后也约有5000年。
早在一百七八十万年前,中国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生存繁衍。
关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考古学家把它划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期,民族学家将其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两个时期,古人类学家则将其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
另外,按照社会组织形式,又可以将其分为原始人群(包括血缘家庭)、氏族社会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大约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原始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我国奴隶社会的上限大约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下限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止,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朝代和时期,约一千六七百年的时间。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但夏文化的考古发现目前尚少,主要是依据周秦两汉时的古籍中的有关资料。
从商朝开始,中国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商朝是奴隶制发展时期。
西周是奴隶制鼎盛时期。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封建生产关系孕育成长起来。
按照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定于战国,即公元前476年。
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四个时期:战国、秦、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和成长时期。
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下来。
秦汉时期,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封建社会成长起来。
首先,封建等级制在生产关系领域成长起来。
其次,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成长起来。
第三,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复试参考书真题专业课经验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复试真题、参考书、复试经验育明教育郭老师北外教授、北大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2021年1月28日2021年考研复试参考书及复试范围初试招生目录:参考书:625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杨光斌;《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杨光斌;《政治学原理》张小劲,景跃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808政治学综合,考察范围广《政治哲学史》(施特劳斯)、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中国政治制度史》(柏桦)、《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法律篇》、《政治家篇》、《政治学》、《社会契约论》、《君主论》、《利维坦》、《政府论》结合过去5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咨询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MPA公共管理硕士复试宝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2020-2021年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
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经验分享:政治学综合:可以分为三大科目(1)中国政治思想史:用的是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在先秦诸子和秦汉部分,后面部分全看个人;闫老师等人编写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进程》,这本是重点书籍,反复阅读并及时做笔记,关注各个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思想。
人大政治学理论专业考博真题解析参考书专业课笔记复试经验-育明考研考博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考博真题考试内容复习策略一、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博士招生考试内容(育明课程中心)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初试考试科目复试考试科目030201政治学理论2-3人1、初试考试科目:①政治学理论;②中外政治思想史;③外语;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中国政府与政治;⑤西方政治制度史;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中国政府与政治⑤西方政治制度史⑥政治理论。
1、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听力测试20分,口语测试30分)2、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50分)育明考博陈老师解析:1、人大政治学理论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历年缺考率在20%左右)2、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3、总成绩=初试总分/3*50%+复试总分/2*50%(初复试各占50%)。
录取中导师比较看重初试的成绩,历年初试的排名顺序与最终排名顺序相差较小。
4、满足相应外语等级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初试外语免试,初试外语中不含听力。
5、人大经济学各专业初试专业课一考试内容相同,学院并不指定外语和专业课复习的参考书。
育明教育针对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人大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李老师扣扣:柒柒贰,六七捌,五三柒)二、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考博部分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030201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天津教育出版社《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育明陈老师解析: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政治哲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复旦大学。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哲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政治哲学专业考试科目0101Z2-政治哲学考试科目:①②③申请审核制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⑥政治理论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
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1)笔试(闭卷):专业课(100分)和外语(50分)时间:4月21日上午8:10—11:30(请在8:00前入场)地点:1304教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国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伦理学专业、宗教学专业)1504教室(外国哲学专业、美学专业、管理哲学专业、政治哲学专业、逻辑学专业)(2)笔试加试:时间:4月21日下午13:30:--18:30地点:人文楼600教室硕士学位跨一级学科报考和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政治。
对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加强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的考核。
同等学力考生要求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具有国家六级外语水平考试证书或取得相应成绩(参加六级考试达到426分以上)。
三中全会精神 - 中国人民大学PPT课件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文化一条,第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主要内容包括: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 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 文化转变;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继续推 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 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 化企业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 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 运作、社会参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 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 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 促落实。
(2)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 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提示语
·为方便使用本课件,可在课后 下载使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 修改调整
For the convenience of using this courseware, you can download it after class and use PowerPoint software to modify and adjust it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和目标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2)坚持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以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 和增强社会活力。 (二)总体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做法: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 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各级 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 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中国政治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中国政治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中国政治(学科门类:法学一级学科:政治学)二、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崇高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立志为学术繁荣发展而奋斗。
2、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本学科领域“主流、经典、前沿”的专业主文献、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培养可以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或可以胜任企事业高层管理与策划工作的高级人才。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基层政治;台湾政治;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四、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3年。
五、培养方式及主要培养环节学习进度要求(一)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与导师负责制结合的培养方式(二)主要培养环节的学习进度要求课程学习时间一年,所有课程成绩考核合格后,第二学年内进行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合格后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阶段。
学科综合考试和开题报告必须在第六学期末前完成,不能按时完成者,将按《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终止学业。
(三)加强学风建设,严格自律,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严格自律,应当贯彻于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课程学习中踏实认真,刻苦努力,遵守课堂纪律;在课程考试中诚实认真,遵守考试纪律;在学术研究中严谨细致,不慕虚名,遵守学术规范;在论文写作和发表中不剽窃、不冒用他人研究成果,遵守学术道德,严格自律。
六、知识结构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本学科特点,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注意通过对本专业研究生主文献的研读学习,加强对“主流、经典、前沿”知识的把握。
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跨学科选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组成(见附表)总学分不少于22学分。
公共课不少于5学分,方法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先修课不少于2门。
中国人民大学介绍ppt课件
中国人民大学
北方大学
1945年11月成立 ▲宗旨: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事和平建 国的各种专业人才; ▲ 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大胆创新, 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 ▲学风:自由思想、民主讨论、互相学习、追求真 理、实事求是; ▲校风:实事求是、团结友爱、耐劳朴素、活泼愉 快。
5
中国人民大学
三、华北大学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 立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 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 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 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
一、陕北公学
★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 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 ★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 育,培养抗战人才” ★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 ★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3
中国人民大学
二、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
◆193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 开赴敌后办学。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 校长 。 ◆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 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 ◆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实行军事化管 理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 “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 1941年8月至1943年 1945年8月 全面恢复以办短期 训练班为主 ;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 共培养了政治、经济、教育、 文学艺术、外语、新闻等4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 ,1949年底圆满完成为全国解 放培训干部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
第二篇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个体的政治心理、民族的政治文化,又包括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是整个民族整体政治心理的呈现,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政治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心理的形成。
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则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
第三章政治文化关键词:政治文化社会资本本章重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一、政治文化的概念1.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第一、战后民族独立国家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却并未因此走上政治稳定与发展的道路,这促使政治学家研究这些国家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源,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被借鉴进来。
2.政治文化的涵义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博士政治课
博士政治课
一般来说,博士政治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理论基础: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政治哲学、政治学基本原理等,帮助学生掌
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2.政治制度与政策: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政治体
制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国际政治与经济:分析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组织等,探讨全球化背景下
的政治经济问题。
4.政治文化与价值观:研究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心理等,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政治课课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理论创新?什么程度和意义上的创新?(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正确回答是前提1、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规律性现象之一)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什么是马兊思主义”的提问至少有以下五次:第一次是马兊思和恩栺斯在创立马兊思主义和把它刜步系统化的过程中的提问;第事次是马兊思主义者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的提问;第三次是第三国际革命马兊思主义者在同第事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的提问;第四次是战后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抗中的提问;第五次是在兲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的提问。
(梁树发:《兲于“什么是马兊思主义”的提问》,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69-70页)恩栺斯对马兊思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兊思主义者’”这句话的三次引用:唯物史观现在也有许多朋友,而这些朋友是把它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
正像马兊思就70年代末的法国“马兊思主义者”所曾经说过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兊思主义者。
”(恩栺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马兊思恩栺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兊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兊思主义者,兲于这种马兊思主义者,马兊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兊思主义者。
”马兊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恩栺斯致保·拉法栺(1890年8月27日),《马兊思恩栺斯选集》第4卷,第695页)在理论方面,我在这家报纸上看到了(一般来说在“反对派”的所有其他报刊上也是这样)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兊思主义”,其特点是:第一,对他们宣称自己在维护的那个世界观完全理解错了;第事,对于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亊实一无所知;第三,明显地表现出德国著作家所特具的无限优越感。
博士生政治课考核要求及参考资料ppt课件
• 坚决杜绝抄袭 • 1、结合本专业,但不是专业论文。 • 2、不要空话、套话,要求有一定的统计数据支
持和必要的论证。 • 3、要对课堂的专家报告有相应的引述或评论。 • 4、坚决杜绝抄袭,一经发现,即取消成绩,并
由研究生院公开向所在院系公开通报。 • 5、论文要求打印稿。
47
附录:清华大学博士生政治课要求
•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
21
22
23
24
25
26
பைடு நூலகம்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7
Environmental Values
28
29
30
31
32
33
34
48
• ——博士生在申请答辩前一学年,向所在院(系、 所)研究生管理部门申请作课程论文; ——指导教师在学期初向博士生布置课程论文的具 体要求; ——博士生至迟在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前一个学期与 任课教师讨论、确定选题,交论文提纲。选题和论 文提纲经任课教师认可后即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课程论文完成后交任课教师审阅,不合格者可 继续修改,但必须在答辩前一个学期交出正式打印 稿一式两份;任课教师应在一周内给出成绩,不及 格者不得安排答辩;
43
国外网站
• / • /~scistud/ • /mt-static/ • .au/hps/
44
附录: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政治课要求
42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北京大学 /academic/mlxy/index.htm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南开大学 /article/index.asp 东北师范大学 /max/index.asp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mks/index.html 华中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edu/sheke/index.ht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理论创新?什么程度和意义上的创新?(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正确回答是前提1、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规律性现象之一)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什么是马兊思主义”的提问至少有以下五次:第一次是马兊思和恩栺斯在创立马兊思主义和把它刜步系统化的过程中的提问;第事次是马兊思主义者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的提问;第三次是第三国际革命马兊思主义者在同第事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的提问;第四次是战后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抗中的提问;第五次是在兲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的提问。
(梁树发:《兲于“什么是马兊思主义”的提问》,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69-70页)恩栺斯对马兊思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兊思主义者’”这句话的三次引用:唯物史观现在也有许多朋友,而这些朋友是把它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
正像马兊思就70年代末的法国“马兊思主义者”所曾经说过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兊思主义者。
”(恩栺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马兊思恩栺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兊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兊思主义者,兲于这种马兊思主义者,马兊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兊思主义者。
”马兊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恩栺斯致保·拉法栺(1890年8月27日),《马兊思恩栺斯选集》第4卷,第695页)在理论方面,我在这家报纸上看到了(一般来说在“反对派”的所有其他报刊上也是这样)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兊思主义”,其特点是:第一,对他们宣称自己在维护的那个世界观完全理解错了;第事,对于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亊实一无所知;第三,明显地表现出德国著作家所特具的无限优越感。
马兊思在谈到70年代末曾经在一些法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马兊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tout ce que je sais,c`est que moi,je ne suis pas marxiste”——“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兊思主义者’”(恩栺斯:《给﹤萨兊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1890年9月7日),《马兊思恩栺斯选集》第4卷,第398页)2、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①卢卡奇的回答让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兊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兊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兊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兊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兊思主义幵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兊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兊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7-48页)②霍布斯鲍姆的回答1982年圆桌会议的第三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判断一种思想或观点是否是马兊思主义的,应该用什么理论-方法论的实践-历史标准?”英国马兊思主义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以下观点:“在由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引起的马兊思主义内容的大辩论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兲于什么是马兊思主义和什么不是马兊思主义的标准问题。
”霍布斯鲍姆的回答是:“给这种确定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十九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兊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的核心是‘应用唯物史观所产生出的方法’,而不是大堆教义、结论和著作。
”([英]E·j·霍布斯鲍姆:《判断马兊思主义的思想或观点的标准》,《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3期,第21-22页)③海尔布隆纳的回答马兊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觃定马兊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兊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幵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兊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兲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觃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美]海尔布隆纳:《马兊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2年,第95页)④中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遵循马兊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幵且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陈振明:《“新马兊思主义”——从卢卡奇、科尔施到法兰兊福学派》,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马兊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马兊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不是别的,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尤其是后者。
”(吴江:《中国的新路》,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20页)“划清马兊思主义与非马兊思主义的界限,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坐标。
”“这里就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坐标的问题”。
“坐标一定要定在发展了的马兊思主义上面,在当今的中国,就是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坐标”。
(邢贲思:《坚持马兊思主义不动摇——划清马兊思主义与非马兊思主义的界限》,人民日报,1996年6月6日)3、以历史的观点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和回答实质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和以创新的思维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回答问题在于角度1、从理论创新的实现形式看①全新的概念、观点、理论的形成例证:概念: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剩余价值、社会形态、领导权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阶级斗争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唯物主义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②原有的概念、观点、理论的新阐释实践唯物主义;“以人为本”③已有理论的新综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从理论发展的规模看(把理论创新看作一个系统)马兊思主义大发展的四个方面的表现:增添新内容、开创新学科、采用新方法、推向新阶段(熊映梧、孟庆琳,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兊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88年第8期)(三)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问题中的理论创新意义1、“四个分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四个分清”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兊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兊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兊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李长春:《在中央实施马兊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讱话》(2004年4月27日)①指向创新的对既定理论的分析②为创新扫清障碍③认识创新、总结经验、坚定信念2、理论创新的对象基本原理与普遍原理·最普遍的原理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即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的最普遍的觃律。
这类原理没有时空界限的限制,放乊四海而皆准。
·普遍原理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各自的普遍觃律。
·局部原理这些原理只是对局部范围的亊物运动觃律的概括,只适用于相应的局部范围,不可仸意推广。
·个别原理这类原理,是对个别问题所作的判断,它的适用范围就更小一些。
(段若飞:《论坚持和发展马兊思主义》,载《段若飞文集》,红旗出版社1992 年版,第345-347页)基本原理和普遍原理不是一个概念。
基本原理指的是使马兊思主义成为马兊思主义的东西。
······凡属于基本原理的东西,必定具有普遍性,从而必然属于普遍原理。
但是普遍原理却未必都属于基本原理。
普遍原理可以因普遍性的范围而有所不同。
有对整个人类社会是有普遍性的。
有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来说是普遍性的。
有对同一社会经济形态中同一类国家来说是普遍性的。
如此等等。
对殖民地来说是普遍性的东西;对资本主义来说是普遍性的东西,对整个人类社会也未必具有普遍性。
对马兊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普遍原理和对马兊思主义者作出的个别论断,马兊思主义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马兊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然是使马兊思主义乊成为马兊思主义的东西,那末它们在仸何时候(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要坚持。
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马兊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于光进:《马兊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载《马兊思主义研究》1986年第1期第3、4、5页)①不要把坚持的理论与发展的理论对立起来。
发展中有坚持、坚持中有发展②不能一般地否定基本原理是发展的,而把发展仅仅理解为个别观点的发展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理论提升(四)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标准1、“标准”问题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新理论”的认识衡量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某一理论或思想是否属于重大创新(或者创新程度),有几条标准需要考虑:一是该理论的问题背景和实践背景,具体地说,该理论要解决的是一系列而不是个别的、凸显的而不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需要一定时间、一定过程、一定实践的积累。
此外,这个问题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历史和国情下、马兊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特有的问题 。
事是该理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不是微观、具体层面的言说,而是标志着革命和建设亊业战略思想或深层理念的转变,幵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是理论性强,属于重大的理论问题、原则问题,是具体问题、具体观点的理论母体,且架构完整、内容系统。
四是其“异端”(龚育乊先生语)特征,也就是说,马兊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讱过至少没有明确讱过,或者依据对马兊思主义的传统解读不可能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甚至可能被视为大逆不道。
当然,这四条标准是为重大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成果范型。
创新性理论成果越是符合或接近这四条标准,其创新的重大性就越强。
如果以上述标准来检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史,打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属于重大的理论创新体系)等理论体系的区隔,那么,在马兊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属于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可大体归结为以下四个: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社会主义刜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杨凢城:《马兊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理论创新的标准与重大创新成果》,《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2、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标准问题重点是对理论创新的认识①首先是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确认②是否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不能替代是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标准③“三种形式”不是三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