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王志清读王维的诗,很容易让人联系到陶潜。
其实,陶王间虽见师承之血脉,而却情趣大异。
古人以为,陶潜为平淡之宗,王维乃神韵之祖〔1〕,这也只是给我们以比较的暗示和比较的视角。
而读解陶王二人的生命星空,见其异同及异同的缘源,使我们很自然地对他们各自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基质表现出热切的关心。
中国古典美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合力滋养化育的宁馨儿。
自魏晋时起,三教日趋交流、合融,体现出中国文化强劲的揉合力和中国古代士人广阔的兼容性。
作为生活于社会背景上有着深刻差异的两个时代中的陶潜和王维,在他们各自的审美取向中见出了这种融溶的共同特征及其这种融溶生成的驱导,同时,也十分明朗地泾渭出二人对三教的厚此薄彼的自觉倾斜。
陶潜仰重守朴含真、恢复自然本性的老庄思想,诗风平淡简古;王维则崇尚空诸所有、返归心源的禅趣佛理,诗风空灵虚清。
1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比较起来,在根本气质上,庄子哲学与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精神仍然接近,而离佛家、宗教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反而更为遥远。
”〔2〕此说的创新意义在于,拉开了貌似胶着状态的庄、禅之间的距离。
因而,在哲学、美学层次上审察和辨识陶潜王维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及人格精神,给我们以颇有价值的昭示。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集儒释道于一身,而又往往随着生命际遇的变化,或者时儒时释时道,或者既儒且道又释,或者融和三家而偏诸一端。
比如陶潜,偏于儒、道而时儒时道而终于让道占得上风,却是渗和了儒的道,诚如李泽厚在《庄子美学札记》中所云:“正象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
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3 〕陶潜的“桃源”诗又是比较完满地体现这种融和了的精神的。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物我和睦和谐和平,人们于“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自食其力中自得其乐,歆享着“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天伦人情的愉悦,尤其快慰的是“秋熟靡王税”,大家陶然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知足寡欲的满足中。
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角 衊
一
、
》
氤篡
是
一
鬈争
方 扠 承用
;
陶 渊明 是 士
一 ,
个真 隐 士
,
种超 脱 尘 嚣 的 心 隐方式
。
王 维 却不 同
,
他 不 能 算 是真 正 意 义 上 的 纯 隐
直 过着
一
种半 官 半隐 的生 活
一
陶 渊 明 的 隐 逸是 远地
自偏
”
。
种 超 脱 尘 嚣 的心 隐 方 式
》
。
例如
“
:
结 庐在 人境
陶渊 明 回 归 田 园 后
摆 脱 了 尘俗
杂事
’
达 到 了 万 物 俱 空 的 境界
陶渊 明 的 隐 逸是 趄 功 利性 的 情
,
。
从 陶渊 明 的 诗 文 及生 活实 践 中 可 以 看 出
。
,
他 总 是怀 着
,
一
种艺 术 的 心
用
“
一
种 趙越 利 害 得 失之 上 的态 度 来对 待 生 活
”
、
现实 生 活 中 的 功 名利 禄 对 于 他来 说
,
不 过 是 必须 挣
”
脱的 境
一
樊笼
“
尘网
”
而已
。
他 摒 弃 了 穷通 荣 辱 之念 精 神超 然 于物 欲之上
“
不为
“
外物
“
所累
,
心
,
片空 明
这 就 是他 所 说 的
,
心远
”
”
。
正 因 为 心远 离 了 俗 念 的 引 诱 才能 够 以
王维禅诗三境浅谈
王维禅诗三境浅谈作者:王波平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8期内容摘要:王维称“诗佛”,诗作禅意盎然,存“思与境偕”之妙。
其三首诗典型地显示了禅诗的三重:《过香积寺》观安禅之境、《终南别业》显骋怀之境和《山居秋暝》感至乐之境,诗中安禅向佛、骋怀参佛、入禅悟佛之致可观。
关键词:王维诗境安禅之境参禅之境入禅之境王维,笃于佛,染于禅,耽于诗,成就了“诗佛”之誉。
王维诗歌,诗语中有禅意,禅语中存诗味,终使其诗臻于“思与境偕”(司空图)的空灵境界。
王维的三首禅诗就典型地展示了其诗境形成的阶段性特质,有安禅之境、参禅之境和入禅之境的差异,很好地揭示了“诗佛”求佛之心:安禅向佛、骋怀参佛和入禅见佛。
一.“安禅”之境这是安禅向佛之阶段,此为借助佛法消释心中无妄时期。
“安禅”本为佛家语,即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的俱寂境界。
苑咸《酬王维》诗序说:“王兄当代诗匠,又精通禅理。
”王维受家庭浓厚的佛教氛围和社会佞佛风气的影响甚大,笃志学佛,安禅以消除心间烦忧。
其佛理可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位于四川涪城县,寺名源于《维摩经》,王维因声造访,诚心乃至,可堪“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六首》),超尘脱俗之念和安禅入定之想已然融入香积寺中。
超尘脱俗景致。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等看似写景,实则会禅,自然景物之宁静用以印证诗人归寂之心态,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赵殿成评曰:“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王右丞集笺注》卷七)诗歌写出了一个幽深、静谧的境界。
诗人用静境来体现排除心间妄念,达到气定神怡境界以摆脱人世一切烦恼。
景能怡心,境可引情,感山水之清新,得超尘之心境。
安禅入定境地。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毒龙,佛家谓邪念妄想,比喻世人的欲望。
相似的田园 不同的情感──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三首田园诗的比较分析
。
误 落 尘网
池鱼思 故 方宅十 余
则 受 佛老思 想 的影 响 隐 童 稀
逸
。
意 志 消沉
:
。
亦 官亦
一 去三 十年
。
,
《渭川 田 家 》 写 于 后期
。
开 荒南 野 际 草 屋 八九 间
暖 暖 远 人村
,
。
斜 光 照墟 落
,
,
穷 巷 牛羊 归
难
(里 麦
,
:
全 诗 可 分 为三 层
前 八 句 写 诗 人 本性
黄 昏 时分 田 园 的 景 物 感
后 两句 点 明 诗 人 所
:
及 对 世俗的认识
田园风 光
。 。
,
中八 句描绘 优 美宁 静 的
最 后 四 句 写 自 己 闲适 自由 的 心
三首 诗还 有 以 下不 同 从 描 写 对象上看
,
境
陶 诗 是 对 自身生 活
我 们 仿佛看 到诗 人 正 简 朴的 居 舍
。 。
明 的身 上 反映 了儒 家文 化 对理 想 人格 的 设 计 他希 望
,
兴 致 勃 勃 地 观 赏着 一 切 新宁静的 田园
,
清
博施 于 民 而 能济 众
,
,
②
追
令 人 留连 忘 返
,
寻这 样 的 生 活 诗 歌有
,
“
天 下 有道
。
,
以 道殉 身 ,
人 与 自然 有一
富裕
自然 仿 佛是文 学创 作
。 、
宽松 的社 会环境
,
开放 的 文
王维与陶渊明,似与不似之间
王维与陶渊明,似与不似之间王维作为唐代的大诗人,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若仅论其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则首举山水诗。
他的山水诗有声有色,写意传神,清新淡远,空灵缥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万世仰望,可学而不可及的高峰。
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除了王维本身是一个天才诗人之外,还得力于他对历代优秀诗人的学习和继承,而前辈诗人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则非陶渊明莫属。
我们在王维的作品中,随时可以看见明显的陶渊明的痕迹,或者即使不明显也是若隐若现的陶渊明的影子,甚至他的身世,都有几分和陶渊明相仿佛。
这里要先对两个概念做一点简单的辨析。
陶渊明被尊为古代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唐代山水诗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个是田园诗,一个是山水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诗歌类别。
既曰不同,又何以产生联系呢?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
虽然类别不同,实则交集甚多,田园必在山水之中,山水亦有田园在内。
陶渊明之田园诗,每多山水,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王维之山水诗,岂无田园,如《田园乐七首》、《渭川田家》等等。
所以我不大赞成将陶渊明和王维分别严格定义为田园诗人和山水诗人,倒是赞成有些人的说法,将二者连在一起,统称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一定在少年时就熟读过陶渊明的全部作品,得其精髓,通融贯汇,成为自己诗歌艺术的重要培养基。
他在诗里多次提到陶渊明。
其《偶然作(之四)》“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几乎可以作为对陶渊明一生的评价。
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名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乃是直接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点化而来。
“倚杖柴门外”则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白日掩荆扉”。
他在赋诗送别六舅归返陆浑时,以陶渊明比六舅,“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
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
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
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儒道释三种基质自然观之比较_以陶潜_王维_杨万里为例
诗人所以要把山水田园之景写得如孩童那般天 真有趣,是因为诗人胸襟透脱,心参造化,通过格物 致知,参透大自然是瞬息万变、生生不息的,而儿童 的童心童趣是最与自然的本性相通的。诗人的“活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 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 毒龙。
中,静中之动,动中之静,寂中之音,音中之寂,虚中 之实,实中之虚……原是天理的律动,所以无需演 绎,无需费词,每一物象展露出其原有的时空的关 系,明彻如画。”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说穿了是将山 水田园禅化—— —诗中的山水时空,都是禅心中的时 空,这就是为什么王维所画雪中芭蕉,同现实相比, 颇有时空错位意味的原因。所以,王维的自然观渗透 了禅家空寂的观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之言,雍容温润,自然成文。降及春秋,名卿才大夫, 尤重辞命,婉丽华藻,咸有古义。秦汉以来,上之昭 命,皆出亲制。自后不然,凡有王言,悉责成臣下,而 臣下又自有章表。是以束带立朝之士,相尚博洽,肆 其笔端,徒盈篇牍,甚至于骈俪其文,俳谐其语,所谓 代言,与夫奏上之体,俱失之矣。”由此可见,在文章 风格论方面,陈 是持复古态度的,这与韩愈、柳宗 元等人的主张一脉相承。
2.王维:禅化空寂的自然观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 唐由盛而衰的时期,又历经安史之乱。王维生活的时 期又是佛教南北宗盛行之时,王维一家人,从他母亲 崔氏到他弟弟王缙都好佛,而王维尤甚。《旧唐书·王 维传》说:“(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谈玄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 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①王维曾与神会交往,颇精 禅理。王维自号“摩诘”,被人称为“诗佛”,足见佛禅 对他的影响。其山水田园诗,有的直接以的基本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陶潜、王维与杨万里 是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由于他们分处于不同的 时代与社会语境,又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与宇宙观,表 现在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中,也就显露出迥然相异的 自然观。究其实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三种自然 观的基质,即庄老玄秘、禅化空寂和“心物两契”的理 趣。研究此三人山水田园诗之自然审美意识的内涵 与异同,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理解古老 东方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观念具有典型意义。
王维诗歌禅意中的“庄心”
摘
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表面上佛光禅 影, 为禅意所笼罩, 而其 内核却是庄子精神。也可以说 王雏
的诗歌是禅 意庄心 。禅意与庄心互为表里 , 王维 的作品具有 了一种奇光异彩。 使
关键 词 : 维 ; 意 ; 心 王 禅 庄
中 图 分类 号 : I0 . 2 272
文献标识码 : A
凉州河西节度幕府兼为判 官。开元二十八年至 天宝 三载 ,
南宗创始人惠能撰写碑铭 。 可见他 又深得南宗 的器重 。 禅宗 以“ 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要求修行者 “ , 于一切
境 上 不 染 ,名 为无 念 ” 于 相 而 离 相 ” 于 一 切 法 上 无 所 ,“ ,“
住” (坛经》 。幻 《 )此即放弃世俗认识 ,不计较不执 著于外
名, 资孝友 。 《 ” 太平广记》 集异记》 :( 年未弱冠 , 引《 说 “ 维)
文章得名 , 闲音律 , 性 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 , 为歧王 尤 之所看重。” 开元 九年 (2 ) 7 1中进士, 任大乐丞 。 因伶人 后
擅舞黄狮子坐累谪济州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宰相张 九龄擢为右拾遗 。 开元 二十五年为监察御使 。 奉使出塞 , 在
维普资讯
第l O卷 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天 津 电大学报 J OUR A OF IN I R 、 U V R IY N L TA JN T, NIE ST
文学研 究
王维诗歌禅意中的“ 庄心"
李学珍
( 天津滨海职 业学 院, 天津 3 0 5 ) 0 4 1
文 章 编 号 :0 8—3 0 (0 6 0 0 3 10 0 6 2 0 )1— 03—0 3
王 维 (0 — 6 ) 摩 诘 , 原 祁 ( 山 西祁 县 ) 。少 7 1 7 1字 太 今 人 时即有才名。《 新唐书》 本传 : ( ) “维 九岁知属辞 , 与弟缙齐
从陶渊明的“游”到王维的“空”——浅析老庄、禅宗美学影响下的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
概括“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 , 五色绚烂 , 渐老渐熟 , 乃造平 淡 。 明 代 李东 阳也 有 类 似 看 法 : 诗 贵 立 意 , ” “
意贵 远而不 贵近 , 淡 而 不 贵浓 。浓 而 近者 易 识 , 贵 淡
在《 老子 ・ 第二十五章》 中论及道与 自 的关系 然
女 收稿 时 间 :0 0—0 2 2 1 4— 1
事, 味无 味 ” 注说 :以无 为 为 居 , 不 言为 教 , 王 “ 以 以恬 淡 为味 , 治之极 也 ”6。 “ 淡 ” 空 灵思 想 的重 要特 【 】 恬 是 征 和艺术 风格 , 对后 世审美 有重 要影 响 。 陶渊 明 的 田
园诗 就秉承 了这 样 的 意趣 。苏轼 对 恬 淡 也 有 这样 的
神 自由的 审美 意境 , 晋玄 学则是 将人 格美 和 自然美 魏
重要 影 响。从空 灵 的审美趣 味 可推衍 出几 个关键 词 :
意境 , 淡 , 恬 清逸 。“ 意境 ” 由空 灵 而 生 , 以虚无 为 本 。
融合 , 至佛教传 人禅宗 兴起 , 直 传统 美学又 加人 了 “ ” 自然 观 和 人 格 观 。 在 美 学 思 想 的 层 层 流 转 空 的 中, “自然 ” 的审美观 被不 断 赋予 新 的含 义 , 造 就 和 在
老子 “ 虚无 ” 的美学 观对 后世 美学 崇 尚“ 空灵 ” 有
国古代美学所探讨的关键点是“ 心与物 ” 的关系。心
是具 有 感 性 和 智 慧 的人 格 , 是 自然 和社 会 。 … 回 物 ”
顾 中国古代 美学 , 从道 家 的老子 、 庄子 开始 , 审美 和人
格 的辩 证讨 论始 于对 自然美 的审视 , 在 自然美 中生 并 发 出独 立 的精神 和 自 由的人 格 。庄 子 美 学开 启 了精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精神追求的异同论文
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精神追求的异同论文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精神追求的异同论文摘要: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
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
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人;精神追求;异同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
孟浩然的山水诗善于发掘自然美,把自己的主观情志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努力做到情与景相结合,努力做到情与景契合,创造出了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
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与其内心精神追求的不同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也就是从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一、进退两难,归隐田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
陶渊明自幼有很高的理想抱负,一生在出仕和归隐上表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他面对黑暗现实,能谨守先师遗训,不与现实同流合污,选择隐居躬耕的人生道路。
但由于他深受儒学熏陶,使他于隐居之中,仍然关心世事。
陶渊明原为实现济世志向而出仕,然而黑暗的政治形势使他自知无力回天,欲守拙归园田,又“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必须禄仕求生,此种身为形役的矛盾,一直不断地使内心冲突而深受折磨,直到他彻底体悟“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后,毅然弃官归田,内心始得平静。
他在《饮酒》第四首中,描写了栖栖失群之鸟对托身之所的寻找,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生归宿的追求过程:“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摘要: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澄清精致”、“浑厚闲雅”,这一艺术特色正是得益于他的禅学修养,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创造了意境,并且变化为禅境,更从意境的空灵向禅意的空幻发展,把意境巧妙、高度地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自成风格,有着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王维诗歌意境禅意纵观唐代诗坛,王维堪称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山水诗因清幽淡远、空寂超旷而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和“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韵味,他的成就在于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的创作指导思想,构成了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更得到“诗佛”之称号。
王维,字摩诘,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著名的居士“维摩诘”。
王维自小便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和影响,“兄弟俱奉佛”,少有才名,头角崭露,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直至今天仍然脍炙人口。
早年他是一个热衷政治、奋发有为的诗人,到了后期,特别是经“安史之乱”以后,他基本上过着笑傲山林和吃斋奉佛的生活。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他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前期“济人然后拂衣去,告作徒尔一男儿”;后期随着国家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济世之志受到磨损,创作才情受到限制,意志渐趋消极,内佛外儒成为了他的主要思想。
退隐田园,躲避现实,借山水美景排遣苦闷,成为他生活的主要方式,他距离现实和人民越来越远,却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强调“对境无心”、“无望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以一尘不染、心念不起的态度对待人世社会,以至于对“安史之乱”这样的大事也很少写到,却反复吟咏“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几乎完全变成了“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王维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风格多样,不一而足,但基调均为: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与陶渊明诗歌对比-2019年文档
王维与陶渊明诗歌对比偶读王维的《鸟鸣涧》其中“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静为动,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疲劳如梦的鸟儿徒然惊醒的情景初读便闪入眼前,只觉朗朗上口,字字相应,再读,又觉意味无穷。
不由想到了儿时背过王维的《鹿柴》《谓城曲》,心中泛起好奇,于是上网搜查了一番。
原来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怪不得觉其诗意境形象优美,再看,其诗竟还暗含禅意,怪不得素有诗佛之称,叫人回味无穷。
又不禁想到了山水田园诗大家陶渊明,十分困惑。
同为山水田园诗人,两人的诗内容又有何异同呢其诗均意境迷人差别又在哪里呢王维的诗赋有禅意,陶渊明的诗又有何特色呢故特此查询,以立此文。
一、王维诗于佛,陶潜倾于态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王维擅长写清幽静美的自然山水,而且精炼优美的诗句中往往还带着奥妙的禅意。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其中首联“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有幽静之境界的山水诗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所描绘的周围世界是:静谧的夜色,空旷的山谷,桂花纷纷飘落,其境是何等空寂,而“月出惊山鸟”更是衬托了夜中山谷的幽静,以动态烘托静景,诗人闲适心态与周围幽静环境浑然一体,那种超脱尘世之外,意态高逸的情怀跃然纸上。
物于心外 万境归空——漫议王维《山居秋暝》的禅意
对话•读写文本智读栏目编辑曹端慧duxie533@48物于心外万境归空——漫议王维《山居秋暝》的禅意孙浩文(河北正中实验中学,河北石家庄050800)中图分类号:6632.4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般意义上来说,《山居秋暝》被认为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笔者以为此诗更是王维禅学思想的流露,尽现“诗中有佛”之意境。
王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诗佛”的称号,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他博学多才,佛缘殊胜,躬身修禅,深得禅家三昧。
《山居秋暝》正是禅意颇浓的—首山水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以一“空”字入笔,总揽全篇,整首诗处处有“空”,句句含“空”。
文献标识码:A“空”恰恰是禅宗的核心思想。
“空”不是空旷无边,也不是空空如也,空的景物并非光秃秃荒无人烟,空落落让人心寒。
空是一种超越万物的大度、洞悉世事的澄明,无喜无悲、无怒无怨,把什么都放得下,但并没有放弃一切;是心情的平静自然,态度的从容平和,精神的无欲无求。
心中无物,则眼中无景,耳中无声,口中无味,但眼中无景才能欣赏到真正的大景,耳中无声方能听到最美的天籁,口中无味,才能品尝天下最美的味道。
由此说来,“空山”不空,心空而已。
“新雨后”,雨水冲刷了一切污秽杂质,使得天空洁净,空气清新,与“空”字暗合,倍增轻松爽快之意。
“天气晚来秋”。
秋天万物是萧条的,但在诗人无欲无求的心里,深秋涤荡了繁华与奢侈,沉淀了喧闹与虚浮,更符合他内心的空境,他的内心与自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契合,他的知音即自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起古诗里许多悲秋的诗句,如“悲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0-0048-02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论王维诗歌的灵韵禅心
文化长廊CulturalCorridor1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论王维诗歌的灵韵禅心文/陶承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王维可谓是熟悉之极,从他的《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中都能够体会到优美的田园风光。
诗句清新,意境美,宛如呈现在面前的山水画,难怪《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意;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终南别业》一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整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却为我们展示了四幅富有悠适闲静气息的生活画卷。
一是“晚家偏隅图”。
中年以后的王维厌入尘俗,吃斋念佛,过上了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
诗人陶醉于位于终南山别墅的秀丽寂静的山水田园风光,有文为证“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二是“独行自乐图”。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三是“穷水观云图”。
颈联为后代诗家赞叹不已,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人随意而行,闲情逸致可见一斑,竟来到穷尽之处坐而观云,水之曼妙,云之飘荡,动静舒卷构成了疏朗的画面,心情悠闲映衬到了极点。
四是“林偶知音图”。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读完全诗,诗人的形象仿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能随时随处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俨然是一位悟禅高人。
首联中“中岁好道”崇尚佛法,晚年落住终南山。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只是想从中寻找心灵的暂时安慰。
这种生存方式的抉择最终决定了两者诗歌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物象、作品意境都有所不同。
作品的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元勋,父亲也曾作过太守,到他时,家境衰落。
外祖父家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广泛阅读了《老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所以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
青年时代的他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渴望干一番事业,曾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他的作品主要讴歌田园淳朴的风光,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以轻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宁静淳朴的农家景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辞官归隐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其次,他还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创作了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感情真挚感人,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愿无使违),描绘了作者劳动一天的情景,对“躬耕自资”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归隐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
所以他的诗歌还有反映自己贫困潦倒生活状况的内容。
如《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葭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可见他老年生活的凄惨状况。
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贫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
王维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一生起起落落,曾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也曾官至尚书右丞。
浅析老庄、禅宗美学影响下的陶渊明、王维田园诗精神风貌比较
浅析老庄、禅宗美学影响下的陶渊明、王维田园诗精神风貌比较摘要:陶渊明、王维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最杰出的代表,均对山水田园生活进行了细致描写,在淡泊宁静之余,笔者以为二人诗歌风貌存在诸种差异,尤其在诗歌表现出的精神风貌方面尤为明显,体现出山水田园诗发展过程中诗风嬗变的不同风貌。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田园诗;精神风貌钟嵘在《诗品》中称赞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首次将田园生活引入诗歌作品,而王维同样具有隐逸倾向,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陶、王虽然在艺术风格的含蓄、自然及题材方面有相近之处,但是,陶渊明思想观念中很大程度上带有老庄思想的印记,而王维受禅宗影响较为明显,因此,两人的田园诗也存在诸种差异。
一、逍遥外拓与禅定内敛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向往那种逍遥的境界,主张“游心”,侧重精神的了无羁绊,这是典型的老庄思想。
《庄子·田子方》中有:“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继承这种思想,提出“逍遥游”的境界,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将这种逍遥游心境界上升到更高层次。
这种物我两忘、乘物游心的境界对后世诗人产生重大影响。
《庄子·应帝王》曰:“吾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魏晋玄学对自然山水的感情,都以心灵的‘游’为出发点,以悟自然之道,得精神之解脱为目的。
”这种“游心”境界,深刻影响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首先,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能体悟到一种逍遥境界,其诗歌多一些“散淡”举止,比如倚窗、放纵饮酒等行为,让人感觉轻松狂放。
如《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杂诗》其二中“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其次,陶渊明的诗歌选景多采用由近及远的布局,体现出对外的开拓与探索精神,有一种奔放的张力。
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与王维隐逸历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隐逸历程比较王卉(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学号:34 号)内容摘要:众所周知,陶渊明心怀济世之志,在那乱世年代不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理想与现实产生了激烈矛盾,于是他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挣扎、彷徨,最终遵循自己的性情隐居田园。
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 涤荡尘世之心。
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与隐逸历程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与王维隐逸状况的比较,揭示二人不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隐逸历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山水之乐,乃人生之乐。
人与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为自然界有机的组成部分,人类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归隐山林田园,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是中国古代文人一条至为普遍而又行至有效的人生道路。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观给中国古代文人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儒道两种哲学价值观的矛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出仕”与“归隐”的夹缝中挣扎。
官场的污浊、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灵上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的圣训使得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子自觉的把目光转向自然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一种精神的皈依和心里平衡。
从这一点来看,文人的隐逸生活有着共同的的思想基础。
但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性情秉赋不同,每个人隐居的方式和目的有着很大不同。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与王维隐逸状况的比较,揭示二人不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一、初仕即隐与终南捷径之隐陶渊明的特殊家世使他铭记曾祖陶侃的功绩,常以此自勉。
《晋书》(卷九十四)本传云:“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陶渊明早年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怀有济世报国之志。
陶渊明初仕,一方面是因为家贫为了生计的缘故:另一方面,当时他正值风华正茂,建功立业也是他所向往的,这在他的《杂诗》第五首中可以看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高攀龙《枕石》、王维《竹里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词比较赏析
高攀龙《枕石》、王维《竹里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词比较赏析依据下面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高攀龙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
比较分析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写作技法、主要内容、诗歌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只要找到三首诗的共同点,谈其中一点即可。
可从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入手,这三首诗都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抒发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快乐心情。
也可从写作技巧来谈,如“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声音反衬环境的幽静。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其它角度来谈。
陶渊明和王维对苏轼隐逸思想的不同影响
陶渊明和王维对苏轼隐逸思想的不同影响摘要:陶渊明是苏轼穷极一生未能实现的理想,而王维虽然在对宇宙飘渺的认识上和苏轼达成一致,但是苏轼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而王维是对现实的逃避。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苏轼、隐逸一、陶渊明和王维隐逸思想的比较隐逸思想古已有之,最早的隐士应该追溯到许由、巢父的尧舜时代,然而最早对隐逸思想有系统论述的是儒家的孔子,《论语》中提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则逊”(《宪问》);继而道家的庄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与儒家隐逸思想不同的另一种观点,两者隐逸观相比较,儒家的隐逸体现的是在阶级统治极其黑暗腐败、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儒家的隐逸只是暂时远离世俗,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等时机成熟后,还会选择出世做官。
道家的隐逸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当现实社会与自己的理想相矛盾的时候,便很容易产生消极避世思想,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隐逸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顺应其自然的发展,对现实采取冷漠的态度,因此称道家的隐逸思想为“忘世”。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以儒家式的隐逸为主,也就是说他是由于不满朝政而放弃作官,但他一生都战争不断,所以在做了几年官后,毅然决定隐居,只能说他是生不逢时。
但儒家济世思想仍然贯穿其一生,如“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十二首》其四),“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其八)这些诗都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由于当时玄学的盛行,因此其诗文中又体现出道家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一面,如《归园田居》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主要还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
可以说,陶渊明隐逸思想是以儒家式的隐逸为主导,兼有道家成分。
王维由于受当时禅宗的影响,隐逸思想中更多地体现了佛家的隐逸,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是指消除烦恼、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王志清读王维的诗,很容易让人联系到陶潜。
其实,陶王间虽见师承之血脉,而却情趣大异。
古人以为,陶潜为平淡之宗,王维乃神韵之祖“1”,这也只是给我们以比较的暗示和比较的视角。
而读解陶王二人的生命星空,见其异同及异同的缘源,使我们很自然地对他们各自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基质表现出热切的关心。
中国古典美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合力滋养化育的宁馨儿。
自魏晋时起,三教日趋交流、合融,体现出中国文化强劲的揉合力和中国古代士人广阔的兼容性。
作为生活于社会背景上有着深刻差异的两个时代中的陶潜和王维,在他们各自的审美取向中见出了这种融溶的共同特征及其这种融溶生成的驱导,同时,也十分明朗地泾渭出二人对三教的厚此薄彼的自觉倾斜。
陶潜仰重守朴含真、恢复自然本性的老庄思想,诗风平淡简古;王维则崇尚空诸所有、返归心源的禅趣佛理,诗风空灵虚清。
1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比较起来,在根本气质上,庄子哲学与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精神仍然接近,而离佛家、宗教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反而更为遥远。
‛“2”此说的创新意义在于,拉开了貌似胶着状态的庄、禅之间的距离。
因而,在哲学、美学层次上审察和辨识陶潜王维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及人格精神,给我们以颇有价值的昭示。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集儒释道于一身,而又往往随着生命际遇的变化,或者时儒时释时道,或者既儒且道又释,或者融和三家而偏诸一端。
比如陶潜,偏于儒、道而时儒时道而终于让道占得上风,却是渗和了儒的道,诚如李泽厚在《庄子美学札记》中所云:‚正象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
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3 ”陶潜的‚桃源‛诗又是比较完满地体现这种融和了的精神的。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物我和睦和谐和平,人们于‚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自食其力中自得其乐,歆享着‚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天伦人情的愉悦,尤其快慰的是‚秋熟靡王税‛,大家陶然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知足寡欲的满足中。
在这种‚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的社会里,无智巧机诈,无君臣奴役,无杀伐篡夺。
这种社会理想的本质应该说是儒家的,我们在《论语〃先进》里已见到这样的模式。
但是,最顽执地表现出来的还是道家的精神。
道家虽不尚‚仁政‛,然而却鼓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的社会理想。
庄子认为:‚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世而得澹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庄子〃马蹄》)。
庄论与陶诗惊人的重复,几乎只有表述方式的差异了。
陶潜在思想上完全蹈袭了小国寡民、宁静自足的老庄生活理想,生动地展示出魏晋时期中小地主阶级的精神风貌。
在社会理想的构建上,如果说陶潜是依赖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调和,那么,王维则是凭借着对客观世界的超越乃至否定。
虽然王维生活于儒学并不叫好而道学、佛学鼎盛的大唐王朝,但其思想深处并非一无现世功名的影响。
很擅长审时度势的王维,毕竟距儒、道遥远了一些。
同样是‚桃源‛题材的诗,尽管出自19岁的王维之手,却远异于陶潜笔下的逃避乱世的偏僻山乡,而完全是超越现世的‚灵境‛、‚仙源‛:‚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①,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诗意飘忽,境界迷蒙,幻映出唐人的青春浪漫气质和盛唐四海晏然的社会景象,仿佛也有一点‚社会理想‛的意味。
而王维的绝大多数的山水田园诗中,实在是难以寻见出儒家用世精神的影迹来了,所表现出来的唯有洽契佛禅色空寂灭思想和隐者闲适渊泊心态的‚适意‛。
‚适意‛便是人生,‚适意‛便是理想。
他在《与魏居士书》中指出:‚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
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
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虽亦有功名之欲,却绝少执著之心的王维,后经政治风寒,便心冰意冷,很自觉地放弃了‚布仁施义,活国济人‛的现世之志,‚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长少府》),诗人顺天齐物,适性怡情,追求‚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境界,注意力全在于大自然的泛心化的禅机参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心空则物空,色相俱泯,弃除了任何目的的现世的意识的东西,使‚心‛的因素得以超强度的发挥。
似乎也有些道家‚无为‛、‚虚无‛的影响,然却全是佛禅化了的。
只有空诸所有的心境,只有自生自灭的适意,只有生命感动的氛围形式。
因而,便连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够超然的陶潜,他都以为很不潇洒,在其诗文中言及陶令时,多不太恭维、其中讥讽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陶令不该这么执著功名,三番五次地在仕隐间作拉锯式的徘徊,而有不识时务的迟迟期待,王维诗云:‚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早秋山中作》);二是陶令不该这么自渐斯文而叩门乞食,而且不谙韬晦不识圆达而自取其辱,王维讥诮说:‚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鞭其后之累也‛(《与魏居士书》);三是陶令不该这么作践自我也作践家小,毫无家庭责任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偶然作六首》)王维以己度人,他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是佛老的,融合老庄的自然适意与佛家的随缘乘化而成为他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
王维不隐而隐,隐而不隐,欲隐而仕,欲仕而隐,这种于宦海风险中履险如夷的生存智慧,自非陶潜可及,在他的那个时代便大获盛誉,连执著于‚奉儒守官‛家风的杜子美都感动得直呼‚高人‛。
而有些论者,说王维很欣赏陶潜的‚真‛,根据是王诗中有云:‚陶潜任天真‛。
然观此句出处的《偶然作六首》之全诗,却见王维论陶之视角仿佛仅限于‚酒‛上:‚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而且纯属‚玩世不恭‛人,‚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王维的‚欣赏‛中,很有些嘲弄味,但这恰恰明证着庄佛之间距离的‚遥远‛。
然而,佛禅色空般若对老庄的侵渗,便也使陶、王的世界观亲近了许多,陶潜在‚委运乘化‛上也就要比庄周走得更深远了些。
陶诗云:‚甚念伤吾生,正宜乘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
日本近藤元粹详订《陶渊明集》卷二认为:‚达悟之言,蒙庄亦不及于此。
‛“4 ”宋周密于《齐东野语》卷九中早有阐释云:‚此乃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乃得神之自然。
释氏所谓断常见者也。
‛陶诗中掩饰不住这种佛禅般若思想影响的印迹,‚吾生梦幻间,何事绝尘羁‛(《饮酒》之八);‚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之四);……但是,其思想基质中颇浓厚的儒学成份顽执地干扰着他驱导着他,因而,‚陶潜之做到委运任化也只是暂时的,其心中纠结着一个未能免俗的情结。
‛“5”他的执著用世的心欲不时地在其诗文中闪现,他的生之匆匆的苦恼不断地纠缠着他,其诗中笼罩着或浓或淡忽浓忽淡的伤感色调。
罗宗强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自祭文》结尾的这两句话,其实是一条通向他内心深处的隐约小径,循此以往,我们不难可窥知他旷达、静穆的心境背后有多少浓重的苦恼与悲伤,而且可窥知其写《挽歌》与《自祭文》的更深层的动机。
他是怀着对人生的深深遗憾或者不满甚至愤慨才起了自挽自祭的念头的。
‛“6”王维则大不然,日本汉学家儿岛献吉郎在《中国文学通史》(下卷第五篇)中指出:王维是个‚超然物外‛的人,‚不希富贵,不厌贫穷,以人生为乐观,而忘却了生老病死的苦患,这实在是信奉佛教,修养佛教的结果。
‛“7”政治上情感上不能开展的王维,在退回内心的走向上,比陶潜更加深入,他对山水物态的观照亦就更加静默澄寂,人生态度亦就更加洒脱超然。
唯有大自然才是最高形式的永恒,他把生命魂灵精气人格理智乃至全部感觉都融入自然造化之中,而在对自然外物的直感中移情中获得永恒的乐观。
《孟城坳》诗云:‚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自然界生生灭灭的运动节律中,蕴含着诗人对于人事变迁和仕途穷通的泰然处之的态度。
无论物兴物衰物生物灭,心态始终平稳平衡得平静平淡,因而其作品中不象陶诗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伤,而氤氲着安祥静穆、闲适优游的烟雾,有限的自我突破了它的硬壳,而跃身大化,进入了时空混整,万象浑化的境界,成为诗人中很完美地体现般若思想境界的第一人。
陶潜尚庄,王维耽禅,这种很‚遥远‛又很亲近的差异,使王维较之陶潜,距社会政治距实用理性的确是远了一些,从思想性观,也消极了点。
但从哲学美学角度看,禅宗般若将王维的目光引向了无限,使他对大自然的审美意识得以最充分的激活,体悟精神也特别发达,其艺术视野自然比执着于儒、道的陶潜要阔远得好多。
因而,王维于审美天地中便更加自由起来,高蹈起来,无挂无碍,不离不染,处于最佳的精神的创造状态。
2禅是中国的佛教,禅宗的许多思想不只是酷肖儒道,范文澜先生甚至把禅宗的始祖说成是庄周,他在《唐代佛教》中指出:‚禅宗是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迦其表,老庄其实。
‛于斯观,耽于佛的王维走向潜于道的陶潜,而且在审美趣味、观照方式及思想方法上表现出很是自然的一致性,也就很容易解释了。
王维对陶诗烂熟于心,出口几不辨谁之为我谁之为人。
以《赠裴十迪》为例:‚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开篇四句,显然是从陶诗‚山气日夕佳‛、‚悠然见南山‛、‚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中脱化而出。
诗中‚田家致词‛的内容,也是《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语意的概括。
又如‚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出言遣意很自然让人把陶诗联连上来。
其实,王维受陶潜的影响,主要不在其形貌上的近似,而表现为比较深层次的认识论方法上的趋同。
其一是超脱尘嚣的心隐方式。
陶潜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之五)境在寰中,神游象外,洽契了或者说是传达了庄周‚心斋‛的思想特征。
心远地偏与禅理的归返心源是一种节奏,而且王维在形式上也学陶潜以‚柴扉‛而自隔尘嚣。
陶诗云:‚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之二)。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
因而,王维诗中也就喋喋不休地‚掩扉‛起来:‚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喜祖三留宿》);‚静者亦何者,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深谙‚空诸一切‛禅理的王维,其‚心隐‛素质和程度远胜陶潜,事实上,他之‚柴扉‛不需要去关掩,便照样可到达心无挂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