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第2课时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二、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三、朗读课文,体会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四、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二。

《兰亭集序》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37课时)教学目的:4.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5.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6.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感受: “……信可乐也”
阅读思考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聚会人多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气晴朗 景色美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活动雅洁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快乐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会”,状语后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助词,无义 会集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的 高 使……流 作诗 排列 旁边 都 都 映衬、围绕 盛况 作为 喝酒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死生亦大矣
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少者; 长:长者。
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
④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于怀不能喻) (于斯文有感)
相交往 依,随
状语后置 放纵 暂时 附着 因 到 怎么 过去 长 自然 有的人 之于 不同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通“趋”,趋向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
等到
到达
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补充介绍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汇编6篇

《兰亭集序》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兰亭集序》(第2课时)学生版

《兰亭集序》(第2课时)学生版

课题《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师二次备课内容学习过程及内容一、目标方法-----学习目标、方法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3、能够结合课文注释及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讨论翻译全文。

4、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感悟与小组的交流讨论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划分部分并概括内容。

(请用六个字来概括)2、从每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情感基调的字眼.3、各部分理解第一部分①在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提示:从叙事的角度思考)②、“信可乐也”可”乐“的具体内容指什么?③、.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①、第三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②第三段中.“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第三部分①、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展示评价-------展示预习、教师评价教师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情况,学习小组交流、对照、核对答案,并派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学生补充,教师评价、强调充实答案。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五、拓展提升-----课堂检测1、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教学反思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2 课文1 兰亭集序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2 课文1 兰亭集序

[复习目标]1.梳理、积累这三篇文言文分散的基础知识,并做到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重点掌握实词“属”“致”“固”“适”和虚词“其”“且”“相与”等文言词汇。

3.重点掌握名词活用、宾语前置句的规律特点。

4.背诵《赤壁赋》全文。

[单元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兰亭集序宴集序王羲之描写山阴兰亭修禊盛会,尽风物之美、人物之盛、吟咏之雅,并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内容深沉,文字优美。

1.借题发挥,立意高远2.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3.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完美结合赤壁赋山水游记散文苏轼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情,既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游褒禅山记山水游记散文王安石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进而议论,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于人无讥,于己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诵读全文,用“/”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①()禊事也群贤.②()毕.③()至少长..④()咸.⑤()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⑥()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⑦()左右引.⑧()以为流觞.⑨()曲水列.坐.⑩()其次..⑬..⑪()虽.⑫()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2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②()之盛所...①()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以.③()游目骋怀足以极.④()视听之娱信.⑤()可乐也(第3段)夫人之相与..④()..③()怀抱..②()一世或取诸..①()俯仰悟言..⑤()一室之内或因.⑥()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⑦()舍万殊..⑧()静躁不同当其欣.⑨()于所遇暂.⑩()得.⑪()于己快然..⑫()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⑬()既倦情随事迁.⑭()感慨系.⑮()之矣向.⑯()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⑰()怀况修.短.⑱()随化.⑲()终期.⑳()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4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①()若合一契.②()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④()之于怀固.⑤()知一.⑥()死生为虚诞..⑦()齐.⑧()彭殇为妄作..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⑩()世殊事异所以..⑬..⑪()兴怀其致.⑫()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1)断句略。

重击2012语文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四《兰亭集序》

重击2012语文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四《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

高一必修二语文兰亭集序翻译及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语文兰亭集序翻译及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语文兰亭集序翻译及知识点《兰亭序》江南水乡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三界的感慨。

下面是为我们整理的关于高一必修二语文兰亭集序翻译及知识点,希望对您略有帮助!六年级语文兰亭集序翻译及原文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惟独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其味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大的体重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心性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聊起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兰亭集序》完整版课件

《兰亭集序》完整版课件
《兰亭集序》完整版课件
兰亭集序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 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 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癸丑( ɡuǐ )

会稽山( kuài jī )

修禊事( xì )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ɡ )
骋怀( chěnɡ )
放浪形骸( hái )
趣舍万殊 ( qū )
一契( qì

嗟悼( jiē dào )
彭殇( shānɡ )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 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羲之第七子)的《中秋帖》和王珣 (羲之侄子)的《伯远帖》被乾隆皇帝藏于 御书房“三希堂”。
3、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东床快婿)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 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兰亭集会
‖文体知识
“序” 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 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赠序、二是 书序。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课文说明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课文说明

《兰亭集序》课文说明一借题发挥,立意高远本文是一篇书序。

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

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

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

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

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

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

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

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

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

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为何乐,又为何痛。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手法和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经过《兰亭集序》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通晓文意,但难以独立鉴赏文本,难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鉴赏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制成幻灯片,课上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网上搜集和筛选资料、组内汇总、代表汇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达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观赏视频后概括出作者的乐包括哪些内容。

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兰亭胜景的,试描绘。

请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在书上勾画作批注。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作批注,想象兰亭美景,感悟作者的乐;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设计意图影像将学生带入情境;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习惯,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作者为何痛?2王羲之是个悲观主义者么?要求学生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

学生活动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看视频,知背景;赏杂志,找同感;观影像,悟人生。

设计意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残暴的政治迫害让当时文人选择了谈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们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编制:王舒审核:李德云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2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2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兰亭集序》总第1-4课时

《兰亭集序》总第1-4课时

⑤使动用法: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旷达胸怀。
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悲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古人
今人 千古同悲
后人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 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 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 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 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 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 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 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 现自己的抱负。
❖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 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 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 "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 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 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已为陈迹等,到犹不到能达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附,着终期于过去尽!
因 指“向之”句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自然
到、及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 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 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 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 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 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 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 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 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 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 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 万分呢?

兰亭集序 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  人教版必修二

的 举行,做

咸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高
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旁次边。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盛况 喝酒。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乐器,代指音乐 幽情。
作诗
流 觞 曲 水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 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 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 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 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 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 (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 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 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 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 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 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 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 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 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 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 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 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 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 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 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流觞亭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右军祠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 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 上有“墨华亭”。

部编高中选修下册《兰亭集序》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

部编高中选修下册《兰亭集序》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

部编高中选修下册《兰亭集序》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

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

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怎么能不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

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知识点:(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B.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C.形容词作动词: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三)古今异义词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四)一词多义1.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修:茂林修竹(意为“高”)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五)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课堂讲解

《兰亭集序》课堂讲解

《兰亭集序》课堂讲解(2)《兰亭集序》课堂讲解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文章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共六句。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兰亭集序●画语导入尝年之前的那个暮春,惠风和畅,一群文人于兰亭饮酒作诗。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其中有一位书法家,感于事过境迁、死生无奈,挥笔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他就是“书圣”王羲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羲之,去体会他那字里行间所渗溢着的旷达的情怀吧!●【字词梳理】1.正音癸.丑() 修禊.()流觞.() 娱.乐()游目骋.怀() 契.合()彭殇.() 形骸.()契券.() 遏.制()答案:ɡuǐ,xì,shānɡ,yú,chěnɡ,qì,shānɡ,hái,quàn,â。

2.辨音会.稽() 会稽.() 联系.()会.计() 稽.首() 系.鞋带()会.面()答案:kuài,kuài,huì;jī,qǐ;xì,jì。

3.辨形急(tuān)符(qì)不安(zhuì)而不舍(qiâ)测(chuǎi)答案:湍,惴惴,揣;契,锲。

【词语积累】词语释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畅胸怀,形容身心开阔舒畅。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文言整理】1.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同(2)虽趣舍万殊同答案:(1)“悟”同“晤”见面(2)“趣”同“取”取向2.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答案:(1)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2)指天地万物(3)襟怀抱负(4)这次集会的诗文3.词类活用(1)映带.左右()(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齐.彭殇为妄作()(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5)足以极.视听之娱()(6)所以游.目聘.怀() ()答案:(1)名词作动词环绕(2)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把……看成平等(4)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5)副词作动词尽(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4.一词多义(1)于当其欣于所遇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2)之及其所之既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夫人之相与足以极视听之娱(3)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沛公北向坐秋天漠漠向昏黑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5)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6)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7)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8)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答案:(1)介词,对介词,在介词,比(2)动词,往,文中指得到指示代词,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3)副词,往昔、过去介词,朝着动词,接近、临近动词,奔向连词,如果、假若(4)高长修建整治、治办(5)注定周约定(6)情致达到招致(7)面对迎面对将要(8)地方下一等按次序行军途中驻地5.特殊句式(1)死生亦大矣(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当其欣于所遇(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5)不能喻之于怀答案:(1)判断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有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2.背景展示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

兰渚山为越王勾践种兰之地,汉代置驿亭,名曰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修禊于此,泛觞赋诗37首,王羲之即兴撰书《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书法绝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亦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圣地。

今兰亭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1980年整修。

兰亭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3.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代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图解文本】1.文章第1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探究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1)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在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探究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

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

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现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3.文章第一部分言乐,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探究不突兀。

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

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

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

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

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

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4.《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探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的意识——“死生亦大矣”。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同时蕴涵着深深的“悲情”,作者悲从何处来呢?思路提示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

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为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思路提示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思路提示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悲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文苑小憩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含英咀华】兰亭名联清响拟丝竹;真契齐古今。

——沙孟海题绍兴山阴兰亭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钱君匋题绍兴山阴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是日也天朗气清。

——绍兴山阴兰亭(集《兰亭集序》句)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座放言无古今。

——绍兴山阴兰亭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

——绍兴山阴兰亭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治时现旧放鱼。

——绍兴山阴兰亭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幽情。

——绍兴山阴兰亭修竹风吟,似闻群彦咏;清流雾结,想见大王书。

——王遽常题绍兴山阴兰亭寄傲林丘,三春陶和气;散怀山水,千载挹遗芳。

——杨思树题绍兴山阴兰亭临内史书,每抚斯文多感慨;入山阴道,得逢胜地且勾留。

——杨昌浚题绍兴山阴兰亭斯地占有情风月,无尽湖山,胜会记千春,不识几经癸丑岁;何人继两晋衣冠?一时觞咏,清游追上巳,可能重返永和年。

——张荣培题绍兴山阴兰亭兰亭序周杰伦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恨了没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而深闺徒留胭脂味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迭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美文欣赏】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我读《兰亭集序》白坤峰王羲之也认识到人总是要死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