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
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姓名:陈卫东班级:09级城市规划2班学号:312009*********任课老师:钟健目录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 (2)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结构和材料 (2)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2)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4)四、土家族吊脚楼的代表——凤凰吊脚楼 (8)五、小结 (9)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
主要集中在湘、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点突出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本文拟就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作粗浅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促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结构和材料土家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者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者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文化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土家族人民生活的重要象征,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
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文化空间的独特性、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独特性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它是在山区地形险峻的情况下,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吊脚楼以悬挑的方式建造在山间悬崖峭壁上,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能很好地抵御雨水的侵袭。
吊脚楼不仅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吊脚楼的室内空间设计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吊脚楼的内部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起居室,下层为畜舍和风雨廊。
起居室的设计考虑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这种独特的室内空间设计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外流,土家族吊脚楼逐渐面临着被遗弃和荒废的风险。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吊脚楼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由于吊脚楼的维护成本较高,很多吊脚楼在农村地区逐渐废弃。
在这种情况下,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不仅是为了保护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为了有效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1. 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吊脚楼文化空间。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明确吊脚楼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可以设立相应的经费用于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和维护。
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
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房。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关于土家族的吊脚楼有几个传奇:传奇一传奇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攻击。
人们为了平安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攻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经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逼。
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方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今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攻击了,这种建筑空中住房的方法后来就进展成的吊脚楼。
传奇二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观察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
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
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
龙王一见,懊悔不该答应。
只好牵强地说:“用后还回来。
”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
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
”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从今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
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等省份。
在鄂西地区,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鄂西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和拓展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要加强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
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土家族吊脚楼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加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工作。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土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应该加强对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工作,修缮和修复已经受损的吊脚楼,做好保护性开发,确保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和体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土家族文化,让土家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要加强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开发利用。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吊脚楼文化空间的旅游和经济效益,加强对吊脚楼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提升吊脚楼旅游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品牌效应,让更多的人通过旅游方式来了解和体验土家族吊脚楼文化。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推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设美好乡村、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探析吊脚楼建筑艺术价值的传承及运用
探析吊脚楼建筑艺术价值的传承及运用作者:王红英刘波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5期吊脚楼作为鄂西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
本文从吊脚楼的乡土建筑生态艺术传承和山地建筑生态艺术传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挖掘出更多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价值,更好的传承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价值魅力。
今天的吊脚楼依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落式样。
无论是从营造的思想、建筑的色彩、装饰的特色还是从生态艺术价值的体现,都对以后建筑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传承意义。
吊脚楼乡土建筑生态艺术传承1. 乡土色彩鄂西现代的吊脚楼乡土色彩以雅致柔和的灰色调为主,同一种建筑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并相互协调。
吊脚楼房屋的主体颜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屋顶依然保持着现有的风格盖小青瓦和黑瓦,墙和屋顶用木材颜色或青蓝色基本上维持现状。
最忌讳用红色、黄色、白色三种颜色为主体颜色。
吊脚楼建筑最基本的形式是砖和瓦屋顶,利用灰色调以及灰白为主的外墙材料,打造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形态及开埠时期、陪都时期和抗战时期的建筑。
为此,新规划项目凡体量和高度符合传统建筑特征的,规定其风格按土家本地传统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和审批。
从用材上来讲,运用当地天然材料资源开展建造活动也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
2. 乡土形态吊脚楼的形态是在自然浸染中的人工再创造,其中有物质因素,更有人文因素。
它所传承的人文思想,从根本上赋予了它独特的民族神韵,体现出了土家人的生活意蕴、风土人情、审美情趣,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向世人昭示着土家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土家族勤劳的生产作风,淳朴的生活习惯,执着的信仰追求,独特的风土人情,使民间建筑的优秀手法能够在今天的建筑中有所延伸。
对鄂西土家族地区来讲,外来文化、异域建筑由于具有文化的异质性特点,与区域环境、区域文化非常不和谐。
在这里,吊脚楼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居形式,已经在演变过程中完善了多种适应性。
鄂西吊脚楼建筑装饰艺术赏析
土家人 的石雕 大 多出现在 门枕 石 、 柱基 石 、 上马 石上 , 石料
大 多是 就地取 材 , 一般是 建房 时将开采 出来 的石头修饰 成所 需 要的形状 。也 有大户人家从 远处 运来的特种质地 的石材修饰成 相应 的形状 , 再 由石雕 艺人雕刻上有 一定 寓意纹饰 的图案 。如 ,
球、 莲花 盛开 等丰富多样 的吉祥 富贵纹样 。
结语
鄂西土 家族 的建筑装 饰历 史悠久 、 博 大精 深。它那 丰 富的 装饰文化 、 特有 的装饰语 言及其 丰富的装 饰风格 , 使 我们欣 赏到
其 与茶文 化的融合 , 显现 出在材质 、 工 艺、 使用 功能及文 化上无
可比拟的优势 , 发展前景广 阔。
一
生活方式 、 生产方 式和 价值观念 , 兼具 物质文化 和
非物质文化 的双重属性。
、
宜兴 紫砂 陶艺 与 中国茶文 化
宜 兴紫砂 陶的品种极为 丰富 , 大致分为茶 壶 、 雕 塑、 花盆、 花瓶 、 壁饰 、 文具 、 餐具、 摆件等。其 中,
紫砂茶 壶最具代表性 , 它的发展与 中国茶文化的发 展有着直接 的关 系。
门枕 石是立 于门框之 下的墩 , 在 结构上 有加 固门框 的作 用。石 雕艺人 通 常将 门枕石 露 出外面 的基 石部分雕 成 圆鼓 形 , 在 四角
上雕刻“ 三 阳开泰” 等各种 吉祥寓意 图案 。柱基 石是 吊脚楼 的顶 梁柱 , 石雕 艺人 再依 据 主人爱好 雕 刻相 应 的纹饰 , 如狮子 滚绣
茶源 于中国, 传播于世界 , 中国是茶 的故乡。茶 之为饮 自神 农 开始 , 渐成风俗 , 到唐 代 时 已非常盛行 。人 们 的饮茶 由茶饮 、 礼饮 逐渐 变成一种欣 赏与嗜好 , 已经 大大超越 了饮 茶解 渴的范
土家族的“文化生态博物馆”
土家族的“文化生态博物馆”——以文化生态学观点解读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的“文化生态博物馆”——以文化生态学观点解读土家族吊脚楼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而吊脚楼则是土家文化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具有非凡的文化生态内涵。
本文以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和视角,从吊脚楼的形成与建筑风格、文化生态内涵、现状与发展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土家族吊脚楼。
关键词:吊脚楼,文化生态学,内涵,发展正文: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千百年来,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民族特点突出、地域色彩鲜明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可以说它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广泛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
一、吊脚楼的形成与建筑风格土家族的吊脚楼的产生应该从人的基本实践活动说起。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无论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物质产品,或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因此从吊脚楼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一定的建筑形式和当地的文化是分不开。
土家族吊脚楼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家聚居地大多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带,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暖夏热、加之很大部分地区是在盆地的边缘,更加剧了夏季的炎热。
以木构架的吊脚楼不仅进退灵活、适宜高低错落的地理环境,而且适宜这里的气温和气候条件。
我国古代“风水”学说中也有“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之说,因而它们也成为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显示出我国传统风水的美学情趣。
风水知识在武陵山区相当普及,从土家人选址建宅整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看到传统风水格局的应用。
他们尊崇“座山”、“面水”的风水习俗,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寒流,面水可以招迎夏日凉意。
沿河两岸建造的吊脚楼座北朝南或座南朝北,都有一座树木茂盛的主峰来作“龙山”,周围重叠的山峦构成环绕的空间,能“藏风聚气”。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属于土家族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
吊脚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对于地方风土人情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保护与拓展两个方面分析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拓展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吊脚楼文化。
鄂西吊脚楼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但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吊脚楼的保护形势并不乐观。
一方面,部分吊脚楼在现代化建设中被拆除或改造,一些吊脚楼因自然环境变化,如山体滑坡、土地沉降等,也面临倒塌的风险。
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传承和拓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吊脚楼文化的传统技艺和工艺正在逐渐失传,吊脚楼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未得到全面挖掘和传播。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工作,需要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应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吊脚楼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管理。
应加强对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科学调研和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吊脚楼的分布情况、数量特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为后续的保护和拓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还需要加强吊脚楼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培养一批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人和技艺传承基地,通过传统的技艺传承和创新,保护吊脚楼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还应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吊脚楼文化节、展览和演出等形式,将吊脚楼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民群众,提高吊脚楼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呵护,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空间视阙下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咸丰县
【城市建筑研究】一、文化空间的概念“文化空间”也被称为“文化场所”(Culture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
亨利·列斐伏尔(H.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中,最早提出了“文化空间”一词。
文化空间更通俗的表达为:大家一致认可,经过时间的推移,由群众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确定或形成的,并在特定的时间区域举行的文化活动的场所或者时间。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并且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二、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吊脚楼建筑多分布在鄂西、湘西、黔东南等西南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2011年5月由湖北省咸丰县、湖南永顺县、重庆市石柱土家自治县共同申报吊脚楼营造技艺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丰县地处武陵山东部,自古有“荆南雄镇”之美称,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咸丰县境内土家族吊脚楼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有着“中国干栏第一乡”的美誉。
咸丰县水井坎保留着传统的吊脚楼群,院落前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因此得名水井坎。
三、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困境(一)吊脚楼营造技艺与依赖传承人传承的困境咸丰县目前吊脚楼技艺传承人有25名,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名。
通过对咸丰县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万桃元的访谈,了解到在咸丰县内吊脚楼技艺传承目前依靠行业传承与血缘传承,通过亲属间与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进行技艺的传承。
传承人在对吊脚楼技艺进行传承时,徒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而今吊脚楼技艺的学习,对于传承人的徒弟而言,学习技艺所获得的报酬并没有比外出打工所得的经济收入更乐观,而且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学习时间可以说是需要长期以往的积累;有些徒弟能够很好地掌握建筑技艺,能够成为掌墨师,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还是学习了很久也只能习得其中一二,而且学习时间长久,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出师,成为掌墨师,这样的学习节奏,加之不适合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所以导致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青年越来越少,大部分还是在依靠血缘传承。
土家建筑之吊脚楼
土家吊角楼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
苗族、土家族多居住在山区,坡度较大。
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
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
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
"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角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吊角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角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角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乡村振兴战略下鄂西土家吊脚楼建筑景观的传承与发展
的同时把自然景观和地域民俗文化资源相融合,形成乡土地域特色景观价值的再造,如何在规划中既不同于自然景观又有别于城市景观,在尊重本土生态方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地域性的景观规划设计,从而提升乡村形象与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是乡村景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 鄂西土家吊脚楼乡土景观概述吊脚楼,也叫“转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形式,与一般干栏又有所不同。
干栏本应是全部悬空的,而鄂西地区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厢房除一边在实地上和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仅靠柱子支撑,因此鄂西吊脚楼实为半干栏式建筑,是土家族先民智慧的体现,有着“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特征,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文化是巴文化的重要源头,土家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的特色民俗与建筑文化特征。
武陵山区的传统吊脚楼就代表了土家文化在民居建筑景观中的完美体现,“南人巢居,北溯穴居”,“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头大似巢居”。
这种“巢居”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有着独特的景观装饰特征,不仅不用一钉一铆,采用穿斗式的木结构,而且在建筑选址上注重天人合一,依山就势。
土家族一直遵循和谐的“道”,追寻一种山水、自然与人相协调的意境。
1.1 吊脚楼建筑结构特征鄂西土家吊脚楼形式多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是乡土景观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其住宅规模依据屋主经济状况而差别较大,普通农户一般“三柱四骑”或“三柱二骑”,经济条件较好的为“三柱六骑”,大户人家则是“七柱八骑”,或带天井的“四合院”。
土家人还在吊脚楼四周栽种各种花草果树,一般东种桃柳,南种梅枣,西种杷榆,北种柰杏。
吊脚楼建筑的主要特征一是架空,二是悬挑。
“架空”是对环境的因地制宜,能够适应复杂山坡地形地貌,避开摘要 鄂西土家吊脚楼是土家族独特的文化景观,其传统技艺、装饰手法、建筑形态都极具地域特色,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新建筑材料的替代、村民保护意识的淡化、村落乡土景观的缺乏,鄂西吊脚楼景观传承出现了危机。
非遗中国: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吊脚楼建筑土家族
⾮遗中国:⼟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吊脚楼建筑⼟家族 本⽂由新浪⽂化综合整理发布 ⼟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化传统技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辖区内。
2011年5⽉23⽇,⼟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第三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家族先民古居溪州。
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垒屋、以⽯洞⽽居。
“洞⽳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统⼦⼤屋;“树巢居”则是⼟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的转⾓吊脚楼,成为溪州⼟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
⼟家族转⾓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形成,除了与兄弟民族建筑⽂化在⼈类⽣产发展中不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的历史原因外,还有武陵⼭区恶⽔凶⼭坪地少,建房必须依⼭就势的客观原因。
全民彩票 技艺特⾊ 咸丰的吊脚楼⼤多是飞檐翘⾓,回廊吊柱。
在单体式的吊脚楼中,有的是四合天井三⾯回廊,有的是撮箕⼝东西(或南北)两厢房各三⾯回廊,有的是“钥匙头”两⾯回廊。
它们有的依⼭⽽建,有的临溪⽽⽴,有的悬在⼭边,有的矗在平坝……各具特⾊各显风采。
⽽最值得⼈们称道的和咸丰⼈引以⾃豪的⼜是吊脚楼群。
咸丰的吊脚楼群各具形态,遍布全县各地:位于唐崖河东岸的刘家⼤院吊脚楼群坐落在⼀个四⼭环抱的⼩平坝,依⼭⽽建,坐东朝西,20多座吊脚楼错落有致,连成⼀⽚,远远望去,绿树翠⽵掩映,炊烟薄雾缭绕,别有⼀番幽静逸趣。
尖⼭乡⼤⽔坪龙洞的吊脚楼群以严家祠堂为中⼼;参差错落,⼗分美观。
王母洞吊脚楼群处在青⼭环抱之中,四合⽔、三合⽔的建筑连在⼀起,俨若世外桃源。
当门坝的吊脚楼群依⼭⽽建,逶迤瑰丽。
⽼⾥坝村团坡的吊脚楼群顺⼭坡⽽建,⾼⾼低低,层层叠叠,起起伏伏,错落有致。
⼩村乡⼩腊壁吊脚楼群,顺着南河西边⽀流⼀发源于黄连咀的溪流依⼭⽽建,逶迤⽽连绵,秀丽⽽别致。
新场蒋宅的吊脚楼群,除四合天井三⾯回廊外,正房两边尚有⽿房;是⽬前恩施所发现的最⼤吊脚楼——可容纳⼀所新场中学。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是我国南方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之一,它受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它自身缺少创新和有效的人为传承,民族文化正走向文化衰减的恶性循环,对其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和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结合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保护案例,探讨对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概况1.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成因湘西吊脚楼的成因应该从人的基本实践活动说起。
然而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它与当地的文化是放不开的。
其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生态环境对土家族吊脚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水源、土地,地势和资源都是其主要因素。
湘西地区山峦重叠,河流众多,又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带,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冬暖夏热。
此外山中常有野兽毒蛇出没,因此以木构架的吊脚楼不仅进退灵活,适宜高低错落的地理环境,而且适宜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建筑诞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土家人在寻找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中,有效地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得十分自然和谐调,透映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起伏错落的木构吊脚楼群,流动的河水,丰富的山林资源,不仅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理想“生态环境”,而且建立了人与天、地的和谐性,保证了土家人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山泉汇流的河水,有利健康,同时促进水运交通商贸的发展和生活灌溉用水的力便;两岸河堤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茂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
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力一面,注重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同时重视与居住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环境质量。
历史文化:在原始社会,古代巴人的居住方式是是穴居和巢居,而随着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的进步,居住方式逐渐演变成干栏式建筑。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吊脚楼建筑和文化一直是吸引游客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吊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因此,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变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保护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鄂西土家族的祖先从南方迁徙而来,在当地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吊脚楼建筑是指房子的一层用来存放粮食、农具和其他物品,而人们住在楼上的层。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加居住空间,还可以保护农作物免受湿气和老鼠的侵害。
此外,吊脚楼建筑还融合了土家族的文化和信仰,如龙船坝寨的“龙”字寓意“带来好运”。
为了保护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规,规定吊脚楼的保护措施和建筑标准,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力量参与保护。
如果侵犯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任何人或企业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和惩戒,以确保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和传承。
其次,应该加强对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修复。
目前,许多吊脚楼已经面临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需要及时维修和修复。
此外,应该引进新的材料和技术,用于替换旧的和损坏的部件,保证修复的质量和持久性。
同时,应该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管理和维护,例如将这些建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为其建立专管理机构,确保其安全和保障其接下来的发展。
最后,应该拓展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功能和价值,使之成为现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成为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特色和资源。
政府和企业应该成立联合会或其他机构,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后代了解和欣赏这样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在当地维护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稳定。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作者:戴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2期摘要:建筑空间的物质功能、精神建构和文化认同体现了土家族的特色文化。
调研发现,通过对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吊脚楼建筑场所文化归属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土民俗,还能进一步找到建筑营造的民族性文化空间,发现其对于民族团结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传承;拓展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115-02一、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中的文化内涵(一)“场域—惯习”与吊脚楼营造文化空间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布迪厄认为,场域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社会空间,确切地说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
场域性的惯习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地方性” 文化内涵。
吊脚楼中的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都是一种场域性的惯习、一种空间宇宙化观念。
这些地方性知识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如土家族上梁仪式歌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是社会惯习交织的空间,民族文化在其中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自然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二)声景文化在吊脚楼建筑场所空间中的艺术作用一方面,声景文化与吊脚楼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价值,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则更是这样。
经过调查,在我国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有很多,通过口述历史记载,传承了很多重要文化。
与此同时,这种方式更加生动、鲜活,能够客观呈现历史事件,具有真实性特点,将声音传述与文字记载结合起来,使历史文化传播更具特色。
另一方面,在我国一些乡镇地区之中,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在文献记载等方面存在文字表达不足等问题。
而声景文化则是将口述历史的方式与文献记载有效结合,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方便人们传承文化。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摘要】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
在正文部分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布局特点等;然后探讨了保护与修缮措施,提出了文化空间拓展策略,强调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总结了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的重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文化空间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修缮措施、创新、重要性、发展建议、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传统的土家族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象征,是他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吊脚楼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近年来,随着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工作的不断推进,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前,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已成为当地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展开探讨,旨在为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对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拓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保护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吊脚楼进行保护,可以保留土家族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与住居文化
26撰文/商艳云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与住居文化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木制构造、雕刻艺术及代表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土家吊脚楼的建造技艺与住居文化内涵颇有价值。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冲击下,吊脚楼面临着年久失修,无人居住,营建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以恩施州咸丰县作为考察对象,对吊脚楼的空间形态特征、建筑模数规律与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对其住居文化进行阐述,针对性地对该区域住居文化保护、发展提出建议。
吊脚楼的选址与布局土家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大山之中,长期的山中劳作使得土家人一直都敬畏大自然,在他们的文化风俗中处处体现着对自然的膜拜。
建造吊脚楼也不例外,风水理念体现在土家族吊脚楼建造的各个环节。
从选屋基、架罗盘、备料、敬山神,再到敬鲁班、包梁,土家人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显示着自己对风水的独特理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家族吊脚楼的选址被称为“卜宅”或“卜居”,通常采用架罗盘来看场地风水,利用五行八卦来判断“龙(山脉)、穴(宅基)、砂(山象)、水(水征)”,将风水与自然环境中的风向、日照、温度、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相结合,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基本条件来进行屋场选址,追求好的居住环境。
居住在一个背靠青山,面向小溪,视线开阔的场地是屋主人希望好的场地带来多福多寿、子孙兴旺的精神追求。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坐北朝南,负阴而抱阳。
这是对住宅择地和选址中遵循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风水标准。
土家族山多地少,为了少占耕地,房屋往往依山而建背靠高山,房屋藏风聚气。
房屋的修建朝向多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
在恩施地区,如咸丰县麻柳溪村村民往往选择这种房屋朝向和方位,背靠青山、屋场前方开阔,既能朝阳取暖,又便于日常晾晒,是建房最理想的朝向。
如(图1)。
图1 咸丰县麻柳溪村吊脚楼选址27传统居住模式类型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形式多样,建造时根据主家需求、经济条件和场地环境进行灵活营建。
因此在恩施地区很难找到形制完全相同的吊脚楼。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研究》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研究》一、引言鄂西地区,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而闻名。
其中,土家族的吊脚楼作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
本文旨在研究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传统建筑元素,并探讨其创新设计的应用,以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
二、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1. 结构特点土家族吊脚楼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梁柱式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其独特之处在于楼体半悬空,下方架空,形成独特的“吊脚”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有利于通风防潮,还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 装饰艺术吊脚楼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包括雕刻、绘画、刺绣等。
其中,木雕艺术尤为突出,常用于门窗、梁柱等部位,图案精美,寓意吉祥。
此外,色彩运用也是吊脚楼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红、黄、蓝等鲜艳色彩为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创新设计研究1. 结合现代科技在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与吊脚楼设计相结合,例如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同时,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2. 融入绿色理念将绿色理念融入吊脚楼设计,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可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设计出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筑外观和空间布局。
3. 创新空间布局在传统吊脚楼的基础上,创新空间布局,以满足现代居住需求。
例如,可设计开放式厨房、多功能客厅、家庭娱乐区等现代生活空间,使吊脚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四、实例分析以某地土家族吊脚楼的创新设计为例,该设计在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绿色理念进行创新。
具体包括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时融入绿色理念,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开放式厨房、多功能客厅、家庭娱乐区等现代生活空间,使吊脚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鄂西吊脚楼传统民居聚落营造技艺与经验启示
2.1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与大自然和谐共
生的理念,“居于山水之间”是中国人对 居住环境的不懈追求,山地建设也逐渐 成为建设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较于平地建筑,山地建筑设计则在空 间设计中加大对中国传统“三远”之思的 考量,此外山地生态环境体系比平地更 为复杂,因此在设计上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充分利用自然与地理的多方位条 件,将顺势而造、就地取材等理念充分融 入到山地建造之中。
由土家祖辈世代遗传下来“适应自 然、顺其自然”的营建思想,反映了土家 人古朴淳厚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秉承“天 人合一”的理念,在面对大自然的考验
安徽建筑
图 9 悬挂虹吸系统的简支梁计算
图 7 悬挂虹吸系统的檩条设计参数输入一
图 8 悬挂虹吸系统的檩条设计参数输入二
相传土家族、苗寨代代相传的匠师 们建造房屋从不使用图纸,往往根据具 体基地条件结合人们的需要制定出相应 的建造方案。其中最基础的属“五柱四 瓜 ”式 ,由 此 衍 生 出 的 还 有“ 三 柱 四 瓜 ” 式、“五柱六瓜”式和“七柱六瓜”式,甚至 可以做到“七柱八瓜”式。其造型独特,类 型多样,但不管怎么变,至今仍保持“一 明两暗三开间”的固定模式,而且必须保 证三开间上屋的其中一间作堂屋。这种 布局方式既体现出土家人对传统民风民 俗的继承和延续,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 代“法天祭祖”的礼制文化。
鄂西吊脚楼传统民居聚落营造技艺与经验启示
王红英 ,陈哲 ,羊翔宇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作者简介: 王红英(1974-),女,湖北襄阳人,毕业于湖北 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教授。专 业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 2019年武汉研究院立项课题 《文旅融合背景 下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而鄂西地区则是土家族
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
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鄂西土家族吊
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护和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
的问题。
一、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吊脚楼建筑大多建于山区,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设
计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融合。
吊脚楼建筑
采用木质结构,楼下悬挑支撑在地基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可以防潮防潞,还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这种建筑方式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还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合理,将生活空间、祭祀空间和储物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宗族崇拜、祭
祀仪式等传统文化习俗。
吊脚楼还是土家族传统节庆活动和集会聚会的重要场所,承载着
土家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严峻的保护
挑战。
一方面,大量的吊脚楼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原因而面临倒塌和消失
的危险;一些吊脚楼虽然得到了修复和保护,但在保护过程中却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
和历史风貌,严重影响了其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与此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土家族青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吊脚
楼文化空间内部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习俗也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失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还对土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
豪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有效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拓展
举措。
应加强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传统工艺方法,集中力
量对部分严重损坏的吊脚楼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其建筑安全和历史风貌。
要加强对吊脚
楼文化空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遏制一切可能导致吊脚楼破坏和消失的恶劣行为。
在保护吊脚楼建筑的还需要注重吊脚楼文化空间内部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的保护和
传承。
可以通过设立吊脚楼文化保护基金,资助相关研究与传承工作,开展吊脚楼文化传
统的教育推广和民族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提高人们对吊脚楼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和传承意识。
可以通过发展吊脚楼文化旅游,拓展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吊脚楼具
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参观和体验,因此可以通
过对吊脚楼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打造吊脚楼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丰富和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民族文化节庆等形式,为吊脚楼文化空间注入新的
活力和生机。
可以邀请文化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前来吊脚楼进行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举
办吊脚楼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吊脚楼文化,推动吊脚楼文化空
间的传承和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
意义。
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不仅是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也是对我国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将吊脚楼文化空间打造成
为我国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