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分析作品
《老人与海》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
《老人与海》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其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古巴渔夫圣地亚哥的奋斗和坚持作为主题,通过结构主义的叙事手法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困境。
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学分析方法,强调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系统性。
在《老人与海》中,结构主义的叙事手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采用了循环性的结构。
整个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搏斗、圣地亚哥与鲨鱼的对抗以及圣地亚哥回到家乡的旅程。
这三个部分彼此环绕,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
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生命的循环性和重复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复苏能力。
其次,小说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海明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将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斗争转化为对人类生存和意志的探讨。
大马林鱼象征着困难、挑战和命运的抗争,而圣地亚哥则代表了人类的坚持和勇气。
他们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渔夫与鱼的对抗,更是人与命运的较量。
通过这样的象征主义手法,海明威在小说中深化了主题的意义。
最后,小说强调了语言和叙事的重要性。
圣地亚哥在整个搏斗过程中,几乎是与自己对话,通过不断的自问自答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他的坚强和意志力。
海明威运用了内疚和回忆的叙事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
通过语言和叙事,小说传递了人类生命的复杂性和困境。
总之,《老人与海》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精心结构的作品。
通过结构主义的叙事手法,海明威以圣地亚哥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困境,使读者思考人类的坚持和命运的掌握。
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叙事技巧,更在于其传达的智慧和力量。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经典电影。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电影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美国笔记账房管理员安迪(Andy)的人生历程。
在安迪服刑之前,他错失了人类无尽的心理需求,包括爱、尊重和安全感。
然而,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允许他享受自由,尊重个人价值,并可以实现他的梦想。
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安迪的梦想是他拯救自己的最终希望,而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就是逃出监狱。
电影的结构十分巧妙,强调了“从下至上”的概念,表达了“承认现实,改变现实”的理念。
安迪从一名笔记账房管理员变成了一名股市大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律和精神活力,醒悟了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决心。
在结构主义观点中,《肖申克的救赎》表明:记住,即使你处于低点,你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改变你的现实,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宿命;让你的梦想成真,即使是落后的环境,仍然可以有一个希望的未来。
因此,本片给了我们一个鼓舞人心、充满希望的结局:通过勇敢和机智站起来,不要害怕梦想,不忘初心,我们也可以实现我们美好未来的梦想。
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角度分析电视剧《红高粱》
的物 质粮 食 。剧 中一 片红海 似 的高粱 地让 人热血 沸腾 ,无 边无 际 的高粱 地体 现 出生命 的力 量和 不屈 ,而顽 强 的红高
着 自己。忍 受 命运 的摆布 ,禁 闭在 单 家 ,活 的没 有激 情 , 力量 。她 说 :“ 活着和 死 了对我 来说 ,都 是一个 样 。 ” 通过 九儿 和嫂子 的二 元对 立描述 ,批 判封 建教条 伦理 制度 ,弘 扬反 抗反叛 的精 神和 追求 自由幸 福 的思想 ,进而 展现 蓬勃 的生命 力 的形态 。 2 . 嫂 子淑娴 自身的二 元对 立 :压 抑 V S抗 争 嫂子 自从 嫁进单 家十 几年 ,一 直遵 守封建 教条和 伦理 制度 ,一 个人 处在压 抑 闭锁 的世界 里 ,不 敢追 求 自己 的 自 由和 幸福 ,没 有生机 的活 着 。在九 儿嫁进 单家 后 ,对 九儿 大胆 追求 自己生活 的 自由 ,不 顾伦 理与余 占鳌 结合 ,持批 评态 度 ,但是 在九 儿几年 时光 的影 响和劝 说下 ,终 于迈 出
在九儿嫁进单家后对九儿大胆追求自己生活的自由不顾伦理与余占鳌结合持批评态度但是在九儿几年时光的影响和劝说下终于迈出了封建压抑的世界冲破封建枷锁不再守着贞洁牌坊虚126度光阴和罗汉喜结良缘抗争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视 文学
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角度分析电视剧 《 红高梁》
殷文朔 四川外 国语大学
摘 要 : 电视 剧 《 红高 粱》讲 述 了在 2 0 世纪 3 0 年代 初 ,主人公 九儿 和 余 占鳌在充 满 生命 力 的 山东 高 密大地 上 ,用 生命谱 写的 一段 关 于爱 与恨 、 生 与死 的史 诗 。本 文通 过 用结 构主 义 中二元对 立 的观 点对 电视 剧 《 红 高 粱》 中的主 要背 景 ,主 要人 物 ,和 主题 的分 析 ,来 批 判封建 教条 和伦 理制 度对 人 的压抑和 束 缚 ,弘扬蓬 勃发 展的 生命 力和追 求 自由、反 叛反 抗 的精神 。 关键 词 :结构 主义 ;二元 对立 ;红高 梁 ;封 建教 条 ;生命 力
影片《让子弹飞》的结构主义分析
法我们选取其中的前三个纵行。他指出, 如果我们要想知晓
事件过程, 就应按横行一行行地阅读( 历时) , 但如果想要知
道事件中包含的因素 , 就应按纵行- ̄ i l m 列的阅读( 共时) 。第
一
纵行包括小六爬在铁轨上听火车声 。 黄四郎在 自己的碉楼
上观察着张麻子一行人的一举一动。 第二纵行包括张麻子向
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提供了典型的个案材料。 列维一 斯特劳斯认为, 该神话有一个结构, 它是不可见的.
需要分析才能找出。 下面我们比照列维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劳斯对俄狄浦斯
的评价分析, 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影
片《 让子弹飞》 。 结构主义文论的优点 . 其一是打破了对文学的神秘化观
神话的分析模式, 根据前文所诉影片《 让子弹飞》 的故事单元
的开端和经过部分的内容阐述为例。列出了一串随机分布的
数字( 见故事单元分条情节叙述后的数字) : 1 , 3 , 5 , 7 , 9 , 1 , 2 , 3 ,
6, 8, 3, 5, 7, 8 , 9, 2 , 4, 5 , 8, 9 , 3, 4, 6, 7 , 8, 4, 5, 6, 7, 8, 2, 4, 5, 7, 9,
、
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影片《 让子弹飞》 的结构主义分析
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 , 它主要研讨 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 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 作品的人
物特性、 叙事视点、 叙事方式和结构。 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 相关性, 等等。下面, 我们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和结构主 义的方法着重对影片《 让子弹飞》 的叙事模式( 方法和结构) 。 文学叙事的模式包括了叙事的结构和叙事的方式两个 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运用列维一 斯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
是爱情还是殉情—《安娜.卡列尼娜》结构主义分析
是爱情还是殉情—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主义分析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凄美的爱情画面。
列夫〃托尔斯泰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在讲爱情故事。
这仅仅是作者为我们构建的表层话语组织。
从深层结构来看,《安娜〃卡列尼娜》蕴含着托尔斯泰的人生观和婚恋观。
对于他来说,致力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家庭伦理道德完善以及对困难者的悲天悯怀,是他的终生奋斗目标。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安娜的卧轨自杀,与其说她为爱情而自杀,倒不如说她是为伦理道德而殉情。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道德完善;结构主义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伟大的天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奉献给世界文学的一部名著,它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作为世界艺术极富有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其主人公安娜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评论家的关注。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以她的爱情追求为轴心散发着永恒的光辉。
但安娜究竟是在分享了爱情激情之后,认识到爱情的虚幻而促使她走上不归之路呢,还是仅仅把追求爱情作为人生的一个历程最终为了心中那纯洁爱情而以死抗争呢?本文试图运用结构主义理论来探究安娜的爱情与殉情,进一步分析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
结构主义认为作品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即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来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对文学作品阅读可感知的语言组织形式。
而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是作品中潜含的文化意义、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文化心理。
[1]P248《安娜·卡列尼娜》的表层结构即为安娜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不惜放弃上层贵族生活与世俗荣誉,最后却因社会的不许可和情人的不坚定等种种原因而选择卧轨自杀的凄美爱情故事。
根据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文本深层结构下的文化意义是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故事只是安娜追求爱情生活的一个历程,安娜最后的自杀正是她对纯洁、高尚爱情的执著信仰。
作者还利用另一条线索引导着安娜的人生,暗示着她的死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殉情,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人类发展前途的不懈探索。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它强调文本或作品中的结构和系统性,而不是个体元素或主题。
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主要涉及解构、语言符号学和符号学等方面。
下面将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1.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批评方法是通过揭示文本中的二义性和矛盾来破坏或颠覆传统的意义和结构。
例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论语言的起源》中,他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构,揭示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从而批评了结构主义的意义和真理观。
2. 路易斯·阿尔图塔的符号学路易斯·阿尔图塔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分析上。
他认为,符号不仅仅是一个代表事物的标志,而是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则。
通过对符号系统的批评,他揭示了文本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3.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批判米歇尔·福柯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权力批判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权力的运作和效应。
他认为,结构主义忽视了权力对主体的规训和控制,而权力则是文本产生和解读的关键因素。
福柯的权力批判揭示了结构主义对权力的忽视和缺陷。
4.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罗兰·巴特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符号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符号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多重意义和语境依赖性。
通过对符号的批评,巴特揭示了结构主义对符号的过度简化和抽象。
5. 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斯图尔特·霍尔是一位英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文化研究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文化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结构主义过于强调结构和系统,忽视了文化的变化和差异。
霍尔的文化研究揭示了结构主义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忽视和缺失。
6. 爱德华·萨义德的批判理论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美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批判理论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权力。
用结构主义文论分析《声声慢》
用结构主义文论分析《声声慢》接下来我们再来赏析第二首由李清照所写的一首词《声声慢》,那么这首词呢?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创作时代背景,对于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我想应该是没有质疑的。
作者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是一种沉重的哀伤,又是漫溢着忧患之愁的一曲生死恋歌。
在通常的诗词鉴赏中,我们往往是借助于诗词中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来赏析意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而在这本书中,王富仁先生另辟蹊径,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从语言词语的分类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了赏析。
首先,在进入诗词的赏析前,他还是先给我们铺垫了一些文学的理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把民族语言中的词语分为了三类:一类是人的外部感觉产生的词语;第二类是由人的自我心灵感受产生的词语;第三类是语言自身的功能和要求产生的词语。
而诗歌的语言大多集中在第一类语言上,就是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外感器官感受到的对象及其特征的词语。
这类直感中的词语具有最强的表现性,因为他们与人的心灵状态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这些词汇在诗词当中就是我们常常赏析到的意象。
这种词语虽然具有自身的表现性,但他们自身还不是诗词,比如花红、柳绿这些词语,它们各自分离开来,不是诗歌本身,只有将他们与人的内心、情感、情绪、精神状态联系起来时,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才能称之为诗词。
第二类词语是由人自我心灵感受产生的词语,比如悲哀、愁苦、烦闷。
它们是人们对自我心灵的某种感情、情绪、精神状态进行感受后的一个结果。
表面看它们最像诗的语言,因为它们常常是用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情绪。
但这类词语的诗的品格是极为低下的,它们仅有很薄弱的表现性,或者说他们只是说明性的,而非表现性的。
从语言的角度讲,人类的内心感受,不能有表达内心感受的词语直接进行表达,必须以外感产生的词语为主体组成特殊语言结构来承担,因而人类需要文学,需要诗词。
也就是说,王富仁先生将诗词中的语言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是外感产生的词语,第二类是内感产生的词语,而诗歌就是由外感词语和内感词语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语言结构。
《傲慢与偏见》 结构主义叙事学分析
主要叙事结构
过程 旧的有序状态 →打破→崩溃 →混乱→恢复 →形成新的有 序状态
相貌堂堂、
有良好教 养﹑广有 家财、有 些倨傲的 贵族子弟
聪敏、美丽、
内心丰富又 自尊自爱的 出身绅士家 庭的“小家 碧玉
旧的有序状态
二人都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行进, 没有发生任何关联 达西的密 友宾利搬到伊丽莎白家附近、成为 贝内特家的邻居则成了打破旧有秩 序的开端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由“事实”
构成的世界之中,我们生活在和 事实相关联的符号所组成的世界 中,意义并不是由作者规定的, 而是产生于符号的相互影响之中。
在18
世纪英国贵族文化中, 婚 姻是极为讲究门第观念的。这不 仅仅是为了维护贵族血统的纯正, 更多地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声望和 利益。
这种婚姻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象征秩序”上, 而并不顾及当事人的婚姻自主选 择权。所以那个时代贵族家庭的 婚姻是不自由的,往往受到家族 长辈的“象征性阉割”并被纳入 到整一的“象征秩序”之中
德布尔夫人反对达西娶伊丽莎白
的主要原因是伊丽莎白“出身卑 微、门户低贱”,处于“象征秩 序”之外。 伊丽莎白的回应:“他(指达西) 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 们正是门当户对。”
《傲慢与偏见》的 结构主义叙事学分 析
Βιβλιοθήκη 1107406010 宋皖湘 1107406011 袁雅婷 1107406012 王志花
《傲慢与偏见》,英国著名女性
作家简· 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 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 时社会上流行的赶上小说的内容 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 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 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 生活和世态人情。
结构主义解读西方文学作品
结构主义解读西方文学作品
结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批评理论,它主张将文本视为一个独立的自足系统,并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符号关系来解读作品。
在结构主义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文本内部结构: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内部存在一种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内涵。
2.符号分析:结构主义强调符号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
符号不仅具有表面意义,还具有深层象征意义。
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可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3.寻找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认为,文本内部存在一系列二元对立关系,如男女、善恶、高低等。
这些对立关系相互斗争、互补和平衡,共同构成作品的结构。
分析这些二元对立关系,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4.强调文化背景: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离不开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解读西方文学作品时,需要关注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以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
5.关注作者意图:结构主义认为,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在解读作品时,要关注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以更好地理解作品。
6.读者参与: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读者在解读作品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与作品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意义的生成。
总之,结构主义解读西方文学作品,需要关注文本内部结构、符号、二元对立、文化背景、作者意图和读者参与等多方面因素,以全面、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我为美而死结构主义分析
我为美而死结构主义分析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我为美而死——但却不能,Adjusted in the T omb在墓中安息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 was lain因一位为真理而死的人In an adjoining room--就躺在隔壁之屋——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 ?他轻声问我“为何而殉道”?"For Beauty", I replied--“为了美丽”,我答道——"And I--for Truth--the Two are One--“而我——是为了真理——二者为一——We Brethren, are" He said--我们,是血亲”,他说——And so, as Kinsman met a-Night--因此,像亲人在夜间相遇——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我们隔墙谈天——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直到青苔爬满唇际——And covered up-- our names--将我们的名字遮掩——以上译文根据蓝庭译本整理,以下简短赏析就像济慈在《希腊古瓮颂》里面写的''Beauty is truth, truth is beauty''一样,狄金森诗中对美与真的见解与济慈互文。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狄金森认为美与真如同兄弟,是血亲。
这里的“美”和“真”是美学和艺术里面的美与真,而按照与狄金森同时代的爱默生的观点,美分成三个层面,一是自然之美(物),二是道德之美(人),三是自然美景与英雄壮举结合之美(物与人结合),当然这三个角度都是人赋予的。
我想真指的真理和真实,不论美是哪个层次的,它与真紧密相联、息息相关。
结构主义解读作品
结构主义解读作品
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而非其内容或主题。
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来自于作者的意图,而是来自于作品自身的语言和形式特性。
在结构主义的解读中,首先会关注作品的“代码”或“规则”,这些代码或规则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结构。
例如,一部小说可能遵循特定的叙事模式,或者使用特定的象征手法。
然后,结构主义者会分析这些代码如何在整个作品中起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此外,结构主义还强调作品中的“二元对立”和“重复”。
例如,一部小说中可能存在善与恶、男与女、自然与文明等二元对立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往往会以某种方式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通过分析这些二元对立和重复,结构主义者可以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解读作品的方法是深入挖掘作品的语言和形式特性,以此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颇罗鼐传》诗歌的结构主义分析
《颇罗鼐传》诗歌的结构主义分析泽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101)摘要《颇罗鼐传》是一部诗文结合的传记,文章主要采用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和探讨诗歌写作对传记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通过对诗歌在传记各章节中比例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传记第二章“青少年时代”在全篇中的主导地位;其次,通过对诗歌写作内在结构的解析,提出佛道-俗事二分的语法结构是其诗歌写作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主义的分析揭示出缘起思想是统领其传记写作全篇的主导思想。
《颇罗鼐传》中的诗歌写作显现出了其重要意义,它在叙事之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传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颇罗鼐传》;诗歌;结构主义;缘起思想DOI:10.16249/ki.1005-5738.2021.01.011中图分类号I2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21)01-086-007《颇罗鼐传》是多卡夏仲·策仁旺杰于1733年著成的一部传记作品,学界已有相关的学术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传记所述时代的历史、政治等不同方面,从文学的层面去解读的有对传记历史与文学价值的评价[1]、对传记思想和艺术特征的总述[2]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但其中对传记中诗歌写作的研究还有可讨论的空间。
诗文结合是《颇罗鼐传》作品形式上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对其诗歌的讨论一方面基于作者的本意,《颇罗鼐传》在卷首诗中就已经表明,写作传记一方面“讲一点会使世界欢乐,悦耳动听充满着诗意”;[3]另一方面“还得绘出庄严的形象”。
[4]其中“诗意”与“形象”都同样重要。
所以,我们对该传记“诗意”的分析就势在必然。
此外,对传记中诗歌的讨论在学理上也有必要性。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传记这一文体,写人记事即可达到为人立传的目的,为何还要在其中穿插大量诗句?诗句对叙事的关系是积极有效还是累赘附庸、可有可无?如果诗歌必要,它是否可以脱离叙事而自成一体?同时期已有著作采用诗文结合的体式,如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那么该传记是否仅是因袭一种时代风尚,而无其他价值可言?……这些思考也促使我们提出《颇罗鼐传》中诗歌的艺术价值问题。
《英伦对决》结构主义分析
《英伦对决》结构主义分析《英伦对决》是一部英国动作片,于2019年上映。
本片以结构主义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可以从叙事结构、符号系统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
我们来看叙事结构。
本片的叙事结构基本按照经典的三幕结构展开。
第一幕是引入,主要是介绍了男主角杰克和女主角安娜的背景以及他们分别与犯罪组织头目的对抗。
第二幕是发展,其中男女主角合作并逐渐了解到对方的真实身份。
他们决定联手对付犯罪组织,并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决。
第三幕是高潮与结尾,男女主角与犯罪组织之间的冲突达到高潮,最终以男女主角的胜利和犯罪组织的被击败而收尾。
整个叙事结构紧凑而有张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我们来关注符号系统。
本片中有许多符号被使用来传达意义。
首先是标题中的“英伦”,表达了这是一部英国影片,并将英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片中的许多场景在英国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伦敦塔桥、泰晤士河等地拍摄。
其次是男女主角的形象和衣着,男主角杰克以他的英伦风格受到观众的喜爱,他的西装和领带也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时尚潮流。
最后是音乐,片中的配乐采用了一些英国摇滚乐队的歌曲,如“落地灯”和“大卫•鲍伊”的作品,进一步强调了英伦文化。
社会文化背景也是这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片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犯罪和权力的斗争。
犯罪组织的存在代表社会中腐败和不公正的一面,而男女主角则代表了正义和勇气,他们力图击败犯罪组织,维护社会的安宁与正义。
这种社会环境对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英伦对决》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我们可以深入分析该影片的叙事结构、符号系统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这种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背后的意义和信息,提升我们对电影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分析和悲剧主题试以结构主义方法解读《西游记》
《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分析和悲剧主题试以结构主义方法解读《西游记》一、本文概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悲剧主题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
本文将采用结构主义方法,对《西游记》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揭示其叙事结构的奥秘和悲剧主题的深远内涵。
结构主义方法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认为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意义来自于文本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等主要人物构成了叙事的核心,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
同时,这些人物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悲剧,也体现了作品深刻的悲剧主题。
通过结构主义方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层次感。
作品以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为起点,通过遇见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等人物,逐步展开西行取经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徒四人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实现了五圣成真的目标。
这一叙事结构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苦难和修行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
在悲剧主题方面,《西游记》同样具有深刻的内涵。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面临着种种困境和磨难,如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唐僧被妖怪捉走等。
这些悲剧性的事件不仅推动了叙事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生中的无常和苦难。
这些悲剧也展示了人物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坚持,从而赋予了作品以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指导,对《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和悲剧主题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这部古典名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二、《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分析《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结构之精妙,情节之丰富,人物之鲜明,都为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解读。
从整体结构上看,《西游记》采用了典型的“英雄历险”模式。
《英伦对决》结构主义分析
《英伦对决》结构主义分析【摘要】《英伦对决》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本文从结构主义角度对其展开分析。
在介绍了《英伦对决》结构主义分析的背景,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分别从故事结构、符号学解读、二元对立、角色关系和隐喻与象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探讨这些内容,揭示了《英伦对决》中的丰富内涵和复杂结构。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分析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篇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结构主义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
【关键词】《英伦对决》、结构主义分析、故事结构、符号学、二元对立、角色关系、隐喻、象征、成果、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英伦对决》结构主义分析的背景《英伦对决》是一部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影视作品,其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与符号。
在当今结构主义研究的背景下,对于《英伦对决》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结构主义是一种看待文本和文化现象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符号、差异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英伦对决》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中隐藏的符号、象征和隐喻,揭示故事背后的结构和意义。
通过对《英伦对决》的结构主义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作品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类情感,进一步拓展结构主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部作品,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1.2 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部分应包括对研究目的的解释和对研究意义的阐述。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剖析《英伦对决》这部作品的结构主义特点,探讨其故事结构、符号学、二元对立、角色关系、隐喻与象征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揭示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破解作品中隐藏的符号与象征,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他们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作品中表现的二元对立关系和结构主义观点,进一步揭示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梅朵悲剧的成因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梅朵悲剧的成因分析
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梅朵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
以下是对梅朵悲剧的成因的讨论:
文化冲突和社会结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展现了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繁
荣和动荡。
梅朵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人物,面临着文化冲突和社会结
构中的困境。
她既被贫困艺术家劳尔仰慕,又被富有的盖茨比所吸引。
这种文化冲突和社会分层使得梅朵在感情选择上犹豫不决,最
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刻板印象和社会期待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了当时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社会期待,这对梅朵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期待她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但
她却渴望自由和个人发展。
这种社会压力和期待使得梅朵感到迷茫
和无力应对,最终导致了她在人生选择上的失败和悲剧。
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也是梅朵悲剧
的一个重要成因。
社会中的道德偏差和虚荣心使得梅朵接触到各种
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她被迫参与一些虚伪的社交圈子,并受
到诱惑和背叛。
这些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最终导致了梅朵的堕落和
悲剧。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梅朵悲剧的成因可以追溯到文化冲突和社会结构、刻板印象和社
会期待,以及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
终导致了梅朵的人生失败和悲剧。
以结构主义解析王宏剑的《阳关三叠》
2012/10++TEXT/刘慨刘立梅杨健以结构主义解析王宏剑的《阳关三叠》引言结构主义是一种概括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为学科服务,为艺术服务,并成为大家研究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之一。
巴尔特就明确指出: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文化现象的方式。
这种方式起源于当代语言学的各种方法”。
[1]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作品本身而发现其内涵意义。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在艺术分析中,结构主义具有普遍适用性。
它的超越时空跨越时间的特点也将在结构主义的时空系统中获得合理说明。
结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思维方法,它所强调的就是整体间的意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可转换性。
[2]这种方法运用到绘画作品中就是画面各构成要素及意义以及传达给观者所引发的思考性。
本文以王宏剑的《阳关三叠》为例,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浅析体现在作品中的内容和意义。
一、能指和所指以及其引申的意义在作品中的体现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能指是符号的具体形式,如某字某词的发音,例如,汉字“猫”是能指;它所对应的所指就是这一汉字代表的“那种有四条腿,见人就喵喵叫的家畜”这一概念。
所指是符号指向的事物在人脑中的概念,是被传递的意义。
就一幅绘画作品而言,结构主义方法论中能指则可以理解为我们看见的画面内容。
《阳关三叠》是王宏剑获九届美展金奖的作品,描绘的是以小站广场上候车的人群为主体的一个场景。
蓝中带绿的灰色天空,高空中一轮逐渐失去光辉的月亮。
画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间一个写有红色586的陈旧时间牌,它矗立在天空和人群中间。
紧靠站牌左边是两个站立的人,面向我们的一个农民工正在寻找着什么,是找车票吧,天际已经出现鱼肚白,开往城市的列车也快来了。
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案例: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
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案例: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在《我们能跨越结构主义吗》一文中,我谈了结构主义对西方哲学和认识论上的贡献,对文艺批评理论的贡献,以及结构主义和语义学的基本概念。
针对的是国内跟这西方的自我修正后面跑,以为这样就先进不落伍了。
懂军事的人都知道,最先进的装备经常也是可靠性最差和最难掌握,而且再先进的武器,如果不会用或者用不好,其先进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完全无用的摆设。
西方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也大同小异,再先进的原理性和方法,不会用或者用不好,便只能是把概念当文字摆设。
再有就是,先进并不等于适用,所以才没有人在经典物理学的使用范围使用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有人用手机来缝衣服,尽管它比针要先进得多。
下面我就以具体的分析案例展示一下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在艺术作品分析中的适用性。
由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从文学作品分析开始的,因此简单说明一下其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使用。
我是在读法国文学的时候接触到这种方法和具体分析案例的,我的一个老师在讲到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时候,把小说分成描写(description)和叙事(narration)两部分,描写部分主要用符号学进行语义解码(decode),叙事部分主要对叙事结构类型的归纳(结构主义方法)。
比如,爱情小说的叙事结构可以归纳为爱情障碍与障碍消失,常见的障碍类型有:父母障碍、误解障碍、信仰障碍、种族障碍、道德障碍、世仇障碍、门第障碍、伤残障碍、舆论障碍、监禁障碍,等等。
从创作上看,爱情故事的发展过程便是设置与克服障碍的过程,障碍越大故事越感人;从道德上看,则是善的超越,障碍越大越难超越则心灵越善。
侦探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不断的假象迷惑,一旦真相暴露,故事便结束。
警匪、武打、战争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不断升级的危险、冲突和死伤,对抗实力与过程是故事的要点,一旦对抗结束,故事便结束。
美术属于空间艺术,因此不可能有文学故事那种在时间中展开的叙事结构,但是可以有在空间展开的场景结构,这种场景结构相当于文学故事中一个情节的定格,西方文艺复兴传统的绘画便是典型的情节定格式的场景绘画,因此,也可以采用结构主义分析,但是要变通一下。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虽然小说只有十几万字,但它不仅对美国文学界和社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深深吸引了许多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和家长以及教育人士的目光。
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角度,分别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索绪尔提出的二元对立批评方法和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及符号矩阵理论依次分析小说的叙事深层结构,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以及霍尔顿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挖掘文本内涵,剖析主题,得出启示。
论文的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小说文本的叙事深层结构,挖掘文本内涵。
托多洛夫认为文学作品里的每个故事都可以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根据其理论,该部分得出了叙事表层结构,另外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了小说文本的叙事深层结构。
该深层结构由三个命题组成:1.霍尔顿逃离熟悉的环境。
2.霍尔顿恍然顿悟。
3.霍尔顿回归现实生活。
论文在这部分最后挖掘出叙事深层结构下的内涵:霍尔顿的一系列行为逃离、顿悟、回归揭露出的是二战后美国社会青少年所面临的令人堪忧的教育状况。
其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功利化,家庭教育被忽视,社会教育被腐蚀和个人教育意识缺乏。
第二部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剖析主题。
索绪尔是最早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
他认为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都是在和另外的词或句形成二元对立的对比关系时,才表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此之后,二元对立便成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关系和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挖掘文学作品主题的有力工具。
本部分通过二元对立的批评方法分析了霍尔顿的英雄形象和反英雄形象,进一步挖掘出物质地狱和精神天堂二元对立的主题:首先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在异化环境下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由艺术规律解释清楚”(什克洛夫斯基语),是建立科学的批评方法的根基。
但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结构主义并非一概它们感兴趣,艺术作品的系统与结构才是它关注的焦点。
结构主义及其主张
结构主义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学科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在追溯结构主义发展的轨迹时,一般认为,它源于索绪尔语言学和俄国形式主义,中经布拉格语言学派进一步探索,至六、七十年代法国诸多名家纷纷发表新作而臻于繁荣。
不过,区别对待现代结构主义和布拉格学派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两者虽然不无共同之处,其间的差别却也不容忽视。
现代结构主义的先驱是法国社会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C. Levi-Strauss,1908—),他借用索氏理论来研究神话、仪式、亲缘关系、甚至饮食成规,其成名作是《结构主义人类学》(1958)。
在法国其他的结构主义学者中,罗兰·巴尔特( Roland Barthes,1915—)、阿尔杜塞( L. Althusser,1918—)、惹奈特( Gerard Genette,1930—)、福柯( M. Foucault,1926—)、拉康( Jacques Lacan,1901—)等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比较密切。
但多样化和跨学科,仍是他们学术研究的总体特色。
几乎在结构主义鼎盛之时,另一位法国学者德雷达( Jacques Derrida,1930—)就提出了他的反面意见——解构( deconstruction )观,兼之结构主义巨匠巴尔特的学术兴趣渐渐有所转移,这一思潮在国际上的声誉便低落下来,继之进入了后结构主义时期。
就方法论而言,索绪尔那本被视为经典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到底给了结构主义者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呢?第一,索氏主张语言学关注的焦点,应该从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ies,即纵向地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转向共时研究(synchronic studies,即把语言当作某一时间断面上的体系,横向加以研究)。
第二,他把历来惯称的语言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制约语言运用的潜在体系,他称之为“langue”(通译作“语言”);一部分则是人们实际运用的语言,他称之为“parole”(通译作“言语”)。
第三,在语言成分的相互关联中,他认为有所谓的“横组合( syntagmatic )关系”(即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纵聚合( paradigmatic )关系”(即在一个结构中的某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纵向关系)。
2 第四,对于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他还区分出了“能指”( signifier,即表示某种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符号本身)和“所指”( signified,即用符号所表示的物质实体或抽象概念)。
3 这种观察事物的共时角度和个体与体系以特殊方式相互依存的结构观,成了结构主义者(以及符号学家)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他们亦步亦趋,把个别文学作品视为类似于“言语”的东西,由此再来确立支配作品形式的原则。
正如惹奈特所说:
按照索绪尔的见解,文学“产品”是一种“言语”( parole ),是一系列部分自主的、无法预言的个人行为;而社会对这种文学的“消费”则是一种“语言”( langue ),也就是说,是一个其部分(无论它们的数量和性质如何)在有内聚力的体系里要接受支配的整体。
4
其次,结构主义者也效法语言学家的做法,把关注的焦点从历时层面转到了共时层面。
他们摒弃了文化环境中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中的传承脉络,一味去寻找作品结构中的模式或范型。
叙事作品特别适宜做结构主义分析,而在这一研究领域,其操作过程还明显与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 Vladimir Propp,1895—)的著述有因缘关系。
普氏研究了一百个俄国神话故事,发现其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共同因素,例如七种“行动范围”( spheres of action ):坏人、捐献者(施主)、助手、被争相求婚的公主及其父亲、信差、英雄和假英雄。
他不称“人物”,而称“行动范围”,旨在强调行动本身,而非行动者,从而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人物行动的潜在结构。
普洛普还发现,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有三十一种所谓“功能”的结构因素也重复出现。
按照他的说法,“功能”是“一种人物的行为”,但它对整个行为过程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故事讲述的惯例决定着这些功能的排列顺序。
所以普氏说:“就其结构而言,所有的神话故事都属于同一种类型。
”(《民间故事形态学》)
回答人的补充2009-06-29 08:50
结构主义者同样仿照普洛普的做法,为叙事作品辨认功能因素。
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言》(1966)一文里,巴尔特也分辨出了小说的两个层次——“人物”层和“功能”层。
乔纳森·卡勒认为,后一名称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建议采用巴尔特在《S/Z》(1970)中所用的术语,而称作“词汇单位”( lexie )层,并且重下定义如下:“‘词汇单位’是最小的阅读单位,是本文的延伸物,它由于具有不同于邻近延伸物的特殊效果和功能,而被分离了出来。
因此,它可能是从单词到一小组句子的任何语言单位。
”5 格雷马( A.J. Greimas,1917—)则借用语言学概念“行为体”( actant )来代替对应于“功能”的结构因素。
从字面上看,“行为体”是指完成或从事行为的人或物,而实际上,它指的是叙事作品中不同角色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或作
使命完成后的受益者)和“得利之物与敌对之物”(包括助手与敌手)。
格氏后来又指出,前两种是基本的轴向,由此还能衍生出其他的叙事轴向。
从上述可知,无论是普洛普还是他的仿效者,无不把个别的叙事作品当作“话语”6 ,而这些“话语”要受“语言”成规(即格雷马所谓的“叙事语法”)的支配。
其他法国学者也做了种种探索,•如拉康的无意识结构研究、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等等,他们均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结构主义思想,尽管其中有人并不自认是结构主义者。
在法国之外,美籍俄裔学者罗曼·雅可布森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他曾经与列维-斯特劳斯合作,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过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猫》,一时传为趣闻。
他倡导“文学性”( literariness )研究,强调诗学应该探索语词结构,并且根据索氏所谓的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推导出了“对等原则”(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以之阐明语言因素的结构法则。
此外,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1975)、罗伯特·斯科尔斯( Robert Scholes )的《文学结构主义导论》(1974)、特伦斯·霍克斯( Terence Hawkes )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977)等书,均公认是英语国家阐发结构主义的代表作。
两元对立:两种事物之间的对立。
比如:从细节上的二元对立、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重大事件上的二元对立、情节结构上的二元对立的等。
最初的结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派别,以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学范畴,用结构的方法去阐释文学现象,分析文学的内部规律,得出文本的意义旨向。
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灵活的,有时属于一种本体论,有时又属于一种认识论,甚至是方法论。
结构主义后来发展为后结构主义,再后来,解构主义又对其进行了彻底性地颠覆。
结构主义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一、整体性。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
二、共时性。
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
至于一种语言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内部诸成分的序列。
三、由于它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共时性,决定了它能适应多个领域。
结构主义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