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应激反应发生机制
应激与疾病
对于免疫系统,多种应激原,特别是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等非 心理性应激原,均可导致免疫细胞出现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激 活和蛋白表达等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如急性期反应蛋白 (acute phase protein)、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等分泌增加,有利于清除自由基和减轻组织损伤, 提高机体对应激原的耐受性。在急性期少数血浆蛋白如白蛋白、 运铁蛋白等减少,补体和干扰素生成下调。同时,机体过量分 泌糖皮质激素而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一些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 腺素、阿片肽、5-羟色胺等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 胞和肥大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 疫反应,使其免疫功能降低。近来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还可 抑制白细胞介素-1和-2的释放,使血浆免疫球蛋白浓度下降。
五、血液系统
应激时,有暂时性血液凝固性升高,数小时后,凝 血时间会缩短,以后有纤溶加强。凝血加强的机制 为应激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都增 加,儿茶酚胺增多更可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溶 加强是由于儿茶酚胺增多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物纤溶 酶原激活物增加。一般是先有凝血加强而后有纤溶 加强。应激时凝血加强可止血和防止病菌扩散,易 导致血栓。纤溶加强易造成出血,因此,严重应激 时易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长期应激可使 红细胞寿命缩短,出现贫血。
三、应激反应及其基本过程
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与应激原强度和作用时间的影响较为密切, 应激原强度大,作用时间长,易发生反应过度,对机体损害则 较明显,反之则较弱。 (一)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 机体对应激原的 反应为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在应激原的作用下,一开始即产 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为了保证机体重要器官(如脑、心脏等) 的生理活动,出现皮肤周围血管收缩、代谢率升高,分解增加, 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增加,脂肪 动员和分解加强,组织对脂肪酸的利用增加,蛋白质分解加强, 合成减弱,出现负氮平衡。这些代谢变化称为 “应急反应” (emergency reaction),这对机体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有利于保护反应。
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
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应激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它是人们对于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
应激反应是动物和人类在面临外界威胁、压力和挑战时所展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这些生理变化不仅能够让人们迅速适应外界环境,还能响应身体处于威胁中时所需的行为反应。
本文将从应激反应的定义、机制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应激反应的定义应激反应是指生物在遭受外界刺激后出现的生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正常情况下,应激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适应外界环境,并提高身体的工作效率。
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二、应激反应的机制应激反应的机制主要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个系统的相互协调。
当身体感受到威胁时,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释放出催化剂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能够刺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生理反应,从而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应对应激刺激。
此外,应激反应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
长期或过度的应激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流感等疾病。
因此,应激反应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
1.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的强度和种类对应激反应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紧急事件或面临威胁的环境会引发更强烈的应激反应。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于应激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有些人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有些人则相对较为镇定。
3. 情绪状态:个体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应激反应。
情绪较为紧张或焦虑的人更容易产生更强烈的应激反应。
4. 应对方式:应对应激刺激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应激反应的产生和缓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放松技巧等,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应对应激刺激。
总结: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是机体在面临外界威胁、压力和挑战时所展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的调控
应激反应的触发因素
创伤和疼痛 失血、血容量不足和休克 低氧血症、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 低体温 精神因素 发生于伤口和缺血组织的局部反应
应激反应的触发:创伤和疼痛
传入感觉神经信号脊髓丘脑束下丘脑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皮质醇 交感肾上腺轴 交感张力、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
分解代谢阶段:高血流动力状态、液体潴留、水肿、 分解代谢、高代谢状态(数日至数周)
合成代谢阶段:血流动力恢复正常、利尿、蛋白质和 脂肪合成、机体功能恢复(数周)
血管内液体外渗组织水肿
缺血-再灌注损伤
休克或创伤缺血组织再灌注 氧自由基(H2O2、O2-、OH-)释放 组织损伤
肠道缺血 炎症反应、再灌注损伤 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消失细菌、毒素异位
什么是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的触发因素 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应激反应引起代谢和器官功能变化
创伤后代谢变化 创伤后生命体征的变化
儿茶酚胺对创伤病人的早期存活关重要 HR、心肌收缩力、CO、BP 血管收缩、血流再分布重要器官灌注 分钟通气量 肝糖原分解、糖原异生、酮体生成 葡萄糖供应 骨骼肌糖原分解,对葡萄糖摄取 脂肪分解 胰高血糖素分泌,胰岛素分泌
神经内分泌反应:交感-肾上腺轴
长期过度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对病人不利 严重的小动脉收缩微循环血流 氧和代谢底物输送 毛细血管后小静脉收缩 毛细血管腔内压 血管内容量丢失、水肿形成 分解代谢状态
应激反应的调控
应激反应引起代谢和器官功能变化
适当应激反应代谢和器官功能改变 提高适应和修复能力、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如创伤严重,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持久 器官功能损害、衰竭病情加重、死亡
创伤后代谢变化的分期
衰减期:创伤后即开始
病理生理学 9应激
病理生理学 9应激病理生理学:应激的九个方面应激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发生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是机体为应对各种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反应。
在应激反应中,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体内稳态。
然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应激的九个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应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一、生理性应激生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内、外界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机械压力、化学物质等。
在生理性应激反应中,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等。
这些生理变化有助于机体应对环境变化,保持体内稳态。
二、心理性应激心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心理性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情感压力、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
心理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状态,以及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情感压力和文化挑战,保持心理平衡。
三、社会性应激社会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社会性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社会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
社会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适应不良和社会隔离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适应社会环境,保持社会。
四、创伤性应激创伤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严重创伤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这些创伤包括身体损伤、战争经历、严重自然灾害等。
创伤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以及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严重创伤和痛苦经历,促进康复和适应。
五、病理性应激病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病理性刺激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这些刺激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理因素。
病理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御和修复机制的异常激活或抑制,进一步加剧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病理性刺激,但也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和疾病。
病生-应激简答题
1.应激时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有什么生理意义?答:应激反应中盐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可显著提高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耐受力,是保证机体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的生理功能在于:增强心功,改善组织供血,血液重新分布,扩张支气管,增加摄氧;升高血糖,增加供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其他激素的分泌.2.如何理解机体的应激反应?答:单细胞生物,如细菌、酵母等,在环境变化时,即产生一系列基因表达和代谢方面的改变.以适应环境变化,防止受损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这一抗损伤机制一直保留下来.在人类,除环境因素变化所致躯体的应激反应外.社会、心理因素也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并可表现在基因、细胞、器官、全身及精神活动等诸多水平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应激反应对机体具有有利的影响.如有利于机体在紧急情况下格斗或逃避,但应激原过于强烈,则会对机体不利,使机体受到损害,甚至导致衰竭死亡等.也可诱发或加重躯体和精神疾病.3.什么样的因素可能作为应激原?答:应激原种类很多,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或社会因素只要对个体生存构成实际上或认识上的威胁,或者是个体的需要、要求得不到满足(即要求-能力之间的不平衡),都会造成机体躯体的或心理的刺激,可成为应激原.4.HSP(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答:HSP功能涉及细胞的结构、维持、更新、修复、免疫等,但其基本功能为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降解.5.应激与体内哪些系统的躯体疾病有关?各举一、二例说明.答:与应激相关的躯体疾病种类很多:如心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应激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症、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系统疾病(多种自身免疫性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心理社会呆小状态或心因性侏儒、妇科病等)。
6.何为应激性溃疡?其发生机制是什么?答:在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表现为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主要与胃粘膜缺血、胃内氢离子的反向弥散、胆汁逆流、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减少等机制有关.7.简述应激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答: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三磷酸肌醇磷脂分解增加.8.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的生理病理意义.答:有利方面表现在:提高血糖;稳定溶酶体膜;提高血管对儿茶酚氨的敏感性;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不利方面表现在:多环节抑制免疫功能;抑制组织的再生能力;导致机体出现负氮平衡.9.试述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及其生理病理意义.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积极意义:心跳加强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器官血液供应;扩张支气管,改善肺泡通气;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提供更多能源物质;促进多种激素分泌,起协同放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反应更灵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消极影响:心肌耗氧量增加,发生功能性的缺氧;外周小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引起血小板聚集,加重缺血缺氧;大量能源物质被消耗;诱发产生氧自由基.1.严重应激为什么会导致心性猝死?答:心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血管疾病而发生的突然死亡,通常发生证状出现后6小时以内.应激导致心性猝死的机制,主要在于其诱发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纤颤.应激引起心律失常的具体机制如下: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殊通道;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室颤阈;慢钙通道开放,快钠通道失活,使快反应细胞变成慢反应细胞,易产生折返;寇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肌缺血再灌注,使心肌易损性增大,室颤阈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发生功能性缺氧,心肌易损性增大,电活动不稳定.2.应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是什么?答: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有四个: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应激可直接导致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具体机制为:(1)血压升高应激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而引起血压升高,其形成的机械应力,可直接造成动脉内膜损伤,利于脂质沉积,并引起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粘附聚集和释放TXA2、组胺等活性物质.(2)血脂升高儿茶酚胺、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具有强烈脂解作用,脂解增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作为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是粥样硬化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
病生-应激反应发生机制[可修改版ppt]
20 世 纪 30~40 年 代 , Hans Selye研究了实 验动物在创伤、寒冷、 高热及毒物等作用下 的变化,指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 是应激的主要特征, 并提出了应激的非特 异性反应学说。
Nature, 1936, 138:32
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心跳、呼吸加快、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 BP↑ 全身肌肉紧张、胃肠松弛 代谢旺盛、分解加速、负氮平衡 血糖↑、 血浆急性期反应蛋白↑
197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精神病专家 Holmes等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 实验所得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变化事件
LCU
变化事件
1.配偶死亡
100
23.子女离家
2.离婚
73
24.姻亲纠纷
3.夫妇分居
65
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
4.坐牢
63
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中CAs的分泌。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LC-NE)
(Locus ceruleus-norepinephrine neurons-sympathetic/ adrenal medulla axis )
病生-应激反应发生 机制
第一节 概 述
一、应激(stress)的概念
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 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称应激反应 (stress response)。
Walter Cannon (1871~1945)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
20世纪20-30年代, 从动物实验来研究应 激,发现交感神经的 兴奋;据此提出高等 生物在紧急状态下依 靠交感神经兴奋来维 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他称之为紧急反应
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干预
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干预一、引言应激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人们会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产生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既包括生理上的变化,也包括心理上的体验。
了解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以及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和调适自己在压力下产生的应激反应至关重要。
二、生理机制1. 自主神经系统应激反应涉及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该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分支。
当面临危险或压力时,交感神经会被激活,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生理变化。
同时,副交感神经会保持相对平静状态,以维持恢复和平衡。
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HPA轴是另一个与应激有关的重要生理机制。
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进而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ACTH到达肾上腺后,促使肾上腺分泌应对压力的荷尔蒙——皮质醇。
这种机制帮助人体在应激时产生必要的生理反应。
3. 痛苦系统应激会影响痛苦系统,使其对疼痛的感知变得更为敏感。
这是因为大脑中与情绪和记忆相关的区域与疼痛处理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他们可能更容易经历疼痛感受,并对其他身体不适更加敏感。
三、心理干预措施1. 放松技巧深度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放松技巧可以有效减少应激带来的紧张情绪和身体不适。
这些技巧通过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帮助恢复身心平衡。
2. 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并提高面对压力时的心理韧性。
这些训练通常包括认知重构、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技巧等,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从而减轻或消除不必要的应激反应。
3. 社交支持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与他人分享感受并寻求支持是缓解应激的有效手段之一。
社交支持不仅可以减轻负面情绪,还可以给予我们正面能量,增强我们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
4.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良好睡眠等都是应对应激的关键因素。
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机制
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机制细胞内质网(ER)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蛋白质质量控制和代谢代谢器官之一,它的功能主要是合成、修饰、折叠、拼接、调节和运输蛋白质等。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质网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协助细胞完成各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然而,在一些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下,如氧化应激、营养不良、药物作用、病毒感染、突变和突变蛋白的表达等,会干扰细胞内质网的稳定性和功能,从而引发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ER stress)。
ER stress可以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反应机制来抵抗应激,当反应失控时,细胞内质网无法分泌或维持正常的细胞内结构,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ER stress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例如,糖尿病、脑中风、心脏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许多疾病都与ER stress有关。
ER stress能够调节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如NF-κB通路、JNK通路、AMPK通路、mTOR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糖尿病中,高剂量的葡萄糖刺激β细胞内ER stress的发生,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下降,甚至β细胞死亡。
在脑中风中,ER stress可以影响神经元的迁移和神经元的生存,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功能。
在心脏病中,ER stress可以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和心脏功能减退。
在肿瘤中,ER stress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ER stress可以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和脑功能障碍。
ER stress的分子机制主要与三条信号通路相关,分别是IRE1通路、PERK通路和ATF6通路。
IRE1通路是通过激活IRE1蛋白酶激酶域来激活下游信号通路,IRE1通路与调解细胞周期、调解细胞凋亡和激活NF-κB等相关。
PERK通路主要是通过激活PERK蛋白激酶来激活下游信号通路,PERK通路与抑制蛋白合成、细胞凋亡和调解NF-κB等相关。
应激(病生)
社会心理应激 躯体刺激
下丘脑的室旁核
(PVN)
CRH
垂体 肾上腺皮质
ACTH
GC
脑桥蓝斑
肾上腺髓质 儿茶酚胺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LC-NE系统)
2.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1)中枢效应: 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有关,并可引起紧
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还与室旁核
分泌CRH的神经元有直接的纤维联系,该通路 可能是应激启动HPA轴的关键结构之一。
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逐渐减 弱,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逐 渐增多
机体的防御储备能力逐 渐被消耗
衰竭期
Exhaustio n stage
再度出现警告反应期的症状; 机体抵抗能力耗竭 皮质激素分泌持续增高; 出现明显的内环境紊乱。
小结
大脑皮层
社会心理应激
躯体应激
边缘系统
外周感受器
下丘脑
ADH↑ CRH↑
脑桥蓝斑
防御作用:
1.加强心血管系统功能 2.血液重新分布 3.加强糖脂肪分解代谢 4.扩张支气管增强呼吸 5.调整内分泌功能,促
进其它激素分泌 (ACTH,GH,TSH,胰高
不利影响: 1.内脏缺血,功能紊乱 2.血压升高 (原发高血压) 3.能量消耗过度 4.促进脂质过氧化,产生
氧自由基
一、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促蛋白分解
促糖异生 胰岛素↓
胰高血 糖素↑
生长激素↑
葡萄糖利用↓ 糖原分解↑ 脂肪分解↑
负氮平衡
应激性高血糖 应激性糖尿
血浆脂肪酸 及酮体↑
应激时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变化
二、心血管功能改变和异常
应激时,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以保证应激状 况下组织,特别是重要脏器的供血需要。
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与调控
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与调控第一章:引言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应激反应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应激反应机制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旨在帮助个体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压力。
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具体作用以及调控机制。
第二章:应激反应机制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在遭受外界刺激时,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生理上,应激反应机制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增加。
这些激素的释放可以促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血糖升高等生理变化,以供应身体更多的能量来应对外界压力。
心理上,应激反应机制会导致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的产生。
这些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中的压力。
第三章: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一方面,应激反应机制过度激活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个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病毒侵袭。
另一方面,应激反应机制长期激活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紊乱,增加患心脏病、胃溃疡以及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例如,应激反应过度激活引起的长期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引发抑郁症。
第四章:应激反应机制的调控途径在调控应激反应机制时,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积极的情绪、良好的社会支持和适当的生活习惯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对身体的损害。
例如,积极的情绪和社交活动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缓解压力带来的不适。
另一方面,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调控应激反应。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帮助平衡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缓解应激反应的不适。
第五章:应激反应机制调控在特定疾病中的应用应激反应机制调控还在一些特定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中,应激反应过度激活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进而加重疾病的发展。
病生---第10章 应激
HSE
HSPs
GAAnnTTC
(二)急性期反应蛋白
一定 强度
特 异 性 反 应
组织坏死 化脓 酸中毒
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Stress 心 血 恐 焦 压 率 虑 惧 升 增 高 加
与刺激因 素性质无 直接关系
二、应激的病因
凡是躯体的、精神的或社会上因素的刺激,
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能引起应激反应的
各种因素被称为应激原(stressor)。
外环境因素 内环境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1. HSP的基本组成
高度保守,同类型HSP基因序列高度同源,
对维持细胞生命十分重要。 结构型 诱导型
正常时存在于细胞,组成细胞内的结构 应激源诱导下产生的
2. HSP的生物学特点
高温、中毒、感染、 缺血、缺氧、自由基
(1)诱导的非特异性 (2)存在的广泛性 (3)结构的保守性
广泛存在整个生物界 无组织、细胞特异性
分泌有促进作用,但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表1 儿茶酚胺对激素分泌的作用
激 素 作 用 β β 受 体 ACTH 胰高血糖素 生长素 甲状腺素 甲状旁腺素 降钙素 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胃泌素 胰岛素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抑制 α(?) α(?) α β β β β β β α
4.CA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1) 导致情绪反应及行为改变。 (2) 腹腔内脏血管的持续收缩可导致内脏器官缺血。 (3) 外周小血管的长期收缩可使血压升高。 (4) 增加血液粘滞度,促进血栓形成。 (5) 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
1.结构基础:
患病率
70% 患病比例 50% 不患病
应激反应的神经机制及其调控方法
应激反应的神经机制及其调控方法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会让人出现各种不同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人体为了适应和应对环境中的变化和各种挑战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性质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环境刺激的性质。
应激反应的生理基础,是脑部相关神经细胞的活动。
具体而言,是行为方式决定的神经元活动模式调节体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失衡。
在刺激下,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
同时,大脑皮质和下丘脑被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应激反应的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神经递质和神经递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它们在神经系统内以复杂的方式进行衔接和交互作用,从而调控着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性质。
然而,过度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在长期存在的高压力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应激反应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免疫系统紊乱甚至某些疾病。
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调节和缓解应激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方法:1.锻炼身体。
运动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使身体得到锻炼,通过增加肌肉收缩和血管扩张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2.调节饮食。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把一些健康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天然饮料,以及鱼类放在食谱上,能够调节体内各种递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加强社交。
在人群中,我们可以主动加入活动或组织,与他人沟通,分享感受,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
交友不仅仅可以分散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人际关系,并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
4.尝试放松技能。
学会采取一些类似冥想、瑜伽、呼吸训练等的放松技能,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从而更好地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压力,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调节和缓解应激反应。
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并主动找到解决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都是非常有益的。
内质网应激和疾病发生
内质网应激和疾病发生内质网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器,它参与了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包括蛋白质保护、转运和修复等。
在细胞内,内质网也被称为“细胞工厂”,负责生产蛋白质,并协助细胞完成各种功能。
然而,内质网的不当功能或损伤可能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内质网应激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内质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
一、内质网应激的概念内质网应激是指在外界环境或内部刺激影响下,导致内质网功能失调,累积大量未修复或不当修复的蛋白质,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一旦内质网应激过度,会对细胞、组织和器官产生不良影响。
内质网应激常见的刺激包括高温、低温、光胁迫、缺氧、毒素等环境因素,以及蛋白质糖基化、氧化还原状态、SWC3合成/分解等内部因素。
二、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内质网应激的发生主要与细胞中3种分子机制的紊乱有关,包括不良的内质网蛋白摄取、变性和聚集、内质网响应性蛋白(UPR)的紊乱、以及细胞器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的紊乱。
1.不良的内质网蛋白摄取、变性和聚集内质网负责合成和修复大量细胞蛋白质。
由于环境刺激和其他因素,内质网处理不了它所需要的全部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将会被摄取到淀粉样物质包囊(amyloid-like aggresomes),并在细胞内聚集成大的,有毒的蛋白质堆积。
2.UPR的紊乱当内质网蛋白摄取、反式化、摄影过程变得不正常时,进入细胞的UPR信号将被激活。
UPR的核心由内质网二磷酸鸟苷酵母核酸酶激活因子(PERK)、内质网膜上的稳定环状核苷酸调节蛋白(IRE1)和活化转录因子6(ATF6)能够通过清除不正常的蛋白质之前,所有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修复。
一旦有毒蛋白质被累积到一定的水平,UPR力量就不够强了,持续的内质网应激就会导致UPR崩溃,疾病的发生就可能发生。
3.细胞器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的紊乱细胞中许多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信号交换。
因此,当内质网应激发生时,不仅会影响到内质网的功能,还会影响到其他细胞器的功能。
应激的定义及处理方法
01
急性期反应蛋白(APP) 热休克蛋白(HSP)
02
(一)急性期反应蛋白(APP)
定义 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称为APP。伴有APP变化的反应称之为急性期反应。
属于分泌型蛋白质 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少数由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 种类很多,功能广泛
胰高血糖素增加和胰岛素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通过-受体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糖原异生(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元)和肝糖原分解引起应激性高血糖 通过-受体抑制细胞分泌胰岛素,但胰高血糖素和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二者综合作用结果,胰岛素减少)
1
其它激素
2
-内啡肽增多——应激原刺激腺垂体合成增多 抑制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避免垂体-肾上腺轴过度兴奋 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避免心率过快、血管收缩过强 使应激时痛域增高--减少机体不良反应(称为应激镇痛,例:战伤时的士兵)
4.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时改变的意义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刺激
下丘脑
CRH
腺垂体
ACTH
肾上腺皮质
糖皮质激素
(-) 长反馈
(-) 短反馈
正常时系统的调节
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腺垂体、肾上腺皮质
1. 基本组成单元
上行: 与杏仁核、海马、边缘系统联系 下行: 与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联系
种类和功能
●抑制蛋白酶 种类--1抗胰蛋白酶、1抗糜蛋白酶、2巨球蛋白等 功能--抑制蛋白酶的作用,避免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 ●凝血与抗凝血蛋白 种类--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等 功能--促进凝血与纤溶的作用 其中纤维蛋白可阻止病原体及毒性产物扩散 ●运输蛋白 种类--血浆铜蓝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等 功能--运输作用 血红素结合蛋白与血红素结合 铜蓝蛋白可与铜结合 避免过多的游离血红素和铜的危害
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病因】(一)发病原因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是本病发病的直接因素,也就是说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
应激源为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下列几项:1.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未婚有孕、被遗弃、被奸污、身患癌症、遭受失明、毁容、长期的夫妻或婆媳关系不合,难民移居异国,遇歹徒袭击,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
2.重大的自然灾害如遭受特大洪水、山洪暴发、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等的侵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幸存亲属,在灾后出现精神障碍。
3.战争场面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报道,当交战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由于遭受炮击,轰炸,甚至白刃战的恐惧体验,战斗中的士兵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导致发病。
4.隔绝状态被关进集中营,身受酷刑虐待,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拘禁性精神障碍较常见。
上述各种应激源,无疑都可促成发病。
可事实上并非大多数遭受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会出现精神障碍,而只是其中少数人发病。
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因之,在分析具体病例时,要把应激源的性质、严重程度、当时处境和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及考虑。
此外,整个机体健康状况也有关系,若同时存在躯体重病或器质性脑病,急性应激反应发生的危险性可能随之提高。
(二)发病机制Kaplan将应激的反应后果归纳为3期:第1期为冲击期,当个体遭受应激后,处于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分散,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这就是本病急性期临床症状的主要发生机制;第2期以明显的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并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易激惹等表现;第3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
应激反应可出现两种结果:即一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心理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并可能转为慢性化。
病理生理学总结:应激
应激一、概述1.应激Stress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2.应激作用的特点2.1、泛化性及非特异性不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反应烧伤手术感染缺氧强光噪音→ 特异性反应:组织坏死炎症反应酸中毒→ 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焦虑恐惧心率增加血液重分布(与刺激因素性质无直接关系)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在遭受各类重伤及大手术、重病或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
Ø表现为黏膜糜烂、浅表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发生穿孔。
2.2、非均衡性1)相同的刺激在不同的个体未必都导致类似的反应;2)同样的刺激作用于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未必都引起相似的反应2.3、效应的双重性良性应激(Eustress): 导致机体适应力和免疫力增强的应激劣性应激(Distress): 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损伤甚至疾病的应激3.应激的生物学意义Ø生命所必需Ø适度有利Ø过度有害4.应激源概念:能够引起应激的各种因素(刺激)应激源的大小取决于:数量:过多不利,缺乏引起无聊、厌烦程度:应激原的强度越大,对人的影响也越重持续时间:应激原对个体的作用时间越长,个体越难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个人感知:个人对应激原的看法和认识以往的经历:应对成功的应激原对个体影响会减小二、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1.神经内分泌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1)蓝斑-去甲肾上腺素/交感-肾上腺髓质轴LC/NE1.结构蓝斑:位于脑桥与中脑交界处后侧的核团,含约20,000个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边缘系统:情绪、认知、行为2.LC/NE兴奋时的基本效应中枢效应①兴奋/警觉等②兴奋HPA轴外周效应①去甲肾上腺素②肾上腺素3.生理意义心功能增强→ 组织供血↑血液重分布→ 保证心、脑、骨骼肌的供血支气管扩张→ 供氧量↑糖原、脂肪分解↑ → 能量供应↑促进多种激素的分泌4.不利影响心肌耗氧量↑ 应激性心功能异常外周血管持续收缩应激性高血压,组织缺血分解代谢↑ 能量过度消耗血小板数目↑ 黏附聚集↑ 诱发DIC(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1.结构疼痛,恐惧,感染,出血性低血糖→ 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 CRH → 垂体前叶→ ACTH → 肾上腺→ GC2.HPA兴奋时的基本效应Ø中枢效应①兴奋及愉悦感等②CRH↑ ACTH↑ ③兴奋LC/NE轴Ø外周效应糖皮质激素GC↑3.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对机体的影响Addison病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皮肤色素加深;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体重减轻;胃肠道紊乱;乏力;肾上腺危象(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突然分泌不足或缺乏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群)4.GC的有利作用——对机体有广泛的保护作用5.GC的不利影响2.细胞应激反应(1)热休克蛋白(HSP)应激反应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热休克蛋白的结构热休克蛋白的构成HSP诱导与调节机制HSF:热休克转录因子HSE:热休克元件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可提高细胞的应激能力,特别是耐热能力可调节Na+-K+-ATP酶的活性具有促进细胞内糖原异生和糖原生成的作用可增强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还可分解受损蛋白,回收合成蛋白的原材料当细胞受到很大环境压力时,第一反应就是合成更多的热休克蛋白(2)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属分泌型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19.夫妻多次吵架 LCU—life change units 35
20.中等负债
(生活变化单位) 31
39.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人数变化 40.饮食习惯变异 41.休假
21.取消赎回抵押品
30
42.圣诞节
22.所担负工作责任方面的变化
29
43.微小的违法行为(如违章穿马路)
生活变化单位(LCU)量化表( Holms,1967)
应激原的性质
躯体应激(理化、生物因素) 心理应激(心理、社会因素)
急性应激(天灾人祸等因素)
应激原的作用时间 慢性应激(长期高压学习等因素
2021/3/7
CHENLI
15
•生理性/良性应激(eustress)
指应激原不十分强烈,且作
用时间较短的应激(如短暂运
动、体育竞赛、适度娱乐、中
奖、提升、考试等),是机体
对轻度的内外环境变化及社会
心理刺激的一种重要防御适应
反应,它有利于调动机体潜能 又不致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
2021/3/7
CHENLI
16
•病理性/劣性应激(distress)
应激原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
过长的应激(如休克、大面积
烧伤、长期情绪紧张、竞争的
失败、丧失亲人等),机体适
应机制失效,可直接引起机体
Science , 1933 , 78 ( 2012 ) : 43-48
2021/3/7
CHENLI
4
格斗-逃逸反应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 骨骼肌血管舒张 分解代谢加快
2021/3/7
CHENLI
5
20 世 纪 30~40 年 代 , Hans Selye研究了实 验动物在创伤、寒冷、 高热及毒物等作用下 的变化,指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 是应激的主要特征, 并提出了应激的非特 异性反应学说。
第九章 应 激
( Stress )
1 概述 2 应激的发生机制 3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4 应激与疾病 5 病理性应激防治的病生基础
2021/3/7
CHENLI
2
第一节 概 述
一、应激(stress)的概念
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 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称应激反应 (stress response)。
3.夫妇分居
65
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
4.坐牢
63
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63
27.入学或毕业
6.个人受伤或患病
53
28.生活条件变化
7.结婚
50
29.个人习惯的改变(如衣着、习俗
8.被解雇
47
交际等)
9.复婚
45
30.与上级矛盾
10.退休
45
31.工作时间或条件的变化
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
孤独、以及突发的生活事件等。
2021/3/7
CHENLI
11
197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精神病专家 Holmes等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 实验所得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2021/3/7
CHENLI
12
变化事件
LCU
变化事件
1.配偶死亡
100
23.子女离家
2.离婚
73
24.姻亲纠纷
CHENLI
8
第一节 概 述
烧伤 手术 感染 缺氧 强光 噪音
2021/3/7
一定强度
特 组织坏死
异
性 变
化脓
化 酸中毒
非特异性反应 Stress
紧焦
恐
血 糖
心 率
张虑 惧 升 增 高加
CHENLI
与刺激因素 性质无直接 关系
9
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 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 身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称应激反应 (stress response)。
2021/3/7
CHENLI
3
Walter Cannon (1871~1945)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
20世纪20-30年代, 从动物实验来研究应 激,发现交感神经的 兴奋;据此提出高等 生物在紧急状态下依 靠交感神经兴奋来维 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他称之为紧急反应
(emergence reaction)
44
32.迁居
12.妊娠
40
33.转学
13.性功能障碍
39
34.消遣娱乐的变化
14.增加新的家庭成员(如出生、过继、 老人迁入)
39
35.宗教活动的变化(远多于或少于正常)
15.业务上的再调整
39
36.社会活动的变化
16.经济状态的变化
38
37.少量负债
17.好友丧亡
37
38.睡眠习惯变异
18.改行
Nature, 1936, 138:32
Hans Selye(1907~1982)
——加拿大生理学家
2021/3/7
CHENLI
6
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心跳、呼吸加快、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 BP↑ 全身肌肉紧张、胃肠松弛 代谢旺盛、分解加速、负氮平衡 血糖↑、 血浆急性期反应蛋白↑
• 应激的发现
加拿大生理学家 Hans Selye(被称为压力 理论之父,其代表作《压力》,又译为《应 激》)于1936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应激是机 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 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 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后来改称为应激(stress)。
2021/3/7
1概述 2 应激的发生机制
2021/3/7
CHENLI
19
第二节 应激的发生机制
LCU 29 29 28 26 26 25 24
23 20 20 20 19 19 18 17 16 15 15 13 12 11
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
LCU >300 150~300 <150
患病比例 86% 50% 不患病
2021/3/7
CHENLI
14
三、应激的分类
对机体的影响程度 生理性应激(良性应激) 病理性应激(劣性应激)
2021/3/7
CHENLI
10
二、应激原(stressor)
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任何刺激的总称。
外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射线、噪声、强光、 电击、低压、低氧及化学毒物等。
包 内环境因素 心律失常、感染、心功能的低下、
括
休克、酸碱平衡紊乱等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
工作的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 复杂的人际关系、拥挤的环境、
自稳态失衡,导致代谢障碍和
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2021/3/7
CHENLI
17
应激对机体的影响:双重性
适当应激—— 动员机体的非特异适应系统,增强机体的适 应 能力,具有防御和适应代偿意义。
应激过强、过久—— 导致不同程度的躯体、心理障碍。
2021/3/7
CHENLI
18
第九章 应 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