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重点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班1..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基准面;可容纳空间;最大海泛面;密集段等。

(背诵)(2)I型层序地层学的经典模式、构成及特点。

(要理解)(3)I型层序的判别方法及形成过程。

(要理解)(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体积分配、相分异作用。

(背诵)2.地震部分(实习过程的主要内容,考试应该占的比重不大,但要会判别地震相,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河道,水下扇等一些典型的地震相。

具体看ppt关于地震相的课件,打印出的效果不行看不清楚,假如看不懂问周围的同学)(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2)地震层序界面的闭合解释;(3)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的解释;3.钻井部分(1)钻井层序界面的识别;(2)钻井层序旋回的划分;(前面的话: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理解+背诵的模式下效率更高,效果会更好。

所以文中图件可能比较多,主要是辅助进行理解。

本次总结是在班级上一份重点的基础上完成的,着重是对I型层序结构体系域划分进行了补充,其中黑体部分是很作者认为很重要的内容。

楷体字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2011-1-12 gjw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新年愉快)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三个阶段)1.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2.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3.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对整个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总结,了解)1.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三大不同学派层序及层序边界的概念三大体系域概念的建立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概念2.三大理论体系(即三大学派,三个观点)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陆上剥蚀面作为层序边界)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最大洪泛面为层序边界)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水进水退旋回划分层序)3.五大方法体系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地震部分)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钻井测井部分)(以下三个方法老师未讲述)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地化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原理的隐含两个重要条件 源源不断恒定大物源供给;构造控制下古地形对层序分布的影响;在整个层序地层学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来讨论,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不完全适用于我们所学的经典的层序学理论。

层序地层学14个重点

层序地层学14个重点

1.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答:1、地震反射界面基本上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

对于这一基本概念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为:只有沉积表面(包括不整合面)是空间中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

因此,只有它才能构成连续的反射。

2、虽然由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的变化,这个界面上的波阻抗差在空间上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只影响反射强度(振幅)和连续性的变化,不会影响它的延续性。

3、岩性地层界面在客观上是指状交互的、不连续的、不平整的、人为对比画出的界面,客观现实中不存在完整、连续平滑的岩性地层界面。

2.地震层序的定义答:地震层序是在地震剖面中划分(或鉴别)出的沉积层序,层序即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3.地震层序划分的标志及地质意义答:地震地层学应用地震反射波的终止现象划分地震层序;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可将地震反射现象的终止现象划分为协调(整一)关系和不协调(不整一)关系两种类型;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整合接触关系,不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又根据地震反射的终止方式,划分为削截、顶超、上超、下超4种类型。

地质意义:削截,一种层序顶部的反射终止特征,既可以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地层间的反射,也可以是水平地层的顶部与上覆地层沉积初期侵蚀河床底面间的终止。

代表了侵蚀作用,说明在下伏地层沉积之后,经历了强烈的构造作用或强烈的切割侵蚀作用;顶超,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成的终止现象。

它通过以很小的角度,逐步收敛于上覆层底面反射上。

这种现象在地质上代表一种时间不长的、与沉积作用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路冲蚀现象。

上超,层序底部逆原始倾斜界面逐层终止。

它表示在水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的逐层超覆的沉积现象。

根据距离物源远近,上超又可以分为近端上超和远端上超。

靠近物源称为近端上超,远离物源称为远端上超。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到达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地层学重点终结版

地层学重点终结版

斯丹诺:地层学三定律:(1)原始水平定律:在水中沉积的一层一层岩层的原始产状都是近水平分布的。

(2)原始侧向连续定律:每一岩层一定延伸很远,分布面积很广(3)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在沉积岩层未发生构造变动(如逆掩断层和褶皱倒转)的情况下,沉积层序保持着正常层序,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既上覆岩层比下伏岩层为新(下老上新)。

史密斯:化石层定律: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

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的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水平运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活动论。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是:1.固体地球的上部圈层按物理性质可划分为脆性和粘性都较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最上层)和其下的脆性、粘性都较小的软流圈;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若干个大的刚性板块,它们沿着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面经历着长期、缓慢而规模巨大的(几千公里)相对水平位移;3.板块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拉开,形成新的洋壳并发生海底扩张,洋壳在深海沟-岛弧带俯冲消亡,随之被改造为陆壳,使陆壳逐渐增长导致大洋盆地的缩小以至完全闭合;4.在全球范围内,板块在扩张带的拉伸、离散与在消亡带的挤压、会聚之间互相补偿,使地球半径得以基本保持不变;5.板块水平位移的原因在于地幔热对流。

拉开、扩张发生在上升流的地段之下,俯冲、消亡则发生在下降流的地段之上。

传统的槽台学说:经典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将大陆地壳划分为两种基本构造单元:地壳上强烈的活动地区——地槽区;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区。

地槽区的基本特征:概念: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

它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有巨厚的海相沉积物巨大的拗陷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

在晚期经强烈褶皱后转变为褶皱山脉。

地槽特点:1. 现代地貌上常为年轻的狭长山系,长达几百至几千公里,宽达几十至几百公里。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1、基本概念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头蚀后退的现象。

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

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沉积层序是一个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is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3.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1977)。

4.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5.地震分辨率(Seismic resolution):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

6.地震相(Seismic facies):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

7.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是指对地震反射波参数的描述和地质解释(环境背景,岩相等)8.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是指由反射波组构成的可在图上表示的三维地震单元,且这些地震单元的参数不同于邻近单元的参数a mappable,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unit composed of groups of reflections whoseparameter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jacent facies units.9.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并具特定叠加模式的准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主要洪泛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界。

地层学重点

地层学重点

生物地层学1.概念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运用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来研究地层的学科。

生物地层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并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特性将岩层编制若干地层单位,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时代。

2.方法①生物群层序原理:也称化石对比原理,意思是相同的岩层总是以同一叠覆顺序排列着,并且每个连续出露的岩层都含有其本身特有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岩层区分开。

这一认识符合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

②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指能据以确定地层地质年代的化石。

标准化石应具备时代分布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泛等条件,以利于地层的划分对比。

利用标准化石研究地层的方法称为标准化石法。

如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等,他们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地层学研究中。

③生物组合法:对地层中的多门类化石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综合分析,以了解它们的共生组合及其变化情况。

利用生物组合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方法,称为生物组合法。

④百分统计法:百分统计法即根据两个区域各个地层单元中所含化石群之间的百分相似量的比较,建立地层对比关系的方法。

这是生物地层学中常用的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尤其在采用孢粉、介形虫等微体化石进行含油气地层划分对比中应用广泛。

⑤种系发生法:所谓种系发生是指生物发展演化进程中的演化系列和彼此间所存在的亲缘关系。

若地层中化石丰富,应逐层详细采集,经详细鉴定和研究,则可根据各种生物属、种之间在层位上和形态、构造上的逐渐过渡关系,找出它们在发展演化上的内在联系,根据其祖先和后代之间的亲缘关系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演化阶段。

以此,便可将含有这些化石的地层划分开来。

3.应用(意义)①年代地层单位的确定:确定地层的时代可有不同的方法,常用的如各种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但应看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首先,目前年龄测定值的误差较大;其次,由于样品常受后期热变质事件的影响,所测得的年龄值有时并不代表岩层的生成年龄,而是代表热变质年龄。

高一地理地层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层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层必修一知识点地层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序,记录了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地层必修一是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地质地层的知识点,可以对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地层必修一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地层划分方法地层划分是对地质历史进行分类和归纳的重要手段。

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的特征、古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同位素测年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层位。

常用的地层划分方法有相对年代法和绝对年代法。

相对年代法是根据岩石的堆积顺序和化石的出现顺序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叠加原理、标准层序和生物层序等。

绝对年代法则是通过同位素测年等方法,可以给出地质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2. 地层的内部结构地层的内部结构是地层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地层中的岩石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上部、中部和下部。

上部主要是表土层,由风化物和沉积物组成。

中部是主要的沉积岩层,记录了地层形成的过程和地质历史。

下部则是由变质岩层和岩浆岩层组成,是地壳中最古老的部分。

同时,地层中还存在着不同的断层和褶皱,这些结构记录着地壳运动的痕迹。

3. 地层对地球演化的指示作用地层是地球演化的重要记录,通过研究地层,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不同地层中包含的不同化石和岩石类型可以反映不同的地质时期和环境条件。

比如,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进化和分布规律,不同类型的岩石则可以指示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和比对,可以重建地球演化的过程。

4. 地层与地质资源的关系地质资源分布于不同的地层中,地质地层的研究对于寻找和开发地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层记录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通过分析地层的性质和构造,可以确定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高一地理地层必修一的知识点涵盖了地层划分方法、地层的内部结构、地层对地球演化的指示作用以及地层与地质资源的关系。

地层古生物重点

地层古生物重点

古生物重点名词解释1.单名法:属(及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表示,即用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用正体表示。

2.三名法:对于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用三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用斜体表示3.实体化石: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4.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年限短,数量多,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等特征。

5.重演律:生物个体的发育是系统演化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6.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7.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有一腔,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

8.节肢动物:体节分为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为若干关节相连的分节。

9.变态发育:变态发育指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

10.沉积相:沉积相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11.相变:沉积相在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称为相变。

12.纵向堆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沉积地层的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它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

13.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岩层的岩石学特征(岩性、接触关系等)进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单位。

14.混杂堆积:混杂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不同成因、不同时代岩块和深海细粒沉积混杂相处,也导致同一层位中不同时代的化石混杂共生。

15.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是由于风暴造成沉积泛起,碎屑杂乱排列形成的一种风暴岩。

地质地貌学重点

地质地貌学重点

7. 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8. 岩浆作用方式:
①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② 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 <45 °推覆构造:断面倾角 <30 °
平移断层 — 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枢纽断层—某些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好像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
25.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3. 各种风化作用的相互关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时发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为化学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化学风化溶解了岩石中易溶物质,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从而加速了物理风化的进行。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又为生物风化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地质地貌学
1. 地球重力分布:地表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大,随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地震波的变化来研究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3. 地质作用:作用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8. 岩石的相互转化: ① 不管什么岩石,一旦进入高温(大于 700 ~ 800 ℃)状态,岩石就将逐渐熔融成岩浆。岩浆在地下浅处冷凝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岩。
②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 -- 重新形成沉积岩。

地质地貌重点

地质地貌重点

绪论一、地质学的概念及特点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物质、运动形式、演化)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二、地貌学的定义及特点1、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地貌发展的动力: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三、地质地貌学与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关系1、土土壤的特性受母岩类型、地貌特征、地质演化史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分类、区划、调查等方面,要考虑各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土壤的改良利用大多数和当地地质地貌条件有关。

2、水(坎儿井、都江堰)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寻求地面水、地下水的地质运动规律,寻找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根据地质条件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肥农业上所用的大多数肥料、农药、土壤改良剂都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因而这些矿物的开发对农业将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章一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二、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热异常、剩余地磁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不相符合,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磁异常:地磁三要素实测值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叫磁异常地热异常: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叫地热异常剩余地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获得的磁性三、圈层结构(岩石圈、软流层概念;三个分层界面)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连续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空气圈,主要组成为N(78%)、O(21%)、Ar(0.93%)CO2、水蒸汽及少量的尘埃。

根据大气的性质、成分等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 /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而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9km ,中纬地区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17~18km,夏季大于冬季。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的相关要点: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层序、准层序等),每年基本都可能考;2、河流相沉积特点和模式(重点是曲流河和辩状河)3、三角洲相沉积特点(陆相、海相、扇三角洲)4、沙质海岸沉积特点;5、在实际地震剖面上识别层序界面(识别方法);6、储层方面研究的内容和方法7、生物礁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尽量多看一些书,扩大知识面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10=10)01、层序地层学:02、层序:03、体系域:04、准层序:05、首次海泛面:06、凝缩层:07、I型层序:08、陆棚坡折带:09、低位体系域:10、并进型沉积: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5×1=5)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10×1=10)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I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15×1=15)五、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10×1=10)六、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

(10×1=10)七、你认为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0×1=10)八、露头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一,15×1=15)九、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二,10×1=10)十、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15×1=15)注:从五、六、七题中选作二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自然地理 伍光和 重点知识要点

自然地理 伍光和 重点知识要点

概述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可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系统,将研究地球系统的科学称之为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层系统与地球内部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又可划分为地表自然系统与地表人文系统。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表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

自然地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颗星、两颗星:1、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分枝学科★根据地层的属性确定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岩性、岩性组合+矿物=岩石地层学生物化石=生物地层学生物化石+环境=生态地层学化石DNA+有机分子=分子地层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古代地质事件+标志=事件地层学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学地球旋回性(天文事件对地球的影响)=旋回地层学(高精度地层学)形成环境、形成方式及地质历史。

2、地层学中的时间概念时间标志古生物标志★★(1)化石:生物层序律确定相对年龄。

(2)某些海生动物的生长纹饰:珊瑚;头足类(一天一根,一月一房室)。

(3)树木年轮:1064-1065年间美国一火山爆发的确定。

(4)地衣的生长变化:某些地衣的直径可测出生长的年龄,1937mm、30;1650、140;1580、170。

(5)氟的含量:动物骨骼中的氟含量随时间而增加。

1912年的辟尔唐人。

(6)氨基酸的消旋作用:活体生物体的氨基酸左旋,死后慢慢变为不旋,L型氨基酸→D 型氨基酸(只存在于死亡的生物)不同的氨基酸的半消旋期是不一样的。

天门冬:5700年,异白:100000年。

物理标志★★(1)季侯泥:浅色夏季季侯泥、深色的冬季季侯泥。

石膏层、硬石膏层。

(2)裂变径迹:U238、U235、Th232自然衰变成比较小的原子核通过绝缘物质(云母、玻璃)留下的痕迹。

裂迹的密度与矿物年龄及矿物的含量呈正比。

一般用氢氟酸、氢氧化钠和苛性钾处理。

(3)天然放射性:(4)矿物热发光(TL)(热释光、光释光):矿物加热后会发光,在同等温度下其发光的程度与矿物曾得到的辐射剂量(年龄)有关。

地质年龄的测定及相对年代的确定。

(第四系测年) (5)电子自旋共振(ESR):含Fe,Mn,Al 等杂质的石英在放射性的作用下产生电离损伤,Si-O 键断裂,形成不配对电子, Si悬键上有一个电子自旋.其数量与年辐射量及地质年龄有关. (6)天然剩余磁性(磁性地层学)3、时间的测定最初的方法:地层厚度、海水含盐度现在的方法:★★1)天然放射性法铀—钍—铅法;铷—锶法,钾—氩法,C14法等等2)估计时限法:根据测年结果,结合古生物法对地层进行年龄估计:如Gabilly阶时限为5Ma,27个菊石层,每个菊石层185,000年。

D、P、及中生代的菊石带的平均时限为1Ma。

米氏旋回:2万,4万,10万时间的表示方法★★1、地质年表表示方法2、时间的可变函数表示法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1)古地磁方法地层中通常可以保存沉积物沉积或成岩期的磁性特征,即“剩余磁性”。

地史中地磁极曾发生许多次倒转。

根据地磁极的倒转并配合同位素年龄测定,可以建立一个地磁极向年表。

由于地球的磁极是全球性的,利用地磁极向年表可以对地层定年和进行磁性地层的对比2)地震地层方法3)地球化学方法构造地质学的方法★★主要是不整合面的确定。

三颗星的:1、地层学的定义★★★岩层:野外成层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

地层:岩层+时代,考虑到了岩层形成的时代。

地层学(Stratigraphy):研究层状岩石的物质属性和特征的四度时空关系及其变化的一门基础学科。

2、地层的主要属性:★★★岩性、生物化石、地质时代、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形状及分布。

3、Steno(1631—1687)地层的三大定律:原始水平原理、原始侧向连续原理、叠覆原理★★★原始水平原理(Steno(1669)提出):沉积形成的地层当时沉积时都是水平的,基本与堆积其上的面平行。

(如果现在不平行,那是后来构造作用的结果)。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指地层在一定范围是连续的。

对于范围不大的地区,该原理有效,但对于大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叠覆原理: 指岩层按正常层序自下而上有先、后或老、新的顺序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在大的范围内不适用。

在地质构造搞清楚的情况下应用。

4、三个重要的理论★★★进化论:拉马克认为物种之间是过渡的,低级属种逐渐向高级发展的结论;均变论:赖伊尔《地质学原理》,现实主义原理。

灾变论:居维叶《论地球表面的革命》(1)变异有限;(2)生物绝灭;(3)灾变是地质发展的主要特征;(4)灾变的因素主要是海水进退;(5)神创论5、等时与穿时:★★★6、地层的划分★★★根据组成地层的岩石特征和属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划分出大小不同的单位。

古生物方法★★★1)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特征明显、分布广泛,时代有限的化石,如牙形石、菊石、廷类。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划分地层的时代,还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2)化石组合法: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

化石组合法是根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

岩石学的方法★★★1)标志层法: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

如冰成岩、火山灰层、煤层。

(2)岩性法:根据岩性的差异,如石炭系大埔组为白云岩、黄龙组为生物碎屑灰岩。

(3)岩性组合法:根据岩性的组合来划分。

(4)沉积旋回法: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地层中有规律的重复。

砾岩—砂岩—页岩,和海水进退有关。

8、地层的对比比较地层特征和属性是否一致从地层学意义上,它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相当,是延伸地层单位的基本方法,可以形成相应的地层系统。

9、层型是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界线原始(或后来厘定)被作为对比标准的典型剖面。

它是确定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或一个地层界线的标准。

层型的种类正层型:指命名人(或单位)在建立地层单位或界线的当时所指定的原始层型。

副层型:为解释正层型,根据原定义所建立或使用的一个补充层型。

选层型:命名人命名地层单位或界线的当时未指定合适的层型,而于事后补选的层型新层型:为取代业经毁坏而不复存在或失效的旧层型,在层型所在地或地区重新指定的新层型。

次层型:为延伸一个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在别的地区或相区所指定作为参考用的一个派生层型之一,也叫参考剖面(后来指定的辅助剖面,用于帮助阐明典型概念或把这种概念延伸到其他地理区或相区,扩展了正副层型的概念或界线)界线层型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优点:金钉子—给出一个标准点—给对比带来了稳定性。

存在的问题:1)标志点难于选择,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的控制,不同的人偏重不一样。

如S/O,欧洲—笔石;北美—牙形石。

2)选择在何相区?3)界线层型选择在岩性一致的单相地层内,往往以微体化石为界,野外无法应用。

4)人为因素太多。

9、纵向堆积作用定义:是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的降落,依此沉积在沉积底面而构成成层岩系。

地层特征:岩性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时间界面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 环境分布:较深水海洋盆地、湖盆, 泛滥平原侧向堆积作用定义: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

如曲流河河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向加积作用、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与海滩、障壁沙坝的进积作用以及滨岸沉积的退积作用等。

地层特征:地层时间界面和岩性界面不一致或斜交。

穿时普遍性原理(在所有侧向堆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

环境分布:有大型河流注入的湖泊,三角洲,陆架砂体生物筑积作用定义:有些沉积岩是由生物本身(骨骼部分)或生物活动而形成,这种作用就是生物筑积作用地层特征:地层一般呈丘状隆起,岩层多具块状构造;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侧向加积或垂向加积10、地层中的接触关系地层与地层1)整合接触:连续、小间断(不连续)2)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假整合地层与其他地质体非整合:沉积接触、侵入接触11、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是客观的物质单位,必须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展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年龄。

分级群、组、段、层1)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且具有一定结构的地层体。

岩性变化无限制:一种岩性组成;以一种岩性为主;多种岩性旋回;厚度无限制:以地质制图的需要为建立原则,一般要求能在区域地质图上表达2)段是组内较其低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组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脱离组独立存在分段的原则:组内岩性的差别;组内结构的差别;地层成因的不同等;段的顶底界线一般是标志明显的整合界线组内可全部分段组内不一定全部分段一个组侧向伸于其他组内的部分可以处理为其他组的一个段而另外命名3)群群是比组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群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或相关的具有共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特征的组组合而成。

群也可以是是一套尚未经深入研究,暂未分组,一经详细研究后可能被划分成组的岩石系列组不一定要合并为群,只有为了更有效地在大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或为编制小比例尺图件的需要才并组为群。

群的层型通常为复合层型,其由各个组的单位层型组成。

群的顶底界线一般为不整合面或明显的沉积间断面4)层最低的岩石地层单位组、段下全部分层,但不正式命名,用于剖面测制中。

岩性或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研究时的分层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比如标志层、煤层等,可以命名作为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岩流层:火山熔岩中最小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分离的、喷发的火山岩体,可用结构、成分、叠加次序或其它客观标准加以判别。

与沉积岩中的层相当。

12、穿时普遍性原理全部侧向可以识别和追溯的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的。

用海平面变化来解释该原理似乎更简明。

由于海平面总是变化的,受海平面影响较大的陆表海沉积总是在超覆或退覆,沉积物及沉积中心向陆或向海迁移,这类沉积形成的沉积地层界线必然与时间界面斜交,也就是穿时,所以说陆表海中岩石地层穿时是普遍的。

这一原理在湖相地层中也能应用,并以得到了普遍的证实。

13、基本层序沉积地层垂直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在露头范围内能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基本层序的类型(1)旋回性基本层序(2)非旋回性基本层序(3)安塞尔的基本层序分类14、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根据生物发展的历史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阐明地层的发育顺序,并研究生物化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原理和方法。

范围:主要涉及和化石有关的地层学问题。

生物地层学的理论基础★★★(1)生物演化的前进式发展生物由低级到高级, 简单到复杂(达尔文的进化论)(2)生物演化不可逆性Dollo(1873)提出的“没有一种生物能恢复(即使是局部的)其祖先行列中已出现过的一次状态. (3)生物演化的阶段性最老的生物: 南非32亿年前燧石中的有机体元古界: 主要为菌藻类, 晚期的裸露动物群下古生界: 三叶虫, 笔石,角石类上古生界: 腕足类,四射珊瑚, 鱼类及蕨类植物中生界: 菊石,爬行动物,裸子植物新生界: 被子植物,哺乳动物(4)生物扩散的瞬时性大部分生物的大规模出现在全球具等时性15、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