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 论述类文章阅读 分析综合

合集下载

《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专题课件:14-2论述类文章阅读 分析综合

《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专题课件:14-2论述类文章阅读 分析综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 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 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 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 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 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 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 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 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 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 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 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 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 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D.中国艺术的理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 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 称范例。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推 论结果“才能读出更多新意”错。作者并不是说“语言简短,才 能读出更多新意”,而强调的是“富于暗示”的语言。
答案:C
答案:A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 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 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 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 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 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 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2014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4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4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

(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

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

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专题10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2)

专题10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2)

2014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10: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一、(9分)【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4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2期)专题10科普、论述文阅读(含解析)

2014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2期)专题10科普、论述文阅读(含解析)

2014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2期)专题10 科普、论述文阅读(含解析)一、(9分)(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道德冷漠作为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其中作恶者并没有害人的意图,只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因而默认现有行为或现有体制的做法,而不思考现有行为或体制本身是否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种平庸的恶?这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失去反对暴行的自觉意识。

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有三个条件。

第一,暴力通过享有合法权力的部门的正式命令来实现,本身被赋予权威;第二,通过规章的约束和对角色内容的精确阐述,行动被程式化;第三,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暴力受害者被剥夺了人性,被当作“非人类”。

只要具备了其中一个条件,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就会受损。

进一步探索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原因。

首先是对组织纪律的遵从。

在组织中,消除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利益、无条件地忠诚于组织是个体的一种最高德性,其他道德要求则被取消。

更确切来说,要求服从上级的指令而排除所有其他的对行动的刺激,要求献身组织福利,这些要求由上级命令来使之明确,高于其他一切奉献和承诺。

无私地遵从这种德性乃是公仆的荣誉。

通过荣誉,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

符合组织规则的事情是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

其中,个人良知是没有位置的。

即使偶尔良心不安,我也可以通过上级对我的行为负全部责任来得到缓解。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上级要求我这么做,我只是一个执行上级指示的忠诚的实践者,至于我所做的事情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无须我作出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医生的见死不救、漠视生命就与某些医院的规章制度有关。

如果医生所要对之负责的不是病人,而是医院的效益,那么,如果某个病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幸身亡的话,他可以找借口说“这是医院规定,我也没办法”,从而为自己间接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来开脱罪责。

高考语文2014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语文2014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14.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标版)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14.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标版) Word版含解析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权威解析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权威解析

应县一中清华北大特训班语文试题(12.8)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于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答案及解析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答案及解析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答案及解析第一篇: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答案及解析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B解析:文章中第三段指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选项D的性质不符合这一项。

2.答案:C解析:文章第四段指出“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以及“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C选项中“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有误,人们会有悲剧感,但是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3.答案:D解析:文中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是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以悲为美”表现在于: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C解析:特别注重5.答案: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亳不介意。

6.答案:A解析:修烈回答肃宗的是关于“朕有过失,卿是否记下了”的问题。

7.(1)答案: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和“归过”两处,译对各为一分。

(2)答案: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译对各为一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的情绪;“小池”二句写雨霁天晴,情绪本应转为欢快,可是不然,凄凉的氛围并未解除,词的感情旋律仍然脱离不了低沉。

《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专题课件:14-1论述类文章阅读 理解

《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专题课件:14-1论述类文章阅读 理解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 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 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 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 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 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 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必考内容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选考内容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 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4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演练及解析1含解析

2014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演练及解析1含解析

2014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演练及解析1板块一多音字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龟.裂(jūn)劲.敌(jìnɡ) 汗涔.涔(cén) 强.弩之末(qiánɡ)B.狙.击(jū)屏.息(bǐnɡ)难为.情(wèi)曲高和.寡(hè) C.隽.永(jùn)角.色(jué)一抔.土(póu)一暴.十寒(pù)D.咽.喉(yān)炽.热(chì)国子监.(jiàn) 少不更.事(ɡènɡ)解析B项,“难为情"中的“为”应读wéi;C项,“隽永”中的“隽”应读juàn;D项,“少不更事”中的“更”应读ɡēnɡ。

答案A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贝壳./金蝉脱壳.铜臭./遗臭.万年攒.射/人头攒.动B.创.伤/予以重创.伺.候/窥伺.时机数.落/数.见不鲜C.偏裨./大有裨.益呜咽./狼吞虎咽.吭.声/引吭.高歌D.沉疴./百舸.争流饶.恕/骁.勇善战伛偻./衣衫褴褛.解析A项,ké/qiào;xiù/chòu;cuán/cuán;B项,chuāng;cì/sì;shǔ/shuò;C项,pí/bì;yè/yàn;kēng/háng;D项,kē/ɡě;ráo/xiāo;lǚ.答案C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着.陆/着.手成春提.防/提.纲挈领效率./马虎草率.B.没.收/没.完没了发行./高山景行.传.记/传.奇人生C.埋.怨/埋.头苦干暖和./随声附和.艾.草/自怨自艾.D.澄.清/澄.清是非疲沓./纷至沓.来省.悟/不省.人事解析A项,zhuó,dī/tí,lǜ/shuài;B项,mò/méi,xíng,zhuàn/chuán;C项,mán/mái,huo/hè,ài/yì;D项,dèng(chéng)/chéng,ta/tà,xǐng。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专题14-1论述类文章阅读理(精)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专题14-1论述类文章阅读理(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兔神的由来李振球“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中说的玉兔捣药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关于兔子神话的由来,我国学者研究屈原《天问》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楚人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那月亮得到什么神术,每个月都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啊,而仍有顾菟在腹中?这里“顾菟”是古人在崇拜月亮时对月亮想象的称谓。

上古时,因为顾菟、遽蝣、居蝣(蟾蜍)、於兔、乌(虎)、兔这些字同音或近音的缘故,“顾菟”历来有三种解释:虎,蟾蜍,兔子。

以汤炳正为代表的“虎说”,根据《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于菟”的记载,释“顾菟”为“于菟”,即虎。

他认为月影想象是虎神,以后讹化为兔神。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蟾蜍说”,在《天问释天》中列举11条理由论证“顾菟”是蟾蜍的异名。

月影想象经历了由蛤蚌、蟾蜍、蟾、蜍(蜍古音近兔)到兔的神兽变化的过程。

以东汉文学家王逸为代表的“兔说”,在《楚辞章句》中把“顾”当做动词,解释为“顾盼”,而把“菟”解释为“兔”,认为月影想象是兔神。

上述“三说”让我们知道:“虎说”道出了月影想象在楚地的特殊情况,解“顾菟”为虎可能更接近屈原在《天问》中的实际情况;“蟾蜍说”和“兔说”则道出了汉以后的现实情况。

从中原地区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上月亮中的蟾蜍与兔、南阳蒲山阮唐汉画像月亮中的兔与蟾蜍、山东曲阜县汉画像兔捣药等考古发现来看,众多形象都证实了在汉代蟾蜍与兔组合与分离的情况。

再者“三说”都没有否定至少在东汉之后已出现玉兔神话的事实。

后世多称月影为兔影,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

兔神在崇月文化中的重要性,使其逐渐地代替了众多神兽的地位,其文化蕴意也是集月中神兽之大成者。

古老哲学认为月亮为太阴,与太阳相对,其象为水。

故古人常以水族蛤蚌和蟾蜍为月神,具有喻阴象形和多子的寓意。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答案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答案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2014高考语文试卷分析(1)

2014高考语文试卷分析(1)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试题数量:试卷共5个大题,18个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
题型考察内容题号分值总分比例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
1-3 9 9 6%
古诗文
阅读文言文
阅读3道选择
实词、虚词、文意理
解、筛选信息、翻译
句子
4-6
19
36
24% 2道翻译7
诗歌鉴
赏(宋
词)问答题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两个方面
8-9 11
名句默
写填空题10 6
选做题文学类
(小
说)
1选择3
问答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分析、对人物形象的
分析、对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的分
析、文章思想内容
11(4问)25 25 16.7%
实用类
(传
记)
1选择3
问答
对文章的概括分析、
筛选信息、文章反映
的人生价值12(4问)25
语言文字运用成语、病
句、语言
表达简
明连贯、
图文转

13-17 20 20 13.3% 写作18 60 60 40%。

201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1.A.B.C.D.2.(q i n)天柱(ji a )克衫钻(zu a n)木取火言之凿凿(zh o)镣(sha )羽而归蜚(f ei)声中外BZE浙江省2014高考语文试题(马丽花蒋云忠打字校对解析)、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摭(zh O拾哄(ho ng)笑擎屏(bi ng)息包扎(zh 3 )夹孱(cd n)弱牌坊(f a ng)吟哦(e)秋(j un)裂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纤,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宵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 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丁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丁不瘟不火的状态, 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丁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与名师对话语文答案

与名师对话语文答案

与名师对话语文答案【篇一: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专题14-1 论述类文章阅读理解 word版含答案]】ss=txt>兔神的由来李振球“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中说的玉兔捣药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关于兔子神话的由来,我国学者研究屈原《天问》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楚人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那月亮得到什么神术,每个月都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啊,而仍有顾菟在腹中?这里“顾菟”是古人在崇拜月亮时对月亮想象的称谓。

上古时,因为顾菟、遽蝣、居蝣(蟾蜍)、於兔、乌(虎)、兔这些字同音或近音的缘故,“顾菟”历来有三种解释:虎,蟾蜍,兔子。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蟾蜍说”,在《天问释天》中列举11条理由论证“顾菟”是蟾蜍的异名。

月影想象经历了由蛤蚌、蟾蜍、蟾、蜍(蜍古音近兔)到兔的神兽变化的过程。

以东汉文学家王逸为代表的“兔说”,在《楚辞章句》中把“顾”当做动词,解释为“顾盼”,而把“菟”解释为“兔”,认为月影想象是兔神。

上述“三说”让我们知道:“虎说”道出了月影想象在楚地的特殊情况,解“顾菟”为虎可能更接近屈原在《天问》中的实际情况;“蟾蜍说”和“兔说”则道出了汉以后的现实情况。

从中原地区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上月亮中的蟾蜍与兔、南阳蒲山阮唐汉画像月亮中的兔与蟾蜍、山东曲阜县汉画像兔捣药等考古发现来看,众多形象都证实了在汉代蟾蜍与兔组合与分离的情况。

再者“三说”都没有否定至少在东汉之后已出现玉兔神话的事实。

后世多称月影为兔影,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

兔神在崇月文化中的重要性,使其逐渐地代替了众多神兽的地位,其文化蕴意也是集月中神兽之大成者。

古老哲学认为月亮为太阴,与太阳相对,其象为水。

故古人常以水族蛤蚌和蟾蜍为月神,具有喻阴象形和多子的寓意。

水族配月在先秦神话、美术作品中常以女娲神手捧蛤蚌、蟾蜍的形象,作为生殖之神的标志。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

园日涉以成趣陈从周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体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臶。

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则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

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

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

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将景物藏之于内。

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

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臵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

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印月了。

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之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臵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

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景观,宜静观盘桓。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

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

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

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

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

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

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臵得妥帖宜人。

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们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

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

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画面,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

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葱茏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

园林中的花木,大都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名字,有的还有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

如扬州个园中的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

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原文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

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印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由原文“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臵得妥帖宜人……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可知,该项表述错误。

答案:D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这种组合使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原文中没有说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只是把它们作为颐和园的背景。

答案:A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借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B.中国园林模仿自然,参以诗词画的情调,还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在世界造园艺术中是最具有艺术价值的。

C.颐和园有谐趣园、北海有静心斋、苏州拙政园有枇杷园、留园有揖峰轩,都是中国园林中的大园中套小园的典型。

D.中国园林讲究巧妙安排建筑物,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因此,中国园林会给人以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夸大其词,只能说是“独树一臶的”。

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家谱漫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

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

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

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

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

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

二是凡例。

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

三是家族世系。

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

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

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

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

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致使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所以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4.下列各项中,对“家谱”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家谱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家族在祭祖时能够祭奠和追怀那些从未谋面的先人。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献,其最主要的内容是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及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

C.虽然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没有定论,但家谱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却是不争的事实。

D.家谱在中国北方通常叫作“谱单”,在南方通常称为“谱书”,谱单和谱书是我国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

解析: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答案:D5.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谱书的内容较为详细,主要包括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B.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二是凡例,三是家族世系,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C.家谱内容的组成形式不仅有南北差别,而且由于各地风俗、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组成还呈现多样化。

D.宋明以后,家谱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起着加强宗族内部管理、延传家族历史等多重作用。

解析:A项,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的内容”。

答案:A6.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为后人“尊祖、敬宗、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B.“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C.魏晋时期,由于国家主要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所以家谱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