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壁因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本病多见于50 岁以上人群。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
动脉硬化闭塞可以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
在外周血管中以下肢动脉最常见,同时腹主动脉远侧及髂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受累最为多见,有报道主髂动脉病变约14%,股动脉49%?动脉16%膝下动脉21%。
临床多出现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导致下肢缺血性坏死。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1年1 月―― 2013 年1月实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患者56 例。
其中男性患者43 例,女性患者13 例。
平均年龄68岁,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86 岁。
采用Sheldinger 技术,顺行或逆行穿刺股动脉,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动脉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
12 术前护理12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患肢护理患肢应避免受压,尽量保暖,平放。
平日用温水洗脚,用毛巾擦干;穿着棉袜和透气性良好的松软鞋子,保持皮肤干燥、滋润并及时更换,鞋袜应保持干爽、清洁。
保护足部免受损伤,注意修剪趾甲,足部保暖,但禁用热敷及理疗。
坚持行走、蹬车等体育锻炼,每天至少30 分钟,尽量坚持锻炼,当出现跛行感觉不能忍受时,稍事休息后再继续锻炼,以促进侧枝血液循环形成,改善血运。
一旦发生足部坏疽或湿性溃疡,局部创面应用3%硼酸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
对于干性坏疽,只需用75%乙醇(酒精)、碘酒消毒,同时用无菌敷料加以保护,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123疼痛护理早期轻症病人可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治疗等。
对疼痛剧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若疼痛难以缓解,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方法止痛。
124 功能锻炼应当鼓励病人每天适当步行,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 运动,促进侧枝血液循环的建立,当疼痛出现时即停止活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管壁硬化、狭窄甚至闭塞,从而使下肢血供不足、肌肉无氧代谢,引起下肢疼痛、肌肉无力、跛行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早期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下肢功能丧失的进展。
传统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包括运动锻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戒烟戒酒等,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搭桥术、旁路术等,或单独或联合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但手术强度较大、风险较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介入治疗,即将导管经皮穿刺插入血管内,直接治疗病变部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主要有经皮腹主动脉导管输送、经股动脉引导的血管成形术和经股动脉引导的血管内支架植入等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溶栓介入治疗。
溶栓介入治疗即在血管内注入溶栓药物,将血栓分解,恢复血流通畅。
该方法适用于下肢动脉突发性闭塞,即较短时间内(通常是24小时内)下肢疼痛、跛行、感觉异常等症状显著加重,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和感觉异常、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流情况、溶栓效果和并发症等,以及在围手术期做好药物治疗、抗感染等支持性治疗。
溶栓的药物主要有肝素、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rtPA)等。
肝素常常作为溶栓药物的辅助药物,可以达到抑制凝血系统和增强纤溶系统的效果;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结合,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分解血栓,恢复血流通畅;rtPA是细胞因子链的第二代皮肤纤维蛋白原激活剂,具有高度的疏通血管闭塞、分解血栓以及降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溶栓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出血、溶栓药物过敏史、脑中风、外伤、大面积肌肉出血、严重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此外,溶栓药物在治疗时可能产生出血、肌肉损伤、过敏、局部血肿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张卓敏1李承志2张艳21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515300;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广州510630通信作者:张卓敏,Email :【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与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21例,年龄(57.4±2.5)岁,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危险因素,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在术后随访12个月后血管平均通畅率[髂动脉65.00%(52/80)、股动脉71.25%(57/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61.25%(49/80)]明显低于术后即刻的通畅率[髂动脉96.25%(77/80)、股动脉97.50%(78/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7.50%(7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752、1.954、2.381、2.127、2.762,均P <0.05)。
结论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在采取一定措施控制血糖、血脂以及戒烟的手段能减少术后复发。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Zhang Zhuomin 1,Li Chengzhi 2,Zhang Yan 21Pun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Puning 5153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Vascular Diseases,First Hospital,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Zhuomin,Email:【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their lower extremities,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risk factors and th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Methods From January,2017to January,2019,80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their lower extremities and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t Puning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 patients'clinical data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summarize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operative vascular patency rate and these risk factor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average blood vessel patency rates of iliac,femoral,and popliteal arteries were 65.00%(52/80),71.25%(57/80),and 61.25%(49/80)after the 12-month follow-up,and were 96.25%(77/80),97.50%(78/80),and 97.50%(78/80)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ll P <0.05).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smoking,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ll P <0.05).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abetes,hypertension,smoking,hypercholesterolemia,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R =2.752,1.954,2.381,2.127,and 2.762;all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7.023收稿日期2020-11-10本文编辑成观星引用本文:张卓敏,李承志,张艳.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7):1037-1039.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7.023.··1037P<0.05).Conclusions The risk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currence of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clude 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etc.Therefore,taking certain measures to control blood sugar and blood lipids and smoking cessation can reduc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Key words】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 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近年来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逐渐增高。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精选文档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年龄是PAD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
此病是目前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微创介入的迅猛发展,支架置入材料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支架置入术能明显恢复动脉血流、减少下肢缺血坏死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必然发展趋势[1]。
其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岁1.2 方法1.2.1 选取合适病例①Fontaine分级II级以上临床症状;②血管造影(DSA)证实病变狭窄程度>70%;③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或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微克、或罂粟碱10-20毫克后,跨狭窄压差>10-20mmHg;④身体欠佳不适合外科手术者。
1.2.2 准备术前三天予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或玻立维。
1.2.3 入路选择经对侧股动脉跨越或翻山径路(traversing technique):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位于股总动脉以远,则采用经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导管经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处到达对侧髂动脉(跨越或翻山技术)并进行对侧病变的PTA及置入支架操作。
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天,之后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或玻立维,术后1、3、6、12个月应常规进行彩超复查,以了解动脉病变处有无再次狭窄或血栓形成。
2 护理方法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现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升舒适度,提高患者痛阈和耐受力,增强遵医行为,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管内斑块的堆积和狭窄导致的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下肢缺血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疼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疾病,溶栓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管通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患者会出现下肢缺血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麻木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闭塞还容易引起下肢溃疡、坏疽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下肢截肢。
及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溶栓介入治疗的原理与优势溶栓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局部溶解血管内的血栓和斑块,恢复血液通畅,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
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溶栓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
患者无需开放手术,只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治疗,术后可以立即行走活动,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并发症少。
溶栓介入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三、适应症与禁忌症溶栓介入治疗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特别是症状较轻、病变较前端的患者。
对于那些疾病较重、病变较严重的患者,溶栓介入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溶栓介入治疗也有一些禁忌症,如溶栓药物过敏、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等,这些情况下不宜进行溶栓介入治疗。
在进行治疗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过程与护理溶栓介入治疗的过程相对简单,患者只需在局部麻醉下,医生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送达病变部位,然后等待一段时间让药物起效,最后再行血管成形术。
介入性操作期间常见并发症及解决方案
介入性操作期间常见并发症及解决方案
介入性操作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标准方法,可以使患者受到较小
的创伤,并缩短康复期。
但是,介入性操作也有一些潜在的并发症,下面是介入性操作期间常见并发症及其解决方案。
出血
介入性操作期间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患者失去过多的
血液,他们可以在手术结束时出现头晕,乏力和血压下降。
解决方案:
- 在手术期间保持血压稳定
- 在手术期间及时止血
- 在手术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栓形成
手术期间,患者可能会形成血块。
这些血块可能会断开并流向肺部,导致肺栓塞。
解决方案:
- 给予抗凝药物
- 手术期间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
- 鼓励患者在手术后快速行走以预防血栓形成
休克
患者在手术期间可能会出现休克症状,例如血压下降,心跳过缓或呼吸急促。
解决方案:
- 及时处理低血压和缺氧
- 给予液体来维持血容量
- 吸氧来纠正低氧血症
反应性出血
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出血。
这种情况发生时,手术部位出现发热、红肿、疼痛、局部压痛、突然疼痛加剧等现象。
解决方案:
- 及时进行伤口处置
- 合理使用抗生素
感染
如果穿刺部位在手术后过于湿润或没有完全关闭,患者可能会感染。
解决方案:
- 保护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 及时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 当发现穿刺部位感染时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虽然介入性手术期间可能会出现这些并发症,但是多数病例都是安全的。
为了使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建议在术前详细了解风险和利益。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至窒 息 。 时老 年患 者 卧床 时间 长 , 同 胃排 空延 迟 , 发生 胃潴 易
康教 育 , 士应 了解 患者 及 家 属 的感 受 , 护 在放 置 鼻 胃管之 前 先 讲解 放置 的 目的 、 方法 、 间 , 时 可有 效 防止 鼻饲 过 程 中食 物
一
下肢 动脉 硬化 闭塞 症 (rih rl r r l ies . D 是 pep ea at i saeP A) ead 种退 行 性 病 变 , 大 、 是 中动 脉 的基 本 病 理 过 程 , 要 是 细 主
4 7例 、 血脂 增高 1 1例 。 0
1 . 入 治 疗 方 法 2介
胞 、 维基 质 、 质和组 织 碎片 的异 常 沉积 , 动 脉 内膜 或 中 纤 脂 在
层 发生 增 生 过程 中复 杂 的病 理 变化 , 周 围血 管 疾 患 中 , 在 动
1 8例 患者 根 据造 影 检查 结 果 . 3 针对 血 管狭 窄 或 闭塞 病 变分 别采 取不 同的介 入治 疗方 式 。血 管人 路 : 同侧 股 动脉 下
护 理研 究
20 3 第7 第 期 0 年 月 l 9 1 卷
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 介入治疗术 后并发症 的 观 察 与护 理
冯 英 璞 , 桂 芳 , 东苗 , 君 , 婧爽 张 刘 行 张
( 南省 人 民医 院介入 科 , 南郑 州 河 河
4 00 ) 5 03
[ 要】目的 : 讨下 肢 动脉 硬化 闭塞症 介入 术后 并发 症 的观 察重 点及 措施 。方 法 : 18 摘 探 对 3 例下 肢 动脉 硬 化 闭塞症 患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下肢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受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或狭窄所致的一种疾病。
其常见症状包括下肢间断性跛行、下肢疼痛或疲劳等,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甚至截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措施包括戒烟、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体重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减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适当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来提高下肢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对严重贫血患者,还可以考虑输血以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药物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坏死组织上形成血栓,从而减少血流阻力,改善症状。
此外,抗凝药物、抗血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也可以用于防治血栓形成。
为了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还可以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西布曲明等。
此外,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支架置入术、导管治疗、血管成形术等。
支架置入术是指在堵塞的动脉段放置金属支架,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通。
导管治疗是通过在患者体内放置导管,引导器具到达狭窄区域,采用导丝、球囊、封血膜等器械进行血管成形术,以解除狭窄或闭塞,恢复血液流通。
介入治疗通常是非手术性的,创伤小,恢复迅速,但对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手术室内进行开放手术。
手术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最后手段,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血流完全阻塞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搭桥术、血管瘤切除术、坏死组织清创术等,目的是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改善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还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控制饮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保持适当体重,避免过度肥胖;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尽量保持下肢肌肉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重点及措施。
方法:对1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血管成形、内支架置入、血栓及斑块旋切、溶栓、血栓抽出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分析,针对性实施护理。
结果:本组138例患者有3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巨大血肿9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假性动脉瘤3例、消化道出血3例、支架内急性闭塞4例、支架再狭窄10例,造影剂迟发型变态反应1例,占手术的23.2%。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标签:动脉闭塞;介入放射學;并发症;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re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严重的肢体缺血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
笔者对138例患者介入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密切观察与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现将资料归纳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资料对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入院的138例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单侧下肢阳性体征者97例,双侧肢体阳性体征者41例,均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单侧肢体动脉病变81例,双侧下肢动脉病变57例。
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男116例,女22例,年龄36~82岁,平均62.8岁。
合并有高血压91例、糖尿病57例、吸烟82例、高血压及糖尿病47例、血脂增高101例。
1.2介入治疗方法138例患者根据造影检查结果,针对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分别采取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4 6 ・
护士进修杂志 21 0 0年 2月 第 2 第 3 5卷 期
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介入治疗后重要脏 器并发症的 原 因分析及二 医 院 血 管 外科 , 苏 苏 州 25 O ) 苏 江 1 O 4 关 键 词 下 肢 动 脉 硬化 闭塞 介 入 治 疗 并 发 症 护理
加支 架置人 术 5 9例 , 纯性髂 动脉 或股动 脉球囊 扩 单
张加 支架置入 术 7 8例 , 上 动脉 球 囊 扩 张 、 架 置 膝 支
气体 交换 功能 , 引起 肺 部 感染 , 固性 的低 氧血 症 , 顽
诱发 呼吸 衰竭 。 2 4 术后并 发症 与病 变程度 有关 . 多节段 、 多平 面 动脉 阻塞 、 肢端缺 血 性 坏疽 及 久 治 不愈 的缺 血性 溃
术风 险较低 , 但术 后 并发 症 尤 其是 重 要 脏 器 的并 发
症仍 有一定 比率 的发 生 。我 院 血 管 外科 2 0 0 5年 1
月  ̄2 0 0 9年 7月 共 收 住 了 2 6例 下 肢 动 脉 硬 化 闭 5 塞症 ( O) 者 , 3 AS 患 2 5例 患 者 介 入 治疗 成 功 , 1例 2
Com p ia ins lc to Nur i g sn
Ke r Lo e x r m iy a t ra c l sv y wo ds w re t e t r e i lo c u ie
I e v nton lt e a y nt r e i a h r p
中图 分 类 号 : 4 3 6 R 1 R 7. 。 8 5
础病变 被促 发 。
失败 。现将 术后并 发 症 发 生 的原 因进 行 分 析 , 提 并 出相应 护理对 策报 告如 下 。 1 临床资料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李承志;林印胜;张红;刘玉龙;李王海;张艳【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 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9(016)007【总页数】5页(P405-409)【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减容治疗;并发症【作者】李承志;林印胜;张红;刘玉龙;李王海;张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广东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广东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广东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广东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广东广州 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R815随着血管腔内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广泛应用,药物涂层球囊等越来越多的新器械应用于临床[1];且有学者[2-3]尝试将减容治疗与药物涂层球囊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长期疗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4 46 ・
四川医学 2 0 1 3年 3月第 3 4卷( 第 3期) S i c h u a nMe d i c a l J o a r e a l , 2 0 1 3, V o 1 . 3 4 , N o . 3
论 著
下肢 动脉 硬化 闭塞 症血 管腔 内介入治疗 后 并发 症 的观 察 和护 理
t i e n t s w i t h A S O w e r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a n g i o p l a s t y( P T A)a n d f o l l o w e d b y s t e n t i m p l a n t a t i o n ,T h e n u r s i n g w a s o b s e r v e d
l i t e r a n s .L I N G 舶 ,C H E N Y u n — t o o ,L I L i ,e t a 1 .T h e A f i f l i a c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i n t r a v a s e u l a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t h e r a p y o n 2 1 p a i t e n t s w i t h l o w e x t r e m i t y a r t e r i o s c l e r o s i s o b l i t e r a n s( A S O) .Me t h o d s 2 1 c a s e s o f p a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血管狭窄或阻塞,血流受阻,导致下肢缺血性病变,常伴随有下肢痛、跛行、肌肉萎缩、坏疽等症状。
在疾病的早期,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等方法控制病情的进展;然而在疾病的中晚期,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其中介入治疗溶栓是较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溶栓治疗是指将血管内导管经皮穿刺进入狭窄或阻塞的血管内,将药物注射至闭塞部位,通过药物的溶解作用将闭塞的血栓分解,恢复血液流通状态的治疗方式。
溶栓治疗主要有内源性溶栓和外源性溶栓两种方式。
内源性溶栓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注射药物到闭塞的血管内,使血管内溶栓剂药物直接与血栓相接触,降低血栓稳定性而达到溶解症状的治疗手段。
内源性溶栓目前较常用的药物是尿激酶,它可以通过血管内导管注射到闭塞的动脉内,快速地将血栓分解并恢复血管的通畅度。
同时,内源性溶栓还能保护血管内膜,减小溶栓后再次形成血栓的风险。
外源性溶栓是通过外源性药物途径进行的溶栓治疗,一般适用于急性、大部分病变和病变严重的患者。
外源性药物治疗主要有持续性药物导入技术和靶向性药物输注技术。
其中,持续性药物导入技术指的是将药物注射至关闭的血管内,通过血管内导管对血管内壁注射药物,逐渐恢复血管腔通畅,改善病情。
靶向性药物输注技术是通过将药物输注到狭窄或阻塞部位,利用药物的靶向性和局部高浓度作用来溶解血栓,促进血管恢复通畅。
虽然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但溶栓治疗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足之处。
其中,溶栓治疗不仅可能造成出血、过敏等副作用,而且还可能导致溶栓不彻底、血栓再生等问题。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治疗时机和用药量,同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足部护理(避免重大截肢)
肢体缺血治疗:
—跨过狭窄、闭塞段是关键 —PTA仍是最重要的介入方法
介入治疗策略
积极挽救病患侧肢体、缩小截肢平面 狭窄性病变:
首选PTA治疗,可配合溶栓、支架置入改善疗效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反复尝试,适当延长溶栓时间,必要时可使用新器械 自然通路无法再通时,可考虑行内膜下成形术
推荐外科治疗
肾下主动脉闭塞 累及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且需要治疗的
弥漫性病变 累及单侧CIA、EIA和CFA的多发狭窄 单侧CIA及EIA同时闭塞 双侧EIA闭塞 需治疗的髂动脉狭窄伴有腹主动脉瘤但 不适于行腔内支架治疗,或其他病变需 要开放性主动脉或髂动脉手术治疗者
CIA-髂总动脉;EIA-髂外动脉;CFA-股总动脉
病例二
病例三
男,78y
间歇性跛行6年余,加重1年
Fontaine IIb期,ABI:0.4 TASC D型:左CIA、EIA闭塞,累及CFA
病例三
病例四
男,82y。吸烟60年 间歇性跛行4个月余,加重20天 Fontaine IIb期,ABI:0.36 TASC C型:腹主动脉分叉处及双侧CIA闭塞 TASC C型:右SFA多发狭窄、闭塞
多发狭窄或闭塞>15cm, 伴或不伴严重钙化
二次腔内治疗后仍需治疗 的再发狭窄或闭塞
D型
推荐外科治疗
CFA或SFA慢性完全闭塞 (>20cm,累及腘动脉)
腘动脉及近端分支慢性完 全闭塞
CFA-股总动脉;SFA-股浅动脉
尽管TASC II推荐了各分类的治疗方法, 但大部分的血管科医生及患者仍将腔内
覆膜支架
• n=150(166患肢) • 成功率:97.6%(162/166) • 一期通畅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等,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血流通畅程度、疼痛缓解情况等。
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和病变严重程度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
综合分析发现,年龄较大和病变较重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临床建议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变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并加强术后的康复护理。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介入治疗效果将进一步提高,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效果。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患者年龄、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综合分析、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介入治疗的效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年龄、病变严重程度等。
深入探讨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接受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还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评价,分析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探讨患者年龄和病变严重程度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建议,并为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和患者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分解
介入治疗并发症
穿刺部位并发症 :包括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等,其中以出血、血肿最常见,占2%~8%。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7%)或动脉 栓塞(5%) 动脉破裂或穿孔 动脉痉挛 动脉夹层 肢体再灌注损伤 再狭窄、闭塞
Hale Waihona Puke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灵、氢氯吡格雷、西洛他
2.患肢体位改变试验:将患肢体上抬与水平成60°角,在60 s内出现苍白提 示动脉闭塞;再将肢体下垂,如肢体转红的时间>1 s,表浅静脉充盈的 时间>15 s,亦提示有动脉闭塞,且延长的时间与缺血程度有关。
3.严重慢性缺血体征:(1)长期缺血伴有萎缩性改变(如皮肤干燥变薄、 毛发脱落及趾甲变厚等),晚期足趾和角质突出部位可见缺血性溃疡; (2)间歇性跛行患者通常无或仅有轻微的上述体征。
唑等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扩血管药物:已酮可可碱、前列地尔、贝前列腺素、
罂粟碱等
抗凝药物:华法令、低分子肝素等
典型病例
术前
术后
介入治疗方法
手术均于DSA室进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或腘动脉), 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 穿刺方向。 (1)髂总动脉闭塞选择同侧逆行穿刺, 髂外动脉闭塞选择对侧 逆行穿刺,沿导丝插入猪尾导管至腹主动脉, 行腹主动脉及双 侧髂动脉造影, 确定狭窄范围和长度。 (2)股浅动脉及腘动脉闭塞选择同侧顺行穿刺,经导管鞘注 入适量造影剂造影,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 (3)对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有时需要多点穿刺,可以提高 通过率,常用途径:经对侧翻山、经上肢入路、经膕动脉入路 (需要在超声引导下) 穿刺成功后,用路径引导导丝反复试探并逐渐通过闭塞段, 然后跟入球囊扩张导管至闭塞段, 使动脉狭窄部位得以予扩张, 然后, 选择适当的支架置入。 支架植入后再行造影观察病变血 管的血流情况。支架多选用自膨式支架。手术结束后拔出导管 鞘,穿刺点局部予以加压包扎。 术后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24小 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
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02
优势
局限性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 体弱、多病的患者。
介入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血管破裂、支架移位、血栓 形成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规范。
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 治疗并发症种类
急性并发症
血管破裂
由于介入治疗过程中操作不当或 血管本身脆弱,可能导致血管破 裂,需立即进行手术修复。
肢体肌肉萎缩
长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导致肢 体肌肉萎缩,影响肢体功能,需进行 康复训练。
0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 治疗并发症发生原因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
高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的 耐受性较差,容易发生并发症。
基础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会增加 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吸烟史
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增加血 栓形成的风险。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 险。
介入治疗操作因素
01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出 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02
导管和导丝的损伤
在操作过程中,导管和导丝可 能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栓
形成或血管破裂。
03
造影剂过敏
部分患者对造影剂过敏,可能 导致过敏反应或休克。
其他因素
03
术后护理不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 疗并发症
汇报人:可编辑
汇报时间:2024-01-11
目录
• 介入治疗介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
种类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
发生原因
目录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体会
5 讨 论
.
[] 郭 少 文 . 声 引导下 肾穿 刺活 检 的护 理 [ ] 护 士 进 修杂 志 , 4 超 J.
肉眼血尿于 1 内消失 。严重 出血导致血 压迅速下 降 , 及 周 应 时静脉输血 、 液 , 极 治疗 休 克 , 输 积 准备 手术 止 血。本 组 1 3
例患者 严重 肉眼血尿未 伴血压下 降 , 例 频繁排 出较 大血块 1 者经静 脉滴 注垂体 后 叶索 1 内 出血迅速 好转 。对于血 块 天 堵塞输尿管 引起 肾 绞痛 , 可采 用解 痉治疗 及大 量饮 水 、 静脉 补液, 促进血块 排 出。无 效 时应选 用粗 导尿管 导尿 , 血块 将 冲碎导出。 4 2 肾周血 肿 . 发生率 4 % 一8%L 肾穿刺 后腰 痛 、 8 5 3 J 腹痛 。 疼痛 时 间 且
参考文献 :
[ ] 王海燕 . 1 肾脏病学[ ]北 京 : M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0 .1 . 2 147 0 [] 黄旋珠 , 2 陈华容 , 张欣 洲 , . 等 B超导 向肾 穿刺 活检术 血尿 的分 析及护理 []河北 医学 ,04 1 :1 . J. 2O 。 98 0 [] 张季平 . 3 临床 内科学 [ . M] 天津 : 津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98 天 19 .
2 O 1 9 0. 0 4, 9: 6
( 收稿 日 : 0 — 8 0 修回 日期 : O —1 — 0 期 2 6 0 —1 0 2 6 0 2) 0
经皮肾穿刺活检 技术 是 目前诊 断肾脏 疾病 的一种 切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SC分级干预策略
TASC股腘动脉病变分级 A级病变 干预治疗 首选血管腔内治疗
B级病变
C级病变
优先选择血管腔内治疗
手术重建长期通畅率较好, 但在伴有高危因素时应该 首选腔内治疗。 首选手术治疗
D级病变
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动脉入路
股动脉 腘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
股动脉穿刺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内侧,左手食指和中指触 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注 射器垂直刺 人动脉或者与动脉走向呈40度 角刺入。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
穿刺部位皮下瘀斑、血肿(术后活化凝血时间 ACT<175秒才可以拔鞘 )。 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压迫不当,小于3厘米观 察,否则压迫或瘤腔内注入凝血酶元。 腹膜后血肿,穿刺点过高。 动静脉瘘。 迷走反射。 血栓、栓塞。
腘动脉穿刺
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 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治疗股浅动脉近段或股总动脉病变时,对侧逆 行股动脉穿刺入路不可以使用:②股浅动脉病变从顺行治疗形成夹层 导丝不能回到远端真腔,为了避免夹层影响腘动脉。只有腘动脉近端 及股动脉远端通畅,并且有足够的周围流出道时才考虑进行此项操作。 穿刺腘动脉成功率在80%。此入路的出血可能引起疼痛和筋膜间隙综 合征。 腘动脉穿刺(1)患者俯卧位穿刺,如果导管已置入股总动脉,可 用对比剂使腘动脉显影以指导穿刺,也可选择超声引导穿刺,俯卧位 腘动脉入路的缺点是病人取俯卧位带来的不适和腘窝内的穿刺部位较 深增加术后压迫止血的难度。(2)平卧位穿刺,下肢外旋外展,用 对比剂使腘动脉显影作路径图以指导穿刺。腘动脉动脉瘤、腘动脉狭 窄、严重肥胖或者呼吸功能不全 (不能保持长时间的俯卧位)是穿刺禁 忌。
治疗
治疗方式包括消除危险因素、药物治疗、 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治疗等。 不能单凭影像检查结果作为选择临床治疗 方法的依据,一定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病人 的全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1.减少和消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戒烟
肢体锻炼
控制高血压 降血脂 控制血糖等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于轻症病人,以抗血小板,扩 张血管,改善侧支循环为主。 如果病人没有禁忌症,有症状的下肢动脉 硬化性闭塞症病人均应行抗血小板聚集治 疗。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可使下肢缺血率降 低20%-30%),潘生丁,氯吡格雷。
肱动脉穿刺
方法:常规选择左侧肱动脉(有14例左侧肱 动脉搏动不明显选择右侧肱动脉),患者 仰卧,手臂伸直并外展,掌心朝上,肘关 节过伸并轻度外旋。以肘部皮肤皱褶稍上 方肱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 并发症包 括血肿、假性动脉瘤及迟发神经损伤。
桡动脉穿刺
手动脉图
穿刺方法: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 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展3 0°,手腕过伸 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 在桡骨茎突上1.5~2.0cm处桡动脉搏动最强处采用 穿透法穿刺,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行一致且与皮 肤成30°~40°角度。 并发症:术后除6例发生局部手臂肿胀,12例因桡 动脉压迫器压迫出现水泡外,无桡动脉闭塞,出 血 ,血肿,夹层等并发症发生。
TASC分级
A 单一狭窄性病变≤10cm;单一闭塞性病变≤5cm。 B复合病变,每处≤5cm,单一狭窄或闭塞病变≤15cm, 未累及膝下腘动脉,单个或复合病变,没有连续 的胫动脉提供远端灌注,严重的钙化性闭塞病变 ≤5cm,单一的腘动脉狭窄。 C 多处狭窄或闭塞,无论有无严重钙化,总长度> 15cm,两次腔内治疗后,需进一步处理的狭窄或 闭塞病变。 D慢性全程股总动脉或股浅动脉闭塞,包括腘动脉, 病变>20cm,慢性全程腘动脉和胫腓干三分叉近 端。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踝肱指数(ABI)<0.9 (踝肱指数<0.40,趾端收缩压<30mmHg, 踝部收缩压<50mmHg为重度肢体缺血) 趾肱指数(TBI)<0.7 影像检查证据:彩超,DSA,CTA,MRA等检 查。
踝肱指数
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是最常用、 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 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 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 数的范围为0.9~1.3,低于0.8预示着中度疾病,低 于0.5预示着重度疾病。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踝肱指 数多在0.35~0.9之间,而静息痛的患者踝肱指数 常低于0.4,一般认为这样的病人若不积极治疗将 可能面临截肢的危险。当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 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
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
球囊扩张:对有外科干预指征的病人,应
当根据TASC分级标准选择治疗方案。(见 下表)
支架植入:股浅动脉容易受压,应选择镍
钛合金自膨支架。对于严重的钙化病变、 闭塞性病变和球囊扩张后出现夹层的病变, 应植入支架。
恢复一条或多条小腿到足动脉弓的“直线血流”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
冠状动脉病变
心脑血管病
外周动脉血管病
38%以上的病人合并多部位血管病
吸烟
•糖尿病
高血压、高血脂等
各部位 血管病变
下肢多节段、多血管病变
缺血性静息痛
感觉丧失 肌肉萎缩
损伤
感染
截肢
坏疽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 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 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 病在下肢的表现,有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发病率可达0.6%-9.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约10%,随年 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血管 腔内治疗的开展和日益成熟医生逐渐知道并 更多的选择此治疗。
介入治疗并发症
穿刺部位并发症 :包括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等,其中以出血、血肿最常见,占2%~8%。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7%)或动脉 栓塞(5%) 动脉破裂或穿孔 动脉痉挛 动脉夹层 肢体再灌注损伤 再脉狭窄
术前
术前
患者男性,65岁, 右侧颈内动脉狭 窄