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语文(人教版)练习:板块二 专题二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

第2讲古诗歌阅读选择题以选择题(5选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便可顺利作答。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典题尝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AE A项,“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表述有误,“独老翁”是诗人自比,“独”写出了诗人自己孤苦的处境。

E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 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 联,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3.(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 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对仗工稳;整首诗歌用语雅丽。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 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 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 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 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 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和谐。这几 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语文(人教版)课件:板块二+专题二+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语文(人教版)课件:板块二+专题二+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6.柳宗元《江雪》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 析。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蓑笠翁形象。在这样一个寒 冷寂静的环境里,他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 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 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 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 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 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联想教材· 触类旁通] 5.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 形象。词中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 寂寞的愁怀,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三句则 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D.最后两句中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实写;眼前清辉,是 虚写,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 圆的美好愿望。 E.全诗意境清幽、清冷寂静,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 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
解析:D 项,“实写”与“虚写”应颠倒过来;E 项,“意 境清幽、 清冷寂静”有误, 这首诗歌的意境应是“宏大”的。
答案:DE
★4.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 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 歌意境。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 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 营造出清冷孤寂的 氛围, 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 念之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
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 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2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2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明题干: 题干中有“飘逸”一词,明确本题是赏析词的语言风 格。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明确本词“飘逸”的语言风格。 ②扣住“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分析。 ③分析效果。围绕“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 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奇阆苑,诗风飘逸浪漫。
一、寻找“诗眼” 1.从词性角度看,重点找动词。 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 情的关键词,因而成为诗人提炼诗眼的重要对象。 当然,有些重要的形容词、副词也不可放过。如: ①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关”和“出”是诗眼。一“关”一“出”,生动地展现了 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生命活力。
4.意境。看该词语对服务意境有何作用。即结合 语境来看该词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渲染了什么 氛围。
5.比较。与别的词语比较有何好处。就是看该词 语换作别的词,在题旨、情景、色调等方面有何差 异。
6.意蕴。结合语境来看,该词语有哪些丰富的意 蕴。就是看该词语有何表面义和隐含义(双关义、 比喻义、象征义、背景义等)。
二、 赏析古代诗歌语言风格三步骤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 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 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 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 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 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 Word版含解析

(一)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二)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1.[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兵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答案:DE(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考核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2018·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2018·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三、(2018·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四、(2018·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第1~2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向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诗歌
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考的有衬托、联想、想象、对比、起
兴、象征、渲染、抑扬等。
一、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
手法 衬托 效果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
或烘托
对比
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或烘托是为了凸显一方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对比或对照是为了凸显两方。这是衬托和对比 的区别,也是考生最易出错的地方
②联系内容,分析运用。 “ 故园松桂发 ” 是想象,属于 虚写;“万里共清辉”是说自己在万里之外,看到的是同一 轮圆月,是实写。 ③赏析效果。诗歌的结尾,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 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 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秋天杜甫流 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
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 析。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明题干: 这是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最后两句。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指明手法是“虚实结合”。
染力。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 设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 说服力。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

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微点突破一诗歌技巧——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的方式。

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2.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

借助自然界中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3.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锦瑟》。

4.借古讽今:也称作咏史怀古诗。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唐诗,从写作技巧方面简析三四两句的艺术效果。

(4分)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松风起,萧萧枫树林。

答:剖析三、四句写三闾庙周围景色,点明季节是“松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

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分)②通过“日暮松风”“萧萧枫林”等意象渲染出凄怨悲凉的意境氛围,烘托出屈子之怨的深重,从而突出了“怨”的主题。

(2分)技法透视针对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答案: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 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故事(此处化用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本枯燥的时间交代,笔 锋一转就写出了新意。尾联则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 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
-12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2.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 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行役诗,一般 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 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 家庭的憧憬。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3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基本特征]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 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等。 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歌颂友情,追怀 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 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风格——婉约忧伤。 [鉴赏要点] ①分析思想情感。 ②分析思乡缘由。 ③体会抒情手法。
-24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答案: “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 逸不羁、自在与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清淡的梅香随着 晚风四处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喜爱, 蕴含了诗人恬淡闲适、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 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1.[2014·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撚(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是要找准描写手法,二是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2.[2014·福建永定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的题干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角度,其中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尾联运用了典故,这一表达技巧的判定结合注释②中的内容可以知道,“斩楼兰”意味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宏愿.答案(示例)①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②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③尾联用典,借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在西域建功立业的典故,表达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宏愿.3.[201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联合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元好问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借助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不同角度和方法进行赏析.答案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风吹树的声音、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注].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这首词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写“雪”和“梅”这一点,考生不难判断,但对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作分析,却应细斟酌.对这首词的解读,历来有“抑雪扬梅”说与“扬雪抑梅”说两种:有人认为这首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唯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考生应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解读作答.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即可.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雪与梅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5.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6.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结构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一般应遵循以下思路:首先要解读诗意,抓住诗句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还原成生活画面,对一些重点动词、形容词进行咀嚼、揣摩,从而体会文字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开头至“风景疾如箭”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这一层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7.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题干中要求鉴赏的语句是颔联,二是结合诗句作答,三是指出其中的一种在写景上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答案(示例一)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中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示例二)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示例三)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阕主要是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开篇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西湖好”点明主旨,表明了词人的情感态度.(2)下阕一、二句写的是静景,三、四句写的是动景,所以是动静结合.答案(1)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2)动静结合的手法.下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精品]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2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精品]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2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热点。

诗歌的四大命题热点中,尤其要关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命题;要注意名家的非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尤其是宋词作品;比较鉴赏的题型将会受到追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2、赏语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练习:板块二专题二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练习:板块二专题二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规范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解析:A项,“儒雅谦恭”有误;“揖三公”表现诗人早年远大的志向;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是对当年抗金生活的回忆.答案:AC★(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从诗歌中“当年”的志向和现在“一簪华发醉秋风”,可见壮志未酬;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可见诗人的不得志和年老迟暮之感.从“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可见对友人的怀念和自己孤独寂寞之情.答案: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扑蝴蝶赵师侠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琅玕①脱箨②,方塘荷翠毡.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园林绿阴初遍.景何限?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B.下片主要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D.下片“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引发世事沧桑的感慨.E.“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心境.解析:B项,不是用典,诗人意在表达自己的不俗装束与不凡气度.D 项,“景何限”结合全词来看是词人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并无惋惜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答案:BD★(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词中人物的形象,要抓住词中的描写和抒情分析.如上阕中描写的景象,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致,下阕中“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等直接体现了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据此分析即可.答案: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词人对所写之景的喜爱,如薰风小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出词人的情趣雅致.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非凡气度.“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注]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注】“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B. “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解析: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精神,故而没有“幽怨”.E项对表达方式的分析有误,这首诗重在叙事,没有写景.答案:CE★(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解析:此题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注意词下的注释,“雁”的解释;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问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由此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③“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赠内人①张祜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③.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注】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巢:巢穴.④红焰:指灯芯.(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解析:B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答案:BD★(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巢的动作,“内人”心中所想: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本题可据此回答.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注】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解析: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答案:DE★(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答:解析:赏析诗歌的意境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前两句中的意象有“平沙”“落日”“大荒”“陇上明星”等,可见意境是开阔、静谧的.意境的作用要结合诗歌下文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分析.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 指南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北面,“背日”也指楼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联想到了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是虚写.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既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有慷慨赴国之志.E.诗人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出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解析:B项,这里是实写,实指“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D项,“有慷慨赴国之志”有误,联系诗歌注释①可以判断出.答案:BD★(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解析:诗的前两联写景,第一句总起,二、三、四句具体描绘所见景象,所以回答第一问将二、三、四句内容答出即可.要回答这种描写的作用,首先需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其次看这些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何关系.答案: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浣溪沙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解析:A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答案:AC★(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答: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时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11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由此可知人物形象.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二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二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二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二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二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语言规范练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曹彦约②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岁旦:一年的第一天。

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解析: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答案:BD★(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解析:对诗眼的捕捉,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本诗的诗眼应是“惊”字.至于对情感的分析,从诗中的“为兄寿”“念母慈”“终是客”等词语不难得出作者滞留舒州,感慨时光飞逝,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理.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解析:A项,“儒雅谦恭”有误;“揖三公”表现诗人早年远大的志向;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是对当年抗金生活的回忆。

答案:AC★(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

从诗歌中“当年”的志向和现在“一簪华发醉秋风”,可见壮志未酬;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可见诗人的不得志和年老迟暮之感。

从“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可见对友人的怀念和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扑蝴蝶赵师侠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

琅玕①脱箨②,方塘荷翠毡。

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

园林绿阴初遍。

景何限?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

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

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

浮名薄利休羡。

【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

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

B.下片主要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D.下片“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引发世事沧桑的感慨。

E.“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心境。

解析:B项,不是用典,诗人意在表达自己的不俗装束与不凡气度。

D项,“景何限”结合全词来看是词人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并无惋惜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答案:BD★(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词中人物的形象,要抓住词中的描写和抒情分析。

如上阕中描写的景象,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致,下阕中“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等直接体现了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

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

词人对所写之景的喜爱,如薰风小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出词人的情趣雅致。

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非凡气度。

“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捻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注]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 “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解析: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精神,故而没有“幽怨”。

E项对表达方式的分析有误,这首诗重在叙事,没有写景。

答案:CE★(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此题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注意词下的注释,“雁”的解释;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问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由此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

通过这些,不难把握人物形象。

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③“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

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

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赠内人①张祜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宫门。

③巢:巢穴。

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解析:B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答案:BD★(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巢的动作,“内人”心中所想: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本题可据此回答。

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

“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

“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

“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

【注】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

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

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

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答案:DE★(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答:解析:赏析诗歌的意境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前两句中的意象有“平沙”“落日”“大荒”“陇上明星”等,可见意境是开阔、静谧的。

意境的作用要结合诗歌下文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分析。

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

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

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

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

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北面,“背日”也指楼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

“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联想到了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是虚写。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