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设计思想]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本节课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进一步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其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节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具体教学中,应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同时,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要重视实验活动,防止空讲理论。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C)。

(2)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C)。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个对比实验的探究,学习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注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性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懂得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

金属钠、镁条、铝片、1mol·L-1盐酸、酚酞试液、1 mol·L-1A1C13、3 mol·L-1NaOH溶液、6 mol·L-1NaOH溶液、3 mol·L-1H2SO4、MgCl2溶液、水、砂纸、镊子、滤纸、试管、胶头滴管、小烧杯

四.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说明

1通过问题,引入新课: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探究其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如何递变?又如何反映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演示实验(可适当改做学生实验):1、钠与冷水;2、镁带与冷水;3、镁带与热水; 4、铝与冷水;5、镁、铝分别与稀盐酸;6、氧化铝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7、AlCl3加入NaOH溶液至产生大量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沉淀分装两支试管中,分别加稀H2SO4溶液和NaOH溶液。

3学生活动:讨论1、硫和氯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能说明硫和氯气非金属性强弱关系如何?讨论2、在加热条件下,氯化氢易分解吗?讨论3、比较磷酸、硫酸和高氯酸的酸性强弱。

五.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3.主要板书

3.相关链接

(1)《元素周期表-专题》

(2)《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的区别和联系》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它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依据的。从能量角度来看,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除了与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有关外,同时还与金属的升华能(固态单质变为气态原子时所需的能量)、水合能(金属阳离子与水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金属性强的元素,一般来说它的活动性也大,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钠的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因此钠的金属性要比钙强。但是钙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钠大,即钙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钠要负,所以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大。铜和银也有类似上述的情况。由此可见,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两者概念是有区别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7个演示实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的教学过程不会显得枯燥。但是要注意,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