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练:第5课 书愤(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15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题名称
书愤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目标
通过对颔联的分析 ,赏析诗歌意象。
难点目标
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导入示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三)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学做思二:诗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什么感情?
导学: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 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导做:诗人及背景简介:(此环节可课前预习,课上分组展示,师补充归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陆游的诗歌为 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 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5《书愤》word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以教师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为主,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这是谁的诗?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临终都不忘收复中原,希望家人在祭祀时不要忘了告诉他恢复中原的好消息。
这样的诗人难道不能称其为爱国诗人吗?能,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至死不渝收复失地的又一篇爱国主义作品《书愤》。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六十一岁,在山阴闲居了六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回顾往事)分析: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五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口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将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定意志具体化,概括自己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涯,气概豪壮。
表现南宋人民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
这两句写得声情并茂,词采斐然。
“夜雪”、“秋风”渲染了浓厚的边塞气氛,写出了诗人那种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叹息时光悲愤心情。
分析: 回到现实,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叹。
塞上一联,概括了诗人从早年到鬓斑的半世经历。
“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
其中“空”字写出了作者未能收复中原的失落感。
纵有豪情壮志也无法摆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社会现实。
壮志为何成“空”呢?并不是由于金国也并不是由于南宋人民力量不够强大,而是由于投降派的阻挠破坏,说明了恢复之愿难以实现的原因。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系列一)

书愤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陆游所抒发的情感,积极与之共鸣。
2、增强爱国观念和责任意识,牢记时代使命。
教学重点:1、《书愤》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感和高贵的人生价值观。
2、诗歌鉴赏从意象到情感、从形式到内容的赏析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内涵说的是文学作品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时代内容,体现着时代价值。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经靖康之变,中原沦陷、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收复之事。
然而,南宋并不缺乏英雄人物,精忠报国的岳飞,气吞山河的辛弃疾,只不过,他们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名篇《书愤》。
知识积累:文本赏析:诗歌解题:《书愤》,即抒发悲愤。
问:作者因何而愤呢?诗歌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明确:诗歌的二二三节奏;颔联的高昂情感,读法语调宜重;颔、尾两联情感沉郁,读法宜慢而稍低沉。
诗歌鉴赏:首联:“世事艰”,世道艰难,山河沦丧。
“那知”说的是自己早年涉世未深,不能洞察凶险复杂的社会。
“气如山”,指自己早年收复河山壮心豪气。
首联一自问,“世事艰”——“气如山”的强烈对比,“那知”二字的未曾料到,郁愤之基调已奠定。
颔联:问,颔联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意象典型、开阔、壮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完全由意象组成,却毫无堆砌之感,当年策马扬鞭、夜雪鏖战的场景如在目前。
这也足见其诗才浩荡。
颈联:颈联的抒情有何特色?明确:用典抒情。
“空”,往昔的奋斗落空,梦想落空,舍我其谁的壮志无人赏识。
“衰鬓先斑”把郁愤之情更加推进一步,而至悲怆的境地。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尾联:用典明志。
问:诗人为何要用诸葛亮的典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北伐之志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的小说,以读书人的冥想为中心,讲述了一位喜欢读书的女教师与自己弟弟的相处关系以及她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
小说充满了哲思,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人生经验等问题。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书如命”的人,看到书本所具有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真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小说,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导读工作。
一、作者简介周国平,1949年生,祖籍宁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社长。
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生》、《昨日江南》、《白雪》等。
1997年因长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当年度鲁迅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年轻一代文学家的代表”。
二、主要人物简介1. 女教师:本名不详,小说主角,教育工作者。
正直、坚韧,爱读书,努力让学生们开始读书,同时也努力管理自己的情感。
2. 她的弟弟:没读过多少书,甚至对“文字错误”的概念也不了解,生活比较放荡。
但他有着丰富的感性世界,与姐姐的相处关系较为复杂。
3. 各种社会人物:设计师、眼科医生、教授、出租车司机等等。
三、主要内容《书愤》的主题是读书的力量,小说围绕女教师展开。
女教师热爱读书,她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摆脱迷茫,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书籍也是她寻找内心情感的唯一途径。
她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试图挽救他从混乱中走出来,同时也扮演着许多社会人物的角色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小说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它展现了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穿透力和塑造力,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四、思考题1. 对于一位“书愤”,书籍意味着什么?2. 内心的情感为什么需要得到表达?3. 人际关系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处理的话能让关系走向更好?4. 你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书?5. 你读书的感受是什么?《书愤》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小说,它感人肺腑,令人深思。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古诗词诵读 《书愤》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进一步明确诗歌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三)课堂小结
在本诗当中,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爱国主义的诗歌主题在我国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诗人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把它融入到整个生命当中,成为陆诗的灵魂。
诗人郁愤之情落于书卷之上,便成了我们所见到的《书愤》。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题解。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三)题解
①书:书写
②愤:愤慨,愤懑
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那陆游为什么要写心中的愤懑,以及他写心中什么愤懑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设计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诗歌的大体内容。
板书设计
《书愤》
阻北伐志难酬空衰老无领军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练习诵读本诗,体会诗境。
3.用化用诗句的方式写作一篇议论文(要求: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
(二)写作特色
(1)①通过对比,抒发情感。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2)②借用典故,表明志向。
本文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作为英语教师,如果你正在教授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这一篇文章,你可能会需要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这份设计将帮助你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更加高效和有序。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表述自己对本文中主要人物的看法和理解。
3. 学生能够使用本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4. 学生能够写作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本文的主要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等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观看课前预习视频,了解本文的大体情况和主要内容。
2. 阅读任务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并组织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文中名字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著名作家布洛赫居所的戒指被弗罗曼掌握,这与文章的主旨有何联系?3. 词汇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本文中关键词汇的填空题,并让学生自己编写自己的句子。
4. 阅读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回答本文中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并与同桌分享。
5. 语言提升引导学生寻找本文的重要语言特征(如比喻、隐喻、象征等),并配以实用的例子。
6. 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读,写出一篇针对本文的文章,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 听读法2. 交际法3. 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资源1. 预习视频2. 学习笔记3. 阅读材料4. 课堂展示5. 教学视频六、教学评估1. 测验: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本文的测验,以检查他们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文章,并评价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表现。
3. 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
总之,通过编写这份以《书愤》为主题的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我相信教师能够更加成功地教授与导引本文,也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学习通过本教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并非简单的仅仅让学生阅读与理解。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课书愤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如今的世态人情薄如绸纱,可是谁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的声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会有人卖杏花了。
短小的纸张,我斜着运笔无聊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现的白色小泡沫,游戏般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诗中主要反映诗人旅居京城的孤独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是我国古代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 300多首。
还有词130首和大量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简介赏析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大散.关(sǎn) ②伯仲..(bó zhònɡ) ③衰鬓.(bìn) ④塞.上(sài) 2.辨形组词。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第一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书愤》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案: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3)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书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书愤》;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鉴赏文章;3. 选择一首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与鉴赏。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愤》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任务与活动
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安排
明确学习目标:了 解《书愤》的背景、 作者及诗歌内容
安排学习任务: 阅读《书愤》并 完成相关练习题
组织学习活动:小 组讨论、课堂展示、 教师点评等
评估学习效果:通 过测试、作业等方 式对学习成果进行 评估
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确定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和目标,为学 习活动提供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 结合具体的教学 情境,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
教学评价: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未来改进的方向与建议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高 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艺术手法:探讨《书愤》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以及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主题思想:总结《书愤》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爱国情怀、壮志未酬的抒发和感慨。
《书愤》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 的关切,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展现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 国家统一的期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向
设计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目标, 设计多样化的学 习活动,如小组 讨论、角色扮演、
案例分析等
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 时间,确保学 习活动的有序
进行
实施学习活动: 按照学习计划, 组织学生进行学 习活动,并及时 给予指导和帮助
【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作者陆游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书愤》全文、字词解释、翻译、意象分析、作者生平背景等。
2. 提前让学生预习《书愤》,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提问:请大家说一下对《书愤》的了解,共同探讨。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完成字词解释和翻译。
2.2 教师PPT展示《书愤》全文,引导学生跟读。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2 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5.1 学生完成练习题,检验对《书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6. 情感教育6.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6.2 谈论如何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 课堂小结7.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2 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和鉴赏练习。
【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书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境,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书愤》中的难点字词。
(2)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书愤》时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积极面对困境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书愤》中的难点字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书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书愤》的创作背景,如历史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启发: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书愤》,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诗歌中的美和价值。
书愤(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书愤(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书愤》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
媒体播放2 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
二赏析过程(一)预习检查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正音)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
板书(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讨论:1、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书愤》(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学习重(难)点:1、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学习过陆游的诗歌,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自学指导语听录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诵读;然后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把握。
(时间十分钟)自学检测: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书 愤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诗海拾贝】临安春雨初霁陆 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 如今的世态人情薄如绸纱,可是谁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的声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会有人卖杏花了。
短小的纸张,我斜着运笔无聊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现的白色小泡沫,游戏般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诗中主要反映他旅居京城的孤独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 300多首。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简介赏析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基础荟萃】1.给加点字注音。
①大散.关( ) ②伯仲..( ) ③衰鬓.( ) ④塞.上( ) 2.辨形组词。
①⎩⎪⎨⎪⎧ 洲( )州( ) ②⎩⎪⎨⎪⎧ 斑( )班( ) ③⎩⎪⎨⎪⎧ 衰( )哀( ) ④⎩⎪⎨⎪⎧仲( )忡( )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一、整体把握1.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部探微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
“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
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二、写作特色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文白对照】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气如山。
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曾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铁马秋风大散关。
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空自许,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镜中衰鬓已先斑。
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却成空谈。
出师一表真名世,不由使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千载谁堪伯仲间!有谁能像孔明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素材积累】一、名家评价①南宋后期诗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
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凌暴。
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
”②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作家故事少年壮志陆游出身于官宦。
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
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
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
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
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为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
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
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
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
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应用话题“影响”“立志”“爱国”。
三、陆游爱国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起书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太息·宿青山铺作》【美文珍藏】论生活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
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②生活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③苏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苏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陶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