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

合集下载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

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

119)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

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诺瑟姆曲线),大体上反映出城镇化推进的规律性特征(图1),即发达国家城镇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拐点:30%和70%。

城镇化率低于30%时,曲线平缓,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是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超过30%后,曲线变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社会,农村大量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率达到70%后,曲线又趋平缓,基本实现现代化,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又趋缓慢,进入后工业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1978年至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城镇化率为45%(表1)。

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强势的调控作用,这使我们没有走类似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城市主导、大城市首位度奇高的高度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了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那种过快、过度超前的城镇化和低收入者住居的“贫民窟化”;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过分分散布局、低密度蔓延式扩张,过度依赖私人汽车机动出行所造成的土地、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的城镇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正态效应,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世界意义,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以致于有国外学者将中国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一起称之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当然,30多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所以,城镇化未来之路,必须转型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会萃,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干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摆布。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者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份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四个阶段城镇化启动阶段 (1949-1957):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为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1958-1965):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1958 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之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1966-1978):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之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会萃优势来发展城镇。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主观题练习选(五)含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主观题练习选(五)含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主观题练习选(五)含答案(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纳瑟姆曲线”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发现并提出的,该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平均气温差表。

(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8分)(3)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2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中期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8分)(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8分)(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并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基于诺瑟姆曲线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诺瑟姆曲线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1)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所面临的“红利”。 这一阶段城市发展自身蕴含着巨大的“红利”,在 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的“红利”主要来 源于城市聚集效应和产业升级。
①城市的聚集效应主要包括:产业聚集和人 才聚集。
产业聚集。由于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吸引企业 投资,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在城市聚集,他们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其成 本随着彼此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进而形成规模经 济,提高效益。增加城市经济反过来又促进了城 市的发展。
此外,解决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不在 于城市化,它不是实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根 本途径。盲目地以城市化为途径来解决此类问
万方数据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题,只是表面功夫,根本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反而 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应注意农村自身的建设。 2.建 议
(1)关于应对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方面的建议。一 是改善人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 要;二是增加创新方面的投资;三是政府应控制 银行建立良好的投资机制,增强企业的发展能 力,促进企业的发育与成长;四是建立更加强有 力的区域与社区经济基础。
(1)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红利现象。 ①产业聚集与人才聚集。据统计,2001年我 国已有城市662座,城市面积约为81.3万km2, 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5%,但城市容纳了约 30%~40%的全国人口,创造了约60%~70%的 GDP。集中了约90%以上的科技力量和高等院 校。我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产业聚集和人才聚 集,又将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加速城市的发 展。 ②产业结构高移。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 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1: 48.2:23.7变为1989年的25:43:32,再变为 2001年的15:51:3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主观题巩固练习四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主观题巩固练习四 新人教版

主观题巩固练习四(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纳瑟姆曲线”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发现并提出的,该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平均气温差表。

时间1月2月7月10月全年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8分)(3)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2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中期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8分)(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8分)(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并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

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

中国大陆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正由 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充满挑 战
30000 20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5000
加拿大 阿根廷
15000 10000 5000 0
菲律宾 韩国
1910
1924
1938
1952
1966
1980 1980
1994 1996


城镇化结构效率的释放——劳动力从低 效的农业部门流向高效的工业部门带来 的生产率提高——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 城镇化聚集效率的释放——城市规模经 济带动的生产率提高——将成为经济继 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粮食安全问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中国粮 食大陆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农民工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 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土地问题:城镇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建 设对“土地财政”依赖过大。 环境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问 题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步加大。
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 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英国从15世纪末的圈地运动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 国大约用了三个世纪时间完成城市化。 法国和美国大致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来完成人口转移。 法国从1846年到1960年,城市人口比例从21 %上 升到62%,提高了41个百分点。美国从1820年到 1960年,城市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63%,提高了 56个百分点。 日本用了不到一百年时间来完成人口转移。日本在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 镇地区流动。到196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也已达到 63%。 中国大陆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推进城镇化既 要积极、又要稳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题专题 (49)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题专题 (49)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题专题 (49)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党在十八大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材料二如图为我国城镇化“纳瑟姆”曲线图。

“纳瑟姆”曲线揭示了世界城市化大体上都经历了类似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二个拐点: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材料三如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时间1月2月7月10月全年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1)1996~2015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有。

(2)996年、2015年两次城市人口比重增速拐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促进了工业化是产生第一次拐点的主要原因B.逆城市化现象的出出现是第一次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C.渐次进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产生了第二次拐点D.后工业化进程放缓,农业生产比重上升产生了第二次拐点(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4)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会产生效应,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为北半球的____(季节),图中④为______(气压中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

(2)此时①地风向为_____,该风的性质是____。

城市化进程基础知识

城市化进程基础知识

Thank you!

城市化水平
1.量度标准
人口变动 指标
经济变动 指标
社会变动 指标
城市化水平
• 定义: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 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喽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
• • • •
计算公式:
PU--城市化水平; U--城市人口; P--总人口
PU = U / P
媒介计划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
基础知识
班级:给水10-1 学号:201024008 姓名:宋晓磊
1 2 3 4 5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进程 诺瑟姆曲线 城市化动力
城市化的定义
1.广义: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 2.狭义: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 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3.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乡村型向城 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转 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
城 市 化国著名学者诺瑟姆把一 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 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 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 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 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 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 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 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 停滞的后期阶段
城市化动力
城市化作为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影响、 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换三种基本动力, 属于城市化动力的核心表现。 1、制度变迁 2、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3、产业结构 的转换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和制度变迁共 同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其各自推动的方特征、方式 及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首先,经济增长与技术进 步体现在城市效率与城市竞争力上,产业结构对城 市化的推动主要是从整体上、总量上体现的;制度 变迁对城市化的影响往往还要体现在结构上、形态 上,比如对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影响。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高一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高一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高一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下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A. B. C. D.参考答案:D读图可知,图中箭头为顺时针,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b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南半球西风带,南半球西风为西北风,故选D。

2. 下图示意某地区4个城市1990-2010年人口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1990-2010年间,下列城市中人口净迁出数最多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10. 该地区1990-2010年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影响有A. 交通压力增大 B. 青壮年劳动力减少C. 促进资源开发D. 环境人口容量变小参考答案:9. C 10. B9. 读图可知,四个地区中,只有③地区出生人数大于死亡人数,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新出生人口多,但是该地区的人口增长数却在大大的减少,说明该地区人口大量外迁,选C。

10. 图中四地人口增量均为负值,表明该地区的人口大量外迁,人口迁出,会缓解交通拥挤状况;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外迁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会导致该地区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选B。

3. 图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参考答案:B4.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有下列中的A.大理岩、片麻岩B、石英岩、页岩C.石灰岩、玄武岩D.花岗岩、砂岩参考答案:A5. 下列概念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 褶皱和断层B. 背斜和高地C. 向斜和低地D. 谷地和低地参考答案:A【详解】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的两个基本类型,其中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称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形成谷地或低地。

高地、低地、谷地为地貌类型,而不是地质构造,故BCD错误;本题应选A。

【点睛】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特征的总称,如断层(分为地堑和地垒)、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等;地形指的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1、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 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 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2、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3、简述《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a“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b“方九里”为每边九里; c“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 d“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e“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f “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 g“面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 h“市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2020届四川岳池中学高考地理九月第一周末练习题

2020届四川岳池中学高考地理九月第一周末练习题

2020届四川岳池中学高考地理九月第一周末练习及答案(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纳瑟姆曲线”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发现并提出的,该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平均气温差表。

(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中期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8分)(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并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圈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 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 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公共服务和人口 集聚相统一。 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城镇网络化、 智能化、个性化。
大陆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的努力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在很少依赖
进口的情况下满足了国人的粮 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 中国大陆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已 经稳定提高到410公斤以上, 比1978年增长近70%。在过 去35年里,中国5亿人摆脱了 贫困(WB)。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于2012年对全国 205个村5165个农户进行了“百村千户”问 卷调查。调查表明,伴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 转移,农业劳动力出现了老龄化、兼业化趋 势。 调查表明,40.3%的家庭土地由妇女耕种, 38.5%的家庭土地由老人耕种,二者合计占 近80%。 只有1/5的家庭土地是青壮年男劳力耕种。在 家从事农业的农民中,还有31.7%的人兼业。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者的平均年龄为47.3岁。


城镇化结构效率的释放——劳动力从低 效的农业部门流向高效的工业部门带来 的生产率提高——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 城镇化聚集效率的释放——城市规模经 济带动的生产率提高——将成为经济继 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粮食安全问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中国粮 食大陆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农民工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 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土地问题:城镇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建 设对“土地财政”依赖过大。 环境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问 题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步加大。
1900
1916
1932
1948
19640 15000 10000 5000 0
1996
奥地利 匈牙利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墨西哥 日本
1900
1916
1932
1948
1964
1930
1942
1954
1966
1978
1990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韩 俊 2013年12月
中国大陆正在经历快速的 人口城镇化过程


1990年到2012年,大陆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由22%上升到52.57%。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由2.54亿人增加到7.11亿人 。 预计大陆城镇化水平的峰值在70%~75%之 间。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30年将达到 66%左右。从2011至2030年的20年间,大陆 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
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在1979 年研究提出了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 一个国家城镇化的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即发 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城镇化水平低 于30%);发展势头迅猛的高速发展阶段 (30%至65或75%);以及发展势头再次趋 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超过65%或75%)。 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在1996年跨国“纳瑟姆” 曲线第一拐点,城镇化的第二拐点渐行渐近。




有效利用城镇基础设施建改造空间,以 释放内需潜力; 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城市经济的增长 更趋向消费驱动; 依靠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挖掘产 业升级中的投资潜力; 充分挖掘和释放服务业蕴含的发展潜力.
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投资的 扩大内需潜力有待释放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两 个方面 :结构效率和聚集效率
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 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英国从15世纪末的圈地运动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 国大约用了三个世纪时间完成城市化。 法国和美国大致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来完成人口转移。 法国从1846年到1960年,城市人口比例从21 %上 升到62%,提高了41个百分点。美国从1820年到 1960年,城市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63%,提高了 56个百分点。 日本用了不到一百年时间来完成人口转移。日本在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 镇地区流动。到196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也已达到 63%。 中国大陆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推进城镇化既 要积极、又要稳妥。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长
期在城镇务工,导致隔代家庭和空巢 家庭为主现象加剧。 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的传统农区率先 进入了“未富先老”的怪圈。 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 分点,留守老人接近5000万.
城镇化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把双刃剑



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表明,在越过 50%的城镇化水平之后,许多国家不仅没有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走向高收入社会, 而是长期陷于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我国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 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 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 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 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如果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城镇化率,则会面 临巨大风险。
2002
2008
大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 阶段转换面临挑战


能否有效应对和化解伴随增长速度下滑, 特别是短期内增速过快下滑所导致的财 政、金融、就业、企业盈利等风险; 能否处理好虚拟与实体经济关系,防止 资产泡沫破裂。 能否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由中高级生 产要素支撑的创新驱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农业收入不再是农户家庭收入 的主要来源


调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37元(比全 国平均水平高23%),其中来自农业的 收入占34%。 在调查的5165个农户中,58.6%的家庭 有人外出。外出农户家庭平均每户4.6 人,外出人口2.0人,留守的2.6口人中, 有1.6人为60岁以上老人。
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峻
中国大陆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正由 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充满挑 战
30000 20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5000
加拿大 阿根廷
15000 10000 5000 0
菲律宾 韩国
1910
1924
1938
1952
1966
1980 1980
1994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