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与功利关系协调下的累犯制度
第九章量刑

第九章量刑第一节量刑的概念和原则一、量刑的概念、功能、特征【分析】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量刑作为一种刑事司法活动,不仅决定是否对犯罪人判处刑罚、决定对犯罪人判处何种刑罚和多重的刑罚,而且决定对犯罪人所判处的刑罚是否立即执行,因而是使法定的罪刑关系变成实在的罪刑关系的必要条件,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量刑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是人民法院;(2)内容是对犯罪人确定刑罚;(3)性质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
因此,量刑是人民法院的一种刑事司法活动,是国家刑事法律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量刑的原则■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量刑原则【分析】犯罪事实是引起刑事责任的基础,也是进而对犯罪人裁量刑罚的根据。
无犯罪事实,也就无刑事责任,更无所谓对犯罪人裁量刑罚的可能。
所以,量刑必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所谓犯罪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犯罪的一切实际情况的总和。
它既包括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事实,也包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影响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其他事实。
故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中的犯罪事实,是具有概括性特征但所含内容丰富的案件事实。
它具体包括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几方面的内容。
遵守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查清犯罪事实;确定犯罪性质;考察犯罪情节;判断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除上述内容外,作为量刑的根据或者量刑时应予考虑的,还有犯罪人的某些个人情况和犯罪后的态度。
因为这些情况和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
它们在一定程度对刑罚裁量必然具有一定联系和影响。
■以法律为准绳的量刑原则【分析】量刑仅以犯罪事实为根据是不够的,因为犯罪事实作为量刑的根据,并不能保证量刑结果必然适当。
要做到量刑适当,还必须以刑法的规定为准绳。
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笔记第一章刑罚的起源[行云子1]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
人们牺牲了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
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
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着和管理者。
人们需要易感触的力量(motivi sensibili)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
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第二章惩罚权孟德斯鸠:任何超越绝对必要性的刑罚都是暴虐的。
道德的政治结果要以人类感情为基础。
人们割让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公共保存的自由要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
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
第三章结论第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
[行云子2]第二个结论:社会通过一项实质上是互尽义务的契约,同各个成员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结论: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开明理性所萌发的善良美德,也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第四章对法律的解释第四个结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
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第五章法律的含混性法律是用一种人民所不了解的语言写成的,这就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
了解和掌握神圣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会越少。
因为,对刑罚的无知和刑罚的捉摸不定,无疑会帮助欲望强词夺理。
第六章刑罚与犯罪相对称[行云子3]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第七章衡量犯罪的标尺[行云子4]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
第八章犯罪的分类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者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
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
刑罚报应正义与功利正义的衡平

刑罚报应正义与功利正义的衡平【内容提要】刑罚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正确解释刑罚正义。
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的关系实质就是公正和效率的关系。
在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中,应以报应正义的实现作为第一目标,报应的实现包含了功利的实现。
在依功利正义应当减轻犯罪人的刑罚时,则功利正义优先于报应正义。
【关键词】刑罚/报应/功利/衡平正义是刑罚所追求的至高目标,关于刑罚正义素有报应正义论和功利正义论(预防正义论)之分歧。
刑罚报应正义认为刑罚之所以是正当的是因为犯罪人因其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惩罚和谴责;刑罚功利正义则认为刑罚之所以是正当的是因为犯罪人因其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遏制。
在刑罚内在价值方面,报应正义认为刑罚是社会报复、道德谴责和法律惩罚的共同产物,报复、谴责和惩罚赋予了刑罚内在的价值,刑罚的严厉程度应由犯罪行为的客观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所决定;而功利正义则认为刑罚是社会维护自身秩序、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的需要,刑罚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刑罚不过是个工具而已,刑罚的严厉程度应由对犯罪有效遏制的需要,也即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来决定。
经历了百余年的争论与分歧后,刑罚报应正义与功利正义的统一应当说是当今世界刑罚理论与实践的一种潮流。
“从行为是行为人的行为而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正确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不应该是片面地夸大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对量刑的决定作用而把行为贬低为仅仅是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征表,而应当把两者的结合和统一作为量刑的根据,也就是说实行罪刑相当原则与刑罚个别化相结合。
这是当前刑事立法的一个趋势。
”[1](P81-82)一、报应正义与功利正义的统一在刑法学说史上有不少学者从理论上论证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的统一。
费尔巴哈、哈格等认为刑罚罪有应得地施加于犯罪人,使一般人对犯罪与刑罚的联系得以确信,正是这种确信,打消了人们犯罪后逃脱刑罚惩罚的侥幸,使他们继续遵守法律,从而实现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报应虽然不是刑罚的目的,但是报应可以确保刑罚的正义性,正义的刑罚能够得到一般人的尊重,从而服务于一般预防,报应和功利统一于报应是实现刑罚一般预防的手段,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深入解读刑法中的累犯与惯犯

深入解读刑法中的累犯与惯犯在刑法领域中,累犯和惯犯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
累犯是指在犯罪前已经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再次实施犯罪,而惯犯则是指频繁犯罪、惯于作恶的犯罪分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读刑法中的累犯和惯犯问题。
一、累犯累犯是指在犯罪前已经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再次实施犯罪。
刑法对于累犯有一定的法律规定,通常会对累犯实施从重的刑罚。
这是因为,累犯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同时也说明了累犯对于法律的不尊重和对于社会秩序的威胁。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累犯在再次犯罪时,其处罚一般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累犯的刑罚通常要比初犯更加严厉。
这是因为累犯的再次犯罪表明其对于法律的不敬和对于惩罚的不畏惧,所以需要给予更加严厉的刑罚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其次,累犯的刑罚也要根据其再次犯罪的情节、性质和危害程度进行具体的调整。
这表明刑法对于累犯的刑罚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根据情况进行个别的辩证决策。
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对于累犯的过度惩罚或者过轻处罚。
此外,累犯还存在着犯罪情节累加的问题。
在犯罪数额较高、犯罪手段较凶残等情况下,累犯的刑罚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进行数罪并罚,使得累犯得到更加全面和充分的惩罚。
二、惯犯惯犯是指频繁犯罪、惯于作恶的犯罪分子。
相对于累犯而言,惯犯的犯罪次数更多,更为嚣张。
惯犯常常以各种手段躲避法律的制裁,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为严重。
因此,对于惯犯的打击与惩治也是刑法所注重的内容之一。
针对惯犯的刑罚模式,刑法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
首先,对于惯犯的刑罚常常会加重。
因为惯犯的犯罪恶劣程度更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更为严厉的惩罚,以达到保护社会和维护法治的目的。
其次,在量刑上,考虑到惯犯犯罪成瘾的特点,刑法会采取相对更为灵活和多样的方式。
比如,可以对惯犯采取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等手段,以进一步打击和遏制其犯罪行为。
此外,惯犯也有较大可能会被判处长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以确保其无法再次对社会造成伤害。
法律类高校面试题目及答案

法律类高校面试题目及答案一、介绍法律类高校面试是评估考生法律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面试中,考官通常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考察考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些典型的法律类高校面试题目,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二、题目及答案1. 您认为什么是正义?答:正义可以理解为对公平和公正的追求。
在法律领域,正义要体现在法律的公正、公平和公众利益的保护上。
司法机关应始终遵循正义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获得公平的待遇和正义的裁决。
2. 如何评价民事诉讼中的和解制度?答:和解制度是一种简便、灵活的争议解决方式。
它能够减轻法院负担,缩短诉讼时间,降低当事人的成本。
在很多案件中,通过和解可以实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并且维护法律的实施效果。
和解制度鼓励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减少司法资源的占用,是一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
3. 对刑法中的累犯制度有何看法?答:累犯制度是一种对累犯者实施加重处罚的制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累犯者起到警示作用,防止其再次犯罪。
累犯制度是对犯罪的惩罚尺度的增加,但也需要注意在具体应用中平衡处罚的严厉性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确保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4. 您如何看待法律的可预见性?答:法律的可预见性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法律规范的核心要求。
可预见性要求法律规定明确、稳定,避免法律的任意性和随意性。
只有法律具有可预见性,当事人才能够根据法律规范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保障法律的可预见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治建设任务。
5. 如何评价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制度?答:独立董事制度是一种能够有效限制公司权力滥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安排。
独立董事与公司管理层独立,能够客观、公正地监督公司运营状况,发挥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作用。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是保障公司良好运营的重要因素,对公司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 您对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援助制度有何看法?答: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保障制度,它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了免费或低费的法律援助服务。
边沁功利主义法学评述

边沁功利主义法学评述边沁(利智边沁)是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功利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功利主义法学理论对后来的法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进行评述。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幸福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认为法律的基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幸福。
他认为,社会幸福是最重要的指标,法律应该根据其对社会幸福的影响来制定。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自然法学和权利法学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更强调个体的权利和公正。
边沁强调,法律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即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边沁认为,法律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追求最大幸福的原则进行制定和修改。
他主张法律应该注重预防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边沁反对过度形式化的法律和过于僵化的法律制度,主张法律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理论对于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边沁认为,法律应该以幸福为指导,这意味着法律可能会受到各种社会利益和权力的影响,难以保持中立和公正。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理论容易忽视个体权利和自由的保护。
由于他强调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能会忽略对弱势群体和个体的保护和关怀。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理论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如如何衡量和衡量社会幸福水平。
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法学思想,对后来的法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功利主义法学的理念为我们思考法律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保护个体权利和追求社会幸福之间取得平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法律制度。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法学理论,强调法律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
它认为社会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法律应该以此为导向来制定和解释。
功利主义法学注重结果和效果,认为法律规则应该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它主张在制定法律时,要根据预期的后果来选择最有利于社会利益的规则,以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受。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是实用和灵活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功利主义法学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而不是个体的利益。
它认为法律应该根据社会的整体利益来制定,而不应该只顾及个人的权益。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的效益,但也容易陷入忽视个人权益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的主要思想家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他认为人们的目标都是追求幸福,政府和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幸福的最大化。
边沁主张法律应该根据对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产生最好的结果来评判。
他还提出了有关判决的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主张通过经验和实证研究来改善法律制度。
功利主义法学的理论在一些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强调了法律的实用性,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规避形式上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提高法律的操作性和适应性。
功利主义法学的方法也有助于解决一些公共政策和争议问题,例如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它忽视了个人权益和道德价值的重要性。
在功利主义法学中,个人的权利和幸福可以被社会福利所牺牲,容易导致对少数人权益的剥夺。
功利主义法学对实证研究的依赖可能导致主观性和局限性,导致法律的规制变得过于机械和功利。
功利主义法学对于如何度量和评价幸福感受和社会福利的标准也存在争议,这使得其应用变得复杂和困难。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为目标的法学理论,通过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来制定法律。
它在强调实用性和效果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对于如何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福利,如何度量和评价幸福感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其基本思想是:立法原则应遵循“尽可能使最大数量的人获得最大数量的利益”的原则。
在以前的传统法学中,立法原则都是以正义、公平以及合理为基础的,但边沁却将其改变了,他把立法原则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即把利益作为立法原则的首要原则。
边沁认为,立法原则应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最大利益为准则,而不是以正义公平原则为准则。
因此,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强调的是以满足最大限度的社会成员利益为基础,而不是以正义公平原则为基础。
这意味着所有涉及立法的决定,都应该以满足最大限度的社会成员利益为根据,而不是以正义公平原则为根据。
例如,当政府制定新的立法时,应考虑如何使最多的人受益,而不是只考虑如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边沁认为,功利主义立法原则是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利益的最佳方法。
他认为,立法的目的不是建立永久的社会秩序,而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满足大众的利益。
他还认为,立法不应该服从传统的固定原则,而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大众利益。
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对当代法律制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为当代法律制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以满足最多社会成员的最大利益为基础的立法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则已经成为当今立法的重要指导原则,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公务员惩戒制度,就是指对有过错公务员的行为予以否定性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惩罚、申戒,以对其警示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实施中,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却存在有法不依、擅立规矩、惩戒不公等许多问题,需要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我国现行公务员惩戒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行公务员惩戒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粗疏简陋、适应性差。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惩戒事由不适应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第一,缺乏对违背家庭道德的行为予以惩处的规定,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公务员“包二奶”、遗弃或虐待家庭成员、暴力干涉子女婚姻自由等行为无法进行惩处。
第二,对一些有损公务员良好形象和政府公务秩序的行为,因缺乏惩处依据而得不到处理,如公务员公车私用、无偿使用行政相对人交通工具等行为。
第三,对一些单位集体研究决定实施的违纪行为缺乏处理的依据,致使这些行为难以得到惩处。
2.法定的惩戒手段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我国现行法定的惩戒手段有6种,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
但这6种惩戒手段对下列情形显得有些无能为力:第一,离退休公务员在职期间违纪离退休后被发现的,根据人事部的有关规定’,是应当依法先给予与未离退休前一样的处分,再决定如何减少退休金或停止发放退休金。
如某人在退休前的违纪行为依法应当受到撤职处分,处理机关应先做出撤职决定,再根据撤职决定降低级别和退休金。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惩戒机关不得已而为之的竹时性措施。
第二,公务员因经济问题受处分,一般应对其经济问题实施惩罚,但究竟怎样实施缺乏法定依据。
第三,公务员因职务行为侵犯了相对人合法权益并且个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在国家对相对人赔偿后,对公务员应如何追偿,在惩戒手段中没有具体的规定。
第四,公务员因不良行为或涉嫌犯罪而被调查或停职,其停职的期限是多长,停职后工资支付怎么处理,这些都无相关法律规定,往往是以行政机关开会讨论的方式来决定。
3.惩戒适用的对象范围过窄。
论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

论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或最大利益最大化。
在刑法领域中,功利主义被用来解决如何平衡社会正义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大化整体利益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并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追求最大利益最大化。
根据这一原则,刑法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来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并预防和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刑法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最大幸福原则: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整体社会的幸福感和福祉。
通过惩罚犯罪分子,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2. 最大利益原则:刑法的制定和执行应当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包括受害者、社会大众和罪犯本人。
在权衡利益的过程中,应该追求最大化整体利益。
3. 公平正义原则:刑法应该以公平和正义为基础,确保刑罚的分配是公正的。
这意味着刑罚应该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以确保公平的惩罚和公正的复仇。
二、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优点1. 形成公正的刑罚体系:功利主义刑法理论通过追求最大化整体利益,可以帮助形成公正的刑罚体系。
刑罚的确定和执行应当依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以保证刑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强调预防和治疗犯罪:功利主义刑法理论注重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
除了通过惩罚来制止犯罪活动外,功利主义主张通过矫正措施、康复措施和再教育来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以避免再次犯罪。
3.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功利主义刑法理论注重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对犯罪行为的追究和制裁,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一个安全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局限性1. 忽视个体权利: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主要批评是其忽视了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由于功利主义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可能会被忽视或牺牲。
这可能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和不公正的刑罚。
2024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的基本原则第二章contents •刑法基本原则概述•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基本原则关系与协调•总结与展望目录01刑法基本原则概述刑法基本原则定义与特点定义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特点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准则性的特点。
刑法基本原则重要性指导刑事立法刑法基本原则是制定和修改刑法的重要指导,确保刑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进步性。
制约刑事司法刑法基本原则对刑事司法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合法性和统一性。
保障人权刑法基本原则强调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有利于保障人权,防止刑罚权的滥用。
刑法基本原则体系构成罪刑法定原则01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02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03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02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概念及历史发展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历史发展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和心理强制说。
但其四字术语的近代起源,却来自1215年英国大宪章和1628年英国权利请愿书中限制王权的部分,天然地限制于刑事领域,后来随着宪政的展开、司法权的独立、心理学的发展而被传播。
法律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罪刑法定原则内容解析定罪量刑必须以现行法律的规定为准,对于现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即使危害性再大,也不得通过类推解释定罪处罚。
只能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原则上不能适用事后制定的法律对行为人定罪处罚。
关于完善我国刑法中累犯制度的构想

(一)弥补立法缺憾,明确相关概念1.“刑罚执行完毕”应明确为“主刑执行完毕”。
中国现行刑法典所规定的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种类型,因而针对具体的犯罪分子,可以单独适用某一主刑或者附加刑,也可以是主刑与附加刑并用。
那么应当搞清的是,刑法典所称的刑罚执行完毕,是仅指主刑执行完毕,还是包括附加刑在内的所有刑罚执行完毕呢?换言之,主刑执行完毕之后,如果附加刑仍在执行期间,此时再次犯罪的,是否构成累犯呢?事实上,我国《刑法》第65条的立法本意是指前罪主刑的执行完毕,而第65条对“刑罚执行完毕”一词的使用,在文义上不恰当地扩大了其范围。
此外,同一部法律中,其用语应尽量含义一致。
如上所述,刑法第65条中“刑罚执行完毕”,指前罪的主刑执行完毕。
而刑法第66条对特殊累犯的规定中,也使用了“刑罚执行完毕”含义不统一。
由于特殊累犯的成立,对前后罪的刑度不作要求,因而第66条规定的“刑罚执行完毕”,则有时可指主刑的执行完毕,有时可指附加刑的执行完毕。
在前后相邻的两个条款中,同一语词,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这容易引起对法律的误解,也不符合同一部法律上用语含义应尽量一致的原则。
因此笔者认为,既然第65条“刑罚执行完毕”的含义,是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的执行,就应该直接改为“主刑执行完毕”,这样更为清楚、明了。
2.明确法域条件,承认域外刑罚。
前罪已受外国刑法处罚,能否成立累犯,刑法未予以明确规定。
理论上存在二种观点:一是否定说,“外国法院之裁判对于本国并无既判力,不足为累犯加重之基础”。
[8]根据我国《刑法》第10条的规定,“凡是受刑人在国外实施犯罪行为,经外国法院审判并执行刑罚,其罪依照我国刑法应负刑事责任,进入我国境内又犯罪的,应该不承认外国法院审判效力,国外之前罪与国内之后罪并合审理。
”[9]二是肯定说,认为行为人受外国司法机关审判并执行刑罚为有期徒刑以上之罪,依照我国刑法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承认其已受过刑罚执行,也可依我国刑法再次进行处理。
刑法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分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共40分)1. 制定和修改刑法的原则有哪些?(8分)答案:制定和修改刑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刑法的法制性原则:刑法的制定必须依照法律程序,经过合法的立法机关采取正式的法律形式,确保刑法的实施和运用具有法律效力。
(2)刑法的实效性原则:刑法必须能够对犯罪行为起到威慑、预防和制裁的作用,确保刑法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刑法的适用性原则:刑法的内容和规定必须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刑法的公正性原则:刑法的制定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平等和公正原则,确保刑法的适用不受个人、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干扰。
(5)刑法的协调性原则:刑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要相互协调和配合,确保刑法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得到正确、全面的运用。
2. 刑法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8分)答案:刑法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刑法总则:包括刑法的目的、原则、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规定,为刑法的具体应用提供指导。
(2)罪刑法定原则: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要求刑罚的适用必须在法律的明文规定下进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各类犯罪罪名和构成要件:对各类犯罪行为的名称、构成要件和相关制度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经济犯罪、暴力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等。
(4)刑罚和刑事责任制度:规定刑罚的种类、幅度和适用条件,明确刑事责任的指责对象和承担方式。
(5)刑事审判程序和判决执行制度:对刑事审判的程序和程序保障措施进行规定,确保刑法的适用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3. 什么是累犯制度?累犯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8分)答案:累犯制度是刑法中的一项制度,指的是对于已经有一次以上犯罪前科的人,对其再次犯罪时加重刑罚的规定。
累犯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威慑犯罪的发生:累犯制度对于已经有犯罪前科的人,通过提高刑罚幅度,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减少再次犯罪率,维护社会治安。
《光明日报》理论版精华文章整合(一)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投稿专用邮箱: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者:张丽刑事科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刑事科学的角度看,它至少表现为犯罪得以有效遏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充满活力。
具体而言,刑事科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犯罪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严重犯罪得到有效遏止。
和谐社会应是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但和谐社会绝不是没有犯罪的社会,控制在合理数量范围之内的犯罪行为是社会有机体运转过程中存在的正常情况。
第二,刑罚措施整体趋于轻缓,刑罚功能积极有效,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能够及时得以修复,民众的生活不会因为一定数量的犯罪行为存在而感受到威胁和压力,犯罪行为人及时得到社会救助,心理失范得以矫正,人身危险性得以消除,从而顺利回归社会。
第三,刑法调控力度合理科学,社会稳定而富有活力,民众的自由权利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和谐社会必定是持续稳定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稳定与民众自由权利有效保障动态平衡的社会,忽视任何一方面而致社会运转异常均非和谐之本意。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基本价值追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刑事司法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点体现在“宽”、“严”、“济”三个关键字中。
所谓“宽”,意味着“对犯罪情节轻微或具有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依法从宽处罚”;所谓“严”,即对于某些严重的刑事犯罪、惯犯、累犯,应当依法严惩;所谓“济”,则是指协调、配合,将宽、严不同的刑事策略在不同具体案件的处理中结合起来,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有宽有严,宽严适度。
惩罚和控制犯罪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刑事法律的适用和刑事政策的施行,构建和谐团结、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才是刑事法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价值追求。
以“权利保障”和“公平正义”为旨趣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有机整体,其视野开阔,政策兼容性强:既尊崇罪刑法定的刚性原则,又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既强调刑法的谦抑性和最后手段性,也不忽视刑法防卫社会的积极功能;既强调应首先注意对犯罪人从宽处断的可能,也注重对少数罪大恶极的犯罪人依法予以严厉制裁,能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动态平衡,达到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各大学刑法学博士入学考试历年试题

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入学考试历年试题(1999-2009)20XX年一、中国刑法1、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基础2、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3、组织卖淫罪二、外国刑法1、论共犯的本质2、论遗弃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论贝卡里亚的刑法观2、论宫本英修不作为犯罪的思想20XX年一、中国刑法1、未遂犯的成立条件2、我国刑法中的减刑3、我国刑法中的受贿罪二、外国刑法1、日本刑法中的共谋共同正犯理论2、德日刑法中的单纯赌博罪和常习赌博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费尔巴哈的刑罚理论2、威尔哲尔的目的行为论20XX年一、中国刑法1、论犯罪的基本特征2、论刑罚的目的3、结合刑法分则的规定,论述法条竞合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法律适用的原则。
二、外国刑法1、论述西方刑法中的不作为犯2、论述日本刑法中的受贿罪类型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简述李斯特的犯罪观2、简述日本新派与旧派的刑法理论之争3、简述团藤重光的死刑废止论20XX年一、中国刑法1、想象竞合犯及与法条竞合的区别2、论我国的刑罚消灭制度3、论绑架罪以及与非法拘禁罪的界定二、外国刑法1、论西方刑法中的行为理论2、评短期自由刑3、论日本刑法中的放火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西方刑法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2、李斯特的刑罚目的观3、新社会防卫论的主要观点20XX年一、中国刑法1、论中止犯2、论罚金刑3、诈骗罪二、外国刑法1、论违法性本质2、赃物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空)20XX年一、中国刑法1、论教唆犯2、论数罪并罚原则3、论交通肇事罪二、外国刑法1、论共犯的本质2、同意杀人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费尔巴哈的刑法思想2、植松正的刑法思想3、安塞尔的刑法思想20XX年一、中国刑法1、论犯罪对象2、论追诉时效的计算3、论绑架罪二、外国刑法1、论违法性的本质2、论自由刑的统一化3、论遗弃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比较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的异同2、比较贝林格与小野清一郎的构成要件理论20XX年一、中国刑法1、论犯罪对象2、论立功制度3、论诬告陷害罪二、外国刑法1、因果关系论2、短期自由刑以及存废3、论背信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启蒙思想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之演变2、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3、菲利的犯罪三原因论4、牧野英一的犯罪征表说5、论贝林格的构成要件理论6、论团藤重光的人格行为论、人格责任论及构成理论20XX年一、中国刑法1、论防卫过当2、论时效制度3、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二、外国刑法1、论原因自由行为2、论罚金刑3、论抢劫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古典学派的刑法思想2、李斯特的刑罚观3、宫本英修的犯罪未遂论2000年一、中国刑法1、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2、论刑罚权的根据3、论挪用公款罪二、外国刑法1、论过失学说2、论外国刑法中刑罚权的根据学说3、论德日刑法中的脱逃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论贝卡利亚的刑罚适用原则2、牧野英一的目的刑论3、后期古典学派的刑法理论1999年一、中国刑法1、论特殊主体2、论假释制度3、论故意杀人罪二、外国刑法1、论德日刑法中的法益2、论外国刑法中的前科消灭制度3、论德日刑法中的强奸罪三、西方刑法学说史1、试论贝卡利亚的死刑废止观2、论小野清一郎的构成要件理论3、试述近代学派刑法理论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入学考试历年试题刑法学1999年1、从罪刑法定原则论述犯罪的实质定义与形式定义的关系。
轻罪前科消灭制度之提倡

轻罪前科消灭制度之提倡作者:何鑫陈露晨来源:《中国检察官·司法实务》2024年第01期摘要:我国现行前科制度具有多层级、跨领域、起点低、期限长、影响广等特征,在轻罪治理体系下面临正当性危机。
目前我国学界对前科制度有两种改造方案:前科消灭模式和资格刑模式。
我国前科制度具有强化威慑、补足报应、防卫社会、价值引领等多种功能,难以为资格刑所完全取代,前科消灭模式更为可取。
基于公正与效率的衡平,前科消灭可以先行适用于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最高刑为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情节较轻的危险犯、帮助型犯罪和仅造成财产损失的过失犯、入学就业等受到影响的过失犯家庭成员。
为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应建立配套机制:在程序上区分非犯罪化行为和其他前科类型分别适用申请消灭和法定消灭;建立规范化、智能化的犯罪记录和查询制度,出台《前科限制就业范围指南》,赋予前科消灭者隐私保护权。
关键词:危险驾驶轻罪前科消灭资格刑2023年12月13日“两高两部”发布了《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醉驾意见》),明确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限缩了危险驾驶犯罪圈。
迎面而来的问题是,在此之前被判处刑罚但《醉驾意见》不认为是犯罪的庞大群体,还在负担着刑罚的附随后果——前科。
如何促使相关群体复归社会以减少社会对立面,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一、轻罪治理体系的正当性危机(一)罪刑结构变动下的价值失衡晚近中国刑法立法呈现出活跃化的态势,突出特征是轻罪范围的立法扩张,[1]直接导致我国司法实践罪刑结构变化和轻刑罪犯大增。
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危险驾驶罪。
以危险驾驶罪为代表的轻罪体系,一方面通过“严而不厉”的罪刑结构提前防控法益侵犯风险[2],另一方面通过配置轻缓化的刑罚和繁简分流的诉讼程序实现了刑罚分配正义,体现了轻罪治理的公正与效率衡平的价值理念。
然而,对犯罪附随后果的忽视使轻罪治理体系的价值预设落空。
犯罪的负面后果,除了刑罚外,还有附随后果,即犯罪记录对公民定罪量刑或从事相关职业、活动等所产生的負面影响。
功利主义法学

功利主义法学的背景及评价内容摘要: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以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法学思想或流派,主张功利主义原则既是个人与政府活动的准则,也是道德与立法的准则。
那么,功利主义法学产生的背景如何?其思想渊源又是怎样?本文将就代替对功利主义法学的一些认识谈谈这些问题。
关键词:功利主义法学边沁哲学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著名西方思潮,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法学思想或流派,主张功利主义原则既是个人与政府活动的准则,也是道德与立法的准则。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我将联系功利主义法学产生的背景对其思想渊源做一些初步阐述一.功利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正当其他西方国家正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积蓄力量的时候,英国正经历着一场性质迥异于政治革命但意义更深远的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
1765年,瓦特蒸汽机的诞生,掀开了这场革命的历史篇章。
众所周知,这场生产过程的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模式和结构可观的变革。
而英国模式和结构的突破性变革使得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被视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自然法逐渐显得不合时宜。
用边沁的话来说:“说起自然法,如果(当我相信它会出现),它不过是空洞的术语了。
”1功利主义法学派斗争的矛头直指自然法理论,他指责其理论是一种幻想、虚假的理论,是不能实现的。
代替这种不现实的理论预设方法,功利主义法学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功利主义原则引入到法学研究领域中。
故而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取舍都在于权利的权衡,所以统治者制定法律不得违背这一原则,这是立法宗旨,也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唯一标准;法律实施的基础也是功利主义。
总之,功利原则是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
边沁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二.关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关于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的思想1转引自张乃根:《西方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浅谈量刑中刑罚个别化原则

浅谈量刑中刑罚个别化原则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人民法院吕心英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浅谈量刑中刑罚个别化原则论文提要现代刑法的环境下需倡导刑罚个别化,这种倡导需建立在对刑罚个别化概念及价值的准确认识基础之上,在刑罚裁量中适用刑罚个别化才能达到个别公正、个别预防的目的。
但刑罚个别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引发一定的问题,因此,该原则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以下正文一、刑罚个别化原则概述刑罚个别化,在量刑中主要是根据报应与预防的需要既要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也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实现个别公正和个别预防的刑罚裁量原则。
刑罚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不同犯罪人的区别对待,使刑罚在量刑中的适用更加有效合理,有利于限制刑罚的滥用;另外刑罚的适用应同教育改造罪犯所需的限度相适应,可以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犯罪人再次实施犯罪,并能限制具有某种犯罪倾向的人实施犯罪。
在我国刑法典中是没有明确规定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可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个别化思想的确现实地被运用着。
比如:在刑罚裁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形:1、对累犯与惯犯的从重处罚2、对自首、立功的犯罪人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从宽处罚3、对轻罪犯罪人适用缓刑4、对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从宽处罚的规定在刑罚执行时的减刑与假释制度等。
二、刑罚个别化原则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由于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因而分析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刑罚适用、刑罚执行,乃至刑罚制定,同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刑罚中的运用就是刑罚个别化。
刑罚个别化的本义就是对犯罪人实行有针对性的处罚,这种针对性并不能仅仅限于对犯罪人“未然犯罪”的可能性而实施个别预防,还应该包括刑罚个别公正的实现,需要对犯罪人过去的“已然犯罪”实施个别处罚。
因此刑罚个别化的价值在于个别公正与个别预防及其两者的统一。
(一)个别公正个别公正,又称为正义,罗马法学家早就指出:“正义是给与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是人们据以指导自己行动的最高准则,它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的最高价值观念。
公司员工禁止利用公司关系谋取不当利益规定

公司员工禁止利用公司关系谋取不当利益规定公司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制定了以下《公司员工禁止利用公司关系谋取不当利益规定》:一、目的和适用范围该规定的目的在于规范公司员工在工作中利用公司关系时的行为准则,禁止任何有违道德、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
适用范围为公司全体员工,包括全职、兼职及临时工。
二、禁止利用公司关系获取不当利益公司员工不得利用其在公司内部的职务权力、交际圈、资源等,谋取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不当利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1. 接受或索取他人贿赂,以谋求对他人的特殊照顾、优待或利益;2. 滥用职权,为个人或他人争取不正当利益,收受回扣、提成等;3. 利用职务之便,泄露公司商业秘密或他人隐私,并从中牟利;4. 借助公司关系,在市场竞争中打击其他竞争对手,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5. 利用公司资源从事个人营利活动,损害公司的经济利益。
三、禁止利用公司名义从事个人活动公司员工不得以公司名义进行与工作职责无关的个人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 在未经公司授权的情况下,利用公司名义参与其他商业活动;2. 利用公司资源从事个人营利性的业务或项目;3. 以公司名义参与非法活动、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4. 未经公司同意,将公司的品牌、商标或商业机密用于他人牟利的活动。
四、违规行为处理措施对于违反该规定的员工,公司将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 提醒与警告:对于初犯或轻微违规的情况,公司将进行提醒和警告,并记录相关情况;2. 处分:对于严重违规行为或累犯的员工,公司将视情况给予相应处分,包括但不限于停职、降职、解除劳动合同等;3. 追究法律责任:对于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公司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监督和举报机制公司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举报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监督、揭发违规行为。
对于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公司将依法予以保护,并对所涉及人员进行调查处理。
六、附则该规定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作为公司的内部制度,全体员工均应遵守。
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构建

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构建目录一、内容概览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基本理论 (8)1. 概念界定 (9)犯罪附随后果 (10)准用制度 (11)2. 理论基础 (12)刑事政策学理论 (13)刑法学理论 (15)社会学理论 (16)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18)保障社会公正与秩序 (19)人权保障与自由意志 (20)三、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构建原则 (21)1. 合法性原则 (22)2. 合理性原则 (23)3. 适应性原则 (24)4. 明确性原则 (26)5. 可行性原则 (26)四、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构建要素 (27)1. 适用对象 (29)2. 适用条件 (30)3. 适用程序 (31)4. 法律效果 (32)五、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实施与保障 (34)1. 执法主体建设 (35)2. 法律法规完善 (36)3. 司法体制改革 (37)4. 社会宣传与教育 (39)5. 监督与评估机制 (40)六、结论与展望 (41)1. 研究成果总结 (4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42)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3)一、内容概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刑事制裁手段,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本文档旨在对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探讨其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将介绍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功能,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和问题,为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提供参考。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提出构建我国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现象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对于犯罪附随后果的处理成为法律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20,N o .32018年6月J .o fW u h a nU n i .o f S c i .&T e c h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J u n .2018收稿日期:2018-03-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7X F X 009).作者简介:陈 伟,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刑事法学研究.公正与功利关系协调下的累犯制度陈 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摘要:我国累犯制度是报应论与预防论一体化运行模式的产物,是公正与功利价值并取的体现㊂公正作为刑罚的首要价值应当得以优先性认可,与此同时,功利价值同样是刑罚不可偏废的存在,并且功利可以有限度地调节公正价值㊂刑罚一体化的价值兼顾是累犯制度内在的应有追求, 公正优先,功利调节 是累犯设置的正当根据及其完善的方向指引㊂遵照这一价值定位,累犯制度应当在立法规定与司法适用中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从而契合累犯制度设置的初衷,实现公正与功利之间的良性互动㊂关键词:累犯制度;公正优先;功利调节;报应论;预防论;刑罚价值中图分类号:D 924.1 文献标志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9-3699.2018.03.012 累犯既是特殊的犯罪行为样态,又是异于普通犯罪的行为人主体,具有行为与行为人的双重特征㊂在我国实体刑法及其规范层面,累犯作为一种具体的刑罚制度被明文规定,因而现有的研究往往都是在肯定累犯的前提下,对其规范性条件予以相关探讨,然而,累犯制度作为刑罚制度的规范化产物,其刑罚根据与价值基础何在㊁是否与刑罚目的性追求相一致以及现有规定是否能够与其价值根据相契合,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㊂基于此,笔者拟从公正与功利关系视角对我国现有的累犯制度予以考察,以期助推我们对累犯立法及其现实适用有一更加清晰的认识㊂一㊁刑罚的报应和预防是对公正与功利价值的一体遵守刑罚的报应功能作为最具生命力的理论见解,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刑法学和刑罚学之中,并且无论怎样的 时过境迁 与 斗转星移 ,报应论都没有明显的退出或者减弱迹象㊂报应论所要关注的是对危害行为的刑事归责,即通过正当的刑事制裁来应对已然出现的犯罪行为㊂无论如何,在报应论者看来,刑罚都只能以已然的犯罪行为为惩罚对象,刑罚的惩处力度应当以危害行为的轻重为根据,其强调的是对犯罪行为的可谴责性与可惩罚性,是以行为实施的罪责体系为核心的,因而并不以刑罚的功利性追求为己任㊂报应论对于刑法学的最大贡献在于要求刑罚与犯罪的对应性,特别是要求刑罚与责任相一致,要求刑罚的痛苦程度应与责任程度相适应,因而其存在具有不可置疑的正当化初衷[1]㊂然而,那种 痛恨罪犯在道德上是正确的 将罪犯看成是应当用社会的脚后跟碾死的有害虫子的 严格意义上的康德主义,在现代刑法理论中已只具有历史性的意义[2]㊂从国内法领域来看,基本上大多数国家都否认其刑罚是以报应为主要目的或者唯一目的,纯粹的报应刑理论曾经长期充当人权侵犯这一苦难的 糖衣 ,因而,在现代刑罚理论中无条件支持报应理论的观点已经极为罕见[3]㊂刑事古典学派体系下的理论阐释,面临时代的变迁显然已经不能带来更多的效益,围绕意志自由论作为其基本立场,这一过于学究式的封闭性思路与社会实践产生了实质性分裂与隔绝,从实践层面反馈的信息把刑事古典学派置于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㊂随着刑事古典学派理论发展至顶峰,犯罪数量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嚣张态势,这呈现出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鲜明对比,至此,刑事古典学派的内在缺陷已暴露无遗,因而,刑事近代学派走向了一条与古典学派迥异的道路,它致力于关注社会现实和具体的犯罪原因,通过探究犯罪产生的原因更有针对性地 开处方 ,从而寄望完成刑事古典学派未竟的使命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刑事近代学派基于对具体社会现象的特定视角以及对犯罪原因论的格外重视,在此基础上寻求通过有效措施来预防犯罪就成为其自然选择㊂因为只有真正预防犯罪,才能防范新的犯罪不断产生,真正减少犯罪数量,以防步入刑事古典学派的历史覆辙㊂毕竟,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人,也是为了保护整个社会,通过对犯罪人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惩治,达致有效控制犯罪的目标[4]㊂正是在机械且被动的惩罚方式无助于抵御犯罪高涨态势的处境下,刑罚个别化与刑罚社会化等思想得以出现㊂预防论认为刑罚除了衡量犯罪行为与损害大小之外,同时应考虑犯罪行为实情与行为人性格,依照犯罪人反社会性与危险性的大小强弱,以区别刑罚的轻重缓急,使得刑罚能按照犯罪与犯罪者的情形作出个别化处理[5]㊂从此层面视之,就未然犯罪的预防来说,预防论确实高瞻远瞩,也更为明智可取㊂而且,在犯罪原因论之下,个别预防论被提出,并且超越已有学术见解得到前所未有的垂青,个别预防论进入学术视野则彻底颠覆先前的理论思路,它通过外在的危害行为而透视个案行为人,力求通过对具体行为人的多方作用力而实现最终的矫正效果,避免其落入犯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它以行为人为重心的新视角扭转了先前以行为为中心的传统视线,并把刑事法学引入到一条崭新的道路上来㊂累犯由于在刑罚实施完毕一定时期内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其重蹈覆辙的行为暴露出自身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㊂报应论着重于对已然之罪的惩诫,是公正观念的体现,而预防论聚焦于对未然之罪的防范,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㊂从累犯的从重处罚来看,既包括了对当下实施新犯罪的公正报应,又包括了对未来犯罪预防的功利价值追求㊂可以说,公正主义与功利观念的双管齐下,是构筑累犯制度时需要统筹兼顾的价值追求㊂二㊁公正观念与功利主义对累犯制度的双向指引在刑事古典学派的著述中, 累犯 的相关话语可谓 踏破铁鞋无觅处 ,对累犯制度创设根据的相关阐释更是毫无踪影㊂刑事古典学派漠视累犯问题,其根源仍然与该学派强调意志自由的理性人或抽象人息息相关①,该学派并不区分行为人类型上的差异,也看不到累犯与初犯二者之间的差异,累犯行为的重复性仅仅只是说明犯罪行为人对刑罚的排斥与反动,仅仅需要借助刑罚的严厉性来重塑刑罚的有效性即可㊂在刑事古典学派看来,犯罪是对刑罚的反动,刑罚是针对已然的犯罪而派生出来的,黑格尔指出, 犯罪行为不是最初的东西㊁肯定的东西,刑罚是作为否定施加于它的,相反地,它是否定的东西,所以,刑罚不过是否定的否定 [6]㊂具体到累犯制度上,古典学派认为累犯的频发性从来不是用来否定刑罚有效性的现象,遵照古典学派的一贯思路,累犯行为的发生仅仅代表社会秩序恢复的过程尚待努力,即通过更加有效的刑罚来达到这一目的,刑罚作为对犯罪的否定是其始终坚守的 金科玉律 ㊂贝卡利亚据此认为功利的虚伪性, 所谓虚伪的功利观念,是企图把死板的无机物所忍受的对称和秩序给予一群感知物,它忽视那些持久而有力影响民众的现实因素,却重视一些遥远的因素,而如果没有某种非凡的想象力通过放大去克服对象的遥远性,那么这种遥远因素的影响就是极为短暂和微弱的 [7]㊂在刑事古典学派眼中,犯罪在极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客观外在的社会现象,而是理性主义指导下的法律概念或者哲学范畴㊂在构成要件论层面,古典犯罪论体系只承认客观的㊁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而从行为论角度观察,古典犯罪论体系采取自然主义的立场,行为的社会意义完全被排除在外[8]㊂正是在此情形下,古典学派仅仅聚焦于犯罪的名称㊁定义以及对其法律分析,而忽视犯罪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犯罪分子的人格特征㊂与之迥异的是,刑事近代学派关注累犯现象,以现实的累犯情形来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比如,其代表人物龙勃罗梭在细致分析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累犯情况之后,得出的结论是, 实际上累犯数字差不多与出狱者的数字相同,更准确地说,几乎没有一个出狱者不是倾向于再犯罪的 [9]㊂刑事实证学派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菲利也认为,再犯是规律而不是例外,除此之外,菲利还根据实证数据的分析,着手确定了各种不同犯罪再犯的比例,以便发现最容易产生惯犯的犯罪类型[10]㊂由此可以看到,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的思路着眼点完全不同,在累犯问题上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由此对已然之罪与未然之罪的界分也体现得异常分明㊂对报应论的经典解读为: 为了实现抵偿,当某人对他人的法益造成了损害时,应当对该人同样施加一定的痛苦,这样一来,对他人施加了恶害的人,就需要为此承受痛苦㊂ [11]那么,所有的报4032018年第3期陈伟:公正与功利关系协调下的累犯制度应要素可以归结为一点 公正性,即报应论最为核心的本质在于公正性的诉求,刑罚的发动与分配必须以正义为其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报应论着眼于已然的危害行为,它以惩罚作为自己的目的所在,而且并不考虑危害行为之外的其他因素㊂循着 报应 这一中心线索,客观发生的危害行为和已经造成的危害结果成为评判刑罚轻重的重要指标㊂但是,在报应论引领下的累犯制度并不必然能够找寻到对其从重处罚的理由,原因在于,报应论强调的是惩罚的必要性与公正性,虽然报应论也认可刑罚的目的性,但是它是以惩罚作为其目的性内容的㊂不难看出,报应论关注的是 犯罪-刑罚 之间的关联,而不是 刑罚-犯罪 之间的联系㊂在 犯罪-刑罚 的视角下,行为人实施了何种犯罪行为,其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有多大,这是报应论者时时关心的,至于这种犯罪是出于什么原因㊁犯罪人的具体情形以及刑罚能否收到预防犯罪的功效等,都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列㊂因此,报应的对象是未曾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至于前期已经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刑罚是否与后次的犯罪有关㊁此次刑罚是否能够达到预防行为人再次犯罪的效果等诸多情形并不被刑法评价体系所包容㊂基于此,累犯在报应论的视线中就是行为人重新实施犯罪行为,该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并无二致,对其他犯罪行为的处罚与对累犯的处罚应当轻重相同,而不应该体现出较大程度的偏离㊂报应刑可以避免不正义的惩罚,为刑罚权的实施赋予合理根基,进而维护和谐安宁的法秩序,这是报应论至今仍然占据刑罚理论并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根基,但是,将报应作为刑罚的唯一正当化根据的绝对报应刑论,由于存在没有考虑预防犯罪使命的现实短板,因而与明显具有特定目的的刑罚本身㊁刑罚执行制度不相协调[12]㊂无论报应论具有多大的优势,其仍然无法摆脱如下现实的质疑,即刑罚的报应是为了什么?刑罚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吗?刑罚在报应之外难道就没有效益性追求吗?预防效果难道只能通过报应予以获得吗?毋庸置疑,刑罚是对犯罪的报应,因为刑罚是犯罪之后的责任后果,没有先前的犯罪存在,刑罚就根本不可能启动,所谓的公正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如果单纯着眼于对已然犯罪行为的报应,那么刑罚就永远只能是被动性的应付,只是作为犯罪之后的结果呈现出来,除了惩罚之外,刑罚不可能充分表达其存在的目的性价值,也难以诉求借助惩诫获取的功利性效果㊂刑罚作为一种独立于犯罪之外的运行体系,要全然否定其存在价值及其目的性预期,明显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能说明刑罚自身的重要地位㊂任何制度的诞生都不是偶然附加的异想,而是对其有意选择的结果㊂犯罪需要报应,报应是为了正义,但是,为什么单单需要通过刑罚来报应犯罪,这必将是绝对报应论者无法回答的问题㊂基于犯罪与刑罚各自独立的体系,刑罚作为犯罪的后果并不能全然取代其自身的价值追求,也不能否定刑罚自身包含的诸多目的性预期㊂刑事古典学派坚持认为刑罚的目的就是惩罚,惩罚是刑罚的唯一目的,这实际上是将刑罚自身与刑罚目的这两个层面的内容相混淆,把刑罚的手段性与刑罚的目的性相提并论㊂刑罚的本质属性是报应,这是刑罚不能更改或者摆脱的天生秉赋,此种报应通过惩诫手段予以实现,无论是限制自由还是剥夺生命,都依赖于强加义务的手段性方式,随之施加于行为人身上的报应因而可以被体现㊂但是,惩诫并非其唯一使命,刑罚还需要实现其他目的性追求,即通过这些必要的惩罚方式来达致预防或者减少犯罪发生的良效㊂无论是一般预防论还是个别预防论,都是沿着这条轨迹运行,他们对刑罚充满着 恨爱交加 的复杂感情: 恨 是因为刑罚是通过强行剥夺他人实体权益的 恶 ,是与犯罪形影相随的存在物,是以犯罪产生的社会危害为前提,也将通过对犯罪人的恶害惩罚得以体现㊂ 爱 是因为刑罚是一种 不得已的恶 ,只要有犯罪,刑罚就不会消失,刑罚是犯罪的 良药 ,倘若失去刑罚,将对外在的犯罪行为束手无策,找寻不到任何更好的替代措施予以应对,而且,刑罚具有反作用于犯罪的目的预期,通过刑罚来预防犯罪作为一种目标时时激励着刑事法治的整体运行㊂从报应论过渡到预防论,是刑罚在逐渐成长过程中得以重视的体现,也是刑罚获得独立性存在的价值彰显㊂预防论包括了一般预防与个别预防:一般预防论以关注社会上的潜在犯罪人为重心,通过刑罚的威慑或者宣传教育来预防这些人走上犯罪道路;个别预防论以已然犯罪人为其关注对象,通过刑罚的多元化功能来教育矫治犯罪人,使其不致重新走上犯罪道路㊂从作用力的方向来看,预防论是一种带有前瞻性的刑罚方式,它以预防他人实施犯罪为其核心内容,内在的功利性价值体现得最为突出㊂预防论因其指向未然之罪,因而要考虑行为人罪行之外的其他因素,比503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如,作为功利主义的边沁就认为, 不应该对所有罪犯的相同之罪适用相同之刑,必须对可能影响感情的某些情节给予考虑 [13],但是,如果在追求预防论的过程中,无限制地强调一般预防论与特殊预防论,则同样会因其极端化方式而带来不利性后果㊂过于强调一般预防论,就要强化刑罚的威慑效应和社会效果,从而扩大刑罚在社会上的作用力度与广度,难以避免刑罚走上重刑化道路㊂过于强调个别预防论,就要时时注重刑罚教育改造的方式及其效果,彰显刑罚的人道性与权利保障性,最终将致使刑罚脱离惩罚性本质而走上异化道路②㊂由上可知,报应论聚焦于公正性的价值目的,得之公正而失之功利;预防论聚集于预防犯罪的价值目的,得之功利而失之公正㊂由于公正与功利是刑罚不可或缺的共同追求,单纯取其一面而舍弃另一面的做法,自然就难免存在缺憾㊂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刑事法律中,报应与预防的统合已是大势所趋㊁人心所向,它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满足民众对于刑罚作用的预期,因为刑罚既以惩罚犯罪为必需,同时又以预防犯罪为必要[14]㊂从现有的理论视角观之,单纯的报应与单纯的预防都难以寻觅到自己的生存土壤,如果能够在报应犯罪人的同时又收到预防犯罪的现实功效,这毫无疑问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报应与预防作为两种价值不同倾向性的理念,彼此相互之间的矛盾性张力决定了二者的 完美结合 只能是一种永远都不能实现的奢望㊂因而,嫁接于二者各自合理性基础上的以尽可能缓和其矛盾为宗旨的一体化模式得以形成,并在刑罚理论与司法实践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㊂累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刑罚制度,同样不可能是单纯的报应论或者单纯的预防论的产物,在综合性一体化刑罚观的引导下,累犯制度的设立必须同时兼顾公正与功利的价值㊂尽管从累犯制度 从重处罚 的后果来看,其具有明显个别化预防的痕迹,即通过更长时间的刑罚处罚来教育改造犯罪人,通过刑罚手段的矫治措施以实现行为人弃恶从善的效果,但毫无疑问的是,现有累犯制度仍然是并合论的立法体现,原因在于:其一,累犯的从重处罚是累犯规范性条件符合性的产物,只有那些实施了重复性的犯罪行为,并且达到了刑事立法对累犯所要求的规范性要件的行为人,才能被认定为累犯,那些即使符合累犯的实质条件,但是不符合刑事立法的规范性条件的,仍然不能归于累犯之列㊂其二,累犯的 从重处罚 并不能超越法定刑的范围,是受到公正限制的有限性从重㊂由于我国现有累犯制度的实体规范并没有采纳绝对不定期刑的模式,而是在行为人触犯具体罪名之下的法定刑范围内从重处罚㊂换言之,这种从重仍然是有限度的从重,而不是根据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大小情形进行动态化的从重,不是为了功利价值而毫无边界的从重㊂其三,累犯的 从重处罚 只是表达了刑罚的趋严特性,而没有在刑罚从重之后如何具体地教育矫治行为人给出相应的方案㊂尽管累犯制度的设立与预防论关系密切,累犯也需要更为有效的方式来防范其重新走上犯罪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刑事立法的规范表述中仍然更多的是报应论的痕迹,这无疑也说明了累犯以预防论为出发点而又时时不能偏离报应论的立法现实㊂尽管累犯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基于功利性的意图,但是在具体的立法设置中又不得不保证公正性价值的实现,因而在具体的规范性制度中不可避免地浓缩了报应论的思想㊂应当承认,我国现有的累犯制度是报应论与预防论一体化运行模式的产物,是公正与功利价值并取的立法体现,只不过受传统刑罚观念的影响,报应论在累犯的静态性的规范性制度上体现得更为明显㊂那么,在 报应强调公正 和 预防注重功利 的刑罚目的观引领之下,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在累犯的价值取向上究竟是 公正优先,兼顾功利 ,还是趋向于 功利优先,兼顾公正 ,抑或作其他方式的科学定位,这同样是刑罚并合论视域中深度理解累犯制度时值得推敲的另一个问题㊂三㊁ 公正优先,功利调节 是累犯制度的应然选择纵观古今中外,关于公正与功利二者关系的见解,理论学者各执一词,即使在当下刑罚一体化的模式之下,仍然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形态类型㊂笔者认为,在功利与公正两大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刑罚适用应当始终遵循 公正优先 的首要原则,同时又要考虑功利价值对单纯报应的影响力,因此, 公正优先,功利调节 因其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而顺理成章地成为累犯刑罚裁量时的科学定位㊂(一)公正与功利关系的学说见解及其分析边沁作为功利主义的创始者,主张依靠外部动力的约束,即通过人类对快乐的向往和对痛苦的畏惧来实现幸福;而约翰㊃斯图亚特㊃密尔作为功利主义学说的集大成者,则重视依靠内部动力,即经由对人类品格尤其是高尚品格的培养来6032018年第3期陈伟:公正与功利关系协调下的累犯制度实现幸福㊂但是二者殊途同归,都将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作为功利主义的创设目的[15]㊂在报应与预防一体论的模式之下,为了尽可能调和公正与功利的关系,不同的学者对报应与预防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种类的排列㊂根据刑罚一体论对报应与预防侧重点的不同,分为真正的折衷主义㊁绝对的折衷主义㊁相对的折衷主义和阶段性折衷主义㊂真正的折衷主义置报应与预防于同等位置,二者具有不分先后的平行地位;绝对的折衷主义重视正义价值,强调在报应优先的前提下,辅之于预防论;相对的折衷主义注重功利价值,强调在预防论优先的前提下,辅之于报应论;阶段性折衷主义认为,应当根据刑事制刑㊁量刑㊁求刑和行刑的不同位阶,因时因地配置不同的刑罚目的,避免前面三种方式笼统性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契合隐藏于 冰冷 法条背后的立法意图㊂杜里奥㊃帕多瓦尼认为,刑罚是一种变化的事物,不是僵死不变的存在,在法律实践的三个阶段中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立法阶段主要强调一般预防,刑罚司法阶段强调报应与特定预防,刑罚执行阶段强调特殊预防[16],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实际上刑罚目的一体化模式主要仍是针对刑事司法阶段而言的,尽管没有明确对刑事法律阶段进行细致的划分,但是受刑事司法中心论的影响,其言下之意实际上已自不待言㊂如此说来,如果对杜里奥㊃帕多瓦尼的学术观点予以再行剖析,辅之于刑事司法阶段的这一特定视域,则他的见解也应当归入绝对折衷主义的范畴之中㊂公正与功利时而协调㊁时而冲突,公正主义抽象而高冷,有正义至上的权威理念,功利价值温顺而多情,往往具有更贴近现实的诱惑力和影响力㊂龙宗智认为,公正即程序正当,实事求是㊁合理合法地处理案件,功利则为司法所追求的具体社会利益,如经济发展㊁纠纷平息等,司法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公正是司法生命线的理念,坚持公正价值优先,不惜牺牲眼前局部利益,从而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正义的光辉[17]㊂苏彩霞指出,我国累犯制度的理论归依是 报应优先㊁兼顾功利 ,即 累犯制度的报应根据和功利目标是内在统一的㊂ 因为有再次犯罪(累犯),为了不再有累犯 ,正是累犯制度的设立根据㊂因为有再次犯罪,说明累犯制度是针对已经再次犯罪的人而设立的,为了不再有累犯,说明累犯制度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累犯㊂前者的根据在于报应,后者则在于功利 [18]㊂另有学者认为, 累犯制度应当建立在对已然之罪的报应基础之上,同时考虑对未然之罪的预防,从而实现刑罚正义和刑罚功利的双重价值 [19]㊂很显然,上述学者提出的 报应优先㊁兼顾功利 的学术观点,确实是为了强调刑罚公正的一种现实抉择㊂ 报应优先 强调的是累犯认定上的条件符合性,同时也强调累犯从严处罚受制于报应的现实需要,因此,对比上述学者的不同见解,尽管一方强调 功利优先,兼顾公正 ,一方支持 报应优先,兼顾功利 ,但是,在实质内涵上他们并没有根本性区别③㊂还要指出的是, 报应优先㊁兼顾功利 的最大问题在于,在报应优先的前提下,如何具体地兼顾功利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现实问题,而且,功利性要求受报应优先的钳制之后, 兼顾功利 的目标很可能被沦为 空中楼阁 而无法真正实现㊂然而在实践中,应得惩罚原则在裁决分配上却十分具体且要求严格,根据美国法律协会的规定,它留给非应得惩罚性原则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甚至完全没有[20]㊂基于此考虑,如果要真正给功利性价值以现实空间,就不能是在报应优先的前提下,勉为其难且掩掩遮遮地对功利性诉求进行理论倡导上的 兼顾 ㊂为了真正把刑罚的功利性要求在实践运转中体现出来,就务必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让功利性要求真正发挥调节刑罚的现实作用,因而从此层面来说, 公正优先,兼顾功利 并不可取,而 公正优先,功利调节 才应是其科学定位㊂在公正与功利两大价值目标之下,邱兴隆对究竟是 按罪配刑 还是 按需配刑 进行了深入反思,他认为, 不求公正只求效益的刑罚,必然陷入 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 的纯功利主义泥淖,而只求公正不求效益的刑罚又必然是一种不受目的制约的手段,二者均不具有正当性 [21]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按罪制约配刑之上限和按需缓和配刑之下限的结论,所谓按罪制约配刑的上限,是指当按预防犯罪的需要所要求分配的刑罚重于犯罪的轻重所要求分配的刑罚时,所分配的刑罚最重不得超过按犯罪的轻重所要求分配的刑罚㊂所谓按需缓和配刑的下限,指的是当按预防的需要所应分配的刑罚轻于按犯罪的轻重所应分配的刑罚时,可以分配轻于犯罪的轻重所决定的刑罚[21]㊂不难看出,邱兴隆的学术观点与其他学者有了些许不同,即已经不纯粹是 报应优先,兼顾功利 ,原因在于,他提出的 按需缓和配刑的下限 已经明显具有了 功利优先 的成分在内,但是,又必须指出的是,邱兴隆也并不是 功利优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